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文——丁达尔效应浅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达尔效应浅谈
09 化基 潘斐
第一部分:释疑
清晨走在去教室的路上,常常看到从嫩绿的枝叶间透 过一道道光柱,这让山大小树林变得十分迷人,类似这种自 然界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属于丁达尔效应,但具体是怎样产 生的呢?
我相机下的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 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 效应。
于是山大小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了:
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 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第二部分:质疑
记得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丁达尔现 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凝聚现象都是胶体的性质。”而 《新华字典》对“性质”的定义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 物的根本属性。
红墨水溶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硫酸铜溶液
【实验结论】
半径在 1~100nm 之间的非胶体粒子也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如黑夜中看 到的探照灯的光束、晴天时天空中的蓝色,都是粒子对光 的散射作用。根据散射光强的规律和胶体粒子的特点,只 有胶体具有较强的光散射现象,但是非胶体粒子也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
验证半径在 1~100nm 之间的非胶体粒子能产生丁达尔效 应。
【实验原理】
红墨水(为悬浊液,非胶体)粒子半径近胶体。
以硫酸铜溶液为对照,可以验证红墨水能否产生丁达尔 效应。
【实验材料】 普通手电筒(用减出一条窄缝的黑纸遮住发光面,以制 成线光源)、红墨水溶液(实为悬浊液)、硫酸铜溶液、两 个 100ml 小烧杯
这是一杯淀粉溶液(实际是悬浊液),经蓝光 照射后整杯溶液显蓝色
(2)当光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相粒子的半径一般 在 1~100nm 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 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 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
在溶胶中分散相粒子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入射 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 振动,致使颗粒本身象一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 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 1893 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产生原理: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 400~700nm 之间,当光线射入分散 系统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分散相的粒子大于入 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使系统呈现混浊。
经黑纸窄缝处理后的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将红墨水与硫酸铜溶液分别倾入两个小烧杯中各 80ml 2:将两个小烧杯置于暗室中,用手电筒形成的线光源分 别照射两个小烧杯侧壁 a 点、b 点 3:保持线光源不灭,从与 a 点、b 点成 90 度角的小烧杯 侧壁上的 c 点、d 点观察
【实验结果】
盛红墨水的小烧杯内出现了一条光亮的“通路”;盛硫酸 铜的小烧杯内没有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见下图)
也就是说高中教科书那段话的含义是:“只有胶体才能产 生丁达尔效应。”
但根据我们第一部分所探讨,丁达尔效应产生的根源是 光的波长与粒子半径大小的差异。那么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 效应吗?半径在 1~100nm 之间的非胶体粒子真的不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吗?
为了验证自己的质疑,我做了如下对照实验:
【实验目的】
大学生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并尝试着用多 途径解答它;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与自 信,并为自己的观点不锲地寻找证据直至完善。
09 化基 潘斐
第一部分:释疑
清晨走在去教室的路上,常常看到从嫩绿的枝叶间透 过一道道光柱,这让山大小树林变得十分迷人,类似这种自 然界的现象,我们都知道属于丁达尔效应,但具体是怎样产 生的呢?
我相机下的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 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 效应。
于是山大小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了:
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 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第二部分:质疑
记得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丁达尔现 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凝聚现象都是胶体的性质。”而 《新华字典》对“性质”的定义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 物的根本属性。
红墨水溶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硫酸铜溶液
【实验结论】
半径在 1~100nm 之间的非胶体粒子也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如黑夜中看 到的探照灯的光束、晴天时天空中的蓝色,都是粒子对光 的散射作用。根据散射光强的规律和胶体粒子的特点,只 有胶体具有较强的光散射现象,但是非胶体粒子也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
验证半径在 1~100nm 之间的非胶体粒子能产生丁达尔效 应。
【实验原理】
红墨水(为悬浊液,非胶体)粒子半径近胶体。
以硫酸铜溶液为对照,可以验证红墨水能否产生丁达尔 效应。
【实验材料】 普通手电筒(用减出一条窄缝的黑纸遮住发光面,以制 成线光源)、红墨水溶液(实为悬浊液)、硫酸铜溶液、两 个 100ml 小烧杯
这是一杯淀粉溶液(实际是悬浊液),经蓝光 照射后整杯溶液显蓝色
(2)当光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相粒子的半径一般 在 1~100nm 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 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 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
在溶胶中分散相粒子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入射 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 振动,致使颗粒本身象一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 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 1893 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产生原理: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 400~700nm 之间,当光线射入分散 系统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分散相的粒子大于入 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使系统呈现混浊。
经黑纸窄缝处理后的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将红墨水与硫酸铜溶液分别倾入两个小烧杯中各 80ml 2:将两个小烧杯置于暗室中,用手电筒形成的线光源分 别照射两个小烧杯侧壁 a 点、b 点 3:保持线光源不灭,从与 a 点、b 点成 90 度角的小烧杯 侧壁上的 c 点、d 点观察
【实验结果】
盛红墨水的小烧杯内出现了一条光亮的“通路”;盛硫酸 铜的小烧杯内没有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见下图)
也就是说高中教科书那段话的含义是:“只有胶体才能产 生丁达尔效应。”
但根据我们第一部分所探讨,丁达尔效应产生的根源是 光的波长与粒子半径大小的差异。那么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 效应吗?半径在 1~100nm 之间的非胶体粒子真的不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吗?
为了验证自己的质疑,我做了如下对照实验:
【实验目的】
大学生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并尝试着用多 途径解答它;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与自 信,并为自己的观点不锲地寻找证据直至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