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1.授课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课后习题范围为: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
3.目前所给出的习题答案主要包括以上各章计算题,其他习题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或读者自学解决。
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4.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试计算:(1) 国民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7.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之欧阳文创编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十六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P482-483 )1.3)政府的财政政策有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政策比如税收政策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最终传导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2)假如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当国民收入提高后,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因为所得税通常是比例税或累进税)。
3.1)扩张性财政政策比如减税、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转移支付等,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有助于缓和经济萧条,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常导致财政赤字,这无疑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4.2)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以后,通常是尽可能地把它们贷出去,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如果贷款风险太大,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宁可持有较多的超额储备也不愿意贷出去,即出现“惜贷”现象,这通常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或衰退时期。
商业银行不会是在没有好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之前,就向中央银行申请过多的贴现,而是预计有好的贷款或投资机会而手中的储备不足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借款可能时,才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
所以商业银行有超额储备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吸收的存款过多,也不是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更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投资机会。
5.2)这里的准备金应该是指超额准备金。
市场利率提高后,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因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增大了,所以当然希望减少超额准备金,尽可能地把它们贷放出去。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常市场利率提高对应经济过热时期,此时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在上升,商品的价格也在上升,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比较旺盛,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压低过度的总需求。
所以市场利率提高后,投资和消费是否会减少,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是否大于利率的提高幅度,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和消费不会减少,企业和消费者仍然愿意增加贷款,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那么利率的提高就会抑制一部分投资和消费需求。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7版-第十六章
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公式表示为:
t
Pt Pt 1 Pt 1
3.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 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 100%之间。 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多见于战乱或大的政治动荡之后。
e u u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 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可以将自然失业率 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图16-1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 的作用的,即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 是有效的。
dP dM dy dV mˆ yˆ vˆ
P M yV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和长期实际产量的增 长率固定不变,则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 变化一对一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 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 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失业的影响 失业有两种主要的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 影响。
表16-1 高失业时期的经济损失额
产出损失
时期
大萧条时期 (1930--1939年)
平均
GDP损失
失业率 (10亿美元,2008年
(%)
价格)
18.2
2796
占该时期GDP 的百分比
30.0
石油危机和
7.7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比稳定的、可预 期的通货膨胀的任何一种成本都更有害。具体地 说,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有以下几种: (1)不确定性的增加 (2)不合意的财富的再分配 (3)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作业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b<1),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D.200亿元计算过程:投资等于储蓄,所以储蓄增加6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3,所以收入增加=储蓄增加/边际储蓄倾向=60/0.3=200亿元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等于零,但非计划投资必然为零。
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为零。
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如果不为零,则产出与需求不一致,不是均衡产出水平,因此在均衡产出你水平,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不能。
根据c=c(y)消费曲线的图形可以看出,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曲线上个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所以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社会经济背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公认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答:一般来说,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更严重些。
分析如下: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
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时,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职业或地区之间供求的不平衡。
这种情况下,往往“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造成的。
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因而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或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
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且这种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答: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分析如下: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因此,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答:(1)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可简单地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高鸿业主编)
宏观经济学习题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生产总值3名义GDP与实际4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5总投资和净投资6重置投资7存货投资8政府购买和政府转敌支付9净出口。
二、选择题1、宏观经济研究哪些内容?()A、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会使GDP增加多少B、研究为什么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的工资要比其他工人的工资低C、降低工资会对单个厂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D、分析对企业征收的环境特别税对整个环境污染的影响2、下列项目哪一些计入GDP?()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汽车C、购买普通股股票D、购买彩票赢得的1万元E、企业支付的贷款和债券利息3、某国的GNP大于GDP,说明该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与国居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相比的关系。
()A、大于B、小于C、等于D、无法判断4、在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中,哪种行为将被经济学家视为投资?()A、购买新公司债券B、生产性生活而导致的当前消费C、购买公司债券D、上述都不对5、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A、销售税B、公司利润税C、货物税D、公司财产税6、下列哪一项不是转移支付?()A、退休军人津贴B、失业救济金C、困难家庭补贴D、退休人员的退休金7、在一个有政府、投资和外贸部门的模型中,GNP是下面哪一个选择中各项之和?()A、消费、总投资、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在商品和劳动上的支出和净出口C、国民收入和简洁税D、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和折扣8、假设一个经济第1年即基年的当期产出为500亿元,如果第8年GNP物价减指数提高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名义产出等于()A、2000亿元B、1500亿元C、1000亿元D、750亿元9、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DP的政府支出是指哪些?()A、政府购买的物品支出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C、政府工作人员的薪水和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10、今年的名义GDP增加了,说明()A、今天的物价上涨了B、今年的物价和产出都增加了C、今年的产出增加了情况D、不能确定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国民收入的三种核算法。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 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 无效的?解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 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 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 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 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 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分析方法也不同, 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 某个厂商降低工资, 从该企业的角度看, 成本低了, 市场竞争力强了, 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 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 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 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 可以增加家庭财富, 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 社会需求就会降低, 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习题答案
十二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2.B;3.B ;4. C;5. D ;6. B ;7. D;8. B;9. A ;10.C;11. A;12. C ;13. D ;14. B;15. C ;16. D;17. A;18. C。
三、简答题4、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四、分析与计算题1.解:支出法=16720+3950+5340+3390-3165=26235收入法=15963+1790+1260+1820+310+2870+2123+105-6=262352.解:(1)GDP=2060+590+590+40=3280(2)NDP=3280-210=3070(3)NI=3070-250=2820(4)PI =2820-130-220-80+200+30=2620(5)DPI=2620-290=23303. 解:⑴ 1990=652.5; 1995=878;⑵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5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795⑶计算1990-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90年=652.5/612.5=1,95年=878/795=1.114. 解:(1)S=DPI-C=4000-3500=500(2)用I代表投资,S P、S g、S F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 S g =T–g =BS,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 g =T–g=BS=-20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洁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建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丢失了创建收入的实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赐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一般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全部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肯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削减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假如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假如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宏观经济学第16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六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判断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置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平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平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的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程度,但不稳定价格程度和就业程度。
〔〕10.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11.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
〔〕12.在西方兴旺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
〔〕13.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程度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4.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二、单项选择1.以下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应而不会影响平衡国民收入?〔〕A.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B.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C.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D.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2.挤出效应发生于以下哪种情况?〔〕A.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B.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C.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进步,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D.货币供应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3.以下〔〕不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A.减少税收B.制定物价管制政策C.增加政府支出D.增加公共事业投资4.中央银行通过进步法定准备金比率属于〔〕A.控制总供应B.扩张性货币政策C.收入指数化政策D.紧缩性货币政策5.以下哪种情况不会引起国民收入程度的上升〔〕A.增加净税收B.增加政府转移支付C.减少个人所得税D.增加政府购置6.假如政府支出的减少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一样时,收入程度会〔〕A.增加B.不变C.减少D.不确定7.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政府增加公共设施投资,会引起国民收入〔〕A.增加B.不变C.减少D.不确定8.与货币政策同义的词是〔〕A.扩张性政策B.利息率政策C.金融政策D.紧缩性政策9.公开市场业务是指〔〕A.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B.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C.中央银行规定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贷款利率D.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施行监视10.政府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是〔〕A.要求企业用自己资金购置B.要求居民用现金购置C.将公债卖给商业银行D.将公债卖给中央银行11.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A.卖出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B.卖出政府债券,进步再贴现率C.买进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D.买进政府债券,进步再贴现率12.以下哪一项措施是中央银行无法用来变动货币供应量?〔〕A.调整法定准备金B.调整再贴现率C.调整税率D.公开市场业务13.当法定准备金率为25%时,假如你在银行兑现了一张200美元的支票而且将现金放在身边,这个行动对货币供应的潜在影响是〔〕A.流通中货币增加800美元B.流通中货币减少800美元C.流通中货币增加200美元D.流通中货币减少200美元14.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表达在〔〕A.延缓经济衰退B.刺激经济增长C.减缓经济波动D.促使经济到达平衡15.“松财政紧货币〞会使利率〔〕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16.“双紧〞政策会使国民收入〔〕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17.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购置支出增加将导致〔〕A.价格程度上升,利率下降B.价格程度下降,利率上升C.价格程度和利率同时上升D.价格程度和利率同时下降18.假如一国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时期,政府应采取〔〕A.财政预算盈余B.财政预算赤字C.财政预算平衡D.财政预算盈余或赤字19.假如一国经济处于国内失业,国际收支顺差的状况,这时适宜采用〔〕A.扩张性财政政策B.扩张性货币政策C.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D.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20.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三、简答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第十六章练习题答案一、1.F 2.T 3.T 4.F 5.F 6.T 7.F8.T 9.F 10.F 11.F 12.F 13.F 14.T二、1.B 2.C 3.B 4.D 5.A 6.C 7.A 8.C 9.A 10.D11.B 12.C 13.B 14.C 15.A 16.B 17.C 18.B 19.C 20.A三、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内在机制。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15.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答:(1)先求IS曲线,联立错误!得y =α+βy +e -dr ,此时IS 曲线将为r =α+e d -1-βdy 。
于是由题意c =100+0.8y ,i =150-6r ,可得IS 曲线为r =100+1506-1-0.86y 即 r =2506-130y 或 y =1 250-30r 再求LM 曲线,由于货币供给m =150,货币需求L =0.2y -4r ,故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得150=0.2y -4r即 r =-1504+120y 或 y =750+20r (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 和LM 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 和LM 的联立方程得到,即错误!得均衡利率r =10,均衡收入y =950(亿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越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1-t)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当边际税率为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美元=1×错误!,当边际税率增至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美元=1×错误!,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9.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
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10.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
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
反之亦然。
总之。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11.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两项中那一项对总需求变动影响更大些朝什么方向变动解答:政府为减少经济波动往往运用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会对经济周期作出反应。
其中转移支付随经济波动更大些,并朝反周期方向波动,因为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经济繁荣时,这些支出会自动减少,而政府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防费、教育经费以及政府行政性开支等有一定刚性,不可能随经济周期波动很大。
12.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解答: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国家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而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筹资。
13. 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c =100+0.8yd (消费)i =50(投资)g =200(政府支出)t r =(政府转移支付)(单位均为10亿美元)t =(税率)(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
(3)若投资增加到i =100,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4)若充分就业收入y =1 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为多少(5)若投资i =50,政府购买g =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 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 而不用BS 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解答:(1)由模型{ c =100+y d =y -ty +t r y =c +i +g可解得均衡收入为y =错误!=错误!=1 000(2)当均衡收入y =1 000时,预算盈余为BS =ty -g -t r =×1 000-200-=-(3)当i 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y =a +b ·t r +i +g 1-b (1-t )=错误!=错误!=1 125这时预算盈余BS =×1 125-200-=。
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变为,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从而税收增加了。
(4)若充分就业收入y *=1 200,当i =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 *=ty *-g -t r =300-200-=当i =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没有变化,仍等于。
(5)若i =50,g =250,y *=1 200,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 *=ty *-g -t r =×1 200-250-=300-=-(6)从表面看来,预算盈余BS 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
然而,如果这样简单地用BS 去检验财政政策的方向就不正确了。
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而使BS 也发生变化。
在本题中,当投资从50增加到100时,尽管税率t 和政府购买g 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BS 从赤字(-变成了盈余,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就是错误的。
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财政政策。
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y *=1 200,当i =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为,当i =100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y *衡量的BS *也没有变化,仍等于。
但在本题(5)中,尽管ty *未变,但g 从200增至250,故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了,从变为-,因此,表现为财政扩张。
所以我们要用BS *而不是BS 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14.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如果用H 、C u 、RR 、ER 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 和D 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H =C u +RR +ER (1)M =C u +D (2)即有 M H =C u +D C u +RR +ER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 ,则得M H =C u /D +1C u /D +RR /D +ER /D这就是货币乘数,在上式中,C u /D 是现金存款比率,RR /D 是法定准备率,ER /D 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15. 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 c =C u D =,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 =,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解答:货币乘数为k m =1+r c r c +r=错误!=。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 =100×=24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