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办公楼热负荷计算书

合集下载

某办公楼电气负荷计算书_secret

某办公楼电气负荷计算书_secret
3.照明箱(AL3-1):
计算容量:Pjs=18W 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34.2
进线开关:T1N 160 R40 3P进线电缆:YJV(5X10)MR/SC4量:Pe=51KW 计算系数:Kx=0.95计算容量:Pjs=48.5KW
功率因数:0.8计算电流:Ijs=92.1A
0.06<=N<=0.3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N>=0.06一般性工业建筑。
为安全起见,该建筑物按三级防雷设防。
照度校验:0.75X6X3750X0.9X0.8/40=303
功率密度:18X3X6/40=8.1
4.办公室(三):
利用系数:0.65光通量:3750灯具效率:0.9 面积:28
维护系数:0.8照度要求:300
照度校验:0.65X6X3750X0.9X0.8/28=376
功率密度:18X3X6/40=11.5
进线开关:T1N 160 R50 3P进线电缆:YJV(5X16)MR/SC40.WC
二、主要部位节能计算:
A区
1.一层门厅:
利用系数:0.60光通量:3750灯具效率:0.9面积:95
维护系数:0.8照度要求:300
照度校验:0.60X19X3750X0.9X0.8/95=324
功率密度:18X3X19/95=10.8
照度校验:0.65X3X3750X0.9X0.8/18=301.1
功率密度:18X3X3/18=9.0
B区
1.一层门厅:
利用系数:0.60光通量:3750灯具效率:0.9 面积:80
维护系数:0.8照度要求:300
照度校验:0.60X15X3750X0.9X0.8/80=30.3

兰州A研究所办公楼供暖系统计.

兰州A研究所办公楼供暖系统计.

兰州A 研究所办公楼供暖系统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0 级)班级姓名学号导师成绩2012 年9 月目录一、兰州A 研究所办公楼供暖系统设计计算书1、计算要求2、供暖热负荷计算(1)基本耗热量(2)修正耗热量(3)冷风渗透耗热量(4)供暖设计热负荷3、散热器计算4、水力计算二、兰州A 研究所办公楼供暖系统设计说明书1、明确设计项目和工程要求2、确定气象条件3、一.二层建筑平面图(见附录)4、确定散热器种类、规格以及安装方式5、供暖系统形式的确定兰州A 研究所办公楼供暖系统设计计算书一、计算要求1、计算过程中使用的公式和选用的参数必须注明来源。

2、计算结果分别列表汇总,表中只列出计算结果,每项计算应至少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计算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

3、计算中应配以必要的简图,如系统图、围护结构组成图等。

4、计算中从图表中查取的数值应精确,不能直接查到的采用插值法计算,不允许估算。

二、供暖热负荷计算由《供热工程》的教材可知,对于民用建筑以及产热量很少的工业建筑,热负荷主要考虑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冷风侵入耗热量、太阳辐射得热量。

为简化计算,太阳辐射得热和冷风侵入耗热量,分别在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中按一定比例进行附减和附加。

在工程设计中,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Q 1′分为基本耗热量Q 1,j ′和附加(修正)耗热量Q 1,x ′两部分进行计算。

基本耗热量是指在设计条件下(某一稳定传热传热状态下),通过房间各部分围护结构(门、窗、墙、屋顶、地板等)从室内到室外的稳定传热量总和。

附加(修正)耗热量是指考虑围护结构的传热状况发生变化,对基本耗热量进行修正的耗热量。

1、基本耗热量由《供热工程》的教材可知,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按一维稳态传热过程计算,即假定室内、外空气温度和其他影响传热过程的因素都不随时间变化,可按下式计算a t t KF q w n )'(-='式中:q ′—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W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F —围护结构的面积(㎡);t n —供暖室内计算温度(℃);t ′w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a —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

推荐-尚泽国际大厦办公楼负荷计算书 精品

推荐-尚泽国际大厦办公楼负荷计算书 精品

长沙尚泽国际大厦办公楼负荷计算书1工程负荷统计1.1夏季负荷统计1.1.1面积(㎡)1.1.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1.1.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1.1.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1.1.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1.1.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1.1.7夏季室内湿负荷1.1.8夏季新风量(m^3)1.1.9夏季新风冷负荷1.1.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1.1.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1.1.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1.1.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1.1.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2建筑物负荷统计2.1建筑物2.1.1面积(㎡)2.1.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2.1.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2.1.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2.1.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2.1.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2.1.7夏季室内湿负荷2.1.8夏季新风量(m^3)2.1.9夏季新风冷负荷2.1.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2.1.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2.1.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2.1.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2.1.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2.2建筑物2.2.1面积(㎡)2.2.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2.2.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2.2.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2.2.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2.2.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2.2.7夏季室内湿负荷2.2.8夏季新风量(m^3)2.2.9夏季新风冷负荷2.2.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2.2.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2.2.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2.2.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2.2.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楼层负荷统计3.1建筑物房间负荷统计3.1.11楼层3.1.1.1面积(㎡)3.1.1.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1.1.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1.1.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1.1.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1.1.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1.1.7夏季室内湿负荷3.1.1.8夏季新风量(m^3)3.1.1.9夏季新风冷负荷3.1.1.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1.1.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1.1.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1.1.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1.1.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1.22楼层3.1.2.1面积(㎡)3.1.2.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1.2.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1.2.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1.2.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1.2.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1.2.7夏季室内湿负荷3.1.2.8夏季新风量(m^3)3.1.2.9夏季新风冷负荷3.1.2.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1.2.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1.2.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1.2.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1.2.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1.33楼层3.1.3.1面积(㎡)3.1.3.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1.3.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1.3.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1.3.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1.3.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1.3.7夏季室内湿负荷3.1.3.8夏季新风量(m^3)3.1.3.9夏季新风冷负荷3.1.3.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1.3.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1.3.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1.3.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1.3.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1.44楼层3.1.4.1面积(㎡)3.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2.1.1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2.1.2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2.1.3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2.1.4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2.1.5夏季室内湿负荷3.2.1.6夏季新风量(m^3)3.2.1.7夏季新风冷负荷3.2.1.8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2.1.9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2.1.11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1.12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25楼层3.2.2.1面积(㎡)3.2.2.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2.2.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2.2.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2.2.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2.2.7夏季室内湿负荷3.2.2.8夏季新风量(m^3)3.2.2.9夏季新风冷负荷3.2.2.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2.2.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2.2.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2.2.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2.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36楼层3.2.3.1面积(㎡)3.2.3.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2.3.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2.3.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2.3.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2.3.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2.3.7夏季室内湿负荷3.2.3.8夏季新风量(m^3)3.2.3.9夏季新风冷负荷3.2.3.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2.3.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2.3.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2.3.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3.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47楼层3.2.4.1面积(㎡)3.2.4.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2.4.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2.4.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2.4.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2.4.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2.4.7夏季室内湿负荷3.2.4.8夏季新风量(m^3)3.2.4.9夏季新风冷负荷3.2.4.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2.4.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2.4.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2.4.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4.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58楼层3.2.5.1面积(㎡)3.2.5.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2.5.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2.5.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2.5.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2.5.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2.5.7夏季室内湿负荷3.2.5.8夏季新风量(m^3)3.2.5.9夏季新风冷负荷3.2.5.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2.5.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2.5.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2.5.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2.5.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3建筑物房间负荷统计3.3.11楼层3.3.1.1面积(㎡)3.3.1.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3.3.1.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3.3.1.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3.3.1.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3.3.1.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3.3.1.7夏季室内湿负荷3.3.1.8夏季新风量(m^3)3.3.1.9夏季新风冷负荷3.3.1.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3.3.1.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3.3.1.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3.3.1.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3.3.1.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房间负荷统计4.1建筑物所有房间负荷统计4.1.11001[大平面]4.1.1.1面积(㎡)4.1.1.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1.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1.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1.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1.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1.7夏季室内湿负荷4.1.1.8夏季新风量(m^3)4.1.1.9夏季新风冷负荷4.1.1.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1.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1.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1.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1.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21002[办公室]4.1.2.1面积(㎡)4.1.2.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2.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2.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2.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2.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2.7夏季室内湿负荷4.1.2.8夏季新风量(m^3)4.1.2.9夏季新风冷负荷4.1.2.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2.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2.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2.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2.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31003[商务大厅]4.1.3.1面积(㎡)4.1.3.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3.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3.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3.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3.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3.7夏季室内湿负荷4.1.3.8夏季新风量(m^3)4.1.3.9夏季新风冷负荷4.1.3.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3.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3.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3.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3.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41004[接待室]4.1.4.1面积(㎡)4.1.4.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4.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4.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4.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4.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4.7夏季室内湿负荷4.1.4.8夏季新风量(m^3)4.1.4.9夏季新风冷负荷4.1.4.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4.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4.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4.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4.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51005[办公室]4.1.5.1面积(㎡)4.1.5.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5.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5.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5.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5.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5.7夏季室内湿负荷4.1.5.8夏季新风量(m^3)4.1.5.9夏季新风冷负荷4.1.5.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5.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5.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5.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5.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620XX[大平面]4.1.6.1面积(㎡)4.1.6.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6.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6.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6.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6.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6.7夏季室内湿负荷4.1.6.8夏季新风量(m^3)4.1.6.9夏季新风冷负荷4.1.6.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6.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6.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6.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6.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720XX[办公室]4.1.7.1面积(㎡)4.1.7.2夏季总冷负荷最大时刻(含新风/全热)(h)4.1.7.3夏季室内冷负荷最大时刻(全热)(h)4.1.7.4夏季总冷负荷(含新风/全热)4.1.7.5夏季室内冷负荷(全热)4.1.7.6夏季总湿负荷(含新风)4.1.7.7夏季室内湿负荷4.1.7.8夏季新风量(m^3)4.1.7.9夏季新风冷负荷4.1.7.10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全热)4.1.7.11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显热)4.1.7.12夏季新风机组冷负荷(潜热)4.1.7.13夏季总冷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4.1.7.14夏季总湿负荷建筑指标(含新风)。

办公楼电气负荷计算书

办公楼电气负荷计算书

负荷计算书一、一层总进线柜0AA1:安装容量:Pe=69KW 计算系数:Kx=0.9 计算容量:Pjs=62.1KW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118.1A总进线开关:T2S 250 R160 4P+RCD 进线电缆:YJV22(4X70)RC100N1回路(AL1-1)出线开关T2S 160 R80 3P 出线YJV(5X25)MR/SC50.WC N2回路(AL2-1)出线开关T2S 160 R63 3P 出线YJV(5X16)MR/SC40.WC N3回路(AL3-1)出线开关T2S 160 R50 3P 出线YJV(5X10)MR/SC40.WC N4回路(应急照明)出线开关S800S-C16/1P 出线BV(3X2.5) N5回路(备用)N6回路(备用)1.照明箱(AL1-1):计算容量:Pjs=27W 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51.6进线开关:T1N 160 R63 3P 进线电缆:YJV(5X25)MR/SC50.WC2.照明箱(AL2-1):计算容量:Pjs=21W 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39.9进线开关:T1N 160 R50 3P 进线电缆:YJV(5X16)MR/SC40.WC3.照明箱(AL3-1):计算容量:Pjs=18W 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34.2进线开关:T1N 160 R40 3P 进线电缆:YJV(5X10)MR/SC40.WC二、一层总进线柜0AA2:安装容量:Pe=51KW 计算系数:Kx=0.95 计算容量:Pjs=48.5KW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92.1A总进线开关:T2S 250 R125 4P+RCD 进线电缆:YJV22(4X50)RC100N1回路(AL1-2)出线开关T2S 160 R80 3P 出线YJV(5X25)MR/SC50.WC N2回路(AL2-2)出线开关T2S 160 R63 3P 出线YJV(5X16)MR/SC40.WC N3回路(应急照明)出线开关S800S-C16/1P 出线BV(3X2.5) N4回路(备用)N5回路(备用)1.照明箱(AL1-2):计算容量:Pjs=27W 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51.6进线开关:T1N 160 R63 3P 进线电缆:YJV(5X25)MR/SC50.WC2.照明箱(AL2-2):计算容量:Pjs=21W 功率因数:0.8 计算电流:Ijs=39.9进线开关:T1N 160 R50 3P 进线电缆:YJV(5X16)MR/SC40.WC二、主要部位节能计算:A区1.一层门厅:利用系数:0.60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95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0X19X3750X0.9X0.8/95=324功率密度:18X3X19/95=10.82.办公室(一):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45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8X3750X0.9X0.8/45=312功率密度:18X3X8/45=9.63.办公室(二):利用系数:0.7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40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75X6X3750X0.9X0.8/40=303功率密度:18X3X6/40=8.14.办公室(三):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28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6X3750X0.9X0.8/28=376功率密度:18X3X6/40=11.55.办公室(四):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22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4X3750X0.9X0.8/22=319功率密度:18X3X4/22=9.86.办公室(五):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18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3X3750X0.9X0.8/18=301.1功率密度:18X3X3/18=9.0B区1.一层门厅:利用系数:0.60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80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0X15X3750X0.9X0.8/80=30.3功率密度:18X3X15/80=10.12.办公室(一):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68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12X3750X0.9X0.8/68=309功率密度:18X3X12/68=9.53.办公室(二):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23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4X3750X0.9X0.8/23=305功率密度:18X3X4/23=9.34.办公室(三):利用系数:0.60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25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6X3750X0.9X0.8/25=380功率密度:18X3X6/25=12.55.办公室(四):利用系数:0.7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77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75X12X3750X0.9X0.8/77=315功率密度:18X3X12/77=8.46.办公室(五):利用系数:0.6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47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65X9X3750X0.9X0.8/47=336.1功率密度:18X3X9/47=10.37.会议室:利用系数:0.75 光通量:3750 灯具效率:0.9 面积:114维护系数:0.8 照度要求:300照度校验:0.75X18X3750X0.9X0.8/114=319功率密度:18X3X18/114=8.5照度不够的补加局部照明。

采暖计算书

采暖计算书

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淮南市某办公楼采暖工程2、 地理位置:北纬32.6,东经116.83、建筑面积1600m 2,总高度14.4m (相对地面),一层为办公,二三层为办公和经理室,顶层为设计室和会议室1.2、建筑条件1、该建筑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层高3.6米,2、围护结构,200空心砖墙,楼板均为现浇混凝土板1.3、热源条件1、热源为市政蒸汽管网,经小区换热站(汽水换热)交换 1.2设计内容办公综合楼集中供暖系统2 设计依据2.1任务书《供热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2.2基础数据一、气象参数:冬季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

C,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速3.3m/s,室内设计温度:18。

C二、热工参数:外表面换热系数取αw =23W/m 2.。

C内表面换热系数取αw =8.7W/m 2.。

C 墙体导热热阻:λ=0.3w/m. .。

C 三、热源参数:95 .。

C 供水70.。

C 回水四、门窗类型窗:对拉双层木窗,K=2.68W/2m ·℃ 1.8×4门:实体木制双层木门 1.5×23 采暖热负荷计算3.1 负荷计算见负荷计算计算书对于本办公楼的热负荷计算只考虑围护结构传热的耗热量和冷风渗透引起的耗热量,人员、灯光等得热作为有利因素暂不考虑在热负荷计算当中。

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按下式计算:at t KF Q w n )('1-=式[1]式中: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 2·℃;F ――围护结构的面积,m 2;a ――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

冷风渗透耗热量按下式计算:)(278.0'2w n p w t t c V Q -=ρ 式[2]式中:V ――经门、窗隙入室内的总空气量,m 3/h ;w ρ――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 3;p c ――冷空气的定压比热,这里为1Kj/kg ·℃。

公式来自课本《供热工程》,公式中的参数来自课本附录1-4和表1-3等下面以一层房间101为例进行计算: (1)、对房间地带的划分及热负荷计算第三地带第二地带第一地带第一地带:F=7.5×2+6×2=27 m 2 地面传热系数 k=0.47 W/m 2·℃ 第二地带:F=5.5×2+2×2=15 m 2 地面传热系数 k=0.23 W/m 2·℃第三地带:F=3.5×2=7 m 2 地面传热系数 k=0.12 W/m 2·℃ 温度修正系数取为a =1q 0=0.47×27×(18+3.5)×1+0.23×15×(18+3.5)×1+0.12×7×(18+3.5)×17 =365.08 W(2)西外墙热负荷计算F=6×3.6=21.6 m 2 传热系数k=1.2 W/m 2·℃ q 1=1.2×21.6×21.5×1=565.19 W(3)南外墙热负荷计算F=7.5×3.6-1.8×2×2=19.8 m 2 传热系数k=1.2 W/m 2·℃q 2=1.2×19.8×21.5×1=510.84 W (4)南外窗热负荷计算F=1.8×2×2=7.2 m 2 传热系数k=2.68 W/m 2·℃ q 3=2.68×7.2×21.5×1=414.86 W (5)朝向修正西外墙X CN =-5% 南外墙X CN =-20% 南外窗X CN =-20% q 1 = 565.19×(1-5% )=536.93 W q 2 = 510.84×(1-20% )=408.67 W q 3 = 414.86×(1-20% )=331.89 W (6) 冷风渗透耗热量V=L l n=3.3×9.6×2=63.36m 3/hQ 2=0.278×63.36×0.4×1.4×21.6=212.2 W总耗热量 Q = 536.93+408.67+331.89+212.2=1854.6 W4 供暖系统设计4.1系统方案一、热媒设计参数采暖系统采用热水采暖系统,供水温度tg=95。

供暖热负荷计算书概要

供暖热负荷计算书概要

用鼠标右键点击2号楼,弹出菜单选择添 加楼层。
右键点击1层,弹出菜单点击添加房间, 并把房间名称进行修改
修改房间基本信息:输入房间面积、高度、冷 负荷参数里的设计温度和热负荷参数里的设计 温度,然后点击修改。
人体、照明、设备及新风的确定
• 人体的确定首先由建筑专业提供建设方的设计要求及每间办公室 的人数也可参考装饰装修专业设计的办公室座位数来确定;照明 和设备的确定应由电气专业提供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可参考负 荷计算软件内自带的参考数据确定;新风量按每人所需最小新风 量乘以人数确定。以人体的确定为例,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冷负荷计算书输出完毕后再回到输出计算书页 面→选择热负荷→输出→保存到指定文件夹
最后将负荷计算的原版进行保存,单击菜单栏里的工程选择另存为 保存到指定文件夹,当计算书出现问题时,可打开计算书原版进行
修改后,再次输出计算书。
选择墙体颜色修正(点击墙体颜色修正右侧空 白处→选择浅色0.94或中色0.97)→添加
外窗添加:单击房间右边的下拉箭头→选择外窗 →输入外窗面积→选择外窗的朝向→修改外窗个数 →
选择窗户类型(单击窗户类型的下拉箭头选择 相应的窗户类型)→选择遮挡系数(点击遮挡系 数右侧空白处→点击右侧正方形按钮→
• 外门:在建筑施工图中的门窗表中查找对应的外门尺寸计算外门面积;

外墙:参考建筑平面图和建筑立面图,确定外墙的尺寸和建筑层高,长X高—外窗面积=外 墙面积;
• 例:会议室 北外墙:墙体长为:7.8+3.9=11.7m 层高:4.5m

北外墙传热面积为:11.7X4.5—3.24X3=42.93m2
负荷的添加
• 人体负荷的添加:单击房间右边的下拉箭头→选择人体→输入人数→选择对应的劳动状态→添加。

计算书

计算书

一、热负荷计算:1.办公楼:调控中心楼的建筑面积为900m2。

对于本工程建筑的热负荷计算:Q h=q h·A·10-3式中:Q h——采暖设计热负荷(kW)q h——采暖热指标(W/m2)A ——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其中采暖热指标取自《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中表3.1.2-1采暖热指标推荐值,本工程取q h=80W/m2。

本工程取A=900m2计算得:Q h=72kW2.加气站房采用电暖气;3.水浴式加热器(2000+500Nm3/h)、高压水浴式加热器(2000 Nm3/h)的工艺加热:天然气在压降之前能借助于热交换器的热量升温,以抵消气体发生焦耳—汤姆逊效应引起的降温,那么,该热交换器所提供的热功率应按下面的公式计算:Q=q n C P(Δ Pdt/dP+t2-t1)式中:Q-----热功率(KJ / h)q n-----标准体积流量C P-----气体定压比热(KJ /(m3* ℃)t2----降压后的温度(℃)t1----降压设备进口处的温度(℃)Δ P----降压前后的压差(MPa)dt/dP----焦耳—汤姆逊系数(℃/ MPa)如果dt/dP作为常数来计算,则根据气体的性质和工况就可确定其所需的热功率。

天然气的dt/Dp值可根据天然气(CH4)的状态图来计算。

在其出态参数P1,t1已知时,可确定状态点的焓值h1。

按焦耳—汤姆逊系数的定义条件:绝热截流其焓不变,由终状态的焓h2= h1和截流后的压力P2参数就可确定其终温度t2值。

焦耳—汤姆逊系数可按下式求得:MJ=Δ t/Δ P=( t2—t1) /( p2—p1)在工程上,一般把微分的温降都近似为常数,对于天然气,该常数约为4℃/ MPa。

这样根据天然气气流的参数可确定计算换热功率Q。

各段换热所需的热功率如下式求得:所需热功率:基础参数:P1=4.0MPa 调节后压力C P=1.65 KJ /(m3* °C)Δt=15°CQ1= q n C P(Δ Pdt/dP+t2-t1)=2500*1.65*(0.4*4+25)=2500*1.65*26.4=108900KJ/h=30.25kWQ2= q n C P(Δ Pdt/dP+t2-t1)=2000*1.65* (25*4+25)=2000*1.65*125=412500KJ/h=114.583kW工程所用锅炉的最大热负荷为216.833kW。

办公楼_热负荷计算书ct7777

办公楼_热负荷计算书ct7777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00 1.00
2.10 平均:0.35 -9 0.48 2.10 2.10 0.48 0.48 平均:0.35 -9 0.48 2.10 0.48 平均:0.35 -9 0.48 2.10 平均:0.35 -9 0.48 2.50 平均:0.35 -9 0.48 2.50 平均:0.35 0.48 2.10 平均:0.35 -9 0.48 2.50 0.48 0.48 平均:0.35
2.4 4.6 20 4.2 1.7 1.7 4.2 4.2 13.1 20 4.2 2.0 4.2 6.9 20 4.2 2.0 2.3 20 4.2 2.7 9.0 20 4.2 2.7 5.1 4.2 2.0 6.3 20 4.2 2.1 4.2 4.2 3.6
2.4 12.4 室外温度 55.02-16.3 16.3 4.4 3.8 12.6 89.1 室外温度 56.7 19.4 13.4 93.2 室外温度 9.7 4.2 13.1 室外温度 35.3 21.1 75.6 室外温度 21.4 12.4 31.1 21.4 3.6 32.1 室外温度 15.1 3.8 6.7 6.7 28.4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房高修正 1.00 1.00 1.00 17.0 室外温度 56.7 2.8 15.6 5.8 86.4 室外温度 9.7 4.2 10.4 室外温度 11.8 4.8 17.9 室外温度 12.0 35.3 52.9 2.1 室外温度 8.8 6.3 室外温度 16.4 12.6 2.5 11.7 室外温度 11.3

某公司办公楼空调及冷热源工程设计

某公司办公楼空调及冷热源工程设计

某公司办公楼空调及冷热源工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空调设计1 .办公楼空调负荷计算(以三楼15号房为例)(1)热负荷已知参数:外表面h=23.26w∕πΓC(夏),h=18.56w∕m2o c(冬)内表面h=8.72w/IH20C冬季:室内18℃,40%室外2℃,82%夏季:室内26℃,60%室外36.5C(干)27.3℃(湿)北外墙Fb=3.9×3.3-1.5×1.5=10.62m2Kb=I/(1/18.56+0.02/0.93+0.04/0.04+0.02/0.93+0.2/0.69+0.02/0.93+1/8.72)=0.657w∕m20CQb=KF(tn-tw)a=112.15W北外窗Fbc=1.5XI.5=2.25m2KbC=3.5w∕m2θC故QbC=KbcFbc(tn-tw)a=126W冷风渗透耗热量(使用换气次数法)Vn=(3.9-0.125)×3.1×4.6=53.8m3,nk=1∕4,Pw=134,CP=IQ bc'=0.278×1∕4×53.8×1×1.34×(18-2)=80.2W南内墙Fn=3.3×3.9-0.9X2.1=10.98m2Kn=I/(1/8.92+0.02/0.93+0.2/0.54+0.02/0.93+1/8.72)=1.56取a=0.7Qn=I.56-10.98~16-0.7=191.8W屋面Fm=16.17m2,K=O.649Qw=O.649×16.17×16=167.94W冬季总热负荷Q1=Qb+Qbc+Q bc'+Qn=678.09W(2)冷负荷己知屋面逐时温差屋面K=1∕(1∕23.26+0.02/0.93+0.05/0.04+0.02/0.93+0.1/1.94+0.02/0.93+1/8.72) =0.654F=16.17m2屋面逐时冷负荷Qw1K=I/(1/23.26+0.02/0.93+0.04/0.04+0.02/0.93+0.2/0.69+0.02/0.93+1/8.92) =0.661F=IO.62m2外窗K=3.5,F=2.25m2外窗逐时传热冷负荷QCC窗户有效面积系数遮挡系数遮阳系数冷负荷强度南内墙F=IO.98m2m2,K=I.56,twp=32.5,t1s=1,tn=26Q=156×10.98×(32.5+1-26)=128.47W照明散热(取一盏36W荧光灯,镇流器4W)Qd=1OOn1n2p=1.2×0.6×40=28.8W人体散热n=2,n,=0.93,q=134W∕人Qr=nn,q=249.24W(3)人体湿负荷按照室内人数2人,n'=0.93,查表w=109W∕人W=nn,w=202.74W负荷可总结该房间选型所需最大计算值如下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653 678 142(4)风量及冷量计算利用焰湿图可计算各房间的风量及冷量举比如下图所示1,2号房间4号房间10号房间根据如下公式:一次回风:送风量G=Q/(in-io)回风量Gh=G-Gw新风比m=Gw∕G×100%需冷量Qo=G×(ic-i1)新风负荷Qw=GwX(iw-in)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送风量G=Q/(in-io)风机盘管风量Gf=G-Gw新风机组需冷量Qw=GwX(iw-i1)风机盘管需冷量Qf=GfX(in-im)2 .系统划分与形式选择结合冷湿负荷量及该建筑的结构形式,从能源节约与适合操纵方面考虑,可知该建筑一层应选择集中供冷与通风的形式,即集中式空调系统与全面通风系统;而二楼应使用半集中式空调系统与各房间分别全面通风;三楼与二楼相同。

2号楼南楼采暖热负荷计算书

2号楼南楼采暖热负荷计算书
2#楼教学楼采暖负荷计算表
基本耗热量 : Q`=K*F*T* a
室外温度
房间名称 及编号 名称及 方向
修正后耗热量 :Q"=(1+ b ch+ b f+ b li+ b m)*Q`
室外风速 2 m/s 外墙K 0.5 外窗K 2.6
Q2采用换气次数法,Q2及Q3计算公式见设计依据
-5 ℃
耗热量修正 温差 基本耗 修正后 朝向 风力 两面外 窗墙 传热 温差T 修正 围护结 耗热量 热量Q` 面积F 系数a 系数K 构长度 b ch bf 墙b li 比bm Q" 围护结构
0 0 0
房高 修正 bfg 0 0.04 432.1 0.004 93.65 0.004 0 0.004 0 0.004 0 0.004 0 0.004 0 0.004 634.8 0.004 0.004 0.6 1.5
间歇 修正 bj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

18 墙高 m 西外墙 4.2 地面 窗高 m 屋顶 2.5 外门
0 0 7.2 8 0 0 0 0 80 80 0
0 0 18 15.6 0 0 0 0 80 80 0
2.6 0.48 2.6 0.48 2.6 0.48 2.6 0.48 0.2 0.46 3.1
0 0 0 0
0 0 0.1 1023 146.4 0 0 0 0 0 0 0 846.4
Q2=0.28*Cp*rw*(tnQ3=Q`*b kq 503 轴 8-14# 100人 教室
室温 ℃ 北外窗 北外墙 南外窗 南外墙 东外窗 东外墙 西外窗
1 基数= 0.65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0 23 23 Cp=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912 156.2 0 0 0 0 0 740.6 0

用电负荷计算书办公楼

用电负荷计算书办公楼

用电负荷计算书工程名:计算者:计算时间:参考手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计算及示例》12SDX10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等【计算公式(不加入补偿容量)】:负荷容量:若不全为三相且不存在单相且进线相序为三相且∑(单相、L1相、L2相、L3相的负荷) <= 0.15 * ∑(三相的负荷),则计算负荷= ∑(三相的负荷) +∑(单相、L1相、L2相、L3相的负荷),否则计算负荷= ∑(三相的负荷) + max(∑(L1相的负荷),∑(L2相的负荷),∑(L3相的负荷)) * 3。

有功功率Pc = K∑p * ∑(Kd * Pn)无功功率Qc = k∑q * ∑(Kd * Pn * tgΦ)视在功率Sc = √(Pc * Pc + Qc * Qc计算电流Ic = Sc / (√3 * Ur)补偿前功率因数COSφ1 = 1/√{1+[(βav* Qc)/(αav* Pc)]²}【已知参数】:进线相序 : 三相有功同时系数k∑p:1.00无功同时系数k∑q:1.00有功负荷系数αav:0.75无功负荷系数βav:0.80负荷:【计算过程(不加入补偿容量)】:计算负荷: 4.20有功功率Pc = K∑p * ∑(Kd * Pn)= 3.57无功功率Qc = k∑q * ∑(Kd * Pn * tgΦ)= 1.73视在功率Sc = √(Pc * Pc + Qc * Qc= 3.97计算电流Ic = Sc / (√3 * Ur)= 6.03补偿前功率因数COSφ1 = 1/√{1+[(βav* Qc)/(αav* Pc)]²} = 0.89。

哈尔滨某办公楼采暖热负荷_热负荷计算书

哈尔滨某办公楼采暖热负荷_热负荷计算书

相对湿度%大气压(Pa)74%100150楼号总层数总高度(m)总面积(m2)热负荷(KW)新风热负荷总热负荷(KW)热指标(w/m2)1号楼417.42003.773.8997.61171.585.59Q j K F t n t wn αQ哈尔滨某办公楼采暖热负荷 热负荷计算书_工程信息及计算依据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哈尔滨某办公楼采暖热负荷工程编号XJGC001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单位设计院工程地点黑龙江-哈尔滨工程总面积(m2)2003.70工程总热负荷(KW)171.50工程热指标(w/m2)85.59编制人周唱唱校对人岳星佐日期2011年12月22日二.室外参数采暖计算温度 ℃空调计算温度 ℃冬季平均风速 m/s-26-293.8三.建筑信息四.计算依据1.通过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 j = aFK(t n - t wn )—基本耗热量,W —传热系数,W/(㎡·℃)—计算传热面积,㎡—冬季室内设计温度,℃—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温差修正系数2.附加耗热量计算公式Q = Q j (1 + βch + βf + βlang ) ·(1 + βfg )—考虑各项附加后,某围护的耗热量Q j βch βf βlang βfgQ Cp p wn V t n t wnL0l1 b m —某围护的基本耗热量—朝向修正—风力修正—两面外墙修正—房高附加3.冷风渗透计算Q = 0.28·C P·p wn·V·(t n - t wn)—通过门窗冷风渗透耗热量,W—干空气的定压质量比热容=1.0056kJ/(kg·℃)—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渗透冷空气量,m3/h—冬季室内设计温度,℃—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通过门窗缝隙的冷风渗透耗热量计算V = L0·l1·m b—在基准高度单纯风压作用下,不考虑朝向修正和内部隔断的情况时,每米门窗缝隙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m3/(m·h)L0 = a1 · (p wn · v02/2)ba1—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m3/(m·h·Pa b)当无实测数据时,可根据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标准采用v0—基准高度冬季室外最多方向的平均风速,m/s—外门窗缝隙长度,应分别按各朝向计算,m—门窗缝隙渗风指数,b = 0.56~0.78。

上海市某办公楼负荷计算书

上海市某办公楼负荷计算书

上海市某物业办公楼负荷计算书1工程信息
1.1 基本参数
2气象参数
2.1 基本参数
2.2夏季参数
2.3冬季参数
3工程负荷统计3.1夏季负荷统计
4建筑物信息
4.1 基本参数
5建筑物负荷统计5.1夏季负荷统计
6楼层信息
6.1物业办公楼所有楼层信息
6.1.1 基本参数
6.1.1.1 1 楼层
7楼层负荷统计
7.1物业办公楼所有楼层负荷统计7.1.1 夏季负荷统计
8房间负荷统计
8.1物业办公楼所有房间负荷统计8.1.1 夏季负荷统计
9房间详细计算
9.1物业办公楼所有房间详细计算9.1.1 1001[南1]房间信息
9.1.4 1004[南4]房间信息
9.1.4.1 基本参数
9.1.5 1005[北1]房间信息
9.1.5.1 基本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工程1 热负荷计算书_工程信息及计算依据一.工程概况
二.室外参数
三.建筑信息
四.计算依据
Q j βch βf
βlang βfg β
jan
Q Cp p wn V t n t wn
L 0
l 1b m
—某围护的基本耗热量—朝向修正—风力修正Q = 0.28·C P ·p wn ·V·(t n - t wn )
—通过门窗冷风渗透耗热量,W
—干空气的定压质量比热容=1.0056kJ/(kg·℃)—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 3—两面外墙修正—房高附加—间歇附加率
3.冷风渗透计算
V = L 0·l 1·m
b
—在基准高度单纯风压作用下,不考虑朝向修正和内部隔断的情况时,每米门窗缝隙的理论渗
透冷空气量,m 3
/(m·h)
L 0 = a 1 · (p wn · v 02/2)b
a 1—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m 3
/(m·h·Pa b
)当无实测数据时,可根据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标准采用
—渗透冷空气量,m 3/h —冬季室内设计温度,℃—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通过门窗缝隙的冷风渗透耗热量计算
m = C r ·C f ·(n 1/b + C)·c h
C r —热压系数
C f —风压差系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可取0.7n—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v 0—基准高度冬季室外最多方向的平均风速,m/s —外门窗缝隙长度,应分别按各朝向计算,m
—门窗缝隙渗风指数,b = 0.56~0.78。

当无实测数据时,可取b=0.67
—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下,考虑建筑体型、内部隔断和空气流通因素后,不同朝向、不同高度的门窗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
C h —高度修正系数
c h = 0.3·h 0.4
h—计算门窗的中心线标高
参考书籍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 201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_暖通空调动力》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_暖通空调动力》
设计软件:天正暖通软件(THvac)
鉴定情况: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 建科验字[2008]第053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