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在这里,冯友兰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弊。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文,了解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求学习质疑,练习随处发问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功利境界: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三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品味宋词,分析境界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1
、
课 下 作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 业 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试举出中国
历史上这样的志士仁人,同时写出浓缩了 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至少8句)
人 生 的 境界
冯友兰
1
学习目标
1.了解冯友兰的生平和著作。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 界。 第一境界: “昨夜…… ”
第二境界: “衣带…… ”
第三境界: “众里…… ”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3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三境也。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 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 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 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 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 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 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 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 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 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 ,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 7 这一境界。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2021/6/16
15
课文探究
(二)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 朗诵 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
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 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 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 的功利境界。
2021/6/16
19
课文探究
1.什么叫道德境界? 析: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事是为社会谋 福利。
2021/6/1全6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抱火哥”抱着喷火 的煤气罐冲出火场
2021/6/16
比尔盖茨退休捐出全部财
产近五千亿,一分一毫也
不留给自己子女
21
课文探究
(四)天地境界
第二部分: (7-10)具体阐述中国哲学 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2021/6/16
9
课文探究
一、课文具体分析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穿了全文,它 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 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析:觉解
2.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
析:13次 2021/6/16
10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 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 朗诵 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 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 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 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 朗诵 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人生的境界》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②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④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⑤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⑥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
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
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
”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
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
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
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
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篇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
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
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
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这种就是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
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
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
天地人并称“三才”。
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
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理解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冯友兰的四种人生
自然境界 , 功利境界 ,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 , 可能只是顺着 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 , 他做他 所做的事 , 而并理解 , 或不太理 解。这样 , 他所做的事 , 对于他 就没有意义 , 或很少有意义 .他 的人生境界 , 即自然境界。
天地境界
最后 ,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 上 , 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 , 即宇宙。他 不仅是社会的一员 , 同时还是宇宙的一 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 , 同时还是孟子 所说的 “天民”,有了这种理解 , 他就 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 的事的意义 , 自觉他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 理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 即天地 境界。
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 , 为自 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 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 , 其后 果有利于他人 , 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 , 对于他有功利 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 , 即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 , 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 他是 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一个整体 , 而他只是这个 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理解 , 他就为社会的利 益做各种事 , 或如儒家所说 , 他做事是为了 " 正其义不谋其利 " 。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 他 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行为。他所做 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 , 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
本真境界
[51:56] 我创造精灵和人 类,只为要他们崇拜我(安 拉)。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廖亚萍
《教T人ea学c生hi分n的g 析A境na界lys》is
课后作业
1. 你对人生的境界的看法。 2.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试举 出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志士仁人,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至少8句)
谢聆 谢
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T人ea学c生hi分n的g 析A境na界lys》is
联系实际
例3:“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 “放羊。”记者默然。
《教T人ea学c生hi分n的g 析A境na界lys》is
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大意
1.第1自然段: 2.第 2—7 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3.第 8一12 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 献。 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
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教T人ea学c生hi分n的g 析A境na界lys》is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4.冯友兰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5.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 定了人生的境界。它在文中共出现了13 次,这个词就是“觉解”。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 “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4段)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 “天民”。有这种觉解, 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5段)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 界。(5段)
人生的境界_冯友兰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 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 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 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 “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 生境界呢?
冯友兰
作者介绍:
冯抗友战兰期间(,18任9西5-南19联90合)大,学哲哲学学系 家教、授哲兼文学学史院家院。长字。芝19生47。年任河清南华 唐 科 学大 大 卷 《河中,学 学 本 中人国获《校 哲 国中务 学 哲。哲哲国会 系 学1学学9哲议 教 史门博1学主 授 新5,士年史席 , 编1学入。3》 》90位1北1年,等99,5代建,年京2回初国论年赴大出后著任国美学版著编北后留文两有为京 任《中三州松堂大全学集、》中。山大学、燕京 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 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 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 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该怎样理解“觉解”?
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 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 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 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 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 义。
因为他们对自己所 做的事的意义理解不同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 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 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 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 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 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 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 人、天地境界的人。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ppt课件
02 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特点
01
02
03
自然而然
行为和决策都出于本能和 直觉,没有过多的人为干 预和思考。
顺应自然
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不 刻意追求超出自身能力和 需求的东西。
无为而治
在管理和领导中,强调让 事情自然发展,不强制干 涉,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 态。
案例分析:顺应自然规律
农业生产
按照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 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 ,不违背自然规律,从而 获得丰收。
如何达到天地境界
1 2
内心修炼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提升,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 宽广的胸怀,实现个人与天地精神的融合。
实践探索
通过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不断领悟天地之道, 把握自然规律,逐渐实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3
社会营造
通过社会的营造和推动,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为人类实现天地境界 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境界概念及分类
境界概念
境界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所达 到的水平或境地,体现一个人对人生 、世界的理解和领悟。
境界分类
根据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不同 程度,境界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 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个层次 。
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
人生哲学思想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应以探讨人生问题为核心,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他 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自我修养来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价值。
人生四种境界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书中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 界和天地境界。他认为,这四种境界层层递进,体现了人对自身和世界的逐渐深入的认识 和理解。
天地境界的追求
冯友兰认为,天地境界是人生最高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一境界中,人 能够超越自我,实现与宇宙万物的融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鼓励人们追求天地境 界,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就像给人分了四个不同的“段位”。
先说这自然境界,就好比那些懵懵懂懂活着的人。
他们每天做事情,就像小动物一样,只是按照本能行事。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没有太多思考为啥要这么做。
就像我有时候,上班下班,机械地重复,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可不就跟处在自然境界没啥两样嘛。
这境界里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缺乏一种自觉的认识,就这么浑浑噩噩地随着生活的大流漂着。
功利境界呢,那就很现实啦。
这境界里的人做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就像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哪个工资高,哪个能让自己过得更舒服。
这没什么错,人活着肯定要考虑自己嘛。
但是整天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得失,算计着这个对自己有啥好处,那个会不会让自己吃亏,时间长了也挺累的。
感觉就像一直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眼睛里只看得见自己眼前的那点利益。
道德境界就不一样啦。
这境界里的人可高尚多了,他们做事情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考虑的是群体的利益。
比如说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还有那些为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青春的老师们。
他们心里装着别人,不图啥回报,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我就特别佩服这样的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蜡烛,照亮了别人。
和功利境界比起来,他们的世界好像更宽广了,心里想的不再仅仅是自己那点小九九,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群体的幸福。
最后就是天地境界啦,这个境界可就高深莫测了。
冯友兰先生说这境界里的人,已经把自己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了。
我一开始觉得这有点玄乎,怎么能和宇宙联系起来呢?后来我想,大概就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之类的,他们探索世界的奥秘,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他们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社会层面,达到了一种和天地共生共荣的感觉。
这境界就像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世间万物,胸怀变得无比宽广。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忍不住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自己大部分时候还在功利境界里挣扎呢。
2024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精品课件
01背景02目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探讨人生哲学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人生意义、境界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冯友兰简介及其思想概述冯友兰简介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概述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以新理学为代表,强调理性与方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人生的境界》内容简介内容概述《人生的境界》主要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修养和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四种境界简介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功利境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境界,表现为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是追求社会公义的境界,表现为仁爱、正义;天地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宇宙情怀。
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具体包括培养理性思维、树立远大理想、践行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
自然境界概念解析自然境界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本然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
在自然境界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过度追求和执着。
自然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顺应自然原则及实践方法顺应自然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简约生活,减少资源浪费。
实践方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采取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
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与启示无为而治思想内涵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不干预、不强制、不刻意的方式来实现治理目标。
它强调的是“无为”背后的“有为”,即通过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来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PPT(32页)
05 拓展延伸
TUOZHANYANSHEN
3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 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 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仁人志士, 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并写出体现了他们 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拓展延伸
体现了仁人志士崇高 人生境界的名言
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 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 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 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 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 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内容探究
(5)我们如何达到天地境界?作者在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内容探究
(2)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 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 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 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 有区别的。
谢谢观看
THANK YOU
内容探究
(7)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 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答: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 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 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 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24
内容探究
(8)冯友兰先生把哲学 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 高人的精神境界”,“教 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 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RENSHENGDEJINGJI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做官不是为了社会,而是赚取更多的钱 太子乐等婴儿奶粉,17种巨毒食品曝光
(三)道德境界
朗诵
1.什么叫道德境界?
析: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除了行利之外,还行益之事。为社会的利益 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道德标准高的人,古今贤人、英 雄。现在更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进入这境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抱火哥”抱着喷火的煤气罐冲出火场
罗腊英和丈夫昔日旧照 大火面前 生死选择题
比尔盖茨退休捐出全部财产近五千亿 一分一毫也不留给自己子女
(四)天地境界
朗诵
1.什么叫天地境界?
析: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 宇宙同一,达到忘我的境界。古今的大圣贤人,他们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
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 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 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 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 而荣,不以失而辱。
一、课文思路分析 总 :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 分 : 谈论四种人生境界。(2-6)
①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5) ②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6) 总 : 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7-10)
一、课文具体分析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 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 个词?
同是一场人生,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痕迹,那么人生境 界有何不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尚的人生?
让我们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中得到启示。
在我最困难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 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韩国总统朴槿惠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 育家。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 现代新儒家” 。
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议论性散文。文章从哲学的角度,逐层深 入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提出了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1.哲学:哲学是有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说。 2.生物学角度: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3.哲学角度:人之所以成为人,其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关键是人具有灵 魂和精神。 所以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 如何理解课文中第10段: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做的事,但 是由于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析: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琐碎甚至平凡的事情 开始,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在日常的细节之中。一个没有财富和权势的人 可以成为圣人,而一个位居高者或巨富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
人生四种境界实质
阅读下则新闻,就人生的境界发表你对相关人物的看法?
记者从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昆明“3.01”事件事发现场证据表明,这是一 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3月3日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3日6时,已造 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目前,案件侦破 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受伤群众已分别被安置在多家医院,各级医疗部门已调集精 干力量,全力救治伤员。昆明火车站当晚各车次均已发出,昆明市社会秩序稳定。
小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还要背女子过河?” 老和尚:“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没放下。”
莫言曾在2010年接受媒体采访 时谈及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 关系,他就以和尚背女人过河为例, 表达奖项跟作家写作没多少关系。
莫言说,很随意、很放松地写, 也许能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 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 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 家最高的选择。
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觉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 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二)功利境界
朗诵
1.什么叫功利境界?
析: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利己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
2.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析: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大众大多处于功利境界,很难彻底摆脱私利和 功利的影响的,而这也恰恰是真实的人性的体现,本无可厚非。但是,如 果摆不正私利和功利的位置、对于私利和功利与公益之间的关系处置不当, 将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消极影响,甚至可能会直接影响事 业的成败。
•
二、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 (一)自然境界
朗诵
1.什么叫自然境界?
析: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 意义。
2.要不要去提升?
析:与生俱来的,不用教育,只要是活人,自然就达到的境界。他的行为 顺着自然,顺着天性或社会风俗,没有明确目的,也不明白所做事情的意 义。
其学问总结为“三史释古今,六书记贞元”。 “三史”指《中国哲学 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指《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冯家在中国可谓是名门望族,书香门弟。其女宗璞,为当代著名女作 家,另外其胞弟冯景兰为中国当代著名地质学家,其胞妹冯沅君为现代 著名女作家,学者等。
析:觉解 2.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
析:13次
3.请依据课文2、3、4、5段谈谈你对“觉解”的理解?
析:觉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觉悟与理解。 人对所做事情的觉悟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 界的高低。
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境界是不同的:
1.大傻子看到人就有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 幼,你问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 2.马屁精认出老人是领导的父亲,乖孙子一样去 扶,并说我是某某某,这是为了巴结上司。 3.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 么,而是觉得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 做了却不想让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