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艺术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三国演义》曹操的艺术形象

【摘要】曹操本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但是历来被视为“奸贼的典型”。蒋大器曾说他“假世欺忠”,“万古奸贼”。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这些看法,把本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简单化、绝对化,大大降低了曹操形象,即使是注意到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也往往是把“奸雄”简单的理解为“奸”和“雄”,奸,即奸诈狡猾,雄,即雄才大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罗

列。本文中所说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即是说,曹操艺术形象中的“奸”与“雄”二者是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成雄是其目的,施奸是其手段,不奸难以成雄,成雄则不得已而施奸。这里就曹操的奸雄性格的辩证形成过程加以论述。

【关键词】曹操奸雄辩证复杂性格

《三国演义》中,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他经常表现出多疑诡诈,但有时也能坦诚待人;

他生性残忍嗜杀,却又那么重才爱才;他一向心高气傲,却又能礼贤下士;

他经常表现出智谋过人,有时又显得固执愚蠢;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

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一个卑鄙小人,一个把人命当儿戏的大奸臣。但真正的曹操不是这样的,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个拥有雄韬伟略的军事家,他拥有一统天下的大智,并且多愁善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平定北方之赫赫战功、唯才是举之开明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机变权谋、引一代风尚之粲然文采,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无不有所建树。作为古代官员,他位极人臣;作为历史人物,更是堪称绝

对的偶像派,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拥趸。不可否认,曹操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物,他的魅力从表层上讲在于他的强势--实为三国时代最重要之角色。面对历史的垂青,后世往往无可奈何,然则爱慕强者之心却总是人皆有之。

曹操就是这样由多种才能和多种情致构成的一个矛盾的有机体,一个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形象。如果没有这种两面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艺术真实性将大为减弱。这种性格复杂化的表现,是在一个交替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也就是说,曹操主体性格中的“奸”与“雄”二者是互为

条件的,相辅相成,成雄是其目的,施奸是其手段,不奸难以成雄,成雄则不得已而施奸,小说不仅写了他的“奸”,更写出了他的“雄”,使曹操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一、“遗臭万年”的丑恶本性

陆机在《辨亡论》中则曰:“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这是褒中有贬。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则指斥曹操为“篡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写出了曹操的急、暴、谲,例如:小说第四回,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曹操谋刺董卓未逞,在被追捕中逃到了世叔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隐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大风险,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死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尤其在明知误杀之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杀死了对他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以至于斯!小说中还多次写曹操滥杀无辜的情节。比如他为报杀父之仇,竟“悉起大军,扫荡徐州”,下令“但得城池,

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徐州太守陶谦见此惨景,仰天恸哭,

甘愿“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曹操不仅公开滥杀,而且“醉中”杀人,“梦中”杀人,借刀杀人;他还因疑心图己而害死了神医华佗。他杀人也表现出“狡诈”的特点,竟能做到被杀者而不觉,见

者而不疑。他这种阴险凶残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杀仓官王后土。在一次战争中,相持月余,曹军粮食将尽,仓官王后土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指示“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后土按其指示行事,结果激起众怒,

且有哗变的危险。“操乃密召王后土入曰‘吾欲借汝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后土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后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他的奸邪诈伪,有时表现为刹那间地改变。曹操的奸诈还表现为他的主意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转”得不着痕迹: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

怒曰:‘败将安敢辱我!’拔剑在手,欲杀张辽……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辽感其意,遂降。”这段精彩的叙写,非常传神地反映了曹操当时的内心

活动和刹那间的思想转变:他欲杀张辽,是其真情;亲释其缚而敬之,也是实意。欲杀之,因其辱己,怒不可遏;亲释其缚而敬之,是爱其才欲为己用,理智战胜了感情;“故戏之耳”,则是欺人之语,这正是曹操的狡诈处。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

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也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他在广大群众中很不讨人喜欢。

对于曹操的奸诈,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