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以“80后”离职员工为例
2012-12-17 10:50:27 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摘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探讨了“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研究发现“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性别、年龄、目前组织工作时间、岗位性质和组织类型等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组织规模等因素上差异显著。由此得出,“80后”员工在离职倾向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他们的职业主体意识较强,具有职业化取代企业化的倾向。在管理实践中,由于本科比专科和研究生学历的“80后”员工有更强的离职倾向,组织需要更加关注本科学历“80后”员工的离职情况;由于小规模组织中的“80后”员工与较大规模组织中的员工相比,有着较高的离职倾向,小规模组织需要更为关注“80后”员工的离职问题。
关键词:离职倾向,教育程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
一、引言
“80后”员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的职场人员,他们正逐渐成为承载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主力军,成为企业未来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同时,“80后”员工工作环境的流动性、工作态度的独立性和职业多样性有日渐增强的趋势。频繁跳槽、缺乏忠诚是对“80后”员工职场表现的主要批评,“80后”员工的流失成为组织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何让“80后”员工持续、稳定地为组织服务成为了组织管理者关注的新课题。
员工的离职倾向是指员工离开组织的心理倾向。一般认为离职倾向是员工一系列撤退认知的最后一个阶段,最能预测员工离职行为的发生(Telt &Mayer,1993)。探讨“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规律,并依此制定相应管理对策能使组织防止“80后”员工的过度流失,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发挥资源优势和创造更大价值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假设“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和施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以电子形式放于网络,问卷网址是
survey334995。在全国范围内联系“80后”在职员工,邀请他们在网上作答。共回收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94.87%。
2.测量工具
采用自编自制的《离职倾向量表》共有3个问题。问题分别是:①经常有辞职的念头;②最近可能会试着去寻找新的合适的工作机会;③时常想去别的单位工作。此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用1~5分表示。
量表信度用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表示。α值为0.791,接近0.8,表明采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因为Cronbach's α系数既是信度指标,同时又是构想效度指标,所以较高的Cronbach's α系数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离职倾向可视为单维结构。
3.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13统计软件包,对输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单变量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80后”员工离职倾向在个体和组织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涉及的“80后”员工的个体因素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职位类型。
(1)性别因素
对男性和女性“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男性和女性“80后”员工离职倾向差异性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差异不显著(F=0.071,Sig=0.790>0.05)。“80后”男性与女性员工的离职倾向差异不大,这正符合“80后”员工的现状,“80后”男、女员工的自我意识都较强,男女平等的意识尤其强烈。“80后”女性员工与男性员工一样,在工作上有很多追求,不会只求稳定而屈就于某个岗位。
从总均值上来看,本次调查对象的离职倾向处于中等水平(M=3.063),这可能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机会相对减少,从而迫使很多“80后”员工放弃了离职的念头。前程无忧招聘网站的《2009年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员工的主动离职率创下了5年来的最低纪录。
(2)年龄因素
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20~24岁个体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确定一个较适宜自己的职业领域,找到一份入门工作,并尝试将它作为维持生活的手段。25~30岁是职业建立阶段的尝试子阶段。在此阶段,原本以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可能发现它不太令人满意,于是会有一些改变。此阶段是职业定向后的尝试,变换工作的频率一般低于职业探索阶段。
依据上述理论,将“80后”员工按出生时间分为2个年龄段,分别为1986-1989
年(21~24岁)、1980-1985年(25~30岁)。对这2个年龄段的“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的“80后”员工离职倾向的差异性检验
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25~30岁员工应比21~24岁员工的工作稳定性要强。统计结果却显示,“80后”员工中,21~24岁员工与25~30岁员工的离职倾向差异不显著(F=-1.574,Sig=.211>0.05),前一组员工没有比后一组员工显现出更强的离职倾向。可见,尽管“80后”员工的年龄跨度较大,跨越10年,但没有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离职倾向有明显减弱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80后”员工的职业探索阶段在延长。
(3)受教育程度因素
将“80后”员工按受教育程度分成大专以下、本科和硕士以上三个水平。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80后”员工离职倾向的差异性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存在显著差异(F=2.720,P=0.0045<0.05)。其中本科学历的“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最高,硕士以上的离职倾向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