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德]海德格尔《筑·居·思》

合集下载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 诗意栖居 的伦理学解读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   诗意栖居 的伦理学解读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诗意栖居的伦理学解读论文关键词:海不.备尔;建筑伦理;诗意栖居论文摘要: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通过对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的引用与阐释集中表达了他的建筑伦理思想。

一、“此在本体论”:“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海德格尔在其《筑·居·思》一文中指出:建筑的本质乃是人之栖居,也即让人“是其所是”地存在,而能够让人“是其所是”的建筑必定体现为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眷顾和聚集,否则,人即使住在房子里,也同样会陷人无家可归的状态。

由此,他提出了“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

“诗意栖居”是人之为人的“完全展开”状态,是切实的自由生存状态,是人与世界的一种诗性融合状态。

这种栖居的境界就是要打破物的硬性规定,使其变为“柔性的”栖居。

在这里,人的精神融人并自由穿梭于其中,人的素朴存在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人可以把素朴之心敞开,任随万物契人,按照本来的心性在世界之中生存。

在哲学的视域里,本体论是价值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是以他的“此在本体论”作为哲学依据的。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面向思的事情》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终结”说。

他认为,自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这种偏向分析的方法论过分看重对事物性质甚至是刻板范畴的研究,忽略了那些生成和显现着的事物本身。

他说:“迄今为止的欧洲越来越清楚地被迫堕人的危险大概就在于,首先是欧洲的思想在逐渐展开的世界‘天命’的本质进程中落后了。

”于是,海德格尔提出,哲学本体论要“走向事物本身”、“走向存在”,走向人(“此在”)本身。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称自己的本体论为“此在本体论”。

海德格尔全集中文目录

海德格尔全集中文目录

海德格尔全集中文目录展开全文【转自哲学在线。

】第一部分:生前出版著作(1910~1976)(第1~16卷)第一卷:《早期著作集》(1912~1916)1978现代哲学中的实在论问题(1912)逻辑学研究的新成果(1912)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1914)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1916)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1916)书评第二卷:《存在与时间》(1927)1977第三卷:《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1929)1991第四卷:《荷尔德林诗的阐释》(1936~1968)1991、1996返乡——致亲人(1943)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1936)如当节日的时候(1939、1940)追忆(1943)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1959)诗歌(1968)重复演说时的开场白(1943)荷尔德林诗歌朗诵唱片前言(1963)第五卷:《林中路》(1935~1946)1977、2003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世界图像的时代(1938)黑格尔的经验概念(1942~1943)尼采的话“上帝死了”(1943)诗人何为?(1946)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1946)第六卷:《尼采》第Ⅰ卷(1936~1939)1996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1936~1937冬季)同一的永恒轮回(1937夏季)作为认识的权力意志(1939夏季)《尼采》第Ⅱ卷(1939~1946)1997同一的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1939)欧洲的虚无主义(1940)尼采的形而上学(1940)对虚无主义的存在历史之规定(1944~1946)作为存在历史的形而上学(1941)作为形而上学的存在历史之提纲(1941)回忆形而上学(1941)第七卷:《演讲与论文集》(1936~1953)2000 第一部分:技术的追问(1949)科学与沉思(1954)克服形而上学(1936~1946)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1953)第二部分:何谓思?(1952年版)筑·居·思(1951)物(附后记“给一位年轻大学生的信”)(1951)人诗意地居住(1951)第三部分: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残篇第50)(1951)命运(巴门尼德残篇第8)(1951~1952)无蔽(赫拉克利特残篇第16)(1951)第八卷:《何谓思》(1951~1952)2002第九卷:《路标》(1919~1961)1976、1996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1921)现象学与神学(1927)最后一次马堡讲座节选(1928)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根据的本质(1929)论真理的本质(1930)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40)论Φυστξ的本质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1939)《形而上学是什么?》后记(1943)关于人道主义的信(1946)《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1949)面向存在问题(1955)黑格尔与希腊人(1958)康德的存在论题(1961)第十卷:《根据律》(或“充足理由律”)(1955~1956)1997第十一卷:《同一与区分》(1955~1957)同一律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构造第十二卷:《通向语言的途中》(1950~1959)1985语言(1950)诗歌中的语言(1953)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1953~1954)语言的本质(1957、1958)词语(1958)通向语言的途中(1959)第十三卷:《源于思想的经验》(1910~1976)1983亚伯拉罕·阿·桑克塔·克拉拉 (1910)早期诗作 (1910-1916)富有创造力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住在省内? (1933)走向言说之路 (1937)暗示 (1941)出自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的合唱 (1943)走向冷静的讨论——源自一次关于思想的田间谈话 (1944、1945) 源于思想的经验 (1947)田间路(1949)路标(将来的人……)(1949)关于M?rike的诗句——马丁·海德格尔与艾弥尔·斯泰格的一封信(1951)什么叫作阅读? (1954)属于钟楼的秘密 (1954)Für das Langenharder Hebelbuch (1954)关于 die Sixtina (1955)约纳·彼得·黑贝尔的话 (1955)和奥特加·伽塞特的偶遇 (1955)什么是时间? (1956)黑贝尔——家之友(1957)车间图样(1959)语言与家乡 (1960)关于 Igor Strawinsky (1962)为了热内·夏尔 (1963)Adalbert Stifer的《冰的历史》 (1964)在曾是中的暗示(Wink in das Gewesen )(1966)艺术与空间 (1969)指示 (1969)人的居住 (1970)回忆 (1970)Rimbaud vivant (1972)语言 (1972)神圣之名的缺席 (1974)费尔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一次造访 (1974)艾尔哈特·凯斯特纳去回忆 (1975)给伯恩哈特·维尔特的问候 (1976)第十四卷:《走向思想的事情》(1962~1964)时间与存在(1962)一次关于《时间与存在》的讨论课的记录(1962)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1964)我进入现象学之路(1963)第十五卷:《讨论班》(1951~1973)1986第十六卷:《谈话以及生活道路的其它见证》(1925~1976)2000第二部分:讲座(1919~1944)(第17~63卷)一、马堡讲座(1923~1928)第十七卷:《近代思想的开端》(1923~1924冬季学期)1994第十八卷:《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1924夏季学期)2002第十九卷:《柏拉图的〈智者〉》(1924~1925冬季学期)1992第二十卷:《时间概念历史导论》(1925夏季学期)1979、1994第二十一卷:《逻辑学:追问真理》(1925~1926冬季学期)1976、1995第二十二卷:《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1926夏季学期)1993第二十三卷:《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的哲学史》(1926~1927冬季学期)第二十四卷:《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1975、1989第二十五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1927~1928冬季学期)1977、1995 (即《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一书,又称为“第一康德书”)第二十六卷:《以莱布尼兹为起点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的开端的根据》(1928夏季学期)1978、1990 (《论根据的本质》即据此整理发表)二、弗莱堡讲座(1928~1944)第二十七卷:《哲学导论》(1928-1929年冬季学期)1996第二十八卷:1、《德国唯心论(费希特、黑格尔、谢林)与当代哲学问题》(1929年夏季学期)2、《学术研究导引》(1929年夏季学期)1997第二十九、第三十卷:《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性-孤寂性》(1929-1930年冬季学期)1983、1992第三十一卷:《论人的自由本性。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

马丁·海德格尔主要著作有《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形而上学入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对哲学的贡献》《林中路》《什么被称为思考?》《理性的原则》《同一与差异》《思考的展示》《通向语言的道路》《关于科技的问题》《社会与反省》《克服形而上学》《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筑居思》《路标》。

马丁·海德格尔(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读转]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读转]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读转]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展开全文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余平至少从1946年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开始,“人之栖居”便成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天空中颤抖不已的主旋律。

这个在“前期”尚含而不吐的主旋律,穿透“诗人何为”、“从思的经验而来”、“技术的追问”、“语言”、“物”、“筑-居-思”、“······人诗意地栖居”、“什么召唤思”、“泰然任之”等等“后期”专题论域的界限,直截了当地宣泄而出,持久地触动着我们,并在存在的深度上开显着一个人之栖居的自由境域。

一、栖居的困境与栖居的本质尽人皆知,这是一个技术四面环绕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已按技术的方式被对象性地分割为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军事领域、教育领域、新闻领域、娱乐领域等等,而每一领域又有更进一步的切割。

于是,人之栖居便顺理成章地被划归于某一个具体领域,比如消费领域或者娱乐领域。

由于现代技术的日益推进,人的活动范围从“宏观”伸张到“微观”乃至“宇观”和“渺观”,生存样态似乎愈来愈丰富多彩,生存空间也似乎愈来愈广阔。

技术主宰着一切:普天之下,莫非技术之疆域,率土之滨,莫非技术之臣民。

然而,与现代技术的这种摧枯拉朽般的扩张态势相呼应的是,作为能在之人的生存在质的深度上急剧而又全面的萎缩。

专业化、资本化、规范化、功利化和一体化使人之生存益发为技术世界所占用,益发归属于技术世界格局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技术性的“摆置”充斥着世界:“耕作农业成了机械化的食物工业。

空气为着氮料而被摆置,铀为着原子能而被摆置,而原子能则可以为毁灭或和平利用的目的而被释放出来。

”到处都是海德格尔称之为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座架”的索逼着的订造,自然界被挟持着拖入开发、改变、储藏、分配、再开发、再分配的仿佛永不回头无限发展的订造过程。

完全可以说,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已从广度和深度上被现代技术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作为索逼着之订造的座架绝不会止步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

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

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37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与理解(专栏?上)主持人的话: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旨在"更原始地追踪希腊思想",这就是说,思入西方世界的最后根据(Grund).最后根据本身是出离根据(ab—grund)的,因而自行显现为神秘的(abgrtindig)无底深渊(Abgrund)OEreignis就是在深渊处观看(eraugen)那最初的(ur一)跳动(Sprung),是为世界的本源(Ur—sprung).本源处的神秘该如何言说?海德格尔说,"它在对显现之本质的观看中可以自行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就是海德格尔的Ereignis.海德格尔说,作为他的思想的主导词,Ereignis与中国的"道",希腊的"逻各斯"一样,是不可翻译的.然而,一切非德语民族,只要想弄懂海德格尔,却不得不翻译.即使是德语民族,也需要在这个他们熟悉的词汇中听出那不熟悉的言外之意,因而某种程度上也需要"翻译".对这个词的翻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聚焦,反过来,它也会直接影响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解.于是,如何翻译这个词,在哲学界几乎成了_个世界级的难题,每种语言都会有多种译法以及对译法的解释.在1989年(海德格尔100周年诞辰)据称其重要性仅次于《存在与时间》的《全集》第65卷《哲学之集——~&Ereignis来》发表之后,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中国大陆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由熊伟先生推动才慢慢蔚成风气.笔者见到的讨论Ereignis翻译问题的专论有: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1993)相关章节,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1994)相关章节及论文《大道与本有》(2003),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1996)相关章节,王庆节《也谈海德格尔Ereignis的中文翻译和理解》(论文,2003),姚志华《庸与Ereignis))(论文)等.见过的Ereignis的译名有:"在将起来"(熊伟),"发生"(宋祖良),"本是"(陈嘉应),"大道"和"本有"(孙周兴),"自身的缘构成"或"缘构发生"(张祥龙),"成己"(邓晓芒),"自在起来"(王庆节),"本成"(倪梁康),"本然"(张灿辉),"统化"(张汝伦),"庸"(姚志华)等十余种.鉴于这个词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与复杂性,对它的进一步探讨仍是必要的,特别是对《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进行中文翻译的情况下.为此,本专栏特推出邓晓芒教授,张祥龙教授,柯小刚博士,王均江博士的四篇文章,不仅从Ereignis的译名与译法方面,更着重从Ereignis问题的整体义理的贯通与把握方面进一步展开以上的讨论.(王均江)38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邓晓芒/文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术语Ereignis从其词源,语义和用法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提出海氏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四重"共属一体"的关联,即存在和人,存在和时间,存在和思,存在和语言(道说)的四种"同一性"关联,认为这一关联应该译为"成已"或"成其己".本文还在引证中改译了一系列海氏着作中译本中的译文,表明以"成已"来译海氏这一术语可以贯通与之相关的几乎一切其他术语,从而结束目前海氏中译本中译名过杂而不清晰的现状.本文借此破解了海氏着作中一些令人百思不解的难懂之处,有助于凸现海氏一贯的思维进路.关键词:海德格尔;成己(Ereignis);同一性;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海德格尔后期的核心术语Ereignis(及其动词形式ereignen)因其含义极其复杂和丰富,所以在如何翻译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学人,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译法.本文不是企图提出一个新的译法来作为设想中统一的"定译"(也许这一设想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而只是想强调这一概念中人们一般比较忽视的一个含义,并试图从这一含义来思考和推演其他的含义,看看是不是能够把所有的含义加以贯通.这个含义就是:成己.众所周知,国内学界最早提出这个词的翻译问题的是孙周兴先生.他在其有关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专着《说不可说之神秘》一书中,采纳了美国学者阿尔伯特?霍夫斯达特的解释:"霍氏指出,海德格尔在这里是在eigen(本己,自身)的意义上来阅读er- eignen的,其意即为'去成为自身','居有',可以英文的appropriate译之.""另一方面,从德语语言史的角度来看,ereignen脱胎于一个更早的动词er~iugnen.而er~iugnen这个动词联系于名词的'眼睛'(Auge),有'把……置于眼前','带到位置上使之可见'的意思.依德语发音,au者似ei,于是就很自然地把er~iugnen读为ereignen,并因此来理解ereignen.……由此,我们必得把ereignen联系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在海氏的真理观中,真理就是'澄明'(Lichtung),'照亮'(Lichten),'敞开'(Often).在此意义上,ereignen就是让存在者进入敞开,即进入真理之光亮和澄明之中."归纳起来,"ereignen意味着一个结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四位一体的'四方'得以显现而进入真理之光亮和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39澄明中,并因此而成其自身,同时又在相互'转让'中共属一体.因此,ereignen既有相互归属,相互转让(居有)之意,同时也有相互照亮和映射之意,即eraUgnen之意.这两个意思合在一起,才构成Ereignis之本义."①孙周兴先生基本上接受了霍氏的这一解释,只不过觉得在翻译为汉语时,还应该考虑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主要是这里的情况与道家哲学中的"道"的类似性,以及海德格尔曾倾心于老子的《道德经》并尝试与萧师毅合作翻译之事,因而将Ereignis"强译"为"大道",而将ereignen译作"成道"(或"居有").不过,孙先生并没有将这种"强译"坚持一贯,而显出某种动摇.例如在他主编的《海德格尔选集》(1997)中,他就不用"大道"来译Ereignis,而代之以"本有"; 而在他翻译的《林中路》修订本(2004)的"后记"中,他说:"译者这些年来对一些重要的译名有了新的考虑,如Ereignis,原译为'大道',现改为'本有',少数几处也作'本有事件'(虽然我在新近重订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译本中仍坚持了'大道'这个译名)"②.至于为什么要改译名,为什么有的地方又不改,他并未作出说明.⑧我认为,要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恐怕还是得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做法,从该词的德文词根中找根据,然后再加以义理的疏通.从字面上来说,Ereignis一词在日常德语的含义上就是极通俗的"(不寻常的)事件"之意,即重大事件,历史性事件,就像我们通常要说一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就说这是一个"事件".该词的动词形式(sich) ereignen则是"发生",特别是指"在眼前指出(显示出)"的发生(等于eraugnen,原义为vorAugenstellenod.zeigen,意为"指出","显示出");但根据ereignen本身的词根,则它来自eignen,该动词为"为……所特有","独具"之义,(sich)aneigenen则是"占有","据为己有"之义(相当于霍夫斯达特的appropriate,即"据为己有"),它们都出自于形容词eigen,意为"自己的","特有的","古怪的"等等.由这一词根派生出来的系列词都具有这一含义,如Eigenart(特征,特点),eigenartig(特有的,特别的), Eigenbr~telei(怪癖,孤癖),Eigendtinkel(自负),eigenhandig(亲手的),Eigenheim(私人住宅),eigenm~ichtig(专横的,擅自的),Eigenschaft(特性,属性),Eigensinn(固执),eigentlich(本真的,真正的,本己的),Eigentum(财产,所有物,私有制), eigenttimlich(特有的,固有的),等等.当然,ereignen和er~iugnen的这两层意思并不完全是一个由于发音相近而导致的误会,因为,一个"独特地"发生的事件本来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亲眼所见的事件,每个事件对于目击者来说都是充分特殊的,因而也是"无蔽"的,"澄明"的,即所谓"眼见为实".④所以,这两个意思合在一起所构成的Ereignis的"本义"就应该在于:在直接经验到的独特性中成其本身;而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事件"的含义则太表面化了,在这里不予考虑.如海德格尔明确说:"从道说之显示来看,我们既不可把Ereignis表象为一个事件,也不可把它表象为一种发生,而只能在道说之显示中①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80—281页.②孙周兴:《林中路(修订本)?修订译本后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③我曾在《关于现象学文献翻译的思考》一文(载《学术月刊》2007年9期第39—4JD页)中对孙先生的这一译名提出了质疑,可参看.④"Er—eignen的原初含义是eraugen,即看见,在观看中唤起自己,获得."见海德格尔:《同一律》,载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656页.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把它经验为允诺者."⑤所谓"允诺者(Gewahrende)"也就是"给予者","递呈者" (Reichende):"Ereignen绝不是其他什么东西的成果(即结果),但所予[它递呈地给予(Geben),才允诺了像某种'有'(Esgibt)之类的东西]也还为'存在'所需要,以便存在作为在场进达其本己中."⑥它不是由任何其他东西所引起的事件,而是由它才给出了其他一切,是它才使得任何其他东西发生,甚至使"存在"得以"给出"或"有" (est).所以它可以视为存在本身的"本源"或"根据",只能被看作"自因"(causa sui).⑦我曾建议将该词译作"成己"(ereignen则译为"成其己"),也是为了强调任何一件事情的独特性,独一无二性,以及它的独立发生.如海氏说的:"'Ereignis'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事情,事件.这个词现在被用作单数.它所命名的东西只是在单数中发生——不,甚至不再在单个数中发生,而是独一无二的."⑧综观现有的各种译法,除了我提出的"成己"和洪汉鼎先生提出的"自成"之外,我认为都没有能够充分表达出Ereignis和ereignen中的"成为自己"这层含义.当然,上引孙周兴先生的话中已经承认了这个词中包含有"去成为自身"及"成其自身"的意思,但并没有体现在译法上,他的译名"大道","成道","本有(本有事件)","居有",没有一个表达了"成其自身"的含义.⑨唯有用"归本"来译vereignen一词,⑩有点这个意思,但也有歧义(如可能理解为"归于根本"而不是"归于本己").张祥龙先生则把Ereignis译作"缘构发生"或"自身的缘构成",@同样远离了"成其自身"的含义,不仅是因为在该词中并没有"缘"(缘分,关系)和"构"(构造,建构)的意思,而且因为这种译法与海德格尔自己对这个词的许多解释并不吻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海德格尔自己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海德格尔从来反对用"……是什么"这样的陈述句来给"存在","Ereignis"这类词下一个定义,他认为这些词本身是不可说的,是一切可说的东西的前提.但他仍然从现象学的角度对Ereignis进行了一些描述,特别是描述有哪些关系是必须以它为本源,为根据的.这些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同一性"关系,即某种"共属一体"关系.⑤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年修订本,第258—259页.⑥同上,第259页,译文参考MartinHeide~er:Unlen~egsr却M,V erl~Gfin~erNeske,Stut~,l0.AuⅡ.1993,S.258.有改动.⑦海德格尔说:"存在者的存在,就根据的意义来说,根本上只被设想为自因(causasui)O"转引自魏尔亨斯:《同一性和差异性:海德格尔和黑格尔》,陈修斋译,载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华厦出版社20o2年,第l13页.⑧海德格尔:《同一律》载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656—657页.⑨如果说译"大道"意思过宽的话,译"本有","居有"则意思过窄.所以,当孙先生的"大道"遭遇到海氏对EmigIlis的"有限性"解释时,他便感到"颇为费解"了(见《说不可说之神秘》,第302页).这正说明孙先生把这个词做了海氏尽量避免的"形而上学"理解,因为中国哲学的"道"绝对不可能是"有限"的,而"形而上者谓之道",才是永恒无限的.⑩见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三联书店20o5年,第24l页译者注.⑧参看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第163页.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41首先,海德格尔虽然多次提到"作为Ereignis的存在"⑩,但显然,Ereignis决不等于存在.在对Ereignis的理解中,除了"存在"这一维度外,必定还要纳入"人"这个维度,要搞清楚"存在如何关涉人,以及存在如何要求人"@.在被公认为对Ereignis"最为清晰的"讲演《同一性与差异性》⑩中,海德格尔说:"人和存在以相互逼索的方式的共属使我们惊奇地了解到:人独归(vereignen)于存在以及如何独归于存在,而存在独给(zueignen)人之本质以及如何独给人之本质.……现在要紧的是纯朴地经验人和存在在其中得以被相互拥有的这种独有(Eignen),即投宿到我们所谓的成己(Ereignis)之中."⑤所以,"成己乃是于自身中回荡着的领域,通过这一领域,人和存在丧失了形而上学曾经赋予它们的那些规定性,从而在它们的本质中相互通达,获得它们的本质的东西."⑩这就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同一性",它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不是形上A=A的等同,而是成己"让"存在和人(存在和思想)"共属一体"的那种规定: "存在与思想一道归属于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本质源于那种让共属.我们把这种共属叫做成己.同一性的本质就是成己(Ereignis)的一个己有(Eigentum)."⑥当然,对同一性或同一律的根据,本源的这种理解并不是海德格尔的首次发现,而是在康德的"本源的统觉的综合统一"中,以及在黑格尔的"同一与差异的同一"中已经表达出来了,所以海氏把他的思想追溯到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辨唯心主义",认为只有他们"才为在自身中综合的同一性的本质建立起一个住所"@.但与他们的形而上学不同的是,海氏决不认为在这种关系中"存在首先并且只是由人来摆布,而是说:人和存在相互独传(fibereignen).它们相互归属."⑩而在这种相互归属中,最重要的不是人这个存在者,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此他把自己看作是"反形而上学"和"反人道主义"的.他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说:"[人道主义]这个词之所以失去其意义,是由于我们洞察到,人道主义的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人之本质基于绽出之生存.本质上,也即从存在本身方面来看,关键就在于绽出之生存,因为存在使得作为绽出地生存着的人为了进入到存在之真理中去看护存在之真理而成其己.如果我们决心保持'人道主义'这个词的话,那么该词现在就意味着:人之本质对于存在之真理来说是本质性的,而且据此看来,关键恰恰不在于人,不在于仅仅作为人的人."④但无论如何,要了解Ereignis,人这一少不了的.可见,Ereignis(成己)表明了存在和人的共属一体.而与此相关,它同样也表明了⑩参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83页;《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68,403页,作者边注.⑩《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87页. ⑩参看《一个关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班的记录》,载《海德格尔选集》第700页.. ⑩《同一律》,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56页,译文有改动.⑩同上,第657页,译文有改动.⑤同上,第658页,译文有改动;又参看《面向存在问题》,载《路标》第481页:"存在之本质与人之本质就在这个同一者中共属一体."⑩《同一律》,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48页.⑩同上,第652页.译文有改动.⑩《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06—407页译文参照德文版MartinHeidegger:Gesamtausgabe,Band9.Wegmarken,VittofioKlostermann,FrankfurtanlMmn ,S.345.有改动.42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存在与时间的共属一体,因而表明了存在被"天命"(Geschick)所"遣送"(Schicken) 的实情.在《存在与时间》中,"'存在'不是别的什么,而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作为存在之真理的名字而被命名的,而存在之真理乃是存在的本质因素,因而也就是存在本身."⑧当然,时间作为存在的真理只是显现为"在场",即:"在在场中时间现身而成其本质.据此看来,存在之为存在就是无蔽地从时间而来存在的.所以,时间就指示着无蔽状态,亦即存在之真理."@"在场"也就是人的"绽出的生存",海德格尔曾把时间性归之于此在(人)的"绽出".他说:"时间性是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因而我们把上面描述的将来,曾在,当前等现象称作时间性的绽出."④存在正是在人的绽出之生存中"到时"(Zeitigung)的,"在存在的天命的遣送中,在时间的到达中,一种独给(Zueignen),一种独传(~lbereignen),即作为在场的存在和作为敞开的领域的时间的独给和独传,就在其本己(Eigenfliche)中显现出来.规定存在与时间两者人于其本己之中即人于其共属一体之中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成己(Ereignis).……存在与时间就属于这样的东西.……它们二者之间的这个'与'就把它们的相互关系放进一种未被规定的情况中了."@成己(Ereignis)既"规定"存在和时间的共属一体,但同时又使两者的相互关系处于"未被规定"之中.也就是说,这种规定并不是通常的"陈述"或"定义",但也不完全是不作规定,不是如胡塞尔所谓的"中止判断"(£1Tox11,epoche),即对存在理解的"当下的自行抑制"@;而是在时间的"到时"中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成己"的规定作为"法则",它是"一切法则中最质朴最温柔的法则",而"不是什么无所不在地凌驾于我们之上的规范意义上的法则,不是什么对某个过程起调控作用的规定".⑤我可以对存在中止判断,不正面回答"什么是成己"的问题;但是一旦时间到达,我就必须对存在加以思考."关键是要去留意那尚未被道出的无蔽状态之本质的到达——存在已经作为这种无蔽状态自行预示了."⑤海德格尔在这句话的边注中注明这一"到达"(Ankunft)的历程:从存在,真理,世界到打叉的"存在",再到成己(Ereignis).而现在就来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一切都取决于:思想要适得其时地(ZUseinerZeit)变得更具思想性",而"这种由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所摆置的,因而表象性的并且由此而有所照亮的思想,就被一种由存在而成其本身的,并因而归于存在的思想取而代之了."④所以存在和人的共属一体也就必然要纳入思维的维度.⑤《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载《路标》,第443页.④同上,第444页.④《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修订本,第375页.①《存在与时间》,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81页,译文有改动.⑤同上,第670页.海德格尔在1949年为《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所写的边注中说:"通过这种[人道主义的]言说方式,'存在'和'存在本身'很快就达到对绝对者的个别化了.但只消成己(Ereignis)还被抑制着,则这种言说方式就是不可避免的."(《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77页注释1)在同一文章另一处也说:"科学的强力并不是通过某种无论何种方式的进攻和攻击就阻止得了的,因为'科学'归属于集置(Ge—sellt),而后者依然阻挡着成己(Ereignis)."(同上,第402页注释2)虽然说的是当时的实证科学和控制论,但也适合于胡塞尔的"作为严密科学的哲学".⑤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载《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0页.⑤《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35页,有改动.⑤同上,第437,438页,参看德文本s371—372页,有改动.论作为"成己"的Ereignis43于是,由以上两种共属关系可以看出,Ereignis(成己)也表明了存在和思的共属一体."存在和思想的关系——或者,存在和人的关系""根本上包含在存在问题的每一步骤中";但这种思想具有"双重作用",一重作用体现为:"根本上归属于存在之敞开状态的思想,首先乃是被看作人之特征的思想";另一重作用则是"思存在和思想的关系与一般存在问题的思想",它是"为有待思的东西开放并且保持这种开放,以便从有待思的东西而来去获得其规定性";如何获得?"思想在沉缅于成己(Ereignis)之际才从成己那里获得其规定性"◎.所谓"存在遗忘"就是由于不思存在,但对存在之思却只能靠经历存在遗忘来思,所以说思想是"人之特征"也并没有错.不过,从根本上说,"思想乃是存在的,因为思想由存在而成其己(ereignen),它归属于存在."④他认为,在人和存在的相互归属中,"本质性的东西并非人,而是存在".④所以,"它(Es)(即存在)给予思想以养料(ZUdenkengibt),而且不是偶尔地在某个角度,而是始终按照每一个角度,因为本质上,它(即存在)把思想交付给它的本质,[海氏边注:"Ereignis"]——这乃是存在本身的一个特征."②不过,在海德格尔那里,与存在共属一体的思并不是一般的理性思维,而是与"诗"相切近的思."把诗与思带到近处的那个切近(Nahe)本身就是成己(Ereignis),由之而来,诗与思被指引入于它们的本质之本己中."@而这个本质之本己,就是语言."思与诗的对话旨在把语言的本质召唤出来,以便终有一死的人能重新学会在语言中栖居."③所以海德格尔也说:"按照语言的存在历史的本质来看,语言就是存在之家,就是由存在成其己并由存在来贯通的存在之家.因此正需要出于对存在的相应来思语言的本质,也就是将之作为这样的相应来思,即语言的本质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寓所."⑤这样,由上述三种共属关系就引出了第四种共属关系,这就是存在和语言,和"道说"(Sage)的共属一体关系.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说:"成己(Ereignis)乃作为那种道说(Sage)而运作,而在此种道说中语言向我们允诺它的本质.?…"这种允诺(Zusage)已经切中目标.它切中的目标除了人之外还能是谁呢?因为人之为人,只是由于人接受语言之允诺,只是由于人为语言所用[海德格尔边注:独具之用(derBrauchinderEignis)]而去说语言."④语言,道说是成己的运作,成己要成其己必须在语言,道说中运作;而语言或道说向我们允诺了它的这种本质,即"成己的运作"这一本质,它本质上就是成己的运作;而这一本质惟独向人允诺,不但是因为惟独人在说语言,而且因为人是语言本身的"独具之用",即语言"用"人来"说"自身.人在说语言时透露了语言本身的"成己"的秘密,语言向人许诺了这一秘密.在《走向语言之途》中他引◎《一个关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班的记录》,载《海德格尔选集》第699页.④《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70页,译文据德文版S.316.有改动.⑤《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93页.④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04页.⑦海德格尔:《语言的本质》,载《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8页.⑦海德格尔:《诗歌中的语言》,载《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31页.⑦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路标》,第392页,译文据德文本S.333,有改动.。

[哲学][德]海德格尔《筑·居·思》

[哲学][德]海德格尔《筑·居·思》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读书中文网出品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筑·居·思 [1]编者按:此文原载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 ,中译文原载孙周兴选编的 《海德格尔选集》 ,这里刊出的是译者为中文版《演讲与论文集》新近校订的 的修订译稿,感谢译者惠寄。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

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 并不自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

我们这种思想尝试 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的,而是要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 之物所属的那个领域中,以此来追踪筑造。

我们问: 一、什么是栖居? 二、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1-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一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得栖居。

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可是,并非所有 的建筑物都是居所。

桥梁和候机室,体育场和发电厂,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火车站 和高速公路,水坝和商场,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

不过,上述建筑物依然处于我们的 栖居的领域当中。

这个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限于居所。

卡车司机以高速公路为 家,但那里并没有他的住宿地;女工以纺织厂为家,但那里并没有她的居所;总工程师以 发电厂为家,但他并不住在那里。

上述建筑物为人提供住处。

人靠它们而居住;但如果栖 居意味着我们占用某个住宿地的话,那么,人就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

当然,在今天 的住房困难条件下,占用某个住宿地就已经令人心安和开心了;住宅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 住宿地,今天的居所甚至可以有良好的布局,便于管理,价格宜人,空气清新,光照充足, 但是: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Wohnen)的发生吗?而那些并非居所的建筑物,就 它们服务于人的栖居而言,本身还是从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

倘若这样的话,栖居在任何 情形下就都会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了。

栖居与筑造相互并存, 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然而,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 某种正确的东西。

“场所精神”视角下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场所精神”视角下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101-05 收稿日期 2022-09-19摘 要 由于产业转型,昆明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市貌,而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工业废弃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再利用也给城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该文以昆钢重工研发中心为例,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工业废弃地的空间形态、场地边界、历史元素、场所肌理四个方面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设计策略;深层挖掘工业废弃地的多重感染力,丰富城市功能空间,打造好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度;同时通过对城市建设废弃地的再利用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与实践,期待实践成果可以为城市的废弃地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以及实践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工业废弃地 场所精神 历史元素 空间形态 再利用Abstract Due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wastelands have been produced in Kunming,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city appearance and features, but also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ustrial wastelands have not been reasonably reused, causing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city. Therefore, taking the Kunming Steel Heav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Group Co., Ltd. R & D Center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irit of place" theory, we discuss the reuse design strategy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in four aspects: spatial form, site boundary, historical elements and site texture. Then we deeply tap the multiple appeal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enrich the urban functional space, create a good quality of life, and improve the image of urban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use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construction waste land, we expect that the practical results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reuse of urban waste land, as well as the demonstration role of practice.Keywords Industrial wasteland, Place spirit, Historical elements, Spatial form, Reuse“场所精神”视角下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The Reuse Design Strategy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Spirit"覃 洋 | Qin Yang杨 健 | Yang Jian由于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昆明市区工业遗址大部分面临用地性质的转变、厂区搬迁甚至被拆除,部分保留较完整且比较具有工业特征代表性的部分将作为重要的历史景观公园予以保留,部分预留空地和正在新建的用地被强行终止并废弃,并将一起被作为其他功能的用地。

海德格尔简介

海德格尔简介

“筑·居·思”中的空间思想摘要:海德格尔对传统基于形而上学的科学的流俗空间观提出质疑,认为对于空间的探索不应是空间是什么而应是空间如何的问题。

对海德格尔的空间思想的研究要立于其整个哲学体系背景来进行,本文的重点在于阐述海德格尔在“筑·居·思”演讲中的空间思想。

关键词:海德格尔,空间一、引言关于时间空间的理论在科学、哲学乃至艺术领域中都会是首先或者必然要被触及的问题,这一点在继往开来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中尤其重要。

对于时空的恒久探索,自古希腊开端性的突破,经近代由物理学为首的科技革命而发展,我们关于空间性的概念、经验,对空间的情况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了,然而情况真的如此吗?二十世纪的哲学大师、真正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对此提出了质疑。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是其关于时间的思想,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的推广及其轰动效应,然而作为一位在思想的小路上彳亍前行的思想者其所思能思的定不止于此,对于思想路途中那些诸多的华彩乐章我们还所知甚少。

在此本篇论文将尝试从以往相对于时间的另一维即空间(当然海德格尔的空间并不能仅从与时间相对立的空间此一维意义上来讲,此空间有其自身的蕴含)来探入一下海德格尔那深邃幽秘的思想,发掘其思想精髓中的空间这一维,从中有一种发生性的撕裂性的空间现象在展开,在被我们遭遇着,而此种空间绝非那种凝固静止而为人所识的现成空间。

当前有诸多研究海德格尔思想中时间思想的著作,诸如研究海氏专著的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1996年),柯小刚老师的《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等著作已经对其时间思想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

时间性在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占有重头地位,因此其时间性的研究倍受宠幸,但在多年对时间的探讨之下,随着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被逐渐地挖掘,人们开始注意到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空间这一方面,发现其空间思想即使在前期时间的统治下亦占有其地位,而在后期存在境域大背景之下空间思想更是悄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马丁·海德格尔生平年表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的梅斯基尔希。

神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不,约翰娜,娘家姓是肯普夫。

父亲不信仰天主教。

1903年-1906年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在《哲学和哲学批判杂志》第161期上发表。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与埃弗雷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评雅斯贝斯的世界观心理学》发表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

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那托普手稿》发表1923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发表1924年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演讲《时间概念》1926年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建筑:敢问路在何方——读海德格尔《筑·居·思》有感

建筑:敢问路在何方——读海德格尔《筑·居·思》有感
关键词: 筑造 ; 居 ; 栖 场所
维特根斯坦说: 事物对我们最重要的方面由 的 建筑设计中的“ 和被服务空间” 服务 也是受此思 “ 建筑是石头的史诗”记录人1栖居的场所 , , 门 于其简单和熟悉而被掩藏起来。也就是说我们经 想影响。 故他的作品建造起来后, ^ 让 觉得是很神 就能反映了人们那时的状态 , 在什么样 的时代就 常会对周围的事物“ 熟视无睹”作为以建筑为职 秘的, , 似乎来 自 宗教 , 却又很世俗。从西方古典的 会有什么样的建筑。 每个时代都有“ 激进” 的思想 , 业的建筑师来说, 建筑似乎也由于太过熟悉开始 建筑语汇到现代建筑运动遗产中借用 的建筑 元 也就应该有相应的建筑观念 , 就象“ 乌托邦” 的观 变得陌生起来 , 对于什么是建筑学, 建筑师们都没 素,以及石材和高技派的钢和玻璃被十分考究地 念至今还在打动我们, 激励我们。 而在建筑和由建 有很准确的定义 , 也不明白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建 “ 仓促地集合—起”矶崎新语) ( 。在—个方面表现 筑而构成的今天的城市——这种为工业化社会而 筑学 , 从维特路威的《 建筑十书》 问世, 建筑师作为 它本身如何奠基于大地, 如何矗立起来 , 如何在空 形成的 ^ 类生存空间, 这是适应工业社会 的 社会 , 个独立的职业确立以来 , 现在的建筑师更容易 间中构成 以 及如何开放和封闭 , 也就是如何定义 经济 ,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结构而产生的人类聚居 将建筑留于表面, 即造型。 这样使建筑离其本质走 建筑在天空和土地之间的“ 存在” 而使其成为人类 地—在即将到来的信息和数字化时代 , 将会产生 未来的震荡…… 的越来越远, 未来的建筑将走向何方昵? 生活的“ 场所 ”另一方面, ; 表现一个形而上的主 什么变化, 海德格尔作为现象学的伟大哲学家在 《 题: 筑・ 文化以及文化和时间与空问的关系。目 这是建筑学的宣言 , 商业社会的建筑学正演 居・ 一文中对筑造和栖居进行思考 , 思》 他认为建 所以 建筑并不仅是供 ^ 们观看的物质 , 而是 化为一种肤浅和毫无生机的程式化形制的躁动之 筑物保藏着四重整体。它们乃是以 自己的方式保 人们存在着的象征。 建筑师对于造型过度注重 , 一 中。 建筑需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它的内涵, 建 护着四 重整体的物。 保护四重整体——拯救大地 , 方面是甲方的原因。因为他们都需要有—个前瞻 筑可以通过任何感觉来表达 , 它是可触摸的, 散发 接受天空, 期待渚神 , 护送终有一死者——这四重 性, 标志性的建筑, 另一方面也是如今的建筑师对 着混凝土( 当然可 以是其他材料) 的味道 , 甚至可 保护乃是栖居的素朴本质。文中指出建筑物是人 造型的操作已经很上手 , 体块穿插,表皮处理等 以品尝 , 以 可 倾听。调动人类 的感官来创造建筑 , 类的庇护所, 也给天空下 , 大地 匕 的万物提供了场 等, 反而使建筑本身的含义被掩盖起来, 使理论越 应该比现在仅通过视觉来搞造型更有前途。可以 所, 由于这种场所的存在 , 就产生 了空间的概念 , 来越陈腐 , 建筑实践成了形式上的游戏, 甚至成为 肯定的是历史上不乏有建筑师们受海德格尔的哲 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必须通过穿行于诸空间,以达 有些建筑大孵 中玩弄的一种器具。其实并没有 学的影响, 创造出了出色的作品 ; 幸运的是现在中 到向另—空间的过 。 渡 而建筑物以栖届力 把夭、 人一开始的时候就规定建筑是一种视觉艺术 的物 国 : 也有不少年轻的建筑师如张永和, 刘家琨, 汤桦 地 、 人聚集于 自 , 神、 身 因为它以那种为四重整体 质, 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因为美观而存在于人类生 等也已经意识到了建筑学正成为一种逝去的乌托 提供—个场所的方式聚集着四重整体。 活的场所之中 ,更何况美观又是一种很主观化的 邦, 懂得运用现象学来看待建筑 , 进而指导他们的 海德格尔的哲学虽然通过建筑即栖居来反 概念, 于是它就成为权威的附属品, “ 权力审美” 也 设计思想, ^ 使 、 们更加诗意地栖居于这一苍穹下 映人的存在问题,但作为建筑师同样可以通过研 应运而生。 建筑本是—个 居的场所 , 它对视 的大地 E 。 究人的存在问题来设计更适宜人 栖居的建筑。在 觉要求并不高 , 参考文 献 更多的应该是空间上的表达, 而且 精神的意义,当 人 们对一座建 【海德格 尔, 1 】 孙周兴译. 筑・ 思” 中“ 居・ 演讲与论文 黑格尔叔本华那里建筑是作为艺术中的最低层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 面, 是因为它离现实最接近 , 它只有通过建造才能 筑产生思念的时候 , 并不是他对实际的建筑物本 集. 三联书店 ,0 51 0 ,2 3 2 0 :2 110 . 够得到价值的实现。海德格尔在这里 将建筑重新 身有什么感觉,而是在这一建筑产生的场所里发 【 汤桦. 2 】 营造鸟托邦【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 重视起来, 一种精神层面的物。 建筑最早的目的无 生的事件或人的思念。 场所里的所见所闻, 所触摸 社 。 o 2 l9 2 o :1. 非是人们通过建造获得了住所 , 结束 了流浪的生 的点点滴滴曾经让人们产生了精神上的享受。所 作者简介: 张雯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 市规 活, 这里住所不一定指住宅 , 也可以指公共建筑 , 以建筑只是提供了—个场所, 人们在其中穿越各 划学院研究生在读, 在宁波市建筑设计研 究院有 是^ 们工作的住所 , 人 使 们有归属感。 海德格尔认 个空间, 带给人们不同的状态。 人与空间的关系无 限 公司 工作。 为因 为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 非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私居。当我们以我们 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栖居。筑造之本质的实行乃是 所尝试 的方式来沉思位置 空间之间的联系 , 而 通过接合位置的诸空间而把位置建立起来。 当 同时也来对人与空间的关系作出沉思, 惟 这当儿 , 就 我们能够栖居 , 我们才能筑造。 让我们想—想两百 有一道光线落到作为位置而存在、 并且被我们称 多年前由农民的 栖居所筑造起来的黑森林里的一 了。 座农家院落。在那里 , 使天、 神、 地、 人纯一地进 ^ 物中的迫切能力把这座房屋安置起来了。它把 院 ( 上接 29页 ) 4 档案资源进行全面开发 , 如 第五 , 加强人才建设 。档案信 息化建设就 落安排在朝南避风的山坡上 , 在牧场之间靠近泉 可分类 检索拷贝 、 按类储存 、 验传递 , 步地 是 运用计 算机 和网络 技术来 为社 会和公 众服 试 逐 水的地方。 它给院落—个宽阔地1展的7 甲 I 顶, 适应 。 嬷 同时 , 要通过现代信息处 理技术对现有的 务 。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 这个屋顶以适当的倾斜度足以承荷冬 日积雪的重 各种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加强档案 目 定 的计算机和 电子文件管理知识 。这就要求档 压, 并且深深地下伸, 保护着房屋使之免受漫漫冬 录数据库 、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 案人员不断更新观念 , 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 学 夜的狂风的损害。 由 m 此海德格尔反映建筑和人的 设 。 能, 树立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 , 具备运用信 关系 , 人们不仅通过筑造来保护 自己也匿得如何 第 四, 加强 电子档案归档管理 。档 案部门 息工具 的能力 、 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 、 档案信息 保护房屋以达到统一与天地之间的整体性。难怪 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 , 口 劬 强对本单位电子文 的鉴定和评估能力 、档案信息 的加工 和提炼能 建筑大师路易 ・ 康认为一座建筑物在一切纸面的 件积累 、 鉴定 、 著录 、 归档 等工作 的监 督 、 导 , 力 。 指 档案 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变化 , 档 或实体的存在形态之前 已 存在。一切事物的存 保证各 单位 产生 的有保 存价值 的电子 文件 真 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的直接管理者 ,如果档案工 在都遵从于“ ( dr。 式”o e 建筑师应从事 的是真正 头 、 r ) 完整、 有效 。研究 电子档�

海德格尔《筑居思》中关于地的解释

海德格尔《筑居思》中关于地的解释

海德格尔《筑居思》中关于地的解释在海德格尔《筑居思》中,地的解释是:地指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元素,而是具有栖居意义的场所。

在海德格尔看来,筑造与栖居这两种活动和态度彼此不可分割。

任何筑造都是一种栖居,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相反地,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

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就必然要去安抚那颗动荡的心,这个过程就是求安心。

而之所以说人类在世栖居,就是指从事筑造活动。

海德格尔筑居思原文

海德格尔筑居思原文

海德格尔筑居思原文海德格尔的筑居思原文是德语的,原文为《Bauen Wohnen Denken》。

以下是该原文的内容:"Das Bauen im Wohnen ist dem Denken verwandt und dem Dichten. Das Bauen im Wohnen ist das Denken des Dichtens. Das Bauen im Wohnen ist das Dichten des Denkens. DasDichten des Denkens ist das Bauen im Wohnen. Das Denken des Dichtens ist das Bauen im Wohnen. Das Bauen im Wohnen ist das Denken. Das Denken des Dichtens ist das Bauen. Das Dichten des Denkens ist das Wohnen. Das Wohnen ist das Dichten des Denkens. Das Wohnen ist das Denken des Dichtens. Das Denken ist das Dichten des Wohnens. Das Dichten ist das Denken des Wohnens."这段原文是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居住、建造、思考》中提出的,他在这段原文中探讨了居住、建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造和居住与思考和诗意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造和居住是思考和诗意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思考和诗意创作则反过来影响着建造和居住的过程。

海德格尔的这段原文充满了抽象的哲学思考,通过将建造、居住、思考和诗意创作联系在一起,他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建造不仅仅是物质的行为,而是一种表达人类存在方式的行为。

海德格尔 文章 建筑艺术思考栖居与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文章 建筑艺术思考栖居与形而上学

在1951年发表的《筑·居·思》(Bauen Wohnen Denken )与《“……人诗意地栖居……”》(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 )这两篇演讲,被认为是海德格尔将自己关于人类生存的沉思和追问引入建筑学领域的最主要尝试。

所有这些尝试都围绕着“栖居”(Wohnen)一词,引入其他主题—无论筑造抑或诗意—完全是为探索与定义栖居的本质而进行的努力:一方面,“筑造原始地意味着栖居”“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1]154-156;另一方面,“作诗首先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 [1]201。

栖居在海德格尔的这部分作品中处于最核心位置,不仅应当“被经验为人的存在”,而且尤其应当“被思考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1]155,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根据栖居之本质来思人们所谓的人之生存”[1]198。

不过,在《筑·居·思》中却有这样一段话,将筑造暂时搁置起来,试图通过倾听古代语言的用法,单纯地定义栖居的本质:……古萨克森语中的“wuon ”和哥特语中的“wunian ”,就像bauen 这个古词一样,也意味着持留、逗留。

而哥特语中的“wunian ”更清楚地告诉我们应如何经验这种持留。

Wunian 意味着:满足,被带向和平,在和平中持留。

和平(Friede)一词意指自由,即Frye ,而fry 一词意味着:防止损害和危险,“防止……”也就是保护。

自由的真正意思是保护。

……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das Frye)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

[1]156就人的生存而言,栖居先于筑造,并使筑造之为筑造成为可能。

本真的筑造必然源自栖居并归于栖居,为栖居所占据与回响;栖居在其中传达出的意义则是“被带向和平”“处于自由中”。

自由与和平在此是同一的,它们都意味着一种保护,这种保护不仅防止被保护者遭受损害与危险,更要让被保护者回归到自身的本质当中,也就是让被保护者存在—而此处的被保护者首先是作为栖居者的我们。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所属分类:人物哲学德国编辑∙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目录[隐藏]∙ 1 著作∙ 2 履历∙ 3 《存在与时间》∙ 4 基础存在论∙ 5 对中国的影响∙ 6 与纳粹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作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入门》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Holzwege (1950) 《林中路》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被称为思考?》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则》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与分别》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言的道路》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Wegmarken 《路标》相关电影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的提出源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于⼈类当前存在状况的重新审视, 并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天地⼈神”四⽅游戏说是为了拯救现代技术世界所造成的⼈与世界的割裂、上帝的隐匿、诸神的逃遁以及⼈类⽆家可归的现状。

他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过程中, 逐渐孕育出了世界的四重结构这⼀思想, ⽤以揭⽰技术时代对存在的遮蔽, 克服技术本性对⼈的束缚和⽀配, 使⼈从技术世界中逃避存在、背离存在的主体, 蜕变为存在的守护者, 栖居于由天地神⼈构成四重世界之中。

引⾔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

⼤约以1930年为界,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作当然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也正是这本书的问题促使他转向后期思想。

我们知道,此书是⼀件未完成的作品,并且在这以后海德格尔仍未正式补全其余的部分;反⽽在1930年、特别1935年之后,海德格尔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艺术的本质、诗和语⾔的存在论含义、技术、乃⾄“道”;写作的风格也有改变,新词⼤量出现,除了讲课稿之外,越来越以短篇⽂章为主,等等。

所以,不少海德格尔的弟⼦和研究者认为他在三⼗年代经历了⼀个剧烈的思想“转向”(Kehre)。

海德格尔本⼈并不否认有这个转向,但不同意流⾏的关于此转向的解释。

转向意味着他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思想、⾸先是关于“缘-在”的思想的决定性的补充或实现,即从“存在与时间”的审视⾓度反转为“时间与存在”的⾓度。

⽽且,这样⼀种反转在《存在与时间》⼀书就已经开始了。

海德格尔在“论⼈道主义的信”中谈到,他的“论真理的本性”可被视为“转向”的标志。

海德格尔在思想转折时提出的“天地神⼈”四⽅游戏说,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类存在的重新审视, 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wp08072 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二)

wp08072 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二)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08072(Phil)China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cademy Chin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tle: 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二)byXiaomang Deng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二)邓晓芒在何种程度上筑造归属于居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向我们阐明,从居住的本质来思考,筑造真正说来是什么。

我们把自己限制在物之建立这个意义上的筑造,并且问:什么是一个被筑造之物?作为例子,一座桥有助于我们的思索。

这里“在何种程度上”原文为Inwieferen,也就是说,筑造在一般日常的理解中并不归属于居住,但在深度理解中则可以归属于居住。

筑造“真正说来”是什么,这只有联系居住的本质才能阐明。

海德格尔在此把自己局限于“物之建立”意义上的筑造,即限制于谈通常的建筑物,或“被筑造之物”。

为什么要作这种限制?为什么撇开农作物的种植不谈?海氏这里未作说明。

其理由可能是,建筑是筑造偏离其纯朴性的极端例子,它看来完全是人为的技术,与耕种活动相比离天地诸神更远。

从词源上看,Bauen的“耕种”、“种植”的含义也更加古老一些,而这个词在现代则主要意味着“建筑”。

其次,海德格尔在建筑的诸多例子中又只选中了“桥”,为什么不选住房或者教堂?这也是为了选择建筑物中最能代表现代技术观念的实例。

桥既不是用来住的,也不是用来崇拜的,而完全是工具性的设施。

海氏就是要通过这个例子表明,即使是最实用、最带工具性的例子,也同样可以从中分析出筑造的居住本质,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这个例子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下面两段是对桥的阐释和思考。

首先谈桥和大地及天空的关系。

桥“轻松而有力地”飞架于河流之上。

它不只是把已经现成的河岸连结起来了。

筑居思

筑居思

筑·居·思Martin Heidegger孙周兴译本文系海德格尔1951午8月在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的演讲,次年收入会议论文集中。

1954年收入海氏文集《演讲与论文集》,由纳斯克出版社(弗林根)出版。

中译文据《演讲与论文集》1978年第四版译出。

本文标题亦可译作“筑造·栖居·思想”。

——编者下面我们要尝试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

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并不自以为能够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制定规则。

这种思想尝试根本不足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而是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者所属的那个领域中而来追踪这种筑造。

我们要问:—、什么是栖居?二、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一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得栖居。

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可是,并非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居所。

桥梁和候机室,体育场和发电厂,是建筑物,但不是居所;火车站和高速公路,水坝和商场,是建筑物,但不是居所。

不过,上述建筑物依然处于我们的栖居的领域中。

此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限于居所。

卡车司机以高速公路为家,但那里并没有他的住宿地;女工以纺织厂为家,但那里并没有她的居所;总工程师以发电厂为家,但他并不住在那里。

上述建筑物为人提供住处。

人靠它们而居住;但如果栖居意味着我们占用某个住宿地的话,那么人就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

当然,在今天的住房困难条件下,占用某个住宿地就已经令人心安和开心的了;住宅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宿地,今天的居所甚至可以有良好的布局,便于管理,价格宜人,空气清新,光照充足,但是: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Wohnen)的发生吗?而那些并非居所的建筑物,就它们服务于人的栖居而言,本身还是从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

这样的话,栖居在任何情形下就都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了。

栖居与筑造相互并存,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然而,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某种正确的东西。

邓晓芒: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一)

邓晓芒: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一)

邓晓芒:海德格尔《筑·居·思》句读(⼀)作者邓晓芒|节选⾃《西⽅哲学探赜》|上海⽂艺出版社 2014.11海德格尔的《筑·居·思》在中国可能是被翻译得最多、传播得最⼴的海⽒⽂本之⼀,仅就我⼿头现有的⽽⾔,就有彭富春的最早译本(收⼊《诗·语⾔·思》,P131-145,⽂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作虹的译本(收⼊《海德格尔诗学⽂集》,P135-150,华中师范⼤学出版社1992年),孙周兴的译本(收⼊《海德格尔选集》,P1188-1204,三联书店1996年)及校订过的新译本(收⼊《演讲与论⽂集》,P152-171,三联书店2005年)。

但这篇中⽂仅⼀万余字的⽂章却并不好读,它所涉及的⾯相当⼴泛,⾮对海⽒整体思想及其前后期变化有⽐较全⾯把握者,是很难进⼊它那看似平易的表述中去的。

本⽂试图对这篇⽂章作⼀番逐字逐句的解读(句读),以便初学者能够⽐较容易地进⼊到海⽒的思想境界中去。

本⽂所⽤的⽂本是Günther Neske Pfullingen出版社斯图加特1954年版,中⽂主要根据孙周兴2005年的新译本加以改动,也参考了其他中译本。

为清晰见,所引本篇原⽂⼀律⽤下划线标出。

海⽒在本⽂中开宗明义说道:「在本⽂中,我们试图对居住和筑造作出思考。

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并不⾃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

我们这种思想尝试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来描述筑造的,⽽是要将筑造追溯到每⼀件存在的东西所属的那个领域中」。

这⾥,“居住”原⽂为Wohnen,孙周兴译作“栖居”并不很恰当,因为“栖”字中⽂有“暂时居住”、“栖⾝”、“歇脚”的意思,德语中该词的意思则是⼀般的“居住”、“住宿”,⽤于诗歌也有“⽣活”、“有”或“存在”之意[如上海译⽂出版社2000年版的《新德汉词典》为该词条提供的例句:“Hinter seiner Stirn wohnt ein starker Wille.[诗]他意志坚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读书中文网出品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筑·居·思 [1]编者按:此文原载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 ,中译文原载孙周兴选编的 《海德格尔选集》 ,这里刊出的是译者为中文版《演讲与论文集》新近校订的 的修订译稿,感谢译者惠寄。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

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 并不自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

我们这种思想尝试 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的,而是要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 之物所属的那个领域中,以此来追踪筑造。

我们问: 一、什么是栖居? 二、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1-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一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得栖居。

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可是,并非所有 的建筑物都是居所。

桥梁和候机室,体育场和发电厂,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火车站 和高速公路,水坝和商场,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

不过,上述建筑物依然处于我们的 栖居的领域当中。

这个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限于居所。

卡车司机以高速公路为 家,但那里并没有他的住宿地;女工以纺织厂为家,但那里并没有她的居所;总工程师以 发电厂为家,但他并不住在那里。

上述建筑物为人提供住处。

人靠它们而居住;但如果栖 居意味着我们占用某个住宿地的话,那么,人就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

当然,在今天 的住房困难条件下,占用某个住宿地就已经令人心安和开心了;住宅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 住宿地,今天的居所甚至可以有良好的布局,便于管理,价格宜人,空气清新,光照充足, 但是: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Wohnen)的发生吗?而那些并非居所的建筑物,就 它们服务于人的栖居而言,本身还是从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

倘若这样的话,栖居在任何 情形下就都会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了。

栖居与筑造相互并存, 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然而,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 某种正确的东西。

但同时,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模式把本质性的关联伪装起来了。

因为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栖居。

谁向我们道出 此点的呢?究竟谁给我们一个尺度,让我们去测度栖居和筑造的本质?假如我们留心语言 的特有本质的话,关于一件事情的本质的呼声(Zuspruch)就会从语言而来走向我们。

无疑地,时下在全球范围内喧嚣着一种放纵而又圆滑的关于被言说的东西的说、写和播。

人的所作所为俨然他就是语言的构成者和主人,而实际上,语言才是人的主人。

也许首要 地 , 正 是 由 人 所 推 动 的 对 这 种 支 配 关 系 的 颠 倒 , 把 人 的 本 质 逐 入 阴 森 之 境 ( das-2-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Unheimische) 。

我们注重言说的细心,这固然是好的;但只要在这里语言也还仅仅作为 表达的工具为我们效力,那么,这种注重就还无所助益。

在我们人能够从自身而来一道付 诸言说的所有呼声中,语言乃是最高的、处处都是第一性的呼声。

那么,什么叫筑造呢?古高地德语中表示筑造的词语,即“buan” ,意味着栖居。

后 者表示:持留、逗留。

动词筑造也即栖居的真正意义对我们来说已经失落了。

一丝隐隐的 痕迹还保留在“邻居” (Nachbar)一词中。

邻居就是“Nachgebur”“Nachgebauer” 、 , 是在切近处居住的人。

动词 buri,büren,beuren 和 beuron,意思都是居住、居住场 所。

眼下无疑地,buan 这个古词不仅告诉我们筑造说到底就是栖居,而且同时也暗示我 们必须如何来思考由此词所命名的栖居。

说到栖居,我们通常以为是一种行为,是人类在 其他许多行为方式之外也在做的一种行为。

我们在这里工作,在那里居住。

我们不单单是 居住着——这近乎无所事事;我们还从事职业活动,我们经商,旅行,在途中居住,一会 儿在此地,一会儿在彼地。

筑造原始地意味着栖居。

在筑造一词还源始地言说之处,它同 时也道出了栖居的本质所及的范围。

筑造,即古高地德语中的 buan,bhu,beo,也就 是我们现代德语中的“是” (bin) ,如在下列说法中:我是(ich bin) ,你是(du bist) , 以及命令式 bis,sei。

那么,什么叫“我是”呢?含有“是” (bin)的意思的古词 bauen 给出回答: “我是”“你是”意味着“我居住”“你居住” 、 、 。

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们人 据以在大地上存在(sind)的方式,乃是 Buan,即居住。

所谓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 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意思就是:居住。

古词 bauen 表示:就人居住而言,人存在(sei) ; 但这个词同时也意味着:爱护和保养,诸如耕种田地,养植葡萄。

这种筑造只是守护着植 物从自身中结出果实的生长。

在爱护和保养意义上的筑造不是置造(Herstellen) 。

相反, 船泊建筑和寺庙建筑却以某种方式置造出它们的作品本身。

在这里,与保养相区别,筑造 乃是一种建立。

作为保养的筑造(即拉丁语的 colere,cultura)和作为建筑物之建立的 筑造(即拉丁语的 aedificare)——这两种筑造方式包含在真正的筑造即栖居中。

但对于-3-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人类的日常经验来说,作为栖居的筑造,也即在大地上存在,自始就是——正如我们的语 言十分美好地说出的那样——“习以为常的东西” 。

[2]因此之故,这种筑造便让路给栖居 所实行的多样方式,让路给保养和建立活动。

这些活动随后取得了筑造这个名称,并借此 独占了筑造的事情。

筑造的真正意义,即栖居,陷于被遗忘状态中了。

这一事件初眼看来似乎只是纯粹字面上的意义变化的过程。

而实际上,其中隐藏着某 种决定性的东西,那就是:栖居并没有被经验为人的存在;栖居尤其没有被思考为人之存 在的基本特征。

仿佛是语言把筑造即栖居的真正意义收回去了,但这却证明了此类意义的原始性;因 为在语言的根本话语中,它所真正要道说的东西很容易为了那些浅显的意思而落入被遗忘 状态之中。

对于这一过程的奥秘,人们几乎还未曾思索。

语言从人那里收回了它的简单的 和高级的言说。

不过,语言的原初呼声并没有因此而暗哑,它只是缄默不语而已。

而人却 不去留意这种沉默。

然而,如果我们倾听到语言在筑造一词中所道说的东西,我们就能觉知如下三点: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

二、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三点,我们就能获悉一种暗示,并且觉察到下面的事情:只要我们 对任何筑造本就是一种栖居这回事情不加思索,那么,我们甚至不能充分地追问——更遑 论实事求是地加以决断了——建筑物的筑造本质上是什么。

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 经筑造了;相反地,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

但栖居的本质何在呢?让我们再来倾听一下语言的呼声:古萨克森语中的“wuon”和哥-4-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特语中的“wunian” ,就像 bauen 这个古词一样,也意味着持留、逗留。

而哥特语中的 “wunian”更清楚地告诉我们应如何经验这种持留。

Wunian 意味着:满足,被带向和 平,在和平中持留。

和平(Friede)一词意指自由,即 Frye,而 fry 一词意味着:防止损 害和危险, “防止……”也就是保护。

自由的真正意思是保护。

保护(Schonen)本身不 仅在于,我们没有损害所保护的东西。

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 保留某物的本质的时候,在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它的本质之中[3]的时候,按照字面来 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即 einfrieden)的时候。

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 始终处于自由(das Frye)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

栖居的基本特征 就是这样一种保护。

它贯通栖居的整个范围。

一旦我们考虑到,人的存在基于栖居,并且 是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这时候,栖居的整个范围就会向我们显示出来。

但“在大地上”就意味着“在天空下” 。

两者一道意指“在神面前持留” ,并且包含着 一种“向人之并存的归属” 。

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 (die Vier) 归于一体。

[4] 大地是效力承受者,开花结果者,它伸展于岩石和水流之中,涌现为植物和动物。

当 我们说大地,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但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Einfalt der Vier) 。

天空是日月运行,群星闪烁,四季轮转,是昼之光明和隐晦,是夜之暗沉和启明,是 节气的温寒,是白云的飘忽和天穹的湛蓝深远。

当我们说天空,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 三方,但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诸神是有所暗示的神性(Gottheit)使者。

从神性那神圣的支配作用中,神显现而入 于其当前, 或者自行隐匿而入于其掩蔽。

当我们指出诸神, 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 但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终有一死者乃是人。

[5]人之所以被叫作终有一死者,是因为人能够赴死。

赴死意味着-5-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能够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

惟有人赴死,而且只要人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诸神面前持 留,人就不断地赴死。

当我们指出终有一死者,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但我们并 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我们把这四方的纯一性称为四重整体(das Geviert) 。

终有一死的人通过栖居而在四 重整体中存在。

但栖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护。

终有一死者把四重整体保护在其本质之中, 由此而得以栖居。

相应地,栖居着的保护也是四重的。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拯救大地——“拯救”一词在此取莱辛还识得的那种古 老意义。

拯救不仅是使某物摆脱危险; 拯救的真正意思是把某物释放到它本己的本质之中。

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甚或耗尽大地。

对大地的拯救并不是要控制大地,也不是要征服 大地——后者不过是无限制的掠夺的一个步骤而已。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接受天空之为天空。

他们一任日月运行,群星游移,一 任四季的幸与不幸。

他们并不使黑夜变成白昼,使白昼变成忙乱的烦躁不安。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期待着作为诸神的诸神。

他们怀着希望向诸神提出匪夷 所思的东西(das Unverhoffte) 。

[6]他们期待着诸神到达的暗示,并没有看错诸神缺失 的标志。

他们并不为自己制造神祗,并不崇拜偶像。

在不妙中他们依然期待着已经隐匿了 的美妙。

[7]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把他们本己的本质——也即他们有能力承受作为死亡的 死亡——护送到对这种能力的使用中, 借以得一好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