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与穴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 阳在后。
中医经络与穴位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 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 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 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中医经络与穴位
四、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端
鼻翼旁
足大趾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中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节 老年人不同中医体质穴位保健
中医经络与穴位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
(水沟穴),至对侧鼻翼旁(迎
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 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 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
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 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
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
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
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
阳明大肠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
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 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 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 属大肠。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 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
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
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
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
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
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线
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下肢
中线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后线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
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 于头顶、后头部。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中医经络与穴位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
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
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
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
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 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 二趾外侧端。
中医经络与穴位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脉。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的正经。

十二经筋—十二经循行部位上分布在筋肉的反应点
十二皮部—十二经分布在体表皮肤部位的反应点。
中医经络与穴位
络脉:十五络—十二经、任脉、督脉各有一 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 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中医经络与穴位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及名称分类
阴经(属脏 )
手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部位
(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 侧)
前线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
浮络—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
孙络—络脉最细小分支,遍布周身,
难以计数。
中医经络与穴位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中医经络与穴位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中医经络与穴位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
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
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脾经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胃经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肾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中医经络与穴位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
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