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浅论中国哲学的翻译-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精品

最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精品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前言《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决定与影响。

本文选取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为讨论对象。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精神特质。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论语》和《孟子》中若干章节的讨论,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的论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讨论,这部分选取《道德经》的若干章节为讨论对象。

一、对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的思考讨论中国哲学有着怎样的论理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中的若干章节的讨论看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论语》、《孟子》的所有篇章几乎都是这样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是孔子在一些场合中说过的话,有些是给他的学生的教训,有些是对某个国君的献策应答,有些则是在其他一些场合做的议论、评论。

这些简短的语句,绝大多数都是些训诫,即说怎么做,怎么怎么样,都很少有论理的展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他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

那么一定是这样的吗?但凡遇到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什么是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师?这都需要先给出一个限定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各自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如何解读?如何接受呢?这些问题,这些道理远非八个字的一句话所能释清道明的。

君子之于天子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些片言片语每句话皆可有诸如上面的那些疑问。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维系着一个 民族得 以安身立命 的根基。它 主要
是指 周 代 , 尤 其 是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形 成 的 元 典 文
本, 如后代所称的《 五经》 《 四书》 《 荀子》《 老子》 《 庄子》 《 墨子》 《 公孙龙子》 等, 及汉 以后相关 的
子集 , 同时也包 括魏 晋南 北 朝 之后 传 人 中 国的佛 学典 籍 。以儒 、 释、 道 三 家 为 主体 , 兼 及 其 他诸 子 百家 的 中国哲学 典籍 , 不 仅 集 中体 现 了 中 国文化
中国哲 学 是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 产 物 。我 们 生 为 中 国人 , 浸 濡 在 中 国 民 族 文 化 生 活 的基 本 方 式 里 , 我们 有什 么理 由不 去 进 一 步 的认 识 这 种 文 化 的 精 神这 种 文 化 的 意 义 呢 ?作 为 一 个 慎 思 明 辨 的 中国人 , 我们是 无法 逃 避 发 掘及发 扬 自己历 史 智 慧与 民族智 慧 的责 任 。 l l J ( 可 以说 , 中 国哲 学典 籍承 载着 中 国哲 学 的核 心 价 值 , 作为经典文本 ,
性研究( 1 3 Y J C Z H 0 0 2 )
作者简介 : 杨
静, 女,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1 31
的哲学 体 系 , 产 生 新 的 经典 , 但 也 有 可 能会 曲解 或过 度诠 释 元 典 的 内容 , 正如刘笑敢先 生所言 : “ 中国哲学 诠 释传统 的 典 型形 式是 以经 典诠 释 的 方 式进行 哲 学体 系 的建 构 或重 构 , 这 一 方 式 包 含 着‘ 客观 ’ 地诠 释 经 典 的 ‘ 原义 ’ 和建 立 诠 释 者 自 身 的哲学 体 系 的 内在 矛 盾 和 紧 张 。 ”_ 5 J ( ’由此 可见 , 如何 安 顿好 诠 释 者 的历 史性 是 一 个 严 肃 的 方 法论 问题 。 国 内许 多 学 者 都 意 识 到 中 国 哲 学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论文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论文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论文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全文如下:摘要: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

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典诠释方法:一方面侧重语言性的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训诂及其在哲学发展史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内涵的把握;另一方面侧重对诠释者的“历史性”的分析,把握诠释者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的诠释言论的具体意义。

一、中国哲学典籍的性质、范围、特点及其英译的重要性成中英先生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文化》一书中曾指出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

我们生为中国人,浸濡在中国民族文化生活的基本方式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进一步的认识这种文化的精神这种文化的意义呢?作为一个慎思明辨的中国人,我们是无法逃避发掘及发扬自己历史智慧与民族智慧的责任。

[1](P3)可以说,中国哲学典籍承载着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亦如西方的《圣经》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经典哲学著作一样,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中国哲学之精神,见仁见智,历代学者皆有不同之高见。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同样,哲学也就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精神就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就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

“中国哲学之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就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就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就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就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都就是哲学家的事情。

故而我就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1)中国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就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因此,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就是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

中国哲学就就是教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就是自然与彼岸,而就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

正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人生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积极而达观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人。

中国的人生哲学具有积极性的功能,对社会群体来说也提供了渐进的原则。

那就就是:修身――个人独立性的完成;齐家――群体意识的温床;治国――群体生活实习之所;平天下――群体性最终目标的形成。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美]安乐哲/著张琳/译摘要:关于翻译策略、核心术语的翻译标准、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论、中国哲学与西方 哲学等一系列中国哲学西译的核心论题在《布莱克维尔中国古代哲学文献选编》一书的编选过程 中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中国哲学西译的既有惯例倾向于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和范畴来理解中 国哲学,从而遗失了中国哲学所能提供的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论。

《布莱克维尔中国古代哲学文 献选编》所倡导的翻译策略是尽可能地复原核心术语情境化的、原生性的意义,在不同视域的融 合过程中,既关注文本细节,亦允许解释性的概括。

中国哲学核心术语唯有置身于自身的世界观 与宇宙论当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性翻译,研读者也唯有基于对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尊重与自 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文本,同时也为哲学学科自身所产生的对盎格鲁一欧洲中 心主义的内在批判提供进一步的动力与资源。

关键词:《布莱克维尔中国古代哲学文献选编》;中国哲学西译;世界观;宇宙论;盎格鲁一 欧洲中心主义基金项目: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预研究项目“德国观念论中的实践哲学问题研究冶(项目编号院020706)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31-09—尧解释策略本文的思考源于笔者在编纂新版《布莱克维尔 中国古代哲学文献选编》(Blackwell Sourcebook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以下简称《选编》)时所遭遇的挑战。

在上一代非西方哲学的资料选编 中,陈荣捷(Wing-tsit Chan)的《中国哲学文献选 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1963)(以下简称“陈编冶)功不可没。

重要的是,它产生了一套核心哲学术语的翻译准 则,学者们已经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哲学词汇在“直 译”之外的翻译标准。

最新 简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

最新 简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

简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中本体”含有“最高”、“最根本”、“最重要”的意思,如何浅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引言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差翻译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巳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尚无定论。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翻译是什么是翻译的本体论问题,而翻译什么是翻译的客体问题。

翻译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翻译是什么的问题。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翻译是什么,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不一而足。

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有利于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声音探讨中进一步发展。

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对本体的阐释十分透彻。

而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中国传统译论思想,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和道安的“五不翻,三不易”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翻译的本体。

翻译的客体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指向、认知和改造的对象,是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的。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本文不做重点探讨。

随着人类认知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人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在认知取向下,翻译象不仅是概念内容,而且是理解概念内容的能力,不同识解维度下概念内容。

本文从中国哲学本体论角度探究翻译的本体,从认知取向探究翻译的客体。

认为翻译的本体是化境,翻译的客体的是概念内容和识解维度。

二、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

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行为等不一而足。

中国哲学的翻译

中国哲学的翻译

浅谈中国哲学的翻译摘要:中国哲学作为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应当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

中国哲学的翻译存在西方哲学化、文化利用型两大翻译误区,应当从对哲学关键术语的翻译以及哲学典籍的翻译两方面来完善对中国哲学的翻译,以此让中国哲学同西方文化更好的交流,传播中国哲学。

关键词:中国哲学翻译哲学术语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

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变化规律、和而不同思想等哲学资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的翻译和诠释是一个很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哲学的文本、思想、概念、语汇等理解和转译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但是数百年对中国哲学的译介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歪曲。

尤其是毫无批判地套用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概念、术语和命题来解释中国哲学,既误解了西方哲学,又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丧失了对其精髓的现实把握。

忠实准确地理解和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一、中国哲学的性质、功能及翻译的重要性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哲学典籍承载着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

作为经典文本,它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以儒、道、释三家为主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的一个极好的途径,而忠实准确的理解、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则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翻译哲学”这一概念产生在20世纪后期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但哲学和翻译研究界对其却是各有不同释义,甚至还有不少反对的观点,指责其是一种庸俗的概念。

本文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指出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定义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是论述翻译中出现的哲学问题,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上对翻译进行考察,追问翻译和翻译所涉的意义与语言的本质等问题。

在哲学和翻译研究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翻译哲学”概念也开始出现在哲学和翻译研究领域。

尽管这一概念早已产生,但“翻译哲学”却始终没有像哲学中的“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或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翻译学”、“文化转向”等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反而曾一度被指责为是一种庸俗的概念,处在一种尴尬状态,即使偶尔出现在一些研究者的论述中,但着墨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对翻译哲学概念进行辨析,说明翻译哲学的性质和学科上的归属,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观和哲学中的翻译观。

一、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综述二、虽然中国古代先哲的一些观点和论述成为中国一些翻译家借鉴的理论来源,但并没有直接称作“翻译哲学”的说法。

和哲学这一词出现在晚清相比,翻译哲学在中国文献中的出现时间更晚。

国内最早的“翻译哲学”概念是由范守义在1985年提出[1],但他并没有做出详细解释,而是综述五十年来译界对翻译标准、方法和风格问题的诸家见解,即”翻译哲学”实质上等同于“翻译理论”或“翻译观”。

这种模糊的态度,不久又在许渊冲的论述中出现。

1987年,他在讲座中直接指出,“其实,我所说的翻译哲学就是翻译理论。

‘认识论’只是谈论我对翻译的认识;‘目的论’只是谈论翻译的目的;‘方法论’只是谈论翻译的方法”[2](P79)。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是从古代开始形成的,涉及许多重要的学派和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中国哲学成为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之一,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是独特、深刻、灵活和实用的,它将人性、社会和宇宙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探寻智慧。

首先,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哲学重逻辑和理性分析不同,中国哲学重视人的直觉和凭感觉而得的洞察力。

中国哲学更注重人类情感的表现和人的自觉,它不如西方哲学那样忽略了精神和感性方面问题的重要性。

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赋予中国哲学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因为它们使中国哲学直观、符号化、深刻和更具可理解性。

其次,中国哲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其对某些主题的超级探究。

例如,中国哲学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掌握人类伦理与行为规范,探讨自然现象和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探究人性、政治和社会组织的本质和可持续性。

中国哲学毫不掩饰许多深入的哲学思考,这些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分量和悟性。

第三,中国哲学的灵活性是其相对于其他哲学体系的另一大优势。

中国哲学极为注重和谐与变化。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或国家,只有能够适应变化,明确发展方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变化乃常理”,才能促进社会与思想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社会和世界发生积极的变化。

中国这么多年的繁荣就证明了中国哲学的灵活和优秀之处。

最后,中国哲学的实用性是其最大特点之一。

中国哲学并不只是探索思想与历史的工具,更为实用。

中国哲学深入挖掘了中国人的情感、思想、行为等层面,以解释古代社会的决策、实践行动及其实际结果,借此提供对今日复杂社会的借鉴。

例如,借助《论语》中的思想探讨,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改革跟社会的发展及现代社会的若干问题。

这种实用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腾飞,也是众人熟知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哲学是独特、深刻、灵活和实用的。

它蕴含着丰富且有趣的哲学思考,并可以为人类和谐发展提供智慧。

中国哲学简史文言文翻译

中国哲学简史文言文翻译

夫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及今,历代学者,悉心研究,传世之作,汗牛充栋。

今略述其概,以飨来者。

昔者,黄帝有熊,与蚩尤战于涿鹿,天下大定,而人文始兴。

孔子作《春秋》,以明王道;老子著《道德经》,以论自然。

是时,儒家、道家兴起,各树一帜,争鸣于世。

孔子生于春秋,周室东迁,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正人心,安定天下。

孟子继之,言性善,重仁义,力主王道。

儒家思想,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

老子者,道家之祖,生于春秋,与孔子同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为天下正。

其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宇宙万物之根本也。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反对人为,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以救世之乱。

韩非子主张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领风骚,互为影响。

秦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再次成为正统。

儒家学者董仲舒、班固、郑玄等,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使之更加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思想发生碰撞。

儒家学者王弼、郭象等,以老庄思想解经,形成玄学。

佛教在中国逐渐兴盛,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复兴。

唐太宗李世民,崇尚儒学,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儒家学者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文以载道。

佛教、道教亦在此时达到鼎盛。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进入新阶段。

程颢、程颐创立理学,强调“天理”与“人欲”之辨,影响深远。

朱熹继承和发展理学,形成朱子学派。

同时,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兴起,主张心即理,强调内心修养。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开启近代思想启蒙。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胡适、陈独秀等学者,主张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化,对中国哲学进行批判性继承。

探讨老庄的语言哲学与翻译.doc

探讨老庄的语言哲学与翻译.doc

探讨老庄的语言哲学与翻译摘要:老子与庄子是中国早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其精深的学术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文章在研究老子和庄子语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翻译的本质和作用等理由进行了深思,开拓了研究翻译理由的新视角。

关键词:老庄哲学;语言理由;翻译本质一、前言翻译是直接与语言打交道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形式。

不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都离不开语言理由。

要明确地认识翻译的本质,首先必须对语言的性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哲学包含有对语言理由的深刻而系统的深思,语言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涉及语言的可靠性、语言与真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等理由。

老庄哲学的主旨是探究宇宙的真理,终极的或至高无上的真理被称为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庄哲学中,在论及道的时候几乎处处都与名和言相提并论。

例如,老子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之言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彼之谓不言之辩,等等。

道与名或道与言几乎成了不可分割的并列概念。

在老庄哲学中,语言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的语言哲学观有怎样的基本内容呢?本文尝试着初步研究了这个理由,并对翻译的某些理由作了初步深思。

二、老子的语言哲学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讲到了语言理由,在这一章,老子的语言哲学观得到了充分体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据南怀瑾先生考证,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作用与用法。

第一种用法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注释:道者,径路也。

也就是指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的道。

第二种用法是,道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

诡道也,等等。

第三种用法是,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中国哲学短语英语解释

中国哲学短语英语解释

中国哲学短语英语解释Here is an essay on the English explan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phrases, with the content written in English and the word count exceeding 1000 words.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China have a rich and diverse history, spanning thousands of years and encompassing a wide range of perspectives and schools of thought. From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nd Lao Tzu to the insights of Mencius and Zhuangzi, Chinese philosophy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a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One of the unique featur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s the use of concise and evocative phrases that capture complex ideas in a few simple words. These phrases, often referred to as "chengyu,"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scholarly and everyday discourse, and they offer a window into the deep wisdom and cultural nuance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chengyu is "Tian ren he yi,"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This phrase encapsulates the Taoist belief that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human realm are not separate but rather interconnected andinterdependent. The idea of "Tian ren he yi" suggests that by aligning ourselves with the rhythms and patterns of the natural world, we can achieve a state of harmony and balance within ourselves and in 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This concept is closely tied to the Taoist principle of "wu wei," or effortless ac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going with the flow of life rather than trying to force our will upon it.Another influential chengyu is "Ren, yi, li, zhi, xin," which refers to the five core Confucian virtue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sincerity. These virtues are seen as the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and well-ordered society, and they are cultivated through a lifelong process of self-reflection, ethical cultivation, and social engagement.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ulfilling one'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the family and the broader social hierarchy, and the chengyu "Ren, yi, li, zhi, xin" encapsulates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that a virtuous individual should embody.Another fascinating chengyu is "Yin yang," which refers to the complementary and interdependent forces that shape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The yin-yang symbol, with its swirling black and white forms, represents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opposites such as light and dark, male and female, activity and stillness. The Taoist understanding of yin and yang suggests thattrue harmony and balance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embracing both the receptive and the assertive, the passive and the active, the feminine and the masculine within ourselves and in 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One of the most profound and enigmatic chengyu is "Dao de jing," which is the title of the classic Taoist text attributed to Lao Tzu. The phrase "Dao de jing"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 Power," and it speaks to the Taoist understanding of the Dao, or the fundamental source and underlying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 The Dao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mysterious and ineffable force that cannot be grasped through language or conceptual thought, but can only be experienced through a deep sense of intuition, humility, and openness to the natural flow of life.Another influential chengyu is "Ren, qing, li," which refers to the thre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emotion, and propriety. These values are seen as essential for cultivat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The concept of "Ren, qing, li" suggests that true virtue and moral excellence are not simply a matter of following rigid rules and regulations, but rather a delicate balance of compassi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etiquette.Finally, the chengyu "Zhi, xin, xing" encapsulates the Confucian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intention, and human nature. This phrase suggests that true wisdom and moral cultivation require not only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ut also the cultivation of a sincere and virtuous heart,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herent goodness and potential within the human being.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moral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strong ethical foundation as the path to pers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s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of the rich and multifaceted world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hengyu. Each of these phrases represents a complex and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ultimate nature of reality. By engaging with these phrases and exploring their deeper meanings, we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wisdom and insight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nd apply these teachings to our own lives and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n the modern world.。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关于中国哲学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哲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篇1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为变化、变易、造化”。

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

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2)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2)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2)人类相同,故可信。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此犹谓焉知来者之不有如丘其人者出也。

扬雄亦言:"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

"则中国人既信古人,亦信己,又信后人。

守旧即以开新,开新亦即以守旧。

孔子守周公之旧,乃即所以开己之新。

故孔子乃承周公之传统而现代化。

周公乃如一旧孔子,孔子则如一新周公,新旧之间,变中有化,化中有变。

变属地,化属天。

中国人观念中之天,乃为一大化。

西方人则知变不知化。

故就双方历史言,可谓春秋战国化而为秦汉。

西方历史,则希腊变而为罗马,乃从头新起,不得谓希腊之化而为罗马。

中国人言"人文化成",西方人实无此观念。

即如西方一部哲学史,亦仅可谓由柏拉图变出亚里斯多德,由康德变出黑格尔,不得谓亚里斯多德与黑格尔乃由柏拉图与康德化成。

故一部西洋哲学史,可谓创新立异,有无穷之变。

而一部中国思想史,则上下古今,一体化成。

此乃其大相异所在。

西方人言变,则谓之进。

然进之反面为退,西方人又知进不知退。

农业社会,百亩之地,不能再进。

而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

春耕夏耘在进在取,秋收冬藏在守在退。

而三年之蓄,则更在进中预求退。

此乃中国人进退之合一。

而西方商业社会进展至资本主义,富则求愈富,进则求愈进,乃不知所谓退。

孔子志在学周公,乃及其老,则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又曰:"我久矣不复梦见周公",是孔子志在进而知退一大证。

汉唐儒以周孔并尊,宋明儒乃以孔孟并尊,以孟子易周公,此亦求进而知退之一例。

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

乃中国儒学自《中庸》《易传》以下,无不兼融道家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

顾亭林有言:"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中国人之退,亦即所以为进矣。

此义尤值深求。

故曰进曰退,一正一反,其合则在退,但亦可谓之在进,此乃中国之大道,非简单申衍可明矣。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1)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1)

钱穆:略论中国哲学(1)(一)哲学一名词,自西方传译而来,中国无之。

故余尝谓中国无哲学,但不得谓中国人无思想。

西方哲学思想重在探讨真理,亦不得谓中国人不重真理。

尤其如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近代国人率以哲学称之,亦不当厚非。

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究有其大相异处,是亦不可不辨。

中国人好人与人相处,不愿把自己割裂人外,高自标置,轻视他人。

此一种谦恭退让之心理积习,乃于中国学术有大影响。

即如孔子,近人每称孔子思想,孔子哲学,此亦有宜。

但孔子最喜提出一仁字,却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此固见孔子之谦恭退让,但孔子于此仁字虽加解释,而未作详细之阐申。

只答他人问,或自偶言,《论语》所载,逐条不同。

近人又好为孔子仁的思想仁的哲学等论文,多就《论语》各条汇集为说,自加发明。

但谓孔子思想不逻辑,无组织,无条理系统,则又不然。

此显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有不同处。

孔子提出此仁字,后代国人递相传述,亦特为作注。

东汉末郑玄曰:"仁者,相人偶。

"此三字乃仍须后人更为解释。

康成意特谓人与人相偶而仁始见,若非人相偶,将不见有此仁。

唐代韩愈又曰:"博爱之谓仁。

"中国人每仁爱连言,以爱说仁,宜无不当。

但人之爱各有别,又如何乃为博爱,此则仍须有说。

南宋朱子注此仁字则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康成相人偶从外面说,昌黎博爱从内心说,朱子则说内心之爱亦有条理不同,则三人说实一贯相承。

惟朱子言德字理字,若非详加阐说,仍不易明。

余只就近代通俗语说,仁只是一种同情心,人与人有同情,即是仁。

但不知此说究有当否,又不知此后人更将如何来说仁。

然则只一仁字,乃成中国两千五百年来一项共同思想,共同哲学,而似乎仍未达于一定义之完成。

此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一不同处。

孔子又每仁礼连言。

礼字似乎不专属思想,而中国此一礼字,却愈推愈广,愈传愈久。

直至清代秦蕙田编为《五礼通考》一书,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尚仅专就上层政治方面,根据历史事实加以纂修,而卷帙之浩繁,内容之复杂,已足惊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哲学的翻译
西方学术界对既缺乏了解也充满偏见,怎样分析中国哲学的翻译?
引言
中国哲学有三种主要的传统:儒家、道家和中国佛学。

广义的、古代的中国哲学可以指两千年来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为代表的传统课授的子学与经学中的思想学术传统;狭义的、近代的中国哲学特指近百年来所开创的现代大学中的一个科目38:78]。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变化规律、和而不同思想、内圣外王之道、内在性超越性统一理论以及知行、义利、理气、有无、道器概念等等哲学资源,不仅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而且也能用来治疗当今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化解现代文明的种种危机。

中国哲学的翻译和诠释是一个很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哲学的文本、思想、概念、语汇等理解和转译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但是数百年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译介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歪曲。

尤其是毫无批判地套用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概念、术语和命题来解释中国哲学,既误解了,又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丧失了对其精髓的现实把握。

忠实准确地理解和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有利于中国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2.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

从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利玛窦开始即有一些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哲学”仅是一种“道德哲学”而不是西方哲学式的“思辨哲学’。

康德说过,孔子虽然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但他并非哲学家,在整个东方根本没有哲学。

黑格尔认为能称之为“哲学”的只有希腊哲学和曰耳曼哲学。

他对《论语》的评价是: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继续这种思路,竟将‘‘东方精神”视为束缚个人创造性的思想的同义语45:38]。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和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直到今天,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还明确地指出“中国哲学”不是严格意义的“哲
学”“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可见,上述这些西方哲学家将“哲学”严格地限定在西方的思想脉络中,因而导致“中国没有哲学”的成见。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哲学既缺乏了解也充满偏见,西方哲学传统中种族中心主义严重,长期以来拒不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

正如耶鲁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史景迁42:57]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试图根据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