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再次成为我国改革的前沿。“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扶贫重在扶智,扶智教育为本。”。实现全民可持续稳固脱贫,主要是要实施好教育扶贫,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升其“造血”能力。

湖北秦巴山片区80%以上的县市区为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湖北秦巴山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万人,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总人数的18.6%。该片区的贫困不仅是收入和资源的贫困,更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自生能力的匮乏。“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增强人才“造血”能力则是重中之重。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除根性扶贫,已成为湖北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湖北秦巴山片区的教育扶贫仍然局限于收入和物质方面,主要为兴建校舍、配置教学设施、选派师资等“输血式”扶贫,路径较为传统。教育扶贫帮扶项目与贫困者需求脱节、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教育扶贫成效不显著,乡村脱贫攻坚进程受阻,势必严重影响2020年该片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影响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无疑对现有的教育扶贫内涵及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有效开展教育扶贫,将教育扶贫资源精准传递给贫困人口,提升其“造血”能力,帮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乡村振兴战略层面到精准扶贫战术层面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是当下各级政府和学界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1.2课题界定

(1)“教育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下位概念,其实质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

(2)“湖北秦巴山片区”位于鄂西北,与陕西省、重庆市、河南省接壤,规划范围涉及10个县(市、区),包括十堰市所属的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襄阳市的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将重点综述以下两方面相关研究:

(1)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组成员、农经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内容及时进行了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韩俊(2017);韩长赋(2017);李国祥(2017)等),且认识较为统一。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基本涵义、总体要求、主要路径、关键举措和主要目标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廖彩荣等(2017))。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关键要素、工作部署等方面展开(马玉荣(2017);陈锡文(2018)等),而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进行理论阐述,较少有学者对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通过查阅文献,也有少数学者(如王景新(2018);陈美球(2018)等)结合部分地区具体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或案例研究。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的相关问题研究较少,仅有余应鸿(2018)专门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姜明房(2018);张志增(2017)),而暂未有学者具体以某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对象展开该问题的研究。

(2)关于教育扶贫内涵及实践路径的研究

目前学者对于教育扶贫内涵的研究较为统一,即强调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大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的(王嘉毅等(2016);熊文渊(2014);李兴旺等(2017))。国内外学者在经济学视野下对教育扶贫功能展开的研究均属此范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而对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则受贫困归因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贫困的原因在于资源的匮乏,因而主张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摆脱贫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贫困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欠缺,主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摆脱贫困。基于不同的观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在强调教育扶贫功能的基础上,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朱爱国等(2016);赵红霞(2016))。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认识到,造成贫困的原因错综复杂,过分强调某一因素,势必导致单因素决定论,因此研究教育扶贫必须持系统的观点(林乘东(1997);李兴旺等(2017);曾天山(2016);谢君君(2012))。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进行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技能或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现有的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较为传统,同质化程度较高。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有助于梳理我国现行的教育扶贫路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对教育扶贫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丰富教育扶贫的理论,积极寻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实践的新路径,为同类研究积累一手材料,拓宽该领域的研究视野。

(2)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可以更有力地促进湖北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促进该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扶贫开发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对策和理性思路。

2.1课题理论依据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按照此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应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应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

(2)能力贫困理论

能力贫困理论认为个人的福祉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贫困的原因就是能力的缺乏,是因个人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本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能力贫困理论表明,反贫困的关键在于“提升贫困者的自我发展能力。一个有能力的贫困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收入,从而摆脱暂时贫困,甚至长期贫困状态。

2.2研究目标

本课题设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现状为主要立足点,分析该片区现行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湖北秦巴山片区实际,对该片区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以此提高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的成效,最终促进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3研究内容

(1)相关概念界定。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的文件、政策及文献,对乡村振兴

战略及教育扶贫内涵进行界定;

(2)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能力贫困理论,挖掘相关理论,构筑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3)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掌握我省秦巴山片区贫困人口特性、成因及教育扶贫现状,对其现行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进行梳理;

(4)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结合片区实际、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内涵,从扶贫动机、扶贫对象、扶贫方式选择等方面对湖北秦巴山片区现行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2.4研究假设

(1)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制约,单纯依靠农村内部很难解决,必须汇聚全社会力量加以破解,而教育扶贫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

(2)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选择,对现有的教育扶贫内涵及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必然要求对现有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3)现行的教育扶贫缺少从观念、知识、能力、精神等方面进行帮扶,路径较为传统,必然导致其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

(4)湖北秦巴山片区有其特殊的人口环境、自然环境及制度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专门针对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片区内扶贫开发。2.5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

以往针对教育扶贫问题的研究,大多从精准扶贫视角展开。本课题拟将研究视角由传统的精准扶贫,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扶贫问题展开研究。

(2)研究内容的创新

本课题力争结合湖北秦巴山片区的具体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性地对湖北秦巴山片区现行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进行优化。

3.1研究思路

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沿着“理论分析—问题探讨—对策研究”的思路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

第一个层次是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的文件、政策及相关理论文献,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的内涵特点,形成研究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对湖北省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情况调研,掌握该片区贫困现状、教育扶贫现状,总结该片区教育扶贫路径;

第三个层次是根据我省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要求,对湖北秦巴山片区现行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3.2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

以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为研究案例,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片区教育扶贫状况,以此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资料,从整体上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扶贫的研究现状,并对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分析,深入总结已有的结论,以找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

3.3技术路线

本课题技术路线如下:

首先,查阅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政策及文献,以此提炼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特点;

其次,查阅教育扶贫的文件、政策及文献,同时根据课题所提炼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特点,

对教育扶贫的内涵特点重新进行阐释;

再次,进行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调研,掌握片区贫困人口特性、成因及片区教育扶贫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路径;

最后,在前期提炼的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对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3.4实施步骤

(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订购相关期刊、报告及专著,撰写相应的文献综述;

(2)深入到相关地区、企业和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

(3)利用互联网查阅最新研究资料,登陆各数据库索取、购买相关文献及数据;

(4)利用学校实验室软硬件资源,使用SPASS和S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实证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