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边疆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0历史边疆地理学科发展动态

研究历史边疆地理,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疆域。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疆域辽阔,那么我国的疆域是如何演变和变迁的,在史学界出现过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疆域仅指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也有学者认为当时朝代的领土代表当时的中国疆域。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政治、外交、主权等。现在关于我国的疆域一般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以前,就是乾隆中期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领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是中国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领土,而以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才使我们国家领土的形状从一片秋海棠的叶子变成了一只雄鸡。历史上所有在这个范围里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里建立的政权不管是不是属于中央政权管,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是经过谭其骧教授和很多专家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研究,到80年代所形成的。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历史上边疆的处理就是按照这个原则。葛剑雄先生的《唐代以前我国疆域的演变——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上).》《唐代以后我国疆域的沿革与启示——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初探(下)》对中国疆域变迁问题做了一个基本的梳理和探讨。在这个基础上学者们展开了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史地研究和历史边疆地理研究。

历史边疆地理的概念

杨煜达(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历史边疆地理:学科发展与现实关怀》中给出了历史边疆地理的定义:历史边疆地理就是研究历史时期边疆地区边界、政区、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通、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和气候、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它既是以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己任的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目前蓬勃兴起的边疆学的组成部分,还与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有着古老学术渊源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历史边疆地理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与衍生。它使得最初的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从疆域范围、边疆沿革、边疆变迁衍生出更多内容。开始关注边疆地理的研究、边疆区域地理的综合研究、边疆民族研究等。

疆域理论研究

(一)中国疆域形成问题

于逢春《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将中国疆域区分为不同板块,认为中国疆域是由游牧、农耕、渔猎、雪域和海上五大板块在历史过程中不断碰撞、攻防并最终融为一体,在近代以来世界民族国家体系形成过程中奠定了中国的疆域范围。作者认为各板块的最终融合既有地理条件基础,也有意识形态基础,即古代的“大一统”观念。

先秦是中国疆域的奠基时期,厉声《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阐释了“王畿”与“四土”的含义,认为商、周国家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仍呈现王畿与诸侯国并列的多元格局,建立在一种“国家盟约体制”之上,并没有后来的内地与边疆的观念,但先秦分封诸侯屏藩王室的模式却为秦汉统一帝国所继承和借鉴,在边疆地区建立起藩属体制,奠定了延续2000余年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核心内容。

安京《论中国上古疆界的产生与嬗变》一文认为,国家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国家疆界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夏、商、周三代的国家组织以“邑”为基础建立起来,到春秋战国之际,直接统治逐渐成为主要统治方式,地缘关系逐渐成为主体的社会关系。

(二)疆域观与治边思想

方铁《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提出,“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以先秦“五服”、“九服”学说为思想根源,并在两汉时期正式形成。这一思想导致了华夏与夷狄、内地与边陲的对立,对古代治边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治

边思想的核心。作者同时指出,历史活动十分复杂,对历代王朝理解和实践这一观念的情形应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黎小龙《试论两汉边疆思想与边疆观、治边观》深入探讨了两汉王朝关于边疆思想的几次大的争论,指出疆域观和边疆观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于国家疆域构成、范围的整体性认识,包括对内域与边疆关系的认识;二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在国家疆域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作者进而探讨了边疆观与治边观在不同历史情形下的相互关系,认为有时治边观服从疆域观,有时边疆观又服从治边观。

李方《试论唐朝的“中国”、“天下”概念》指出唐代“中国”一词往往可以“内地”指代之;“天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天下”是唐朝实际统治的范围,在此意义上或称“军国”,或称“邦国”。“中国”是“天下”的核心,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核心部分。

肖瑞玲《清前期“分而治之”与“近疆固守”治边思想探微———以治理漠南蒙古地区为例》则认为清代在继承前代因俗而治羁縻思想的同时,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新的治边策略。

毕奥南《从邑土国家到领土国家的边疆———先秦时代边疆形成考察》对夏、商、周三代不同形式的疆域拓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先秦时期我国边疆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马玉华《民国时期的治边思想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受民族主义思潮与边疆危机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民族观与边疆观:由古代的“夷夏之辨”发展为一元论的中华民族整体观;由古代的民族歧视变为民族平等观;由“先华夏后夷狄”改变为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三)藩属与宗藩关系

李大龙《“藩属”与“宗藩”辨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四》一文对“宗藩”与“藩属”两词在古代的含义和使用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宗藩”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含义都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或宗族成员分封于地方者,并没有现代学者用于指称历代王朝和周边邻国关系的含义在内;而“藩属”一词虽然形成于明清时期,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治隶属关系,但却是在汉代以来藩属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宗藩”是“藩属”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学者对“宗藩”与“藩属”两词的认识是模糊的,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试图将现代学者使用的“宗藩”与古人所使用的“宗藩”相联系更是错误的。作者进而认为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两朝和邻国关系属于“藩属”的组成部分,用“藩属关系”称之似乎更为准确。

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实为国家政体说》认为藩属制度是君主政体中对王权的一种确认,是统一王朝地方政权的另一与藩属之间隶属关系上的一系列规定,是历代统一封建王朝国家政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朝贡—册封体制是维系藩属或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许建英《论朝贡—册封体制的拟宗法化性质—以汉代为中心》针对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最终确立于汉代的朝贡—册封体制是建立在发展了的宗法思想基础之上的,是对宗法制度的模拟,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和藩属的统治也由此拥有了伦理上的道德性。

张云《甥舅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分别对历史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存在的几种重要关系的产生、形态、演变、实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历史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关系的一般特征。中国古代藩属体制在近代以来受到冲击,并对中国疆域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宏年《清代藩属观念的变化与中国疆土的变迁———以中国与周边邻近的属国问题为中心》以朝鲜、越南、缅甸、苏禄、哈萨克等藩属为例,探讨了在中国传统藩属体制受到西方冲击的情况下,清政府是如何对传统藩属观念做出坚守与调整,并在此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处理与藩属之间的疆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