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人民怎么选择了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心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1847年,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把原来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同盟”。
《共产党宣言》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他历史使命。
《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早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
如传统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
毛泽东运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中国革命状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使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因《宣言》而诞生,它的出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幽灵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出场;马克思的再出场与退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
列宁通过马克思主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东剧变后,历史结构发生了大转换,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受到严重挑战。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了,所以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随之一同灰飞烟灭。
此时,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代替列宁的城市包围农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再出场。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
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
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
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二、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
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近代史小论文-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关键词:鸦片战争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
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
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
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
中国近代史问答题(完整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历史选择:在中国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侵略与掠夺,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部分领土和经济权益,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摆脱这个局面,必须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中心、物质财富共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历史选择。
2. 人民选择: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条件极其困苦,他们渴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幸福的社会。
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实现了这一愿望,而且在若干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土地改革、工业化和科技进步,推进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这是人民选择。
3. 革命斗争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共产党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打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派,取得了全国政权。
共产党也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建设,如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打开了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之门。
所有这些都是革命斗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就是其中的结果。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四大问题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四大问题自2010年考研政治内容调整以来,首次加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这无疑既增加了考研政治的内容,也提高了考研政治的复习难度。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历史的内容在大学以后几乎没有接触,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历史基础几乎为零,这对于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是很不利的。
针对广大考研学习的困惑和需求,海天教育考研政治名师冉彦老师认为,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必须注意以下四个基本问题:一、牢固树立本科目的复习指导思想,即“两个了解、四个选择”。
所谓两个了解,指的是了解国史、国情。
国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认清国情,而国情的了解又离不开国史的借鉴。
所谓四个选择,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和人民群众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
这四个选择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分析题的考核要点。
冉彦老师强调,深入分析近四年的真题,几乎都是怎么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展开的。
那么对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内容,暂时还没有考查,同学们要关注。
另外,在平时史纲的复习过程中,也要自觉地把“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凡是和指导思想相关的理论点,都要注意。
二、明确历年真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
纵览2010至201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的真题可以发现,试题集中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活动和贡献,紧密围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具体来说,2010年分析题考查的是前一年即2009年建国60周年的内容,让同学们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于建立新中国的的贡献。
2011年分析题考查的是“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是因为2011年是建党90周年,考查共产党的成立是理所应当的。
2012年的分析题考查的是前一年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入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史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近代史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从中国近代史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古老的中国从历史的尘沙中一步步走过,走到近代,终于撑不住封建社会那越来越沉重的脚步,倒在了近代这段屈辱悲愤而又最是激昂奋进的时代。
古代的中国,历史都只是无重大意义的王朝更迭,一个朝代走向衰落,另外一个朝代兴起,换汤不换药的封建统治,社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而这腐朽的封建王朝,也终于在近代的开端,在西方列强的炮火和铁蹄下,碎裂成灰烬,旧中国也一步一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国家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踏上了挽救中国的探索道路。
首当其冲的便是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和屈辱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出现了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包括: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编练新式军队;培养人才。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亦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然而领导洋务运动的洋务派所代表的是封建地主利益,维护的是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在真正推行的过程中存在极大阻力。
且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结合起来,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近代史思考题
近代史思考题1.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门历史课,⼜是⼀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两者并不⽭盾,⽽是⼀致的,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
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更是向来就⾼度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政育⼈的功能。
2.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什么?这⼀主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通过哪⼏条主要线索⽽得到展开?“鸦⽚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对着两⼤历史任务:⼀个是求得民族独⽴和⼈民解放;⼀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共同富裕。
前⼀任务是为后⼀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完成这两⼤历史任务,归结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主要通过下述四条基本历史线索得到展开:(⼀)近代以来中国⼈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与民族解放及扩⼤国际参与,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产⼒,⾛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民争取和实现⼈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近代以来中国⼈民向西⽅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怎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科学体系看,是⼀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则是⼀门以对青年学⽣进⾏国史、国情教育为核⼼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等学校开设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对⼴⼤青年学⽣进⾏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加强⼤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常重要的意义。
第⼀,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为争取民族复兴所进⾏的艰苦卓绝的⽃争历史,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命传统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尊、⾃信和⾃强精神。
论述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1
论述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要从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失败的教训:中国鸦片战争后到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
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这里是指对以后格局的影响)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与底层歇斯底里发作的同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
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
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的选择在中国近代史的课上,我们了解了许多的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历史。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必然的选择,中国人在进行各种不成功的反抗之后,只有起来革命一条路了。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
1905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由于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由此引发的这场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前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于1912年元旦宣告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伟大功绩。
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它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
进步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辛亥革命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这是因为,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太软弱。
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不能提出明确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必然脱离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必然形不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农民不能承担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同样不能承担。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可以归纳为政治选择、经济选择、社会选择和文化选择。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个选择展开阐述。
政治选择:在中国近代史中,政治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国的转型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政治选择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这个选择使中国有了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束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济选择:近代中国的经济选择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上。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使得中国不得不开放港口并接受西方的商品和资本。
然而,这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中国政府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旨在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发展实业经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社会选择:社会选择主要包括改革婚姻制度、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的社会选择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婚姻制度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女性争取了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并倡导男女平等的婚姻关系。
此外,农村改革也是中国社会选择的重要方面。
农村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运动。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参与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土壤。
文化选择: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主要体现在思想解放和文化自觉方面。
在辛亥革命后,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展开,呼唤民族自强、文化独立和科学思维,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
此外,近代中国也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四个选择是政治选择、经济选择、社会选择和文化选择。
这些选择塑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些选择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的“四个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2.王朝的周期律:初期兴起,逐渐昌盛,后期腐败、衰亡。
3.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1840)。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4.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5.近代中国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外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区别和联系: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注: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7.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A.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
B.是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源。
8.反侵略战争(1840—1919)的失败及其原因:A.社会制度的腐败。
B.经济技术的落后。
注: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
9.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0.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851—1864)如何看待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百日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1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贵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为什么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者:张增才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也历经了近代的屈辱岁月。
历经了战火与苦难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关键词:历史;中国共产党;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国门,中国人民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谋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是历史赋予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顽强的中国人民注定不会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在黑暗中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力图振兴。
历史是公平的,在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屈辱岁月里,给了中国社会每个阶级、每种政治力量力挽狂澜的舞台,最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自上而下的改革的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看到中国之所以挨打是因为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妄图在不触动中国封建统治基础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精良的武器装备自己的军队,让中国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独立自主地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种认识下,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了“北洋水师”这支近代化的海军,但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土的继续沦丧,标志着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联合数千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其痛陈利弊、言辞恳切,打动了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光绪帝,从此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以政治改良为主的“戊戌变法”运动。
这次改良运动虽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坚决抵制,使得仅仅持续103天的改革因为光绪帝被囚,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海外,六人被杀归于失败。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课件
两大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 人民的真心拥护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 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领导人民 推翻反动统治,推 翻了三座大山,实 现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建立新中国。
官僚资本 主义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开国大典
★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领 导人民确立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 建立国民经济体 系。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初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正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
以失败而告终!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 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是由晚清地主阶级中 的“洋务派”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 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路,企图通过引进西方 军事工业、学习西方的科技,来解决当时的危机和困局。 ★ 但是,洋务运动既不能跨越封建专制制度的雷池,又 不能摆脱对西方先进技术和资金的依赖,无法在封建制度 内找到自救之路。
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和现在 的深圳 对比
人民的选择
综上所述,人民选择中国共 产党是因为他代表着人民的 根本利益,事实证明只有中 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 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国的 伟大复兴!
谢谢大家!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 人民的真心拥护
两大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 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 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 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 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 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 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 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 伟人之一。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 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 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1940年,国民政府 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 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 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 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2]孙中山 是中国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 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 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第三,在抗日战争阶段,共产党积极充分 代表民族意志,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 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完 胜的民族战争,同时积极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 和党的建设,壮大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得到了成熟。
二、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
历史实践以及从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 说明这种选择的充分条件和必然性。
一、从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说明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 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 产物。
第二,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西方
先进科技,制造西式枪炮,创设近代企业,建立新
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证 明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自强运动不能挽救社会危机。
第五,以上实践充分证明共产党能够担当革命任
务,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工作重心,提出合适革命
口号,从而最终实现救国救民的终极目标。这种历 史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 态的,需要中共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必须不 断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民心。
一、从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共 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 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中国社 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
第三,面对着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百日维新运动。这是一场爱国救亡 运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力 图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挽救民族危机,但是变法的失败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二、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 史实践以及从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说明 这种选择的充分条件和必然性。
第一,五四运动之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
列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有
了领导核心和革命方法,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 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 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由于 党处在幼年时期,大革命失败。
二、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
历史实践以及从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 说明这种选择的充分条件和必然性。
第二,在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适时调整 政策,变化工作重心,争取农民支持,走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道 路。
二、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
历史实践以及从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 说明这种选择的充分条件和必然性。
第四,解放战争阶段,面对蒋介石挑起的 反人民内战,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解放区积极迎战,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相互配合, 进而主动进攻,团结中间势力,最终打败蒋介 石,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由局部执政到全国 之争的伟大转变。
二、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 史实践以及从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说明 这种选择的充分条件和必然性。
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 择了中国共产党?
——
一、从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说明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 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 产物。
第一,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带领农民阶级发
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新政权,颁布了《天朝田
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是由于农 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 充分证明农民阶级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康有为
(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 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 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 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省广州 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称康南 海[1],光绪廿一年(1895年) 进士。[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 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的代表人物,清末“戊戌变法” 的主要发起者。清代“碑学” 书法的积极响应者和亲身实践 者,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 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 任孔教会会长。著有《新学伪 经考》、《孔子改制考》、 《大同书》等。
洪秀全
(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 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 月24日也有可能[1]),是太平天 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 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 (今梅州市)。原名火秀,族 名仁坤,广东花县人[2]。清嘉庆 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 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 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 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 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 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 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 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 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 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 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洪 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 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 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从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共 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 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中国社 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
第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时中国近代史比较完整意义 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打 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中华民国,力图在中国实施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挽救救民族危机,但是辛亥革命最终并未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革命初衷并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