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口腔黏膜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是指覆盖在口腔内腔表面的一层黏膜组织。

该组织由多层上皮细胞、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组成,起到保护口腔组织、吸收营养物质、感知刺激和维持口腔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

口腔黏膜的主要结构是口腔上皮,它覆盖和保护恶魔黏膜下的结缔组织。

口腔上皮可分为多层鳞状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两类。

多层鳞状上皮主要分布在牙龈、颊粘膜和软腭等处,可有效抵抗机械和化学刺激。

而单层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舌腭下面和口腔内的其他黏膜区域,其细胞形态有助于吸收和分泌。

结缔组织是黏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

胶原纤维赋予黏膜强度,而弹力纤维则赋予其弹性。

基质含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水和油脂,起到缓冲、润滑和营养供应的作用。

黏膜中的血管和神经系统起到重要的营养和感知功能。

血管系统负责向黏膜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在免疫防御和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系统则通过感知刺激,传递痛觉、温度和触觉等信息,维持口腔功能的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黏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损伤,如食物过热、辛辣刺激、化学物质或病毒感染等。

如出现溃疡、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可能是黏膜受损的表现,此时应及时求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综上所述,口腔黏膜在维持口腔健康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配合,为口腔提供保护和感知的能力。

保持口腔黏膜的健康状态对于全身健康和舒适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导语:口腔粘膜病是指除肿瘤以外,发生在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的疾病。

口腔粘膜病病种较多,患病率较低,病损多种多样,病因复杂,有些病与全身因素关系密切,在诊治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

以下是详细内容介绍。

概述:皮肤为体表提供干性被覆,粘膜则为腔隙(与外界相通)表面提供湿性衬覆组织。

口腔粘膜指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

第一节基本组织结构上皮(表皮)固有层(真皮,但无皮肤附属器)粘膜下层(部分粘膜有)一、上皮种类: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非角化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一)角质形成细胞1、基底层光镜:上皮最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最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构成桥粒的蛋白:(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 ------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光镜:2~3层细胞组成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光镜:位于上皮最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角化鳞状上皮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

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

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口腔粘膜病学复习

口腔粘膜病学复习

名词解释1、口腔粘膜病:口腔粘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较多的疾病总称2、斑(macule):为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其大小不定,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mm。

3、丘疹(papule):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高于黏膜面,直径1-10mm不等,尖形、圆形、扁平形.4、疱(vesicie):是一种圆形突起,内有液体潴留,直径小于1 cm。

如脓、血、水疱,口腔粘膜病常见的疱为水疱.5、溃疡(ulcer):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

6、糜烂(erosion):粘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7、萎缩(atrophy):上皮组织变薄,伴有结缔组织的细胞体积变小。

8、皲裂(rhagades):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于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9.、假膜(pseudomembrane)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有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被擦掉。

10、结核初疮(原发性):2-3周潜伏期;好发口咽、舌、回盲、肺部;小结可发展为顽固性溃疡,周围有硬结,无痛11、结核性溃疡(继发性):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常见舌部),疼痛明显,溃疡:界清或线形,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暗红色桑椹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预后差12、寻常狼疮:好发于无病灶且免疫好的青少年,早期损害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结节,压诊实验中央圆形苹果酱色,周围为苍白皮肤,继发感染,可发生坏死,造成组织缺损,形似狼噬,名狼疮1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 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常表现为免疫反应性增强,多在机体受同一种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口腔黏膜可分为三种类型: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被覆黏膜(包括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和前庭穹隆)以及特殊黏膜(包括舌前部的区和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口腔黏膜病具有以下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在不同年龄段更容易发生;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口腔黏膜病的损害具有更迭与重叠性,不同病变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5)诊断方法特点: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6)治疗特点:不同病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同病不同治或异病同治都可能出现;7)转归特点: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病变如癌前病变需要特别注意。

口腔中存在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和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和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在这些区域发生的癌症极易恶变。

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包括:1.斑(macule)和斑片(patch):指皮肤和黏膜上的颜色改变。

直径小于2cm的局限颜色异常称为斑,大于2cm的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和斑块(plaque):是黏膜上的小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见于白班和癌。

3.疱(vesicle):是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的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

若在上皮内则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在上皮下则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4.大疱(bulla):直径大于1cm的疱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是一种内部由脓性物质取代透明疱液的疱型病损,较为少见。

整齐,周围无明显肿胀,可有轻度疼痛,易混淆为口腔其他疾病。

3.结核性肉芽肿:常伴随结核性溃疡出现,表现为溃疡边缘的红色肉芽肿,质地较硬。

口腔黏膜病学导论PPT课件

口腔黏膜病学导论PPT课件

认识口腔黏膜病
让患者了解口腔黏膜病的种类、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调整饮食习惯
指导患者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心理疏导
口腔黏膜病可能导致疼痛、不适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心理 压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也是必要的。
06 口腔黏膜病的研究进展与 展望
现代
现代口腔黏膜病学不仅关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注重预防和病因研究,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口腔黏膜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口腔学
口腔黏膜病学是口腔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与牙科学、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科学等学科相互关联。
免疫学
许多口腔黏膜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 有关,因此口腔黏膜病学与免疫学也
有着密切的联系。
皮肤病学
口腔癌
口腔癌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结节、 溃疡或菜花样增生,可伴有疼痛、 出血等症状。鉴别诊断包括口腔 炎、口腔乳头状瘤等。
03 口腔黏膜病的病因与发病 机制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 可引起口腔黏膜的疱疹性病变。
细菌感染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可引 起口腔黏膜的炎症反应。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使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 药物,加速口腔黏膜病的康复

物理治疗
如激光、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 ,促进口腔黏膜的愈合。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口腔黏膜病,可能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有助
于口腔黏膜的康复。
患者教育
提高口腔卫生意识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第二节 带状疱疹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病因、病损特点)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 2.病损特点:
1)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成带状的成簇大水疱,单侧损害,不超过中线;三叉神经痛样的 剧痛。 2)第一支:除额外,可累及眼角黏膜,致角膜溃疡,甚至失明; 第二支:累及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 第三支:累及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 3)病毒侵及颅内膝状神经节,导致赖-亨综合症(Ramsay-Hunt 综合征):面瘫、耳痛及外 耳道疱疹。 4)多数患者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第二节 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1. 口腔黏膜的结构。 口腔黏膜由上皮层、固有层、粘膜下层和基底膜组成。 1)角化型上皮的上皮层由深至表为基底层、棘层、粒层及角化层。上皮内分布有一些非 角质形成细胞,如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感觉感受器)。 角质化的细胞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呈扁平六角形鳞状,细胞内充满嗜酸性角质。细胞 核消失称正角化(orthokeratosis),细胞核存在而发生皱缩的称不全角化(parakeratosis)。 2)固有层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的致密结缔组织。 3)黏膜下层为富含腺体、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等的疏松结缔组织,为固有层 提供营养和支持,主要分布在被覆黏膜,牙龈、硬腭大部及舌背无黏膜下层。
近乳磨牙(成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更明显。 3)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形成大面积糜烂,能造成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 4)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 7~10 天。 3.鉴别诊断: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型 RAU 鉴别】 1)年龄:婴幼儿;成人,女性多见。 2)发作情况: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自然病程较短,约 7-10 天;周期性反复发作, 全身反应较轻,自然病程长,约 10-14 天。 3)病损特点: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①成簇小水泡,破溃后形成大片表浅溃疡;②损害遍及口腔黏膜各 处包括牙龈、上腭、唇颊舌黏膜;③可伴皮肤损害;④。 疱疹型 RAU:①散在溃疡,无发疱期;②损害仅局限于口腔的非角化黏膜;③无皮肤损 害。 【疱疹性咽峡炎】 1)病因:柯萨奇病毒 A4 型。 2)病损特点:累及口腔中后份(悬雍垂、扁桃体、软腭),不累及牙龈;成簇的小水疱; 全身反应轻。 复发性单纯疱疹 (年龄部位、病损特点、鉴别诊断) 1.年龄:成人;部位:唇部及唇周皮肤(唇疱疹); 2.病损特点:成簇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痂壳,自然病程约 7-10 天,愈合后不 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全身症状较轻。

口腔黏膜炎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炎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炎的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炎是一种口腔疾病,它指的是口腔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口腔黏膜是覆盖口腔内部的一层薄而柔软的组织,包括唇、颊粘膜、舌、牙龈和软腭等部位。

当黏膜组织受到刺激、感染或其他外界因素引起炎症时,就会出现口腔黏膜炎的症状。

口腔黏膜炎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溃疡性口腔黏膜炎、化学性口腔黏膜炎和真菌性口腔黏膜炎。

溃疡性口腔黏膜炎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溃疡或溃疡样病变的一种炎症。

通常由口腔黏膜受到机械性损伤、感染、自身免疫或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

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化学性口腔黏膜炎是由化学物质刺激口腔黏膜引起的炎症反应。

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酸、碱、药物和口腔护理产品等。

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发红、肿胀、溃疡、刺痛等症状。

真菌性口腔黏膜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

最常见的真菌是念珠菌属(Candida)菌种。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发白、糜烂、疼痛、刺痒等症状。

治疗口腔黏膜炎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口腔卫生、口腔漱口液、局部口腔药物等,以减轻症状和促进口腔黏膜的愈合。

而病因治疗则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避免刺激性食物、药物治疗或抗真菌药物等。

总之,口腔黏膜炎是一种口腔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溃疡性口腔黏膜炎、化学性口腔黏膜炎和真菌性口腔黏膜炎。

治疗口腔黏膜炎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症状,采取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措施。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口腔组织的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变过程和组织学表现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类型。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以增加对口腔疾病的理解。

一、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口腔黏膜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黏膜是衬覆口腔的柔软薄层组织,包括牙龈、颊粘膜、舌背上皮等。

在病理学中,当上皮组织发生非正常变化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疾病。

1. 上皮增生:上皮组织增生是指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密度增加,形成上皮增生性病变。

常见的上皮增生性疾病有口腔扁平苔藓、角化上皮病等。

2. 上皮变性:上皮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非正常改变。

上皮变性病变包括松解变性、发育不全等。

3. 上皮增生与变性的结合:有时,上皮增生和变性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病变中,例如上皮样疣、鳞状细胞乳头状增生等。

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口腔黏膜下的一种重要组织,包括黏膜下层、真皮和基底膜等。

它在支持和维持口腔组织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纤维化:口腔组织中的结缔组织纤维增生。

纤维化可以是炎症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些慢性病变的表现,如牙龈纤维化。

2. 炎性细胞浸润:炎症过程引起的免疫细胞在病理学中称为炎性细胞。

不同类型的炎性细胞在特定疾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 血管扩张:与炎症相关的血管扩张,使得血管及其内壁产生扩张和充血。

血管扩张是炎症过程中病变组织常见的表现之一。

三、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组织中发生的异常细胞生长和组织增殖。

它们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症)。

这些肿瘤根据其来源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类。

1. 白斑:口腔黏膜上的表浅白色病变。

白斑有潜在发展为癌症的可能性。

2. 扁平苔藓:一种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

它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

3. 纤维性肿瘤:一类由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口腔中的一种常见纤维性肿瘤是牙源性囊肿。

4. 癌症:口腔组织中最严重的肿瘤类型之一。

《口腔粘膜病学》名词解释

《口腔粘膜病学》名词解释

1.papule即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

扁平苔藓在口腔的表现为典型的丘疹,它排列成带状、斑块和环状。

2.HFMD即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为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

3.coccigenic stomatitis即球菌性口炎,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

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口腔黏膜球菌感染往往是几种球菌同时致病,引起口腔黏膜的急性损害。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Ramsay-hunt综合征。

5.target lesion即靶形红斑,为典型的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是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

为多形性红斑的典型皮肤病损,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

开始时为淡红色,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生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或出现丘疹。

可有瘙痒感,无明显疼痛。

6.fixed drug eruption即固定性药疹,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以唇部多见,一般持续一周左右,消退后可留有棕褐色或黑色素沉着,可存留较长时间而不消退。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学科,对于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涵盖了口腔黏膜、牙周组织、唾液腺、牙髓、牙龈炎、牙周炎和口腔癌等方面。

1.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表面的组织结构,包括唇、颊、舌、腭、口底等部位的黏膜。

口腔黏膜具有保护口腔、感受刺激、分泌唾液等功能。

2. 牙周组织:牙周组织是围绕牙齿的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

牙周组织对于维持牙齿的稳固和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唾液腺:唾液腺是分泌唾液的腺体,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

唾液具有消化、抗菌、保护口腔黏膜等作用。

4. 牙髓:牙髓是牙齿内部的软组织,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支持牙齿,并感受牙齿的冷、热、酸、甜等刺激。

5.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

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牙周炎。

6.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
牙龈红肿、疼痛、溢脓等。

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

7. 口腔癌: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或颌骨上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舌癌、口底癌等。

口腔癌的病因包括长期吸烟、饮酒、紫外线照射等。

口腔黏膜病学名解

口腔黏膜病学名解
1
角化细胞膜套
cornified envelope
简称角化膜套,其厚度为15nm,由交联蛋白和脂质 聚集组成,在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中形成,为复层 上皮的表层细胞提供了一层坚韧的外套,是表皮 和角化口腔上皮的上皮屏障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 分。
1

macule
为黏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其大小不定, 一般小于2cn】,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 改变”
为色泽内紫外红的红斑损害,中央可出现水疱,皮 疹境界清楚,形似靶状。
续表

名词
英文
解 释
3
斯-约综合征
Steven-Johnson syndrome
即重型多形性红斑,.患者出现身体各腔孔受累, 故亦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
4
复发性阿弗他 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3
完全抗原
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及反应原特性的物质,进入机体即可 引起变态反应。
3
固定性药疹
fixed drug eruption
由药物超敏所致的、在同一部位以同一形式反复 发生的病损n
3
接触性口炎
allergic contact stomatitis
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与药物接触后,发生超 敏反应而引发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G
黏膜内贮存液体而形成的损害,呈圆形,突起,直 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1
大疱
bulla
是一种大的水疱型病损,直径1cm以上。
1
脓疱
pustule
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1
溃疡
ulcer

第一章 口腔黏膜病学 PPT课件

第一章 口腔黏膜病学 PPT课件

口腔黏膜基本病损类型如下:
1.斑:它的含义是指黏膜或皮肤上的局限
性颜色异常损害。斑的颜色、大小、形状各不
相同,不高于粘膜表面,也不变厚。其颜色比
周围正常黏膜为深。若为黏膜固有层血管扩张、
增生或充血引起的称为红斑。
① 红斑(ergthemaous macule),红斑
压之褪色。
② 若为出血引起的称为淤斑(ecchymosis),
六、口腔黏膜病的分类 口腔黏膜病分类的目的是,反应病变本质, 便于诊断,指导治疗。但本病的病种繁多,有 常见的、少见的及罕见的,病因也较复杂,甚 至其病因不明确,而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多 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在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 时重叠发生。如:扁平苔藓、白塞氏病、疱类 疾病等均不易分清,目前各家分类也不一致, 论点也不同。
二、口腔黏膜分类
人类的口腔黏膜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其结
构和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临床上通常分为三类
(这是由Orban和Sicher提出来的),即:①
咀嚼粘膜;② 被覆粘膜;③ 特殊黏膜。
三、口腔黏膜的功能
我们知道,口腔黏膜是由上皮层、固有层、
黏膜下层和基底膜构成。
四、口腔黏膜病与全身的关系
口腔黏膜病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和体内
但是,这一名词目前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 式下各学科的需要,也极易造成口腔界的分 歧与概念上的混乱,所以及早地将其从口腔 内科学中分离出来将更加有利于这一新学科 的研究与发展。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 口腔粘膜是口腔的湿润衬里,在唇部、口 腔粘膜与皮肤相连,向后延续为咽部粘膜,涎 液腺开口于口腔,涎液流入口腔使口腔粘膜保 持湿润。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皮肤相似,主要由 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口腔粘膜的结缔组织称 固有层,相当于皮肤的真皮,但唯一与皮肤不 同的是粘膜没有皮肤附属器。那么口腔粘膜的 上皮是借基膜与固有层相连,部分粘膜深部还 有粘膜下层。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口腔粘膜病口腔粘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较多的疾病总称2、斑macule 为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其大小不定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mm。

3、丘疹papule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高于黏膜面直径1- 10mm不等尖形、圆形、扁平形?4、疱vesicie是一种圆形突起内有液体潴留直径小于 1 cm。

如脓、血、水疱口腔粘膜病常见的疱为水疱.5、溃疡ulcer 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

6、糜烂erosi粘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on7、萎缩atrophy 上皮组织变薄伴有结缔组织的细胞体积变小。

8、皲裂rhagades 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于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pseudomembra ne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有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9.、假膜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起形成可以被擦掉。

2-3周潜伏期好发口咽、舌、回盲、肺部小结可发展为顽固10、结核初疮原发性性溃疡周围有硬结无11、结核性溃疡继发性或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常见舌部疼痛明显溃疡界清线形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基底暗红色桑椹样肉芽肿。

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预后差12、寻常狼疮好发于无病灶且免疫好的青少年早期损害表现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结节压诊实验中央圆形苹果酱色周围为苍白皮肤继发感染可发生坏死造成组织缺损形似狼噬名狼疮1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 antigen)或半抗原 hapten)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

15、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直径为左右的圆形红斑的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又称靶形红斑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开始为淡红色 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送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

《口腔粘膜病学》名词解释

《口腔粘膜病学》名词解释

1.papule即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

扁平苔藓在口腔的表现为典型的丘疹,它排列成带状、斑块和环状。

2.HFMD即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为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最易流行。

3.coccigenic stomatitis即球菌性口炎,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

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口腔黏膜球菌感染往往是几种球菌同时致病,引起口腔黏膜的急性损害。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Ramsay-hunt综合征。

5.target lesion即靶形红斑,为典型的虹膜状红斑(iris lesion),是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粟粒大小的水疱。

为多形性红斑的典型皮肤病损,多见于腕部、踝部及手背。

开始时为淡红色,1~2日后中央部位红色转暗,并发生水疱,边缘呈鲜红色环状,或出现丘疹。

可有瘙痒感,无明显疼痛。

6.fixed drug eruption即固定性药疹,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以唇部多见,一般持续一周左右,消退后可留有棕褐色或黑色素沉着,可存留较长时间而不消退。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目录一、口腔粘膜病学概述 (2)1. 学科定义与分类 (3)2. 研究内容与意义 (4)3. 发展趋势及前景 (4)二、口腔粘膜生理与病理基础 (5)1. 口腔粘膜组织结构 (7)1.1 表皮层 (8)1.2 基底层 (9)1.3 黏膜下层 (10)1.4 其他结构特点 (10)2. 口腔粘膜生理功能 (12)2.1 屏障功能 (12)2.2 分泌功能 (14)2.3 感觉功能等 (15)3. 口腔粘膜病理变化 (16)3.1 炎症性病理变化 (17)3.2 增生性病理变化 (19)3.3 其他病理类型 (19)三、常见口腔粘膜疾病介绍与分析重点总结 (21)一、口腔粘膜病学概述口腔粘膜病学是研究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白斑、红斑、溃疡、疣状病变等。

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药物反应、营养缺乏等。

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口腔粘膜病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医生就已经开始关注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口腔粘膜病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如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应用,为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口腔粘膜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分支学科,对于维护人类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腔粘膜病学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1. 学科定义与分类口腔粘膜病学是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口腔黏膜及其相关组织的生理病理过程,涵盖了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口腔黏膜病学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口腔黏膜的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形区(1分)、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1分)、软腭复合体(1分),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科布内现象:某些皮肤病〔如BD、LP、银屑病、感染性湿疹性皮炎〕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反响(1分),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1分),在受到搔抓或外伤或衣物的压力〔皮带〕的刺激后,即出现上述皮肤病典型损害的现象(1分)。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①是指口腔黏膜接触了外界的过敏原后而导致的局部炎症性反响,见于过敏体质者。

发病过程中还可能加杂化学毒性刺激因素的参与,②多属迟发型变态反响,③口腔治疗和修复材料、化装品、药物局部使用均可导致发病。

固定性药疹:变态反响性口炎的一种,指服用或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

斑:黏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大小不定,不高出黏膜外表,不变厚,无硬结改变。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分);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分)。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1分),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1分),是癌前损害(1分)药敏性口炎: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1分),在过敏体质者(1分)的黏膜上所造成的炎症反响和功能障碍(1分)。

尼氏征阳性: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1分),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1分);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1分),这些现象称尼氏征。

为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临床特点之一。

斑:指皮肤黏膜上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不高出粘膜外表,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cm称为斑斑片:假设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丘疹: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单纯疱疹组织病理:由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样变和网状液化而在上皮内形成疱。

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病毒包涵体(嗜伊红性病毒小体),常位于水疱底部。

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

早期水疱基底部细胞涂片(巴氏染色),毛玻璃样核,多核合包体、核内包涵体。

临床表现: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①前驱期: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史;潜伏期4-6天,后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1-2天后,口轻黏膜广泛性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可发生成簇小水疱,邻近乳磨牙(成人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较明显;水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引起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上覆黄色假膜(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后形成痂壳。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病程约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成簇的疱。

②常复发于原先发作过得位置或邻近发作过的位置。

治疗原则:①全身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②局部治疗(口腔黏膜局部用药:洗必泰;物理疗法:复发感染可用氦氖激光治疗)。

③对症和支持治疗。

④中医中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组织病理:增厚的不全角化上皮,其中有念珠菌菌丝侵入。

病损常在棘细胞层上方,接近上皮表面,棘层常有增生,固有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念珠菌性口炎)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①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新生儿最多见;②新生儿鹅口疮多发生于出生后2-8天,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黏膜充血,有散在雪白小斑点,后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可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及咽部;早期充血明显,陈旧病损充血减退,斑片呈淡黄色,斑片用力可擦去。

③成人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易复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为乳白色绒状假膜不易剥离(自觉症状: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口腔黏膜的危险区:指口底舌腹的U形区(1分)、口角内侧黏膜的三角形区域(1分)、软腭复合体(1分),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口腔癌前病变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
科布内现象:某些皮肤病(如BD、LP、银屑病、感染性湿疹性皮炎)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反应(1分),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1分),在受到搔抓或外伤或衣物的压力(皮带)的刺激后,即出现上述皮肤病典型损害的现象(1分)。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①是指口腔黏膜接触了外界的过敏原后而导致的局部炎症性反应,见于过敏体质者。

发病过程中还可能加杂化学毒性刺激因素的参与,②多属迟发型变态反应,③口腔治疗和修复材料、化妆品、药物局部使用均可导致发病。

固定性药疹:变态反应性口炎的一种,指服用或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病损。

斑:黏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的损害,大小不定,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无硬结改变。

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1.5分);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1.5分)。

口腔白斑病: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性损害(1分),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1分),是癌前损害(1分)
药敏性口炎: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1分),在过敏体质者(1分)的黏膜上所造成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1分)。

尼氏征阳性: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1分),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1分);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1分),这些现象称尼氏征。

为寻常性天疱疮的典型临床特点之一。

斑:指皮肤黏膜上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不高出粘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改变;直径小于2cm称为斑
斑片: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丘疹: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

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大疱: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

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脓疱:也是一种疱型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如轻型阿弗他溃疡。

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愈合后有瘢痕。

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病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包层。

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性病损。

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色,如纤维瘤或痣。

肿瘤: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

萎缩:细胞组织的体积减小、数量不减少而发生的损害。

皲裂: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它不是组织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脱,溃疡表面常有假膜形成。

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

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不全角化而来。

坏死(necrosis)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gangrene)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

固定药疹:药疹再次发作时,局部灼热发痒,有暗红色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数目不多或为单个,多发生于固定位置。

莱氏综合征:重型超敏反应,又称莱氏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粘膜和内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多形性红斑:是粘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

因糜烂表面往往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故又称多形渗出性红斑。

斯-约综合征:多腔孔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多腔孔受累),有自限性,一般2~3周自愈,痊愈后可复发。

尼氏征: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观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舐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粘膜表层脱落或撕去,即尼氏征。

白塞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损害性疾病。

与患者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几乎累及每一病例,而被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迷脂症:属于皮脂腺异位错生。

唇颊粘膜多见。

粘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粟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柔软。

梅-罗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症为临床特征,肉芽肿性唇炎是其表现之一。

灼口综合症: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灼烧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有名普杰病,常显遗传,特征是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的色素黑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具有家族遗传性。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组织分层不规则,排列紊乱;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细胞多核性,异形性;细胞间粘着力下降;核有丝分裂增加;核浆比率增加;核染色质增加,核浓染;核仁增大;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基底层增生,出现多层基底细胞;棘层内出现单个或成团角化细胞。

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感染性口角炎、接触性口角炎和创伤性口角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