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盘式入渗仪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降雨入渗作用下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研究

降雨入渗作用下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研究

降雨入渗作用下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研究高岩;郭海豹;刘然;蔺新星【摘要】降雨通过土壤汇集雨水并储藏、滤渗可以补充地下水,减少径流污染,还可以减少洪涝隐患.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的手段研究不同汇水入渗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在饱和—非饱和入渗理论基础上,建立土壤入渗方向上的一维非稳态降雨入渗模型并通过既有的恒流入渗土柱实验对所编写的计算程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降雨入渗的动态过程.【期刊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2)003【总页数】5页(P107-111)【关键词】雨水入渗;土壤含水量;土壤【作者】高岩;郭海豹;刘然;蔺新星【作者单位】[1]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3]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市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程中,伴随着工农业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世界人口总量激增,加上人们对地球的索取日益失控,造成了淡水资源严重浪费,水体污染及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恶果,世界上大量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断衰退匮缺问题. 解决水资源循环利用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矛盾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121位,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 而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已经有400多个城市出现缺水,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逐渐成为中国现阶段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降水是淡水的自然循环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补充高原冰川、河流湖泊、地下水的唯一自然手段. 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了不透水的硬化铺装加管道排水系统. 而对城市雨水的处理方法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传统的、单一的以防洪涝和加速排放为指导思想的一套处理办法. 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雨水产生的径流最快地排放掉. 这就造成了雨水径流流量增加和峰值流量加大,加剧了洪涝隐患. 土壤作为作为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雨水补充地下水的通路,又是一个天然的雨水回收、储藏、滤渗装置. 集成土壤地上部分的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景观等生态雨水管理措施等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手段以引导雨水蓄集下渗. 该措施可以有效维持和保护城市自然水文功能、减缓不透水铺装所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量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在降雨作用下,雨水蓄积措施条件对土壤蓄积雨水的影响,需要构建理论方法描述雨水在土壤中的入渗过程,定量分析在措施作用下土壤含水量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本文根据土壤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控制方程,编制了土壤饱和—非饱和渗流的一维计算程序:求解基于有限地下水埋深和恒定降雨入渗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数值解,并通过一些算例验证模型、编制程序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在北京某非恒定汇水入渗条件下应用该程序计算了土壤的降雨—积水入渗模型.1856年法国水利工程师达西(Dacry)通过实验提出了均匀介质中的线性渗流理论,奠定渗流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基石[1]. 1889年H.E.茹可夫斯基首次推导出了对于渗流的微分方程[2].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获得较为合理的渗流解析解. 但当时的研究只能在于均质渗流介质和简单的边界条件下才适用,与实际情况的脱节使其在施用过程中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1931年Richards将Darcy的线性渗流理论推广后,使其能够在非饱和渗流中得以应用,于是关于水相流的控制方程也随之建立起来,形成了Richards方程[3]. 基于Richards控制方程的饱和—非饱和渗流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许多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即有限差分法的发明和发展,数值解法法在渗流分析中得到更为广泛使用. Rubni[4]和 Freeze[5]先后用有限差分法描述了二维、三维土壤内水相饱和—非饱和非稳态流过程,并做了Richards方程的数值解求解方法. Neuman[6-7]最早将有限元法应用于饱和—非饱和渗流问题,他用Calerkin法对Richards方程进行空间域的离散,用Crank-Niocslno有限差分格式对时间域进行离散,其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信[8]采用伽辽金有限元法隐式向后差分法,进行了耦合传递理论的三维研究. 吴梦喜[9]对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计算过程中的数值弥散现象加以改进. 目前有限元法已是土壤中水相渗流计算中最主要的数值求解手段.降雨入渗过程可以被两个最主要的过程描述:非产流阶段(已知流量入渗)、产流阶段(已知水头入渗),且由于雨型的不同这两种入渗过程会交互进行. 忽略降雨入渗过程中雨水与土壤的热量交换影响,只考虑竖直方向土水势作用下雨水在土壤中的湿传递. 为了方便研究,假定初始时刻土壤含水量处处相等,降雨后含水量发生变化,各处的含水量不再相同,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是由降雨所引起的. 该数学模型是基于一维Richards方程的数值求解法进行求解.2.1 模型建立一维Richards方程的表达式:其中含湿量θ(y,τ)表示τ时刻,深度位于y土层的土壤含湿量. 另外,(y,τ) 表示τ时刻,流经单位面积深度为y的土层的水流量. 这个速率可根据Darcy-Buckingham定律求解,通过单位长度的竖直土柱的水流量:其中Kw表示非饱和土壤导水率;ψ表示非饱和土壤土水势.联立式(1)和式(2),并化简为以含湿量θ表示的等式如下:其中土壤扩散率为2.2 模型定解条件初始条件:假定初始时刻每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已知,给定θ(y,0).下边界条件:以更接近实际情况设定该模型的边界条件,将下边界条件定义为自由扩散边界,即上边界条件:将上边界定义为可变入渗速率K的边界条件,即其中R(τ)表示随时间变化的降雨量(或单位面积灌溉流量);H(τ)表示随时间变化的地表蒸发量. 该公式合理需满足的条件是未使地表含水量达到饱和的降雨入渗R(τ)-H(τ)≤Ksat或θ(0,τ)<ε,大部分实际情况都满足该条件. 但当降雨量很大,或进行灌溉时会达到饱和入渗条件,即R(τ)-H(τ)≥Ksat,此时θ(0,τ)=θs,则上边界条件应改为:2.3 模型的求解利用有限元差分法,对方程进行离散求解. 模型的空间离散化和边界条件如图1所示. 将土柱划分为n层,每层厚度为Δy=L/n,第i层土层深度即其中心位置的深度y;第i层含水量用θi(τ)表示,θi(τ)=θ(y,τ);i(τ)为流经土层i的上表面的水分渗透量.则式(1)可表示为:等式(3)可表示为:式中根据以上数学模型进行编程运算. 可得到在土壤土质均匀的条件下,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土壤入渗锋面缓慢下降,但每层含湿量提升的量只与入渗速率Kw相关. 以上所描述的数值计算方法适用于对沿土层深度方向的入渗进行模拟分析,且只要已知初始时刻的土层含湿量分布情况,就可预测出经过一个降雨入渗过程后,土层含湿量的分布情况.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分别采用土柱实验和用于多组分多相流分析的商用软件Tough两种方法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 用于实验的土壤为砂质壤土,土壤的物性及初始含湿量参数如表1所示. 把表中相关参数代入到软件中进行同条件下的模拟验证,Tough软件模拟验证的离散网格如图2a所示;土柱实验的装置如图2b所示.模拟结果图3,可看到入渗过程是有个水头锋面,锋面处湿度梯度变化剧烈. 随着时间的增加,入渗锋面以一稳定的速度向下推进. 锋面之后的土壤含水量都达到相同的量,并随着入渗过程的持续,达到该值的含水量的区域逐渐扩大.对比软件验证、实验验证与采用Matlab编程的自主模型模拟的结果,如图4. 首先本文模型Matlab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与Tough软件的结果曲线非常接近,表明本文采用模型的结果是可靠的. 进一步比较实验数据与模型模拟的结果,发现差别较大的数据:深度0.2 m的位置,在经过1 h入渗后,实测土壤的含水量为22%,模型结果为25%,其他数据点两者偏差都很小,比较的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正确性.1) 在稳定或非稳定地表入渗条件下,采用一维Richards方程并求解获得非饱和匀质土壤随时间及土壤深度变化含水量的变化.2) 通过土柱入渗实验和Tough软件分别对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深度0.2 m的位置,在经过1 h入渗后,实测土壤的含水量为22%,与模拟结果25%相比偏差3%,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准确性.2072-2075[7] Neuman S P.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 by finite elements[J]. Journal of the hydraulics division, 1973, 99(12): 2233-2250[8] 李信, 高冀, 汪自力. 饱和- 非饱和土的渗流三维计算[J]. 水利学报, 1992(11): 63-68[9] 吴梦喜, 高莲士. 饱和- 非饱和土体非稳定渗流数值分析[J]. 水利学报, 1999(12): 38-42[10] Gardner W R, Hillel D, Benyamini Y. Post-Irrigation Movement of Soil Water 1, Redistribution[J]. Water Resources Res., 1970(6): 851-861 [11] Chen Z Q, Shi M H. Study of heat and moisture migration properties in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J]. Appl. Therm. Eng., 2005(25): 61-71【相关文献】[1] 徐维生. 水利工程非达西渗流数值分析 [D]. 湖北宜昌:三峡大学, 2008[2] 张巍. 地下工程复杂渗流场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D]. 武汉:武汉大学, 2005[3] 张培文. 降雨条件下饱和- 非饱和土径流渗流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D]. 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2[4] Rubin J.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transient flow of water in unsaturated and partly unsaturated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68, 32(5): 607-615[5] Freeze R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ient, Saturated-Unsaturated Flow in a Groundwater Basin[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71, 7(2): 347-366[6] Zhou M, Xu W, Tian D. Study on an improved numerical method of seepage analysis for unsaturated soil slope[A]∥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 IEEE, 2010:。

根据水流运动过程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的研究

根据水流运动过程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的研究

式中, t t t t = t… ) ( ) , 中 t 和 = — ( 一 。 其 ,
t ) ( 为第 i … 和第 ( +1 处 观测 点 的水 流 消退 时 间 i )
( i) t mn ; 和 t… ) 为 第 i 第 ( +1 处 观测 点 的水 ( 。 和 i )
渗参 数 和 田面糙率 值 能好 地代 表 畦灌 过程 情况 。
g ∑( : 生
) 一 ) (
() 5
1 理 论 分 析
在 畦灌灌 水过 程 中 , 水 流进 入 畦 田首部 开始 , 从 水 流 推 进 到 某 一 距 离 时 的 地 表 水 面 线 与 湿 润 范 围 如
程 中 的一个 阶段 , 时较短 , 历 故利 用水 流推进 数据计
算得 到的 人 渗 参 数 值 不 能 代 表 整 个 畦 灌过 程 中的 值 _ , ; ag e r 研究 表 明采 用水 流 推进数 据 估 】 F nm i [ e j 算 的土壤 入渗 参数 值 小 于 在连 续 灌 溉 过程 中的值 ; 章 少辉 [ 2 研究 表 明采 用 基 于地 表水 流 推 进 与 消退 0 J 组 合数 据估算 的土 壤人 渗参数 和 田面糙率 系数模 拟 畦灌水 流运 动过程 效 果最 优 , 其 参 数值 的估 算过 但
5 O

干旱地 区农业 研究 求 得 田面平均糙 率 n值 。
V = q h t— ( 2 1)
第 2 卷 9
经研究 表 明 , 若地 表水 流推 进 过程 符合 幂 函 数规律 、 土壤 入 渗规 律 符 合 K s a o ot kv人 渗 公 式 , i 则 单位 宽度畦 田内的人 渗 总水量 为
深 表 示 ( ) k a为 人 渗 参 数 ; 观 测 点 的 入 渗 时 m ;、 t为

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参数确定

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参数确定

摘要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参数确定学科名称: 水文学及水资源答辩日期:2003.3作者: 来剑斌作者签名:导师: 王全九教授导师签名:摘要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参数确定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种不同质地土壤水平一维入渗、垂直一维入渗、点源自由积水入渗及负压盘式吸渗等的入渗模型及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确定方法,获得以下研究结果。

1. 对常用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公式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土壤质地与水分特征曲线常用表达式中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研究表明土壤质地与分形理论预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较好。

采用积分方法与入渗特性法确定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土壤低吸力段,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2. 由水平一维入渗资料计算土壤水分扩散率,结果表明,扩散率与含水率间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关系,扩散率系数D0随土壤粘性增加而减小。

采用Burdine模式和Mualem模式计算的土壤水分扩散率表达式中的系数和指数随着土壤质地由细变粗而逐渐变大。

3.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Philip入渗公式与Kostiakov经验公式间的关系表明,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分析获得了Green-Ampt入渗模型与Philip模型参数间的相关关系表达式。

利用垂直一维入渗资料分别计算了四种不同质地土壤的导水率,结果表明,土壤导水率与含水率间关系符合乘幂函数变化关系。

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确定饱和导水率K s。

4. 对负压盘吸渗的稳定性分析表明,用改进的盘式吸渗仪进行土壤吸渗实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度。

入渗时间相同时,不同负压水头下的累积入渗量随着负压的增大而减小。

利用负压盘式入渗资料,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并对比分析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四种不同质地土壤的吸湿率及导水率。

结果表明,负水头越大土壤吸湿率及导水率越小。

对于同一个负压值,土壤吸湿率与导水率随土壤粘性增加而减小。

5. 除榆林土外,其余三种不同质地的土,渗透仪与点源入渗确定的土壤导水率接近,而一维入渗与盘式吸渗确定的土壤导水率接近,且比渗透仪及点源入渗测定值大。

用盘式负压入渗仪计算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改进方法

用盘式负压入渗仪计算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改进方法

( f 1πr0 + 4 f1λc r0 )k1 = Q1 ; ( f 2πr0 + 4 f 2 λc r0 )k 2 = Q2 ; k1 exp(−
∆h
λc
) = k2
(4)
式中:Q1 和 Q2 分别是两个低供水吸力下某一入渗时间的入渗体积;f1 和 f2 是由 Warrick 的水分由盘源线性 [8] 扩散的解 获得的将任一入渗时间的入渗速度与稳态入渗速度相联系的校正系数,该系数还与供水吸力和 入渗时间有关。 1.1.3 本文模型 Xue et al.引用了 Warrick 推导的盘式源入渗模型。这一模型是在不考虑重力情况下 建立起来的,但是当盘径较大时,重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仍采用该模型,必定会引起较大的计算 [9] 误差 。为此,在考虑重力情况下,将 Warrick 推导的盘式源入渗模型进行改进,推导方法如下。 Hussen 和 Warrick 提出了有关于入渗率 i 的公式
[8]
i = 0.5St −0.5 +
Qss [1 + α exp(−ct )] πr02
(5)
在不考虑重力情况下,根据 Warrick 的推导有
[8]
Qss = QD = 2π 0.5 SD 0.5 r0
(6)
2

2005 年 8 月



第 36 卷
0.5
SHUILI
XUEBAO
第8期
2
式中:QD 是不考虑重力情况下的稳定入渗体积;S 是吸水系数,单位是 m/s ;D 是扩散系数,单位是 m /s。 White 和 Sully 提供了宏观毛管上升高度与土壤吸水系数之间的关系 S=[(θ -θ i)(k-ki)λ c/b]

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栗献锋
【期刊名称】《山西水利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以大田土壤入渗试验为依据,分析讨论了影响大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及土壤结构是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导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及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 mm的黏粒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土壤质地由轻变重,土壤入渗能力减小;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土壤入渗能力递减.研究结果对于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4页(P38-40,57)
【作者】栗献锋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
【相关文献】
1.微润灌水器深埋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湿润特性试验研究 [J], 王振忠
2.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J], 樊贵盛;郑秀清;潘光在
3.影响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 [J], 樊贵盛
4.宽垄沟灌土壤水分累积入渗特性试验研究及模拟 [J], 汪顺生;陈春来;王爱滨;傅渝亮
5.含钠盐量变化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J], 韩笑;张颖;赵君涵;黄蕊;王洪德;佘冬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土壤传输函数确定入渗参数的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用土壤传输函数确定入渗参数的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用土壤传输函数确定入渗参数的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利用土壤传输函数确定入渗参数是土壤水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壤入渗是指降雨或灌溉水分从土壤表面渗透到土壤内部的过程。

土壤水分对于植物生长、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极为重要。

因此,研究土壤入渗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优化水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土壤入渗参数测定方法主要采用室内试验或野外试验,但这些方法存在时间和空间限制,成本较高且测量结果不稳定。

而土壤传输函数法可以通过少量的准确数据,建立土壤水分运动的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入渗参数。

因此,该研究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通过对土壤入渗过程中水力特征参数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建立土壤传输函数,通过该函数确定土壤入渗参数。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确定研究地区,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参数。

2. 建立土壤传输函数,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水分运动的规律。

3. 利用土壤传输函数确定入渗参数,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入渗参数的异同。

4. 验证所建立的土壤传输函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土壤传输函数,通过该函数确定入渗参数,为土壤入渗规律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1. 实验测定法:采集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通过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进行水力特征参数的测定。

2. 数学模型法:基于测定数据,建立土壤传输函数,利用该函数进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模拟及入渗参数的确定。

技术路线包括以下步骤:1. 选定研究地区及不同土壤类型。

2. 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参数。

3. 建立土壤传输函数,利用所建立的函数模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

4. 参考实验数据和现有文献资料,验证所建立的土壤传输函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1. 建立准确的土壤传输函数,通过该函数确定入渗参数。

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

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

渗率(0.0370 cm/s0.5)显著高于菜地和草地(0.0147 和 0.0132 cm/s0.5)(P<0.05)。该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土壤水
力参数的测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模型;土壤;土地利用;圆盘入渗仪;计算方法;吸渗率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4.18.019
渗率值与参考方法最接近。盘径对吸渗率测定差异的影响不显著。除 0 cm 压力水头外,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
率差异显著,且不同压力水头下测得 3 种土壤吸渗率大小排序不同。当压力水头为−9 和−6 cm 时,菜地吸渗率
(0.0104 和 0.0119 cm/s0.5)显著高于茶园(0.0017 和 0.0025 cm/s0.5)(P<0.05);当压力水头为−3 cm 时,茶园吸
原位测定,逐渐受到关注。 圆盘入渗仪是基于负水头田间定量测定土壤
水力特性的仪器[6-8],可用于确定土壤吸渗率、饱和 导水率和宏观毛管上升高度以及导水孔隙度等水 力参数。根据 Angulo 等[9]对盘式入渗法研究的综 述,圆盘入渗仪将成为未来田间测定表层土壤水力 参数的重要手段。在 Philip 吸渗法的基础上,一些 专家发展了利用圆盘负压测定确定土壤吸渗率的 模型。这些模型建立的基础均是累积入渗量与时间 平方根的函数关系,其所得吸渗率值与真实值更接 近[10]。Minasny 等[10]对测定吸渗率的方法进行了总 结,大致有 5 种方法(Philp 公式、Haverkamp 公式、 Smiles 公式、Haverkamp 改进公式和 Vandervaere 公式),并指出无论是何种土质以及是否在铺砂条 件下使用圆盘入渗仪,Vandervaere 法确定的吸渗率 值均与实际值最接近。付秋萍等[1-2]利用圆盘入渗 仪,以 Vandervaere 法为参考,发现 Haverkamp 公 式计算得到的吸渗率值最接近参考吸渗率。由于不 同的计算模型基于不同的假设,也就有一定的适用 范围。同理,除计算方法外,利用盘式负压测定扰 动土土壤吸渗率时圆盘的盘径、负压管的压力水头 等都将影响测定结果[1-2, 9-10]。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主要采取扰动土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获得,研究结果

降水入渗与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进展

降水入渗与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进展

降水入渗与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进展
蒋太明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5(33)B09
【摘要】从贵州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干旱严重的现实和高效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需求出发,采用资料查阅的方式,全面综述了目前国际、国内现行的降水入渗模型、降水入渗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明确了时间序列分析法可简单、实用、高精度地实现土壤水分动态趋势的模拟,所获得的资料将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类似的研究打下基础。

【总页数】6页(P83-88)
【关键词】降水入渗;土壤水分动态;时间序列法模拟;进展
【作者】蒋太明
【作者单位】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
【相关文献】
1.降水人渗与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进展 [J], 蒋太明
2.降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变化对产流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J], 赵娜娜;于福亮;李传哲;王浩
3.森林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入渗模型 [J], 杨弘;杨威
4.基于Philip入渗模型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BP预报模型 [J], 武雯昱;樊贵盛
5.残膜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及入渗模型适用性分析 [J], 邹小阳;牛文全;许健;张明智;李元;官雅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评述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评述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评述[摘要]为了解不同的土壤入渗测定方法,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有关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的若干研究成果和进展的基础上,简要地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双环法、人工降雨法、水文分析法、圆盘入渗仪法和盘式负压入渗仪法。

结果表明圆盘入渗仪法多用于测量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同时具有省时、省力、省水和准确等优势,更适合野外试验,可以代替双环法进行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关键词]土壤入渗;测定;方法0 引言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是土壤水动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是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入渗能力决定了降雨进程再分配中的地表径流和土壤储水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

定量描述土壤入渗过程是水循环及水利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对研究地表产流的机理,以及增加土壤入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因此,土壤水分入渗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受到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土壤入渗测定方法的研究,并在试验研究中提出并应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环刀法、渗透筒法、单环法、水文法、马利奥特-双环法、人工降雨法、钻孔法、土柱法、稳定通量法、示踪法以及各种精密入渗仪法(如Hood入渗仪,Guelph入渗仪)等,可分为田间测定和室内试验2种。

Betrand(1965)曾对土壤入渗速率的测定方法作过评述。

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受制于某些因素,使得基于不同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有所不同。

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为双环法(注水法)、人工降雨法、水文分析法、圆盘入渗仪法和盘式负压入渗仪法等。

1.1 双环法双环法通常采用同心环入渗装置。

同心环为两个同心铁环,其上下无底,要有足够刚度,以便打入土中不变形。

一般常用的同心环,外环直径50.5㎝,内环直径30.5㎝,环高25㎝,打入土中15㎝,环高及打入土中深度与内环相同。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盘式吸渗仪测定土壤导水率方法比较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盘式吸渗仪测定土壤导水率方法比较

文 章编 号 : 0 070 (02 0—o40 10 .6 12 1 )1 9— 0 5
土壤水 力参 数是 重 要 的土壤 物 理 性 质 , 是进 行 水循 环和 土壤 物质迁移 研究 的基 本参数 。导 水率 作 为 主要水 力参 数之一 , 于研究 降雨入 渗产 流 、 分 对 养 与农 药在 土壤 剖面 的迁 移 , 以及 田间灌 排 设施 的设 计 与 管理都 具有 重要意 义 l 。盘式 吸渗 仪是一 种广 】 J 泛使用 的用 于测定 田 问近 饱 和导 水 率 的装 置 , 有 具 测 定方 便简 单 , 省用 水 , 于大 范 围测 定水 力参数 节 便 等优点 , 此外 , 盘式 吸渗 仪还 可 以调 整到 所需 的负压 力 , 而测定 相应 负压 力下 的导水 率 , 备 了其 他测 从 具 定 方 法所不 具备 的优点 。由于盘 式吸渗 仪所 形成 土 壤 水分 运动 是 三维 问题 , 以准确 推 求 出计算 土壤 难 导水率 的简 单解 析公式 , 因此 一般 通过某 种假 定 , 获
武 向博 王全 九 , , 樊 军 付 秋 萍2 ,
( . 安 理 工 大学 ,陕 西 西 安 704 ; 1西 10 8
2 中 国科 学 院 水 利部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所 黄 土 高 原 土壤 侵 蚀 与 旱 地 农 业 国 家 重点 实 验室 ,陕 西 杨 凌 720 ) . 110
第3 0卷第 1 期
21 0 2年 1 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lur lRe e r h i h i e s t a s a c n t e Ard Ar a
Vo . 0 No. 13 1
不 同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下 盘 式 吸 渗 仪 测 定 土壤 导 水 率 方 法 比较

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进展和评述

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进展和评述
£ ) :a t ( 5 )
用 的。
2 . 6 S mi t h公 式
式 中 f )一人 渗速 率 ; 卜一 人渗时 间; 口 , 6 一 由试 验 资料拟合 的参 数 。当 £ 一 ∞时 £ ) — , 当£ — 时 厂
( t ) 一 ∞, 而当 £ 一 ∞时 , 只有 在水 平吸 渗情况 下 才 出
g:下 -k d H
2 入 渗 公 式
( 1 ) Leabharlann 2 . 1 G r e e n -A m p t 公 式


—— _
式 中: g ~通量, 肛 总水 头 , 一 压 力水 头 , z 一 入 渗 深度 . 后 ~ 导水 率 。在 非 饱 和 土 壤 中 , 是 负值 , 可
P h i l i p简 化公 式 : i ( t )= i +
z t

的基础 上 , 结 合黄 土高 原大 量 的野外测试 资料 , 提 出
了描述 黄土 高原 土壤在 积水 条件 下 的人 渗公 式 :
f=f c +( 一 f o ) / t 。 ( 1 1 )
式 中 为 t 时间时 的瞬 时人 渗速率 为第 1 m i n末
的人 渗速 率 为土壤 稳渗 速 率 ; £ 为人 渗 时 间 ; 为
( 7 )
指数 。当 t =1时 , 式 中左边 等 于 ; 当£ 一 ∞时 =

因而 该 式 的 物理 意 义 比较 明 确 。但 该 公 式 是 在
上 述人 渗公 式 , 无 论 是理 论 的 、 还 是 经验 的 , 在
质 吸力 ; 6 一水分饱 和差 ; i c 一 土 壤 稳 渗 速 率 。该 式
收 稿 日期 : 2 0 0 2 — 1 1 — 2 O 基金 项 目 : 黄河基金“ 坡 面 措施 减 水 减 沙 机 理 研 究 ” ( 2 0 0 1— 0 3一O 1 —0 3 )

土壤水力学参数数值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土壤水力学参数数值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土壤水力学参数数值反演方法研究进展周晓冰(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数值反演方法是一种间接测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数值反演方法发展的历程和该法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土壤水力学参数;间接方法;数值反演中图分类号:P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8)09-0132-01土壤水力性质是水分运动方程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水力传导率K (θ)、土壤水分特征曲线θ(h )等。

其中水力传导率K (θ)决定了水和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速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分含量与压力水头的函数关系,是建立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的基础,这些参数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水分运动模型预测的准确性[1]。

尽管有许多实验室和田间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包气带中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水力传导率为代表的土壤水力性质,但大多数方法需要静态或稳态流条件来满足相应分析方法的假设或需要较精密的仪器,这使得测量耗时耗力,可行性不高。

因此,人们开始发展间接的方法来估计及土壤水力性质。

间接方法有土壤转换函数法、物理-经验法、分形几何法、土壤形态学法和数值反演方法等[2]。

数值反演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不需要精密的测量仪器;(2)在初始和边界条件上比直接方法方法更加灵活,不需要达到稳态;(3)可以从单个瞬态流实验同时估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导水率函数;(4)为优化参数提供置信区间,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反演方法估计土壤水力性质参数在国外已有较长时间的研究。

反演方法首先由Gardner [3]应用于压力板出流方法,将饱和的土样置于密闭压力室的多孔板上,并逐步对其进行加压,在每次压力增加后测量出流量直至平衡,以此计算水力传导率和扩散率。

Whisler 和Watson [4](1968)首次提出应用计算机模型估算土壤水力参数,他们通过匹配土壤排水流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估计了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

Zachman [5]等人(1981)使用土壤排水数据进行模拟表示,如果累计排水量与预测量值相吻合,则可获得最佳优化参数结果。

利用盘式入渗仪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研究进展

利用盘式入渗仪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研究进展

利用盘式入渗仪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研究进展1樊 军 邵明安 王全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E-mail:fanjuniswc@摘要: 各种农业措施显著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土壤的水力学参数。

随着计算机模型广泛用于土壤物质迁移的预测预报,准确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成为一项重要研究任务。

盘式入渗仪作为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正被广泛用于田间土壤导水参数的测定。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盘式入渗仪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推动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盘式入渗仪,导水率,孔隙度1. 引言土壤水力参数是土壤水-溶质迁移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关键参数,也是灌溉评估、非常规水利用等研究中的重要指标。

各类模型已被广泛用于描述土壤表层与地下水之间的水与溶质迁移过程及土壤-植被-大气水分传输过程,而模型预测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导水参数的准确性。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发展了多种方法测定土壤水力参数,但由于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往往导致所测定结果的不一致性。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点源入渗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上对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参数间理论关系的不断发展,使决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关系得以明确。

同时也使利用盘式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力参数的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并扩展了盘式入渗仪的功能。

目前盘式入渗仪可用于田间测定土壤接近饱和的导水率、土壤吸渗率、可动与不动水含量及导水孔隙度。

由于盘式入渗仪快速简单,便于测定田间表层土壤水力特征,因此近年来在该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Angulo-Jaramillo(2000)等对有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指出盘式入渗仪将成为未来田间测定表层土壤水力参数的重要手段 [1]。

在国内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还比较少[2,3],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以期推动我国相关研究的开展。

2. 盘式入渗仪基本特点盘式入渗仪也称之为盘式张力入渗仪,是由Perroux与White在1988年设计开发,并用于田间原位测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的设备[4]。

利用盘式负压仪测定土壤导水率的计算方法对比

利用盘式负压仪测定土壤导水率的计算方法对比

利用盘式负压仪测定土壤导水率的计算方法对比高雪梅;佘冬立;房凯【期刊名称】《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33)3【摘要】土壤导水率作为重要的水力特征参数之一,准确测量和计算不仅有助于促进土壤非饱和带的水分运动过程理论研究,同时可为合理确定农田灌排技术参数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比较分析在盘式入渗仪下不同导水率计算方法的适用性,针对2种土地类型(菜地、茶园)进行了4个负压水头(-9,-6,-3,0 cm)、2个盘径(10,20 cm)的入渗试验,并通过不同计算方法计算导水率.结果表明:盘径对导水率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计算方法结果趋于一致,因此在野外缺水条件下,可考虑选用小圆盘进行试验;对于不同的土地类型,建议选择不同的方法测量,作为耕作地的菜地,计算导水率时建议使用稳态流方法,而茶园导水率的测定则推荐使用瞬态流方法;在相同负压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导水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于不同的计算方法,2种土地类型在4个负压下表现的导水率变化规律一致.【总页数】7页(P246-252)【作者】高雪梅;佘冬立;房凯【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8;江苏省宿迁市水务局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7.7【相关文献】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盘式吸渗仪测定土壤导水率方法比较 [J], 武向博;王全九;樊军;付秋萍2.用盘式负压入渗仪计算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改进方法 [J], 张艳;张仁铎;薛绪掌;邹朝望3.用盘式负压入渗仪数据计算土壤导水参数 [J], 薛绪掌;张仁铎4.用自动盘式吸渗仪测定土壤导水率 [J], 王琳芳;樊军;王全九5.盘式吸渗仪测定土壤导水率的两种新方法 [J], 樊军;王全九;邵明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圆盘渗透仪测定土壤水动力参数模型

利用圆盘渗透仪测定土壤水动力参数模型

利用圆盘渗透仪测定土壤水动力参数模型
邹朝望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4()6
【摘要】圆盘渗透仪是一种能够快速、简便测定土壤水动力参数的装置 ,在国外已得到普遍的应用 ,而在国内应用较少。

介绍了利用圆盘渗透仪测定土壤水动力参数的一些常用的模型 ,在参阅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 ,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土壤水;圆盘渗透仪;水动力参数
【作者】邹朝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2
【相关文献】
1.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 [J], 佘冬立;高雪梅;房凯
2.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J], 许明祥;刘国彬;卜崇峰;贾海燕
3.利用加速量热仪测定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 [J], 袁士宝;李乐泓;蒋海岩;赵黎明;王豪;王姣;李旭飞
4.利用土壤水动力学模型预测麦田土壤水分的研究 [J], 周良臣
5.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动力参数的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J], 李晓峰;何武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田间测定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田间测定

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田间测定
朱安宁;张佳宝;陈德立
【期刊名称】《土壤》
【年(卷),期】2000(032)004
【摘要】本文简述了圆盘渗透仪(disc permeameter) 在田间条件下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原理及方法.该方法在测定时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附加了一个负压Ψo,因而可以控制土壤入渗孔隙的孔径大小、排除土壤裂缝和蚯蚓孔洞对测定的影响,具有操作简便,测定精度高等优点.
【总页数】4页(P215-218)
【作者】朱安宁;张佳宝;陈德立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
【相关文献】
1.渗透桶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改进 [J], 刘亚敏;程林
2.采用田间表层结壳稳定流法确定土壤非饱和导水率 [J], 许迪
3.田间测定土壤导水率的方法研究进展 [J], 樊军;邵明安;王全九
4.基于Guelph法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方法对比 [J], 王红兰;宋松柏;唐翔宇
5.用3种测定方法分析排土场复垦区的表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 [J], 李叶鑫; 吕刚; 王道涵; 李朝辉; 宋鸽; 杜昕鹏; 董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入渗能力对灌溉效果的影响研究

土壤入渗能力对灌溉效果的影响研究

土壤入渗能力对灌溉效果的影响研究
丁秋生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6()9
【摘要】依据耕作土壤入渗试验和大田灌水试验,采用试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类型以及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对农田灌溉的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影响。

研究成果将为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提供指导。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土壤入渗;灌溉效果;入渗能力;灌水效率;储水效率
【作者】丁秋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利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4.1
【相关文献】
1.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J], 李雪转;樊贵盛
2.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及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J], 李雪转;樊贵盛
3.水泥潜入土壤方式对土壤水入渗能力的影响研究 [J], 周长胜;樊贵盛
4.浑水灌溉下泥沙级配对土壤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卞艳丽;曹惠提;张会敏;
黄福贵;宋长吉
5.土壤入渗特性的季节性变化对灌溉效果的影响研究 [J], 樊贵盛;迟久鉴;王旭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瞬态方法
①单盘单次测定法(ST)
Smettem等 1994 年提出以下线性方程说明轴对称几何水流的边界效应[31]:
I 3D

I1D
=
γS 2 r0 (θ0 − θi )
(21)
其中 3D与 1D分别指轴对称的三维与一维入渗过程, γ 是假设重力影响忽略的理论常
+
∂ ∂z
⎢⎣⎡K(h)
∂h⎤ ∂z ⎥⎦

∂K(h) ∂z
(2)
-2-

其中θ 是体积含水量[L3L-3],h是土壤水势[L], K (h) 是导水率[LT-1],r与z分别是盘的半径
与垂直坐标[L]。 假设起始土壤水分含量一致,初始与边界条件为:
θ (r,z,t) = θi (z) t = 0

利用盘式入渗仪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研究进展1
樊 军 邵明安 王全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 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E-mail:fanjuniswc@
摘要: 各种农业措施显著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土壤的水力学参数。随着计算机模 型广泛用于土壤物质迁移的预测预报,准确确定土壤水力学参数成为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盘 式入渗仪作为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正被广泛用于田间土壤导水参数的测定。本文对国内外有 关盘式入渗仪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推动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盘式入渗仪,导水率,孔隙度
储水管
进气口 调压管
入渗盘
h1
土壤 沙层
h2
压力
h0=h2-h1-hc
图 1 盘式入渗仪示意图
根据盘式入渗特点,加在土表的压力是:
h0 = h2 − h1 − hc
(1)
hc 是毛管作用力的调整项。
由于天然土壤表面不平整,影响入渗仪底面与土面的接触,因此往往在土面铺设一层沙。 因此沙层是调整地表微地形与保证盘面与土壤表面紧密接触所必须的。一般要求沙层导水率 大于等于所测的土壤导水率,沙粒的大小在 0.2-0.06mm,进气吸力在-3.5kPa到-7.0kPa之间, 厚度小于 1.5mm,沙层直径的大小与盘面相同,测定时在地表铺一层孔隙大小与盘面孔隙大 小相同的布可以防止沙子进入土壤的大孔隙中[6]。由于沙层可能显著影响测定结果,所以操 作时应当十分小心[6,7]。
行测定一般采取升高压力的顺序(例如-15、-9、-6、-3cm H2O),这样可以避免滞后作用的 影响[16,26]。如果采取降序,入渗锋处的湿润过程持续可能导致靠近盘附近土壤持续排水[25]。 但Mohanty等采取由湿到干的顺序,这样可以减少在低入渗率(低压力)时前面水势的影响, 通过开始的饱和入渗,湿润锋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这时盘下水势梯度均匀的假设可以成立[27]。 Reynolds等用较少的测定数据比较了这两种顺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差异[25]。
h(r,z,t) = hi (z) t = 0
(3)
h(r,z,t) = h0 (t) 0 < r < r0 z = 0
(4)
∂h(r,z,t) = 1 ∂z
z = 0 r >r0
(5)
h(r,z,t) = hi r2 + z2 → ∞
(6)
其中θi 是初始含水量[L3L-3],hi 是初始压力[L],h0 是随时间变化的压力[L],r0 是盘的半径。
④回归方法(NR)
-5-

根据方程(14),Wooding’s 方程可变为:
Q πr0 2
=
⎜⎜⎝⎛1
+
4 απr0

⎟⎟⎠⎞Ks exp(αh)
(20)
根据式(20)可知,可在同一点进行多个压力下入渗试验,根据 Q 与h的非线性回归获
得方程中的参数K与α ,然后代入原方程可以得到任意压力下的导水率[16]。应用这种方法进
稳态方法尽管被广泛应用,但是它存在如下限制:(Ⅰ)方程(7)是假设土壤均匀、各 向同性且具有均一的含水量剖面,实际上土壤水分、容重是变化的,土壤层次性、结构的变 化往往出现在表层[29]。(Ⅱ)试验结束时达到的稳定入渗率并不可靠,特别是入渗率很低的 土壤,需要很长时间达到近似的稳定入渗[30]。基于此一些研究者寻求其它的方法,如瞬态方 法与反推方法来确定土壤水力参数。
方法要求在不同的点进行测定,可能由于土壤的空间变异导致结果并不理想。Wang 等研究 表明尽管不同的盘径具有十分不同计算参数,但是盘径的大小对K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这在理论上支持了发展多盘径的方法去计算盘式入渗仪的测定结果[22]。Hussen 与Warrick也
-4-

Logsdon and Jaynes比较了这四种测定方法,结果显示WS方法只需获得一个负压时的 导水率,同时土壤较干时有用,而SC方法得到了 3/4 的不合理结果,他们推荐用NR方法,首 先进行积水入渗然后进行不同的压力入渗过程,进行积水入渗可以使随后的负压入渗很快达 到稳定[16]。Hussen 与Warrick比较了几种测定方法,认为NR方法是最好的方法[23],Cook与 Broeren比较了 6 种计算方法,认为基于Wooding方程的三种方法得出的S与K十分接近[28]。
3.1.1 稳态方法
Wooding在 1968 年提出了描述土壤表面积水半径(r0)与稳定入渗量间关系[13]:
Q = πr02 K + 4r0φ
(7)
其中 K 是h(h≤0)压力为h时的导水率,Q 是稳定入渗率(L3T-1),r0是土壤表面积水半径
(L),φ (L2T-1)是基质通量势:
h0
φ = ∫ K(h)dh
i+
1 2
⎟⎞ ⎟ ⎟ ⎠
i=1,2,……n-1(16)
两个临近的压力中点的稳定入渗率可以表示为:
q
i
+
1
2
= exp⎜⎛ ln qi ⎝
+ ln qi+1 ⎟⎞ 2⎠
i=1,2,……n-1(17)
假设α 在最大、最小压力下等于α3/ 2 α 与 n−1/ 2 ,对应的导水率为:
K1
=
⎜⎜⎝⎛1 +
=
K
+
4bS 2 Δθπr0
(11)
方程(11)计算K时仅需要进行一次入渗试验,但是需要测定初始与最后含水量与计算S,
这要求在入渗开始前土壤较干燥并准确测定早期入渗过程[16]。θi 的确定在田间也比较难,
因为需要提取表层非常薄的一层土壤,当存在接触沙层时容易破坏土样。一些研究者建议取
原状土在实验室测定持水曲线获得θi 15]。最近一些学者利用TDR测定θ0 与θi ,并获得了满
K = q1r1 − q2r2 r1 − r2
(12)
φ = π q1 − q2 4 1 r1 − 1 r2
(13)
其中 q1 = Q1 /πr12 , q2 = Q2 /πr22 。Clothier推荐r2>2r1,可以获等合理的结果[21]。如果有两
个以上盘径,根据方程(11),可以通过 Q / πr2 与1/ r 的线性回归方法计算S与K[15]。但这一
方程(3)以含水量或压力的形式定义了初始条件,方程(4)描述了在盘式入渗仪条件 下随时间改变的压力,方程(5)假设测定过程中地表蒸发可以忽略,方程(6)是另外的边 界条件,它离入渗源足够远不影响入渗过程[12]。
随着对盘式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的求解,人们根据方程的解发展了确定参 数的不同方法。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分为稳定入渗法和瞬态入渗法。
认为盘径大小对测定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仅是大盘在野外有风的情况下更稳定[23]。
③Ankeny 方法(MP)
利用 Gardner 指数函数描述土壤导水率 K 与 h 之间的关系,即:
K(h) = Ks exp(αh)
(14)
其中K(h)是在给定压力下的导水率(LT-1), K s 是拟合的饱和导水率, α = λc −1 (L-1)。将
2. 盘式入渗仪基本特点
盘式入渗仪也称之为盘式张力入渗仪,是由Perroux与White在 1988 年设计开发,并用 于田间原位测定土壤水力学参数的设备[4]。图 1 显示了一种盘式入渗仪构形。盘式入渗仪由 三部分组成,即入渗盘、储水管与调压管。一般根据土壤入渗特性与盘径大小来确定储水管 的高度与直径。由于储水管直径越小越有利于准确读取水位高度,但直径太小可能导致装水
φ = bS 2 (θ 0 − θ i )
(9)
其中b是形状因子在 1/2 到π / 4 之间,田间条件下取 0.55 比较合适[15],θ0 与θi 是土壤初始
与最后含水量(m3/m3)。吸渗率S(LT-2)可以根据下式计算:
1
I (t) = St 2
(10)
将方程(9)代入(7)得到:
Q πr0 2
hn
(8)
此后研究者将这一公式扩展到表面非积水情况,从而这一公式可以描述盘式入渗条件下
土壤入渗特征。并依据这一公式发展了四种计算 K 的方法。
①White and Sully 的方法(WS)
-3-

White and Sully依据大毛管特征长度( λc ),提出了φ 的具体表达式[14]:
1 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西部之光”项目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创新前沿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79065)。
-1-

量少,未达到稳定入渗就得重新装水。如果储水管太长可能导致不稳定,在田间易受风的影 响。一些研究者设计了多储水管仪器,可方便地用于多压力测定[5]。
q1 4
πrα3/ 2
⎟⎟⎠⎞
(18)
Kn
=
⎜⎛ ⎜1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