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
![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5e89c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b.png)
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以其高产稳产、肥沃富饶而受到广大农民和农业科学家的关注。
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黑土地,是因为土壤颜色呈现为黑色。
而黑土地之所以富含有机质,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地理因素东北黑土地地处寒温带和温带过渡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东北地区的沉积物质丰富,气候条件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
且地势以平原和低丘为主,容易积水和集聚有机物。
二、气候因素在东北黑土地地区,温度和降水是决定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因素。
中国东北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并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在土壤中产生高含量的有机质。
三、沉积作用东北黑土地地区的沉积是有机质积累的重要过程。
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中,来自周边山区和河流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其中有机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这些沉积物质中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四、植被因素植被的覆盖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密切相关。
东北黑土地地区的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植物更易发生大量的叶片腐烂和分解,进而形成有机质。
此外,东北地区种植了大量的绿肥作物和豆类作物,它们具有很强的有机质积累能力,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五、人为因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活动是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重要原因。
东北地区具有千百年来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农民们普遍采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成分,通过施肥的方式,有机质得以持续地输入到土壤中。
综上所述,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理和气候条件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中发挥关键作用,沉积作用和植被覆盖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人为因素也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键。
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因素,东北黑土地得以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f553a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d.png)
高考地理《土壤》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2023·新疆)小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野外挖掘了一处土壤剖面,并带回少量土壤用于实验研究。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①-淀积层B.①-腐殖质层C.①-母质层D.①-有机层2.小李同学欲增加带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提高该土壤肥力。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浇纯净水B.倒入熟石灰C.加入腐烂食物D.拌入细沙【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森林土壤一般结构特征判断,图中①位于最表层,应为有机层,①位于有机层之下,应腐殖质层,①位于淋溶层之下,应为淀积层,①位于母岩层之上,应为母质层。
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净水、熟石灰、细沙均不含有有机质,且对有机质的补充和分解影响不大,因此浇纯净水、倒入熟石灰、拌入细沙并不能直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排除ABD;腐烂食物含有大量有机质,加入腐烂食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提高土壤肥力,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下至下依次分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颜色较深)、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坚实)、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2023·北京)读“黑龙江省沿47°N附近地形剖面、植被与土壤分布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1)小兴安岭的主要植被类型为,三江平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2)松嫩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是。
这里气候湿冷,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速度(快、慢),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含量(高、低),土壤肥力(高、低)。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
该省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其数量和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知识点题库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知识点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7ca07ca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5.png)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知识点题库选择题1、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D.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黄山迎客松的主要特点是()A.多高大乔木,藤本植物层层缠绕,板根植物丰富B.夏绿冬枯,植被较低,也会有较为矮小的灌木C.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具有较宽的叶片D.终年常绿,针状叶答案:AD【提示】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的植被类型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读图可知,甲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A对。
乙位于东北地区,不是雪域高原,B 错。
丙地处海南,以砖红壤为主,C错。
丁是安徽黄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D错。
故选A。
(2)A描述的是热带雨林,B描述的是温带草原,C描述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D描述的是针叶林。
黄山迎客松属于针叶林,故选D。
2、如图为非洲生态退化现状分区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天然植被分别是()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C.热带荒漠、热带雨林D.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2)图示土地退化的分区中,相应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严重退化区降水季节变率小B.轻度退化区同时进入多雨期C.相对稳定区降水季节变率小D.轻度退化区同时结束高温期答案:BC【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气候类型的判读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2)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答】(1)图中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天然植被是热带雨林,②地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天然植被是热带草原。
故选B。
(2)严重退化区东部热带草原气候区,南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季节变率大,A错误。
轻度退化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南北半球多雨期不同,高温期不同,BD错误。
相对稳定区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季节变率小,C正确。
描述东北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
![描述东北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0f95a51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7.png)
描述东北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东北地区的黑土层不仅厚度大而且分布特殊,其厚度空间分布状况是东北地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入手,全面解析了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
一、东北地区黑土层的总体状况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可以上溯到第四纪,是当地最古老的土壤层。
它以其普遍的分布,特殊的物质组分和独特的生态地质学特征,为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测量结果显示,东北地区黑土层的厚度在不同地段有很大差别,一般分布在2m到7m(含)以上,最厚可达20m。
此外,它还有着较大的空间变异,时空分布格局也比较复杂。
二、东北地区黑土层的空间分布特征1、横向分布特征对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厚度的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
从横向上看,黑土层厚度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从西向东,其厚度逐渐增厚。
其中以哈尔滨附近的黑土层最厚,厚度可达18~20m,继而逐渐减薄,至东部及滨海地区,黑土层厚度可低至2~3m。
2、纵向分布特征对东北地区黑土层纵向分布特征进行解析,从纵向看,其厚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变异,分布较均匀。
在北黑土和东黑土的交界处,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较厚,可达7m以上。
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黑土层厚度分布两侧均匀,其中最厚可达9m。
在东部地区,黑土层厚度较薄,大部分地段以3m以下为主。
3、垂直分布特征对东北地区的黑土层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解析,在垂直上看,黑土层厚度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薄,往往在50cm以下就可以看出分层现象。
三、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因素1、地质古迹东北地区的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可能会影响黑土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变异。
近年来,在一些构造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黑土层厚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会影响黑土层的厚度,其空间变异状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东北地区均为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其中以东北地区为主。
这种气候条件会导致黑土层厚度越往东,则越薄。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经典大题例题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经典大题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f7405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1.png)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经典大题例题选择题1、读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山最可能是()A.大兴安岭B.贺兰山C.秦岭D.南岭(2)该山南北两侧山麓地带森林类型不同,导致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土壤D.坡度答案:C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解答】(1)据图可知,该山山麓南坡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则该山地刚好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处,只有秦岭符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据图,南侧纬度低,水热充足,北侧纬度高,热量不足,南北自然带基带不同,主要是南北所在热量不同导致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某水平方向上的植被和气温、降水变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示某一端点的植被是荒漠,则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A.非洲西部B.南美西部C.欧洲西部D.北美西部(2)图中M处的植被最可能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热带草原植被D.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D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1)植被左侧起点处气温在-10℃以下,说明该地位于寒带地区;右侧降水在100mm以下,年均温高,该地为热带沙漠,非洲和南美洲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欧洲西岸的南部没有荒漠分布。
北美西部,最北部位于北冰洋沿岸,南部的美国西南为热带荒漠。
故选D。
(2)图中自左向右,太阳辐射、气温逐渐升高,而降水逐渐增加到最后急剧减少。
依据气温和降水判断,其最右侧的植被应该是热带荒漠,热带荒漠向高纬方向的自然带变化依次是荒漠—硬叶林—落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苔原。
故选B。
3、在中国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分布着一种土壤(如图),人们描述它“插根筷子会发芽”。
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
![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6eeaf0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f.png)
第30卷第6期2023年12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0,N o .6D e c .,2023收稿日期:2022-10-21 修回日期:2022-11-02资助项目: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 F D 150070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资助项目优秀青年项目(J J 2022Y X 0058) 第一作者:张琛(1996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研究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㊂E -m a i l :z h a n g c h e n 10102022@163.c o m 通信作者:付玉(1991 ),女,辽宁铁岭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壤侵蚀机理㊁水土流失防控等领域㊂E -m a i l :a i l y _f y@163.c o m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3.06.042.张琛,赫有有,薛婷婷,等.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6):231-240.Z h a n g C h e n ,H eY o u y o u ,X u eT i n g t i n g ,e t a l .V e r t i c a lV a r i a t i o no f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U n c u l t i v a t e dB l a c kS o i l i nN o r t h e r nS o n g n e nP l a i n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30(6):231-240.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张琛,赫有有,薛婷婷,陈祥伟,付玉(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摘 要:[目的]探究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特征,为黑土区退化土地恢复以及土壤质量评价提供重要的本底值参考㊂[方法]以未开垦黑土(天然次生林㊁五花草塘)为研究对象,测定0 140c m 土层范围土壤物理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土壤物理性状进行综合评价㊂[结果]未开垦黑土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总孔隙度㊁毛管孔隙度㊁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在0 60c m 土层范围内,天然次生林拥有更小的土壤容重以及更大的孔隙度和持水量;土壤质地在0 100c m 土层范围内为黏壤土,ȡ100c m 土层为粉质黏壤土;未开垦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㊁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整体上五花草塘0 10c m 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 S A >0.25)㊁平均重量直径(MWD )和几何平均直径(GM D )分别比天然次生林高出37.14%,87.96%和110.52%,但在10 80c m 土层范围内天然次生林表现较高;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 )整体上差异不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发现,未开垦黑土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综合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整体在0 10c m 土层内表现最优,且在0 40c m 土层范围内天然次生林土壤物理性状相对于五花草塘表现更优秀㊂[结论]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表层土壤物理性状明显优于深层土壤,且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土壤物理性状差异较大,天然次生林对于浅土层土壤物理性状拥有更好的改善效果㊂关键词:未开垦黑土;本底特征;垂直变化;土壤物理性状中图分类号:S 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3)06-0231-10V e r t i c a lV a r i a t i o no fP h y s i c a l P r o pe r t i e s o fU n c u l t i v a t e d B l a c kS o i l i nN o r t h e r nS o n gn e nP l a i n Z h a n g C h e n ,H eY o u y o u ,X u eT i n g t i n g ,C h e nX i a n gw e i ,F uY u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s t r y ,N o r t h e a s t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Ha rb i n 150040,C h i n a )A b s t r a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 s t ud y a i m s t o i n ve s t i g a t e t h e p h y s i c a l p r o pe r t i e so fu n c u l t i v a t e db l a c ks o i l i nt h e n o r t h e r nS o n g n e nP l a i n ,p r o v i d e i m p o r t a n tb a c k g r o u n dv a l u e sf o r t h e r e s t o r a t i o no fd e gr a d e d l a n da n ds o i l q u a l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i nt h eb l a c ks o i l a r e a .[M e t h o d s ]T h eu n c u l t i v a t e db l a c ks o i l i nt h en o r t ho fS o n gn e n P l a i n ,i n c l u d i n g 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a n dt e s s e l l a t e d m e a d o w ,w a ss e l e c t e da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e c t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i n d e x e sw e r em e a s u r e d i n t h e 0 140c ms o i l l a y e r ,a n d t h e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w e r e c o m p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d b y u s i n g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a n d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T h e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of t h eu n c u l t i v a t e db l a c ks o i l i n c r e a s e dg r a d u a l l y w i t hth ei n c r e a s eo fs o i ld e p t h ,w h i l et h et o t a l p o r o s i t y,c a p i l l a r yp o r o s i t y ,s a t u r a t e d w a t e rc a p a c i t y ,a n d c a p i l l a r y w a t e rc a p a c i t y d e c r e a s e d g r a d u a l l y w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s o i l d e p t h .I n t h e 0 60c ms o i l l a y e r ,t h e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h a ds m a l l e r s o i l b u l kd e n s i t ya n d l a r g e r s o i l p o r o s i t y a n dw a t e r c a p a c i t y .T h e s o i l t e x t u r ew a s c l a y l o a mi n t h e 0 100c ms o i l l a y e r ,a n d s i l t y c l a y l o a mi n t h e ȡ100c ms o i l l a y e r .T h ew a t e r -s t ab l ea g g r e g a t ec o n t e n t ,m e a nw e i gh td i a m e t e r ,a n d ge o m e t r i cm e a nd i a m e t e r of u n c u l t i v a t e db l a c k s o i l a l l d e c r e a s e d f i r s t a n d t h e n i n c r e a s e d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 o i l d e p t h.O v e r a l l,t h e s o i l w a t e r-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c o n t e n t(W S A>0.25),m e a nw e i g h t d i a m e t e r(MWD),a n d g e o m e t r i cm e a n d i a m e t e r(GM D)i n t h e0 10c ms o i l l a y e r o f t h e t e s s e l l a t e dm e a d o ww e r e37.14%,87.96%,a n d 110.52%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r e s p e c t i v e l y,b u t t h e 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s h o w e db e t t e r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n t h e10 80c ms o i l l a y e r.T h e f r a c t a l d i m e n s i o n(D)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a s n o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b e t w e e n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a n d t e s s e l l a t e dm e a d o w.T h e r e s u l t s o f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a n d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t h a tt h e r e 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s o i l l a y e r s o f u n c u l t i v a t e d b l a c k s o i l,w i t h t h e o v e r a l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b e i n g t h e b e s t i n t h e0 10c ms o i l l a y e r,a n dt h e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i nt h e0 40c ms o i l l a y e rb e i n g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t e s s e l l a t e dm e a d o w.[C o nc l u s i o n]T h e s u r f a c e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 u n c u l t i-v a t e db l a c ks o i l i n t h e n o r t h e r n S o n g n e n P l a i nw e r e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ede e p s o i l,a n d t h e 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f o r e s t a n d t e s s e l l a t e dm e a d o w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w e r e s i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Th e n a t u r a l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s h o w e d ab e t t e ri m p r o v e m e n t e f f e c t o n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t h e s h a l l o ws o i l l a y e r.K e y w o r d s:u n c u l t i v a t e db l a c ks o i l;b a c k g r o u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v 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土壤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是以人类健康为中心的整体健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石[1],因此拥有良好的土壤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2]㊂土壤质量被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环境质量㊁促进动植物生产和健康㊁保持或提高水和空气质量的能力[3-4],通常包括土壤物理质量㊁化学质量及生物质量[5]㊂土壤物理性状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基础,同时影响着化学质量和生物质量[6],其不仅可以作为土壤结构以及水分特征等物理性状的定量化表征,而且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管理的重要因素[5,7]㊂松嫩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土壤资源特色鲜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结构良好,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8],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㊂但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厚度逐渐下降[9],不合理的开垦以及长期强烈的机械化耕作导致黑土区土壤有效储水量减少,同时引起土壤容重增大㊁孔隙度降低以及团聚体稳定性下降等物理性状的恶化[10]㊂研究指出,开垦初期到现在,黑土土壤容重增加59.49%,总孔隙度下降22.68%,水稳性团聚体降低38.28%[11],土壤物理性状退化严重㊂因此为遏制黑土退化以及保证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黑土区如何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展开了大量研究㊂有学者以农田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人工落叶松林地㊁自然恢复草地和裸地对剖面土壤容重㊁孔隙度㊁持水量㊁土壤颗粒组成㊁>0.25mm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指标的改善作用[12];研究发现免耕与翻耕对不同坡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㊁团聚体稳定性㊁土壤容重㊁土壤孔隙度和土壤贯入阻力存在不同的改善效果[13];也有研究指出保护性耕作是改良典型黑土区旱作平地的土壤容重㊁孔隙度㊁水分状况以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重要措施[14];此外,邱琛[15]发现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对土壤容重㊁饱和导水率㊁田间持水量以及土壤孔隙度存在不同的改善效果㊂由此可知,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㊁耕作措施以及施肥管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很少涉及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的表现特征,并且多以自然恢复地或受不同程度干扰的休闲地作为对照[12,16],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原始黑土的土壤物理特征,因此无法准确量化土壤质量改良可达到的水平和程度㊂综上所述,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天然次生林㊁五花草塘)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0 140c m土层范围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㊁孔隙度㊁持水量㊁土壤机械组成㊁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明确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的垂直变化特征,以期为黑土区退化土地恢复效果评价及土壤质量研究提供本底值的参考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域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小兴安岭西麓,北安市西部(47ʎ54' 48ʎ12'N,126ʎ26' 127ʎ6'E),属典型黑土区,该区现存面积较大的未开垦黑土[17-18],土壤类型以黏化湿润均腐土(L u v i cP h a e o z e m s)为主,松嫩平原过渡波状平原区,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240~330m,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0.5ħ,无霜期120d左右,年降雨量570mm,年平均日照2700h以上;本研究在松嫩平原北部选取未破坏的天然次生林与保持黑土原始自然景观的草原化草甸(五花草塘)[18]为研究对象,经实地考察后采样点远离城镇㊁农田㊁工厂等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地区㊂其中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为山杨(P o p u l u sd a v i d i a n a),林下植被主要为毛榛子232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 o r yl u sm a n d s h u r i c a )㊁山丁子(M a l u sb a c c a t a )㊁蚊子草(F i l i pe n d u l a p a l m a t a )㊁毛蕊老鹳草(G e r a -n i u m p l a t ya n t h u m D u t h i e )㊁突节老鹳草(G e r a n i u m k r a m e r i )㊁三棱草(B o lb o sc h o e n u sm a r i t i m u s )㊁凤毛菊(S a u s s u r e a j a po n i c a )等,黑土层厚度为40~50c m ;五花草塘为杂类草草甸,种类多而无明显优势种,主要包括小叶樟(D e y e u x i al a n g s d o r f f i i )㊁落豆秧(V i c i a c r a c c a )㊁地榆(S a n g u i s o r b ao f f i c i n a l i s )等,黑土层厚度为50~60c m ㊂1.2 样品采集试验于2021年6月进行野外采样,在选定的天然次生林和五花草塘内各设置3块临时样地(长20m ˑ宽20m ),每块标准地内分别按照 S 型5点取样法采集0 10,10 20,20 40,40 60,60 80,80 100,100 120,120 140c m 分为8个土层,每个土层用环刀(体积100c m3)分别采集原状土样品,用于测定土壤容重㊁总孔隙度㊁毛管孔隙度㊁饱和持水量以及毛管持水量;用自制取样器(长10c m ˑ宽10c m ˑ高10c m ),分层取原状土用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测定;另取散土1k g,将3个采样点同一土层的土样进行混合,带回室内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试㊂1.3 指标测定及方法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㊁总孔隙度㊁毛管孔隙度㊁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参照美国制标准,按照粒径(d )将土壤颗粒分成3类:砂粒(0.05mm ɤd <2mm )㊁粉粒(0.002mmɤd <0.05mm )和黏粒(d <0.002mm );采用浓硫酸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㊂粒径>0.25mm 团聚体含量为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 S A >0.25),计算公式如下:W S A >0.25=M 0.25M i式中:W S A >0.25为>0.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 i 为i 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质量(g );M 0.25为>0.25mm 水稳性团聚体总质量(g )㊂平均重量直径(MWD )和几何平均直径(GM D )用来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计算公式如下:MWD=ðnn =1W i X iGM D=e x pðmi =1(W i l n X iðn i =1W i式中:W i 为第i 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X i 表示相邻两级团聚体的平均粒径(mm );l n X i 为土壤粒级平均直径的自然对数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 )用杨培岭等[19]提出的土壤分形模型计算:(3-D )l g ((x l /x m a x )=l g M (r <x l )M T 式中:M (r <x l )为小于某一粒径的土壤团聚体质量(g );M T 为团聚体总质量(g );x l 为土壤团聚体各粒径的平均直径(m m );x m a x 为最大团聚体粒径的平均直径(m m )㊂可根据拟合线性回归方程得到分形维数D ㊂1.4 数据处理用S P S 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 n e -w a y AN O V A )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 S D )进行显著性分析(p <0.05)㊂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土壤物理性状进行得分排序,采用聚类分析法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综合特征进行聚类,并用O r i g i n 2022b 进行绘图㊂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垂直变化特征未开垦黑土土壤容重垂直变化特征见图1A ㊂整体上,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的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增大㊂天然次生林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0.51~1.56g /c m 3;0 80c m 土层范围内,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大188.23%(p <0.05);而80 140c m 土层范围内,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差异不显著(p >0.05)㊂五花草塘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12~1.52g /c m 3,其中土壤容重在0 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大16.07%(p <0.05),而40 80c m 土层范围内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差异(p >0.05),但土壤容重在80 140c m 土层范围内显著增大17.83%(p <0.05)㊂未开垦黑土土壤总孔隙度垂直变化特征见图1B㊂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㊂天然次生林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9.87%~72.86%;0 80c m 土层范围内,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 <0.05),降低幅度高达42.36%;而80c m 土层以下总孔隙度没有显著变化(p >0.05)㊂五花草塘土壤的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9.65%~52.12%,其中总孔隙度在0 80c m 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15.29%(p <0.05);而100c m 土层以下总孔隙度差异不显著(p >0.05)㊂未开垦黑土土壤毛管孔隙度垂直变化特征见图1C ㊂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㊂天然次生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7.80%~65.49%;其中土壤毛管孔隙度在0 80c m 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39.53%(p <0.05);而80c m 土层以下的天然次生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差异不显著(p >0.05)㊂五花草塘土332第6期 张琛等: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壤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8.72%~50.14%,其中0 20c m土层范围内土壤毛管孔隙度差异不显著(p> 0.05);而20 80c m土层范围内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16.89%(p<0.05);80c m 土层以下土壤毛管孔隙度变化不显著(p>0.05)㊂整体上看,与五花草塘相比,天然次生林在0 60c m土层范围内土壤容重较小,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较高;而60c m土层以下,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的土壤容重㊁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不存在明显差异㊂注:小写字母不同表示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㊂图1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垂直变化特征F i g.1V 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b u l kd e n s i t y a n d p o r o s i t y2.2土壤持水量的垂直变化特征通过研究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析未开垦黑土土壤水分贮量及有效性的垂直变化特征㊂未开垦黑土土壤持水量垂直变化特征见图2㊂研究发现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土壤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关系下降㊂其中天然次生林饱和持水量垂直变化范围为25.91%~139.90%,在0 6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72.57%(p<0.05);而60 140c m土层范围内差异不显著(p>0.05)㊂五花草塘土壤饱和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6.01%~47.45%,且在0 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23.79%(p<0.05);而40 80c m土层范围内无显著变化,但饱和持水量在80 100c m土层范围内显著下降15.78%(p<0.05), 100c m土层以下无显著变化(p>0.05)㊂天然次生林土壤的毛管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4.58%~124.55%,其中在0 8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下降78.51%(p<0.05),80 140c m土层范围内毛管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 0.05)㊂五花草塘土壤的毛管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5.40%~43.92%,其中毛管持水量在0 6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下降27.25%(p< 0.05);而60 80c m土层的毛管持水量相对于40 60c m土层无显著差异,但比80 100c m土层显著高出11.60%(p<0.05);毛管持水量在100c m土层以下无显著差异(p>0.05)㊂图2土壤持水量垂直变化特征F i g.2V 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w a t e r h o l d i n g c a p a c i t y2.3土壤机械组成垂直变化特征未开垦黑土土壤机械组成垂直变化特征见图3㊂天然次生林砂粒含量范围为3.86%~42.22%,整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40 60c m土层的砂粒含量是0 10c m土层的2.34倍;但60 140c m土层范围内砂粒含量明显下降,降低432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幅度高达87.56%㊂粉粒含量范围为26.37%~70.66%,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粉粒含量在0 40c m土层范围内下降53.16%,但40 140c m 土层范围内粉粒含量明显增加,其中120 140c m土层的粉粒含量是40 60c m土层的2.47倍㊂黏粒含量变化范围为25.47%~39.92%㊂五花草塘的砂粒含量范围为6.59%~24.12%,整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00 140c m土层范围内砂粒含量均小于10%;粉粒含量范围为35.70%~52.68%,在20 1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增加幅度为46.86%;黏粒含量变化范围为35.12%~43.00%,整体变化不明显㊂图3土壤机械组成垂直变化特征F i g.3V 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 s o i lm e c h a n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2.4土壤结构及稳定性垂直变化特征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 S A>0.25)㊁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 D)是表征土壤结构的常用指标㊂W S A>0.25含量越高,土壤稳定性越好,土壤结构和质量越佳㊂未开垦黑土土壤W S A>0.25垂直变化特征见图4A,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的W S A>0.2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天然次生林0 60c m土层范围内W S A>0.2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86.86%(p< 0.05),在60c m以下W S A>0.25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增大㊂五花草塘的W S A>0.25在0 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91.13%(p<0.05),但40 80c m 土层范围内W S A>0.25并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80 140c m土层范围内W S A0.2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加218.41%(p<0.05)㊂MWD与GM D值越大,说明团聚度越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㊂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MWD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图4B)㊂天然次生林MWD在0 60c m土层范围内显著降低,并在40 60c m土层达到最小值;60 140 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升高90.48% (p<0.05)㊂五花草塘MW D在0 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91.63%(p<0.05),但在40 80c m土层范围内不存在显著差异,而80 140c m 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加58.82%(p< 0.05)㊂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G M D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图4C)㊂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G M D分别在0 60,0 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71.05%和86.88%(p< 0.05)㊂但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G M D分别在60 140,40 1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大28.60%和39.57%(p>0.05)㊂分形维数(D)表征土粒直径的大小和质地组成的均匀程度,其中D值越小,代表土壤具有越良好的结构㊂未开垦黑土D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图4D)㊂天然次生林D值在0 20c m 土层范围内差异不显著(p>0.05),D值在20 40 c m土层显著增大4.96%(p<0.05),而40 140c m 土层范围内D值差异不显著(p>0.05)㊂五花草塘D值在0 40c 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大23.14%(p<0.05),而40 80c m土层范围内D值差异不显著,但80 100c m土层的D值较60 80c m土层显著降低1.61%(p<0.05),100c m 土层以下D值差异不显著(p>0.05)㊂2.5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综合评价通过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的土壤物理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出相应的综合得分㊂依据特征值ȡ1的原则提取出2个主成分,通过KMO (>0.6)和B a r t l e t t球形检验(<0.05),并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㊂由表1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第1主成分对总方差贡献率为74.842%,以土壤容重㊁总孔隙度㊁毛管孔隙度㊁饱和持水量以及毛管持水量贡532第6期张琛等: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献最大;第2主成分对总方差贡献率为20.482%,以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㊁平均重量直径㊁几何平均直径以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贡献最大;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5.324%,说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可代表所有土壤物理特性95.324%的信息㊂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土壤物理性状综合得分排序在土层上的区分很明显(表2)㊂天然次生林中,表层(0 10c m)综合得分最高,说明天然次生林内表层土壤物理性状明显优于下层;而综合得分在10 60c m土层范围内逐渐降低,40 60c m土层达到最小值-0.03,说明在垂直方向上40 60c 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表现最差;但综合得分在60 140c m土层范围内逐渐增高㊂五花草塘中,土壤物理性状综合得分最大值同样出现在表层,且在垂直方向上,0 120c m土层内综合得分整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即随土层深度越深土壤物理性状表现越差;而120 140c m土层与100 120c m土层得分相近,说明这2个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差异不明显㊂图4土壤结构与稳定性垂直变化特征F i g.4V e r t i c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 s o i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t a b i l i t y表1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根及其贡献率T a b l e1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o t o f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a n d i t s c o n t r ib u t i o n r a t e主成分特征根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6.73674.84274.84221.84320.48295.324为使评价结果更加清晰,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采用组平均距离方法,以欧氏距离作为衡量土壤物理性状相似程度进行系统聚类,得到系统聚类法的谱系图,可以看出各处理土壤物理性状的大致分类,同一类的土层内土壤物理性状具有相似的特征(图5)㊂为展现不同类间的特征差异,将距离阈值定为2,此时类间距较大,将未开垦黑土0 140c m土层范围内各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分为5类,5类中第1类㊁第2类与第3类距离较小,其余类间距较大,说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不同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0 10c m 土层为第1类,在各土层中综合得分最高;五花草塘0 10c m土层为第2类,土壤物理性状综合得分较高;天然次生林10 20c m土层为第3类;天然次生林20 40c m土层和五花草塘10 20c m土层为第4类;其余土层为第5类,说明这些土层拥有较为相似的他土壤物理性状,且综合得分相对较低㊂表2未开垦黑土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综合得分T a b l e2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c o r e s o f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i nd i f fe r e n t l a y e r s of u n r e c l a i m e db l a c k s o i l天然次生林土层五花草塘得分土层得分A1.22A1.19B0.84B0.65C0.45C0.34D-0.03D0.20E0.04E0.17F0.19F0.12G0.23G0.08H0.22H0.08注:土层中A为0 10c m土层;B为10 20c m土层;C为20 40c m 土层;D为40 60c m土层;E为60 80c m土层;F为80 100c m土层;G为100 120c m土层;H为120 140c m土层,下同㊂632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注:1为天然次生林,2为五花草塘㊂图5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状聚类图F i g.5C l u s t e rm a p o f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o i l l a y e r s 3讨论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是表征土壤透气性㊁强度㊁存储和传输土壤水能力的基本指标[6],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㊁土壤容重越小㊁孔隙度越大[20]㊂本研究结果表明,未开垦黑土土壤容重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1]㊂从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的垂直变化特征来看,未开垦黑土0 20c m土层土壤的容重显著低于下层土壤,孔隙度明显高于下层土壤㊂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未开垦黑土植被覆盖度较大,表层土壤中植物根系分布密集,土壤的水气状况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表3),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其二,表层土壤中穴居动物的存在,会形成较多的动物孔洞,同时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孔隙之间连通性增加[22],从而使土壤保持了容重小㊁孔隙度大的良好物理性状㊂此外,本研究中,0 60c m土层范围内天然次生林土壤容重低于五花草塘,孔隙度明显高于五花草塘,且天然次生林内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变化幅度更剧烈㊂这是由于表层内草地的枯落物分解较慢,土壤改善较为缓慢,因此五花草塘相对于天然次生林有较大的土壤容重以及较低的孔隙度[23]㊂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团聚性降低,提高了土壤的紧实度,而且不同植被地下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受土壤发育状况的影响,导致天然次生林与五花草塘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与孔隙度产生明显差异㊂表3未开垦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特征T a b l e3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c o n t e n t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类型土壤有机质/(g㊃k g-1)0 10c m10 20c m20 40c m40 60c m60 80c m80 100c m100 120c m120 140c m天然次生林216.33ʃ2.45a97.95ʃ5.22b39.04ʃ0.19c20.46ʃ0.03d14.30ʃ0.08e10.91ʃ0.23e f8.39ʃ0.16f8.19ʃ0.09f 五花草塘70.08ʃ0.44a65.22ʃ0.10b34.90ʃ0.29c25.98ʃ0.26d19.61ʃ0.11e13.18ʃ0.05f10.61ʃ0.09g8.23ʃ0.09h注:小写字母不同表示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㊂土壤持水能力主要受土壤容重㊁孔隙度㊁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24]㊂本研究发现,未开垦黑土土壤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整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天然次生林在0 60c m土层范围内土壤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要高于五花草塘,尤其在0 20c m土层,天然次生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是五花草塘的2.49,2.40倍㊂一方面是因为天然林表层土壤容重较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较高;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丰富,表层土壤中含有大量腐殖质,形成了较多的有机水胶体,能够吸持大量水分[25]㊂天然次生林20 60 c m土层内相比五花草塘具有较高的土壤持水量,这是由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入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26],且典型黑土区天然次生林的水分入渗能力要高于五花草塘[27]㊂但60 140c m土层范围内五花草塘土壤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均高于天然次生林,这可能是乔木植物比草本植物需要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且乔木植物的根系更密集,需要水分更多,导致中下部土壤水分补充缓慢[28]㊂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水力特性㊁肥力和抗侵蚀性有重要作用[29],同时也是土壤质地划分的重要依据㊂本研究中,未开垦土壤砂粒含量在0 140c m土层范围内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粉粒含量则表现相反,黏粒含量整体变化相对不明显㊂研究结果表明,0 20c m土层范围内,土壤粉粒与黏粒总含量占比平均在85%以上,这可能是由于黑土表层胡敏酸类腐殖质含量较多,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颗粒黏化,且植物根系发达,使土壤形成了良好的团粒状结构[30]㊂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在20 60c m土层明显增加,这是由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导致土壤黏化作用减弱[31];而在60 140c m土层范围内,土壤砂粒含量迅速降低,这主要由于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且砂粒粒径较大,向下层732第6期张琛等:松嫩平原北部未开垦黑土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松嫩平原南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分析及其等级评价
![松嫩平原南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分析及其等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4640583680203d8ce2f2488.png)
关 键 词 :土壤 养 分 ;空 间 变 异 ;GI S;松 嫩平 原 中图 分 类 号 :S 1 3 6 5 .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6 1—4 5 ( 0 0 0 6 2 2 1 ) 2—0 4 0 3—0 5
S a i lv r a i n a l ss a d l v le a u to f p ta a i to na y i n e e v l a i n o
2 .Col fRe n v r l sa d En i ,No te s Ag i i o rh a t rcUnv,Ha r i 5 0 0,Chn ebn 1 0 3 ia)
精品高中地理 东北平原黑土带退化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精品高中地理 东北平原黑土带退化严重影响农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8a8ddfaf45b307e97197e4.png)
东北平原黑土带退化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本报讯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黑土带,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威胁,很多地方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平原黑土带位于松嫩平原中部,总面积约1100 万公顷,其中黑土耕地约815 万公顷,占东北地区耕地总面积的。
黑土地的粮食产量占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
黑土带是东北玉米带的核心,也是重要的肉、乳生产带,玉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3 和1/2。
中国工程院一项有关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近50 年来,黑土层平均流失了一半,表层有机质含量减少了1/3 至1/2。
据中国工程院有关专家介绍,黑土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和不重视水土保持。
另外,在种植结构上单纯追求粮食数量,某些作物种植比例过大,有机肥施用量普遍减少,土壤养分亏缺严重以及林地面积减少等都加剧了黑土退化。
专家呼吁东北地区应尽快开展黑土保护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转变传统的顺坡起垄耕作方式,建立沿等高线耕作以及以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以草田轮作为主体,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实施林网修复改造工程。
专家表示,林、草、湿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也是东北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优势,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应争取到2030 年或用更长的时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使东北地区达到可更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无废弃物排放;在生态与环境方面,达到整体好转、良性循环。
基于GIS的松嫩平原南部黑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
![基于GIS的松嫩平原南部黑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a8fb5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3.png)
基于GIS的松嫩平原南部黑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
黑土区向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大范围的关于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主要利用黑龙*省松嫩平原南部1:25万区域化探资料,选取五种重金属元素在GIS支持下对黑龙*省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区的地球化学环境质量是比较好的,98%以上地区处于无污染的水平,只是局部地区处于轻度污染的水平.可见该区土壤质量较好,是无公害绿*产品生产的优选之地.。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问题与对策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8495f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d.png)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问题与对策作者:沈永哲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年第01期摘要:黑土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稀缺自然资源。
针对长期耕作造成的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多年来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利用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合理保护利用现有东北黑土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北黑土地;利用;保护;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1-0071-0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黑土是东北地区特有的十分稀缺的自然资源,其养分含量、土壤性状、土壤容重等方面的优越性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经过长期耕作,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出现了退化等现象,保护和改良黑土地资源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1 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广义上的黑土包括黑土和黑钙土以及周边一系类的草甸土、暗棕壤等东北地区范围内的典型土壤类型,其分布涵盖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
我国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904万hm2,黑、吉两省就占了黑土可耕地面积的近80.00%,辽宁省占0.15%,呼伦贝尔盟占20.55%(见表1)。
黑土涵盖区的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土质最为肥沃的区域,其粮食产量连年占全国总产量20%以上,商品粮率达60%以上。
然而由于长期的高强度耕作且缺乏保护,黑土资源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加重。
据统计,近50 a的农业生产导致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下降到2%~3%,导致黑土的生产力不断下降,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耕层结构破坏、土壤板结加剧。
国家对黑土地保护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从2015年至今下发了多项保护方案,《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明确将黑土地保护列为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工程,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黑土保护和利用试点工作,近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5bc1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e.png)
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王宗明;张柏;宋开山;李晓燕;刘殿伟;李建平【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07(21)7【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松嫩平原主要作物—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阐明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现实生产力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次之,其次为与年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年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稍差;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平均温度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
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对于松嫩平原而言,坡度不是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对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玉米而言,6类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玉米现实生产力存在以下规律: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和盐碱土>风沙土。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大豆现实生产力存在差异:黑土>草甸土>暗棕壤>黑钙土和盐碱土>风沙土。
以500mm降水量等值线为界线,将松嫩平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研究其作物生产力的差异。
结果表明,松嫩平原东西两个部分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差异。
【总页数】7页(P85-91)【关键词】作物生产力;影响因素;空间差异;松嫩平原【作者】王宗明;张柏;宋开山;李晓燕;刘殿伟;李建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相关文献】1.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和环境因素分析 [J], 辛晓平;高琼;李镇清;杨正宇2.松嫩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刘殿伟;杜嘉3.松嫩平原作物生产力地统计空间格局分析 [J], 李晓燕;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刘殿伟4.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王子龙; 孙建; 姜秋香; 付强; 林百健; 何馨5.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娜;于贵瑞;于振良;赵士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表基质调查:解密黑土地的地质本底
![地表基质调查:解密黑土地的地质本底](https://img.taocdn.com/s3/m/33f974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1.png)
地表基质调查:解密黑土地的地质本底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黑土地分布、结构、质量、利用状况等信息,今年上半年,国家首次启动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
那么,什么是黑土地?什么是地表基质?形成和支撑黑土地的地质本底有哪些?地表基质调查如何服务黑土地保护呢?笔者通过2021年以来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实践,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解读。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黑土地分布、结构、质量、利用状况等信息,今年上半年,国家首次启动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
那么,什么是黑土地?什么是地表基质?形成和支撑黑土地的地质本底有哪些?地表基质调查如何服务黑土地保护呢?笔者通过2021年以来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实践,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解读。
黑土地是世界粮仓黑土地主要是指分布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较深厚的暗黑颜色、有机质含量高(普遍大于15g/kg)、良好的团粒结构、容重低、较高的盐基饱和度(大于70%)、适宜的pH值(5.5~7.0)肥沃腐殖质层的土地。
世界范围内黑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仅有四大块,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7%,分别为乌克兰平原(面积190万km2),美国密西西比平原(面积120万km2),中国东北平原(面积109万km2)以及南美潘帕斯草原(面积76万km2),集中分布在南北纬40°~50°地理区域之间。
目前,世界四大黑土区都是重要的、优等的产粮基地,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乌克兰平原黑土地是“欧洲粮仓”。
密西西比河平原是“美国面包篮”,囊括了大部分玉米带和小麦带,是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支撑美国主要的粮食出口。
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的“粮仓”和“肉仓”。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45°线附近,涉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全部、辽宁省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小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部分地区和长白山地区。
松嫩平原黑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研究
![松嫩平原黑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de52db26fff705cd170a03.png)
水蚀和山洪。西部风蚀 区 ,砂质堆积物,结构松
散 ,固结力差 ,易遭受风蚀。
土壤和植被条件。土壤是被侵蚀 的对 象。黑
土表层疏松 ,抗蚀抗冲能力低 ,底土黏重 ,透水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自然 因素是水 土流 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人为因素对水 土流失 的
包括吉林省的 7 市县和黑龙江省的 2 个 市县。 个 1
拜泉县在 5 年代至 7 年代问,因毁林毁草开荒 。 o O
使 7 %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侵蚀模数达 0 60 t k 2a,黑土层厚度 由 7 ~ 0m减小到 60 /(m ・ ) 0 8e 2 — 0m 0 3c ,有机质 由开垦初期 的 8gk 减至 2 一 O/g o
西北的大兴安岭 山前丘 陵台地的水力侵蚀也较严 重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 的松嫩冲积平原。
侵蚀强度有轻、中、重侵蚀之分 。轻度侵蚀 的侵蚀模数为 50 20t ak 2 ,中度侵蚀 的 0 — 50 /( ・m )
导致黑土肥 力锐减 ,作物产量 下降 ,沟壑增 多,
耕地减少 ,而且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造成上跑下淤 , 加重了低洼地的洪涝灾害。黑土的水土流失 已成
平原的龙江、讷河、拜泉、宾县等县市的水蚀 面
积较大 ,均在 20 k 2 50r 以上龙 江达 44 .k 2 n 1 2i ;吉 7 n
积的 3 .%,其 中坡耕 地侵 蚀面 积 23万 h 2 77 3 m,
占黑土侵蚀面积的 8 %。严重 的水土流失 ,不仅 5
林省中部黄土台地、第二松花江高阶地和 白城市
土地资源 丰富 ,生物多样,黑土层较厚 ,土壤肥 力较高,主要 土壤类型为黑土和草甸 土。地貌类
型多属波状平原。雨热 同季 ,年平 均气 温 O6 . 49 .℃,≥1 C活动积温在 20 — 00 ,无霜期 0 0 00 30 C 1 —10 2 5 天,年降水量 40 60 m 0 0 — 0r 。农业以种植 a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空间分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空间分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2c7f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2.png)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空间分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左一龙;马艳敏【摘要】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分区方法,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数据和三期的TM影像数据对松嫩平原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各分区内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上来看,松嫩平原的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在逐年增加,其中耕地的增加幅度在降低.湿地、林地、草地、水域总体呈减少趋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和速度都是呈增加趋势.各区域的表现不同,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1)002【总页数】3页(P173-175)【关键词】松嫩平原;分区;土地利用;变化【作者】左一龙;马艳敏【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0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增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断增加的需求,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各类生态系统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各种用地类型也在随之改变[1].这种改变除了部分有利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之外,更多的则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及时准确的掌握并运用这种变化的情况,对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循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一个区域的研究和管理,都需要有一个适当的空间分析框架,传统的区划方法并不能完整的反映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因此,采用合适的区划方法对松嫩平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更有利于为管理部门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4].1 研究区概况松嫩平原的地理范围是东经121°38'~128°33',北纬42°49'~49°12',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西部,是东北三大平原之一.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东西两侧分别与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相接壤.由松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包括的行政区域有黑龙江省的大庆、安达、富裕、杜蒙、龙江、齐齐哈尔、肇州、肇源等35个市县和吉林省的大安、宁江、通榆、前郭、乾安等20个市县,总面积达22.35万km2.从经纬度看,它属于我国纬度比较高、经度比较偏东的地区,从全球尺度来看,松嫩平原处于中底纬度,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森林草甸与草甸草原地带,也是我国内陆湿地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分区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气候的百年平均年均温、降水量、水汽压;地形地貌的高度、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腐殖质层厚度;河网密度等指标,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栅格数据提取,对栅格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5,6],得到自然地理条件空间差异分区.通过Arc-GIS的渔网功能将松嫩平原按5km×5km分辨率分成共计12596个网格.如图1所示.图1 松嫩平原网格划分图利用Arc-GIS对各指标栅格数据按网格进行分区统计,得到每个5×5 km栅格的各指标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过SPSS进行K-均值聚类,将松嫩平原网格分成五个部分,将结果通过GIS软件添加到网格图层的属性表连接[7],得到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图2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条件分区将得到的空间分布图与松嫩平原三个时期(1980年、2000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相叠加进行对比和分析.3 分析和讨论3.1 分区结果分析由分区结果可以看到,各区分布的空间性比较强,不像以往的分区区划思路与方法形成的分区那样规则,成片状分布,而是存在同一区分隔和有零星分布的状况,每个分区表现均很明显,特别是2、4区.第1区,该区分布于松嫩平原的北部和东部,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21.37%.主要包括黑河中西部、东部部分地区;齐齐哈尔东部和北部;绥化市中部部分地区;哈尔滨北部、中部、西南部、南部的部分地区;长春市局部地区;松原和四平的局部地区. 第2区,该区分布零散,面积最小,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4.6%.主要包括黑河局部地区;齐齐哈尔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这一部分为2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绥化市中部局部地区;哈尔滨局部地区;长春东北部局部地区;白城和四平的零星分布.齐齐哈尔西部海拔较高,最高点在1000 m以上.第3区,该区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中西部,相对集中且分布面积最广,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38.04%.主要包括齐齐哈尔东部和北部;绥化市西部;大庆的绝大部分地区;哈尔滨西南小部分地区;长春市西部地区;松原绝大部分地区;四平中西部;白城绝大部分地区.该区多为山麓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侵蚀强烈.区内河流密度最小,植被覆盖程度也最差.第4区,该区分布于松嫩平原的北部、东部边缘及西部部分地区,分布面积较小,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14.41%.主要包括齐齐哈尔部分地区;黑河北部和东部;绥化东部;大庆部分地区;哈尔滨东部;长春市东部;四平东部;白城北部地区.该区海拔多在112.21~ 1166.85 m,海拔最高,坡度较大.相比其他区年均温较低,年降水量较丰富,大气湿度居中.土壤多为黑土、暗棕壤、沼泽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8].区内河流密度较大,植被覆盖程度最好.第5区,该区基本分布于第1与3区之间,部分地区呈条带状分布,分布面积与1区相似,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21.57%.在各大城市均有不同面积的分布.3.2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在1980~2010年间,松嫩平原整体的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持续增加,其中耕地增加的幅度在降低,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的幅度在增加;湿地、林地、草地、水域总体呈减少趋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和速度都是呈增加趋势.198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表现在林地、草地、湿地、未利用地向耕地转化,其中,又以草地、林地的转变为主.主要表现地区是1区、3区和4区.林地向耕地转变,主要分布松嫩平原北部、东部边缘,也就是1区的北部和4区.草地向耕地转变分布在3区,行政区域主要包括白城、齐齐哈尔,其次是在大庆和松原.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草地、湿地、建筑用地向耕地的转化,这一趋势与1980~2000年相同,林地转化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向耕地的转化与前一时间段相比在南部有所分布,在1区和3区的面积有所增大;草地向耕地转化主要表现在3区.4 结束语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自然地理条件分区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分区中1区和3区的面积逐年增加,2区、4区和5区的土地类型逐年向1区和3区土地类型转化,面积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林地、湿地退化、盐碱地扩张等问题急需解决.参考文献[1]周继松.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现状的遥感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3):32-34.[2]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学报,2008,63(6):563–573.[3]舒若杰,高建恩,赵建民,等.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143–206.[4]李学梅,李忠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1–2.[5]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9–83. [6]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16–176.[7]马艳敏.松嫩平原地理单元空间分异区划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8]刘兴土.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于万辉.基于LUCC的松嫩平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D].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松嫩平原北部耕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松嫩平原北部耕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3bca5f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5.png)
塔 溪 乡 和 东 南 部 的 白 云 乡" 其 耕 地 面 积 分 别 为 b!B$&Cb:"b&$BbCBB I/% " 耕 地 分 布 较 少 的 乡 镇 包 括
中部的海江镇’北部的联兴乡’西南部的嫩江镇’西南
部的前进镇’南部的双山镇’西南部的伊拉哈镇’东南
着新型城镇化’工 业 化 的 加 速 推 进" 耕 地 资 源 被 大 量 占用"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 (!P$) "研究耕地资源在空 间上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对于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及空 间优化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BPb) & 松嫩平原是黑龙 江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其耕地的分布及变化 特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松 嫩平原北部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应
图 ’#研究区地理位置 ‘,46’#N0.4-29I,J233.J21,.* .W1I0X1OTU2-02
FC数据处理与方法 FED C 数 据 来 源 与 处 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地 理空间数据云& 以 嫩 江 县 ’(:$ 年 和 %&’’ 年 两 期 的 M2*TX21:KA 遥 感 影 像’ 嫩 江 县 行 政 区 划 图’ 嫩 江 县 ’(:$,%&’’ 年统 计 年 鉴’ 地 方 志 为 基 础" 通 过 )75F 软件"进行图形的几何校正’融合’镶嵌’裁剪等方法 处理 后 获 得 研 究 区 土 地 利 用 遥 感 数 据" 利 用 8-JNFf’&C& 建 立 研 究 区 土 地 利 用 数 据 库" 分 析 研 究 区的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 FEF C 研 究 方 法 FEFED#NFf 空间分析方法
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003c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f.png)
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付微;李勇;李向越;杜书立;赵军;谢叶伟;孟凯【摘要】通过对松嫩平原农田土壤采样和调查、化验分析得到土壤养分各项指标,综合区域实际情况采用特尔斐模型确定10项评价指标.在Model Builder建模平台上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加法模型,结合Python脚本建立了土壤肥力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模型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57~0.84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西南低东北高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哈尔滨周边地区高而双城市较低的主要分布趋势,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开展松嫩平原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评价可以为指导该区域农业生产及制定有效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土壤与作物》【年(卷),期】2012(001)003【总页数】9页(P166-174)【关键词】土壤肥力;Model Builder;综合评价法;AHP;黑土【作者】付微;李勇;李向越;杜书立;赵军;谢叶伟;孟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010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3广义的土壤肥力概念通常把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诸多因素一并考虑在内,并注意到土壤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诸多属性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与影响。
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资料
![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66012c158f5f61fb7366694.png)
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资料松嫩平原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北与小兴安岭山脉相连,东西两面分别与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接壤。
整个平原略呈菱形。
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由位于长春市附近的侵蚀低丘——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隔开,又合称为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
黑龙江省境内面积为10.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61%。
松嫩平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凹陷地区,属于松辽断陷带的一部分。
凹陷区的西南部现在还在继续下沉,东北部则有上升现象。
地理环境地势在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前地带分布着冲积洪积台地,如克山、拜泉、北安一带的波状台地,科洛河和讷谟尔河之间的垄岗状台地,海伦、绥化一带的平坦倾斜状台地以及阿什河以东的丘陵状台地等。
海拔高度约200-300米,相对高度30-100米。
地表侵蚀比较严重,经流水切割,许多地方沟谷纵横。
松嫩平原的这一地区,其组成物质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下部为砂砾层,地表广泛发育着黑土。
它是在温带湿润的灌丛草甸或中生杂草类草甸植被,黄土状母质条件下,经特殊草甸化,即黑土化过程作用下形成的。
其有机质含量在垦前高达10%以上。
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其与富里酸的比值在表层为1.38-1.6,最高为2。
土壤养分丰富,保水、保肥力强,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
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多波状起伏的侵蚀台地,海拔高度约200-250米。
相对高度10-30米。
台地上多有风化的碎屑物质和属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形成的白土山组地层的粘土,土壤属侵蚀淋溶型,土层薄,质地粗,呈酸性反应。
嫩江中、下游两岸,为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沙丘覆盖在河漫滩及河流两岸的一、二级阶地上,地势低平,坡降很小。
河漫滩宽10多公里。
高出河床平水位几十公分至三、五米不等。
组成物质上部为亚砂土,下部为砂砾石。
一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10米左右,地面覆盖物为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砂土。
二级阶地高出河床平水位30-50米,组成物为黄土状亚粘土或砂砾层。
浅谈黑土地退化现状与保护对策
![浅谈黑土地退化现状与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1b076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8.png)
冲刷程度较强ꎮ 据相关数据统计ꎬ 我国北方黑土地每
年的土 壤 流 失 强 度 超 过 10 9 tꎬ 其 中 水 土 流 失 约 占
21 8%ꎬ 其中 60%的黑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 [11] ꎮ
70% [13] ꎮ
然因素ꎮ 人类活动过 度 的 农 业 生 产、 过 度 的 排 水 排
由于冬季气温较低ꎬ 土壤中的水分在冻结和解冻时会
会导致土壤酸化ꎬ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ꎬ 土壤微生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标准ꎬ 我国的黑土主要为
物数量减少等 [5-7] ꎮ 据报道ꎬ 我国南部黑土区的土壤
位于黑龙江省西南ꎬ 吉林省中段ꎬ 面积 9 4 × 10 km ꎬ
碍ꎬ 在酸性条件下ꎬ 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有效性
黑土、 黑灰土、 草地黑土 3 种类型ꎬ 黑土的主体区域
4 2 加强宣传ꎬ 提高保护意识
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ꎬ 可通过多媒体、
5 结语
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黑土地现
黑土地退化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生态问题ꎬ 由于过
状、 保护的意义和重 要 性ꎬ 结 合 黑 土 地 保 护 科 普 讲
度耕作、 草地过度放牧、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 气候变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3ꎬ Voபைடு நூலகம் 43ꎬ No 16 10 9
浅谈黑土地退化现状与保护对策
关卫东 肖宇胜 韩燕东 霍刚
轮作制度、 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ꎬ 可以有效地防止黑
4 3 建立监测平台ꎬ 完善评价体系
土退化ꎬ 实现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ꎮ 未来ꎬ 为了
根据黑土地分布情况ꎬ 在适宜地区建立黑土地监
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ꎬ 应继续加大对其保护的投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2_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_以美国为例课件湘教版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2_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_以美国为例课件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7224891ed9ad51f11df231.png)
亚热带
平坦开阔 黑土 密西西比河
2.社会经济条件 (1)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___经__济__效__益__对农业区域专 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2) 完 整 而 便 捷 的 _交__通__运___输__网__络__—— 有 利 于 农 产 品 的 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3)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最主要特征:_农__业__生__产__地__区__专__门__化__,即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许多专业生产区。
2.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__高__原__、 __平__原__、 _山__地___,利于农业多种经 营。
③土壤: _黑__土___、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 农业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思考2】 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 物质?
[提示] 东北大米质量优良,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 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日温差大等特点。同时由于冬季气 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 良。
(2)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 的原因是( )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 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信息解读] 第(1)题,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得 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后新增加了 蚕丝被制造业,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 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 ,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延伸。A、B和D项概括较为片面,只 能概括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流程,不能全面概括该镇特色产 业的发展方式。故选C。第(2)题,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特 色小镇”,说明定位的是城镇建设。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 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
松嫩平原黑土侵蚀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松嫩平原黑土侵蚀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a115ce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2.png)
松嫩平原黑土侵蚀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曾晔;许林书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05(025)004
【摘要】黑土是我国宝贵的土壤资源,近几十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东北黑土侵蚀面积为240.87万hm2,占全区黑土总面积的36.7%,侵蚀类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大类.导致黑土侵蚀的自然原因在于黑土地带的地形、气候及土体物理性状的组合特征,而过度垦殖、土地用养失调、不合理的耕作等人为因素则是引起黑土侵蚀的诱发因素.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治理黑土侵蚀的关键.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曾晔;许林书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5
【相关文献】
1.侵蚀沟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J], 赵岩
2.松嫩平原黑土资源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措施 [J], 杨雪松;何艳秋
3.松嫩平原土壤侵蚀现状与治理措施的研究 [J], 韩松;王平;梁贞堂
4.松嫩平原土壤侵蚀现状与治理措施的研究 [J], 韩松;王平;梁贞堂;
5.侵蚀沟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J], 赵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北向南方向土壤有机质均逐渐降低,高斯模型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最佳拟合模型;多重分形分析表明,0~
20 cm 土层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略低于 20~40 cm 土层,低值决定其空间变异性;方差分析表明,高程越高土壤有机
质含量越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机质含量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质低值信息、高程
factors on the regional scal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law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ere explo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ical statistics, geostatistics and multifractal in the middle of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the Songnen Plain.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elevation and land use types o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by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results of classical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valu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0- 20 and 20- 40 cm soil layer were 57.896 and 53.371 g · kg- 1, which were at a high level. Two layer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ere moderately variabl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0.462 and 0.49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geo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gold mass coefficients was 0- 20 cm soil layer and 20- 40 cm soil layer were 0.626 and 0.712,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ir organic matter had medium correlatio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the two layers of soil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50(10): 54~62 October 2019
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子龙,孙 建,姜秋香,付 强,林百健,何 馨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 要:为研究区域尺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中部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
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结合方法,探究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通过方差分析法明确高程及土地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rganic matter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the Songnen Plain/WANG Zilong, SUN Jian,
JIANG Qiuxiang, FU Qiang, LIN Baijian, HE Xin(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nfluencing
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松嫩平原;黑土区;多重分形
中图分类号:S152.8
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69(2019)10-0054-09
王子龙, 孙建, 姜秋香, 等.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50(10): 54-62. DOI: 10.19720/ki.issn.1005-9369.2019.10.007. Wang Zilong, Sun Jian, Jiang Qiuxiang,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rganic matter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the Songnen Plain[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9, 50(10): 54-6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9720/ki.issn.1005-9369.2019.10.007.
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0~20 和 20~4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57.896 和 53.371 g·kg-1,处于较高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 0.462 和 0.498,均为中等变异;地统计学分析表明,0~
20 和 20~4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块金系数分别为 0.626 和 0.712,说明有机质均具有中等相关性,东北至西南方向
第 50 卷 第 10 期 2019 年 10 月 网络出版时间 2019-10-22 17:37:07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L] /kcms/detail/23.1391.S.20191022.173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