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合集下载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在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口头传播:在古代,大部分新闻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
式进行的。

消息和信息通常是由官员、传令使者或其他人
员亲口传达给民众。

这种方式对于远距离传播限制较大,
主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递。

2.社交网络传播:社交网络在古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们
通过家族、朋友、邻里和各种社会团体来传递消息。

重要
的信息通常通过社会网络的联系迅速传播开来。

3.宣传碑志:政府通常会以石碑、木牍等形式来记录一些重
要的政令、法律和官方公告,并在重要地点供人参观。


种宣传形式对于固定和长期的信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书面文献传播:书面文献在古代新闻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

政府和官员常常使用书写的方式来记录一些重要信息,并将其传播给其他官员或传令人员,以便进一步传达给民
众。

5.流浪艺人歌谣:流浪艺人以歌谣、故事等形式传唱着当前
的新闻和事件。

他们通常在市集、集市和农村进行表演,
将新闻和故事传递给民众,成为一种流动的新闻传媒。

6.传统媒体形式:除了上述形式外,古代还出现了一些传统
媒体形式,如木刻画、壁画和叫做“报”的书面文献。

这些
媒体形式起初主要用于政府宣传和信息传达。

总的来说,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口头传播、社交网络、宣传碑志、书面文献、流浪艺人歌谣等方式进行。

这些特点展示了古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小报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 报纸的 习惯性称呼; 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材料为主 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 相对的民间报纸 形态出现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 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 肆之家;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消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及一些 时事性政治材料 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是一种从 11 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 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 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 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 求,成为 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天变邸钞》
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 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 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 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 间接保存下来的。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 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 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 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 禁
1.言禁历来很严 “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于人者,斩。常 事杖一百”, “若边将报到军事重事而漏 泄者,杖一百,徒一年。” “探听抚按题 奏副封传报消息者,缉事衙门巡城御史访拿 究问,斩首示众。” -----《明会典》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 禁
性质:
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 官报 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 集》所收的 《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 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为行文方便而随意使用 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 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 法,但大多数认为 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 “邸吏 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 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资料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资料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的“报”、“状”)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 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变迁 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
唐代出现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朝报和进奏院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1.“报”(朝报) (1)报(朝报) 朝报,唐代朝廷每日在宫门外,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
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 发布宫廷新闻的重要形式。 朝报的发布方式大约是,由中书部门发布,京师官员 及驻京进奏官进行抄录,随后转递传阅。 朝报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并无名目,直 到后唐和宋代才称为“朝报”,并沿用至明清。 有关朝报记载最详尽的是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 (851年)。
文字
20:40
口语
零时
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
0 00 23 57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广播 语言 印 刷
::
20:40
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先秦:口语传播为主 (1)最早的口语传播不晚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 舜(前2255年即位)设“纳言”官职——即所谓“喉舌之官,
(3)文字传播在先秦仅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辅助形式 存在。
原因,一是文字掌握在少数巫师、贵族手中;二是传播 载体(甲骨、金文、岩刻,及春秋时的简)的局限。
(4)先秦信息传播的活跃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 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效果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三节 非法民报 四、非法民报对新闻史的意义 小报作为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 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格 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小报的编发者和刻印者之所以敢于冒治罪的风险,主要动 机在于获利。 小报虽然与朝廷官报一样,以刊载朝廷政事和宫廷消息为 主要内容,但是它敢于刊登一些朝廷不愿公布的事件,甚至 根据民众心愿编造一些于朝廷大员不利的故事,有一定的社 会进步性。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三、古代报纸的出现 春秋?汉代?宋代? 戈公振先生认为“始于汉唐” 邸报始于汉唐 汉朝“邸”的“通奏报”只是“邸报雏形” “邸报”名称自唐始 自汉唐始,“官报遂成为国家之制度”,这种情况直至 清末。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民风、知得失、自 考证也。” 《礼记·王制》:天子每五年出巡一次,所到之处,“命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 《诗经》中的“风” 汉乐府 :乐府诗中的很多民歌来自民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 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类似于今天的社会新闻。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二、古代新闻传播的形式: 2、按照传播媒介分: (1)文字:书籍、文书等 (2)语言:游说、讲学、民谣等 (3)实物:烽火、旗帜、锣、鼓、符等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四节 合法民报 一、合法民报的产生于盛行 产生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 合法民报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 《京报》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05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与规律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口耳相传
壁画、文字和信号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耳 相传的方式,人们通过口述和传闻来传递信 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壁画、文字和信号等手段 逐渐被用于新闻传播,这些方式具有更高的 准确性和更广的传播范围。
官报与邸报
口头与书面传播并重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
记录历史事实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通常以口头、书信、邸报等形式进行,它们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反映社会状况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社会风气、道德观念、民情民意等,对 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价值
传递信息
加强社会联系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传递信息的重 要途径之一。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 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和情况,以便 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有助于加强社会 联系。例如,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官员 和士人,通过阅读邸报,他们可以了 解中央和地方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履 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此外,一些民 间组织和个人也会通过发布消息来加 强社会联系,例如《申报》早期的消 息多涉及官场腐败、灾荒歉收等社会 问题。
急递
对于紧急信息,会使用急递方式传递,通过信 鸽、快马等手段,确保信息及时送达。
3
水路传递
借助河流和海洋的水路,官方信息可以通过船 只进行长距离传递,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古代官方新闻传播的局限性
信息筛选
古代官方新闻传播受到严格的信息筛选,只 有符合官方立场和利益的信息才能发布,限 制了信息的多样性。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篇
中国新闻传播起源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新闻传播的成长阶段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的传播媒介——露布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架车南伐,显宗为右军府长吏,征虏将 军统军。军次赫阳,萧鸾戌主成公期遣其军主胡松、高法援等,并引蛮贼来击 军营。显宗亲率拒战,遂斩援首。显宗至新野,高祖召曰:‘卿破贼斩帅,殊 益军势,朕方攻坚城,何为不作露布也?’显宗曰:‘臣顷闻镇南将军王肃, 获贼二三,驴马数匹,皆为露布。臣在东观,私哂每之。近虽仰凭灵威,得催 丑虏,兵寡力弱,擒斩不多。脱复高曳长谦,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恶弥甚, 臣所以敛毫卷帛,解而上已’”。
中国新闻传播起源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新闻传播的成长阶段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纸张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最经济、最方便的手段,使人类思想的知识模式产 生了变革。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汉代造纸图。(a)原料的切、踩和浸洗
汉代造纸图。 (b)蒸煮、舂捣和纤维与水的混合
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远古的人们结 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有了信息,需要互相沟通, 因此也就有了传播活动。
交流与传播依然是 我们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第一阶段:新闻传播的萌芽阶段
我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人际新闻信息传播活动。
海蚶壳
陶制喇叭筒
考古证明,人类早就知道利用工具,扩大自己的声音,以达到广为传播的目的.
五、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业的文化背景:
原始性、官方垄断性、专制性、非商业性、单一性、循 环性
• 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 • 古代时期:唐、宋、元、明、清 • 近代时期:1815年的清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末、民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朝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传递。

在中国,亭子和牌坊上常常张贴着重要的告示,它们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古罗马帝国,运送军情的马车充当了新闻传播的角色。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新闻传播的变革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突破。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印刷品的形式迅速传播。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开始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三、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递速度。

而电话则使得新闻可以进行即时的声音传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新闻广播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最新的新闻。

四、电视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叶,电视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以其音像并茂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新闻资讯,各种数字媒体也涌现出来,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

五、多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现代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闻阅读体验。

然而,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新闻等问题,如何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始终在不断变革与演进中。

从朝代时期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古代新闻媒体的演变

古代新闻媒体的演变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

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

(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

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中央:①”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在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②”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的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③其他:烽燧、露布、榜文、告示等。

地方:诗赋、语言等。

1唐代报纸的特点: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己采集的。

3、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邸报:宋代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都进奏院(主要传播朝廷政事)。

地方:小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

新闻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信息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宰相省察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其他传播媒介:“榜”(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

【备注】:1、宋代小报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闭,打破了官报“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边报
宋代官报除了人们常说的“朝报”或“进 奏院状报”之外,还有“边报”。宋人赵异著 的《朝野类要》载:“边报,系沿边州郡,列 日具干事人探报平安事宜,实封申尚书省枢密 院。”其内容主要为国境边防地区军事活动的 消息,主要是有关敌军的动态。返回
宋代新闻事业总结
(一)、宋代是封建社会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时代。官 报发行体制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出现了 官方发布的榜和民间发行的小报,使读者有可能从多 种渠道获知朝廷政事消息。 (二)、宋初的进奏院报状,由各路州郡自行委派长驻首 都的进奏官分别向地方传发,性质和唐代相同。后来 把进奏院的发报活动置于皇帝、宰辅和有关部门的直 接管辖之下,使之开始具有中央政府官报的性质。 (三)、邸报这一名称开始见于宋代公私文献,成为当时 社会上对封建官报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仍以皇 帝谕旨、臣僚奏疏、朝廷新颁法令等为主。 (四)、小报始于北宋,风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民办报纸。从诞生起,就被视为非法的出版物受到 查禁,但始终未能禁绝。其历史意义在于打破了官报 的垄断局面,揭开了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返回
唐代新闻事业总结
一、唐代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早期的报纸始 见于唐代。和现代的词义已经十分接近的“新闻”、 “编辑” 等新闻事业的常用词汇,也都起始于唐代。 二、出现于唐代的最早的报纸,是地方诸道和各藩镇派 驻朝廷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 三、由诸道邸吏向地方传发的时事报状,其起始时间, 大约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即公元8世纪初。 四、唐代已经具备印刷报纸的条件,德宗、文宗前后, 不少时宪书等已使用雕版印刷。但报状仍然是手抄的。 五、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原始状态 的报纸。 六、唐代的报状,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从一开始就 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控制,是后者协调封建中央和地方 关系、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返回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 • (录自孙樵:《经纬集》) 参看《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以下简称《简史》)6~8页,《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以 下简称《通史》)(一)45~53页。
史料仿制的《开元杂报》
《敦煌· 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者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后发 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报纸。这两份实物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 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 书馆。
• 一七七八年,江苏东台诗人徐某早已去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 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 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 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 清代大诗人沈德潜,死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的咏黑牡丹的诗,便勃然大怒(满人都自卑,满酋长也不例外),大骂沈 “卑污无耻”,命令开棺戮尸,仆其墓碑。 • 1781年,致仕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铨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 句说“为王者师”。乾隆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 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A. 只抄传,不采访 B. 皇帝直接干涉邸报的出版和发行
四、清朝的报纸发展情况
2、民间报房更加兴盛
(1)私设报房,编发报纸成为职业 (2)报房京报★
知识点1:报房京报以盈利为目的
知识点2:报房京报形式变化—出现封面和报头 定义:报房京报指古代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 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 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 汰。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 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1)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1)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 1. 产生背景:唐代藩镇制度 2.产生: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 的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状报”等 3.内容:皇帝起居、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的章奏等 4.特点:不定期传发,读者为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所提 供的消息早于官方文书。部分消息为进奏官自行采集 结论:“进奏院状”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开元杂报 出处: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开元杂报”》 特点: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一些朝廷消息 的汇集;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它的传播范围很小。
性质:近似于“进奏院状”的早期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进奏院状,进奏院(地方节度使驻京办事处)呈递给主管 的文书。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 。
3.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折、 军事情报、刑罚
4.采编情况:由进奏官采集;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 检详官负责编辑审定;由驿递发行
5.邸报的管理:定本制度
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 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 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民间报房由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最早的民间报房:公慎 堂,其它如聚兴、周文、永兴等。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京报: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 ,都称为京报。 形式:有封面、报头
内容:同官方民抄的邸报一样,京报的稿件也是从 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 读者: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军事方面:烽燧、露布、檄文等 2、士人传播活动:书信、著述、赋诗,其中以诗为主 3、民间的传播活动:歌谣、谚语等 4、民间商业信息传播活动:“灯笼”、“旗帜”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状”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 示等;
❖ 非官方的传播活动: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题壁


民间的传播活动;
沈园“孤鹤轩”旁的《钗头凤》题壁
❖ 江南春绝句 ❖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 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 读开元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馆收有 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都进奏院;
❖ 宋代邸报特征和内容。
❖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
❖ 1.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 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 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 2.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 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 3.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 1.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 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 官方信息。
❖ 2.这一时期的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 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内容 大多取材于京报,是京报的汇兑和延伸。也 有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的唱本和小说等。
❖ 3.技术的发展为商品广告的出现作了铺垫。
❖ (2)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报纸 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 控制,形成了新闻审查制度。宋代的邸报是 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照一定 制度,统一编发给各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 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 3)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流行了小报。宋代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或曰民办报纸。它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局面, 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传史第一章(一)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媒介是 C A旗鼓B烽烟C木铎D结绳2、商周时的金器多用于 DA、纪事B、占卜和祭祀C、歌功和颂德D记录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3、汉代邮驿制度中中央政府部门所设主官是 AA大鸿胪B郡邸长丞C、御史D、公车司马令4、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影响较小的是 CA造纸术B、印刷术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5、《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AA戈公振B孙樵C焦中栋D周麟之6、下列哪一个不是唐代官报发行机构的曾用名 DA上都留后院B上都邸务留后院C上都知进奏院D京塘7、唐代的士人传播活动有 DA书信、邮驿B著述和烽烟C赋诗和说唱D 题壁和著述8、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负责“邸报”的发报工作的是AA进奏院和进奏管B中枢部门C枢密院D中书门下9、宋代“邸报”的读者不包括 DA少数藩镇长官B京朝官C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D普通民众10、宋代“邸报”内容与明代不同的是 DA皇帝起居和诏旨B官吏任免C军事情报D社会新闻和刑罚二、填空题1、中国开始有“逐日调报朝廷事”的官报时间(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现存唐官报是(1900)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僖宗)年间( 进奏院状)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3、宋“邸报”发行机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领导,职责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4、宋代的驿递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5、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小报”)始见于(宋代)6、明“邸报"的别称有(邸钞、朝报、京报、除目)7、明《天变邸钞》里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8、清民间报名的大量出现和盛行,很可能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9、清民间报房最早的是(公慎堂)10、古代传播手段最早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三、判断题1、见于唐人文集中所有状、状报、报状都是官报。

(错)2、明“邸报”中篇幅最大、信息含量最多的是臣僚们的奏章。

(对)3、唐官报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明邸报的主要读者是地方藩镇和诸噵长官。

(错)4、明的抄报行是获利较多的行业。

(错)5、明的告示是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

(对)6、清代提塘所设报房具有官方性质。

(错)7、对提塘所处小报小抄清朝当局一律禁止。

(错)8、清代早期民间报房所出报纸可能是五页。

(对)9、清代京报没有报房自己采血的新闻但会加上少许评论。

(错)10、明代已出现以送邸报为业的人。

(对)四、名词解释1、露布:是一种由帛或木板制成以流动方式宣布军事信息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或发布政治性檄文的传播载体。

2、塘报:是一种经塘兵和下级官员整理后上报由下到上、有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

3、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法令或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奏章和赏功罚罪,非常时期也用来公布战讯或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新闻传播手段。

4、辕门钞:是一种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有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

5、告示:是一种由中枢部门以下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发布消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

五、简答题。

1、什么样的报状具有官报在性质?答:在唐代只有经由进奏管们向地方传发的那些状、状报和报状,才具有官报的性质。

2、请简述唐代进奏院传发的报状的内容和特点。

答: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奏章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传发,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住噵长官。

②保留官文书痕迹但其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他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政事信息。

④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事进奏管们自行采集的,有些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3、请简述唐朝官报产生背景。

答:唐代中期以后,藩镇制度出现,各节都使权利较大,为保持与中央和其他地方的联系,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始称邸,设立进奏官为地方藩镇呈递奏章收集各方信息,唐早期官报产生。

4、请列举先秦时期的传播载体。

答:口头传播、结绳、图画、标识、烽烟、旗鼓、木铎、甲骨和金石还有驿站。

5、请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信息传播活动的发展。

答:①驿传制度迅速发展。

曹魏最为周全,制定《邮驿令》,设有急锋车②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造纸术不断改进③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继续沿用,社会上被普遍采用的传播手段是童谣和谣言。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

⑤还没有建立官报的发行体制。

六、论述题。

1、各朝为什么限制民间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答: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推行愚民政策。

民间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时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机密,有时刊发严重不实消息,有时刊发未经政府批准的奏章,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传播之禁,而对统治集团内外政策及其当权人物所进行的指责和攻击使其难以忍受,而发布的不实消息则引起社会不安不利于社会稳定。

故限制其发展。

2、官办邸报、民办小报历史较长但为什么从内容到形式都无多大变化?答:①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普通百姓对信息的需求不大②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朝廷的限制使其么有自由发展的空间③我国古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对其控制较严。

3、中国古代新闻事业诞生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①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得新闻信息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频繁。

②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改进。

从口头传播到甲骨金石再到纸质传播,造纸术的改进笔砚的不断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条件。

③统治者政治生活的需要,传播军事信息、发布政令等,故政府支持其发展。

新传史第一章(二)一、选择题1、南宋为适应军情需要设立了 AA摆铺制度B《邮驿令》C急锋车D站赤和急递铺2、元社会上其他传播活动不包括 DA学术思想信息B科举信息C经济信息D军政信息3、明朝邸报传抄发行环节为 AA通政司-六科-提塘B通政司-提塘-六科C六科-通政司-提塘D提塘-通政司-六科4、下列哪一项是邸报和小报长时间均无多大发展的根本原因C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束缚B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D闭关锁国政策5、提塘小报受当局限制起始于 DA康熙初年B雍正年间C乾隆年间D康熙末年6、提塘小报受到限制原因不包括 CA泄露司法机密B刊发不实消息C污蔑当局统治D刊发未经六科发钞的奏章7、由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不包括 BA告示B塘报C榜D诏书8、摆铺制度创设原因 AA军事需要B经济需要C科举需要D娱乐需要9、下列哪一个朝代的官报是不定期发行的 A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10、下列哪一个不属于民间商业信息的传播载体A灯笼B旗帜C烽烟D牌匾二、填空题。

1、三国时期(曹魏)的驿传制度最为周全,制定(《邮驿令》)的单行法,设有(急锋车)急招军政要员和传递重要信息。

2、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告示)和(露布)。

3、唐官报的孕育和发展和唐代(藩镇制度出现)紧密相连。

4、唐民间商业信息的传播其主要载体是(灯笼)和(旗帜)5、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6、宋小报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是(内探、省探、衙探)7、两宋商业传播载体是棉纺织品制成的(旗帜)和竹木等制成的(牌匾)。

8、元民间新闻传播载体主要是(小本)。

9、明清官报发布均经(通政司-六科-提塘)10、汉代邮驿制度中“主受章奏”的是(公车司马令)。

三、判断题。

1、两汉时期纸已经成为主要传播载体。

(错)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建立了完整地发行官报的体制。

(错)3、宋代邸报是不定期发行的。

(错)4、宋代小报已经全部实现印刷。

(错)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继续及时传播军事信息烽烟继续沿用。

(对)6、汉代的简牍已经具有官报性质。

(错)7、宋代邸报的发报制度是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的。

(对)8、唐代早期官报已经彻底摆脱了官文书的痕迹。

(错)9、目前能找到小报的最早记载是在《宋会要辑稿》中。

(对)10、小报肇始于南宋盛行于元。

(错)四、名词解释。

1、新闻:将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每日在长安皇宫门外发布的有关皇帝和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3、邸报: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书,又称“朝报”。

4、摆舗制度:宋南渡以后,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而设立的用于传递紧急文书的制度。

5、小报:始建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五、简答题。

1、唐代的新闻传播方式有哪些?答:①官方政府官报②士人传播活动如书信、著述、赋诗、题壁③民间传播活动,如歌谣谚语、街谈巷议和俗讲、变文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④民间商业信息,如灯笼旗帜。

2、宋代如何利用邸报加强统治?答:①加强对邸报传报工作的管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权威性加强,有效避免了一些信息的泄露。

②推行定本制度,使邸报能够更好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为巩固统治秩序服务。

3、请简述古代商业传播活动发展历程。

答:上古集市贸易出现口头、音响、悬帜广告-唐代载体是灯笼和旗帜-宋代是悬帜和灯笼并出现纸质印刷商业广告。

4、请简述明代邸报传抄全过程。

答:通政司汇集各类奏章和地方上报消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昭旨和奏章;提塘将这些招旨和奏章从六科抄出,经筛选和复制,传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5、请简述淸提塘小报受到当局限制原因。

答: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②刊发了严重不实的消息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奏章。

六、论述题。

1、宋代小报为什么屡禁不止?答: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有较大市场。

2、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诞生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答:①政治军事上,为古代官员士大夫了解朝政提供便利,有利于构建完善的行政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尤其是在军事事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经济上,旗帜灯笼等传播载体的出现,扩大了商业的影响,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尤其是民间报业的发展打破了官方对文化的垄断和封锁,为下层知识分子参政议政提供条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民。

主化进程。

④但官报在政府控制下沦为统治的工具,而民间报业消息来源不定,无法保证可靠性,不实消息易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安定。

3、为什么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没有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发展起来?答:①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使报业在中国找不到市场无发展可能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牢牢把握官报话语权并限制民间报业发展③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普通百姓没有接受教育识字的权利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民间报业利润很小,无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⑤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没有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