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文学介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期间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必看及参考答案(全新整理,值得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必看及参考答案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范畴是什么?答: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以不同类型的作家的创作。
2、中国现代小说在三个发展阶段各自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是什么?这些主题和特点在不同的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说明了什么?答:要点:第一个十年即1917年至1927年。
现代小说突出的思想主题:摧毁封建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
艺术上,白话文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普遍的语言形式,多是短篇,以某个社会生活的侧影或某一人生片断为题材,以白描或人物对话为重要描写方式或写实或抒情,自由灵活,各成一体。
如叶圣陶小说的纯正的白描,冰心小说轻松地揉叙事与议论为一体,郁达夫小说的散文化结构、主观抒情的色彩及“自叙传”的写法,都是开风气之先河的。
鲁迅的作品更是一篇一个风格,圆熟老到,妙笔生花。
第二个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明显倾于多重性,虽然出现了许多直接反映社会革命斗争的作品。
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幻灭、动摇与追求,是这个时期小说创作更为普遍的思想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力图以一种全景性、多侧面的视角来揭示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趋势,或是表明一种执着的人生信念,展示一种独特的人生图景。
艺术上,风格各异的小说流派纷纷出台,中长篇小说剧增,小说作家的个性风采愈显鲜明,艺术风格更趋稳定和成熟。
京派、海派、乡土小说、市民小说、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更是以群体的风格各显特色。
现代小说多样化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在强化作家主观个性的能动作用、艺术语言的反复锤炼、环境与心境的有机融合、艺术气氛的精心营造、快节奏多变幻的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意识流心理刻画的加强、以及地方色彩民风民俗的刻意展示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陈独秀《新青年》发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反对闻言分离,主张白话文成“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主要内容)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宣告封建文学终结,掀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学第一页文学革命中的“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正式拉开“文学革命”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编者,刘半农写答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文学革命“八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鲜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主要内容之一,理论奠基作用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革命主张推到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名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的写实文学推到迂回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批判旧文学,弘扬新文学的态势构建的价值取向,反映陈独秀认同西方近代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学观的构建思路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191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宗的文学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进一步涉及文学内容的变革1918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证必然性鲁迅《渡河与引路》倘若思想照旧,便乃然换牌不换货,强调必然性五四文学革命最早出现的白话文学是《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散文和小品文显示其威力,证明“旧文学之自认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白话文学最终成中国文学的主体人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关于文学内容改革的主张1918 周作人《人的文学》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反对“非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第一,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第二,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文学(涵盖内容)用“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诠释人道主义,没超出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但反对旧道德,反对桎梏人性发展的封建内容有进步意义平民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建设新文学的主张1919年周作人《平明文学》正式提出“平民文学口号”相对贵族文学而言,表现普通人的普遍与真挚感情的文学以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代替愚忠愚孝的封建道德,以社会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你争我夺与风流韵事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人生艺术派的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现代文学运动文学论争1919 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宣传主义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到的事”“是没什么用处的”“是很危险的”,鼓吹主义改良观提出要多研究具体问题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主义与问题关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不能分离,宣传主义社会多数人掌握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唯物史观经济问题要根本解决是马克思主义和实验主义的论证,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问题“为人生”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文学旗帜反对封建文学,游戏文学和所谓的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现实社会里被侮辱者被损害者,表现人类抽象的美、爱、真,唱出迷惘人生哀歌(美学风格)随革命形势发展,作家分化“为艺术”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初,社团受19世纪法国戈蒂埃“为艺术而艺术”影响,提出“为艺术为艺术”的文学,以此为思想武器向“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带强烈反帝反封建色彩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都张扬“为艺术而艺术”旗帜;新月社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20年代末,衰微整理国故运动1919年国故社《国故月刊》,新潮社成员响应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正式发动“整理国故运动”,对“整理国故运动”原则、指导思想、方法等从理论到实践作详细阐释在文学界引起论争,以是否赞成整理国故为标志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因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分成整理派和追摹派整理派主张具有理论价值,五四思想解放浪潮及成果提供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新社会、文化背景,新手段;推动新文学建设的目的赋予积极精神动力,举动具有强烈现代倾向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1924年北京《语丝》周刊主要发表散文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孙伏园、俞平伯(代表)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针砭时弊风格)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语言风格)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代表性散文)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为背景,形成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东欧、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进步倾向影响并促进中国问题小说兴盛初期,有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不提供答案,即“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不开药方”本生是问题小说特点之一五四时期流行,反映知识青年觉醒,是启蒙运动的需要和结果,体现作家关心现实的优良传统冰心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庐隐也是问题小说创作者之一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度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借以抒发乡愁的小说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新文学现实主义追求直接受鲁迅影响,有意识模仿鲁迅,师承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概念化,面貌质朴和真实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天二哥》(代表作)“自叙传”小说20世纪20年代小说潮流作品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不着意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强烈感情,打动读者,侧重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描写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外国小说影响而形成郭沫若称其为“主情主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全新样式,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新发展作为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美文文学性散文周作人 1921年《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响应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创作实践作为独立的文体地位在文学史上确立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风致清丽,“爱得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内容)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有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将文言文、白话文和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语言)话剧戏剧形式之一,源于古希腊悲剧和戏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新剧1907年组建东京春柳社,上海春阳社和1909年组建天津南开学校剧团分别借鉴引进1910年后称文明戏多用幕表制,只有剧情大纲,演员即兴表演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改名为话剧,意在与中国戏曲、歌曲、舞剧、哑剧区别综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成分,以台词(对话、独白、旁白)和形体作为基本手段诗歌的“三美”文学创作的主张闻一多提倡,新诗理论作出的贡献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针对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提出,奠定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发展作贡献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阿Q正传》阿Q形象特有性格特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弱点;欺善怕恶,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终生糊涂(主要表现)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人性格,更是病态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零余者郁达夫陛下文学性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的“他”,《银灰色的死》的“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积郁,更感自身孤凄悲凉,强烈追求个性解放,表现病态心理在茫茫人海,为自身茕茕孑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痛苦,为自己只是“零余者”落泪叹息,但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形象深厚的感情色彩礼拜六派国民初年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礼拜六》周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周瘦鹃、王春根(代表)国粹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19年林纾发表公开信和文章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妄图借用武力和鬼神摧残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的新闻学团体1912年北京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发起为人生(文学主张)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主办刊物)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被压迫民族文学,团结和培养大批作家,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进行斗争,积极推动新闻学发展设有分会,发行过机关报,无严密组织,会员后来逐渐分化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解散茅盾《蚀》三部曲、叶圣陶《倪焕之》、许地山《缀网劳蛛》、冰心《超人》(主要文学成就)以现实主义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现实主义特色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闻学团体1921年日本留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日本东京前期尊重艺术,表现自我,破坏冷酷现实,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追求文学的“全”“美”,倡导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客观冷静描绘,涂抹浓重主观抒情色彩,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郭沫若诗集《前茅》、郁达夫《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都以浓重主观抒情色彩、鲜明浪漫主义倾向成为代表作1925年后,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提出“革命文学”口号,从表现自我转向表现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重要贡献1922年起,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出版《创造丛书》60余种1929年被国民政府查封,活动结束湖畔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浙江杭州没固定章程友爱结合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魏金之、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主要成员)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短小清新情势为主五四个性解放影响下,勇于创造情诗,摔着坦诚,无世俗顾忌,少艺术雕琢,以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五四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汪应潘修《湖畔》汪应潘修《春的歌舞》汪静之《蕙的风》《寂寞的国》《支那二月》两期文学月刊1925年“五卅运动”后解体新月派中国新文学派别前身是1923年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散漫团体不是单纯的文学流派,而是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多种领域的派别新月大系统中小系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主要成员)欧美留学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晨报副刊》发表《诗携》新格律是创作,提高新是艺术性和新实行是探索性有积极意义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提出“健康”“尊严”的文学原则徐志摩、闻一多(代表)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对新格律诗的探讨,尤其是闻一多“三美”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推动中国新诗发展胡适、梁实秋(代表)梁实秋以新月派“文艺理论家”自居,宣传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松散、政见各异、文学主张不同的团体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成员脱离1933年,退出文坛学衡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22年吴宓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胡先、梅光迪(主要成员)欧美留学南归的南京大学教授,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标榜艺术的模仿和艺术的创造(文学理论及基本范畴),张扬文学复古必然性和必要性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竭力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合一,嘲笑文学革命者“浅陋”“学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洋装复古派,受鲁迅为代表的新闻学阵营批判1933年停刊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因《语丝》周刊得名,没明确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1924年北京创刊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主要撰稿人)以鲁迅为代表,反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斗争,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正人君子”帮闲面目斗争,及文学革命讨论中,起积极作用,但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任意言谈,斥旧促新(思想内容)艺术性短论,随笔(艺术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散文创作)甲寅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因《甲寅》周刊得名 1914年创于东京,10期后停刊,1925年章士钊北京复刊,改名为《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1927年停刊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学生运动,提倡尊孔读经,美化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强行禁止学生用白话文和污蔑革命群众爱国运动的行径受到鲁迅、郁达夫、成仿吾等批判现代评论派20世纪20年代政治文化派别1924年北京创刊,由《太平洋》《创造周刊》合并而成因《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钱端升、王世杰、杨肇、郁达夫、胡适、陈西滢、丁西林、沈从文(主要成员)具有自由主义色彩,是资产阶级代言人,曾发表反帝反封、倾向进步的文章和创作,为发展和繁荣新文学做贡献,也发表为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辩护、指责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的爱国行动文章,鲁迅等对此作揭露和批判陈西滢(文学理论代表)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北京鲁迅发起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成员),后来王菁士、李何林参加过“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鲁迅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为该社发行,后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文学创作,翻译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被国民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查封1931年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退出1933年在京沪报纸宣称“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台静农《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乡土文学成功之作莽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闻学团体1925年北京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鲁迅、韦素园、韦丛芜、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黄鹏基(主要成员)开始有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率性而论,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宗旨)1926年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停刊,社团活动停止沉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团体前身是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解体,同年秋,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杂志,后改为半月刊重视文学创作并积极从事创作(创办宗旨)忠于艺术(倾向)为艺术,坚定地执著创作(倾向)创作特色(文坛的成绩和影响)冯至诗歌创作更有影响,《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代表作)象征派(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流表现派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主要成员)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和英国王德尔唯美主义思想影响,认为“美藏在想象中,象征中”,要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在情感的象征物和契合点,以实现“灵魂深处与之和谐”反映在创作上是重主观想象而轻客观描写,重表现自我而轻现实再现,重意象启发而轻明白晓畅,用象征手法暗示作品主题,表达诗人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人生哲理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王独清《圣母像前》穆木天《旅新》冯乃超《红灯纱》(代表作)普罗诗派五四新诗中歌颂革命流派因“普罗塔利亚文学”而得名歌颂十月革命,歌颂中国革命,把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结合(重要主题)1924年出现的春雷社(专门文学团体)蒋光慈(代表)《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1925年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初名《青年杂志》,后名为《新青年》五五四前后主要阵地,宣传科学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文学改良刍》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文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提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事”是从作者的“历史的文学观念”即文学进化论出发而提出白话文学主张从内容和形式提倡文学改良,主要偏重形式特别是文字工具改革方向,强调文字体裁应冲破旧形式束缚,以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文学内容提出“须言之有物”,充满“真挚之情感”,“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主张作者观点存在局限,但斗争锋芒直接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其白话文主张适应五四时期对新文学历史要求,对反对就文学思想,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具进步意义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革命论》文学论文1917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发难时期影响最大的文章,文学革命的纲领认为文学革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是开发文明,改造国民性,革新政治的利器,指出文学革命历史必然性批判封建文学传统观念,指斥封建文人崇拜的“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为“十八妖魔”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要求新文学以欧洲19世纪资产阶级“写实主义”文学为楷模,“赤裸裸地抒情写世”,把改革文学内容放在文学革命首位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匡正也”《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 1921年—1922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小镇末庄为背景,塑造阿Q这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压迫与剥削,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到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德典型性格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封建地主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指出:即便是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示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问题作品有深刻思想意义和精湛艺术技巧,受很高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鲁迅北京新潮出版社,收集1918年—1922年作品,共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收录作品)显示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学的有机结合,成功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具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鲁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揭露封建卫道者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概括和剖析它的出版改编文学革命初期只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局面,显示新文学实绩,代表新文学发展方向《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鲁迅北京新书局收集小说11篇《祝福》《孤独者》《伤逝》等(收录作品)继续对农民不幸遭遇、妇女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命运与前途给予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封建思想意识进行更为透彻揭露和批判,塑造具有永久魅力艺术形象:祥林嫂、四铭、君子、魏连、涓生与《呐喊》相比,艺术上更成熟,丰满而洗练,隽永而舒展,诙谐而峭拔,达到炉火纯青境地《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胡适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要求(基本内容)在“诗体大解放”等方面做积极尝试,是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建立和发展迈出第一步,初步建立白话诗地位《繁星》《春水》诗集冰心作者从“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歌颂大自然、母爱、童心,探索人生真谛,主要价值在艺术形式上抒写点滴感想,零碎闪念,片段回忆,诗的触角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角落,对扩大是的题材领域具有意义《女神》现代诗集1921年出版郭沫若 1916年—1921年56首新诗五四前诗表现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愤疾,格调哀婉低沉五四后诗爱国主义为中心主题,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对旧社会彻底地叛道精神,对未来充满殷切希望(内容)奔腾想象,急骤旋律,宏伟气势,瑰丽色彩,英雄主义基调和自由(浪漫主义特色)为新诗开拓新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作品《晨安》《匪徒颂》《炉中灰》《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代表作)《死水》。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23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0多个文艺社团,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可谓群星璀璨。
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谈“五四”文学革命,不能不提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
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必“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文/河西须进行思想启蒙,必须进行思想和文化的变革,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声。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并从1918年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轮流编辑,鲁迅、周作人等人也给该刊撰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完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试题精心整理版一、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激进与保守——重评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辩
艺术 、 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 , 又要拥护赛先生 , 便不得 评新 的就被 目为顽固。” @而旧文学阵营虽然是论争的 不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⑦与新文学阵营相反 , ” 旧文学阵 失败者,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 的新旧观毫无可取之处。 营更多地强调新 旧同质 、 融合 、 继承 的一面 , 认为破旧不 他们的“ 不知旧物 , 决不能言新 ”“ ,舍旧无以求新” “ ,后 能立新 , 只有承旧才能立新 。 吴宓说 :所谓新 者。 “ 多系旧 来者不必居上。晚出者不必胜前” 等观点 , @ 虽然在 当时 者改头换面。 重出再见” “ ,旧有之物 。 增之损之。 修之琢 显得 不合时宜, 但对新文学运动信奉的“ 进化论” 有某种 之。 改之补 之。乃成新器” 。所以, 他断 言 :不知旧物则 理论制动作用 , “ 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中国现代 决不能言新”@ 。 无独有偶 , 章士钊也发表了同样的见解 : 性理论话语的建构 。 问题是 , 当时的历史语境中 , 在 旧文 “ 旧者 , 根基也 , 不有旧决不有新 , 不善于保 旧决不能迎 学阵营“ 舍旧无以求新 ” 的落脚点主要是 “ 保旧” 而非“ 求 新; 不迎新之弊 , 止于不进化 ; 不善保 旧之弊 , 则几于 自 新 ”这一点恰恰 是历史所不需要的 , , 所以 , 旧文学阵营 杀”, ⑨ 他也得 出结论 :以舍旧无可以为新也 。 “ 新旧如环 , 因成进化 , 必然之理 。 @他们甚至淡化和消解新 旧之界 ” 是 。而无所谓新与不新” 。总之 , @ 他们 力图从 哲学意义 的“ , 新” 同时为 自己的守“ 寻求理论依据 。 旧”
们应该挺身而出 , 廓清 人们对 旧文化 的误会 , 正新 文 修 化路线 的偏差。
概述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
概述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汇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
“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1)文体形式不一样“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旧文学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文学思想不一样“五四”新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旧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
“五四”文学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3)对文学的看法不一样“五四”新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追求纯文学。
旧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担负着各种职能。
“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性的问题。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并举。
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学”与“文字”,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来,同时也是把文学从杂文学担负的各种职能中解脱出来,这本身是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总之,“五四”新文学观念中突出了理性精神的显现。
新文学的先驱者们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强调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章节复习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1答:(一)近代知识界的形成: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近代报业的兴起、学会的涌现。
(二)白话的兴起:黄遵宪 (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梁启超(1873~1929) 创制了“新文体”,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三)文学界的观念变革: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
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2答:三界革命是指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文界革命”是指在吸纳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的基础上,结合魏晋文章的狂放风格,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小说界革命”是这是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梁启超充满激情地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被视为小道的卑贱文体——小说,提到“不可思议”的高度。
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答:八事:一曰,不用典。
二曰,不用陈套语。
三曰,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曰,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形式之革命)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
八曰,须言之有物。
(精神上之革命)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答: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新月社等。
3答: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诞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文学观念的全面更新。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1915-192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语言的白话化,反对文言文。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等。
2. 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运动,它进一步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使文学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
3.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两个文学团体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界的主要力量。
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的现实主义,创造社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
4. 左翼文学运动(1927-1937):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左翼文学运动兴起,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等。
5.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5):抗日战争期间,文学成为鼓舞民族斗志的工具,出现了许多反映战争和民族抗争的作品。
6. 解放区文学(1941-194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创作以反映农民生活和革命斗争为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
7.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1949-196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成为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出现了许多歌颂新社会和新生活的作品。
8.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极大的压制,但也有一些作品在逆境中诞生,如《红岩》等。
9. 新时期文学(197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创作开始复苏,出现了许多反思历史、探索人性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10.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出现了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作品。
11. 网络文学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成为新的文学形式,它以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笔记
中国新文学史丁帆笔记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新文学史的主要阶段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学2.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学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文学4.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文学5.建国后的新文学三、中国新文学史的主要成就1.文学革命2.新文学流派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4.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5.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四、中国新文学史的代表人物1.五四运动前的代表人物2.五四运动后的代表人物3.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人物4.解放战争时期的代表人物5.建国后的代表人物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新文学史是指从五四运动开始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从传统的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的新文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新文学史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二、中国新文学史的主要阶段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学: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学主要是在晚清时期开始兴起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
他们主张“救亡图存”,提倡“废除科举”,倡导“白话文”,开创了新文学的先河。
2.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学: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分界点。
五四运动后,新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如文学革命、新文学流派的发展等。
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承担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如《地道战》、《鸡毛信》等。
4.解放战争时期的新文学:解放战争时期,新文学继续发展,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解放战争的伟大历程,如《红日》、《英雄儿女》等。
5.建国后的新文学:建国后,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等。
三、中国新文学史的主要成就1.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后的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传统的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的新文学。
2.新文学流派的发展:新文学流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文学史的发展,如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3.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伟大历程,许多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中国现代文学》A答案
一、填空1、鲁迅,《狂人日记》2、胡适,《尝试集》3、《春》,《秋》4、《春蚕》,《秋收》5、《边城》,曹七巧二、名词解释1、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沙》,《星星文艺》等。
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2、乡土小说是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延伸,也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抒写,对传统乡村陋习的揭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在创作倾向上注重社会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侧重于社会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将文学理解为社会启蒙的工具,注重文学的宣传效果。
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
3、《雷雨》《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
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缘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4、社会剖析小说: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的小说。
这种小说要剖析、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总结社会历史规律。
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
三、简答1、分析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
对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描摹,主要通过“时代女性”来表现。
她们是时代浪潮裹挟下的新女性,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自学辅导(二)导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 91 7年一1 927年)中国新文学的开端。
“五四”新文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文学实现了从封建文学、旧民主主义文学向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转化。
“个性解放”,“人的解放”是“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
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文学界开始提出创建“革命文学"的口号,要求文学表现阶级意识及其使命的要求。
在文学创作方面,新文学的作家以开放性的眼光接纳世界文学新潮,形成多元探索的风气。
第二阶段(1 927一l 93 7)新文学的成长壮大期。
.弘扬“人的解放的精神,,依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之一。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意识。
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了“人的文学“转向”“阶级文学”,即声势颇壮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其开展的“左翼文学运动”,涌现了大批文学大家和厚重力作。
文学思潮多元并存和对峙互补,建构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阶段(1 937—1 949)新文学的发展深化期。
这一时期文学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环境中,中国作家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表现出空前团结一致。
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是“如何把抗战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再度激化。
文学在推翻旧中国,迎接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尽其使命。
这一时期的文学客观上形成了在国统区、解放区两个不同环境中展开。
国统区文学的主流是继承了“三十年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高扬“民族、民主”旗帜,用暴露和讽刺为基调,批判黑暗,呼唤光明,发挥文学的战斗作用。
解放区文学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讲话》发表以后,确定了文艺“工农兵方向",为新中国的文艺方针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第二章、(见教学辅导(一))第三章、郁达夫与《沉沦》1.《沉沦》及早期小说的特点沉沦》是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作者:河西来源:《时代报告》2019年第05期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0多个文艺社团,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批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可谓群星璀璨。
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谈“五四”文学革命,不能不提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
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必须进行思想启蒙,必须进行思想和文化的变革,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声。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并从1918年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轮流编辑,鲁迅、周作人等人也给该刊撰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同年2月,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上发表措辞激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5.南国社
1922 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田汉
《南国》半月刊
后来活动集中在戏 剧电影方面。
6.语社
1924 年 11 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孙伏园等。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 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语丝文体”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 、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可从文学 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三方面评述)
3 、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 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 、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 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南国社 语丝社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 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 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 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 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 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
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
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
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 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 雪峰、潘漠华。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分析
他们并以“学贯中西”自我标榜。
甲寅派
一九二五年,章士钊的《甲寅》在北 京复刊 。
这个封面上印有黄斑老虎标志的周刊, 也是专门反对新文化和新文学的。
提出所谓“读书乃真救国”与反帝反 封建的政治口号相对抗。
3、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 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发起的 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把由沈雁 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会 刊
提倡文学是为人生、为社会的。偏重于现 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创造社
一九二一年七月,留学在日本的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 等组成了创造社。他们先在国内(上海)出 版丛书,次年起又先后创办了《创造》季 刊 、《创造周报》 、《创造日》 、《洪 水》
2、冰心
1900年,10月5日 生于福建省福州 , 原名谢婉莹
1999年2月28日, 在北京逝世。
冰心的问题小说
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超人》、《分》
2、《超人》——爱的哲学 3、艺术风格
感伤、忧郁,淡淡的忧愁;温柔的 抒情;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夫
名文,字达夫, 1896年12月7日出 生于浙江富阳的一 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 使发愤读书,成绩 斐然。
第二节 小说创作
一、主要类型
问题小说
以“五四”时期人们关心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家庭、 婚姻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人生价值问题等为题 材创作的小说。
代表作家、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 悴》;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庐隐《海滨故人》、 王统照《山雨》等。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5 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寻求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7 年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
同年二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主要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
“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推进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人的文学》中提出的,它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要求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
他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这个思想深刻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对人生派的影响很大。
“人的文学”概括了新文学的内容,表明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4.【“为人生”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一面文学旗帜。
“为人生”文学的倡导者们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和游戏文学,也反对纯艺术的文学。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概念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概念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指发生在中国五四运动时期(1917-1923年)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这一运动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对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张“文学革命”,主要目标是推翻旧文学的陈腐形式和内容,倡导以新式文艺形式展示现实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关注个体心理、人性困境和社会问题。
运动的发起者们主张文学要为社会进步和民族解放服务,要发挥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作用。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科学”和“实用”,注重理性
思辨和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
运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作品,主题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和自我挣扎等。
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一代作家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文学语言和创作思想的革新。
同时,这一运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的文学介于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型期间,虽说不上成熟,但是在散文,诗歌,戏剧各个领域都有显著发展,其中鲁迅,李语堂,郭沫若等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1915年9月15日。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史革命先驱们经过了“科学救国”到“政治革命”再到“思想革命”的思想飞跃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以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和“打到孔家店”为主要口号,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现代化为目标,既批判孔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又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介绍自由平等学说和个性解放思想,为1917年文学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准备,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它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文学革命能否取得成功,在于能否创作出体现“新文学”精神的作品。
《女神》、《沉沦》和《阿Q正传》等经典2名著的先后面世,标志着新文学完全战胜了就文学,确立了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
同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许多重要文学社团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新文学出现了一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散文
“五四”散文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标志性的存在,作为一种显著地有别于传统散文的现代品格,“五四”散文的现代性,既表征为主体精神的开放,自主和独立——作品主题取向的鲜明的个性主义倾向和强烈的批判性,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又体现在散文语言的自由化以及与此相关而生成的现代散文的文体形态。
马克思文艺理论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散文亦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自身存在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人类精神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整合各种文艺理论的核心。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五四”散文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谈到“五四”散文,自然少不了说周作人,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人“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
与同期的散文名家相比,周作人更集中精力于散文小品的创作,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特别长,作品特别多,其文学生涯对五四散文及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是很好的见证,与其他作家一起,带来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周作人散文,贴近生活容纳万物,与平淡的素材中见情趣,这种贴近生活的风格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士相符的。
翻阅周氏散文,我们会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非常贴近生活,正是着意于平凡的材料,于无奇中见奇,才形成了作者平淡隽永的别样风致。
贴近生活的风格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文学士对社会现实的审美掌握,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审美社会。
“五四”散文中,林语堂的小品文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相互关系中探明文学区别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特性,指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审美掌握,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在社会中发挥其审美功能的精神产品。
在林语堂幽默小品文中读者可以在诙谐的语言中品味出人间百态。
诗歌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
20世纪初,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促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文化自觉。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或曰国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文化自觉的转折点。
白话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方面,成为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符号,显示了白话成为新文学语言正宗地位的重要实绩。
五四时期,文白争论最终以白话取得胜利而告终,白话不仅成为诗文也成为全民交际语言,其中新诗运动功不可没。
初期白话诗时期为1917至1921年,新诗的主要工作,一是努力反映和表现时代精神,一是彻底打破旧诗的形式,创建新的诗歌规范。
初期白话诗的总体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朴素的写实风格,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上受到外国诗歌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新诗发展的传统。
周作人的《小河》是白话诗散文化的代表,以其精微的哲理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名噪一时,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部杰作”。
1921年8月郭沫若《女神》的出版,标志着白话新诗完全取代了传统旧诗的地位。
《女神》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女神》的意义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意味着中国新诗从以形式创造为特点的“自发”草创期,进入了以形式完善为特点的“自觉”建设期。
诗体解放后出现的许多粗制滥造之作,极大地损害了白话新诗的声誉,人们在批判的同时,又开始了新诗观念和原则的探索,提出了新诗格律问题。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
他对诗歌格律的研究,与他的新诗创作和新诗评论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闻一多出版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
《死水》是新格律诗和“三美”主张的完美典范,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死水》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怒,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小说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且大多比较幼稚,但鲁迅的小说却创造出了一个奇迹: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
对于这一点,当代马克思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评判一种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是看它的具体论断是否能在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文献依据,也不是看它的旗号和地理位置等外在形式,而是要看他是否坚持站在当前大众的立场,是否支持通过使每个人得到自由、平等的发展的形式来建设和完善现实社会。
这种支持在革命条件成熟时,表现为对落后制度的颠覆;在和平年代则显现为破旧立新的改革勇气。
总而言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永远离不开社会批判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以此视之,五四时期的小说文学,不仅没有背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恰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鲁迅小说和乡土小说的发展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一)鲁迅小说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首创者,《故事新编》是“五四“后历史小说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在酒楼上》通过”五四青年“吕纬甫从激进到消沉的思想变化,探讨了”五四“高潮后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
《伤逝》是鲁迅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唯一作品。
涓生和子君在”五四“思潮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毅然地冲出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最终却因为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
他们与吕纬甫一样,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这两部作品在表达相关主题的时候,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
(二)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五四“小说的重要收获。
也是当时的重要的文学现象。
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来自南方农村的青年,他们既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又受到”五四“新文学,特别是鲁迅的影响,以乡村创作为主要形式,重视对农村风土人情和民俗世态的描写,表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新文学农村题材创作的第一次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