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环境治理材料与技术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任务 (4)第2章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基础知识 (4)2.1 环境科学概述 (4)2.2 环境工程概述 (5)2.3 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5)第3章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5)3.1 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5)3.1.1 工业污染源 (5)3.1.2 农业污染源 (5)3.1.3 城市生活污染源 (6)3.1.4 其他污染源 (6)3.2 水环境治理技术 (6)3.2.1 废水处理技术 (6)3.2.2 废水回用技术 (6)3.2.3 河流湖泊治理技术 (6)3.2.4 地下水保护技术 (6)3.3 水环境保护措施 (6)3.3.1 环境监管政策 (6)3.3.2 污染防治措施 (6)3.3.3 生态修复与保护 (6)3.3.4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7)3.3.5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 (7)第4章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7)4.1 大气环境污染源分析 (7)4.1.1 工业排放 (7)4.1.2 交通排放 (7)4.1.3 生活排放 (7)4.1.4 自然源 (7)4.2 大气环境治理技术 (7)4.2.1 燃烧净化技术 (7)4.2.2 吸附与吸收技术 (7)4.2.3 冷凝与膜分离技术 (8)4.2.4 生物净化技术 (8)4.3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8)4.3.1 优化产业结构 (8)4.3.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8)4.3.3 强化污染源治理 (8)4.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8)4.3.5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8)4.3.7 强化宣传教育 (8)第5章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工程 (8)5.1 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 (8)5.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9)5.3 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9)5.4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9)第6章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 (10)6.1 噪声与振动污染源分析 (10)6.1.1 噪声污染源 (10)6.1.2 振动污染源 (10)6.2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0)6.2.1 噪声控制技术 (10)6.2.2 振动控制技术 (10)6.3 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 (10)6.3.1 噪声控制措施 (11)6.3.2 振动控制措施 (11)第7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11)7.1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1)7.1.1 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11)7.1.2 生态环境影响因子 (11)7.1.3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12)7.2 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12)7.2.1 治理技术概述 (12)7.2.2 生物治理技术 (12)7.2.3 物理治理技术 (12)7.2.4 化学治理技术 (12)7.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7.3.1 生态保护规划 (12)7.3.2 生态修复工程 (12)7.3.3 生态环境监测 (12)7.3.4 生态环境法规与政策 (12)7.3.5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3)第8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3)8.1 环境监测技术 (13)8.1.1 监测项目与指标 (13)8.1.2 监测方法 (13)8.1.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3)8.2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3)8.2.1 单项评价 (13)8.2.2 综合评价 (13)8.2.3 模型评价 (14)8.3 环境监测与评价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14)8.3.1 环境规划与管理 (14)8.3.3 环境污染治理 (14)8.3.4 环境风险评价 (14)8.3.5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与维护 (14)第9章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管理 (14)9.1 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14)9.1.1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4)9.1.2 项目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14)9.1.3 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14)9.2 环保工程设计与管理 (15)9.2.1 环保工程设计原则 (15)9.2.2 环保工程设计内容 (15)9.2.3 环保工程设计管理 (15)9.3 环保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5)9.3.1 环保工程招投标 (15)9.3.2 环保工程合同管理 (15)9.3.3 环保工程合同争议处理 (15)第10章典型案例分析 (15)10.1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案例 (15)10.1.1 案例背景 (15)10.1.2 治理措施 (16)10.1.3 治理成效 (16)10.2 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案例 (16)10.2.1 案例背景 (16)10.2.2 治理措施 (16)10.2.3 治理成效 (16)10.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案例 (16)10.3.1 案例背景 (16)10.3.2 治理措施 (17)10.3.3 治理成效 (17)10.4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案例 (17)10.4.1 案例背景 (17)10.4.2 治理措施 (17)10.4.3 治理成效 (17)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环 境 化 学 (第六章)

环 境 化 学 (第六章)
某种呈气溶胶状态的物质 空气中含有大量固态或液态的悬浮粒 子,与承载它们的空气介质(气体成分) 组成气溶胶体系。 危害性:引发酸雨、地面积尘、器物 腐蚀、人体疾病。著名的美国洛杉矶和英 国伦敦烟雾导致多人死亡。
此外,森林大火烟雾含有CO、CO2 、 NOX、HC(有机烃)、颗粒物等。香烟烟 雾含有400多种有害物,其中有40多种致 癌物(烟碱、苯并芘、铀、镉等)。油 炸、煎食物的油烟中含有多量脂肪酸和 热分解产物如:丁二烯、丙烯、醛类等。
如:转移途径 转移途径 蛋白质(分解)→氨基酸(小分子)→ (部分分解)NH4+(NH3) → 尿素,铵盐→ 排出(正常人体) NH3 →(转入血液)进入人脑(中毒)
如:剂量 剂量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气体,但早产新 生儿连续吸氧六小时以上,会造成视 网膜损伤导致失明。
确定一化合物是否是毒性的定量标准
存在于大气中 石油化工燃烧物,如 1kg 汽油燃 烧可产生CO2 150-200g,NOx 4-20g, CHx 4-8g 及相当量的铅;氟氯烃;光 化学反应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物等。
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毒物: 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毒物 重金属、有机农药、多氯联苯、 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酚、醛、放 射性元素等; 存在于土壤中: 存在于土壤中 重金属、有机农药、表面活性剂、 化肥等其他有机污染物。
此外,非正常的不良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 污染即人为添加物,如: 大米(工业石蜡油);面粉(滑石粉); 黑木耳(硫酸镁);茶叶(滑石粉,颜料); 粉丝(漂白剂); 白木耳(硫磺熏); 海鲜 (甲醛泡);味精(尿素);猪饲料(瘦肉 精);豆制品(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人 工合成色素、植物生长刺激素和食品添加剂等。
油墨、颜料 (苯、甲苯、铅、偶氮 化 合物等) 强酸、强碱伤害皮肤,引发炎症等, 重者渗入内层组织,并中毒。

第6章:命令和控制性的环境

第6章:命令和控制性的环境
分权:个体决策者相 互作用达到政策目的
成本有效
7.1.2 环境政策评估标准-公平(Equity)源自计划A B C D
总成本
50 50 50 50
总收益
100 100 140 140
净收益
50 50 90 90
净收益的分配
X低收入群体 Y高收入群体
25
25
30
20
20
70
40
50
7.1.3 长期激励(Incentive)
7.2.3 标准与激励
MAC1
MAC2
MD
e da cb
e3 e2
e1
7.2.3 标准与激励
• 政府的排污标准通常是工业企业每单位投入或产 出所允许的最大排污量
总污染物排放量=总产出×每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 ×每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
削减总产量
提高燃料效率
基于产出的标准:每单位产出所允许的最大排污量
➢ 排放标准(emission standard):是由政府设定的企业排污量的上限,单位时 间内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排放标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设定:
(1)排放率(每小时排放的量) (2)排放浓度(废水中每百万单位的生化氧含量要求) (3)总废料排放量(废料排放量乘以浓度乘以排放持续期) (4)单位产出产生的废料(每生产一千万小时的电能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 量) (5)单位投入产生的废料(能源厂每燃烧一吨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6)污染物排放前的清除率(在排污前清除60%的废物)
高标准未必能产生高效率
7.2.4 标准在执行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C1 C2
MAC
MD
ea
fc d
e*
e1 e0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环境治理工程设计;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方法和技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技术;重点讲解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治理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阐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重点介绍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A.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B.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C. 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经济领域,忽视社会和环境领域D.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责任2、2、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补偿机制?A. 对因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民提供补贴B. 建立跨区域的水资源调配机制C. 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D. 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标准3、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A. 当地资源丰富,环境问题较少B. 当地资源匮乏,环境问题突出C. 当地资源丰富,环境问题突出D. 当地资源匮乏,环境问题较少4、以下哪种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大规模砍伐森林以扩大耕地面积B.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C. 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D. 大规模开发旅游资源,不考虑环境影响5、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 大规模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B. 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C. 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 无限制地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6、在以下哪种情况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A. 地区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较高B. 地区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较低C. 地区资源适中,环境承载力适中D. 地区资源不稳定,环境承载力不稳定7、以下哪种现象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 沙漠化B. 森林砍伐C. 河道整治D. 退耕还林8、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A. 经济发展B. 社会进步C. 环境保护D. 生态破坏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重要?A. 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资源环境压力较大B. 国家经济稳定,人口增长适中C. 国家经济衰退,人口增长缓慢D. 地区经济停滞,人口增长迅速 10、以下哪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A. 可持续发展原则B. 公平性原则C. 可持续性原则D. 可持续性原则11、以下哪项措施有利于促进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 大规模拆除城市绿地,建设商业区B. 加快城市工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C. 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控制城市规模D. 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绿地,建设生态城市12、以下哪项地理现象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 沙漠化严重,土地退化B. 森林过度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C.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改善D.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13、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可持续发展仅关注经济的发展B.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不考虑经济增长C.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D. 可持续发展主张先污染后治理14、在推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下列哪项措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B. 扩大重工业规模,增加GDPC.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D.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15、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只关注经济的增长而不考虑资源的保护B.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 强调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促进经济发展D. 忽视环境保护,追求短期经济效益16、下列哪项措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消耗B. 大规模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以提高粮食产量C. 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D.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6章: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20111115)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6章: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20111115)
总量控制首先是一种环境管理思想, 总量控制首先是一种环境管理思想,同 环境管理思想 时也是一种环境管理的手段 环境管理的手段, 时也是一种环境管理的手段,即为了使 某一时空范围的环境质量达到一定的目 标标准,控制一定时间、 标标准,控制一定时间、区域内排污单 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环境管理手段。 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环境管理手段。
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超标的, 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超标的,原 则上不予通过验收
对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总量控 制指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 制指标, 容量、 容量、大气环境或纳污水体达不到功 能区划要求, 能区划要求,又无污染物总量区域削 减措施的地区, 减措施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按限期治理的时间、范围、性质, 按限期治理的时间、范围、性质, 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 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 两个阶段是由点源治理阶段发展到 区域综合防治阶段。 区域综合防治阶段。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三种类型是: 三种类型是: 区域性限期治理项目。 ①区域性限期治理项目。指对污染严重 的整个区域(或水域) 的整个区域(或水域)实行的限期治 理。如对某市某个区域污染的限期治 或市区某个水体的限期治理等。 理,或市区某个水体的限期治理等。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的意义 它抓住了污染重点, ①它抓住了污染重点,因而具有显著的环 境效益。 境效益。 它在给企业压力的同时, ②它在给企业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一定 的时间和自由度, 的时间和自由度,使企业可以规定的限 期内,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措施。 期内,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治理措施。 ③促使企业在规定的限期内去筹措治理资 金。
总结: 总结:环境管理制度的类型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9、什么是富营养化?其有哪些危害?10、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11、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源有哪些?《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城市环境”学习辅导材料一、内容提要1城市环境的特点人口密集型居住人口密集型活动生活资料依赖运输日用品依赖商店供应水集中供应(管网式)能源集中供应垃圾集中清运路面以硬化地面为主建筑以水泥材料为主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少2城市常见污染排放源(1)由人的生活需求直接引起的排放垃圾(包装、废旧商品)厨余垃圾(菜梆、果壳、茶叶、骨头等油烟(燃煤、烧烤、热油)废水(洗漱、洗米、洗菜、洗碗、洗衣等)粪便香烟烟雾(2)由城市功能直接引起的排放:城市能源—煤烟、油烟城市建设—粉尘、噪音城市交通—汽车尾气、汽油泄漏、噪音城市生活一臭氧层消耗物质ODS (空调、灭火器、干洗、电子清洗、气雾剂、发泡塑料床垫等)城市流动人口—“一次性”用品、快餐垃圾城市园林种植—农药、化肥、花粉城市娱乐生活—灯光、噪音3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1)垃圾污染首要影响:带来视觉影响、清扫负担、清运负担。

有害成分:不可降解垃圾、含有毒有机化合物垃圾、含有毒重金属垃圾、含药物成分垃圾。

环境危害:有害物质直接或在处理过程中(堆放、填埋、焚烧)进入环境。

2)水体污染首要影响:影响景观、增加净水负担、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

有害成分:植物营养素(磷和氮)、农药等有机氯化合物、重金属、石油化工产品。

环境危害:改变水体生态、毒害水生动物、通过灌溉污染土壤、毒害植被、引起海洋污染。

3)空气污染首要影响:直接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影响可见度、增加城市打扫墙体的负担。

有害成分: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O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毒重金属、花粉环境危害:引起酸雨、破坏臭氧层、污染土地、水体、海洋。

4)噪音污染首要影响:使人烦躁、易怒、睡眠不好。

环境危害:减少城市的生物资源。

5)光污染首要影响:干扰人的视觉、增加城市能源消环境危害:干扰植物的生理功能、减少城市的生物资源。

第6章 环境资源管理的政策方法

第6章 环境资源管理的政策方法

资源与环境信息公开: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资源与环境信
息,如区域资源与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资源与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资源与环境信 息、企业资源与环境行为等。
资源与环境信息 政府
企业
公众

源 与
资源与环境信息


政府



开 企业
公众
(二)资源与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政策,是政府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协调或协同多个 行为主体在某一事件中各自行为的规则。 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协调或协同政府、企业和公众在解决某一个具体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行为规则, 就是资源与环境管理政策。
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 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科学家 是公众中掌握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一 个特殊群体,同时也是为企业和政府 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和成果的主要人员
……
资源与环境信息公开、
ISO14000标准认证、
环境标志、环境会计、
资源与环境审计、资源与环境绩效
范围
管理
内容
鼓励型和 自愿型
“命令 -控制”

“指导 -激励”

资源与环境管理手段
(一)资源与环境信息公开的意义和内容
责任制度 押金制度
发行债券
内容 明确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水权、矿权 明确使用权:许可证、特许权、开发权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可交易的资源配额 污染税;原料税和产品税;租金和资源税

环境材料学-第六章 环境治理功能材料与技术

环境材料学-第六章  环境治理功能材料与技术

溶液配制
成胶
酸泡
水洗
成品包装
筛选
活化
烘干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1.1 吸附法
吸附剂举例
5) 分子筛 分子筛又称沸石,是一种水合硅酸盐类,能把形状直径大小不同 的分子,极性程度不同的分子,沸点不同的分子,饱和程度不同的分子 分离开来,即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故称为分子筛。 分子筛因是一种笼形孔洞骨架的晶体,经脱水后空间十分丰富, 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可以吸附相当数量的吸附质。同时其内晶表面高 度钝化,晶穴内部有很大的静电场在起作用,微孔分布单一均匀,并具 有选择吸附性能。 目前分子筛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子,石油化工等工业中。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1.1 吸附法
吸附剂举例 a)颗粒状活性炭 维尼纶催化剂载体炭,用作果壳作原料,经水蒸气活化制得的不
定性颗粒炭。 回收及吸附炭,是以煤粉为原料,以煤焦油作调和剂,经成型、
炭化及活化制得的圆柱形颗粒炭。 脱硫炭的原料及制造方法与回收及吸附用炭相同。 净化水用炭是用无烟煤作原料,经破碎后直接炭化和水蒸气活化
6.1.1.1 吸附法
吸附剂举例 4) 硅胶 硅胶的特点:吸附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
的机械强度等。 硅胶根据其孔径大小分为:粗孔硅胶、细孔硅胶及介于两者之间
的中孔硅胶。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1.1 吸附法
吸附剂举例
4) 硅胶 细孔硅胶:平均粒径在1.5~2.0 nm(平均孔径在0.8 nm以下称为 特细孔硅胶) 粗孔硅胶:平均粒径在4.0~5.0 nm (平均孔径在10.0 nm以上称为 特大孔硅胶)

《环境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材料Environmental Material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教材:《环境材料学》,清华出版社,翁端等编著,第二版,2015年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材料课程是一门选修课程。

环境材料是具有环境意识、考虑环境、考虑生态学的材料,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拟少,废弃后能够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小。

因而它可以称为“绿色材料"或者"生态材料"。

环境材料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荷、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材料,既包括经改造后的现有传统材料也包括新开发的环境材料。

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展高年级本科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促进理科学生将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结合,为学生毕业提供从事环境材料研究与生产的工程技术, 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介绍环境材料的起源和定义(2)介绍环境材料的研究意义(3)介绍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4)介绍环境材料的开展趋势2、重点及难点:重点:无难点:无第二章:材料对环境的影响(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介绍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介绍材料与资源、环境的关系(3)理解材料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4)了解固、液、气态污染物的排放(5)初步了解其他环境影响2、重点及难点:重点:固、液、气态污染物的排放难点:固、液、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第三章:材料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3学时)1>基本知识点:(1)介绍常见的环境指标及其表达方法(2)介绍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3)理解lea的技术框架及评价过程了解常用的lea评价模型(4)了解lea应用举例lea的局限性(7)材料的环境性能数据库2、重点及难点:重点:lea评价模型难点:lea评价模型第四章:材料的资源效率理论(2学时)1、基本知识点:(1)掌握材料的资源效率(2)熟悉材料流分析(3)了解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2、重点及难点:重点:材料流分析难点:材料流分析第五章:材料的生态设计(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了解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开展(2)熟悉材料的生态设计(3)熟悉生态设计案例分析2、重点及难点:重点:材料的生态设计难点:材料的生态设计第六章:材料的环境友好加工及制备(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了解降低材料环境负担性的技术(2)了解清洁生产技术(3)清洁生产技术的实践2、重点及难点:重点:清洁生产技术难点:清洁生产技术(1)了解工业生态学的起源(2)了解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掌握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了解工业生态学的应用案例:凯隆堡生态工业园2、重点及难点:重点: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难点: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第八章:环境治理材料(2学时)1、基本知识点:(1)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材料(2)熟悉水污染治理材料(3)理解其他污染控制材料2、重点及难点:重点:大气污染治理材料、水污染治理材料难点:大气污染治理材料、水污染治理材料第九章:固体废弃物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利用技术(2学时)1、基本知识点:(1)熟悉固体废弃物及资源化利用了解几种主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重点及难点:重点: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十章:有毒有害元素的替代技术(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了解背景及政策(2)熟悉有毒有害元素替代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2、重点及难点:重点:有毒有害元素替代材料的研究第十一章:纯天然材料(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了解木材的开发和利用了解竹材的开发和利用(3)石材的开发和利用(4)其他天然材料的开发和利用2、重点及难点:重点:其他天然材料的开发和利用(1)理解仿生物材料的环境性能(2)熟悉天然生物材料的组成(3)仿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2、重点及难点:重点:仿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第十三章:环境降解材料(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介绍概述(2)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分类(3)材料的环境降解机理(4)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趋势及开展前景2、重点及难点:重点:环境降解机理第十四章:绿色包装材料(2学时)1、基本知识点:(1)介绍概述(2)了解包装材料的分类(3)理解包装材料的环境影响及其评价(4)绿色包装材料的设计和加工技术(5)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和应用2、重点及难点:重点: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难点: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第十五章:生态建材(3学时)1、基本知识点:(1)介绍建材与环境(2)介绍生态建材(3)介绍典型的生态建材产品了解环境友好装饰材料(4)了解环境功能玻璃了解建筑卫生陶瓷(5)了解辅助建材及建材化学品了解固体废弃物在建筑中的应用2、重点及难点:重点:环境友好装饰材料、环境功能玻璃难点:环境友好装饰材料、环境功能玻璃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次,课程论文:1篇;(2)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论文或期末考试成绩占70%计算五、参考书目1、环境材料,冶金工业出版社;张震斌;20122、环境材料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冯奇;20073、环境材料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剑波;20084、生态环境材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聂祚仁;2004。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认证考试辅导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认证考试辅导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认证考试辅导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 (4)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4)1.1.1 传统环境监测技术 (4)1.1.2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4)1.1.3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4)1.2 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4)1.2.1 水环境治理技术 (4)1.2.2 大气环境治理技术 (4)1.2.3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5)1.2.4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5)1.3 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关系 (5)1.3.1 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1.3.2 环境治理是环境监测的最终目标 (5)1.3.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协同发展 (5)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监测技术分类 (5)2.2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5)2.3 水质监测技术 (6)2.4 土壤监测技术 (6)第3章环境治理技术 (6)3.1 污染源治理技术 (6)3.1.1 工业污染源治理技术 (6)3.1.2 农业污染源治理技术 (7)3.2 废水处理技术 (7)3.2.1 物理处理技术 (7)3.2.2 化学处理技术 (7)3.2.3 生物处理技术 (7)3.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7)3.3.1 粉尘治理技术 (7)3.3.2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7)3.3.3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8)3.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8)3.4.1 填埋技术 (8)3.4.2 焚烧技术 (8)3.4.3 资源化利用技术 (8)3.4.4 固化/稳定化技术 (8)第4章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 (8)4.1 环境监测方法 (8)4.1.1 采样方法 (8)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8)4.2 环境监测设备 (9)4.2.1 监测设备分类 (9)4.2.2 设备选型与配置 (9)4.2.3 设备校准与维护 (9)4.3 自动监测系统 (9)4.3.1 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9)4.3.2 自动监测设备与技术 (9)4.3.3 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与管理 (9)第5章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 (9)5.1 治理工程前期工作 (9)5.1.1 项目立项 (9)5.1.2 前期调查与评估 (9)5.1.3 环境影响评价 (9)5.2 治理工程设计 (10)5.2.1 设计原则与目标 (10)5.2.2 治理技术选择 (10)5.2.3 工艺流程设计 (10)5.2.4 设备选型与配置 (10)5.2.5 环保设施布局 (10)5.3 治理工程实施与运行 (10)5.3.1 工程施工 (10)5.3.2 工程监理 (10)5.3.3 工程验收 (10)5.3.4 运行管理 (10)5.3.5 维护与保养 (10)5.3.6 监测与评估 (10)第6章环境监测数据解析与应用 (11)6.1 监测数据解析方法 (11)6.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6.1.2 数据预处理 (11)6.1.3 数据分析方法 (11)6.2 数据分析与应用 (11)6.2.1 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11)6.2.2 污染物来源解析 (11)6.2.3 环境风险评价 (11)6.2.4 环境规划与治理 (11)6.3 环境质量评价 (11)6.3.1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1)6.3.2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2)6.3.3 环境质量评价实践 (12)6.3.4 持续改进与优化 (12)第7章环境治理效果评估与优化 (12)7.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2)7.1.2 评估方法选择 (12)7.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7.1.4 评估结果分析 (12)7.2 治理效果优化策略 (12)7.2.1 技术优化 (12)7.2.2 管理优化 (13)7.2.3 政策优化 (13)7.2.4 产业结构调整 (13)7.3 案例分析 (13)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及标准 (13)8.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8.1.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13)8.1.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结构 (13)8.2 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13)8.2.1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13)8.2.2 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14)8.2.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规范 (14)8.3 环境标准体系 (14)8.3.1 环境标准概述 (14)8.3.2 环境质量标准 (14)8.3.3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4)8.3.4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14)8.3.5 环境保护产品标准 (14)8.3.6 环境管理规范标准 (14)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14)9.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4)9.1.1 遥感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 (14)9.1.2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15)9.1.3 环境监测设备微型化与智能化 (15)9.2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动态 (15)9.2.1 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9.2.2 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9.2.3 资源化利用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9.3 创新技术与绿色环保 (15)9.3.1 纳米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 (15)9.3.2 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的应用 (15)9.3.3 智能化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15)第10章认证考试准备与应试技巧 (16)10.1 考试大纲与要求 (16)10.1.1 考试内容概述 (16)10.1.2 考试形式与要求 (16)10.2 复习策略与要点 (16)10.2.2 复习要点 (16)10.3 应试技巧与注意事项 (16)10.3.1 应试技巧 (17)10.3.2 注意事项 (17)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技术自20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得到了迅速发展。

环境保护和治理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和治理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和治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成因;2.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学生能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解决;2. 学生能运用调查、研究等方法,收集和处理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3. 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2. 学生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课程,旨在通过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对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但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保知识,提高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最终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保护概述2.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环保法律的实践应用;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3. 环境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技术;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治理技术与实践4.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5. 环保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环保小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保实践活动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保护基本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第二周:环境治理技术;第三周: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第四周:环保实践活动。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第六章⼤⽓环境规划第六章⼤⽓环境规划第⼀节⼤⽓环境现状评价⼀、确定需要调查的⼤⽓污染因⼦重点城市空⽓环境质量达标规划主要污染因⼦确定为:PM10(或TSP)、SO2、NO2或(NOx)及该城市的特征污染物,超⼤城市增加O3。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污染源的调查原则充分利⽤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可在其基础上补充和验证,避免重复⼯作。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以能满⾜环境污染预测与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案的需要为前提。

2、⼤⽓污染源收集的基准年3、规划范围:城市市区⾏政管辖区域4、⼤⽓污染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业污染源、⽣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依据排放源⾼度,将各排放源按点源与⾯源进⾏统计(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还需进⾏线源统计)。

并给出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分布图,标明污染源位置,污染排放⽅式,并列表给出污染源排放清单。

⼤⽓点源排⽓筒底部中⼼坐标;排⽓筒⾼度(m)及出⼝内径(m);排⽓筒出⼝烟⽓温度(℃);烟⽓出⼝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kg/h)。

⼤⽓⾯源(两种⽅法)(1)按⽹格统计将规划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格化。

以规划区的左下⾓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

⽹格单元,⼀般可取1000×1000(m2),城市较⼩时,可取500×500(m2),按⽹格统计⾯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b.⾯源排放⾼度(m),如⽹格内排放⾼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度;c.⾯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当其⾼度差较⼤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度将⾯源分为2-3类。

(2)按⾯源的实际⾯积统计a.⾯源中⼼坐标(相对值或经纬度);b.⾯源平均有效⾼度(m );c.⾯源东西向宽度(m )、南北向长度(m );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 或kg/h )线源调查内容对于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需要将⾼速路、快速路和主⼲路作为线源,进⾏统计。

环境材料学-第8章-环境治理材料

环境材料学-第8章-环境治理材料
20
硅藻土
• 具有多孔性、密度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性 好、耐酸、耐碱、绝缘等特性, 并且中国硅藻 土矿储量丰富, 所以硅藻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吸 附材料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
21
22
纳米二氧化钛
• 纳米二氧化钛是指粒径尺寸在100nm以 内的粒子,由于其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 大,表面能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 大 • 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 原子,具有不饱和度,易于其他原子结合 而稳定下来,对许多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 吸附能力,是痕量金属离子分析的理想分 离富集材料
13
活性炭
• 活性炭具有不剂。 活性炭吸附是去除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一 种标准方法,制备活性炭的原料很多,诸 如木材、纸浆和褐煤等。
14
• 活性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元素,含有少量 的氢、氮、氧及灰分。 • 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耐高温及高 压,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使用失效后可以 再生,可循环使用。
6
多孔型过滤材料 纤维型过滤材料
按过滤原理
复合型过滤材料
金属基过滤材料
按材质
陶瓷基过滤材料 塑料基过滤材料
7
袋式除尘器的作用机理
( 1) 重力沉降效应: 含尘气体进入布袋收尘器时, 颗粒较大、比 重较大的粉尘, 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 这和沉降室的作用完 全相同。 ( 2) 筛滤效应: 当粉尘的颗粒直径较滤料的纤维间的空隙或滤料 上粉尘间的间隙大时, 粉尘在气流通过时即被阻留下来。 ( 3) 惯性碰撞效应: 气流通过滤布时可绕纤维而过, 而较大的粉 尘颗粒在惯性力的作用下, 仍按原方向运动, 遂与滤料相撞而 被捕获。 ( 4) 扩散效应: 质轻体小的粉尘随气流运动,非常接近于气流之线 , 能绕过纤维。但它们在受热时作热运动(即布朗运动)的气体 分子的碰撞之后, 便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这就增加了粉尘 与纤维的接触机会, 使粉尘能够被捕获。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 (4)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 (4)1.2 环境治理基本任务 (4)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5)2.1.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1.2 监测方法 (5)2.1.3 监测点位及布局 (5)2.2 水质监测技术 (5)2.2.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2.2 监测方法 (5)2.2.3 监测点位及布局 (5)2.3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5)2.3.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3.2 监测方法 (6)2.3.3 监测点位及布局 (6)2.4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6)2.4.1 监测对象及指标 (6)2.4.2 监测方法 (6)2.4.3 监测点位及布局 (6)第3章环境治理技术 (6)3.1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6)3.1.1 燃烧法 (6)3.1.2 吸附法 (6)3.1.3 冷凝法 (6)3.1.4 生物法 (7)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7)3.2.1 沉淀法 (7)3.2.2 过滤法 (7)3.2.3 膜分离法 (7)3.2.4 生物法 (7)3.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7)3.3.1 物理修复技术 (7)3.3.2 化学修复技术 (7)3.3.3 生物修复技术 (7)3.4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7)3.4.1 吸声技术 (8)3.4.2 隔声技术 (8)3.4.3 减振技术 (8)3.4.4 噪声控制技术 (8)第4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8)4.1 监测设备选型与配置 (8)4.1.1 设备选型原则 (8)4.1.2 设备配置 (8)4.2 设备校准与维护 (9)4.2.1 设备校准 (9)4.2.2 设备维护 (9)4.3 仪器操作规范 (9)4.3.1 操作人员要求 (9)4.3.2 操作流程 (9)4.3.3 操作注意事项 (9)第5章环境监测方案制定 (10)5.1 监测项目立项 (10)5.1.1 项目背景分析 (10)5.1.2 监测目标确定 (10)5.1.3 监测项目立项申请 (10)5.2 监测方案设计 (10)5.2.1 监测点位布设 (10)5.2.2 监测指标及方法 (10)5.2.3 监测频次及周期 (10)5.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0)5.3 监测计划实施 (10)5.3.1 监测人员培训 (10)5.3.2 监测设备准备 (10)5.3.3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1)5.3.4 监测报告编制 (11)5.3.5 监测结果运用 (11)第6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1)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6.1.1 数据收集 (11)6.1.2 数据整理 (11)6.2 数据分析技术 (12)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6.2.2 趋势分析 (12)6.2.3 相关性分析 (12)6.2.4 空间分析 (12)6.2.5 模型分析 (12)6.3 数据报告与发布 (12)6.3.1 数据报告 (12)6.3.2 数据发布 (12)第7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 (12)7.1 项目立项与审批 (13)7.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13)7.1.2 项目立项申请 (13)7.1.3 项目审批 (13)7.2 治理方案设计 (13)7.2.1 治理目标及原则 (13)7.2.2 治理技术选择 (13)7.2.3 治理方案编制 (13)7.3 项目实施与验收 (13)7.3.1 项目招投标 (13)7.3.2 项目施工 (13)7.3.3 项目监理 (13)7.3.4 项目验收 (13)7.3.5 项目运行与维护 (14)第8章环保法规与政策 (14)8.1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4)8.1.1 法律层面 (14)8.1.2 法规层面 (14)8.1.3 规范性文件 (14)8.2 环保政策解读 (14)8.2.1 国家环保政策 (14)8.2.2 地方环保政策 (14)8.3 环保执法与监管 (14)8.3.1 环保执法体制 (14)8.3.2 环保执法监管 (15)8.3.3 环保执法手段 (15)8.3.4 环保执法监督 (15)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 (15)9.1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15)9.1.1 遥感技术 (15)9.1.2 物联网技术 (15)9.1.3 大数据分析技术 (15)9.2 环境治理新技术研究 (15)9.2.1 生物技术 (15)9.2.2 物理化学技术 (16)9.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6)9.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6)9.3.1 政策支持 (16)9.3.2 产学研合作 (16)9.3.3 产业化推广 (16)9.3.4 宣传与培训 (16)第10章环保产业与市场分析 (16)10.1 环保产业概述 (16)10.2 环保市场分析 (16)10.2.1 市场规模 (16)10.2.2 市场结构 (17)10.2.3 市场竞争格局 (17)10.3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3.1 发展趋势 (17)10.3.2 展望 (17)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系统、连续、定量的观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5)2.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5)2.1.1 早期环境监测技术(20世纪初1950年代) (5)2.1.2 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1960年代1970年代) (5)2.1.3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1980年代至今) (5)2.2 环境监测技术分类与特点 (5)2.2.1 按监测对象分类 (6)2.2.2 按监测方法分类 (6)2.2.3 环境监测技术特点 (6)2.3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6)2.3.1 多元化 (6)2.3.2 精准化 (6)2.3.3 网络化 (6)2.3.4 智能化 (6)2.3.5 绿色化 (7)第3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7)3.1 水环境监测技术 (7)3.1.1 采样技术 (7)3.1.2 水质参数监测技术 (7)3.1.3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7)3.1.4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7)3.2 水环境治理技术 (7)3.2.1 物理治理技术 (7)3.2.2 化学治理技术 (7)3.2.3 生物治理技术 (7)3.2.4 生态修复技术 (7)3.2.5 集成治理技术 (8)3.3 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8)3.3.1 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8)3.3.2 案例二:某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8)3.3.3 案例三: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8)3.3.4 案例四:某地下水污染修复 (8)第4章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8)4.1 空气环境监测技术 (8)4.1.1 采样方法 (8)4.1.2 分析方法 (8)4.1.3 监测项目 (8)4.2 空气环境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9)4.2.3 生物治理技术 (9)4.2.4 综合治理技术 (9)4.3 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9)4.3.1 案例一:某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9)4.3.2 案例二:某工业园区空气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治理 (9)4.3.3 案例三:某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与治理 (9)4.3.4 案例四: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与治理 (9)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9)5.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9)5.1.1 土壤采样技术 (9)5.1.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技术 (10)5.1.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技术 (10)5.1.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技术 (10)5.2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10)5.2.1 物理治理技术 (10)5.2.2 化学治理技术 (10)5.2.3 生物治理技术 (10)5.2.4 综合治理技术 (10)5.3 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0)5.3.1 重金属污染土壤监测与治理案例 (10)5.3.2 有机污染土壤监测与治理案例 (10)5.3.3 农业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 (11)5.3.4 城市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 (11)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技术 (11)6.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1)6.1.1 噪声监测技术 (11)6.1.2 振动监测技术 (11)6.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1)6.2.1 噪声治理技术 (11)6.2.2 振动治理技术 (11)6.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1)6.3.1 噪声监测案例分析 (12)6.3.2 振动监测案例分析 (12)6.3.3 噪声与振动治理综合案例分析 (12)第7章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12)7.1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2)7.1.1 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12)7.1.2 生物多样性监测 (12)7.1.3 污染物监测技术 (12)7.1.4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 (12)7.2 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12)7.2.1 生物修复技术 (12)7.2.3 化学修复技术 (13)7.2.4 综合修复技术 (13)7.3 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3)7.3.1 案例一:某湖泊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2 案例二:某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3 案例三:某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4 案例四:某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发展 (13)8.1 环境监测新技术 (13)8.1.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13)8.1.2 遥感技术 (14)8.1.3 基因测序技术 (14)8.2 环境治理新技术 (14)8.2.1 生物修复技术 (14)8.2.2 纳米材料治理技术 (14)8.2.3 智能化治理技术 (14)8.3 新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14)8.3.1 案例一: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14)8.3.2 案例二:水体污染监测与治理 (14)8.3.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与治理 (15)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 (15)9.1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化 (15)9.1.1 标准化概述 (15)9.1.2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制定 (15)9.1.3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内容 (15)9.1.4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实施与监督 (15)9.2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化 (15)9.2.1 规范化概述 (15)9.2.2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制定 (15)9.2.3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内容 (16)9.2.4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实施与监督 (16)9.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16)9.3.1 标准体系建设概述 (16)9.3.2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16)9.3.3 标准体系实施与完善 (16)9.3.4 国际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借鉴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与考核 (16)10.1 实训项目设置 (16)10.1.1 空气质量监测实训 (16)10.1.2 水质监测实训 (16)10.1.3 噪音监测实训 (16)10.1.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训 (16)10.1.5 污水处理实训 (16)10.2.1 实训方法 (17)10.2.2 实训要求 (17)10.3 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 (17)10.3.1 考核内容 (17)10.3.2 评价标准 (17)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治理技术操作作业指导书

环境治理技术操作作业指导书

环境治理技术操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4)1.1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背景 (4)1.2 环境治理技术分类及特点 (4)1.2.1 大气治理技术 (4)1.2.2 水处理技术 (4)1.2.3 固废处理技术 (5)1.2.4 土壤修复技术 (5)1.3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5)第2章水污染治理技术操作 (6)2.1 水污染治理技术原理 (6)2.1.1 物理方法 (6)2.1.2 化学方法 (6)2.1.3 生物方法 (6)2.2 常见水污染治理技术操作 (6)2.2.1 沉淀池操作 (6)2.2.2 过滤器操作 (7)2.2.3 氧化剂投加操作 (7)2.2.4 生物处理操作 (7)2.3 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 (7)2.3.1 设施运行 (7)2.3.2 设施维护 (7)第3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操作 (7)3.1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 (7)3.1.1 物理方法 (7)3.1.2 化学方法 (8)3.1.3 生物方法 (8)3.2 常见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操作 (8)3.2.1 颗粒物治理技术操作 (8)3.2.2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操作 (8)3.3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 (9)3.3.1 运行管理 (9)3.3.2 设施维护 (9)第4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操作 (9)4.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原理 (9)4.1.1 填埋技术原理 (9)4.1.2 焚烧技术原理 (9)4.1.3 堆肥化技术原理 (9)4.1.4 资源化利用技术原理 (9)4.2 常见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操作 (10)4.2.1 填埋场操作 (10)4.2.2 焚烧厂操作 (10)4.3 固体废物处置技术操作 (10)4.3.1 危险废物处置操作 (10)4.3.2 电子废物处置操作 (10)4.3.3 建筑废物处置操作 (11)第5章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操作 (11)5.1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原理 (11)5.1.1 噪声治理技术原理 (11)5.1.2 振动治理技术原理 (11)5.2 噪声治理技术操作 (11)5.2.1 噪声源识别 (11)5.2.2 噪声治理方案设计 (12)5.2.3 噪声治理措施实施 (12)5.2.4 噪声治理效果评估 (12)5.3 振动治理技术操作 (12)5.3.1 振动源识别 (12)5.3.2 振动治理方案设计 (12)5.3.3 振动治理措施实施 (12)5.3.4 振动治理效果评估 (12)第6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操作 (12)6.1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原理 (12)6.1.1 物理治理技术 (13)6.1.2 化学治理技术 (13)6.1.3 生物治理技术 (13)6.2 常见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操作 (13)6.2.1 物理治理技术操作 (13)6.2.2 化学治理技术操作 (13)6.2.3 生物治理技术操作 (14)6.3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实践 (14)6.3.1 工程前期调查 (14)6.3.2 治理方案设计 (14)6.3.3 工程施工与监管 (14)6.3.4 效果评估与后期维护 (14)第7章生态修复技术操作 (14)7.1 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14)7.1.1 生态系统恢复原则 (15)7.1.2 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 (15)7.1.3 生态位原理 (15)7.1.4 生态适应性原则 (15)7.2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操作 (15)7.2.1 水质净化技术 (15)7.2.2 水生植物种植 (15)7.2.3 水生动物投放 (15)7.2.4 人工浮岛建设 (15)7.3.1 土壤改良 (15)7.3.2 植被恢复 (15)7.3.3 土壤生物修复 (16)7.3.4 防蚀固沙技术 (16)7.3.5 生态固坡技术 (16)第8章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操作 (16)8.1 环境监测技术操作 (16)8.1.1 监测方案制定 (16)8.1.2 采样与检测 (16)8.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8.1.4 质量控制与保证 (16)8.2 环境评估技术操作 (16)8.2.1 评估方法选择 (16)8.2.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6)8.2.3 评估数据收集与处理 (16)8.2.4 评估结果分析与应用 (16)8.3 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7)8.3.1 污染源监测与评估 (17)8.3.2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17)8.3.3 环境风险监测与评估 (17)8.3.4 环境治理成效监测与评估 (17)8.3.5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7)第9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与实施 (17)9.1 环境治理项目前期准备 (17)9.1.1 项目立项 (17)9.1.2 项目可行性研究 (17)9.1.3 环境影响评价 (17)9.1.4 项目招投标 (17)9.1.5 项目设计 (17)9.2 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与监管 (18)9.2.1 项目施工 (18)9.2.2 项目监理 (18)9.2.3 项目变更管理 (18)9.2.4 项目进度管理 (18)9.2.5 项目质量管理 (18)9.2.6 项目安全管理 (18)9.3 环境治理项目验收与评价 (18)9.3.1 项目验收 (18)9.3.2 验收报告编制 (18)9.3.3 项目后评价 (18)9.3.4 项目绩效评估 (18)第10章环境治理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0.1 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方向 (18)10.1.2 污染物减排与资源化技术 (19)10.1.3 生态修复技术 (19)10.1.4 智能化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 (19)10.2 环境治理技术政策与法规 (19)10.2.1 政策支持 (19)10.2.2 法规约束 (19)10.2.3 财政激励 (19)10.3 环境治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9)10.3.1 发展趋势 (19)10.3.2 挑战 (19)第1章环境治理技术概述1.1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化剂涂层: 铂和铑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3 催化转化法
② 固定源烟气脱硫催化材料
化学原理:烟气中的SO2实质上是酸性的,可以通过与适当的碱性物质 反应从烟气中脱除SO2。烟道气脱硫最常用的碱性物质是石灰石、生石 灰和熟石灰。有时也用碳酸钠、碳酸镁和氨等其它碱性物质。
大气污染吸收 化学吸收
催化转化法
移动源尾气净化 固定源烟气脱硫 室内空气净化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吸附原理与分类 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
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化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 表面上,这种分离气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气体吸附。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3 催化转化法
① 移动源尾气净化催化材料 在过去,汽油车的排气管之所以会被染黑,是因为混合气浓度过高导致 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附着在排气管内。而如今的发动机则利用三效催化 剂来净化从各种其他排放控制系统散逸出来的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从 而减少会把排气管染黑的废气。 三效催化剂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研发主要集中在全球几大汽车公司(日本、 韩国、美国、法国、得过、英国、丹麦)。 趋势(研究重点):催化剂寿命提高和降低贵金属用量。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3 催化转化法
③ 室内空气催化净化材料 传统吸附过滤: 物理吸附:活性炭、沸石、陶瓷 化学吸附:化学反应物质负载于活性炭、沸石等
SO2与碱性物质间的反应或在碱溶液中发生(湿法烟道气脱硫技术), 或在固体碱性物质的湿润表面发生(干法或半干法烟道气脱硫技术)。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3 催化转化法
③ 室内空气催化净化材料 室内污染分类: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350种以上 甲醛 无机化合物:CO及CO2,NOx、SOx、O3 颗粒物 生物性污染
➢ 6.1.1.2 吸收法
物理吸收 物理吸收是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与吸收液之间不产生明显
的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仅仅是被吸收的气体组分溶解于液体 的过程。吸收法中选择合适的吸收液至关重要。
例如以水吸收CO2、SO2及甲醛蒸汽,用重油吸收烃类蒸 汽,均属于物理吸收。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2) 硅胶 细孔硅胶的生产工艺过程:
溶液配制
成胶
酸泡
水洗
成品包装
筛选
烘干活化
氨水浸泡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2) 硅胶 粗孔硅胶的生产工艺过程:
溶液配制
成胶
酸泡
水洗
成品包装
筛选
活化
烘干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吸附法的应用 1) 二氧化硫的脱除。 2) 氮氧化物的脱除。 3) 除臭。 4) 有机蒸汽的回收。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吸附剂 1) 用于大气污染净化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硅胶、分子筛。 2) 纳米材料型吸附剂二氧化钛的应用也很广泛。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1) 活性炭Active carbon 活性炭(AC: activated carbon) 是由含碳材料制成的外观呈黑色, 内部孔隙结构发达、表面积大, 吸附能力强的一类微晶质碳素材 料。
吸附性能: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
➢ 6.1.1.2 吸收法
总结 ① 水用于吸收易溶的有害气体 ② 碱性吸收液用于吸收那些能够和碱起化学反应的有害酸性气体,如
SO2、NOx、H2S等。常用的碱吸收液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等。 ③ 酸性吸收液,NO和NO2能够在稀硝酸中溶解,而且溶解度比在水中 高得多。 ④ 有机吸收液用于有机废气的吸收,如洗油、聚乙醇醚、冷甲醇、二 乙醇胺都可以作为吸收液并能够去除酸性气体。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3 催化转化法
三效催化剂通常是以贵金属Pt、Rh、和Pd为活性组分,堇青石第一载体, γ-Al2O3为第二载体(活性涂层),将γ-Al2O3 涂附在熔点达1350℃的堇 青石上,并向γ-Al2O3 中加入Ce、La、Ba、Zr等作为改性助剂,它们能 增强氧化铝的热稳定性,减少比表面积的损失,并能提高贵金属的分散 度,防止金属聚集,还能促进水煤气转化。
环境材料学 —第六章 环境治理
材料与技术
主讲教师:
6.1 环境净化材料 6.2 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 6.3 环境替代材料
6.1 环境净化材料
➢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2 水体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3 其他污染控制材料与技术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序号(No.) 1 2 3
常用气体吸收剂 气体名称 吸附剂名称
CO2, SO2, H2S, PH3
氢氧化钾 (KOH)
Cl2
碘化钾(KI)
HCl
硝酸银 (AgNO3)
吸附剂浓度
颗粒状固体 或30%~35%
水溶液
1 mol/L KI溶 液
1 mol/L AgNO3溶液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2) 硅胶
硅胶早在1640年就已经被科学家发现,在1919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 学的化学教授Walter A. Patrick申请生产专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被 用作防毒面具中的吸收剂。 硅胶的特点:吸附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的机械 强度等。 硅胶根据其孔径大小分为:粗孔硅胶、细孔硅胶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孔 硅胶。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2 吸收法
吸收原理 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不同这一现象,
以分离和净化气体混合物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也可应用于气态污染物 的处理。
吸收可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两大类。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思考题:除了活性炭,还有哪些典型的碳材料?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2) 硅胶 硅胶是一种粒状多孔的二氧化硅水合物,由硅 酸钠加酸后洗涤干燥制得,主要用作干燥剂以 及管柱层析和薄层层析中的吸附剂。虽名称为 “胶”,它实际上是一种固体,外表呈透明或 乳白色。硅胶的化学组成SiO2·xH2O,属于无 定形结构,其中的基本结构质点为Si-O四面体 相互堆积形成硅胶的骨架。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2) 硅胶 细孔硅胶:平均粒径在1.5~2.0 nm(平均孔径在0.8 nm以下称为 特细孔硅胶) 粗孔硅胶:平均粒径在4.0~5.0 nm (平均孔径在10.0 nm以上称 为特大孔硅胶)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3 催化转化法
催化技术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为污染 物的治理提供了独特的经济解决办法。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① 移动源尾气净化催化材料 ② 固定源烟气脱硫催化材料 ③ 室内空气催化净化材料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化学活化法的活化剂种类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化学药品活化的基本原理
氯化锌活化法生产活性炭的基本原理
润胀作用:氯化锌的电离作用使原料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发生润胀,直至转变成胶体状态 催化水解作用:催化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 催化脱水和催化炭化:氯化锌是路易斯酸,具有很强的催化 脱水作用,一方面,改变炭化反应历程,显著降低炭化温度 ;另一方面,促进了植物纤维原料热解过程中水的产生,减 少了焦油形成,提高了炭得率 骨架造孔作用:为新生的碳提供可以依附的骨架
吸附法主要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吸附步骤 1) 使气体和固体吸附剂进行接触。 2) 将未吸收的气体与吸附剂分开。 3) 进行吸附剂的再生,或更新吸附剂。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 环境净化材料
6.1.1 大气污染治理材料与技术
➢ 6.1.1.1 吸附法
4) 纳米二氧化钛 纳米二氧化钛是指粒径尺寸在100 nm以内的粒子,由于其粒子尺寸小、 比表面积大,表面能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大。 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具有不饱和度,易于其他 原子结合而稳定下来,对许多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痕量金 属离子分析的理想分离富集材料。
➢ 6.1.1.2 吸收法
吸收原理 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不同这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