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策略]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dccc10700abb68a882fbce.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懂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对翻译文本的阅读就存在着一个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由于儿童文学在题材、写作手法、故事结构方面都不同于成人文学,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译语读者能通过译文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针对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这一特点,译者就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然后再使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去翻译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让儿童读者能接受。
因此接受美学就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是文学研究领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该理论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
姚斯和伊瑟尔都坚持文学研究的方向应该从传统的以“作者―本文”关系为中心转移到以“本文―读者”关系为中心。
该理论的基础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两部分:从作者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从作品到读者的接受过程。
接受美学就是一种研究文本接受者读者反应的理论,它研究读者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潜在内容的理解。
接受理论认为某一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解释,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意义才能被实现,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当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时,译者就成为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观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了。
译者,同时也是读者,需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需要预测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和美学品位。
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身的特点,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同样,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也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普通特征,还要考虑译入语儿童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儿童,并被广大儿童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的译本。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4eeec276a20029bd642de5.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作者:孙树程来源:《学园》2014年第14期【摘要】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它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
儿童文学翻译因其读者的特殊性而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空间,使儿童的接受能力成为儿童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拟从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方面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儿童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81-02一关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这一理论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那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向。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不是可有可无的。
与之相反,从根本上来说,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主体。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出版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所以说,一部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也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而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更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接受美学都对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是儿童间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读物,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和早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作品,而近些年以来,更是有不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不断译入,其中有许多优秀的译本受到儿童读者的广泛喜爱。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0fcbef1ce2f0066f4332222.png)
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作者:梅玲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要: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
当下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以达到站在读者的角度,将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首要衡量标准,提供更为优质的国外儿童文学翻譯作品,以便儿童更好的汲取国外的文学精华。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美学;探索;语言文化]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儿童的成长变化关乎祖国未来发展。
儿童文学阅读是促进儿童“德智双发展”中关键一环,符合“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人才”基本战略要求。
儿童文学可根据语言与文化区别简要分为国内儿童文学与国外儿童文学。
熟识我国传统文学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吸收外国文学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学术界早已认清这点。
针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深入探讨,积极引入国外经典儿童著作并尝试多角度翻译探索,其意义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理论由姚斯、伊瑟尔于上世纪60年代开创。
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读者接受”,挑战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的范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其核心概念有三: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视域融合”原则。
读者期待视野是指当阅读一部分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是“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积极寻找作品内涵,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有限的文本便生成了意义的无限可能。
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视域融合”原则是读者在理解阅读时带有自身前见从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视域”相接触,把握文本所揭示意义的过程。
二、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相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为译者带来新思路。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是评价译作好坏最有权发言人,也是经典文学著作思想能否流传的关键吸收人。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5130e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c.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涉及到如何准确且有效地传递原作的
美感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
1.采用等值转换:尽量保留原作中的美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
义等。
翻译时可以选择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
2.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儿童文学通常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翻译
时需要保留这种语言的美感。
可以采用押韵、排比、唱和等手法,使文学
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仍然具有类似的韵律和节奏。
3.维持文化特色:儿童文学往往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需
要尽量保留这些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原作背后的文化魅力。
4.采用适合目标读者年龄的词汇和句式: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欣赏的词汇和句式,并且要注意
不让翻译过程中损失原作的美感和意义。
5.适度删减和注释:有时候,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
文学作品,可能需要适度删减原作中的内容或者加入注释。
这样可以保持
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要尽力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93db9dac77da26924c5b065.png)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引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可称为读者接受理论,是源于20世纪中期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方法。
代表理论家为姚斯、英伽登和伊瑟尔。
其精髓在于改变过去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地位,建立读者中心地位。
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者关系中,读者的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的主动参与是必须的。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
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接受理论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即作品被接受和理解的前提必须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
归化/异化理论最早提出异化、归化概念的是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
“译员要么尽量不去打扰作者,而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就尽量不要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
鉴于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群的特殊性: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不足,如果译文充斥着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外的内容,则很难让儿童读者接受译文,因此译者有责任用归化的手段,迎合本土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将儿童读者不能理解的东西转变成耳熟能详的内容。
但是,外文作品中有些与文化、历史或当地的风土民情有关的内容,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符合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异化。
异化翻译之后,译者可以通过注解或者添加注释行文字来进一步解释。
经过异化翻译的儿童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增长见识、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2 儿童文学翻译儿童语言风格的处理一方面,儿童文学译作在语言风格上应符合目的语用语习惯,不能超出儿童的期待视野,因此在遣词造句上要符合儿童年龄和理解水平,选择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ccefb20242a8956aece428.png)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f8767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0.png)
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文本、读者和接受过程。文本是作 者创作的作品,是读者接受的对象;读者是文本的接受者, 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再创造;接受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读者不 仅仅是被动接受文本的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到文本意义的构建中。
04
接受美学理论在儿童文学 文本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关注读者反应,尊重目标语文化和儿童读者视角
01
了解目标语文化和儿童读者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目标语文化和儿童读者的视角,理解他们的
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
02
尊重读者反应
翻译过程中要尊重读者的反应,尽可能地使译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儿童文学文本 翻译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02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本的动态性和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它认为文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读者的参与和理解而变化。
03
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在翻译中要考虑如何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原作
的魅力和价值。
保持原作风格和语言特征,注重创新性和趣味性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保持原作风格和语言 特征
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 语言特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 独特魅力和语言美感。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88e9aff12d2af90342e61d.png)
第40卷第4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40 No.4 2019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2019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策略探析赖晓凤(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摘 要:译者在翻译外国优秀儿童文学时,通常是从成人思维的角度加以翻译,往往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接受美学的兴起为儿童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美学视角可以有效提出一些适用于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汉译的翻译策略,具体包括: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翻译结合儿童想象力、准确运用修辞手法、翻译直观形象化和简洁化以及重视儿童的期待视野。
这些翻译策略对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4-0139-02自建国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虽然取得较大的成就,出品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创设了大量的儿童刊物,深得广大 儿童的喜爱。
但是,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就,很多翻译而来的外国优秀儿童作品,并没有结合我国儿童认知能力、心理发展规律,而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翻译外国优秀儿童作品。
没有运用美学理论,翻译成适合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符合儿童阅读口味,提高儿童阅读兴趣的优秀作品。
所以,在翻译国外优秀儿童作品时,要从儿童作品的特殊性,儿童逻辑思维特性和儿童理解能力的角度,注入美学新视角,翻译出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助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此理论最初适用于文艺方面,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在文学作品方面得以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的推广更为神速。
在文学作品研究方面,传统的研究方向为作者---文本,但是在接受美学理论下,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向产生了转移,研究中心为文本--读者,重点突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df97f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c.png)
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运 用接受美学策略能够让译文更 贴近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增 强文化交流的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过分析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传达 原作的精神内涵,促进跨文化 理解。
接受美学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 确性和生动性,使译文更易于 被目标读者接受,进一步促进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本土 化处理,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 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保持原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品译者, 提高翻译质量和对目标读者的 关注度。
THANK YOU
汇报人:
翻译策略的创新和 突破有助于推动儿 童文学作品的国际 化发展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意义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儿 童文学的发展
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 性和创新性
提升儿童读者对不同文化 的理解和认知
增强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 价值和艺术魅力
对未来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
重视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采 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
《彼得·潘》的接受美学应用实例分析
儿童读者群体的定位:针对儿 童读者,注重语言的简单易懂 和趣味性的表达。
审美体验的传达:通过生动的语 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原著中的 奇幻场景和人物形象传达给儿童 读者,激发他们的审美体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背景的考虑:在翻译过程 中,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 童读者,对原著中的文化元素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召唤结构:指文本中留下的未确定性和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和填充来参与文本 意义的构建。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f86ed301f69e31423294a7.png)
者的理解水平。
康译:“你用不着、用不着、用不着呆在那个小脏
例 2.“Fernwasupatdaylight,tryingtoridthe worldofinjustice.Asaresult,shenowhasapig…Let’ seat!”[5]5
院子里,”那 鹅 说 得 很 快。 “有 一 块 板 是 松 的。 推 开 它,推、推、推开它,走出来!”[7]16“我建Leabharlann 你出来。外面真是美呀!”[7]16
任译:“你用不着呆在那脏兮兮小兮兮脏兮兮小
康译中划线部分的措辞为书面语中常见表达,而 兮兮脏兮兮小兮兮的猪栏里,”那母鹅飞快地说,“有
任译本中采取了一些儿童读者熟悉的口语表达方式 一块栏板松了。顶顶它,顶顶———顶顶———顶顶它,
来传达原文的意思,显得孩子气十足,更符合儿童读 照我说的做,出来吧!”[6]17
第 35卷 第 6期 Vol.35 No.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6月 Jun.2019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究
李 旋,林 茜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摘 要]儿童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儿童文学的翻译必须考虑儿童读者这个特殊群体对译文的影响。接受美学将读 者作为研究中心,强调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接受美学,对著名儿童作品《夏洛的 网》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给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接受美学;儿童读者;《夏洛的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6013802 [收稿日期]2019-02-25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4cbd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b.png)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研究一、内容概览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了儿童文学文本翻译中的策略。
文章对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概述,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及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文章分析了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指出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认知发展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儿童文学文本翻译中的策略选择问题。
从语言层面出发,讨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平衡,强调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注重传达原文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从文化层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处理文化差异与文化移植的问题,提出在尊重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文化调适和再创作;从认知发展层面出发,探讨了儿童文学文本翻译如何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提高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文章总结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建议。
在儿童文学文本翻译中,应注重接受美学的指导,综合考虑语言、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传递原文的价值和意义,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递和价值观念传承的关键。
对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
这一理论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关注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风格和内涵。
实践意义上,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儿童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效果。
通过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文化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
[美学,视角,策略]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策略]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d0a9e21f61fb7360a4c65a7.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
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
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张白桦;《格林童话》一、引言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基础,认为文学意义的产生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理解意义的关系文学理论。
而翻译是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研究的也是作者与文本、读者的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二者的关注点都是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将接受美学同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存在地位,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
他们与成人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成年译者,译入儿童文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例如:儿童读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没有成人强,注意力不会一下子集中,这就需要译者在兴趣调动上下功夫。
此外,儿童的知识范围有限,可能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上不及成人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适当的变通。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儿童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是滞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开展,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解释。
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活力。
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在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以及儿童所期待的视野。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c0dd9e055270722182ef705.png)
English TeachersVol.20No.1翻译引言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心灵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有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大家,如任溶溶老先生,他不仅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而且一生致力于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其代表作有《安徒生童话集》《小鹿斑比》等。
为了探寻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结合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中的翻译个例进行探究。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又被称作接受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德国著名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首先提出。
其奠基人还包括文学批评家、美学家伊泽尔(Wolfgang Iser,1922—2007)。
接受美学起初兴起于文学史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接受美学反对历来的文本中心观点,“第一次从本体论高度提出了人们历来所忽视的读者和阅读接受问题”(全元浦1998)。
接受美学认为,美学实践由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分别为文学的产生、文学的流通和文学的接受。
接受美学尤其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提出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读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主观能动的角色。
(一)以读者为中心接受美学驳斥了以往的读者被边缘化的现象,将研究重心从文本与作者的关系转移到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
它强调读者对翻译文本接受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读者对翻译文本的接受程度决定文本的意义。
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目的论有些相似,因为它们同时强调翻译文本应以读者为中心。
不同的是,接受美学更强调读者的接受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将读者视为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对之前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观点。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价值依赖于读者,读者在阅读时会能动地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文本信息,而文本的真正价值也会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原则认为,文本的创造是为了阅读的人,其服务的对象也是读者;读者的接受是一种主动的意识劳动创造而非单纯的被动接受。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隐喻翻译比较探讨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隐喻翻译比较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d60fa1304a1b0717ed5dd7f.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隐喻翻译比较探讨儿童文学存在于文学领域的边缘地带,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也没有将儿童文学的翻译作为重点来对待,译者常常在翻译儿童作品时夹杂自身的主观看法,没有将儿童读者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不利于儿童读者的阅读。
一、接受美学概述接受理论也被叫做接受美学,是在19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理论,它具有文艺性,该理论强调从读者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学作品。
该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只有得到读者的阅读才有资格被称为文学,所以该理论强调读者比作者还要重要。
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比较低,使其接受抽象事物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都要考虑到儿童群体的特殊性,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创作与翻译。
儿童文学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阅读文章,二是在阅读的同时与作者进行沟通。
文学翻译者需要翻译出符合受众审美的文学。
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的比较本文以《夏洛特的网》为例,对三篇译文的隐喻性翻译进行分析。
(一)比较标题的翻译本书中共含标题22个,文中挑选几个标题,比较不同译者笔下创作出的文学。
例如在对“Before Breakfast”进行翻译时,三位译者分别将其翻译为早饭之前、早餐前、早饭前;“Escape”被分别翻译为:逃走、逃跑、逃跑;“A Talk at Home”被三位译者翻译为家里人的谈话、唠家常、在家中的谈话等。
上面的翻译中,第二位译者的标题翻译最为简洁,大部分以两个字为主,如果让成年人来评价这几位译者翻译的文学作品肯定更倾向于第二位作家。
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儿童并没有积累这些词汇经验,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
比如你对儿童讲“唠家常”,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产生疑惑。
综合比较来看,第三位译者的翻译更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在翻译标题时注意到了以儿童读者为导向,儿童很容易明白标题内容,令儿童在阅读标题时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片段,可以激发儿童阅读全文的兴趣。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天才巧克力屋》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天才巧克力屋》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fd3ef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3.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天才巧克力屋》的英汉翻
译实践报告
本报告旨在探讨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天才巧克力屋》的英汉翻译实践。
英汉翻译的基本规则
1. 对原文中的修辞、文体、文化思想要有敏锐的感觉,这些都是英汉翻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2. 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尽量不加工也不修改原文,以保持原作的丝毫不变。
3. 注意原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以免翻译中出现晦涩、色彩浅薄或失去原作韵味等问题。
4. 保证译文地道,大量使用国内使用较频繁的句式、表达方式等,以使原文本身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
《天才巧克力屋》翻译实践
本作品的翻译实践分为三大阶段:(1)阅读本作品原文,并了解其中的文体修辞
特色等。
(2)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运用相应的表达方式将原文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3)本文中的文化元素加以调整,扎实实践以上规则,以确保翻译的地道性,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本报告的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天才巧克力屋》的英汉翻译实践的报告。
从本报告中可以看出,英汉翻译的基本规则应该Adhering to,包括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注意原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保证译文地道,以使原文本身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等,而翻译实践也应该按照上述步骤进行。
最终,只有恪守规则,才能翻译出地道,且栩栩如生的优秀作品。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a8f08e9a58da0116c1749d6.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由于儿童的心理差异和认知能力,儿童读者不同于成人有着其自身的语体特征和审美期待。
鉴于儿童文学受众群体的独特性及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将读者视为审美主体,以读者的接受为目标,把文学的接受看作是
一个读者的审美感受与作家一起进行创作的过程。
作者选取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两个汉译本为个案研究,通过对语体和童趣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两个译本的异同,并指出作者是如何再现儿童文学的语体及童趣。
其中语体方面涉及词汇、句子和修辞,童趣方面包括音律、意象以及人物特征的美学再现。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美学重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译者的译本最终是要被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为了使译本更加契合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译者要使用简洁的词汇及句型以便于儿童的理解。
同时,拟声词,叠词,口语化的词有利于保留原文的音律美并重现儿童文本的童趣。
此外,文章中的意象美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共鸣。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e055ea36137ee06eff9186a.png)
84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唐 霞/重庆文理学院摘 要:儿童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最大差异是受众群体的年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根据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儿童的心理、个性以及儿童在进行文学阅读时的接受文学作品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更适合儿童阅读的言语进行,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激发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美学 儿童 文学译者在进行翻译儿童文学时,应该以儿童的立场进行翻译创作,在进行翻译创作时译者是创作者,同样也是读者。
应该对原文学作品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给儿童。
从而提高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时注意力,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更注意原文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及文中思想[1]。
一、关于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美学是对文学作品的融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对文学作品达到一种审美的体验过程。
在文学审美体验过程当中,逐渐养成了审美心理以及养成独特的审美意蕴。
针对青少年当前所处在特定的时期,使他们在接受美学时的文学取向以及审美需要,都和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接受文学作品有所不同[2]。
美学应用在文学翻译当中,文学翻译译者自己的主观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
美学文学翻译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对文本意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针对文学翻译译者来说自己本身同样是读者,译者应对原文的文学作者负责也要对译文的读者们负责。
因此针对文学作品原文来讲,译者是原文作品的特殊读者,对译者来说应该去揣测译文的读者们对美学作品的品位、对该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以及接受美学作品的水平。
对于儿童文学来讲,儿童文学受众群体是儿童,根据儿童处于的年龄阶段、个性、心理以及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都和普通的读者们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文学作者对儿童的特点要有充分的认知,才能使创造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让儿童们接受。
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译者也应该抓住儿童读者们心理特征,翻译出更好的文学作品来适合儿童阅读。
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
![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3dcf1d2cc58bd63086bd28.png)
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413a2d561252d380eb6ef5.png)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鹿华颖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年第13期【摘要】儿童文学指的是作家根据儿童心理、认知、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专门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分支,儿童文学作品影响儿童对世界文化的认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密切。
文化作品的翻译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然而,必须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国内儿童读物市场上,大部分儿童作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中国儿童读物到国外发行的。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读物,无论是文字语言、题材和作品结构与成人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将美学理论引入到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中,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阐述了美学接受理念、以及美学接受理念和儿童文学翻译的关系,并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希望能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美学视角儿童文学翻译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一直处于文学领域的边缘,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有所不同。
将接受美学引入到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中来,重视儿童在阅读中的能动性,让儿童在阅读中和作品达成融合,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原文的读者,然而在越多中,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理解作品,在翻译的时候要选择符合儿童逻辑、理解能力的表达方式翻译作品。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還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以免翻译出来的作品艰涩难懂,影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艺理论,该理论以读者为导向,对作品进行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作者和读者三者关系中,读者位置最重要。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须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以后才能形成,如果作品被创作出来没有人阅读则只是一个半成品。
接受美学理论同时认为读者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参与创作的过程,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决定再创造的是读者期待的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
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
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张白桦;《格林童话》一、引言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基础,认为文学意义的产生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理解意义的关系文学理论。
而翻译是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研究的也是作者与文本、读者的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二者的关注点都是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将接受美学同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存在地位,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
他们与成人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成年译者,译入儿童文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例如:儿童读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没有成人强,注意力不会一下子集中,这就需要译者在兴趣调动上下功夫。
此外,儿童的知识范围有限,可能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上不及成人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适当的变通。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儿童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是滞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开展,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解释。
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活力。
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在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以及儿童所期待的视野。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拓宽儿童读者的认知范围。
二、接受美学影响的翻译策略在《格林童话》中的反映(一)“以读者为中心”指导的选材原则“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思想是接受美学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
学者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它必须得到读者的接受。
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作品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能动参与。
”[2] (P372)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极易受书本内容所引导的读者群,因此一部好的儿童文学译著格外重要。
译者在翻译之初首先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译作的选材――传达怎样一种精神的作品才能最大化地给孩子带去益处?接受美学读者为重的思想要求作品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在选择儿童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能为孩子成长产生正面影响的文学材料进行翻译。
《格林童话》诞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早在20世纪初《格林童话》就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格林童话》中除了传递善良、诚实、勇敢、友爱等积极方面的精神,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充斥了许多暴力、色情、欺诈等负面因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张白桦在《格林童话》译本封底的最后一段专门解释了她的选材原则和策略:“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宁可不求齐全而将这部分内容予以舍弃,使之成为一本真正适合国内儿童阅读的文学经典。
”[3] (封底)如《野莴苣》一文中,女巫师将莴苣公主关进一个城堡中,一位王子每晚偷偷来看她,最后写道女巫师发现他们的私情时是因为发现公主的衣服越来越紧,原来公主怀孕了。
这一涉及婚前性行为与色情的情节被译者删去。
选择将传递不利于儿童读者身心发展的因素最小化,着重描写为读者传递力量的部分正是“以读者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在翻译儿童文学过程中要切实为儿童读者群考虑,尽量避免对不良题材的重点刻画,也是接受美学之于翻译的客观要求。
因此,该译本符合接受美学的翻译策略。
(二)“期待视野”关照下的语言风格选择“期待视野”也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接受者的既往经验、重视理解的历史性。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
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1] (P11)一部文学作品通过种种方式唤醒读者过去的阅读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阅读情感中,唤起读者对该作品的期待。
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模式,并在阅读中不断地修正、改变,这种修正、改变在与新作品的互动之中不断进行,逐渐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后,会按照以往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期待视野去衡量作品,如果合他“胃口”,就会给予作品肯定的评价。
除此之外,读者不会满足于老一套的“炒冷饭”,他们的求知欲会不断上升,会期待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
这样,原有的期待视野慢慢被打破,新的审美经验形成并进入新的期待视野之中。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相对于成年读者的他们,更不喜欢固定不变的、乏味的东西,更加喜欢不断地搜索新东西来刺激自己。
[4] (P77)也正是源于这一特点,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本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极为关键。
译者应该在翻译作品时学会转换视角,以读者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现实译作与儿童的期待视野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童趣。
在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押韵与节奏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节奏与韵律的兴趣上。
儿童首先会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与韵律这方面,其次才是内容。
这也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将节奏与韵律把握好。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汉斯与格瑞特》中的一段:“Nibble, nibble, gnaw,Who is nibbling at my little house?”The children answered,“The wind, the wind,The heaven-born wind.”译文:“咯吱,咯吱,咯吱吱,谁在啃我的小房子?”孩子们回答:“是风,是风,是天上来的小孩子。
”在此译文中,“小房子”与“小孩子”之间押韵、“咯吱,咯吱,咯吱吱”也处理得富有节奏感,较好地处理了节奏与韵律,使译文朗朗上口,充满乐感与美感,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阅读期待。
2.词汇儿童化的语言与用词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地进入阅读。
儿童化的用语,如:感叹词、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俏皮的词语等,这些词汇都会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符合期待视野理论中的要求,满足了儿童的期待。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聪明的人们》中的一段:“You, indeed, said the man. You once fell on your head when you were a litt le child,and that affects you even now.”译文:“唉,你呀!”农夫说,“你小时候有一次把脑袋碰了,直到现在脑子还是缺根弦儿。
”在这段译文中作者将“You,indeed”译成“唉,你呀!”相比直译成“你真是”更加妥帖。
“唉”“呀”这类感叹词的运用使语言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既表达出农夫的无奈,又十分生动形象,很口语化,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易引起儿童共鸣,可以成功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
“缺根弦儿”的翻译更是神来之笔,不仅贴近儿童读者的生活,还使译文富有趣味性,满足了儿童的期待。
3.“文本意义空白”指导下的译文文化阐释原则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的“图式化结构”,其中充满了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领域”。
在接受美学学者们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更新。
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这些意义空白,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作品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作家或译者用全知全能的方法写作或翻译,尽量把一切空白填满,把一切弄得确凿无疑,读者的主动性就会被压抑到最低,这样的作品味同嚼蜡,令人难以读完。
反之,如果文本充满空白,满篇不确定,读者便会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一样也无法激发起阅读兴趣。
因此,“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做到在照顾读者期待视界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创造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2] (P309)《格林童话》源自200年前的欧洲,作品中充满着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欧洲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作品中也存在着与现今历史时期不相符的文化因素。
作为儿童读者,知识量与理解能力都相对于一般的成人读者有所欠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切实地以儿童读者为本位,在文本意义空白留多与留少之间多做权衡。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的《金山国王》中多次提到了一个人物――“小黑人”,原文用的词语是“a dwarf black”,直译过来就是“黑人侏儒”的意思。
在当时,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黑人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原文对黑人带有羞辱的意味,而现在黑人也享有平等的人权。
为了对儿童读者少一些误导,“小黑人”的译法显然更为妥帖。
相比“黑人侏儒”,“小黑人”能够传达出同样的小个头与黑皮肤的意思,却少了一份歧视的味道。
除此之外,“小黑人”的选择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不像原文描述出来的那般具象,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再如《格林童话》一书中多次出现与宗教有关的词汇,如“上帝”“圣母”“耶稣”等,译者直接选择运用这些外来词传输外来文化,让儿童读者可以接触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并对这些可能并不是很熟悉的事物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既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与视野,又让文学作品读起来充满新鲜感。
这也就是留出文本意义空白的一大优点。
三、结语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翻译并非易事。
张白桦翻译的《格林童话》所采用的策略是美学视角下比较成功的尝试。
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读者本位、期待视野、文本意义空白,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它们要求译者在选材方面切实以读者为本,要有利于儿童读者的思想发展、要求译文充满童趣,符合儿童期待视野,充满新鲜感、要求在翻译时注重文本空白的去留与否、为儿童留下想象与学习的空间。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当然,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同时,也不要一味地删减原文、修改原文,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修饰,切莫背离翻译的基本原则。
只有做到这些,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