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谈创造性思维
19 谈创造性思维 要点分析
19 谈创造性思维要点分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19 谈创造性思维要点分析一、提出。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创意大惊奇》等。
二、故事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活用所学知识。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写的。
三、理解词义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问题解疑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19.《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0张ppt)
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 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 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 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经常保持好奇心,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 自己学识渊博;
【4】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会运用知识,有探求新 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能在此基 础上进行各种尝试等。
主题思想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 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 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研读分析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 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 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 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 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 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 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1)有渊博的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 的态 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8、课文举了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 兰发明交互式电子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 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 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谈创造性思维
19* 谈创造性思维
考点聚焦
概括事实论据 考点解读:概括事实论据,就是准确、简要地提取事实论据 的主要内容。概括事实论据,有助于我们明确事例与观点之间 的关系,从而提高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考查论证方法的题目, 往往要求学生概括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因此,概括事实论 据,是议论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19* 谈创造性思维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依赖.( ài )
恭.喜( ɡōnɡ )
机械.( xiè )
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 dì )
孜.孜不倦( zī )
称
chèn (对称) chēnɡ (称赞)
只
zhǐ (只是) zhī 只身)
本课件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全品学练考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新课标(RJ)
第五单元 理想信念
19* 谈创造性思维
第五单元 理想信念
19* 谈创造性思维
考点聚焦:概括事实论据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19* 谈创造性思维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
合作交流
4.【重点突破】 请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性;然后借别人的言论及事例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即 积累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指出如何 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9* 谈创造性思维
5.【难点探究】 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
对比论证,说理全面 对比论证是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 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运用对比论证能突显特征,揭露本质,使正确的论 点更加稳固,使事理鲜明,印象深刻。在运用对比论证时,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对于进行对比时要阐述的道理,一定要心中有 数。( 2 )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 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 )要有相同的对 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主旨更为清晰。( 4 )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 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 ·因格
2020/9/15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
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 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玩具。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 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 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之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 隆起来。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 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9《谈创造性思维 》
随堂练习
你 能 看 到 什 么
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
天文学家:这是新发现的天体的运行轨道。 数学家:这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艺术家:这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饥饿的.文章接下来围绕着什么问题来论述的?
围绕“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4~8段) 以及“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9~12 段)来论述。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要素?
1.渊博的知识;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 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首先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 其次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去运用所得 的知识探求新思路;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锲而不舍地 把它发展下去。
文章结构
提出论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深入论证 区分有无创造力 得出结论 人人都有创造力
五、总结全文,梳理思路
作者首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接着论述 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具体 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分析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 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出怎样才能 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所论述的问题的? 这一开头有什么特点?
开头以一道数学选择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 案不止一个”; 从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 易懂,生动形象而富有针对性,能够引发读者阅 读思考的兴趣。
2.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这一点很 重要?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 一观点的?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要一个的话,当你 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从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19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 费· 因格
19、谈创造性思维2019
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
性思维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区分 根据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
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 要素。
提出问题
(第1、2段)
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
(第3—12段)
第一层(第3段)、第二层(第4-5段)、 第三层(第6-8段)、第四层(第9-12段)。
“风景这边独好。”小李同志笃学敏思,献身科学,率领团队跻身国际学 术前沿,既为祖国和人民争了光,又为整个人类的生命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当代风采人物非他莫属。
科学,这个令人崇敬的领域,演绎着一段段佳话,展现一代代科学家们 的风采。诺贝尔致力于研究炸药,创新性地发明了各种炸药,为的是使其能更 好地造福人类。他一生拥有255项发明专利,离世时还要把一切捐献给科学事 业,他最具风采。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就有了向世界权威挑战的胆识。“科学无止境,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 常创常新。”他把名利抛开,毕生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终 获成功。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问 题: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 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课文即使从第三段开始写,也能把观点阐述清楚。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一个几何问题来开篇呢?
创造性阅读
下面这段话是对1、2两段的改写,你认为改文与原 文相比,那一段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其实,无论你选择哪个选项, 都是正确的。A是唯一一个没有角的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 图形,C是唯一一个非对称图形,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19.《谈创造性思维》
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像,把“ ”“ ” 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例:看到圆,便使人想到西方人吃的圆圆 的奶油面包;看到三角形使人想到我国端 午节时包的粽子;圆与三角形结合,使我 想到了中西方饮食的句子,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1)拥有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2)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 关键要素; (3)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 维须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整体感知
5、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①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说起,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②又借别人的言论及事例点明了创造性思 维的关键要素,即积累知识并创造性地运 用知识以及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③最后总结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深层探究
4.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 创造力的人?
从这一部分论述中可以看出:拥有创造力的 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 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例子反 驳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交流) 举例: 鲁班发明锯。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深层探究
深层探究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 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 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 指代“新的创意”。
深层探究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 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 你身上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 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
拓展延伸
1.你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请 你列举实例,证明创造性思维在当代社 会的重要性。 明确:(1)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 的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 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培 养创造性人才,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 普遍性意义。
19 谈创造性思维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掌握“涉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运用事实论证和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涉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创立加利福尼亚创意思考顾问公司,曾发表过《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XX教育2000年版)。
郭常义、胡晓丁根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
有改动。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篇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9.谈创造性思维
人类失去创造, 世界将会怎样?
二、问题探究:
(一)这篇议论文原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比较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 符合文意?
老师也给本文拟了个标题《做一个富有创造 力的人》,行不行?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二)本文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是怎样
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理一理,说一说。 (三)文中有许多精炼的语句,体现了作者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三、脑洞大开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你能
开动脑筋,发现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例如: 鲜花,火柴,牙签,乒乓球,可乐瓶等。 鲁班因双手被草割伤,就发明了锯子;牛顿 看到了苹果落地,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 看见了烧开的水壶,就发明了蒸汽机……他 们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所闪现的灵感中得 到启示的。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智慧?
四、课文小结
是创造,让人类像鸟儿一样翱翔于蓝天 是创造,让人类像鱼儿一样潜游在海底 是创造,让忙碌的你我享受到快捷方便 是创造,让平凡的生活变化得趣味无限
创造,是一扇窗,打开通向未知的世界 创造,是一轮日,照耀耕耘智慧的土地
我再问你:人类失去创造,世界将会怎样? …………
的智慧与思想。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
语言积累: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 自己学识渊博。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 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 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 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 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 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9.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一、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预习 1. 了解作者
19 谈创造性思维
(攀枝花中考)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 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 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 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 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 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 成元素周期表……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B )
A.只要怀有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无论年龄、无论岗位,总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贡献方式。
B.这份报告显示,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 并呈现低龄化。
C.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音乐和文学、传统和时尚、 欣赏和鉴赏都进行了高度统一。
D.新政将深刻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但是企业能否通过技术 创新,解决消费者顾虑,是新政成败的关键。
(解析:B.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加“趋势”。)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是( B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 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 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 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 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 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
汲取(吸) 素材(材料) 创意(创造性) 根深蒂固(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解析】“素”的意思是未经提炼和加工的;原始的。
2.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汲取 (汲取 学习)知 识,使自己 学识 (学识 学问)渊博。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 素材 (材料 素材)。 但这并 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 创造力 (创造性 创造力)。
5.赏析语言,说说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 获得如此特殊的灵感。
不能删去。“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 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 了议论文语言的周密性。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 渊博。
3.你认为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如何运用知识
第一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留意自己细小的 想法,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 能使之变为现实。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 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 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A 唯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 唯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 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 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
说一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 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精品】19.谈创造性思维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 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创立加利福 尼亚创意思考顾问公司,发表过《当头 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的心》 等著作。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 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 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 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 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 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 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②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推敲,逐渐充实。
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 ① 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 ②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 ③ 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
物……
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①有渊博的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①有渊博的知识;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 自己学识渊博。
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
好处:
本文开头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 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使文章新颖别致, 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掌握“涉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运用事实论证和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涉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创立加利福尼亚创意思考顾问公司,曾发表过《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常义、胡晓丁根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
有改动。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读准字音汲取(jí)模式(mó)压榨(zhà)对称(chèn)孜孜不倦(zī)持之以恒(hénɡ)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不言而喻(yù)3.辨清字形4.理解词语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轻而易举:很轻松、很容易就把东西举上去了。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本节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板书设计: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板书读准字音2、板书辨清字形 3. 板书理解词语布置作业:抄词词语同步练习册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理清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讽刺意味强特点。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的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④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过渡段二,第⑨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部分(①~③):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部分(④~⑫):分析问题,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论证了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⑬):得出结论,总结全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号召我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品味亮点词语第⑪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本文语言怎样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所以“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感悟精彩句子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设问。
文中的设问句还有:(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设问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2.第⑦、⑧段属于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论证。
如作者在论述“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
这两个事例不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3.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本课总结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
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你对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生甲: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
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
张海迪、史铁生都是瘫痪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了著名作家。
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生乙:我认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这个观点很正确。
它极客观地阐述了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如达尔文从小关心小动物,对生物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后来又远洋考察,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
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凭借对水稻的好奇心和不断实践积累成功地改良水稻品种的。
生丙:我觉得“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是能否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知识丰富的人,他们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
因为非凡的灵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
但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就能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闪现的灵感中得到启示的。
教学板书第二课时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课时测试课后反思:方法指导: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技巧点拨]1.判断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
3.答题模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增强、突出)……(好处),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素材积累:有一次,一些群众围住了从德国柏林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希望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
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
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唔,这就是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