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文学介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期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的文学介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期间,虽说不上成熟,但是在散文,诗歌,戏剧各个领域都有显著发展,其中鲁迅,李语堂,郭沫若等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史革命先驱们经过了“科学救国”到“政治革命”再到“思想革命”的思想飞跃的结果。新文化运动以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和“打到孔家店”为主要口号,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现代化为目标,既批判孔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又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介绍自由平等学说和个性解放思想,为1917年文学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准备,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它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文学革命能否取得成功,在于能否创作出体现“新文学”精神的作品。《女神》、《沉沦》和《阿Q正传》等经典2名著的先后面世,标志着新文学完全战胜了就文学,确立了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同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许多重要文学社团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新文学出现了一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散文
“五四”散文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标志性的存在,作为一种显著地有别于传统散文的现代品格,“五四”散文的现代性,既表征为主体精神的开放,自主和独立——作品主题取向的鲜明的个性主义倾向和强烈的批判性,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又体现在散文语言的自由化以及与此相关而生成的现代散文的文体形态。马克思文艺理论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散文亦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自身存在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人类精神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整合各种文艺理论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五四”散文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谈到“五四”散文,自然少不了说周作人,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人“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与同期的散文名家相比,周作人更集中精力于散文小品的创作,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特别长,作品特别多,其文学生涯对五四散文及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是很好的见证,与其他作家一起,带来了五四散文的繁荣。周作人散文,贴近生活容纳万物,与平淡的素材中见情趣,这种贴近生活的风格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士相符的。翻阅周氏散文,我们会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非常贴近生活,正是着意于平凡的材料,于无奇中见奇,才形成了作者平淡隽永的别样风致。贴近生活的风格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文学士对社会现实的审美掌握,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审美社会。
“五四”散文中,林语堂的小品文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中探明文学区别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特性,指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审美掌握,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在社会中发挥其审美功能的精神产品。在林语堂幽默小品文中读者可以在诙谐的语言中品味出人间百态。
诗歌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20世纪初,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促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文化自觉。五四运动的爆发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或曰国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文化自觉的转折点。
白话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方面,成为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符号,显示了白话成为新文学语言正宗地位的重要实绩。五四时期,文白争论最终以白话取得胜利而告终,白话不仅成为诗文也成为全民交际语言,其中新诗运动功不可没。初期白话诗时期为1917至1921年,新诗的主要工作,一是努力反映和表现时代精神,一是彻底打破旧诗的形式,创建新的诗歌规范。初期白话诗的总体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朴素的写实风格,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上受到外国诗歌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新诗发展的传统。周作人的《小河》是白话诗散文化的代表,以其精微的哲理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名噪一时,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部杰作”。1921年8月郭沫若《女神》的出版,标志着白话新诗完全取代了传统旧诗的地位。《女神》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意义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意味着中国新诗从以形式创造为特点的“自发”草创期,进入了以形式完善为特点的“自觉”建设期。
诗体解放后出现的许多粗制滥造之作,极大地损害了白话新诗的声誉,人们在批判的同时,又开始了新诗观念和原则的探索,提出了新诗格律问题。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他对诗歌格律的研究,与他的新诗创作和新诗评论几乎是同时开始的。闻一多出版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和“三美”主张的完美典范,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死水》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怒,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小说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且大多比较幼稚,但鲁迅的小说却创造出了一个奇迹: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一点,当代马克思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评判一种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是看它的具体论断是否能在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文献依据,也不是看它的旗号和地理位置等外在形式,而是要看他是否坚持站在当前大众的立场,是否支持通过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平等的发展的形式来建设和完善现实社会。这种支持在革命条件成熟时,表现为对落后制度的颠覆;在和平年代则显现为破旧立新的改革勇气。总而言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永远离不开社会批判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以此视之,五四时期的小说文学,不仅没有背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恰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鲁迅小说和乡土小说的发展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一)鲁迅小说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首创者,《故事新编》是“五四“后历史小说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酒楼上》通过”五四青年“吕纬甫从激进到消沉的思想变化,探讨了”五四“高潮后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伤逝》是鲁迅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唯一作品。涓生和子君在”五四“思潮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毅然地冲出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最终却因为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与吕纬甫一样,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这两部作品在表达相关主题的时候,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