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程教参——第五单元智者箴言-《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教案(适用于较深入的研读者)

《老子》五章教案洛阳一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一书在世界的巨大影响。
2.了解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3.介绍《老子》一书的主要内容。
4.举例研读《老子》的主要思想。
5.《老子》的文学特色。
教学重点:《老子》的主要思想。
一、《老子》简介:《老子》,又名《道德经》,人称“经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对《道德经》的翻译有1000多种。
中国古人传下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
二、《史记·老子韩非例传》中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例传》【译文】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课文-高中语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课文-高中语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课文-高中语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 ......的样子,相当于“然”3、鼓瑟希,铿尔铿的一声,象声词4、尔何如你(3)、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走4、冠者五六人行冠礼5、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乘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是非标准,正道,译作为人的道理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事,大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富足四、课文梳理1、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由点求赤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2、师生合作翻译课文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老子》五章教学课件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 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 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 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 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 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关于《老子》
《老子》 又称《老子五千 文》 、《道德经》或《道德 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 经典。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是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 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 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 就是《道德经》。
理解: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 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 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 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 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 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 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 哲学思想的基石。
二章
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
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 杂之。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 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 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南怀瑾
讨论:
•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 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 道互补”呢?
入世之态,出世之心: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

其人其书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 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 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 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课文解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 而是自作聪明之意。②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见,显露、 表现。素,未染色的丝。抱,持守。朴,未雕琢的木。③绝学:抛弃学问(有人 认为是抛弃一切外在的学问,有人认为是抛弃那些讲仁义、圣智、巧利的学问)。
联系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下面的这种困惑 你有吗?你能尝试用老子智慧解决这个疑惑吗?请谈谈其中的道理。 “在人生路上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我都很努力朝着 目标迈进。可是当我获得了我追求的成功以后,我梦想的那些掌声、 鲜花、关注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落在我身上。我很失落。我还要再去 追求这些吗?可不去追求,我也会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要求教案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
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五章_课件(上课)

讨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 看待老子的这些思想?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xiàn, 呈现, 显露
没有染色的 生丝。这里 比喻品质纯 洁、高尚的
圣人。
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合乎自然 法则的社会法律。
• 翻译:这三点仅仅作为文教(原则)是不 够的。所以还应当使人民知所依从:表现
和坚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弃绝了学问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 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 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 哲学思想的基石。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 的道。犹如马致远在《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 马。”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 《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 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 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 :“天道远,人道迩。”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 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的 生 活老 有子 哪的 些哲 启学 示对 ?我
们 日 常
以柔克刚 大智若愚 知人者智 天网恢恢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大器晚成
以德报怨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疏而不失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功成身退
学习目的
1. 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
2. 领悟《老子》五章的思 想内涵。
老子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是《道德经》中的五个核心章节,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集中展示。
本文将为您呈现《老子五章》的原文和翻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局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来源,但却有不同的名称,统称为玄。
玄中又有更深奥的存在,这是一切奇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会有丑;人人都知道善是善,就会有恶。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比,高和低相对,音声和谐相合,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对于无为的事,不使用言语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成就而不加斥责;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谛〕视其〔精〕,复〔小〕极。
〔苦〕于不〔劲〕,则无所不〔亡〕。
翻译:不推崇贤人,使人民不争;不追求稀有的珍品,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露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烦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内心虚空,胃口满足;意志温和,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
使人们回归纯粹,再度精神集中。
在不勉强之下,就无所失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五章课件

解词:
读其文
绝:抛弃,摒弃 文:统治者建立的文治法度
见(xiàn):表现,显露
素:未染色的丝
朴:未雕琢的木头
译文:
读其文
抛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 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 放弃巧和利,盗贼才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 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 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悟其道
1. 在这一章中同样包含着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矛盾、对立的事 物双方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弱→强
柔→刚
辱→荣
悟其道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先以水为例告 诉我们最柔弱的水能够战胜最坚硬的东西。是不是所有柔弱的事物都可 以转化为强大呢?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为人处世之道,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领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 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 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读其文
解词: 莫:没有一个 易:代替
垢:耻辱
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 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
读其文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 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 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没有人 肯去做。因此圣人说:(若)能承担国家 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 (若)能承 担国家的灾难,才算是天下人的君王。正 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形象。
《老子 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老子五章》教案课文讲解一章【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智者箴言5.《老子》五章老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参阅内容评析。
二、略。
【作者简介】《〈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样记述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又有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先秦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问周礼与老子,老子所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说《道德经》的《德经》为老子所编纂,《道经》是老聃所撰的对《德经》的注。
见沈善增著《还吾老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1页),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与《庄子》(又称《南华经》)和《列子》(又称《冲虚经》)合称为古代道家的三大经典。
《老子》以“道”为核心,文不过五千,却构建了上至帝王治世,下至隐者修身,蕴含无比丰富的哲学体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可见道家思想于中华文化之意义。
【内容评析】第二章:第一段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辩证法,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自己的对立面,相互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任何事物都无法存在。
正如今天哲学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第二段提出了“无为”的观点,这里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妄为,文中的“圣人”就是“无为”处世的典型,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第三十八章:老子认为“德”是“道”的本质属性的表现,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凡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就是“无德”。
同时老子认为“德”也有上下之分,符合“道”的是“上德”,偏离“道”的是“下德”,而当时社会倡导的“仁”“义”“礼”、“前识”(即“智”)都是“失德”、“失道”的。
充分表现了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洒脱豪迈,表露了对儒家思想的解脱与超越,后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关系的辩论,其影响意义是非常深远而巨大的。
第四十一章:这一章是道与德相结合较多的一章,是对有关道与德的思想观念的解释说明。
老子指出了不同的人对“道”所持的三种不同理解,并且肯定了这些理解都是合理的。
为了显示那些可想见的理解的合理性,老子用“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等日常体验作了非常形象的类比。
最后,老子指出只有“道”才能使天下万物善始善终。
第四十八章:本章老子表明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现他的民本思想。
在老子看来,那种“政教礼乐之学”的学问越多,人世间私欲妄行也就会层出不穷;而自然之道或无为之道则不同,它可以消减私欲妄行,增强自然的真实质朴。
老子认为,只有不断去掉私欲妄行,不断回归自然,最终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
而只没有私欲妄行的清静无为之人,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天下。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恣意干扰人民的生活,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天下的百姓,而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天下平安无事。
第六十章:这一章老子用烹煎小鱼比喻治理大国,说明治国的道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不能老是翻来覆去,这样就会把国家搅乱,老百姓就会民不聊生。
一个统治者治理国家如果以“道”治理国家,外面的力量就不会危害百姓,自己也不至于危害百姓,就会“德”泽百姓,各安其生而相安无事。
这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要以道治国,以德治国,实施“无为”政治的主张。
【相关资料】老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简述葛广义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
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
道教认为, “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
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
《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
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
唐武宗继位后,又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
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
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
这在《庄子》、《礼记·曾子》、《问》、《孔子家语》、《史记》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周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
《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途径(即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
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
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
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
古人说:“道之在我之谓德。
”道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
反之,就是无德。
故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
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由此,老子总结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等“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老子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
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即,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 !来威服天下。
《道德经》在古代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我们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版本是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战国中晚期。
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汉初。
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二种。
河上公本属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
其他有价值的版本还有唐代傅奕本《道德经》、唐代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郭煌唐写本《道德经》、石刻唐玄宗注本《道德经》、南宋范应元本《道德经》等。
历代注释《道德经》的著作不下千种。
比较有影响的有汉代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注、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
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他们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老子及其《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
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
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说老子“与三光为终始”,“自羲皇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
张道陵又作《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
可见,从道教创立伊始,老子就被奉为至尊天神。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
为史家所称道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国的结果。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举其著者,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为法家的理论依据。
曹魏王弼通过注释《道德经》,开创了玄学。
唐初成玄英等人则通过注释《道德经》,构造了重玄学。
北宋王安石又通过注释《道德经》,阐发出“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与时俱进思想,从而为其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养生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老子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知止知足”等思想,是历代养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态度。
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守一”等主张,成为静功养生的指导原则。
老子关于“玄牝之门”的论述,则在道教内丹学中发展成为“玄关一窍”的理论。
老子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论述,更成为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之道的理论依据。
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遗产。
近代以来,《道德经》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版本仅次于《圣经》的文字作品。
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在其思想及实践中深受《道德经》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在当今世界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有责任在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摘自《中国道教》,2003.2)略论《老子》的现代价值张秋平一、《老子》给我们的反思一部《老子》(又名《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蜂起。
至今释者仍不乏其人,实可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可借鉴的治世名言,军事家说是一部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结晶,阴阳家作为推演“天机”之秘鉴,俗家子民喟叹其玄之又玄……。
短短五千文却像一个奇迷悬达两千多年之久,就是海外学者也视为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