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确定。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的期望结果,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教育的社会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是社会性的活动,其目标应符合社会的需要和期望。
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能够被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评价所实现和检验。
教育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
教育目标不应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而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不同的学生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因此教育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教育内容的确定是指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等因素。
教育内容还应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科学性要求教育内容符合学科体系和学科规律,而人文性要求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教育内容的确定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确定。
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是教育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
教育内容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来确定,以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总之,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确定。
教育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社会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
教育内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并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能够指导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 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2021 返回
15 退出
1编期中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谈谈 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 切入点,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 第10周上交)
2021 返回
16 退出
书籍推荐
1编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 善,手段是模仿。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 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 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营完美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2021 返回
2 退出
“教”、“育” (甲骨文)
1在编 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
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编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
➢ 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2021 返回
26
返回
退出
学习者(学习者≠受教育者 ≠学生 )
1“编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
2021 返回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3-4章
(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和生产的最后决定力量。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 密切相关,受其制约。其中,社会是上位范 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 及趋势、立足于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将来 自己可能选择的发展道路。
西方古希腊的罗马时代,一些朴素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原是由物质构成的。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 推崇人的精神和理念,把理念和灵魂看做人 的本原。
中国的思想家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 主要反映在人性的善恶之争上。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的本质,简言之就是指人之所以 为人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 要理论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 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是我国蔡元培)
“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 (1)教育经费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2)教育行政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筛选假设理论”的意义在于: (1)对于文凭筛选功能的重视;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获得 比他人更有利的地位; (3)就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 技术能力; (4)教育文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 一些不完善之处; (5)有利于缩小各群体收入差距、实现收 入均等。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
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
物质 生活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
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3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最新.ppt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自然科学内容及其贫乏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等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空间科学、新能源、新材料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个别教学 耳口相传 单向授受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班级授课制 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
只能与生产合于一体。
•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不需
•
要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 近代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劳动者
•
需经学校培养和训练。
蒸汽机 电气化 电子计算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小学 初中 高中
• 现代社会:新的生产力对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提 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幻灯机 电影 电视 录音录像机 计算机 网络
(四)政治经济与教育
✓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 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表现: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第一,政治通过国家机关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进 行直接领导。
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 •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等。 • 高校优越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云集;
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先进的实验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 空气浓厚以及教学于科研的互补等。
(3)教育具有经济效益 • 舒尔茨的研究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探讨了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学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关注学习的结果,即学习者的行为变化。
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家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可预测的反应过程,主要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达到。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利用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感知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等。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的产物。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戈尔茨和维戈茨基等学者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互动的机会,以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标设置和实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本章介绍了教育目标的概念、种类和层次,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 教育目标的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具体目标或期望的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主要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行为目标则强调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和习惯的养成。
2. 教育目标的种类教育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综合目标和专业目标;按照目标的层次和时间跨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多了一个‘铁’字,”他很自信地说,“课文里有这么一句 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名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 个‘铁’字吗?”他的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 生笑得前俯后仰。小柳见大家这么一笑,脸涨得通红,手足无 措,十分尴尬。
1、顺序性(身体和心理)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3、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4、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 整体性及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
神和疾病, 在教育中要求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和 谐全面发展,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1、顺序性(P84)
第二次生长高峰 青春期
(2)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 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 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可是获得最佳效 果。
关键期概念由来:劳伦兹与他的印刻学习 (Lorenz and the imprinting)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 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这 一概念。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 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从此以后 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科学 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 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 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 事情发生了。
人的发展在心理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和观点
反复出现的问题 当前优势观点
主动-被动
儿童积极参与探究,创造关于世界的意义
遗传-环境
发展的原因能在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中找到,不是 独自分开发展的
社会-历史
发展受个人特征和所依赖的历史,环境,文化相互作用 影响
发展中的相似性
教育原理第三章
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三章)(一)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考试内容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渚因素的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各种偏激观点(如遗传决定沦)的代表人物及言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凶素;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考核要求1.识记:(1)人的发展概念;(2)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概念;(3)各种偏激观点(如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言论。
2.理解:(1)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3)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应用: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知识点讲解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影响人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兹将这四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论述于下,从而更好地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遗传(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向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盛冰主讲)——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古代中国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儒家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儒家人的发展理论:发展目标是通过提 高个体的人格境界而达到外在社会理想的 实现;发展的秩序是“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的教育策略儒家的教育策略: 教育目的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和内在 的道德反省;
中华教育学习网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与教育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他的道德发 展理论可以概括为“三水平六阶段”。 (2)科尔伯格的教育观: 道德教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应尊 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道德教育要逐渐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 提高; 道德教育的重点应从注重“他律”转向注 重“自律”, 从注重个体“私德”到注重社会公德以及 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
概念: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作用: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它们 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 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 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 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2、相应的教育策略 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 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建设,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转化环 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环境因素。
中华教育学习网
5、存在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存在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存在主义是20世纪 西方的一种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 凯郭(S.A.Kierkegaard)、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K.Jaspers)、海德格尔(M.Heidegger)、法国的萨 特(J.P.Sartre)等。 (2)存在主义的教育观点: 教育必须把儿童看成是“完全的人”,而不是 “不成熟的人”; 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此他们强烈批评学校 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学校制度; 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特性、发挥潜能和创造性; 教育要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教育方法以讨论、对话、问答为主。 中华教育学习网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陈理宣版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绿色的启示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 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 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 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 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 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 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 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 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 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 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 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 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 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 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 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 普遍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 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 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 本质区别。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教师面对的对象:人(学生)、社会 经验 教育加速了社会经验的传递和积累。 教育对社会经验具有加工、重组、提 炼、筛选的功能。 教育促进了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经验能 力的提高。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 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 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 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 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 较扎实的基础。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3章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1.以你所在学校或任教班级为例,分析学校或者班级学生的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
答:(1)生存状态的分析“生存状态”即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
分析学生的生存状态就是分析其是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具体可分析学生会面临的机遇或挑战,生活中的存在矛盾或冲突等等。
例如分析初一学生的生存状态: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较好;做事积极向上,主动性强,责任心强,但可能遇事不冷静,缺少理性;人际交往可能较广范,朋友较多;生活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学习与娱乐的冲突,时间安排的冲突,情感方面的冲突等等;学生也会面临着学习上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发展的各种机遇,等等。
(2)成长问题不同阶段的学生会面临着不同的成长问题,应该具体分析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世方面、生活习性,等多种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例如初一学生的成长问题:初一学生可能会存在不能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问题;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不知怎样与人相处;在学习上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2.以两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你的学生观和你同事的学生观,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答:(1)案例案例一:期中考试前学校突然宣布要举办一个广播体操比赛,很多班主任认为期中的学习成绩比学生活动重要,因此不支持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
我却非常支持我班的同学参加此比赛,当然我也提出了要求:“我们既然参加了就得取得好的成绩,并且只能课余时间练习,平时正常上课,不能影响期中考试成绩。
”同时,我也给学生们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
之后,我所带的班级不仅取得了体操比赛的第一名,而且在同年级期中考试中也排第一名。
案例二:我的一个同事,也是某班班主任,学生对他的管理过严感到不满,用书信向学校领导汇报,这个班主任查笔迹怀疑他们班的某学生,便立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威胁学生退学。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发展观
• 1.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 •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活到老,学到老
• 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 •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 • •
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 “原罪说”即基督教中 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 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 来自其祖先——亚当与 夏娃。 • 儿童生而有罪,教育的 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尽快 地赎罪。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 材料。 • 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 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 • 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 育就足够了; • 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 受什么教育。
• • • •
(4)把握儿童发展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等于简单的变化; 2.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3.发展不等于学习或接受教育的过程。
• 儿童发展的定义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 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
• 2.不平衡性 • 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 3.阶段性 •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 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 际情况区别对待。
补充内容: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提 2.社会环境——重要作用 3.教育—— 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作用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 • • •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前提 遗传:是指从父母先辈继承下来的生理特质。 一方面,遗传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另一方面,遗传是产生人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 一; •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二、环境决定论
• 强调外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 影响等,重视教育作用。
• 环境决定论又称“外铄论” • 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 生而辞让亡焉。
• 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 以任意涂抹、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 • 华生 :人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 使他们成为医生、领袖、银行家,或者使他们成 为乞丐、盗贼,全然不顾人的内在需要。
二、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 1.改变以往难繁偏旧的知识,增加与学生生活密 切联系的知识。 • 2.强调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原则。 • 3.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 • •
如何尊重并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1.要尊重儿童的感受 2.要尊重儿童的选择 3.要鼓励儿童的创造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
• 了解什么是新课程改革? • 2001年,我国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 总体框架。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 •
怎样认识环境决定论? 1.肯定儿童具有可塑性。 2.重视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 3.忽视儿童的自主性。
三、辐合论
• 辐合论又称二因素论。 • 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的重要作用。 • • • • • 代表人物: 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美国教育家杜威
• 4.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 • • • (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学 生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第一节
• • • •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关于儿童发展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
• 主要观点: • 认为儿童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所决定 的。遗传决定论又称为“内法论”。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 孟子:性善论 •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 韩愈:性三等论
•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 •
补充: 苏格拉底:“产婆术” 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 • • •
怎样认识遗传决定论? 1.这种观点是等级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2.这种观点危害至深。 3.这种观点是主观性的,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