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案第一部分:引言社会适应能力是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项能力。
它指的是孩子逐渐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自信、发展合作意识,并逐步掌握社会规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学前儿童缺乏自信心是影响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1.提供积极评价和鼓励: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或取得进步时,我们应给予及时的积极评价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2.让孩子参与决策:给予学前儿童适当的选择权,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3.创造成功经验:通过为学前儿童设计一些简单而成功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功感,进而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三部分:发展学前儿童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培养学前儿童合作意识的方法:1.小组活动:将学前儿童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一项任务。
在过程中,鼓励他们互动、合作,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前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给予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游戏: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学前儿童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会相互支持和合作。
第四部分:掌握社会规范学前儿童需要逐渐掌握社会规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以下是几种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社会规范的方法:1.示范行为:教师应该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比如礼貌待人、分享玩具等,引导学前儿童模仿良好的行为。
2.角色扮演: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前儿童通过模仿不同社交场景中的行为规范,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交习惯。
3.故事绘本:通过阅读适合学前儿童的故事绘本,让他们了解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动ppt课件
(一)社会适应性
1.社会适应性的定义 对社会适应有利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的总和。即有利于适应社会的人格优势或心理素质 。 2.社会适应的结构 (1)生活适应性(2)环境适应性(3)文化适应性 (4)人际适应性(5)学习适应性
3
(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性能力是指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 需要的适从与对应的能力。 1.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即幼儿为了适应和接受新的环境,解决矛盾冲突情境 的能力,具体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 地克服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 最初学习生活的能力。
6
三、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尊重、接纳儿童 1.创设安全和谐温暖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 2. 简谱、生态化的环境,给幼儿社会适应营造美好氛 围 (二)走进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类活动 (三)家园教育一致,父母和教师注重自身的率先垂范
7
三、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四)帮助儿童掌握情感沟通技巧,奠定良好社会交往开 端 1.帮助儿童了解社会规则,掌握社会交往技巧 2。家园一致,纪律教育,帮助儿童学会自控,增强 自控力 3。帮助儿童提高自信心 4。引导幼儿交朋友 5。教幼儿学会解决纠纷
4
(二)社会适应能力
2.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 (1)加德纳和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不仅包括学术 智能,更包括社会智能。 (2)童年的经历和一些重大事件会对个体以后发展 产生影响。 (3)独生子女应尽早开始集体生活,培养儿童社会 适应性质发展所需。
5
三、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社会适应的一般表现 1.有良好的社会交往 2.能够自主寻求社会支持 3.亲社会行为明显 4.情绪积极向上,对自身情绪和情感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 制 (二)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具体目标 1.生活适应的具体目标 2.社会适应的具体目标 3. 学习适应的具体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七章)
27
结束部分——放松活动(3-5分钟)
占总时间的10% ~ 20%
目的:
放松活动目的在于有组织地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放松整
理,结束活动,使机体放松,逐渐恢复平静状态
内容:
① 这部分的内容一般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放松 练习(1 ~ 3 分钟),如轻松自然的走步、同伴间 的按摩活动等,可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
14
第二节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展开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15
(四) 投掷
定义:投掷是全身肌肉协调配合下,通过上肢用力作 用于投掷器械,使之产生加速度的非周期型动作。
动作要领: 手握轻物屈肘高于耳,肘关节向前 预备时将投掷臂往后移,重心在后,眼睛看前方 蹬地,转体 挥臂,甩腕用力投出。
投远练习:扔飞镖,抛小球 投准练习:打敌人,丢沙包
对错误的纠正,逐步掌 握动作的细节部分。儿 童通过徒手或者带器械 反复练习,初步掌握基 本动作(6 ~ 10 分钟 )
教师设置各种变化的环 境和条件,让儿童在感 兴趣的活动中进一步练 习巩固基本动作,发展 体能(3 ~ 8 分钟)
第三节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5
运动量的合理安排: 冬季
负荷大
夏季 负荷小
高
高强度 低密度 强 度 低强度 低密度
高强度 高密度
低强度 高密度
密度
高
第三节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6
放松部分
(1)作用是什么?能否省略? (2)一般做一些什么活动? (3)声音信号的形式有哪些? (4)时间多长为宜? (5)对成套动作有什么要求?
第三节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侧面钻:侧立半蹲,靠近圆圈的一脚屈膝抬起,两 臂交差屈肘于胸前,低头团身钻过圆圈,屈收后 腿。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七章
02 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与目标
15
2.1 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二)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幼儿来说, 体育活动的过程相当于一个“玩”的过程,因此幼儿自由自在地体验“玩”的乐 趣的同时,可以借助体育活动丰富的活动方式,不断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 新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认知能力,并且注意力、记忆力、语言、思维、情感等方 面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
1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02 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与目标 03 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与途径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01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 •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
3
1.1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
与成人锻炼中的负荷相比,儿童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强调节奏(急缓结 合、动静交替)。因此,要求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 体活动的规律、身体健康素质状况、动作发展的实际水平及基本的运动素 质、身体对刺激的反映等情况,来安排适宜的锻炼内容和运动负荷。
01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5
1.1 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特点
(6)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
02 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与目标
21
2.2 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年龄段
目标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灵敏、协调。
(2)能通过走、跑、钻、爬、跳、投掷、攀登等动作进行游戏并体会到 运动、竞赛、合作和交往等乐趣,有较强的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愿望。
(3)养成集体做操习惯,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变换队形和体操动作,能准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教案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教案一、活动介绍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能够顺利适应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能力。
为了帮助幼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教案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友好合作、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等。
2. 增强幼儿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学会适应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包括社交规则的遵守、分享和互助等。
三、活动内容及实施步骤1. 活动一:合作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友好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步骤:(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合作游戏,如拼图游戏或扔球接力等。
(2)分组进行游戏,每组5-6人。
(3)引导幼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4)游戏结束后,让幼儿总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游戏过程中的感受。
2. 活动二:情绪表达练习目的: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步骤:(1)准备一些情绪卡片,上面分别写有不同的表情。
(2)展示卡片,让幼儿观察和说出自己对应的情绪。
(3)通过游戏或绘画等方式,让幼儿表达自己对不同情绪的感受。
(4)鼓励幼儿相互理解和倾听,进一步讨论如何正确应对不同情绪。
3. 活动三:社交规则学习目的:培养幼儿的社交礼仪和规则意识。
步骤:(1)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讲解,向幼儿介绍常见的社交规则,如问候、道谢、分享等。
(2)组织幼儿小组活动,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实践社交规则。
(3)观察和引导幼儿的行为,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4)鼓励幼儿相互赞扬和互助,提醒他们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四、活动评估1. 参与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情绪表达和社交行为等方面。
2. 记录评估:教师可根据观察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估,记录幼儿的进步和需要加强的方面。
3. 反思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幼儿进行简短的交流和反思,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引言学前教育是指面向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
幼儿通过学前教育,可以学习到与他人相处、适应集体生活和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的教育服务,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其中,社会适应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适应、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在幼儿时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也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1. 设置合适的集体活动学前教育机构应设置一些合适的集体活动,例如团队游戏、集体表演等,让幼儿在集体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前教育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以身作则,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幼儿在学前教育中需要得到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鼓励。
同时,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安全,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外界环境。
4. 培养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例如穿脱衣服、洗手、自己整理书包等。
通过自主进行一些日常事务,幼儿能够逐渐独立,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顺利适应社会环境。
5. 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学前教育应注重实践体验,让幼儿亲身参与社会生活。
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正确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主动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以及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1. 创设有利于社交互动的环境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一个充满社交互动的环境,例如设置集体活动区域、角色扮演区域、社交游戏区域等。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欲望,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
2. 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孩子成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孩子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表达,例如绘画、口头表达、角色扮演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是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游戏、合作项目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立目标,要求孩子们共同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能激发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5.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社会适应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了解不同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进行情绪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与孩子分享情绪故事,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总之,学前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创设有利于社交互动的环境、培养表达能力、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二)在具体运用中学习语言研究表明,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随时随地学习语言,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听说经验,使其语言得以较快地发展。
1.在主动求知中学习语言2.在主动交往中完善语言的表达(三)游戏活动是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其愉快而自主的实践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可自由地支配自己,自主选择项目,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
作为思维的武器和交际工具的语言,始终伴随着幼儿的游戏进程。
所以,游戏是为幼儿提供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四)在逐步积累中发展语言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幼儿学习和掌握语言需要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完善。
三、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一)幼儿语言教育总目标幼儿语言教育的总目标也称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它主要是指通过教育,使3—6岁的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达到预期水平。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幼儿教育总目标的组成部分,即幼儿教育目标在语言方面的发展要求就是幼儿语言教育目标。
《纲要》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理解《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教育。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谈话、情境谈话、参观后谈话、总结性谈话等,有效地组织谈话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集体谈话环节的指导策略1、集体教学中精心设计——学说会说(1)适宜情境,引出话题(2)多种教法,鼓励创造(3)拼凑组合谈话法(4)想象谈话法(5)情境设问谈话法(6)多角度谈话法2.角色中正确定位——引导支持(1)智慧发问,多元讨论(2)隐性示范,间接指导(3)面向全体,个别指导(4)提供机会,说得漂亮(5)耐心倾听,随机调控三、幼儿园集体谈话活动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1.分析谈话话题及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3.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组织结构4.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写作活动四、集体谈话活动目标五、集体谈话活动案例分析四、实物讲述活动的设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情境表演讲述的凭借物是观看表演,并引导幼儿讲述表演。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七章
童在实践中学习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
02
课堂讲解与讨论
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讨论,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培
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03
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
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0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 制定和实施社会教育计划,促进 儿童全面发展和家庭和谐。
个案研究与小组讨 论
针对个别儿童或特定群体进行个 案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儿童的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 并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效果、影响因素、存在问题 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与时俱进原则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社 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观察学习法
游戏法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让儿童学习社 会行为规范和交往技巧。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游戏形式,让儿 童了解社会规则、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
故事法
情境模拟法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儿童理解社会规范和道 德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社会性发展对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03
0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01
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情境模拟,帮助儿童了解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日益进步,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为了帮助儿童适应社会环境,培养其社会交往和生活能力。
那么,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时,有哪些指导要点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之一是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
学前儿童表达情感的方式因年龄的限制而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时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活动,例如通过绘本、游戏等让儿童体验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能够体验到友情、亲情等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其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之二是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在与人交往中需要学会倾听、尊重对方的观点,以及学会合作与分享。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儿童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学习团队合作,通过团队活动锻炼儿童的协作能力和分工合作的意识。
再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之三是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儿童在学前阶段正处于逐渐独立的成长期,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儿童如何穿衣、如何饮食等日常生活技能,帮助儿童熟悉并掌握基本自理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学会保持身体和环境的卫生,培养个人和集体的良好习惯。
另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之四是注重培养儿童的价值观。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教师应该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公平意识。
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友爱教育等,使儿童能够积极向上地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最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之五是注重家园合作。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充分发挥家长在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第七章)
四、如厕
(一)如厕注意事项 (二)男女厕所分开 (三)如厕时间
(1)不对孩子“尿床”的事反应过 度而横加指责,以免孩子自责和焦虑。 (2)在孩子午睡前适量控制孩子饮 水喝汤的量,并提醒孩子在睡前先小 便。 (3)耐心对自理能力较弱、不
虽然生理健康的婴幼儿,生长到一定阶段几乎都会如厕,但有必要在孩子 能使用手纸和整理衣裤的幼儿。 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如厕训练,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案例二:教师取出许多不一样长短的木棒,选了其中的两根,边把木棒的 一端对齐边说:“小朋友们注意了。看老师是怎样比较的?”幼儿边看着教 师操作边发表自己的意见:“用手抓住木棒。”“是用手指。”“是……” 但都没有说出关键。教师把小伟叫了起来:“小伟,你来告诉老师。怎么 比较?”小伟摸了摸额头说:“把木棒放到一起。”“还有呢¨教师继续问, “你看老师怎么把木棒放到一起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小伟忽然间发现了 操作的重点。高声地说:“是把木棒的一端对齐放到一起的!”教师听到小 伟的回答,满意地笑了笑,说:“小伟真棒,说对了!”教师把小伟抱了抱 以示奖励。之后教师强调了好几次“一端要对齐”。
案例五 :小红把木棒一把抓在手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摆放,既不是从长到短, 也不是从短到长。教师看到了,提示了一句“从长到短”,然后就走开了。 小红把木棒从桌子上拿起又握在手里,再次小心翼翼地无规则地摆放。幻灯 片 17
2、幼儿园教学
(二)幼儿集体学习活动的特点 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学习活动,
主要是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 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运 用于教学时,就是集体教学。
二、幼儿集体学习活动的设 计与组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以培养其社会性和适应社会为目标,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手段和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律能力和自助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以下将详细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指导原则:1.以儿童为主体:将儿童放在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根据儿童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开展教育活动,让儿童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索,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知行合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儿童学到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技巧,让他们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3.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学前儿童的活泼好动,喜欢玩耍。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尽可能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4.教育参与原则:让儿童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的教育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参与、亲自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与竞争结合: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既懂得与人合作,又能独立思考和行动。
二、指导方法:1.游戏法:以游戏为媒介,引导儿童参与教育活动。
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游戏的乐趣,儿童会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观察法:通过观察儿童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了解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体验法: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和体验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如到超市购物、参观公园等,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认知。
4.模仿法:通过让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语言,学习成人的社交礼仪和社会规则,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5.互动法:通过与儿童进行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儿童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使他们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
教师资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专业化的 教师队伍。教师应该具备社会教 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设计
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教育课程。
跨学科资源整合
将社会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 合,如语言、数学、科学等,以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 享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和 活动方案等,以实现教育资源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03
与实施
依据年龄段制定活动计划
0-3岁
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注重亲子关系 和社交技能的培养,如通过游戏、歌 曲、故事等形式引导宝宝与人交往、 表达自己。
3-6岁
在幼儿园环境中,注重社会规则、道 德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角 色扮演、合作游戏、故事讨论等形式 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支持
社会公共设施
利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活动 中心等设施,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 社会教育活动。
公益组织与机构
节日与文化活动
利用各种节日和文化活动,如儿童节 、端午节等,教授孩子关于文化传统 和社会规范的知识。
与公益组织或教育机构合作,为学前 儿童提供社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案例三: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总结词:通过教育、榜样 和情境体验,培养幼儿的 亲社会行为习惯,促进幼 儿的道德发展。
详细描述
1. 教育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不伤害他人。
3. 通过情境体验,让幼儿 在实践中学会分辨是非, 体验积极的行为带来的愉 悦和成就感。
2. 借助榜样作用,引导幼 儿学习积极的行为模式, 如帮助他人、分享玩具等 。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幼儿 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如排队等 待、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等。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活动指导PPT课件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 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 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 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 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心理特征
§形成归属感,满足精神需要
.
3
案例分析
秀秀聪明好学,但性情温顺、孤僻、胆小。
由外婆照顾,喜欢看书、听外婆讲故事,极少出
门。在幼儿园时,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游戏
时总是自己单独玩,从不予同伴一起玩,老师邀
请时,总是摇头,早上入园也不说“老师早”,
但是秀秀爱听老师和小朋友讲故事,上集体课回
答问题积极,思维活跃,而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
• 形 交满专往意制成能的型的力爱:强情焦一、关虑种善系、亲于,退合离缩密作婚、的、率顺感受显从欢著情迎低
• •
• •
联 者 亲 依 的回独焦具于避易溺化忽击生 风 归孩避、虑有回。怀爱程视性系 多 居 恋社活 俗 属子型缺矛破避难疑型度型强方 习 感。 为 多 。。依乏盾坏型的以。:低:区式 惯恋社型性成成给自亲由 其 ,的会依的人人伴成我社于 父 故儿交恋和。:侣人控会婴 母 又童往的难不情:制行大则的儿相相绪多能为儿,称电网杂众被孩童处信支次力水视络志的尤为评子被的爱持恋差平传照以亲价;认孩情。爱,低媒为为子,,社,顾母子孤是。回容会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七章)
学前儿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民族音乐表演活动2.ຫໍສະໝຸດ 动过程的实施3.活动的评价
在音乐表演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改变幼儿“被动听”和“被动演”的局 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进行表演,同时还要给予每一位 幼儿表演的机会,观察幼儿的学习进度, 把握教学的速度和语速,避免幼儿在表 演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
学前儿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手工制作活动
2.活动过程的实施
教师在组织手工制作活动时,可以先用范例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然后再对制作过程分步示范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 的反应来控制演示速度,必要时可多演示几遍。此外,在幼儿动手操 作前,教师还要教会幼儿如何使用工具与材料,如教会他们剪刀的用 法,使其了解纸张、泥土的特性及操作技巧等。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2
活动过程的实施
和手绘教能师力在,开教展师绘可画以活让动他时们,创可作以 具有丰富内容的民俗艺术形象,并 先让幼儿欣赏民俗艺术作品,普及 体幼会儿这的些民民 俗俗 艺艺 术术 知形 识象 ,背 待后 幼的 儿文 对化 民 含俗义艺。术有了一定了解和兴趣之后, 大再班进的行教幼绘师画儿在创已对作经幼。具儿有的自作主品运进用行线指条导、 色和彩评、价构时图 ,等 应美 特术 别语 注言 意的 尊能 重力 幼, 儿因 的
学前儿童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民间美食教育
民以食为天,我国的民间美 食不仅种类众多,而且有着十分 丰富的文化内涵。学前儿童的民 间美食教育主要是通过品尝或制 作味道可口的传统美食,帮助幼 儿了解社会饮食习惯,引导幼儿 了解民间美食的寓意,以及与美 食相关的传统礼仪、民俗风情, 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之情。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根据情境需求和社会规则,自主而有效地完成适应任务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积极的互动,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二、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多样化的社交机会有助于扩展儿童的社会交往圈子,并且能够让他们与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进行接触。
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参加社区中的一些集体活动,如学习班、社团活动、暑期夏令营等,这些活动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经验,使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三、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绪容易波动且控制能力较弱。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教导他们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训练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
四、教授社交技能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些技能包括与人交往的礼仪、沟通技巧、分享与合作等。
父母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赞赏。
五、鼓励自主和探索精神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决策过程中。
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探索新事物。
六、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合作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儿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在社交中更加顺利地与他人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育
同伴交往
社交需要 社会支持 安全感
期望 精神环境 • 矛盾型儿童 极少见 强化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总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 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 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 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 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 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 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 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 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 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特殊方法:
榜样示范法 角色扮演法 移情训练法 价值澄清法
•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活动的设计有哪些要求?
1、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不迁就其不合理的需要(偏 食、起居随心所欲) 2、鼓励引导幼儿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3、细心引导幼儿顺利度过生活的转折点
作
业:
• 自主阅读P163-165(一个案例分析,两个教案) • 模仿教案自己设计一个社会性发展的教案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活动指导
复习: 社会适应性的含义: 人的一生,总是不断适应外部世界,生活在选 择与适应的过程之中,有选择就有冲突,有冲突 就有压力,有压力就有适应,也就有心理调整。 社会适应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学前儿童社会意义
个 体
促进幼儿社会化 为儿童快乐生活、成长奠定基础 形成归属感,满足精神需要
杂志
儿童自身因素
生理成熟 家 庭 基础
气 质
容易型 40% :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 惯规律,情绪愉快,喜 欢探索,主动交往。
认知发展 困难型 10% :
物质条件 亲子关系 教养方式 单亲及再婚
生理基础 迟缓型 自我中心 15%: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 律,负性情绪多,对新 异刺激反应消极。 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 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 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 感兴趣
社会化过程
心理特征
案例分析 秀秀聪明好学,但性情温顺、孤僻、胆小。 由外婆照顾,喜欢看书、听外婆讲故事,极少出 门。在幼儿园时,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游戏 时总是自己单独玩,从不予同伴一起玩,老师邀 请时,总是摇头,早上入园也不说“老师早”, 但是秀秀爱听老师和小朋友讲故事,上集体课回 答问题积极,思维活跃,而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 不说话了。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 2.行为练习原则 3.强化原则 4.一贯性原则 5.环境熏陶原则
(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1.专门教育活动 2.随机教育(日常生活、其他领域活动) 3.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移情训练法:
• 幼儿园教师要做到:
• 家长方面要做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
• 发展幼儿哪些方面的适应能力?
•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活动的设计有哪些要求?
• 当人一出生时,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 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 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 • 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 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 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 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 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 社会生活。 • 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
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理想抱负 自尊、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交往、建立关系
自身、职业
饥、渴、睡、住、性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环境 儿童自身的因素 幼儿园教育
环境
自然环境
家 庭
物质件 亲子关系 教养方式 单亲及再婚
对52岁人群的研究表明: 依恋:婴儿与他的照顾 • 权威性:自信、自控;社会能力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学前期往往 和认知能力发展出色。 被教师评定为具有高度的自尊、 者通过广泛接触和交流 • 社会环境 安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 交往能力强、善于合作、受欢迎 • 满意的爱情关系,离婚率显著低 专制型:焦虑、退缩、顺从 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感情 的孩子。 • 于回避型成人。 溺爱型: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 联系。由于婴儿的照顾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被评价为孤 • 回避型的成人:不相信爱情,回 化程度低 大众传媒 社 区 者多为其父母,尤以母 独、缺乏社会交往的孩子; • 避。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 忽视型:亲社会行为水平低,攻 生活方式 亲居多,故又称为亲子 •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被认为是 焦虑矛盾型成人:多次恋爱,容 击性强 电视 风俗习惯 具有破坏性的和难相处的孩子。 易怀疑。 网络 依恋。 归属感
(二)《指南》中的目标
关 系 系 统
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交往
实 现
认同 适应
(二)《纲要》的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 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 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 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 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 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 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中间型或过渡(交叉) 型:35%
发展幼儿哪些方面的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楠楠B超、抽血案例) 对同伴的适应能力
• 受欢迎型儿童 13.3% 女 >男 • 攻击型儿童 14% 男 >女 教育活动 教育环境 教师 • 被忽视型儿童 19% 女 >男 家 庭 行为示范 计划性:方向性 物质环境 • 一般型儿童 52.94%女 ~ 男
• 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 一般方法: 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 • 讲解法 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 •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他 • 谈话法 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 • • 讨论法 动地、“习惯性”地产 • • 观察、演示法 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 法。 • • 参观法 • 移情训练的标志就是: • 行为练习法 如果你是某某,你经历 • 强化评价法 这件事,你的心情怎么 样?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