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概述
周三多管理学-第十章-激励理论
03
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总结词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他认为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行动结果的 需求、期望和目标效价。
详细描述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目标效价) 和实现该结果的期望值。当人们认为某个行动能够实现其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具有较高的 价值时,他们就会受到较大的激励,从而采取该行动。
应用
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绩效评估、奖励制度设计等方面,可以帮助管 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激励措施。
公平理论
总结词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他认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还会与他人的相对报酬进行比较。
详细描述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对报酬与投入进行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他人的不公平,就 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因此,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之间的公平感,并采取措施消除不公平感。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总结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足感和不满意感分别由两类不同的因素引起,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详细描述
保健因素是基本的、外在的,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员工不会产生不满感,但也 不会产生满足感;而激励因素则是内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认可、工作挑战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 时,员工会产生满足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对 工作成败的归因,采取相应 措施来提高员工的自信心和 工作积极性。同时,了解员 工的归因偏差可以帮助管理 者消除误解,促进团队合作 和冲突解决。
挫折理论
总结词
挫折理论探讨的是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心 理反应和行为变化。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为什么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推动自己或他人积极行动的理论。
激励理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管理、心理学和经济学等。
本文将详细概述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经典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按照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层次、心理需求层次和德需求层次。
马斯洛指出,一个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比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与爱的需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人们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动机,一类是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比如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外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工作外在的奖励和惩罚的关注,比如薪水和晋升。
赫茨伯格认为,内在动机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更为重要,而外在动机则主要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维尔德的期望理论是一种基于个体期望和目标设置的激励理论。
维尔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于实现某种目标的期望程度,以及他们相信行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程度。
期望理论涉及到三个要素:期望、价值和期望策略。
期望指的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实现程度的预期,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估,期望策略则指的是个体选择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激励理论也值得关注,比如马斯洛的ERG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和迈达斯的公正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推动自己或他人积极行动。
总结来说,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驱动行为和推动积极行动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种理论。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励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在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励理论旨在了解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并提供有效的方式来激发个体或团队的动力,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方法。
第一部分:激励理论的概述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动机和行为的学科,它的核心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做出特定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手段来影响这些行为。
激励理论包括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期望理论。
第二部分:激励理论的应用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实践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来激励他们。
例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薪水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
满足因素(如工资、公司政策等)只能减少员工的不满意度,而激励因素(如成就感、成长机会等)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成长机会的工作任务来激励员工,并同时关注满足因素,以降低员工的不满意度。
3.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行动结果的期望值。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清晰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
例如,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提供与目标相关的奖励,可以增强员工的动机并促使他们付出努力。
第三部分:常见的激励方法1. 管理层认可和表扬管理层的认可和表扬对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当员工感到他们的工作得到认可和赞赏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提高工作动力和表现。
2. 绩效奖金和晋升机会为员工设立绩效奖金和晋升机会是另一种常用的激励方法。
管理学第七章激励理论课件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一)目标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二)目标设置理论的管理启示 目标设置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
是通过目标管理(MBO)来实现的,要点是: (1)管理者要善于给员工设置有一定难度、
但经过努力又可以达到的目标。 (2)给员工定目标一定要有具体的数字指标,
第四节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反馈是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让人们
通过某种形式或途径及时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 (4)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报酬)应
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提供,延缓奖赏会降低强化作 用。
(5)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该明确规定和表达。 只有行为的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对行为效果进行 衡量和及时奖赏(给予报酬)。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二、激励的作用与意义
组织激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以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具体来说激励的作用与 意义有:
1.激励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2.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业绩 3.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 4.激励可以为组织吸引优秀人才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三、激励的基本原则
组织的激励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遵循 了以下基本原则: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
(一)成就需要理论的内容 麦克利兰提出了三种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
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或
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3)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
激励理论综合概述
激励理论综合概述激励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动机的学说,也被称为动机学。
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由许多独立的学者所提出,在这些理论中,人类行为的动因被提炼为各种特定的激励形式。
这些激励形式均可用于对个人及组织动机、行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发展的历程、激励理论的分类、激励理论的应用等方面对激励理论进行综合概述。
1. 激励理论的历程(1)古希腊激励理论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目的”(End)和“手段”(Means)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财富、社会地位等,而这些目的既可以是终极的,也可以是中间的。
(2)近代激励理论近代激励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计划。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
而魏伯则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利益和想象的制度。
(3)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对某种回报的感知控制的。
而且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控制对某种行为的反应。
(4)心理学激励理论心理学激励理论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家提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动机和需要的内部驱动。
人们的行为是被不断满足需要的欲望所驱动。
2. 激励理论的分类(1)外部激励理论外部激励理论侧重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动机和工作绩效。
这些奖励可以是金钱、物质或非金钱形式的奖励。
在外部激励理论中最常提到的是马斯洛的动机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行为是被不同层次的需求所驱动的。
(2)内部激励理论内部激励理论指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自身的内部因素所驱动的。
内部激励理论通过对人的动机和体验的研究,来探讨员工的动机和满意度。
内部激励理论中,可提到的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求三元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战略可控性理论等。
3. 激励理论的应用(1)激励员工激励员工是每个企业成功发展所必需的。
为了激励员工,企业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提供符合员工需求和期望的奖励和回报。
激励理论(4)
《员工激励》第一章激励理论一、激励理论概述(一)什么是激励1.激励的定义经济学认为,奖金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的物质鼓励。
为了纠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在一定条件下扩大报酬的差距,拉开档次,以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法学从国家宪法和各项法令的角度阐述奖励制度,认为对生产、发明、技术革新等给予奖励有利于鼓舞劳动者向先进者学习,能更好地鼓励员工巩固和提高劳动热情,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积极性;惩罚则是对违反法律行为者的制裁。
违反刑事法律中的强制规定的,由法院给予刑事制裁;违反国家其他法律、法令中的强制规定的,由国家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制裁、纪律制裁。
行为科学认为,奖励是对取得突出成绩,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与鼓励;在消极行为发生后,给予某些令人不喜欢的对待,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从而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就叫做惩罚。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到,奖惩两者虽然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有一个核心内容——激励。
通过奖励或惩罚激发、鼓励人们向着信息发布者确定的目标调整或增强自己的行为指向和力度。
于是一个需要总括奖惩的定义“激励”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什么是激励呢?对此,智者见智,看法也不一致。
现先介绍一下一些学者所下的几种定义。
激励就是“……此时此刻对行动的方向、强度与持续性的(直接)影响”激励所涉及的是“……行为是怎样发端,怎样被赋予活力,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所有这一切进行的过程中,该有机体是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的”。
激励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宰着人们或较低等的有机体在多种自愿活动的备选形式中所做出的抉择”。
“激励必须研究一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智力、技巧和对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制约条件都保持恒定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向、幅度和持续性。
”“激励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激励就是源发、鼓励之义;广义的激励则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
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
持续激励的长期策略
定期评估与调整
员工需求和目标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定期评估激励策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确保激励措施仍然有效和相关。
培养员工的内在动机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赋予员工权力、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激 励员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培养内在动机。
两者关系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员工的动机和行为。
平衡
有效激励的关键在于寻找内在激 励和外在激励的平衡点,激发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金钱激励的局限性
短视效应
金钱激励往往侧重于短期目标 ,可能导致员工忽视长期目标 ,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
内在动力的压制
过度依赖金钱激励可能会压抑 员工的内在动力,如成就感、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激励的重要性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合作、 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激励能激发员工潜能,提升工作效率 ,增强团队凝聚力,最终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 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 实现需求。
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定期评估
定期收集员工反馈,评估激励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
多渠道反馈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例如员工意见箱、定期访谈、问卷调查等,确 保员工能够方便地表达意见。
及时反馈
及时处理员工反馈,并给予相应的回应,避免反馈信息的滞留,提 高员工的参与度。
公开透明
建立透明的反馈机制,确保员工了解反馈流程,并能够看到反馈的 处理结果。
激励理论基础知识
激励理论基础知识激励理论是指人在某些情况下响应外部或内部影响而行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行动指向的目的或目标,并且可以被分为积极和负面的激励。
积极的激励可以是实物或非实物的奖励,如礼物、赞扬和提升。
相反,负面的激励可能是惩罚,如处罚和忽视。
激励相关的概念1. 激励激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或避免某些事情而采取的行动方式。
激励可以是由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
2. 奖励和惩罚奖励是让一个人对期望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反应或反馈的一种方式。
能够正面激励某个人行为的奖励可以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外部的或内部的。
相反,惩罚是一种对于不希望的行为的负面反馈,从而以期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方式。
3. 需求需求是指一个人的欲望或渴望在某些方面得到满足的程度。
人们的需求通常是指满足生理、心理、社会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4. 目标目标是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结果而采取的行动或努力的方向。
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并且可以是在不同时间点分步完成的。
激励理论基础知识激励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观察学习理论。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被划分为五个级别,从而从生理级别到自我实现级别来描述人的需求。
生理需求涉及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水和睡眠。
安全需求涉及生存环境的安全和保护,如居住和就业安全。
社交需求涉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和社会交往。
尊重需求是一种需要被尊重和被认可的需要,如社会地位和自尊心。
自我实现需求则涉及追求个人潜力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该理论的主要假设是,需求循序渐进,当一个需求被满足后,下一个需求才能被激发。
此外,这些需求是逐渐发展的,当一个需求被完全满足后,人才会追求其他需求。
因此,该理论说明了需求的重要性,如果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这些需求并设法满足他们,就可以激励员工表现更好。
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理论认为,人们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满足两种类型的需求,一种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工资和福利;另一种是更高级别的需求,如认可、成就和个人发展。
激励理论知识点总结
激励理论知识点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们受到何种因素激励时会更加积极地行动。
在组织内部,激励理论对于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激励下属以达到组织目标。
本文将以三个主要的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为主线进行知识点总结和介绍。
一、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最早由亨利·阿德勒(Henry Adler)提出,后来被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人们会根据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决定他们的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领导者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激励计划。
比如,对于那些满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员工,可以给予更多的归属感和尊重,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投入程度。
二、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由维尔德·万德拉(Vroom)在1964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行动结果的关联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某项行动。
期望理论将激励行为看作是员工根据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结果来做出的理性选择。
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和激励效果。
首先,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使员工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奖励,鼓励员工持续努力。
三、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强调了员工对于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的重视。
该理论认为员工会通过比较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与其他人的输入和输出来评估公平程度,从而影响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努力程度。
领导者在激励员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薪酬和奖励机制的公平性,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合理回报。
其次,提供透明的决策过程,让员工了解资源分配的原因和依据。
最后,积极回应员工的意见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决策的尊重。
总结:了解激励理论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了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期望理论强调了员工的期望与行为结果的关联,而公平理论强调了员工对于公平和正义的需求。
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而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个领域,激励理论则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一、激励理论的概述激励理论是一种管理学科的分支,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为什么会采取某些行动,并将这些行动与活动背后的激励因素联系起来。
激励理论包括许多子理论,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奖励理论和激励刺激理论。
奖励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是通过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实现的。
这些奖励可能包括工资、福利、晋升和奖金等。
而刺激理论则更加强调内在因素的作用,认为激励因素来自于人们对于完成任务的意愿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二、激励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薪酬激励政策在企业薪酬激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奖励理论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理论。
企业应该在薪酬体系中设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和生产力。
这些奖惩政策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奖励,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改善。
2. 建立员工发展计划激励理论提倡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而这些因素在企业发展计划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多种职业发展路径和培训机会,以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强工作动机的塑造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工作动机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激励因素。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员工的小组活动、竞争性激励等方式,让员工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
此外,企业也应该在员工评价和晋升中加强激励的因素,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良好职业发展机会。
三、总结激励理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绩效。
在应用过程中,企业应该理性运用奖励理论和激励刺激理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更合理的激励方案。
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对激励因素的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整个激励系统,以满足员工和企业的需求。
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
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激励理论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驱使而产生一定行为的动力和目标导向的心理机制。
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激励的类型、激励的效果以及激励的实施方法等方面。
首先,激励的类型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内部的动机和需求,例如个人的兴趣、成就感、责任感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外在激励则是指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例如奖励、惩罚、赞扬、批评等。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其次,激励的效果是指激励对个体行为和表现的影响。
激励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激励也可以增强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学习动力,提高个体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
然而,不当的激励方式也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导致个体产生厌恶、抵触和消极情绪,甚至对工作和学习产生逃避行为。
最后,激励的实施方法是指如何有效地进行激励,以达到促进个体工作和学习的目的。
激励的实施方法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情境来选择,包括奖励制度的设计、激励政策的制定、激励措施的实施等。
在实施激励时,需要考虑个体的需求和动机,合理激励个体的行为和表现,同时也需要注意激励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避免产生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
总之,激励理论是组织管理和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促进个体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激励理论,提高个体的工作和学习动力,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激励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激励制度,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激励个体不断进步和提高。
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概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
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
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
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1)目标难度。
组织行为学-激励的理论和实践
3. 需要层次论
1) 每人内部都有五种需要 层次
6
3. 需要层次论
1) 一种需要基本满足,下一需要成为主导需要 2) 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 如果你要激励某人,知道他处于何种层次,然后去
满足它及以上层次需要 4) 较低的从外部满足,较高从内部满足
7
4. 社会交换论
1) 行为原因:为交换某种财富 2) 财富种类:物质、社会、精神 3) 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5) 分配公平:满意度 程序公平:组织承诺、信任上司、流动
19
12. 期望理论
1) 个人努力(a)→个人绩效(b)→组织奖励(c)→个人目 标 a:否?技术水平、非绩效因素、上司不喜欢 b:否?不奖励绩效(资历、行为、动机、尊重上司) c:否?得非所欲
2) M=VE M:激励力量、努力意愿 E:努力后获得结果的期望、概率估计 V:努力后所获得结果的价值
第三部分
激励的理论和实践
1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定义: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 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 些需要为条件
激励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 目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
激励与动机:激发动机;端正动机方向;强 化动机;使动机持久
2
二、激励的理论
3
1. X理论(实利人)
16
11. 公平理论
1) 相对剥夺与绝对剥夺 绝对剥夺:甲 2000元→1500元 相对剥夺:甲 2000元→2200元 乙 1500元→2000元
17
11. 公平理论
2) O 产出:工资、职位、荣誉…… I 投入:时间、精力、教育程度…… a 比较者本人 b 被 参 照 者 (性别、任职期、地位、受教育程度 )
心理学理论之激励理论
心理学理论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涉及人类行为如何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它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工作场所的管理理论,目的是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和生产力。
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的。
如果一个人得到了一个积极的奖励,如赞扬或奖励,他们会被激励做更多的相同的事情。
相反,如果他们受到惩罚,如批评或惩罚,他们可能会停止做某些事情。
这个理论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做出积极的行为,并避免消极的行为。
激励理论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为合理性。
合理性是指一个人相信他们的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的结果,比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如果合理性高,人们更有可能行动,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将有意义。
相反,如果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不会导致一个预期的结果,他们可能会感到灰心丧气,并且停止努力。
激励理论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用来激励员工。
这些包括:1. 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提供明确的评估标准和奖励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行为。
2. 升职和加薪:这是一种经济上的激励,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3. 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可以激励员工学习和发展。
4. 参与决策:让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工作动力。
然而,有些批评者认为,激励理论有很多缺点。
首先,它假定所有的人都会对相同的激励产生相同的反应。
但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和价值观,导致相同的奖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其次,激励理论忽略了情感和道德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在员工的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激励理论可能会导致员工为了获得奖励而牺牲道德和职业道德,从而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
尽管如此,激励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工作场所的管理中。
它可以为员工提供动力和意义,并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企业需要仔细考虑何时和如何使用激励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符合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激励理论的概念和原理
激励理论的概念和原理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关注的是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的提出者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认为只有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激励理论的核心原理是人们会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影响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
在组织和管理中,激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员工行为的激励和管理,以达到激励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
激励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奖励、需求满足、期望和目标设定等。
激励理论包括很多不同的概念和原理,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的激励理论及其原理。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的一生》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首先会追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和休息,然后是安全需求,如住房和安全感。
在满足了这些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工作激励的因素可以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
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成就感、认可和成长机会,而不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薪酬和公司政策。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的关键在于满意因素的提升,而不满意因素只是能够防止员工不满意,但并不能提高其绩效。
3. VIE理论VIE理论是由维克托·弗鲁姆与埃德沃德·劳勒在196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激励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期望和工作绩效。
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
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激励理论是指人们在行为选择时,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动机因素所驱使,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过程。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激励因素的影响和驱动的,而激励因素可以是内在的需求或外在的奖惩机制。
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激励的类型、激励的作用、激励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
首先,激励的类型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内部的需求、动机和目标,如对工作的热情、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渴望等。
外在激励则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奖惩机制,如工资、奖金、晋升机会、表扬、惩罚等。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在激励理论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激励对行为的影响是激励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激励可以促使个体展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内在激励可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使其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加专注和投入到工作中。
外在激励则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引导个体的行为,激励个体朝着组织设定的目标和标准努力。
另外,激励的作用也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激励可以帮助组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激励员工发挥出他们的潜力和能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认同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的来说,激励理论是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重要理论,它对于组织管理和个体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更好地激励和管理员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组织和个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所提出的激励
综合模式,就是企图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 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把内、外激励因素都 归纳进去。其代表性的公式是:
M=Vit+Eia(Via+EejVej)
这是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 选择,即激励过程的理论,弗洛姆的《期望 理论》(1964)、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 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1968)、亚当斯 的《公平理论》(1965)等。
2 、按时期划分的激励理论:
早期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XY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当代激励理论
阿德福 ERG模式 麦克利兰需求理论 认知评估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公平理论 增强理论 期望理论
公式中: M——代表某代表对该项活动本身所提供的内酬效价, 它所引起的内激励不计任务完成与否及其结 果如何,故不包括期望值大小的因素,也可 以说期望值最大是1,所以可不表示。
Eia——代表对进行该项活动能否达到完成任务 的期望值,也就是主观上对完成任务可能性 的估计。进行这种活动时,人们要考虑自己 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客观上存在的困难等。
资料来源:荣泰生 《组织行为学》第141、147页 ,五南图书出版社 1998版
3、按心理学派别划分的激励理论
1)行为主义激励论 – 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 新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 行为修正激励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认知派激励论 –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 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目标激 励理论、公平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 Theory)
这是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的理论,
它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 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斯 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 奥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1972)、 麦克利兰(P.C.Me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 论》(1964)和赫茨伯格(P.Herzberg)的《双因 素理论》(1959)等。
第六章 激励理论
第一节 激励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激励英文为“Motivation”,是由拉丁文 “moveve”转化而来,意指推动“to move”。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 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俞文钊《管理心理学》)
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 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 二、激励理论及其分类
自20—3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 家和社会学家们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怎 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对这些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种 归纳和分类。
1、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所研究的激励侧 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把各种激 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行为改造型和 过程型和综合激励模式。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 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 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 和内在性需要
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 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 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 行惩罚。
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 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 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 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 员工:锲而不舍。
(2)、行为改造型(或增强型)激励理论(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这是着重研究激励目的理论,激励的目 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这种理论主要 有《挫折论》、海德的《归因理论》 (1958)、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957)、 组织行为改造型理论(OB Mod)等。
(3)、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 Theory)
2、Eia·Via代表任务的完成所起的内激励作用。
3、Eia Eej Vei代表各种外酬所起的激励效果之 和,其中引入两项期望值是因为前者是对完 成任务可能性的估计,后者则仅是对完成任 务与获得奖酬相联系的可靠性的估计。
总之,前两项属于内在激励,第三项属于 外在激励。三者之和代表了内、外激励的综 合效果。
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 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 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 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 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 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 励工作的成本。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 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 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 统一。
a——完成。
如果我们把公式中的括号破除,将Eia乘 入,则公式右端则变为如下三项:
1、Via,代表工作任务本身的效价,即这工作 对工作者本人有用性大小。只要本人做那种 工作感到有很大乐趣,很有意义,那么完成 工作任务的期望值就为1,即完成任务的主观 概率是百分之百,所以不必再乘l了。因此, 这一项也代表做这件工作本身的内激励。
Via——代表对完成任务的效价。
EejVej——代表一系列双变量的总和。这些双 变量中的第一个Eej代表任务完成能否导致获 得某项外酬的期望值;第二个Vej代表对该项 外酬的效价。在估计Eej时,人们考虑完成任 务后,有多大把握得到相应的外酬,如加薪、 提级和表扬。
公式中下标的意思是:
i——内在的;e——外在的;t——任务本身 的;
• 三、激励模式:
1.激励模式之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刺激 (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 标、反馈等。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 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这种“目标—目的”行为又总 是围绕着满足需求欲望进行的。一种未得到满足的 需求是调动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导向行为 的初始动机,因为未得到满足的要求会造成个人内 心紧张,导致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以满足需求来解除 或减轻其紧张程度。由于这一活动是针对某一目的, 目的达到时,需求满足,激励过程亦告完成。可见, 激励过程是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需求得 到满足而告终,这 便构成了需求第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