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原理》解答题与答案

《沉积学原理》解答题与答案
《沉积学原理》解答题与答案

1、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如何?亚相类型包括哪几种?如何与沉积类型对应?

(1)河道沉积:沉积物--砾石、粗砂;结构--分选、磨圆差;构造--块状或具叠瓦状,具底冲刷。

(2)漫流沉积:形态--片状、席状、透镜状展布;沉积物--砂、粉砂、砾;结构--分选差;构造--块状/交错/平行层理,无底冲刷。

(3)筛状沉积/筛余沉积:沉积物--棱角状、次棱角状砾石;结构--分选中等,颗粒支撑;构造--块状,成层性不明显。(4)泥石流沉积:沉积物--砾、砂、泥混杂;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沉积位置--冲积扇上部。

亚相类型:扇根亚相--河道沉积+泥石流沉积;扇中亚相--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扇缘亚相--扇末端,漫流沉积为主。2、论述湖泊相的相组合

答:在理想情况下,湖泊沉积在平面上基本呈环带状,由湖岸至中心依次为滨湖亚相、湖泊三角洲亚相-浅湖亚相、扇三角洲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湖底扇沉积)。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深湖区为盆地中心。理想的湖泊沉积层序是从下向上为:深湖的粘土质沉积-浅湖细碎屑沉积-滨湖砂质沉积-河流粗碎屑沉积,形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湖泊相包括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湖湾、滩坝等亚相类型。应对各亚相沉积特征简单叙述。

滨湖亚相:泥到砾级的都可能出现。其上部干裂、雨痕、植物根等;下部与浅湖区过渡地带湖浪作用强烈,砂质沉积为主,常见多种浪成浅水波痕、交错层理等。

浅湖亚相: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波浪成因的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痕发育,生物介壳底栖生物为主。

深湖亚相:暗色粘土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生物化石丰富且保存较好,黄铁矿是常见的自生矿物,常见生物遗迹化石。

湖湾:粉砂质泥页岩为主,水平层理和季节性韵律层理发育,生物扰动可能发育,可见泥裂、雨痕。

滩坝:碎屑湖泊常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良好条件。深湖和半深湖亚相的为还原或弱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的转化,是良好的生油环境,也可以作盖层。碎屑型湖泊周围靠近物源的滨浅湖砂体、湖泊三角洲砂体、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及深处的浊积岩砂体等往往成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3、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砂质沉积为主,三角洲相沉积中最粗,分选差至中等;发育单向水流成因的交错层理,如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常见冲刷—充填构造,少生物化石,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向上变细。

陆上天然堤:细砂和粉砂为主,各种波状层理及流水波痕,可见铁质结核、碳酸盐结核,少植物碎片和生物扰动构造。决口扇:席状砂层。

沼泽: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黄铁矿、蓝铁矿等自生矿物。

湖泊:暗色粘土物质,并夹有泥砂透镜体;极好的纹理。多见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壳,虫孔发育;可见黄铁矿、蓝铁矿,但不成结核。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砂、粉砂为主;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

水下天然堤:细砂和粉砂,常夹少量粘土层;流水成因波状层理为主,冲刷—充填构造、虫孔、泥球和包卷层理等。有时可见植物碎屑。

支流间湾:粘土沉积为主,含少量的粉砂和细砂。砂质沉积常为粘土夹层或呈薄透镜状;具有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其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

河口砂坝:分选好、质纯净的细砂和粉砂组成;具有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砂坝顶部可出现虫孔及生物碎片;下细上粗反旋回。

远砂坝:较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水流波痕、浪成波痕以及冲刷—充填构造等;生物化石不多,可见虫孔。

前缘席状砂:砂质纯,分选好;发育交错层理,生物化石稀少。

前三角洲:

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富含有机质,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发育水平层理及块状层理;广盐型生物化石,生物扰动构造发育,水平虫孔较丰富。可夹有风暴砂层或贝壳层。

三角洲沉积与油气的关系:

前三角洲亚相是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相带。因为前三角洲以粘土岩沉积为主,厚度大,分布广,堆积速度快,富含河流带来的和原地堆积的有机物质,加之水体安静,埋藏速度快,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有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席状砂体,具有良好的储油物性,与生油的前三角洲紧密相邻,对于油气储集处于“近水楼台”的优越位置,因此是良好的储集相带。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沼泽沉积可以作为良好的盖层。

建设性三角洲的鉴定特征:

(1)岩性特征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在三角洲平原中常见暗色有机质沉积,如泥炭或薄煤层等。无或极少砾岩和化学岩。

(2)结构特征由陆向海方向,碎屑粒度变细,分选变好。

(3)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多样。河流中沉积沉积作用和海洋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

(4)生物化石海生和陆生生物化石混生,主要为广盐性生物;异地搬运埋藏的主要为河流带来的陆生动植物碎片。在一个完整的三角洲垂向层序中,自下而上海生生物化石逐渐减少,陆生生物化石逐渐增多,顶部出现炭质页岩或煤层。

(5)沉积层序垂向上出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在层序顶部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沉积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

(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呈朵状或指状,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插入前三角洲方向泥岩中。

进积式三角洲沉积的层序:由底向上是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粉砂和砂-三角洲平原的粗粒河流和漫滩沼泽沉积。粒度由细变粗,呈反旋回性质。

4、滨岸相

无障壁海岸:

海岸砂丘--沉积物:中细砂;结构:分选磨圆好;构造: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

后滨亚相--沉积物:中粗砂;结构:分选、磨圆较好;构造: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前滨亚相--沉积物:中砂;结构:成熟度高,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为主,常分两组;构造: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海滩冲洗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刷痕、泡末痕、流痕;

近滨(临滨)亚相:沉积物:中细砂,上部粗,下部细;结构:成熟度高;构造:上部:砂坝的推进形成较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砂坝间有波痕。下部:交错层理变小、变少,过渡为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增多。

总之,无障壁海岸海岸线平直,向广海没有障壁,水动力条件主要为波浪,水动力条件强,海岸带沉积的特征是砂质的成分纯、成熟度高,含有生物介壳,状态为凸面朝上,发育各类交错层理,波痕等,在进积序列中,自下而上为反施回(下细上粗,由临滨-前滨-后滨),在退积序列中,正旋回。

有障壁海岸:

泻湖亚相:

细粒陆源物质和化学沉积物为主;广盐性生物最发育;分为淡化泻湖或咸化泻湖两种类型;

淡化泻湖:暗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沉积为主,可形成黄铁矿、菱铁矿等自生矿物;泻湖若为碳酸盐沉积时,则以泥晶、微晶石灰岩及白云岩、含泥石灰岩为主;交错层理一般不发育(低能);虫孔少见,偶见干裂。

咸化泻湖: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可出现石膏、盐岩、黄铁矿;水平层理。

障壁岛亚相:中—细砂岩和粉砂岩,重矿物较富集,分选和圆度较好,多为化学物质胶结,砂质纯净;常见风成厚层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海滩上发育冲洗交错层理,不对称波痕和冲蚀痕迹,可见虫孔、生物介壳多为异地埋藏;剖面上呈底平顶凸的透镜状。

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亚相

潮汐通道:

垂向上具有由下向上粒度由粗变细,交错层理规模和厚度变小变薄的正旋回层序。

潮汐三角洲:

较纯的砂组成,混有一些泥质;砂层具有平行层理,偶尔夹泥质薄层,在水动力弱的部位,泥质会更多。

潮坪亚相:

根据平均低潮线和平均高潮线的位置,可将潮坪分为潮下、潮间和潮上三带。潮间带是构成潮坪的主要部分,也称潮间坪;在潮间坪的高潮线附近,是一个低能环境,泥质沉积为主,称为“泥坪”或“高潮坪”;低潮线附近能量高,以砂质沉积为主,称为“砂坪”或“低潮坪”;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能量中等,具有砂泥质沉积,称为“混合坪”或“中潮坪”。潮坪的潮上部分称潮上坪,发育为沼泽和盐坪,潮坪的潮下部分主要为潮汐通道、水下砂坝和砂滩所占据。

泥坪上多水平纹层或水平波状纹层;混合坪上多为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坪上常见羽状或人字形双向交错层理;另外在砂层内见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等;潮下带的潮汐通道内可见大型流水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等;潮坪上,尤其是砂坪和混合坪上常出现流水波痕和浪成波痕;泥坪和混合坪可发育有干裂、雨痕、冰雹痕、鸟眼、足迹、爬迹、虫孔、水位痕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泥坪上可见石膏及盐类晶体;潮坪生物群以海相、陆相混生为特征,潮上坪。可有植物根系化石;潮间泥坪(高潮坪)上生物较多,扰动现象强烈;混合坪(中潮坪)上生物较少;砂坪(低潮坪)上生物更少,偶尔可见生物粪粒聚集成层。

层序的底部是潮下带,以石英砂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块状层理、人字形层理、潮渠冲刷面等沉积

构造。

层序的下部是低潮坪,即砂坪,以石英砂质沉积为主,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人字形层理以及水流和浪成波痕等。低潮坪向上是中潮坪,即混合坪,以泥岩和石英砂岩的薄互层沉积为特征,主要层理类型为脉状、透镜状和波状层理。层序上部是高潮坪,即泥坪。红褐色、褐色泥岩是其主要岩石类型,主要沉积构造有水平纹层及波状粉砂岩纹层。

层序顶部是潮上坪,为红褐色泥岩,可见同生、准同生结核。

潮坪沉积层序同河流相不同的是,它的层序结构中发育潮汐层理(透镜状、脉状、波状层理)、羽状层理(人字形层理)、暴露标志、海陆相化石混合等特征。

(4)浅海陆棚相:

过渡带:位于波基面以下,风暴浪底之上;比滨岸沉积物细,比滨外陆棚沉积粗,一般为粉砂质砂、泥质粉砂沉积,并和泥质沉积常间互出现;形成风暴砂层;生物发育,扰动强烈,块状层理。

滨外陆棚:常称为“陆架”或“陆棚”;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填隙物多为化学胶结物。海绿石、鮞绿泥石、胶磷矿是常见的自生矿物;可发育波痕及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发育;生物发育,生物扰动构造、底冲刷、虫孔、虫迹常见;风暴流沉积作用。

(5)碳酸盐沉积模式: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标准相带模式包括三大相区和九个标准相带:

1)盆地相区

包括盆地相、开阔陆棚相和碳酸盐斜坡脚相(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均位于波基面以下,属远岸低能带。沉积物为暗色泥晶灰岩和页岩,为主要生油区。由于分布广阔,称为宽相带区。该相区相当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中的X带。

2)台地边缘相区

以生物礁、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为特征,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相带。分布范围较窄,称为窄相带。碳酸盐台地边缘前斜坡相为远岸低能与高能的过渡带;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相和台缘砂相位于波基面以上,属高能环境。该相区相当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中的Y带。

3)台地相区

主要沉积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蒸发岩等。分布宽阔,也称宽相带区。开阔台地相基本是低能带;局限台地相和台地蒸发相位于碳酸盐台地近岸地区,属近岸低能带或潮坪带。该相区相当于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中的Z带。

欧文的陆表海清水沉积模式:

1.X带(低能带)此带海底位于波基面以下,宽约数百英里。沉积物主要来自Y带的灰泥。沉积物多为暗色,是有利于生油的环境。

2.Y带(高能带)此带从波浪冲击海底的起点起,向海岸方向延伸至波浪及潮汐的能量大部被消耗为止。宽约数十英里。沉积物基本上由生物成因的或碎屑成因的碳酸盐颗粒组成。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相带。

3.Z带(低能带)位于Y带的向岸方向,直到滨岸。水浅而能量低,宽可达数百英里。岩石主要是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以及蒸发岩。化石少见,但叠层藻席相当发育。

(8)简述浊积岩的基本特征?

岩石类型: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均有发现。

结构:分选磨圆差~中等,粒度概率曲线为低斜率直线或略上拱的曲线;

构造:鲍玛序列最为典型、递变层理为主,滑塌变形、泄水构造、重荷模,各种侵蚀痕(槽模、沟模、撕裂屑等),一般无浅水牵引流沉积构造;

颜色:泥岩颜色为黑、灰黑等暗色;

古生物特征:深水浮游生物为主;

分布与形态:沉积顺序――砾、粗砂→细砂、粉砂→粉砂、泥;展布形态――平面:扇形;横剖面:透镜;纵剖面:凸透镜

浊积岩与油气的关系:

A、B段砂层可作为储集层;D、E、F段可作为盖层;包围浊积岩的深水暗色泥岩是良好生油层。

(9)什么叫礁?礁相是如何划分的?识别标志?礁在石油地质上有何意义?

礁相划分:礁骨架相、礁顶相、礁坪相、礁后砂相、泻湖相、礁斜坡相、近侧塌积岩相、远侧塌积岩相

识别标志包括:有隆起的显示;有原地固着生长的造礁生物生长形成的礁灰岩;具有波浪作用的证据(如充填灰泥的骨架孔、波浪破碎的礁角砾等);有一定的相带组合(礁核、礁翼、礁间)。

地质意义:礁及其复合体极易形成有效圈闭而成藏。凡有碳酸盐岩发育的地区,大部分都存在由礁控制的油气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