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理分异规律-专题练习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1 •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B .喜马拉雅山
C .阿尔卑斯山
D .阿巴拉契亚山
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 集中产自天山海拔 2 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 U'形谷组成。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2~3题。
2 .下列有关天山自然
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为北坡,B 为背风坡 B . A 坡植被比B 坡的更为茂盛 C . L 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D .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3 .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A .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 B .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 C .多样植被营养丰富 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完成4~5题。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地理分异规律
A .秦岭 D .高寒缺氧提高耐力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 盘斓卜
4仙•
駅8
1心
)
4 •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F 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读图完成 6~7题。
6 .该山地牧民有季节转场放牧的传统,其影响因素是( )
A .水热
B .光照
C .风向
D .水源
7.转场放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中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空间性
D .综合性
自然界中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
A .地域性 C .无序性
A .① C .③
8.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9 .人类影响大气 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
道。
读图,回答
10~11 题。
A .垂直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5. M 自然带是( ) A •针叶林带
C .常绿硬叶林带
B .地方性分异规律 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 .落叶阔叶林带
D .
常绿阔叶林带 8~9 题。
B .差异性 D .整体性
B .②
D .④
10 .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A •①一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②一一亚寒带针叶林带
C.③-----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A .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B.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A .整体性特征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3 .图示区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①低山丘陵地形,落差大②红壤贫瘠,河流含沙量大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密集,下渗多
A .①②B.①③
C.②④ D .①④
易错起源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 2 000〜4 000米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
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 (3)题。
(1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A •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 •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 •粤东B.苏南
C.川西 D •陕北
(3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B •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
D •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变式探究】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1)~ (3)题。
(1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 •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 •风化作用
(2)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 .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
D •拦截径流和泥沙
(3)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 •荒漠地区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 •平原地区
易错起源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例2.植被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
积/土地面积。在我国,大致以100°E为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西部。读“我国30°N 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造成10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最主要因素是()
A •土壤
B •降水
C.冰川 D •海拔
(2)与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A •从新疆向东依次出现的沙漠、草原和枫叶
B •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出现的自然植被
C.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
D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点点绿洲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等温线、雪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 (3)题。
(1)该区域()
A .为高山地区
B•为高原地区
C・山体呈东西走向
D .地貌由风力堆积形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南坡为阴坡,因而雪线低
B・南坡为迎风坡,因而雪线低
C北坡为阳坡,因而雪线高
D •北坡为迎风坡,因而雪线低
(3)图中①②间的典型植被及其形成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