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残余阻滞及肌松监测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肌松药作用监测的新进展

肌松药作用监测的新进展

肌松药作用监测的新进展
杭燕南;孙大金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年(卷),期】1989(010)003
【摘要】早在30年前已提出用神经刺激器来估价肌松药作用,但临床常规监测则尚有争论,多年来麻醉医师习惯于根据临床经验,如抬头,握手,睁眼,呼吸运动等指标,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直至80年代初,由于监测仪器的迅速发展、监测经验的积累。

【总页数】6页(P148-153)
【作者】杭燕南;孙大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2
【相关文献】
1.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监测肌松药对活体肌肉组织硬度影响中的应用 [J], 陈菲;张文静;周晓华;邱少东
2.肌松药对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气管插管的影响 [J], 申珍;代志刚;王胜;邵秀芝;张圆圆;张振英
3.肌松药作用监测的进展 [J], 欧阳葆怡
4.肌松药在喉返神经监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J], 刘迪;尧永华
5.肌松药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影响 [J], 卫永旭;杨文磊;赵卫国;李宁;蔡瑜;濮春华;吴哲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二十年里,肌松药残余作用在PACU 及ICU 中为临床常见的问题,大约40%病人存在TOF 比率<0.9[1]。

50 年前,病人有能力抬头、深呼吸和握手,则认为没有明显的肌松药残余作用和肌松药有很高的安全性,直到发觉肌松药使用过多导致作用时间延长等不良后果,才开始引起重视。

尽管我们现在拥有肌松药作用监测仪和更好的肌肉松弛药,但是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问题依然存在[1,2]。

由于没有做到常规监测和常规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还是威胁问题和病人的安全,甚至影响病人预后。

1.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定义及检测手段1.1 残余肌松定义20 世纪70 年代初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的问世,与呼吸功能同步的TOF 成为确定肌松药作用恢复水平的金标准。

1973 年,Ali 和Kitz 定义了TOF 比为0.74 时表明从d-筒箭毒阻滞中恢复。

TOF 比率为0.7 [3]是可以气管拔管的目标值。

在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发现在PACU 中拔管后病人有一定程度的肌肉无力现象。

即使TOF 比率>0.7,仍有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症状。

VibyMogensen et al. [4]报道,尽管常规拮抗,PACU 中仍然有30%患者TOF 比率<0.7。

20 世纪90 年代,神经肌肉恢复的目标值重新被修改,将神经肌肉充分恢复阈值调整为0.9 [5]。

数据表明,肌收缩机械效应或加速度仪检测TOF 比率必须>0.9 才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受试者的咽部功能障碍及呼吸障碍的危险系数在TOF<0.9 时增大[6,7],吸气不畅与不完全性上呼吸道梗阻常在TOF 比率0.8 时发生[8]。

另外,少量的肌肉松弛药能使清醒患者产生不舒适的症状,这种症状能持续到TOF>0.9 [9]。

肌肉松弛药残余作用迹象或症状的最准确定义为术中使用肌肉松弛药,术后肌肉群的无力。

患者神经肌肉群完全恢复时才能保持呼吸顺畅,呼吸道保护反射恢复,能正常吞咽、咳嗽、微笑及说话。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选择合适的肌松药物
根据不同手术和患者情况,通过肌松监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肌松药 物,提高手术效果。
预测和预防肌松药物的并发症
预测肌松药物过量风险
通过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肌松药物过量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及肌松药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心律失 常等。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 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 肌松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肌松监测的临床意义 • 肌松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肌松药的定义和作用
01
肌松药是一种用于抑制神经肌肉 传导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信号 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松弛。
02
CATALOGUE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手术麻醉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可以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减少手术并发症。
肌松药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肌松药可以辅助其他麻醉药物,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缩 短手术时间。
治疗。
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肌松药可 以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和疼痛
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肌松药还可以协助呼吸机治疗过 程中的其他治疗措施,如肺复张
、气道管理等。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肌松药可用 于诊断和治疗,如重症肌无力、肌无 力综合征等。
在治疗神经肌肉疾病时,肌松药可以 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主 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呼 吸机辅助呼吸等领域。

肌松残余作用与肌松监测

肌松残余作用与肌松监测
2 2 1.47 1.55
膈肌/拇内收肌
2 2 1.56 1.93
Large doses of NMBA may be needed to suppress diaphragmatic movement and coughing
膈肌 VS 拇内收肌:
起效快:35% Apnea develops before complete
25-50%
中时效肌松药,手术 < 90 min
25-50%
临床判断与肌松监测
潘库溴铵 (n=40) Clinical AMG
麻醉时间
潘库溴铵剂量 TOF ratio 0.7 拔管时间
136 min
8 mg/kg-1 52% 10 min
124 min
8mg/kg-1 5%* 15 min*
Mortensen et al, Acta Anaesth Scand. 1995
Conclusion from our investigation:
TOF Ratio > 0.7 :呼吸力学恢复正常
TOF Ratio > 0.8 :临床试验恢复正常 (老年病人)
肌松药对通气调节功能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 二氧化碳刺激引起的通气调节功能并不受 肌松残余作用的影响,能较好地维持通气 量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压力在正常的范围内 Vt与RR变化的关系说明在肌松药的残余阻 滞作用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通气调节功能 可以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骸骨舌骨肌 咽肌
非呼吸肌 拇内收肌
呼吸肌 膈肌

肌松作用消退

肌松药对不同肌肉作用效果不同的可能机制
1. 肌纤维构成不同:
肌纤维 作用 肌肉
胫前肌 腓肠肌 膈肌 喉肌 拇内收肌 比目鱼肌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 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商品名:赛机宁(Nimbex) 分子式: C65H82N2O18S2 分子量: 1243.49 阿曲库铵旳十种同分异构体之一(约占15%)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代谢途径
顺式阿曲库铵 (赛机宁®)
(Hofmann消除)
N-甲基罂粟碱(劳丹素)
临床作用时间 min
55(44-74) 临床作用时间
(min)
28 (21-38)
详见赛机宁®阐明书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良好旳心血管稳定性
无组胺释放作用
8 x ED95下列剂量无明显组胺释放作用1
血流动力学稳定
剂量到达8 x ED95时,未对平均动脉压 或心率产生剂量有关性影响1 虽然对于CABG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 压也能保持稳定2
(min)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恢复可预测性优于维库溴铵(Ⅱ)
不论在成年 (18-64岁)还是老年 (≥65岁)患者中,赛 机宁®恢复时间旳可 预测性均明显优于 维库溴铵。 (P < 0.001)
恢复时间:定义为从T125%到T4:T1比值≥0.8旳平均时间
Pühringer FK, Heier T, Dodgson M, Erkola O, et al.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the variability in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cis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 in adult and elderly patients.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23, 46:364-371.

关于肌松药及其拮抗的新进展

关于肌松药及其拮抗的新进展

关于肌松药及其拮抗的新进展在本次全国麻醉年会上,选择性肌松药拮抗剂sugammadex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迅速而安全的逆转神经肌肉阻滞效果和一些“初现端倪”的新优点,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之一。

米勒认为,该药可能带来肌松药临床使用的革命性变化。

米勒首先针对残余肌松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时是否存在肌松残余作用?2.如何确定肌松残余作用已经被完全拮抗?3.在颤搐反应出现前是否应当给与新斯的明?4。

新斯的明拮抗失败该怎么办?他介绍影响拮抗试验敏感性的因素是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

而且临床存在四个成串刺激正常而仍存在肌力严重不足的情况。

接下来米勒谈到肌松作用的拮抗与麻醉风险。

869483患者入选研究了术后24小时死亡或者持续昏迷状态者,术后拮抗肌松能够降低麻醉风险。

而麻醉恢复室内发生严重呼吸事件的原因:残余肌松作用、阿片药物的残余作用、急诊手术、长时间手术和腹部手术。

米勒认为产科快速序贯诱导病例资料提示我们应该对麻醉恢复阶段更为重视:即拔管后和转运到恢复室的过程。

针对目前的临床现实,米勒提出了3个尖锐的观点:1.围术期最危险的时间并非诱导期或恢复室。

2.最危险的时间段是麻醉结束后到进入恢复室15分钟内。

3.使用新斯的明拮抗深度肌松并且拔管是很大风险。

针对残余肌松作用的问题,米勒认为尽管目前临床上多使用中时效肌松药,并且用新斯的明加以拮抗,但术后残余肌松的存在非常令人担忧。

新斯的明存在的问题--深度神经肌肉阻滞时效果不佳、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需要联合使用两种强效的心血管药物。

然而40年来一直寻找新的拮抗药却没有成功。

然后米勒开始介绍新的肌松拮抗药sugammadex。

提出证据表明静脉注射4mg/kg sugammadex拮抗罗库溴铵肌松作用比腾喜隆+阿托品以及新斯的明+格隆溴铵更快更好。

Sugammadex通过包裹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分子逆转其肌松效果,它具有其他肌松药拮抗剂所不具备的特性:即可以在给予肌松药短时间内迅速发挥拮抗作用。

残余阻滞及肌松监测进展

残余阻滞及肌松监测进展
hemmerling等151将表面电极黏附于气管导管套囊上方2cm诱导后插管使电极位于声带之间之后经皮对一侧喉返神经进行刺激获得喉内收肌的emg反应其结果显示就罗库溴铵与眯伐库铵而言喉内收肌的起效无明显差别但较ap为快且二者无相关关系
维普资讯
绫蕉 2 生 旦筮 卷筮 Q 翅 Md aR c ta , a2O ,o. ,0 eil e l t M r O V1 3N . c 印ile l 7 1 6
t n whc sata t g mo e atn in D f r n ntr g meh d n nt r dfe r n s l r u l i , ih i t ci r t t . i e e t o r n e o mo i i t o s a d m i o i o i n e tmu e g o p a o on o ngf c s h v u te v siain. aefF ri et t h n g o Ke ywo d : s l e a ain;Re iu l p r lss r s Mu ce r lx t o sd a a ay i;Mu l e a ai nm n tr g c s e r lx t o i oi o n
呼吸抑制并发症 。本文就肌松药残余阻滞及肌松监 测的研究
进展作一综述 。 1 肌松药的残余 阻滞作用
综合 比较 , 结果显示 : M A G与 M MG的 T F比率具有很好 的相 O 关性 , A G的 T F比率 >10时 , MG的 T F比率平 均为 当 M O . M O 0 8 0 0 ( . 4 .6 之前 已有研究者 认为 , A 9- 当 MG的 T F比率 >10 O . 时 , 为已经不存在残余肌松 的作用 ) 当给予 D S T F 可认 ; B 、O 、 5 H .S 10 zT 0 z 、0 H .S后无法检 出触觉 的衰减时 , MG的 T F比 T M O 率平均值分别是 : .1- .5 . 0 1、0 3 0 1、 .8 03 0 1、0 7 4 .1 .1- .50 8 4 6- 4 ±0 1, .8 而在 MM G的 T F比率为 09时 , O . 4种刺激模式通过触 觉检 出 衰 减 的 概 率 分 别 为 1 %、1%、3 和 6 % 。 而 1 % 6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一、肌松药简介肌松药是一类用于产生或维持肌肉松弛状态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多与神经传导相关。

肌松药可以分为两类: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二、肌松药的分类和机制1.去极化肌松药去极化肌松药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传递,导致神经肌接头处的动作电位无法产生。

1.1.氢化可的松1.2.苯溴马隆1.3.地塞米松1.4.罗库溴铵2.非去极化肌松药非去极化肌松药通过与肌肉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断神经冲动传输。

2.1.牡蛎碱2.2.维库溴铵2.3.苯扎溴铵2.4.艾莫利松三、肌松药的研究现状1.药物研究与开发趋势1.1.药物设计与合成1.2.作用机制研究1.3.药物靶点的筛选1.4.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1.5.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2.肌松药的药理学研究2.1.药物的药代动力学2.2.药物的药效学2.3.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优化2.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估四、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进展1.麻醉领域中的应用1.1.明确麻醉深度1.2.辅助机械通气2.手术过程中的应用2.1.促进手术操作2.2.改善术中血流和组织对氧供的影响3.急诊医学中的应用3.1.窒息调控3.2.骨折固定4.重症监护中的应用4.1.患者气道管理4.2.辅助机械通气4.3.防止呼吸肌疲劳5.临床康复中的应用5.1.辅助机械通气5.2.减少肌肉痉挛附件:1.相关研究论文2.药物说明书3.临床试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专利法:一种对创造性技术的合法保护措施,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被专利持有人使用和销售。

2.药品监管法:一种对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3.伦理委员会:负责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独立机构。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一些试验显示: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 快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 快不明显 0.08mg/kg的剂量对病人是安全的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主张一次给予0.02-0.04mg/kg,最大剂量 5mg

同时给予半量阿托品,可抵消副作用 自T1=25%恢复到TOF=0.9,<10min


正确的使用肌松拮抗药
抬头5s,握力测试:TOFR=0.7 “压舌板试验”: TOFR=0.9


小 结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 (1)单次静注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至病人到达 PACU的时间,即使超过2小时,也不能保证不 发生残余肌松药作用。
(2)判断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标准是TOFr≥0.9; 而临床试验(如抬头、抬腿或舌抵抗试验)和 定性测定(如对TOF和DBS的触觉)对于评价 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是不敏感的。
四、肌松残余的发病率
肌松残余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研究中有很大区别, 大部分报道结果为2%-64%。可能与运用不同 的检测仪有关。Debaene等报道,526例术中 给予一次性插管剂量(2倍的ED95)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阿曲库铵,患者术后TOF比率<0.7 为16%及TOF比率<0.9为45%。另外一项对 239名患者的分组研究,给予肌肉松弛药2小时 后运用主观测量TOF比率<0.7及TOF比率<0.9 分别是10%及37%。Naguib等进行mata分析, 推测在最佳条件下,即给予中时效肌肉松弛药, 并进行监测,根据TOF比率0.9这个标准,肌松 药残余作用比率为34.8%。

目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拮抗使用胆碱酯酶抑制 剂-新斯的明,但存在以下缺点: (1)不是直接拮抗,因而不能完全拮抗肌松作用; (2)对胆碱酯酶的抑制时间过长;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肌松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静注非去极化肌松药后,药物很快进入突触裂隙, 并与生物相结合,部分药物分子与Ach受体的a亚 单位结合,血浆药物浓度不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 的水平,但生物相结合的药物分子能持续为Ach 受体所利用,从而产生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的N-M 阻滞。一旦药物从Ach受体解离,N-M传导将恢 复。肌松药作用的消退取决于药物与Ach受体的 亲和力、解离速度和药物在生物相的饱和度;如 果生物相仍结合一定的药物,尽管此时血浆药物 浓度低,但N-M 传导仍难以恢复。血浆药物浓度 主要影响到血浆与生物相的浓度梯度,若该梯度 足以使生物相充满,且有足够分子从生物相释放 到Ach 受体,则维持阻滞;当血浆<生物相浓度, N-M传导恢复。
中间为有开口的圆柱体,圆柱体穿过突触后 膜部分有一狭窄的峡部,峡部之间的通道和细胞 外的开口部分是离子通道,峡部是离子通道的闸 门;通道关闭时,阻止Na+进入,a亚单位是Ach 与拮抗药结合的部位;同时激两个a亚单位,将使 五角体的峡部扩张。
RESTING STATE: upper gate closed lower gate open
运动N ..肌肉(失髓鞘,分纤维)..肌纤维中部 突入肌外膜、进入肌肉表面浅凹陷中..N膜与肌纤 维膜融合(前膜)..嵴增厚,嵴间存在Ach囊泡释放 Ach的活动带(四排成对颗粒,每一排是Ach囊泡 将Ach释放到突触裂隙前的限定部位)——“活化 区”,与Ca2+跨膜转运相关。
次级裂隙:Nf突入深化纤维形成一组平行皱襞, 似瓶颈囊,开口处密布Ach五角体受体。
突触囊泡:释放囊泡、储备囊泡
储备囊泡借助触丝(构成囊泡一部分的复杂 磷蛋白),使储备囊泡与轴浆中微管细丝相联, 使其不能移动。
Ca2+在囊泡移动、释放中起重要作用

肌松残余作用与肌松监测

肌松残余作用与肌松监测
残余肌松作用与肌松监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闻大翔
RNMB的危害
21年前:RNMB 42%, 21年后:RNMB 42% 50% 术后进入ICU(麻醉相关的呼吸功能不全)
的患者与RNMB有关(Cooper et al.) 20% 术后呼衰死亡病人与RNMB有关(Lunn et al.) RNMB 26% vs 5.3%(Pan vs Vec&Atr) (Berg et al.) 使用肌松药的术后死亡病人是不使用肌松药6倍,
上呼吸道肌肉(upper airway muscles)
咽肌(pharyngeal muscle)&骸骨舌骨肌(geniohyoideus)

对肌松药敏感性
上呼吸道肌群 骸骨舌骨肌
咽肌
阻滞深度
非呼吸肌 拇内收肌

呼吸肌 膈肌

肌松作用消退

肌松药对不同肌肉作用效果不同的可能机制
1. 肌纤维构成不同:
Sorin J. Brull, MD Anesthesiology, 1997;86:755-757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s~1960s 临床体征: 抬头5s、抬腿、睁眼、握拳 呼吸力学: 潮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力等
不可靠,难以区别RNMB和残余麻醉药作用
第二阶段:1970s~1990s TOF 监测 + 呼吸力学监测 TOF Ratio 0.7 (Ali, 1971, Golden Indicator)
且其中2/3与呼吸抑制及缺氧有关 (Beecher et al.)
肌松药药效存在个体差异
原因: 1. 合并用药的相互作用
氨基糖甙类、酰胺类等抗生素 抗癫痫药、氨茶碱衍生物 局麻药、抗心律失常药 心血管活性药物等等

汪炜 健肌松药残余管理

汪炜 健肌松药残余管理
肌松药残余的处理及进展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汪炜健
肌松药开创现代麻醉新纪元
现代麻醉学
肌松药应用以前,为了获得满意肌松,需要深麻醉
• 对循环、呼吸和机体代谢产生明显抑制 • 老年病人、危重病人无法耐受 • 延长术后苏醒时间
1846年
1942年
肌松药(箭毒) 首次用于临床麻醉(Griffith and Jonhson) • 为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 避免了不必要的深麻醉对病人的不利影响 • 使高龄病人、重危病人和器官移植手术成为可能
深肌松维持至开腹和其它手术结束,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 后 (B)
权威推荐:腹腔镜手术应保持低IAP
欧洲内镜外科协会 (EAES)对腔镜手术气腹的临床实践指南1
推荐在允许的足够暴露的手术视野下,最低的IAP优于常规IAP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3)2
腹腔镜手术时应达到深肌松 (PTC=1或2),确保腹内压<12 mmHg,以减 少腹内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对腹壁的压力伤,同时有利 术野的显露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中深肌松应注意术后肌松残留的诊治
Kim(2002)罗库溴铵 Debaene(2003)维库溴铵
Kim(2002)维库溴铵 McCaul(2002)阿曲库铵 Bissinger(2000)维库溴铵 Baillard(2000)维库溴铵
0
3.5 3.5
7 10
20 30
16.7 14.7
16 24.7
38
44
57
38
38
50
36.7
45 39
Yu B,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6;32(1):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松药残余阻滞及肌松监测的新进展【摘要】松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能造成严重呼吸抑制,导致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因此是肌松药应用中的一个严重并发症,近来不少麻醉医生及研究者对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究不同的监测方法以及不同的肌群监测,寻找安全、合理的方法,控制肌松,避免残余阻滞的发生,从而减少术后呼吸抑制并发症。

【关键词】肌松药;残余阻滞;肌松监测【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16—021 肌松药的残余阻滞问题1.1 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肌松药的残余阻滞能引起患者严重呼吸抑制,危及生命,是肌松药临床应用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006 年gammu等[1]进行大样本研究显示,单剂量使用维库溴铵的患者,从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进入恢复室后33%的患者4个成串刺激( tof)的比率低于70% ,有38%的门诊手术患者离院时tof比率低于90%。

显示了术后残余阻滞的存在。

1.2 残余阻滞的评估标准目前对于残余阻滞的评估标准主要是主观评估和客观监测。

临床中患者全麻恢复期,能合作时,通过抬头、抬腿、握拳时的肌力等主观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残余阻滞。

临床常用的客观监测肌松的技术有:肌机械描记法(mmg)、肌肉加速度描记法(amg)、肌电描记法( emg)、肌音描记法( pmg)。

1.3 常用的刺激模式和残余阻滞的监测常用的刺激模式有:单次刺激( ss)、强直刺激( ts)、tof、双短强直刺激(dbs)及ts后计数。

虽然均可用于监测残余阻滞,但效果不尽相同,还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完全排除残余肌松的存在。

2006年capron等[2]把amg的tof比率、mmg的tof比率及dbs、tof、50hz2ts、100hz2ts 后的触觉衰减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显示: amg与mmg的tof比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然而baurain等[3]应用100hz2ts的强直刺激对拇内收肌进行监测,得到的结论是当tof比率为0. 8、0.85、0.9时,根据逻辑回归分析得到的通过视觉可检测出颤搐衰减的概率分别为99%、96%和67%。

samet等[4] 用未校正的amg的tof比率、mmg的tof比率、及dbs、100hz2ts后的衰减对0. 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的残余麻痹进行监测比较,得出的结论是amg的tof即使未予校正,也并不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该方法较dbs、100hz2ts后的触觉评估能更好地检出残余肌松,还可以根据其tof 比率值来预测残余肌松完全恢复时间。

此外,如同时应用吸入麻醉药,则上述任何监测方式都是不可靠的。

已有研究表明,在单独应用吸入麻醉药时,也可以检测到颤搐反应的衰减。

2 不同肌群的监测最近很多研究表明,不同的骨骼肌对于肌松剂有不同的反应时间和敏感性。

目前临床中很多仅以拇内收肌(ap)为标准来判断气管插管的时机,有可能出现肌松不够满意的结果,且术中可能出现横膈的抽动及呛咳反应,术后残余麻痹也得不到充分的认识。

因此,对不同部位的肌组织进行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2.1 对ap的监测临床中广泛应用以刺激腕部尺神经来监测ap的反应作为金标准。

但是,有人认为由于尺神经支配手部许多的肌群,除ap外,还有骨间肌,第3、第4蚓状肌,小鱼际肌等,所以对尺神经的刺激除产生拇指的运动外,还会有其他四指运动。

近来,nepveu等[5]建议用手部的刺激来替代对腕部的刺激,通过对手部ap和腕部尺神经的tof刺激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tof比率是相似的,手部tof比率的偏差为±0.5,对于某一特定病例而言,在整个恢复过程中二者的差异保持相对稳定。

capron等[2]研究发现,刺激电极位于手部时,加速度仪tof比率> 1.0的概率减小,这表明在监测肌松恢复时,在手部应用tof刺激与腕部相比,能产生更为可靠的加速度值。

以前总是认为刺激电极置于外周神经的表面时,可产生最为精确的反应。

但如果刺激电极放置于肌肉的表面或者附近,则有可能使肌肉直接收缩,监测结果受到干扰。

然而已有研究证明,神经肌肉监测仪所设定的电流一般为60 ma 持续0.2 ms,尚不足以产生直接的肌肉收缩。

有研究显示,当把刺激电极直接置于肌肉表面时,绝大多数的病例表现为正常的神经肌肉阻滞的结果。

2.2 对膈肌的监测对膈肌的监测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利用经皮穿刺针或表面电极通过emg来进行的。

早在1986年,donati等[6]将刺激电极置于锁骨中线及腋前线间的第7、8肋间,对膈肌的肌松作用进行监测。

膈肌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充分恢复是术后拔管的必要条件,但膈肌对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与ap存在差异。

在最近的研究中,hemmerling等[7]分别将表面电极置于膈肌的前部及背部,应用emg进行监测,同时对ap也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显示无论刺激电极位置于膈肌前部还是背部均无显著差异,且与ap相比,恢复至25%的时间较ap短,这与以往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2.3 对喉肌的监测研究资料表明,喉内收肌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表现有耐药作用。

有学者通过测定刺激喉返神经时,位于声带之间的气管导管充气套囊的压力,来间接监测喉内收肌压力的变化,从而对肌松剂于喉部肌肉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获得最佳的插管时机及插管条件。

hem2merling等[8]将表面电极黏附于气管导管囊上方2 cm,诱导后插管使电极位于声带之间,之后经皮对一侧喉返神经进行刺激,获得喉内收肌的emg反应,其结果显示,喉内收肌的起效无明显差别,但较ap为快,且二者无相关关系。

这与之前的结论是一致的,从而为喉肌监测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方法。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套囊压力会受呼吸周期的影响,不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气管插管时可能增加插管的风险,电极的移位可使监测的准确性受到干扰,肌松恢复早期由于电极和声带接触不良,可能出现高估肌松的程度。

pmg则避免了套囊压力法的上述不足之处。

hemmerling等[9~10]使用小容积的静电传音器来检测用tof刺激颈部喉返神经使喉肌收缩产生的低频信号,监测喉肌的肌松效应。

由于传器体积小,可以直接与皮肤黏附,或者直接置放于喉部,获得的声频信号稳定,而且分析处理也简便易hemmerling等[11]应用pmg对ap进行监测,并同时与mmg进行对比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可以交替使用。

此外, pmg作为一种肌松监测的方法还可用于膈肌、皱眉肌等。

3 结语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是引起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日趋引起重视。

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完全排除残余肌松的存在的监测方法。

而且,由于不同的肌群对神经肌肉阻滞药的效应及作用时间不同,对不同肌群进行监测有利于更为客观、量化地评估肌松效应,利于个体化用药,安全、合理的控制肌松,避免残余阻滞的发生,从而减少术后呼吸抑制并发症。

随着学者们对肌松药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肌松药的残余阻滞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好解决。

参考文献:[1] cammu g,w itte g d,veylder g d, et al. postoperative residual paralysis in outpatients versus inpatients [ j ]. anesth analg,2006, 102 ( 2): 426 - 429.[2] cap ron f, fortierl p, racine s, et al. tactile fade detection with hand orwrist stimulation using train2of2four,double2burst stimu2 lation, 502hertz tetanus, 1002hertz tetanus and acceleromyogra2 phy[ j ]. anesth analg, 2006,102 ( 5): 1578 - 1584.[3] baurainm j, hennartd a, godschalx a, et al. visualevaluation of residual curarization in anesthetized patients using one hun2dred2hertz, five2second teatanic stimulation at the adductor polli2 cismuscle[ j ]. anesth analg, 1998,87 ( 1): 185 - 189.[4] samet a, cap ron f, alla f, et al. single acceleromyographic train2of2four. 100 2hertz tetanus of double2burst stimulation:which best perform s better to detect residual paralysis [ j ]. anesthesiology, 2005, 102 ( 1): 51 - 56.[5] lee g c, iyengar s, szenohradszky j, et al. imp roving the design of muscle relaxant studies. stabilization period and titanic re2 cruitment[ j ]. anesthesiology, 2007, 96 ( 1): 48 - 54.[6] donati f, antzaka c, bevan d r. potency of panuronium at the di2 aphragm and the adductor pollicismuscle in humans[ j ]. anesthesi2 ology, 1986, 65 ( 1): 1 - 5.[7] hemmerling tm, schmidt j, schurr c, et al. a comparison be2 tween anterior and posterior monitoring of neuromuscularblockade at the diaphragm: both sites can e used interchangea2 bly[ j ]. anesth analg, 2002, 95 ( 4):940 - 943.[8] hemmerling tm, schurr c,walter s, et al. anew methodofmo2 nitoring the effect ofmuscle relaxants on laryngealmuscles using surface laryngealelectromyography[ j ]. anesth analg, 2000, 90 (2): 494 - 497.[9] hemmerling tm, schmidt j, hanusa c, at al. simultaneous de2 termination of neuromuscular block at the larynx, diaphragm, ad2 ductor pollicis, orbicularis oculi and corrugator supercliimuscles [ j ]. br j anaesth, 2000,85 ( 6): 856 - 860.[10] hemmerling tm, babin d,donati f, et al. plonomyography as a novelmethod to determine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t the laryn2 geal adductormuscles: comparison with the cuf p ressure method [ j ]. anesthesiologm 2003, 98 ( 2):359 - 363.[11] hemerling tm,michaud g, trager g, et al. phonomyographic measurements of neromuscular blockade are similar to mechano2 myography for hand muscles[ j ]. can j anesth, 2004, 51 ( 8 ): 795 - 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