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口承载力分析

合集下载

安徽合肥2006年到2022年人口出生详情表

安徽合肥2006年到2022年人口出生详情表

安徽合肥2006年到2022年人口出生详情表
安徽合肥被誉为“中国人口质量最好的城市”,从2006年到2022年的人口出生详情表可
以清晰反映这一点。

2006年,合肥市总人口为128万,其中65万是出生人口,是普通新生儿的个数。

当年
安徽省的出生人口达到1073.4万;安徽的母亲保健比在2006年达到96.3%。

合肥市针对新生儿开展了一系列婴儿健康计划,包括“三类育龄女性管理”、“三类家庭计划生育服务”等。

2008年,合肥市总人口为139万,其中71万是出生人口,新生儿的出生率从2008年的81.2%提升到了85.1%。

此外,安徽省的出生人口达到1129.2万;安徽的母亲保健比在2008年达到96.5%。

2012年,合肥市总人口为149.9万,其中80.7万是出生人口,新生儿的出生率与2008
年相比增加了1.2%,达到86.3%,而安徽省的出生人口也达到1188.5万,母亲保健比达到96.9%。

2022年,合肥市总人口将达到164.7万,其中89.2万是出生人口,新生儿出生率为90.7%,而安徽省的出生人口也将达到1258.7万,母亲保健比达到97.3%。

从安徽合肥2006年到2022年的人口出生详情表中可以看出,安徽合肥的人口状况持续改善。

出生新生儿的数量和出生率都有所提高,而安徽母亲保健率也一直在不断提升,使合肥成为中国人口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01192人,占14.05%;15-64岁人口为4418679人,占77.49%;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2595人,占8.4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3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1羇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羈全市常住人口3为57024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4673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35082人增长2765年平均增长247
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0.65
2.08
经济技术开发区
255887
0.78
4.49
包河区
817686
9.81
14.34
长丰县
629535
20.02
11.04
肥东县
861960
21.75
15.12
肥西县
858895
20.31
15.06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729024户,家庭户人口为489122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0人减少0.57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82490人,占52.30%;女性人口为2719976人,占47.7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54下降为109.65。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合肥新规划,1核4心9副中心18片区!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合肥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定了。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2.7其中:食品 5.5烟酒及用品 2.2衣着-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3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居住 6.1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其中:轻工业422.9926.8重工业629.7323.7其中:国有企业94.6027.7集体企业7.7010.1股份合作企业 3.69-7.8股份制企业659.392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74.7722.2其他企业12.5622.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63.2224.7其中:大中型企业700.1022.4图2 2006-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幅全市34个工业行业中生产实现增长的有33个。

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完成产值2728.74亿元,八大产业增加值762.06亿元,增长28.5%,创下2005年确立八大产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三大产业分别增长35.4%、31.2%和29.7%。

表4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八大产业762.0628.5汽车137.8535.4装备制造196.4631.2家用电器193.8529.7化工及橡胶轮胎89.4417.9新材料8.28 4.5其中新开工面积5102.73万平方米,增长3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45.34万平方米,增长7.7%。

合肥市情

合肥市情

合肥市情一、地理位置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二、行政区划合肥市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

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三、历史沿革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四、气候概况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完整名单)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完整名单)

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完整名单)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出炉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有以下这些1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

排名具体情况简介北京人才招引力拔得头筹。

泽平微观研讨显现,近年来,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工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3年有所上升,2023年继续立异高,首要原因是收入水平最高而且2023年人才引入政策放宽。

从收入水平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3年我国人均月收入、人均年收入30强城市排行榜》统计数据,北京市体现抢眼,以人均月收入21554元,人均年收入258648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榜首位。

从人才引入政策看,力度较大。

2023年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北京市引入毕业生管理办法》,在放宽年纪和门槛的情况下,不占引入方针的毕业生规模添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契合必定条件可直接处理落户……”上海人才招引力位居第二位。

泽平微观研讨显现,上海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此外,2023年上海替代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榜首方针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

深圳人才招引力排名第三位。

近两年深圳人才集聚显着,首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立异发展水平高,可是因为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也开端控制人口有序增加。

广州人才招引力位居第四位。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方针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广州2017-2023年人才净流入且继续安稳增加,首要原因是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日子本钱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排名第五到第十位的是二线城市。

杭州2017-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一直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招引力排名稳居第五位,首要原因是杭州电商等工业发展迅速且均匀薪酬逾越广州在要点城市中位列第四。

成都人才招引力排名第六位。

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0.65
2.08
经济技术开发区
255887
0.78
4.49
包河区
817686
9.81
14.34
长丰县
629535
20.02
11.04
肥东县
861960
21.75
15.12
肥西县
858895
20.31
15.06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729024户,家庭户人口为489122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0人减少0.57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82490人,占52.30%;女性人口为2719976人,占47.7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54下降为109.65。
合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57024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4673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35082人,增长27.65%,年平均增长2.47%。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501946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0337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85749人,增长24.44%,年平均增长2.21%。
七、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地区
人口数
(人)
比重[7](%)
2000年
2010年
全市合计

合肥市人口数量、结婚登记数量、离婚登记数量及结婚登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

合肥市人口数量、结婚登记数量、离婚登记数量及结婚登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

合肥市人口数量、结婚登记数量、离婚登记数量及结婚登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一、合肥市常住人口数量2019年年末户籍人口77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2.49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90.82万人,增加9.56万人。

全市常住人口818.9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65‰,比上年下降0.55个千分点;死亡率4.38‰,下降0.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8.27‰,下降0.52个千分点。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33%,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二、结婚登记量连续5年下降此后,结婚登记量开始逐年减少。

2019年,合肥的结婚登记量出现连续第5年同比下降。

若与2014年的高点对比,近5年累计降幅达30%。

三、离婚登记量8年来首次下降2019年,全市办理离婚登记31450对,与2018年的33014对相比,离婚登记量下降了4.7%。

这也是合肥近8年来离婚登记量首次下降。

2011年,合肥的离婚登记数量是13500对,此后,这一数据逐年上升,2018年,离婚登记量达到最高,达33014对。

分析:适婚人口总数下降是主要原因其实,不仅是合肥,放眼全国,结婚登记量近年来都在减少。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起,我国结婚率也是呈现逐年下降的现象。

其中,2018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2019年,这一数据跌破千万“关口”,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

对此,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适婚人口总数下降。

我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这是当前结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三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

观点: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加谨慎“结婚量逐年下降,反映了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加谨慎。

”安徽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会长刘学林表示,目前的适婚青年是85后、90后,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群体,在人口结构中,他们占比逐年在减少,这是结婚人数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合肥市市情简介

合肥市市情简介

合肥市市情简介本文档将介绍合肥市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纬度31°47′N,经度117°17′E。

合肥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

合肥市总面积为7458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合肥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000万人。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合肥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稳定,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

合肥市的人口结构多样化,包括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等。

合肥市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中部地区重要城市之一。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对合肥市经济发展情况的概述和主要经济指标:主要产业合肥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其中,制造业是合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信息技术产业也在合肥市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涵盖了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也在合肥市快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指标合肥市的经济指标表明了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GDP:合肥市的GDP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在中部地区名列前茅。

人均GDP:合肥市的人均GDP持续增长,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外贸出口:合肥市的外贸出口规模逐年增加,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涉及多个产业领域。

合肥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着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主要旅游景点。

以下是合肥市的文化特色和主要旅游景点的简介:文化特色合肥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这里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闻名。

合肥简介介绍

合肥简介介绍

合肥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城市概述•历史与文化•旅游景点•美食与特产•发展前景与规划•总结与展望01城市概述0102地理位置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合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合肥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发展迅速。

02历史与文化010204历史沿革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朝置合肥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合肥曾为淮南国都,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在历史上曾多次为州、府、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合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安徽省临时省会,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英勇历史。

03合肥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庐江古城、肥西老母鸡等。

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庐剧、徽剧等地方戏曲和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

合肥的古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文化遗产民俗风情03旅游景点包公园以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建筑为主,是合肥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徽州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庐江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庐江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以湿地和森林景观为主,是合肥市的城市绿肺之一。

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03020104美食与特产合肥龙虾合肥蟹黄汤包合肥丝绸合肥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品种最为著名。

合肥茶叶合肥竹编05发展前景与规划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市品质提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前景规划目标与措施规划目标到2025年,合肥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高品质的国际化都市区。

规划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合肥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深化改革开放等。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22 JUECE |决策 | 2021. 2·3S特别策划“未来十年是合肥实现新一轮跨越赶超的绝佳机会。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本刊记者 吴明华经济总量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

成功破万亿的合肥,大城气象初露峥嵘。

然而,当香槟还未开启时,一场新的城市竞争已经山雨欲来。

“两会”期间,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受到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就在此前不久,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让合肥卷入了“战团”。

尽管合肥官方对此颇为低调,但万亿之后,人们对这座“黑马”城市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想象。

“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迫切需要我们展现更大作为。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万亿之后,合肥将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在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漫漫征途上,合肥能否再次刮起“黑马”旋风?“终局之战”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由于集中了全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国家中心城市之争也被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终局之战”。

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

而综合专家的预测,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将会在12~16个之间。

从2020年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合肥排在第20位。

但是排名前20的城市中至少有6个城市等级不高,或者距离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太近等原因,并不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肥有机会争夺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之后合肥的发展方向,高度概括就是省委提出的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未来,合肥发展要以这个标杆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省里在这时候恰当提出了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告诉《决策》。

目前,沈阳、南京、杭州、济南、福州等12个城市已经明确提2021. 2·3 | 决策| JUECE 23出培育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多少人口

合肥多少人口

合肥多少人口
合肥9369881人口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特大城市,位于北纬30°56′—32°33′、东经116°40′—117°58′之间,居安徽中部、江淮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

地处长江三角洲西翼,属于“长三角”城市群,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1949年2月,建市。

1952年8月,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

合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正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

合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91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区。

其中,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瓜果、蔬菜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被授予“中国龙虾之都”“中国坚果炒货之都”“中国草莓之乡”等称号,矿产资源同样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1种,其中,肥东县磷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庐江县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铅、锌、硫铁矿、明矾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铜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硫铁矿储量占全省二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全省三分之一。

1。

合肥可行性分析报告

合肥可行性分析报告

合肥可行性分析报告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优惠引导和强化,合肥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经过对合肥市的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对合肥市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在合肥市创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一、市场环境分析1. 当地市场概况: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经济中心城市,金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汽车、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人群特征:合肥市本地人口较多,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前来就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消费市场。

此外,合肥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较多,知识产权密度较高,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创新创业人才库。

3. 市场需求:根据合肥市的发展情况和经济性质,可以看出合肥市的主要市场需求是IT、互联网、智能家居、物流、医疗和文化娱乐等领域。

同时,合肥市应对城市建设、能源环保、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市场需求也非常迫切。

二、政策环境分析1. 政策导向:国家、省级和市级政府对合肥的发展给予了广泛而全面的政策支持。

特别是在“三高一新”、制造强市、文化强市等方面,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积极扶持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政策执行效益:政策的执行效果显著,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和壮大,为各类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各种人才、资金、技术等支持,积极推进着市场健康发展。

三、自然环境分析1. 气候状况:合肥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没有太多地区性气候限制,有利于各类企业的发展。

2. 土地资源:合肥地区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动态发展的城市化水平,带来了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从市场、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看来,合肥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温馨开放的氛围环境,以及完善的产业和市场结构。

对合肥的介绍

对合肥的介绍

对合肥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省会,也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合肥地处中国东部腹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北缘,长江和淮河的交汇处,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

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素有“科教之城、创新之都”的美誉。

合肥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合肥市总面积11967.55平方公里,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和1个县,常住人口接近900万。

合肥市境内有三江大地贯穿而过,分别是淮河、长江和富春江,水资源十分丰富。

合肥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重要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南京行省治所和皖西府。

合肥是安徽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出现的古代国家之一。

合肥市内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大蜀山、庐山、澳门山、韩山等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合肥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投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大幅增加,形成了合肥市的科技特色。

合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所在地,这些高校共同构成了合肥市的“高教城”,使得合肥市在科技、教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合肥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

合肥市的工业结构较为完善,有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

合肥市还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状况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合肥市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城市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文化活动。

合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合肥市内有多座古代建筑、文化古迹和文物遗址,如阜阳楼、庐山石刻、里巷艺术家村等,展现了合肥市的文化底蕴。

合肥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科技创新水平和繁荣经济发展的城市。

合肥总体规划调查报告

合肥总体规划调查报告
YOUR LOGO
合肥总体规划 调查报告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合 肥 城 市 概 况 02 合 肥 城 市 规 划 历 程 03 合 肥 城 市 空 间 布 局 04 合 肥 城 市 产 业 发 展 05 合 肥 城 市 环 境 保 护 06 合 肥 城 市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PART 04
合肥城市产业发展
18
主导产业选择
合肥市主导产业现状分析
合肥市主导产业选择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合肥市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合肥市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
产业园区布局
合肥市产业园区 概况:介绍合肥 市产业园区的发 展历程和现状, 包括各类产业园 区的数量、规模 和定位。
重点产业园区介 绍:选取合肥市 最具代表性的产 业园区进行详细 介绍,包括园区 的主导产业、入 驻企业、创新能 力和发展潜力等 方面。
政策支持力度不 断加大,为企业 发展提供了有力
保障
政策支持促进了 合肥城市产业的 发展和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
合肥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创新驱动在合肥市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合肥市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合肥市未来在创新驱动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PART 05
合肥城市环境保护
23
空气质量改善
经济发展: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 研教育基地,也是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PART 02
合肥城市规划历程
8
古代规划
合肥城市规划始于秦代,设有合 肥县
唐代时期,合肥成为江淮地区的 行政中心
添加标题

合肥市概况

合肥市概况

合肥市概况: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巢湖之滨,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为500公里的范围内覆盖了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约102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

作为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合肥正在与“长三角”经济区全方位对接,东部沿海资本产业转移时,必将首当其冲,首得其利。

合肥市域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469.85万人。

城市建成区22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4万人。

现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

合肥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

秦朝时置合肥县,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庐州”。

合肥是全国二级区域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到南京约需2个小时车程,到上海、武汉等约需4-5个小时车程。

淮南、京九、宁西等六条铁路纵横交错,特别是沪汉蓉高速铁路2007年建成后,合肥到南京仅需45分钟,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

合肥骆岗机场目前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有30余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香港的航班,国家4E级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经开工建设。

已经启动的江淮运河建设,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水运中心。

合肥港近、远期计划各建一座集装箱码头,届时,合肥地区的集装箱就可以顺长江而下,直接运到上海的远洋货轮上。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公园、徽园等旅游景点独具特色。

逍遥津、大蜀山、紫蓬山、岱山湖、三河古镇等风光各异。

合肥周边半径250公里内有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天柱山、琅琊山等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

合肥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合肥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合肥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现状分析合肥目前的公共交通大致是这样:在平常工作日,除去上下班高峰时期,市民的正常出行还算是便利,公交车能做到保证两板之间有合理的间隔时间,车上的乘客数量保持在正常合理的状态,公交班次在规定路线的行驶时间趋于稳定。

出租车能做到招手停靠,有能力的乘客能结合日渐发展完善的网络打车软件,有效保证自己的日常出行。

在交通比较拥堵的的老城区,市民出行尽量避免下午一点以后以及五点以后,因为私家车问题以及道路问题,公交车拥堵时间长,车上乘客数量多,会产生不好的乘车体验。

虽然政府明令禁止出租车不给在那个时间段交接班,但是作为三餐时间之一,可以理解他们要吃完饭。

周末全天拥堵,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汽车保有量剧增。

造成拥堵的因素:(一)、道路方面1、因地理条件限制,合肥市环城公园以内的中心城区出入口数量偏少,只有长江东路、长江西路、寿春路、阜阳路、蒙城路、亳州路、金寨路、徽州大道等八条主要对外通道。

而该区域却是合肥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最发达地区,交通流量最集中区域,出入口不顺畅,难免出现梗阻现象。

2、道路规划不合理,城区内断头路、丁字路过多,车辆通行受限,降低了通行速度,增加了停车等待时间。

典型的有徽州大道、金寨路、宿州路、桐城路、庐江路等。

3、中心城区道路普遍较窄,除长江路经过几次改造拓宽至双向八车道外,其余主要道路只有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对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而言,道路交通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4、畅通一环并不畅通。

全长17.2公里,总工期近5年的“全线无红灯”畅通一环改造工程,虽然已全部贯通,但由于与相邻道路衔接不顺,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畅通,金寨路、徽州大道、梅山路等处高峰时期已成为中心城区最为拥堵的路段。

(二)车辆方面1、机动车增长迅猛。

根据合肥市交警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93万(含四县一市)。

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2018年城镇户籍人口变动情况统计

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2018年城镇户籍人口变动情况统计

包河区
636248 72485 12493 53392 6190 79 1103
1 3093 1903
高新区
103080 12436 2966 8163 1265 50 21
674 520
经开区
242069 24721 6803 12143 5697 40 590
3162 190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站区
162627 10739 3622 4293 2772 22 8 3
巢湖市
189370 2776 1740 660 323
1
143 132
47
53
4082 389 3624 3 66
-1306
2730 1612
373 2 23 25162 1907 22978 17 182 78 11973
蜀山区
597190 47025 11268 32356 2965 33 77 241
1453 1161
435 1
24185 1760 22317 19 89
22840
合肥市2018年城镇户籍人口变动情况统计
1319 899
11 381 29
36333 2000 34100 27 206
36152
40
78
2
4329 257 4056 2 14
7766 566 7176
24
8107
16955
摘编自《合肥统计年鉴2019》
521 52
4099 585 3468 5 41
6640
巢湖经开区
23559 683 377 142 162 2 1
长丰县
195317 14341 4089 1692 85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13届)题目中文:合肥市人口承载力分析英文:Hefei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analysis2013年 3月20日一、选题依据(课题来源、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指导老师提供。

(二)选题背景合肥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是安徽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在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合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努力发挥核心城市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面向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加速优质产业和资本的承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地方税收增量的5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新增就业岗位的70%。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11年合肥市年末常住人口为752.1万人,与2010年末常住人口745.7万人相比,增加了6.4万人,增长8.58‰。

合肥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外来人口的迁入,已使合肥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之一。

另外,截至2011年末,合肥市户籍总户数为228.62万户,户籍人口706.13万人,比上年增加4.13万人,增长5.88‰,其中,市区人口218.34万人。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5.86万人,占总人口的6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6.24万人,占总人口的35.4%。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合肥规模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伴随着合肥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口,无形之中增加了合肥的负担。

城市化太快,城市太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

究竟怎样的数量才是合理承载数量,我们从合肥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来研究,运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理论模型与定量计算方法,得出合肥市合理的人口承载量。

从区域现实出发,提出合理的人口容量,为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最终实现合肥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城市迅速扩张,合肥也不例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伴随城市化的是城市病,“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为了使合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我们需要确定合肥市当前实际可承载人口,达到以下目的:1. 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可持续发展思路出发,选择合适的模型,综合考虑近年合肥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因素,预测未来中长期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的数据。

2. 通过对合肥市的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合肥市实际和相对人口压力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揭示其人口分布现状背后的本质规律,为合肥市的人口再分布政策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人口城市化,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大大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是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人与资源的矛盾不可调和。

土地资源紧张,居住拥挤;水资源匮乏,需长距离调水,增加了生活成本;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人口素质提升速度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都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

快速发展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上海市为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我们将面临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以及整体市民素质的提高;最后二元结构体制障碍的束缚也是影响人口聚集的关键因素。

2、现实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合肥市迅速扩张。

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地级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入合肥,这是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2002年,合肥实施区划调整,将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和郊区区划调整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打破城市郊区包围城区的行政区划格局,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极大地解放省会城市的生产力。

人口向中心城区的迅速集中,给合肥市带来诸如房价结构性上涨、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从合肥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来研究,运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理论模型与定量计算方法,得出合肥市合理的人口承载量。

从区域现实出发,提出合理的人口容量,为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最终实现合肥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充分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初步设想及突破点,附主要参考文献)(一)历史研究成果概述1、国外现状“承载力”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其概念含义为既定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对人类社会良性发展所能给予的持续力。

简单的说,就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生产能力下,对既定的生物种群而言,该环境所能支撑的最大的生物量。

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只是应用于自然生态学科,但到后期由于受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提出,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才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逐渐应用到了人类生态学中,由此才产生了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科学化的人口承载力概念被认为是在1949 年由W.Allen 定义的。

W.Allen 把人口承载力解释为:既定区域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习惯下,在不削弱自然生态环境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既定区域内人口容量的最高支撑数。

目前,最常用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即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对人口容量的定义: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大小。

这种定义主要把资源作为人口容量的决定因素。

人类对人口容量的关注与研究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对人口容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这种研究自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和青睐。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及各地区各国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以寻求缓解人地紧张关系的途径。

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1、地域的开放程度。

一个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人口容量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

而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一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其人口容量大为降低。

2、时间规定性。

一个地区短期内的人口容量会高于保证其长期发展的人口容量,但短期内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造成未来人口容量的降低。

因此,人口容量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上,不能只考虑短期效应。

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人口容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在确定未来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

4、生活水平的高低。

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人口容量。

很显然,人口容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5、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导致人口容量的差别,一个平均分配资源和财富的社会的人口容量无疑大于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

6、不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

如果仅仅考虑维持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那么得出的就是一个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如果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或最优的目标,则实际上得出的是适度人口数量。

7、承载人口的基础。

人口容量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分别考察,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虑;既可以只考虑自然系统,也可以加进社会经济系统,因而有土地人口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研究。

2、国内现状我国专家学者也曾从各种的层面定义了人口承载力:1. 朱楚珠等(1988)从资源载体角度考虑,认为人口承载力是在特定时空范畴内,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2. 潘纪一、戴星翼(1991)从生态层面认为人口承载力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下,自然生态系统能维持的最大人口数。

3. 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人地关系层面,将土地资源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消费水平下,既定区域内所承载的人口最大极限。

区域人口承载力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对区域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可为指导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尽管目前多目标模型分析法用于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文献还很少,但其理论已经较为完善。

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来看,采用多目标模型分析的研究方法也符合人口承载力分析的研究方向。

基于单要素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包括:基于土地资源角度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基于水资源角度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基于就业角度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各个单因素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即我们通常说的短板,通过单因素的分析,我们也能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中结论得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根据生态( 200 m2绿地/人) 和水资源承载力( 300 m3/人) 、就业岗位法、综合增长率3 种方法,综合分析认为北京2020 年宜居人数应控制在1 800 万人左右。

根据统计公报,2009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 755 万人,控制2020 年人口在1 800 万人很难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在2007 年首都人口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预测2020 年人口2 141 万,这与该研究中的中等人口预测方案2 150 万十分接近,目前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2020 年人口达到 2 200 万左右的情况。

《徐州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中指出,对粮食产量影响最直接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和机械化总动力。

因此,徐州地区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最直接的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机械化程度。

推动徐州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确保耕地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

3、初步设想基于现有多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中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着某些弊端,因此,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创新,提出了更符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人口承载力模型,即区域人口承载力模型是由单要素多角度测定的某一区域的绝对人口承载力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