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县中学2015届高三第五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县中学高2015级第五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

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比较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西周的灭亡是外部的原因,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历史研究要讲究史实,这就要求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史料记载等多种手段得出结论,所以材料中“某学者”的观点真实可靠。所以答案选B。

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

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答案】C

考点:君主专制的强化。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地方官的建议再作出决策,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B 项错误;密上奏折表面上看是皇帝的恩惠,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

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答案】B

考点:《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C、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

总理解除职务,他的这个打算落了空。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可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人们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考点:法国共和制。结合所学,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法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共和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材料中可看出总统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且“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明确限制总统的权利,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选A

5、“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

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D

考点:A、C 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直接解读,不是“根本上反映” 项本身观点不符合题。B项与事实不符。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D。

6、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

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人目睹了清政府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本题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难度中等。从材料中的“赔款”“转向革命”来看,首先排除A、B项。从所学知识分析,《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提出了改良的主张,未转向革命,可排除C。《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数目巨大。依据当时清政府的财力而言,不堪重负,加上清政府镇压人民反帝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提出了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的主张,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许多人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进而转向了革命,选D。

7、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考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扫清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阻力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最广泛的发动了人民群众的是解放战争;C 项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

8、“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

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

考点:抗日战争。“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分析得出为抗日战争时期,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9、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

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

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

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

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D

考点:解放战争。一战(1914-1918年)及巴黎和会(191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故排除A、B;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导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故选D。10、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

选拔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C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被夺权是1967年一月风暴;人大时隔十年之久又重新召开行使职能,而且选拔从基层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为副总理,说明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11、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中,29次在远东,26次在中近

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