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音乐的概念

合集下载

舞蹈联考乐理知识点总结

舞蹈联考乐理知识点总结

舞蹈联考乐理知识点总结一、音乐基本概念1. 音乐的定义音乐是指以声音为载体,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的组合,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 音乐的属性音乐具有声音、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动态等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音乐的基本特征,也是音乐艺术表现力和表达方式的重要基础。

3. 音乐的功能音乐具有情感表达、情绪调节、沟通交流、文化传承、审美享受等多种功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启迪思想,引发联想,产生心灵共鸣,丰富生活。

4. 音乐的分类音乐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照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音乐用途等进行分类。

音乐的分类有助于了解音乐的特点、发展脉络和风格特色。

二、音乐的基本元素1. 旋律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音响结构,由一系列音符以音高和音长的组合方式排列而成。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能够表达抽象的情感、意象和情绪,是音乐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元素。

2. 节奏节奏是音乐中的时间和强弱的组织,用以界定音乐中的拍子、节拍和节奏型态。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音乐的韵律和动感,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3. 和声和声是由两个或多个音符同时发声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声具有丰富的音响变化和空间感,能够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4. 音色音色是音乐中与乐器、人声等音响体的质地、色彩和特点相关联的一个音响属性。

音色是音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为音乐注入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是音乐中色彩斑斓的一道亮丽风景。

5. 动态动态是音乐中表现音响强度的变化,是音乐表现力和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动态的变化,音乐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

6. 音乐的结构音乐的结构是指音乐中旋律、节奏、和声的运用和组合方式,包括乐曲形式、乐章结构、段落结构等。

音乐的结构是音乐中灵魂部分的表现方式,也是音乐风格和个性的重要载体。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音乐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音乐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 直是分别使用的。在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 层次。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 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 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可见,“声” 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其 中包括各种噪声;“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 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 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 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 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中国古籍 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 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此 后,“音乐”一词逐渐取代原先“音”一词的地位,用以 指称音乐这一艺术门类;而“音”一词的含义则逐渐变 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例如“五音”)。到后来, “乐”一词才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而用来指称音乐。 在欧洲,拉丁文中的音乐一词“Musica”,起源于希腊 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它的含义不 象汉语中“音乐”一词那么明确。但是希腊神话中缪斯 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点看,借用缪斯的名 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 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与她以高 贵纯洁的形象。
当人们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时就会发现: ①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绘生 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再现性、描摹性)的艺术门类不同, 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 性);由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 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说,音乐的 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②如果人们对这一特点加以深究,可以发现一个更深刻 的本质特征: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这也 正是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根本分界线。从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 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 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 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 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 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音乐声学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音乐声学

yinyue shengxue音乐声学acoustics of music亦称“音乐音响学”。

侧重研究与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由于音乐是有赖于声音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因此对声音的本性、其各个侧面的特性以及声音振动的前因后果的认识和理解,就影响到人类创造音乐时运用物质材料、物质手段的技术、技巧、艺术水平,也影响到人类认识自己的听觉器官对声音、音乐的生理、心理感受与反应的正确与深刻程度。

由于这些原因,音乐声学作为音乐学与物理学的交缘学科,就成为音乐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声学包括如下几个知识领域:一般声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的一般声学,是音乐声学的基础,它向人们提供有关的基础知识:声音作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本性是什么,乐音与噪声的区别何在,音高、音强和音色就其客观存在而言是一些什么样的物理量。

古代人对音质音色的认识带有神秘感,只能借助各种类比词加以描述。

用近代物理学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说明,每一种音色都是由许多不同频率(音高) 的振动叠加而成的复合振动状态,可采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解剖式的科学描述。

声音通常是通过在空气中的传播而到达人耳的,因此空气中的声波就是一般声学必须研究的对象,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速)、波长,遇到障碍物之后的反射、绕射,所形成的行波、驻波,不同频率的声能在空气中自然消蚀的不同程度等等,在声学中都已得到研究。

共振现象是声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就能量传导而言,可有固体、气体、液体(内耳淋巴液)等不同的传导途径;就其强度与稳定程度,则涉及共振体的固有频率问题,激发与应随共振的两物体频率之间的整数比例关系问题,即与谐音列有关的谐振问题;这也是和谐感、音程协和性、律制生律法问题的一般物理学、数学基础。

近半个世纪以来,电声学已成为一般声学中份量日益加重的组成部分,电鸣乐器的出现已使电磁振荡成为声源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音乐的保存、重放、传播也都借助于声波与电波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已使声与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汉族小调的简介

汉族小调的简介

汉族小调的简介汉族小调的种类小调的数量多,流传面广,传唱中的情况较复杂,至今缺乏统一认同的分类法。

宋大能著《民间歌曲概论》中主要按内容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江明惇著《汉族民歌概论》中主要按音乐特征将小调分为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哭调、叫卖调、吟诗调)、谣曲、时调、舞歌四类。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将小调分为三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

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此类小调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经过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较为定型。

同一曲调的变体较多,有的为曲艺、戏曲和民族乐器吸收,演变成特定的曲牌。

(1)孟姜女调此类小调遍布中国城乡,擅长表现哀怨之情,其基本音乐形态是: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的四句体单乐段,每句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

常见的变体民歌有南方《月儿弯弯照九州》、《哭七七》、《梳妆台》等;北方有《十杯酒》、《摇篮曲》等;曲艺中有[四川清音]的《长城调》、[苏州评弹]中的《十二月花名》、[湖南丝弦]的《四平调》等。

江苏的《孟姜女》,曲调以级进与环绕进行为主,婉转柔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

《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歌词源于南宋建炎年间江南民歌《月子弯弯照几州》,歌词历经千百年,因其内涵的深刻为人民所认同;作为《孟姜女调》的变体后,更成为旧时代街头卖唱艺人的生活写照,凄婉的歌声催人泪下。

《摇篮曲》也是《孟姜女调》的变体,该曲流传在东北,本已带有东北音乐的刚健色彩,配上新词后,更成为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歌曲。

(2)鲜花调此类小调历史上见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编的《缀白裘》中记录的三段歌词(无谱),道光十七年贮香老人编的《小慧集》中附有萧卿老人用工尺谱记的曲调,自清至今流传面广,变体较多。

其曲调抒情柔美,基本音乐形态是徵调式。

它的曲体结构较特殊,前半部分为两个呼应性乐句,第一句是一对重复的短句,停在“徵”音上,第二句停在宫音,都是四小节;后半部分第三和第四句紧密接成一个尾部带拖腔的八小节,终止在“徵”音,与前半部分相呼应。

音乐要素是构建有效课堂关键

音乐要素是构建有效课堂关键

音乐要素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音乐课要音乐化,要多一点‘音乐’,少一点‘非音乐’。

”什么是音乐要素?一般认为,它包括音乐的基本要素、形式要素和表现要素。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指出:“当人们把任何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像分解化合物那样拆分成各种元素时,会发现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十分简单的,不外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的差异而已。

……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一些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音程进行、和弦、调式等;这些形式要素进一步构成一些形态侧面,例如曲调、织体、和声、曲式等。

音乐就是由这样一些侧面综合而成的。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从旋律、节奏和音色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关注音乐要素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

一、注重旋律的变化1 旋律的对比。

《幻想交响曲》是首带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学生通过标题便可明白它所表现的内容跟舞会有关。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片段并讨论听后的感受(学生自由谈论:音乐很轻快;旋律很优美;像在跳舞;非常好听……),然后追问:哪些旋律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有的旋律好像重复很多次,有的比较欢快,有的比较抒情。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加以明确:刚才听到的重复多次的旋律是作品中的两个音乐主题。

最后让学生聆听两个主题并随音乐划拍感受,再结合谱例提问:哪段旋律让你觉得更像舞会的音乐?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主题a有旋转的感觉,像圆舞曲。

)2 旋律的学唱。

通过前一环节的旋律对比,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作品中两个主题的不同特点,接着再让学生唱谱,进一步体验两个主题的不同风格:两个主题旋律都是三拍子,特别是在演唱主题a 时,由于都是十六分音符,比较难唱,教师提醒学生找三拍子的感觉,突出第一拍的重拍,在反复唱了几遍之后再用手划三拍子。

通过反复地边唱边打拍子,让学生慢慢找到感觉并能把旋律唱下来。

二、注重节奏的变化明代律学家朱载堉曾说过:“八音者以节奏为至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于今年问世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于今年问世

作者: 晓龙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86-86页
主题词: 筹备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音乐;音乐教育家;音乐舞蹈;贺绿汀;条目;国内外;
辞书;音乐理论
摘要: <正> 中国音乐界早就盼望编写一部自己的百科全书,这一愿望到1979年12月12日才得以实现。

当时,在北京召开了编篡《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部分的筹备会议,建立了由吕骥、贺绿汀、缪天瑞、赵沨等24人组成的筹备委员会。

音乐部分条目框架总表是由数十位研究中外音乐的专家制定的。

他们参考了国内外大量音乐辞书,从中精选条目,最后由缪天瑞先生负责平衡、归类。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舞蹈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舞蹈

舞蹈舞蹈的特点和要素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综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绘画、杂技等而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

舞蹈的起源比其他许多艺术门类都早,但把它当作一门科学去进行独立研究,还是现代舞蹈史上的事情。

舞蹈,从名称到定义历来都是不大统一的,欧洲人称之为dance(跳舞),日本人称之为“舞踊”;中国过去在历史上,巫、舞、武三字都含有舞蹈的意思,乐字有时也是舞蹈的代词。

对于舞蹈本质的解释,古今中外的学者也各有不同,柏拉图说它是“以手势讲话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说它是“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近代学者又不一样,日本舞蹈家石井谟说:“决定舞蹈本质的是动律”,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舞蹈是动态形象”,等等。

我们认为,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发感情的,都可称之为舞蹈。

但作为一种舞台表演的舞蹈艺术,则是通过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并以精练的典型的动作,构成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思想和感情。

舞蹈以人的动作为介体,而动作则来源于人们高度激动的感情,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于这种特殊性,舞蹈就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舞蹈包含有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三个基本要素。

节奏是舞蹈动作的时间因素,构图是舞蹈表演者的表情和节奏的变化构成的,含有空间因素;造型性舞蹈表情是通过舞蹈家创造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它不同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情绪,亦不只限于面部表情,而主要是通过“力度”、“速度”和“幅度”去体现。

这些对比的形式和舞蹈的节奏,结合着表情构成了舞蹈上动的构图。

通过动的构图,表达了人物形象特定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各种美的舞蹈想象空间。

因此,舞蹈这三要素的互相结合,互相作用,形成了舞蹈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的困惑与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的困惑与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的困惑与发展摘要:艺术歌曲的发展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种突破性的特定歌曲载体,它使得歌唱艺术和诗歌艺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产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带给听众与众不同的听觉和审美体验。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已走过百年,经历了时代的考验。

本文结合中国艺术歌曲不同时代的发展及现状分别论述,希望广大的音乐爱好者能对中国艺术歌曲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知。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文学一、艺术歌曲的渊源艺术歌曲是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载体。

艺术歌曲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是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称,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

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是音乐与诗歌高度契合的一种音乐形式,有很强的文学性,不同于民歌和流行歌曲。

其歌词的特点是多半采用著名诗歌,着重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曲调的表现力,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复杂,歌曲的伴奏在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艺术歌曲结合了优美的旋律和人声这两种最具感染力的音乐元素,使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的音乐体裁。

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则解释为“艺术歌曲为18世纪末,19 世纪初欧州普遍盛行的一种抒情独唱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来说,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的范畴,无论其作品自身或对作品的演绎,都应该强调突出它本身浓厚的诗意,精炼的艺术形式,以及其内在朴实无华的美。

因此其比较适合用钢琴伴奏,表演场地为客厅或者表演厅最为合适。

艺术歌曲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在经历了单声到复调再到单声的渐变过程之后,最终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音乐体裁之一,它集曲调、钢琴伴奏、诗歌为一个整体,以舒伯特、舒曼等人为代表人物,以歌德、海涅、莎士比亚等大作家的文诗原稿进行再度创作,运用音乐创作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将文学和音乐进行有机的结合,并最终成为了西方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声乐载体之一,对整个世界各国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浅析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

浅析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

浅析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浅析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音乐创作中产生了独具的魅力。

流行音乐中所含带的古典艺术元素,有如一股清泉给听众以清新典雅、古色古香之感,同时也体现出沉稳厚重、磅礴清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这些现代流行音乐与传统古典元素相结合,在听觉上带来别具一格的音乐体验。

一、流行音乐中古典元素的简述流行音乐的涵盖面较为广泛,目前学者并未有准确的可鉴定定义。

最为广泛的使用解释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①从定义中可见,流行音乐的最重要特点在于有别于古典音乐。

随着时间的流变,对于流行音乐的定义日益模糊。

但它所具有的流传地域广泛、传播速度快、极强的娱乐性和传唱性等主要特点一直未变。

20世纪末,流行音乐蓬勃发展,R&B、蓝调、Hip-Hop日益占据音乐主流。

2003年,华语流行乐坛的音乐作品中逐渐填入了古典风。

这种新兴的视听体验一经入世,便受到听众的狂热追捧。

如今,流行音乐中含带的古典元素音乐数不胜数,下面列出几例:二、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类型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类型颇多。

综述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于流行音乐中融入古典的古诗词意蕴、民族旋律以及戏曲音韵。

(一)融入古典的古诗词意蕴中国的古典诗词高雅、沉厚,立意深远,词意深幽,富有独特的、浓郁的中国风色彩,能使诵读者不经意的于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唯美的画卷。

流行音乐中将优美的古诗词加上现代编曲旋律,即可营造出“歌-诗一体”的优美意境。

我国最早借用古诗词元素融入现代音乐的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一批知名作曲家,如青主、江文等曾于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录、编写歌词。

如,江文曾以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人的诗篇以及唐诗律诗篇等,编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歌曲。

现代流行音乐中注入古典元素的歌曲则以周杰伦为代表。

中国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

中国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

中国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中国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简要概述。

中国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中国的音乐主要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现代音乐四大类。

1.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娱乐等活动中所创造的 music 音乐形式。

包括山歌、小调、花儿、笛子、二胡等。

2.宫廷音乐:宫廷音乐是指中国古代皇室所使用的音乐形式,主要用于宫廷仪式、宴会和娱乐。

宫廷音乐以丝竹乐器为主,演奏技巧高超,曲调优美。

3.宗教音乐:宗教音乐是指在中国各种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形式,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等。

宗教音乐主要用于烘托宗教氛围,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4.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家在吸收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包括交响乐、民族器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等。

中国的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中国的舞蹈主要分为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现代舞蹈四大类。

1.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形式。

包括秧歌、鼓舞、藏舞、维吾尔舞等。

2.宫廷舞蹈:宫廷舞蹈是指中国古代皇室所使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宫廷仪式、宴会和娱乐。

宫廷舞蹈以优美、典雅、大气为特点,舞姿华丽。

3.宗教舞蹈:宗教舞蹈是指在中国各种宗教仪式中所表演的舞蹈形式,包括佛教舞蹈、道教舞蹈、基督教舞蹈等。

宗教舞蹈主要用于烘托宗教氛围,具有独特的舞姿和表演技巧。

4.现代舞蹈:现代舞蹈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舞蹈家在吸收西方舞蹈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

包括芭蕾舞、现代舞、街舞等。

中国的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

1.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

中国戏曲主要分为四大流派: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艺术鉴赏 课件 第二章 音乐鉴赏

艺术鉴赏  课件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经验为重要教学内容的弊端,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同样是由于音乐教育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所致。因此,音乐艺术的 科学发展之路如果不能认清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手段恐怕只能止步于感性体验与个性经验等难以 达成共识的难题面前。 ( 一 ) 音乐感性逻辑的理性表现 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和音响的非物质化形态对于自然科学中强调实证的认识手段存在较大的研究难度,但音乐的形式结构大量 存在对立统一原则、对称平衡、黄金分割等现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形式结构特点在人类的感性认知与具有共性的理性 逻辑中一定存在对应的联系渠道,为此笔者提出了感性逻辑的概念。音乐的感性逻辑就是指人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过程中 所存在的人的主观意志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存的特殊现象。这个认知过程在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三个 阶段由于都有人的主观性参与,因此感性逻辑也存在于音乐成型的整个过程。 ( 二 ) 音乐形式美的实证 由于感性逻辑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印象,因此从音乐的形式美转变为人的感性认知美,或者在人的感性认知美中所 对应的作品的形式结构特征则成为感性逻辑获得实证的重要途径。在音乐的发展逻辑中,不论是对立还是统一,倍增数列呈现 给我们的一个首要形式就是对称,由此也就引出本文所涉及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形式美。不论是音乐本体的细部分析 还是 宏观布局的整体观照,以对称平衡为代表的音乐形式美都有大量的实证存在,这些形式美的背后隐含的逻辑规律是否是音乐感 性逻辑的一种表现形式呢? 从感性逻辑层层递进的演变形式已然能看出:数理逻辑不过是其发展逻辑的一种概括形式,因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第一节 音乐艺术概述 第二节 音乐艺术鉴赏方法 第三节 音乐艺术经典作品鉴赏
第二章 音乐鉴赏
第一节 音乐艺术概述

再探中国艺术歌曲的定义与特征

再探中国艺术歌曲的定义与特征
艺 术 歌 曲的 含 义 艺术 歌 曲(e ) 初起 源于 1 1d最 l 9世 纪的德 国, 是声 乐创 作 的一种专 f4 , -5裁 当时是与 民歌 ( o o g 相对而 言的 , 指 1 F l Sn ) k 专 作 曲家精心地将 诗歌和音乐 柔为一体 ,出现 了介 于传统 民歌 和 抒 情 歌 曲之 间 的 一 种 新 形 式 ,这 类 作 品 就 是 后 来 欧 洲 音 乐 史 上所 称之的“ 艺术歌 曲” 。它 与歌 剧齐名 , 成为声乐艺术殿 堂
甘 肃兰 州 7 0 2 ) 3 0 0
演唱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 狭义艺 术歌 曲是 西方经典 的艺术歌 曲的定义 , 它是 相 对 固定 的。 广义的艺术歌 曲是多元的 , 而 开放性 的意义结构和 音乐体 裁。
二 、 术 歌 曲 的特 征 艺
【 关键词 】 艺术歌 曲; 定义 ; 义; 义 ; 广 狭 特征
民 间 歌 谣 相 区别 。 从两者对 艺术歌 曲定义 中可 以探析到广义 的定义 与狭义 的 定 义 有 以下 几 点 区别 : ( ) 奏乐器 的不 同。狭义艺术 歌 曲的伴 奏乐 器是钢 琴 。 1伴 而广义 的艺术 歌 曲的伴 奏乐器可 以是钢琴 ,也 可以是乐 队伴
艺术 歌 曲这种 音乐形式 , 几百年发展 下来 , 不 同的国家 在 以不 同的形态存 在着 ,在具 有相 同特 点的同时又 都具有 自己 的个性 。在 各 自存在 的土壤 中的名称是不 同的。“ 艺术 歌 曲 ( id 源 于德 文 , Le ) 起初被 定性于一种德 国的声乐形式 。Le i d一 词在法 文中并没有 确切 的庄重之歌 , 更多的意 味着轻快之歌 , 它缺 乏一种 深邃 的意念 ” 法文艺 术歌 曲( hn o ) 之德文 的 C a sn 较 Le id更加 强调音乐 线条 的延绵 , 音色具有 更敏感 的变 化 , 满 充 了法 国民族 所特有 的浪 漫气 质 , 细腻 、 柔软 。而俄 罗斯 的艺 术 歌 曲则 叫做 R m ( o a 浪漫 曲 ) 又和前 两者 有了 明显 的区别 , n 这 其 在形式 上 的典雅 与精致丝 毫掩饰不住 内在 的热 烈 ,音乐 往 往 即 质 朴 而 又 充 满 热 情 。诚 然 , 里存 在 着 语 言 学 所 导 致 的 名 这 称 上 的差 异 ,但其 背后所渗透 着 的音乐 本体特点 的差异才 是 他 们最大 的区别。 无论哪 一区域 的艺术歌 曲都 有其艺术 歌 曲共 的性 ,但 同 时 又 在 几 方 面 渗 透 出 自 己强 烈 的 个 性 ,而 这 些 特 征 笔 者 归 纳 为: 1 歌词大 多是文学性较强 的诗篇。 、 2 力求 曲调与诗 歌( 、 化为 歌声的文学语 言) 丝人扣 , 乳 丝 水 交 融。 3 伴奏 ( 、 通常用 钢琴 ) 乐曲 的总体 结构 中占有 不可缺 少 在 的重要地位 。 4、 演唱 演奏上要 求细致 内敛 , 以最大 限度地 、 实的揭示 真 出诗歌与音乐创作 的意境作为追求 目标 。 艺术歌 曲作为声乐 作品 的 个体 系 ,当然还有其 他 的许 多 特点 ,如 演唱 的场 所 ( 大多在 音乐 会上演 唱 ,属 室内乐性 质 )演 唱音乐 表现上 的要求 ( 唱 、 奏要求 内在 的 、 、 演 演 细腻 的 情 感描 写 , 出语言 的清 晰 , 过音色 的对 比表现 戏剧 冲突 ) 突 通 等等, 所有这些构 成了艺术歌 曲的独 特魅力。德奥艺术歌 曲作 为 其中心部 分 , 不仅 确定了艺术 歌曲 的形式 , 而且在 此后的一 百 多年 中得 到了充分 的发展与 完善 ,这也直接 影响 了整个艺 术 歌曲的创作 。当德 奥艺术歌 曲的艺术特点 在不同 民族 的文 化 环境 中得 到充分 吸收 、 滋养 与创新时 , 不断涌现 出了更 多 的 艺术 歌 曲佳 品 , 富了不同 民族 的歌 曲资源 。因此 , 于德奥 丰 对 艺术 歌 曲的研 究非常 有助于我们 创作 带有鲜 明民族风格 的 中 国艺术 歌曲作 品, 对于声乐演唱 与教学 也有着深远意义 。

中国传统音乐精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音乐学院

中国传统音乐精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音乐学院

中国传统音乐精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第一章测试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 “()”和“()”。

()答案:雅、颂2.号子具有( )和()两种功能。

()答案:实用、表现3.山歌中的自由延长音用于句首、句间、句尾,常构成密集的()曲调和()的曲调,使山歌的抒情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答案:朗诵性、舒展性4.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

南方小调节奏较(),北方小调节奏显得()。

()答案:跳动、平稳5.中国56个民族语言分属()大语系。

()答案:五6.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答案:劳动与生活7.《》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集?()答案:《楚辞》8.劳动号子根据劳动工种的不同,一般分为:()答案: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9.4山歌根据不同的歌唱方法,还可以分为:()答案:高腔山歌、矮腔山歌和田秧山歌。

10.孟姜女调的变体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但大多擅长表现()的感情。

答案:哀怨第二章测试1.刘宝全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答案:京韵大鼓2.明代万历后词话分为两支,南方以三弦、琵琶伴奏,称为()。

答案:弹词3.明代万历后词话分为两支,北方支系称为()。

答案:鼓词4.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说唱音乐曲种都是在()形成的。

答案:清代5.我国说唱音乐的唱腔体系分为()。

答案:曲牌体;综合体;板腔体6.说唱音乐也称曲艺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曲艺音乐的释文:“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与语言音调密切集合的音乐特征”。

()答案:对7.乔清秀、董桂枝、程玉兰是我国著名的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

()答案:错8.李德才是我国著名的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

()答案:对9.唐代是我国说唱音乐的成熟期。

()答案:错10.二人转属于说唱音乐中的板诵类。

()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中国戏曲中最早采用板腔体结构的戏曲声腔是()。

答案:梆子腔2.“平词”是()的主要唱腔。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音乐史学

《中国大百科音乐舞蹈卷》辞条定义-音乐史学

yinyue shixue音乐史学historiography of music研究与音乐史著述有关的问题以及研究音乐论著中所显现音乐在过去的变化形态,诸如音乐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属于整个人类文化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史学研究并列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与范围音乐史学的研究中心是专业音乐、民间音乐、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发展,通常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世界各国原始民族的音乐生活及其演变;历史上及现存各民族、国家的音乐状况;作曲方法、作曲理论的发展;各种体裁形式的起源、相互影响及其演变过程;乐器及其演奏乐谱、演奏方法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声乐、器乐艺术的历史发展;作曲家、演奏家的艺术生涯、作品风格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艺思潮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音乐的影响以及对各时代音乐文献的研究等等。

由于音乐史学涉及范围极广,它往往与音乐学的其他学科密不可分,但音乐史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分析研究具体人物、具体作品所起的作用,阐述其成果,作出一定的评价,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音乐史学可以按地区分为世界音乐通史和地区音乐史(如中国音乐史、拉丁美洲音乐史、欧洲音乐史等);按年代分为通史与断代史(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西方现代音乐等);也可分门别类作专业史研究(如钢琴音乐发展史、歌剧发展史等)。

还可以扩大到包括研究音乐史料的音乐文献史,研究音乐史学一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音乐史学概论,将各国、各民族的音乐史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音乐史等等。

总之,对整个音乐的历史都可作综合、分地区、分期或分类的研究。

历史在西方,对于音乐史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塞诺斯的《和声原理》中即有关于音乐起源及更早的音乐史料的介绍。

普卢塔克(约46~120或127)的《论音乐》对古希腊音乐已有较多的介绍。

但两书主要是关于音乐理论的叙述以及引用前人的言论,并无今日所指的历史的意义。

最新五年级音乐下册音乐概念整理

最新五年级音乐下册音乐概念整理

最新五年级音乐下册音乐概念整理一、音乐基本概念1. 音乐: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艺术,利用声音、节奏、旋律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艺术,利用声音、节奏、旋律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2. 节奏:节奏是音乐中时间和强弱的组织方式。

它包括音符的持续时值和强弱的安排,使音乐有一定的脉动感和韵律感。

节奏:节奏是音乐中时间和强弱的组织方式。

它包括音符的持续时值和强弱的安排,使音乐有一定的脉动感和韵律感。

3. 旋律:旋律是由一系列有机组合的音符按照一定的音高和时值顺序排列而成的音乐段落,是音乐中最具有个性和表达力的要素之一。

旋律:旋律是由一系列有机组合的音符按照一定的音高和时值顺序排列而成的音乐段落,是音乐中最具有个性和表达力的要素之一。

4. 和声:和声是指不同音符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通过和声的处理,能够产生连贯的音乐效果,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和声:和声是指不同音符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通过和声的处理,能够产生连贯的音乐效果,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二、乐器分类1. 弦乐器:弦乐器使用弦线振动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

弦乐器:弦乐器使用弦线振动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

2. 管乐器:管乐器通过气流振动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

管乐器:管乐器通过气流振动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

3. 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使用敲打或摩擦的方式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鼓、钹、木琴等。

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使用敲打或摩擦的方式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鼓、钹、木琴等。

4. 键盘乐器:键盘乐器通过按下键盘上的键来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钢琴、电子琴等。

键盘乐器:键盘乐器通过按下键盘上的键来产生声音,主要包括钢琴、电子琴等。

三、音乐元素1. 音高:音高是音乐中的基本音调高低的表现。

通过改变音符的高度和音名,可以表达不同的音高。

音高:音高是音乐中的基本音调高低的表现。

形式—自律论哲学范畴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观念之我见

形式—自律论哲学范畴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观念之我见

形式—自律论哲学范畴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观念之我见作者:吴梦炜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4期摘要:本文中主要论述了在19世纪后半叶欧洲确立的形式-自律论的音乐哲学观点,并集中探讨了将这一哲学观点运用到中国音乐教育观念当中的若干问题。

比如将形式-自律论引入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以及将这一哲学观点引入之后的益处与弊端等等。

关键词:形式-自律论;音乐教育在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确立的以形式论为核心的自律论音乐哲学,是现代西方音乐哲学领域中一股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思潮,我们一般将这一音乐哲学体系称为“形式-自律论”。

其中“自律”这个概念是德国音乐学者费利克斯·卡茨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中借用而来,用以划分音乐美学流派的理论基准。

但这一哲学-美学观念并非康德的独创,人们对于音乐形式美的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所显现,且在接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保持着自身的特性并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形式-自律论的发展沿革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曾经提出“数”是音乐的本源,柏拉图也常常从纯形式的因素着眼来论述音乐美。

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家奥古斯丁与托马斯,在其宗教神学信仰的前提下强调艺术(音乐)的美在于形式。

18世纪的德国学者莱布尼茨同毕达哥拉斯一样把数学看作是音乐的基础,将数的关系同音乐的本质与内容联系在了一起。

19世纪前半叶兴起的“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现象才是实在的,人的知识和认知也只能限制在现象的范围之内。

19世纪的中后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在音乐科学中的运用,使人们强调对音乐进行客观性的考察。

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汉斯利克发表了《论音乐的美》,“形式-自律论”得以正式确立。

在这部著作中,汉斯利克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美的物体,他从实证主义哲学出发,去探求客观的美背后与主体感受和人的情感无关的不变的事实,并得出音乐的美只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也就是音乐的形式之中。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这些观念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与“自律”这一概念所对应的“自律美学”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是在音乐自身当中的,音乐的本质只能在音响结构这种自身的形式中去理解,并且音乐除了它自身之外什么也不能表达,音响结构就是音乐的一切。

音乐艺术史与音乐文化史之关系

音乐艺术史与音乐文化史之关系

音乐艺术史与音乐文化史之关系作者:王露洁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的有機构成。

在不同文化中间,音乐扮演的角色有差异。

人类对音乐的认知有共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载:“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撰稿者更多关注声音的物理特性以及人类情感体验的丰富性,没有其他附加。

但这样的定义还是难以全面把握什么是音乐,毕竟自然界的音响涵盖乐音、噪音,人类通过发声所传达的情感也难说都是音乐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艺术史;音乐文化史;关系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的有机构成。

在不同文化中间,音乐扮演的角色有差异。

人类对音乐的认知有共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载:“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撰稿者更多关注声音的物理特性以及人类情感体验的丰富性,没有其他附加。

但这样的定义还是难以全面把握什么是音乐,毕竟自然界的音响涵盖乐音、噪音,人类通过发声所传达的情感也难说都是音乐的意义。

任何一种定义之成立要看其是否将主要特质加以涵盖,但这样定义音乐显然不尽如人意。

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如此重视显然非仅是因审美欣赏之功能,还应考量“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二十四史中所以重“乐志”、“礼乐志”,还是因为乐与礼的密切关联,这是认知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礼制仪式用乐与非礼制仪式用乐两条主导脉络的道理。

中国乐文化何以与礼如此密切,中国文化又何以有礼乐文化、礼乐文明之谓,中国历史上礼维系人们的精神世界,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

探讨历史应该回到历史语境中以行把握。

在中国,不仅历史上论述礼制的著作浩如烟海,即便当下学界也是专学,陈戍国先生《中国礼制史》①等多种著述显示出中国礼制的深厚内涵。

礼与乐成为中国文化中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国家层面不断强化,如此方显文化基因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

在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层次。

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可见,“声”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其中包括各种噪声;“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

中国古籍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此后,“音乐”一词逐渐取代原先“音”一词的地位,用以指称音乐这一艺术门类;而“音”一词的含义则逐渐变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例如“五音”)。

到后来,“乐”一词才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而用来指称音乐。

在欧洲,拉丁文中的音乐一词“Musica”,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它的含义不象汉语中“音乐”一词那么明确。

但是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点看,借用缪斯的名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与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

当人们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时就会发现:①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再现性、描摹性)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性);由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

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②如果人们对这一特点加以深究,可以发现一个更深刻的本质特征: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这也正是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根本分界线。

从表面现象看,活的语言艺术(书面记录除外)也是凭借声波振动,通过听觉器官,在时间中展现的,但语言所用的声音有语义,是词义的外壳;音乐则不然,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

③从音乐与建筑艺术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形式要素的抽象性和结构规范的严谨性方面,音乐与建筑十分相似;但与建筑在空间中展现(属于空间艺术)不同,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简言之,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音乐的内容又充满情感与意志。

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

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音乐人类童年时期的音乐,作为混生性的原始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在从猿到人过渡的后期就开始萌发了。

原始的生产劳动(狩猎、耕作等)和部落争战所需要的群体间信息传递促使音乐萌发,它和原始语言(社会群体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集体劳动和战斗(群体共同进行的生存斗争活动)发生于同一历史时代。

在人类的有严格语义的语言逐步形成之前,必然有一个运用情感性呼号的阶段,近人在对黑猩猩的观察中已记录到类似的现象。

这种情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

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敲击,有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呼号,在带有各种滑音的音调中出现的确定的音律为数不多;这些音乐萌芽的形态虽然简单,却是原始人类群体之间交流愿望与情感,表达要求与意志,协同进行劳动或战斗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从实用性交流手段的出现,到文化艺术现象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完成这一转变过渡的活动形式是:社会群体把规范化的劳动或战斗活动加以复现、演习、操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发生过程”。

原始人类通过模仿禽兽被猎,演示草木繁茂,用象征性的表演制服想象中的敌人等,既表达了对以往成功的欢庆祝贺,又表达了对未来禳灾祈福的愿望。

这些活动在客观上起着情感激发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借助于表演形式的类比作用和表演者对功利效果的想象而发挥的。

因此,与感觉器官相联系的形式感与想象力就得到培育。

例如,运动觉的节奏感、匀称感,视觉的色彩感、形状感,听觉的音色感、和谐感,语义表象的排比感、对仗感,以及伴随着形式类比作用而联想起社会生活事件背景的心理机能,就在这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也就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原始积累形成过程。

科学、艺术、教育等各种成分的萌芽混合在一起的原始文化现象的积累,形成巫文化,而巫文化所运用的手段中,那些培育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部分,就逐渐发展成为混生性的艺术萌芽(其中包括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美术等因素的萌芽)。

强调人类劳动是音乐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对的,但不应简单归纳为“音乐起源于劳动”,而忽视了审美发生过程的地位和作用。

肯定原始宗教(巫)对原始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对的,但不应简单地归纳为“音乐起源于宗教”。

因为我们不仅要看到在原始文化现象的形式方面音乐与巫术的相关性,还应当看到在原始文化现象的内容方面,音乐与劳动战斗等物质性生存斗争的相通点。

此外,在生存斗争社会化的基础上,男女求偶活动发展为超生物的群体间智能、体魄、情感等方面互相展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语义性符号形式的传达不能满足时,自然要求运用更强烈更直观的情感激发手段,音乐舞蹈与造型艺术都受到来自这方面的推动与促进。

从语言起源和音乐萌芽,到社会成员分化为阶级之前,大约经历了一百万年以上的岁月。

音乐艺术手段的各种素材,是通过无数氏族在漫长岁月中的群众性创造,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在目前尚处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部落或氏族那里,人们仍可以发现许多原始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音乐遗迹。

例如,图腾祭祀中的集体歌舞,讲述创世传说与本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歌,欢聚饮宴时唱的宴歌、酒歌和娱乐性歌舞,友好邻村互相访问时唱的迎宾问答歌,青年男女互相表达爱慕之意的情歌,婚嫁、丧葬仪礼所用的歌曲和舞歌,各种各样农事和手工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渔歌、牧歌、劳动号子等。

总之,由于远古时代的音乐渗透在许许多多角落里,并同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原始的音乐常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社会发展到奴隶制阶段,氏族社会中有权威的成员集团转化为奴隶主阶级,氏族社会所创造的全民性音乐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由奴隶主阶级垄断了,发展了。

例如祭祀用的“乐”(诗、乐、舞三者一体的活动)完全由奴隶主阶级包办;主持祭祀的巫师作为执掌神权的精神领袖,也身居奴隶主阶级的上层;祭祀所用的贵重乐器也属于奴隶主阶级专有专用,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并且随着物质生产技术的提高而逐渐精密化、系列化、体系化;氏族社会原有的宴饮音乐,在奴隶主的奢侈宴席上大为发展;乐曲比先前复杂了,乐器增多了,形成庞大的乐队;大量的专业音乐奴隶从事宴饮音乐的演唱、演奏,使音乐的娱乐性增强了。

奴隶主阶级的最高统治集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编演大型乐舞,例如中国夏代的《大夏》、《箫韶》,商代的《大□》,周代的《大武》。

在某些民族的奴隶主的子弟教育活动中,音乐成为相当重要的教育手段,这样的教育制度使这些民族有幸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文明之邦,例如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

另一方面,奴隶们也在创造自己阶级的音乐文化,他们在为奴隶主享乐而演奏演唱时,不断渗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艺术创造,奴隶阶级各成员之间也通过音乐来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与意志。

奴隶们常用自己的歌喉唱出怨诉和抗议,例如中国《诗经》中就记述有唱出“吾与尔偕亡”这类愤怒语句的民歌;同时,他们还在粗陋的木器、石器和瓦器上敲击出激动人心的节奏,以表达他们的情感,等等。

当然,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之外,还有自由民,对音乐也有需求和创造,这个阶级对奴隶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社会转入封建制以后,社会分工和阶级层次繁复,音乐文化的阶级性形成斑驳缤纷的局面。

封建领主通过战争兼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权势,在帝王的宫廷中,音乐生活更加豪华。

除了从奴隶主阶级那里继承过来的祭祀占候音乐之外,还制订了各种礼仪制度中所用的仪典音乐和歌颂本朝帝王武功的音乐,并从全国各地征集乐工和乐曲供皇帝贵族消遣娱乐。

例如中国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教坊,就是承担后一类职能的宫廷机构。

朝廷官员中不仅有人监制各种乐器,而且有人进行音乐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常常同哲学、数学乃至天文、历法以及制订度量衡等结合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由于精神生产的进一步分化,在封建社会中开始形成职业的僧侣集团,主持寺院教堂的宗教活动,使宗教信仰以更严密精巧的形式渗透到社会广大成员的精神生活中去。

虽然不少的宗教教义都在理论上公开贬斥音乐,但在宗教活动的实践中却普遍借助音乐手段,因而在实际上,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既有束缚,也有推动。

有些宗教团体还创造了较发达的音乐艺术品。

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经济结构的基层支柱,人数远远多于宫廷和寺院的人员,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反映他们组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理想,这个阶级不仅自身参与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与器乐曲的创造,而且以其精神生活的要求,协同市民阶级(市民除了一部分身兼地主以外,职业日趋繁多) 一起促进市镇商业性音乐活动的发展。

相对于宫廷音乐的民间音乐,相对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以自由民身份从事活动的职业音乐家,是这一社会阶段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对音乐艺术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除了一部分依附于宫廷、官府、教会和富户外,大多数流动在城市集镇,进行各种音乐表演活动。

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地主、市民阶级的支持,他们所提供的审美享受,也主要是为满足这两个阶级的需要。

“文人音乐家”(士大夫阶层)也在音乐文化上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但是,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最丰厚宽广的土壤却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他们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自己的劳动生活和社交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音乐,由于没有严格的思想束缚,他们所唱出的曲调和敲出的节奏更富有创造性。

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所导致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使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带上慷慨激越的色彩和雄劲挺拔的气势。

当市民阶级雇佣劳动力组织生产,把手工业改造为机器工业,实行产业革命的时候,摧毁封建制度的新生产力就在封建社会中孕育起来了。

这个代表工业化生产力的新的市民阶级,把音乐艺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