描述实验现象时常见错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描述实验现象时的常见错误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就需要正确观察和描述现象,通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产生的原因。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是归纳和总结描述化学实验现象的常见错误。

实验现象描述常见错误

化学实验始终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但有许多教师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从而使许多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和举例分析如下:

(1)化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概念不同,其含义也不同,表述实验现象时如果混用概念,不加区分,那么实验信息的传递将产生差异。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烟”和“雾”,“光”和“焰”概念不加以区分,学生就容易将红磷燃烧后产生浓厚的“白烟”(p 2o5固体小颗粒)表述为“白雾”或者“烟雾”,而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会产生“白雾”(盐酸小液滴),表述为“白烟”;同理描述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固体颗粒燃烧)说成火焰,硫磺在纯氧中燃烧(受热先熔化再汽化)应该是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描述实验现象,用词不恰当,致使语言不准确,语意不清,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如“看到,发现或者闻到有无色无

味的气体生成”,就很不妥当,因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是不可能直接“看到”或“闻到”。

但许多学生都习惯于把生成物的名称作为实验现象来描述。如锌与稀硫酸反应出现气泡,描述为有氢气生成;铁丝在纯氧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描述为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描述为红棕色的氧化铁逐渐变为黑色的铁粉。

对于鉴别等实验题,正确的描述应该由现象到结论,但学生往往不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就是将其颠倒。如检验溶液中是否有cl-存在,先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现象错误表述为cl-遇到ag+形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不能描述为:“分别取少量样品,滴加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另外学生容易将“反应无明显现象”与“不能反应”混为一谈,前者属于实验现象,后者是实验的结论,而且“反应无明显现象”并不意味着“不能反应”。如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因观察不到明显现象,就误认为两者不反应。

列实验现象不顾先后顺序的罗列出来,这样不仅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能表述成“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放出热量,火星四射”,因为首先观察到的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然后才发现“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还有学生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阶梯状蜡烛的烧杯中的现象简单说成“蜡烛都熄灭了”,但实际上两支蜡烛是由下而上依次熄灭的,如果没有注意到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就很难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结论。

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只注意声、光、热等明显现象,而忽略细微的变化,导致在描述现象时顾此失彼,给实验分析、推断结论带来了困难。

常现象。如把铝片放入稀硫酸中没有看到有气泡产生;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没有剧烈燃烧;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刚开始有气泡生成,片刻后反应停止了;在新制氢氧化铜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加热后没有出现红色沉淀等异常现象。但学生一般在填写报告时,不会去分析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而是直接抄袭他人的实验成果,弄虚作假。

引起广大师生们的注意。我希望在今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全面客观的将实验过程中依次呈现的现象描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变化原理,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