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的形势、困境和对策

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的形势、困境和对策

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的形势、困境和对策作者:王伟陈卫东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抓手。

深入研究当前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秦巴山为例,基于A市F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认定精准度不够、产业扶贫措施单一等实践困境,并结合F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为秦巴山区提出了“大数据+”精准甄别、扶贫产业联动等对策引导。

[关键词]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分析;[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11-0068-04秦巴山片区是国家划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是我国扶贫开发跨省市最多(涉及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地形地貌最复杂、内部差异最大、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最严重的地区。

据国家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底,如果按照国家2855元的新标准测算,片区内共有贫困人口15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3%。

[1]而F县地处秦巴山片区腹地,是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F 县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规划部署下,对扶贫工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贫困现状仍然十分严峻。

截止2016年底,F县共有贫困人口11045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是研究秦巴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样本。

一、当前秦巴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形势2017年6月,我们在F县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随机抽选了8个贫困村,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秦巴山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九大山脉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秦巴山地区也是中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为了扶贫攻坚,秦巴山各地开展了多种措施,其中旅游扶贫成为了一条重要路径。

本文将对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概况秦巴山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纵横,风景独特。

秦巴山地区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秦巴山地区旅游扶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扶贫路径1.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秦巴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从而增加地区收入。

可以开发红色旅游景点,挖掘红军长征路线和故事,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可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倡导绿色出行,打造生态农庄、乡村民宿等;可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扶贫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大对道路、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

还需要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 加强市场推广市场推广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可以通过参加旅游展会、举办旅游节等方式,向外界宣传秦巴山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

可以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加大对秦巴山地区旅游的推广力度。

4. 拓展农户收入渠道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拓展农户的收入渠道。

可以通过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形式,让农户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户的专业技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5. 建立保护机制秦巴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好旅游资源,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治理等方式,保护好秦巴山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度(一)

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度(一)

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度(一)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本人特申报“乡村振兴研究课题”,以解决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

一、研究背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的人口流失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的重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乡村振兴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目的1.深入调研我国乡村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乡村发展的特点和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2.探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分析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和建议。

3.提高乡村发展理论研究的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取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和国外已有的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环境、政府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

四、研究内容1.分析乡村发展现状,深入调研我国乡村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2.探讨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和途径,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3.研究农村经济适度规模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探索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升级,提出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4.探讨农村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作用,分析农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提出农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五、研究意义本课题旨在促进乡村振兴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制定乡村振兴发展策略,促进全国乡村经济的升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以上是本人对“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的内容,希望评审委员会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和评审!。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 38 第一节 教育 ……………………………………………… 38
—5—Biblioteka 第二节 医疗卫生 ………………………………………… 39 第三节 科技 ……………………………………………… 41 第四节 文化体育 ………………………………………… 43 第五节 社会保障 ………………………………………… 44 第六节 社会管理 ………………………………………… 45 第七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 45 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46 第一节 重要生态功能区 ………………………………… 46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 ………………………………… 49 第三节 环境保护 ………………………………………… 50 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 52 第十章 改革创新 ……………………………………………… 54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 54 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 55 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 56 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 57 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 57 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 59 第三节 土地政策 ………………………………………… 60 第四节 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 …………………………… 60 第五节 帮扶政策 ………………………………………… 61
—4—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 21 第一节 交通 ……………………………………………… 21 第二节 水利 ……………………………………………… 23 第三节 能源 ……………………………………………… 24 第四节 通信和信息化 …………………………………… 25 第五节 城镇基础设施 …………………………………… 25

关于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对策思考新闻作者:竹山县委常委、县长龚举海新闻来源:日期:2013-05-17浏览次数: 531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秦岭、巴山、巫山、神农架四面环抱,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元,属国家重点贫困县。

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围绕脱贫致富,励精图治,克难攻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现实困难仍然突出,按照国家新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全县尚有贫困人口22万余人,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

竹山县作为国家即将全面实施的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我们致力转变观念,早谋划,攻重点,破难题,以争创片区开发示范县为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实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转变“两个观念”,增强扶贫优先发展意识。

一是要变等靠要扶贫为主动脱贫。

山区贫困群众由于造血功能差,内生增长力不足,长期以来,这部分群众等政策、靠政府、要物资的思想比较突出,扶贫扶智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政策推动,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家扶持、社会帮助与自身努力的关系,改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和苦干实干、奋发图强的思想,增强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靠智慧、靠勤劳改变贫困面貌,形成人心思富、你追我赶、携手发展、共同致富的氛围,坚定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要变部门小扶贫为社会各方参与的大扶贫。

前一阶段扶贫工作主要采取攻坚、会战的方式,解决了重点贫困村、重点贫困户的脱贫发展问题,在责任上注重发挥扶贫部门优势,在工作上注重物质资金帮扶,在实效上只注重短期摘帽。

新阶段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树立全方位的大扶贫意识,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投入扶贫,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作用。

要整合企业扶贫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扶贫作用,搞好政策对接和信息沟通,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纳企业资本投资扶贫开发,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7期(总第459期)-268-科教论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黄 蓉1,毛 帅2,覃春香1,钱 芮1,张凯辰1(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科技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摘要]教育扶贫是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对人力资本理论、能力贫困理论和贫困文化理论等教育扶贫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扶贫的内涵进行阐释,有助于在政策实践中依靠教育扶贫来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再次成为我国改革的前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任务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扶贫重在扶智,扶智教育为本”。

贫困地区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和资源的缺少,更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自身能力的匮乏。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增强农村贫困人口“造血”能力,从根本上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解决我国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2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各界专家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内涵及路径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阐释,且认识较为统一,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项政策,而是具有总括性质的指导性战略(宗诗淇,2018)。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升级,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导方针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李长学,2018)。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了理解。

万信(2018)等人基于农业发展主体、发展客体、发展推进方式和发展最终旨向等4个方面的内容,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解释,并指出,乡村振兴是在解决“三农”问题基础上,以实现农业繁荣、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村网”之乡农体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村网”之乡农体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村网”之乡农体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摘要:本文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体育特色村庄建设助力乡村建设发展为研究主题,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湖北京山“村网”乡村特色体育的品牌项目开发,提出农、体、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探索适合区域整体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乡村体育文化建设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体育开发、农体旅融合一、研究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转型。

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任务,对未来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要把工作和力量聚焦到健康中国建设各项任务上来[1]。

乡村振兴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密切相关。

农村地区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乡村特色体育是指以推动乡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为宗旨的一系列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以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育形式,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湖北京山市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推广普及网球运动。

网球运动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当地群众对网球运动非常热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开始注重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特色化。

乡村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农村地区的人们热爱体育运动,喜欢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因此,在当地推广特色体育项目时,往往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

今年金秋十月,湖北京山市文峰村举办了首届民间网球赛事“村网”的启动。

这个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和观众,激发了更多大众参与的热情,推动了乡村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同时,这个赛事也扩大了体育特色村庄的影响度。

人们可以到京山观看比赛,泡温泉、品尝当地美食、享受乡村旅游的乐趣。

关于贯彻落实《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机遇,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简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我省陇南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实施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是国家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出台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区域性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制定我省实施规划,对于有效解决我省秦巴山片区(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整体推进陇南市扶贫攻坚,实现陇南市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35号),明确要求:“六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级实施规划。

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还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

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直相关部门及陇南市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组织编制好省级实施规划和分县区实施规划。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按照《规划》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及政策导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我省实施规划的重中之重,科学论证,深入研究,谋划一批操作性强、与国家投资政策相衔接的大项目、好项目。

(一)突出谋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布局、提升水平的原则,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及城镇功能配套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

重点是:——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国省干道、县级联网路、出口路和农村“通达”、“通畅”工程、乡村客运网络工程等项目,构建布局完善、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乡村道路网络。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秦巴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及经济落后等因素,秦巴山区的很多地方都属于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旅游扶贫的路径,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秦巴山区特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概况秦巴山区是中国的丝绸之路南段重要组成部分,在秦岭和大巴山的交汇处,这里不仅有着雄奇的山川地貌,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秦巴山区的特困地区虽然经济条件较为艰苦,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壮丽的山水、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扶贫的重要性秦巴山区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收入,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旅游扶贫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副产品加工、家庭旅馆等,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三、旅游扶贫路径的研究1. 开发旅游线路要针对秦巴山区的特贫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旅游线路。

根据当地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景点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打造独特的农家体验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秦巴山区特贫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建设。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当地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当地的游客接待能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3. 引进外部投资为了加快旅游扶贫的进程,可以引进外部投资,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可以吸引一些旅游开发公司或者相关行业的企业来秦巴山区特贫地区投资兴业,共同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

4. 加强宣传推广为了提高秦巴山区特贫地区的知名度,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巴山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之一,也是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之一。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贫困问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旅游对特困地区扶贫的潜力,秦巴山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

然而,由于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秦巴山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开展对秦巴山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该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也有助于提升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的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扶贫效果的双赢。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秦巴山特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分布特点,全面了解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情况,为后续路径探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二是深入剖析当前旅游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三是探讨秦巴山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具体路径和模式,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秦巴山特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旅游扶贫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扶贫方式,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局面,为当地居民提供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

秦巴山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扶贫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研究秦巴山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促进秦巴山地区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秦巴山区县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思考

秦巴山区县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思考

秦巴山区县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思考秦巴山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山地区域,这里的山峦起伏,景色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

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秦巴山区的县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振兴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本文将就秦巴山区县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实践与思考,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产业发展2.拓展乡村特色产业秦巴山区的乡村地域特色明显,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可以发展特色果蔬、中草药、土特产加工产业,打造乡村休闲康养基地和乡村民宿业。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秦巴山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加强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便利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推进产业扶贫秦巴山区是国家贫困地区,有众多贫困人口需要扶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推动产业扶贫,利用当地资源开发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

1.破解土地问题在秦巴山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流转难度大,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需要破解土地问题,通过土地整治、流转和集约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需要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的教育条件,助力乡村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受到了人为破坏。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秦巴山区县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思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成效。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研究地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地方高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以弥补的主要短板。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决策部署,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秦巴山区是我国特困地区之一,其中湖北省有房县、郧西县等九个深度贫困县,同时又拥有三峡大学、湖北医药学院、长江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一流建设高校和水利工程、临床医学、作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等一流建设学科。

实现脱贫、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地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责无旁贷。

提升服务地方尤其是服务乡村能力,强化乡村情怀教育,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切入点,也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新使命。

1.2课题界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等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了迫切要求。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体系要立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按照提出的“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的要求,探索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在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素质整体提升方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外直接以高校与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非常缺乏,但对高校职能进行研究的较多,主要从诊释高校社会职能、明确教育重要地位重视教师专业培养、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讨等五个方面展开。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以湖北郧西县为例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以湖北郧西县为例

收入·消费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以湖北郧西县为例郭斯炜,徐伟鹏,司 航(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摘要]由于部分旅游资源与贫困区域的地理重叠,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地区,位于秦巴山片区的湖北郧西县的旅游扶贫工作,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配合下取得了一定进展。

以湖北郧西县为例,分析当前旅游扶贫的工作路径,并指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要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可从健全帮扶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完善产业规划、重视生态保护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秦巴山片区[中图分类号]F592.7;F323.8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尽管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贫困现象依然严重。

自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以来,各地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同时,由于旅游资源与贫困区域一定程度上的地理重叠,旅游产业在助力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内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14个特别贫困的地区,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其中,秦巴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片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秦巴山片区逐渐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秦巴山片区的湖北郧西县为例,研究旅游扶贫的现状、作用路径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2 郧西县旅游扶贫现状2.1 区域概况郧西县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面汉江,是秦巴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

郧西县作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同时也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陲地区、水库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郧西县脱贫攻坚之路显得十分艰难,为推进扶贫工作,郧西县政府推出了多项政策,尤其强调旅游带动发展的战略。

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度-V1

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度-V1

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度-V1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申报书一、选题背景近年来,中国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然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瓶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课题旨在研究乡村振兴的问题和可行性,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1. 乡村经济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中国乡村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瓶颈,以及乡村户籍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参考。

2. 乡村振兴战略探究结合国家政策和乡村发展实际,研究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实施路径,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引进与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分析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3. 高效农业模式研究研究当前国内外使用的高效农业模式,如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等,探究其在中国乡村发展中的应用潜力和效果,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4.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策略,探究如何挖掘乡村的文化、历史和生态等资源,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乡村经济的升级和提升。

三、预期目标和意义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探究和分析,本课题旨在达成以下目标:1. 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效果和局限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2. 突出高效农业模式的重要性和潜力,提出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推进乡村经济升级;3. 突出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课题预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题将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案例研究、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具体步骤如下:1. 研究调查,收集、整理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和数据;2. 进行实地调研,对各地乡村经济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建立数据统计分析模型;3. 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4. 结合专家咨询和讨论,提炼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推广和应用。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全面脱贫“后湖北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全面脱贫“后湖北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首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以往的关于“全面脱贫”、“农村教育”、“湖北地区教育”等主题的文献资料和实际农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能够总结出当前湖北地域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本课题提出的问题,让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关注到湖北地域农村教育的这些问题,引起他们的重视。
(四)选题价值与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收集和分析了一些以往的关于“全面脱贫”、“湖北地区社会状况”、“湖北农村教育”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作出了一些整理,对全面脱贫的概念、湖北地区教育背景、湖北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的信息,都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并且结合了这些内容加上笔者自身在湖北农村地区的教育经验和心得以及本课题调查的一线数据,总结出了一些相关的全面脱贫过后湖北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日后关于“全面脱贫”、“农村教育”等主题的课题研究都带来了一定的理论资料和参考数据,日后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本课题的结论作为他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本课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湖北地区的一线的农村教师,提供很多的教学的资料和参考依据,让湖北地区的农村教师依据本课题提出来的策略,进行农村教学改革和创新,让农村的教育问题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让学生们接受到更好的农村教育。
3.接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提升湖北地区农村一线教师的整体的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能够为农村教学创新和改革提供帮助,为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进步提供帮助。
”全面脱贫“后湖北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脱贫攻坚 农村教育 教育扶贫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

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

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
刘冬梅;刘伟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由于扶贫形势的不断变化,“贫困县扶贫模式”逐渐暴露出制度设计的局限,并有被“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取代的趋势.在逐步推行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中“扶贫中心的选点工作”是当前辄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增长极
理论,应该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实力较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情况良好、人口较多的地区作为“扶贫中心”.本文在选取增长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推动片区科技扶贫的相关建议.
【总页数】9页(P29-37)
【作者】刘冬梅;刘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农村与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边疆山地区域开发开放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秦巴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为例 [J], 彭华;冉杰;卢宗源;刘仙;张美玲;袁毅
2.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r——以秦巴山片区S市农村扶贫为例 [J], 王伟;张晨
3.整体推进扶贫集中连片开发--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察 [J], 杨旭;孙峰
4.陕西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问题研究 [J], 颜玲;赵艳君;刘薇
5.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以秦巴山片区S市农村扶贫调研成果为中心 [J], 王伟;张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1.1问题的提出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再次成为我国改革的前沿。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而“扶贫重在扶智,扶智教育为本。

”。

实现全民可持续稳固脱贫,主要是要实施好教育扶贫,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升其“造血”能力。

湖北秦巴山片区80%以上的县市区为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6年底,湖北秦巴山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万人,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总人数的18.6%。

该片区的贫困不仅是收入和资源的贫困,更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自生能力的匮乏。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增强人才“造血”能力则是重中之重。

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除根性扶贫,已成为湖北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湖北秦巴山片区的教育扶贫仍然局限于收入和物质方面,主要为兴建校舍、配置教学设施、选派师资等“输血式”扶贫,路径较为传统。

教育扶贫帮扶项目与贫困者需求脱节、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教育扶贫成效不显著,乡村脱贫攻坚进程受阻,势必严重影响2020年该片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影响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无疑对现有的教育扶贫内涵及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有效开展教育扶贫,将教育扶贫资源精准传递给贫困人口,提升其“造血”能力,帮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乡村振兴战略层面到精准扶贫战术层面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是当下各级政府和学界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1.2课题界定(1)“教育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下位概念,其实质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

(2)“湖北秦巴山片区”位于鄂西北,与陕西省、重庆市、河南省接壤,规划范围涉及10个县(市、区),包括十堰市所属的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襄阳市的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将重点综述以下两方面相关研究:(1)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组成员、农经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内容及时进行了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韩俊(2017);韩长赋(2017);李国祥(2017)等),且认识较为统一。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基本涵义、总体要求、主要路径、关键举措和主要目标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廖彩荣等(2017))。

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关键要素、工作部署等方面展开(马玉荣(2017);陈锡文(2018)等),而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进行理论阐述,较少有学者对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

通过查阅文献,也有少数学者(如王景新(2018);陈美球(2018)等)结合部分地区具体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或案例研究。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的相关问题研究较少,仅有余应鸿(2018)专门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姜明房(2018);张志增(2017)),而暂未有学者具体以某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对象展开该问题的研究。

(2)关于教育扶贫内涵及实践路径的研究目前学者对于教育扶贫内涵的研究较为统一,即强调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大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的(王嘉毅等(2016);熊文渊(2014);李兴旺等(2017))。

国内外学者在经济学视野下对教育扶贫功能展开的研究均属此范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而对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则受贫困归因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贫困的原因在于资源的匮乏,因而主张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摆脱贫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贫困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欠缺,主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摆脱贫困。

基于不同的观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在强调教育扶贫功能的基础上,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朱爱国等(2016);赵红霞(2016))。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认识到,造成贫困的原因错综复杂,过分强调某一因素,势必导致单因素决定论,因此研究教育扶贫必须持系统的观点(林乘东(1997);李兴旺等(2017);曾天山(2016);谢君君(2012))。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进行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技能或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现有的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较为传统,同质化程度较高。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有助于梳理我国现行的教育扶贫路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对教育扶贫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丰富教育扶贫的理论,积极寻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实践的新路径,为同类研究积累一手材料,拓宽该领域的研究视野。

(2)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可以更有力地促进湖北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促进该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扶贫开发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对策和理性思路。

2.1课题理论依据(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按照此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应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应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

(2)能力贫困理论能力贫困理论认为个人的福祉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贫困的原因就是能力的缺乏,是因个人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本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

能力贫困理论表明,反贫困的关键在于“提升贫困者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个有能力的贫困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收入,从而摆脱暂时贫困,甚至长期贫困状态。

2.2研究目标本课题设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现状为主要立足点,分析该片区现行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湖北秦巴山片区实际,对该片区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以此提高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的成效,最终促进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3研究内容(1)相关概念界定。

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的文件、政策及文献,对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内涵进行界定;(2)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能力贫困理论,挖掘相关理论,构筑本课题的理论基础;(3)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掌握我省秦巴山片区贫困人口特性、成因及教育扶贫现状,对其现行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进行梳理;(4)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

结合片区实际、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内涵,从扶贫动机、扶贫对象、扶贫方式选择等方面对湖北秦巴山片区现行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2.4研究假设(1)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制约,单纯依靠农村内部很难解决,必须汇聚全社会力量加以破解,而教育扶贫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选择;(2)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选择,对现有的教育扶贫内涵及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必然要求对现有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3)现行的教育扶贫缺少从观念、知识、能力、精神等方面进行帮扶,路径较为传统,必然导致其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4)湖北秦巴山片区有其特殊的人口环境、自然环境及制度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专门针对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片区内扶贫开发。

2.5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针对教育扶贫问题的研究,大多从精准扶贫视角展开。

本课题拟将研究视角由传统的精准扶贫,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扶贫问题展开研究。

(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课题力争结合湖北秦巴山片区的具体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性地对湖北秦巴山片区现行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进行优化。

3.1研究思路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沿着“理论分析—问题探讨—对策研究”的思路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个层次是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的文件、政策及相关理论文献,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的内涵特点,形成研究基础;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对湖北省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情况调研,掌握该片区贫困现状、教育扶贫现状,总结该片区教育扶贫路径;第三个层次是根据我省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要求,对湖北秦巴山片区现行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3.2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法以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为研究案例,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片区教育扶贫状况,以此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资料,从整体上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扶贫的研究现状,并对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分析,深入总结已有的结论,以找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

3.3技术路线本课题技术路线如下:首先,查阅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政策及文献,以此提炼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特点;其次,查阅教育扶贫的文件、政策及文献,同时根据课题所提炼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特点,对教育扶贫的内涵特点重新进行阐释;再次,进行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调研,掌握片区贫困人口特性、成因及片区教育扶贫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路径;最后,在前期提炼的乡村振兴战略及教育扶贫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对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3.4实施步骤(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订购相关期刊、报告及专著,撰写相应的文献综述;(2)深入到相关地区、企业和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3)利用互联网查阅最新研究资料,登陆各数据库索取、购买相关文献及数据;(4)利用学校实验室软硬件资源,使用SPASS和S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实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