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
叶片测叶绿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叶片中叶绿素提取和测定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学习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对绿光吸收较少,因此叶片呈现绿色。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其原理如下:1. 叶绿素在特定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峰,通常选择652nm、663nm和645nm波长。
2.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3. 通过测定叶片提取液中叶绿素的吸光度,计算出叶绿素的浓度,从而得到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石英砂、碳酸钙、95%乙醇、蒸馏水、滤纸、移液管、容量瓶、分光光度计、研钵、剪刀、电子天平。
2. 实验试剂:95%乙醇(或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
四、实验步骤1. 称取新鲜菠菜叶1g,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
2. 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再加入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
3. 将研磨好的样品转移到10mL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和研棒,将冲洗液加入容量瓶中。
4.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得到叶绿素提取液。
5. 分别取3mL叶绿素提取液于3个10mL容量瓶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5mL、1.0mL、1.5mL 95%乙醇作为空白对照。
6.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652nm、663nm和645nm波长下的吸光度。
7. 根据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叶绿素提取液吸光度(652nm、663nm、645nm)分别为:0.650、0.640、0.630。
2. 空白对照吸光度(652nm、663nm、645nm)分别为:0.050、0.045、0.040。
3. 叶绿素含量计算结果如下:叶绿素a含量 = (A652 - A645) × 34.5叶绿素b含量 = (A663 - A645) × 27.0叶绿素总量 = 叶绿素a含量 + 叶绿素b含量计算得到:叶绿素a含量为10.0mg/g,叶绿素b含量为8.5mg/g,叶绿素总量为18.5mg/g。
实验名称: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测定
实验名称: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中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下测其吸光度,即可利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种色素的含量:Ca=13.95A665-6.88A649Cb=24.96A649-7.32 A665C T= Ca+ Cb=18.08 A649+6.63 A665三、仪器、试剂与材料: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钵;试剂:96%乙醇溶液、石英砂、CaCO3粉末;材料:菠菜叶片;四、实验步骤:1.取干净的菠菜叶片剪碎,分别混匀。
2.称取剪碎的样品0.2g,各2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CaCO3粉末、及2-3ml 96%乙醇溶液,研成匀浆,倒入离心管,再用96%乙醇溶液多次洗涤研钵,洗涤液也倒入离心管中。
3.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后取上述提取液放入比色皿中,以96%乙醇为对照,分别测定665nm、649nm处的吸光度值。
4.按公式计算提取液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研磨提取叶绿素是加入石英砂和CaCO3粉末各有什么作用?加入石英砂有助于研磨得更充分;加入CaCO3粉末可以保护叶绿素在研磨时不被破坏。
2.计算: A665(1)=0.399A A665(2)=1.237A 故A665=0.818AA649(1)=0.208A A649(2)=0.626A 故A649=0.417A 所以: Ca=13.95A665-6.88A649=8.542Cb=24.96A649-7.32 A665=4.421C T= Ca+ Cb=18.08 A649+6.63 A665=12.963。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篇一 : 叶绿素含量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b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2 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度值,并根据叶绿素a与b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应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 ,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 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 和9.27,在波长645nm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A663=82.04Ca +9.27Cb………………A645=16.75Ca+45.6Cb………………式中A663、A664分别为波长663nm和645nm处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值;Ca、Cb分别为叶绿素a、b的浓度。
解联立方程、可得以下方程:Ca=0.0127A663-0.00269A645…………Cb=0.0229A645-0.00468A663…………如把叶绿素含量单位由g/L改为mg/L,、式则可改写为:Ca=12.7A663-2.69A645…………Cb=22.9A645-4.68A663…………叶绿素总量CT=Ca+Cb=20.2A645+8.02A663……叶绿素总量也可根据下式求导A652=34.5×CT由于652nm为叶绿素a与b在红光区吸收光谱曲线的交叉点,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因此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吸光度求出叶绿素总量: CT=A652/34.5CT=A652×1000/34.5………因此,可利用、式可分别计算叶绿素a与b含量,利用式或式可计算叶绿素总量。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快速鉴定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快速鉴定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叶绿素简介 (2)2. 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重要性 (3)二、实验原理 (4)1. 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光谱特性 (5)2. 鉴定原理 (5)三、材料与方法 (6)1. 实验材料 (7)样品来源 (8)样品处理 (8)2. 实验仪器与试剂 (9)萃光仪 (10)分光光度计 (10)缓冲液 (11)3. 实验步骤 (12)样品提取 (12)测定波长 (13)重复测定 (14)四、结果分析 (15)1. 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图 (16)2. 数据处理与结果解读 (17)3. 结果讨论 (18)五、结论 (20)1. 快速鉴定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效果 (21)2. 实验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21)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介绍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快速鉴定方法。
内容将涵盖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基本性质、特点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重要性。
本文还将详细阐述快速鉴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流程和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及结果的解析。
还将提及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档旨在为研究人员、学生及叶绿素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一种便捷、高效的鉴定方法,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叶绿素简介又称植物色素,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绿色色素,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和某些微生物中。
它们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通过吸收和转化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叶绿素的结构中包含一个镁原子,其骨架由两个吡咯环和一个碳链组成,这使得叶绿素具有特定的光谱特性,能够在特定波长下吸收光。
叶绿素a和叶绿素b是叶绿素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它们在结构上有所不同。
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中除了镁原子外,还包含一个长链的碳链和一个醛基,这使得它呈现出蓝绿色的特征。
而叶绿素b的分子结构中则不含醛基,因此它呈现出黄绿色。
尽管这两种叶绿素在颜色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却是相同的。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分光光度法测定).doc
一、实验课题名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文献综述1.叶绿素a的生物合成过程起始物是谷氨酸,之后为5-氨基酮戊酸,两分子的ALA缩合形成胆色素原(PBG),4分子PBG相互连结形成原中卟啉IX.原卟啉IX与Mg结合形成Mg-原卟啉原IX,光下E环的环化形成,D环的还原作用和叶绿醇尾部的连接完成了整个合成过程,合成过程中的许多步骤在图中已省略2.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1)光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
从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需要光,而光过强,叶绿素又会受光氧化而破坏。
黑暗中生长的幼苗呈黄白色,遮光或埋在土中的茎叶也呈黄白色。
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etiolation)。
也有例外情况,例如藻类、苔藓、蕨类和松柏科植物在黑暗中可合成叶绿素,其数量当然不如在光下形成的多;柑橘种子的子叶及莲子的胚芽在无光照的条件下也能形成叶绿素,推测这些植物中存在可代替可见光促进叶绿素合成的生物物质。
(2)温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影响。
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约2℃,最适温度约30℃,最高温度约40℃。
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高温下叶绿素分解大于合成,因而夏天绿叶蔬菜存放不到一天就变黄;相反,温度较低时,叶绿素解体慢,这也是低温保鲜的原因之一。
(3)营养元素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
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等则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催化功能或其它间接作用。
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chlorosis),其中尤以氮的影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低的标志。
(4)氧缺氧能引起Mg-原卟啉IX或Mg-原卟啉甲酯的积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5)水缺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而且还促使原有叶绿素加速分解,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
通过对室外旱池处理条件下的甘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甘薯品种叶片中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均有所下降,叶绿素a/b比值比对照也有所下降,且叶绿素a/b比值占对照百分率与品种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和SPAD叶绿素仪法)
实验四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和SPAD叶绿素仪法)植物叶面积的测定(仪器法、画纸称重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及叶绿素含量测定的两种方法;2.学会使用VIS-723G和723N(new)的分光光度计的比色杯较正和定波长的两个程序;仪器法、复印称重法测定植物叶面积3.学会SPAD叶绿素仪和AM-300手持式叶面积仪的使用4.了解CB-1102便携式光合蒸腾测定仪二、实验原理:略、三、实验步骤:1.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P373人一组,实验材料为大红花成熟叶和嫩叶a)叶绿体色素的提取(0.5g叶片剪碎,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用95%乙醇研磨,提取定容至25mL)b)稀释至5倍后测A665nm和A649nmc)计算(请列出计算公式)•更正:• 1.请用95%乙醇取代丙酮提取叶绿素。
• 2. 仍用书本上所列的公式。
2.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SPAD叶绿素仪法)3人一组,实验材料为灰莉叶片实验原理:1.SPAD-502 叶绿素仪通过测量叶片在两种波长光学浓度差方式650nm 和940nm来确定叶片当前叶绿素的相对数量。
2.测量值是通过对在二个不同波长区域,叶片传输光的数量进行计算,在这二个区域叶绿素对光吸收不相同的。
这二个区域是红光区(对光有较高的吸收且不受胡萝卜素影响)和红外线区(对光的吸收极低)。
SPAD—502叶绿素仪使用说明一)电池安装1、按照电池盒上面的箭头标定方向旋转,打开电池盒盖。
2、放入盒内两节AA号码电池,并确信是按照指示放入电池。
3、必须是碱性或是碳—锌电池。
不要混淆电池型号和新旧电池。
4、把电池盒盖按照上面箭头方向旋转,直到盖子和仪器比较适当为止,不能太紧。
5、当电源开关打到ON的位置时,如果电源符号出现在显示屏上,表示电池已经耗尽,应该更换电池了。
如果电源符号没有出现,检查一下电池是否正确地插入或是否有电。
二)调零无论什么时候关闭电源之后需要在打开时,都需要调零。
叶绿素a、b含量测定
叶绿素a、b含量测定【实验原理】如果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有些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要分别测定两个组分,可根据Lambert-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光密度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
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曲线,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峰在663nm,叶绿素b在645nm,吸收曲线彼此又有重叠。
根据Lambert-Beer定律,最大吸收光谱峰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与光密度OD之间有如下的关系:OD1=C a·k a1+C b·k b1(1)OD2=C a·k a2+C b·k b2(2)式中:C a为组分a的浓度,g/L;C b 为组分b的浓度,g/L;OD1为在波长λ1(即组分a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OD2为在波长λ2(即组分b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k a1为组分a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a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k a2为组分a(浓度为1g/L),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k b1为组分b(浓度为1g/L),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k b2为组分b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b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从文献中可以查到叶绿素a和b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时,比吸收系数k值如下:波长(nm)叶绿素a叶绿素b66382.049.2764516.7545.60将表中数值代入上式(1)、(2),则得:OD663=82.04×C a+9.27×C bOD645=16.75×C a+45.60×C b经过整理之后,即得到下式:C a=0.0127 OD663-0.00269 OD645C b=0.0229 OD645-0.00468 OD663如果把C a,C b的浓度单位从原来的g/L改为mg/L,则上式可改写为下列形式:C a=12.7 OD663-2.69 OD645(3)C b=22.9 OD645-4.68 OD663(4)C T= C a+ C b=8.02 OD663+20.21 OD645(5)(5)式中C 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
大学植物生物学实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生物学实验(二) 植物生理学基础与综合实验
实验五、 实验五、叶绿体含量的 测定(分光光度法) 测定(分光光度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三、实验步骤
• 提取:叶片洗净、吸干、称重 称重后于研钵中加入 5mL 95%乙醇、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研磨匀 浆后过滤,再用5mL 95%乙醇冲洗滤渣,定容 混匀; 到10mL,混匀 • 测定:充分过滤后,以95%乙醇调零,测定叶 绿素提取液在649 649nm和664 664nm处的光吸收值。 • 计算: 叶绿素a:C=13.95A664-6.88A649 叶绿素b:C=24.96A649-7.32A665
• 掌握叶绿素a、b含量测定的方法; • 了解不同生境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叶 绿素a、b比值。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 95%乙醇。 • 不同生境下的植物叶片。
三、实验原理
• 叶绿素a、b的吸收光谱
• 叶绿素a、b乙醇提取液的光吸收总 和在649nm 665nm处各有一峰值。 649nm和665nm •Lambert-Bear定律: A=nCL n=摩尔消光系数; C=溶液浓度; L=比色杯内径。 •吸光度的相加性 吸光度的相加性: 吸光度的相加性 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等于各组分 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
•计算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a(mg/gFW)=? 叶绿素b(mg/gFW)=? 叶绿素a:叶绿素b=?
四、数据分析
• 统计植物生境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 b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生理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植物体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植物体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摘要: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利用95%乙醇提取菠菜叶片中和番茄叶片中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分别是665nm>649nm和470r1m。
根据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值,从而计算出乙醇提取液中叶绿体色素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95%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分别是665nm>649nm和470nm o根据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乙醇提取液中叶绿体色素含量。
实验目的:扇握分光光度计法对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浓度和类胡萝卜素总浓度测定和计算的方法。
实验材料:生物材料:菠菜叶片0.25g,自己培养的全素番茄苗叶片0.2g,缺磷番茄苗叶片0.2g;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漏斗、玻璃棒、小烧杯、IOm1量筒、50m1容量瓶、剪刀、滤纸、滴管。
实验步骤•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取新鲜菠菜叶片0.25g,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3,再加入95%乙醇3m1,研磨成匀浆,再加95%乙醇IOmI,静置IOmin,用漏斗滤去残渣,用乙醇反复冲洗研钵、残渣至无色;用容量瓶定容至50m1。
2.吸光度的测定取光径Icm比色杯,注入上述叶绿素提取液,以95%乙醇注入另一同样的比色杯内作为空白对照,在波长665、649、和47Onm下测定吸光度。
3结果计算依据下列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B的浓度及其叶绿素总浓度和类胡萝卜素的浓度。
C a(叶绿素a)=13.95A≡-6.8Cb(叶绿素b)=24.96-9-7.32A665C T(叶绿素)=C a+C b=18.16‰+6.63MC xc(类胡萝卜素)=(IOOOA470-2.05C a-114.8C b)∕248色素浓度(mg∕1)χ提取液体积(1)X稀释倍数叶绿体色素含量样品鲜重(g)实验结果:菠菜叶片提取液吸光值:叶绿素叶绿素叶绿素总浓度1、测定叶绿素ab为什么选用红光波长?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有两个吸收峰,光合色素还有类胡萝卜素,只吸收蓝紫光,所以不能选蓝紫光区测定,否则被类胡萝卜素干扰,只能用红光。
测定叶绿素a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
实验二十五测定叶绿素a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一目的要求: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
二实验原理:如果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有些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要分别测定两个组分,可根据Lambert-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光密度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
如图z-4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曲线,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峰在663nm,叶绿素b在645nm,吸收曲线彼此又有重叠。
图z-4 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nm),纵坐标为比吸收系数根据Lambert-Beer定律,最大吸收光谱峰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与光密度OD之间有如下的关系:OD1=Ca·ka1+Cb·kb1 (1)OD2=Ca·ka2+Cb·kb2 (2)式中:Ca为组分a的浓度,g/L。
Cb为组分b的浓度,g/L。
OD1为在波长λ1(即组分a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
OD2为在波长λ2(即组分b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
ka1为组分a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a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
kb2为组分b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b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
ka2为组分a(浓度为1g/L),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
kb1为组分b(浓度为1g/L),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
从文献中可以查到叶绿素a和b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时,比吸收系数k值如下:将表中数值代入上式(1)、(2),则得:OD663=82.04×Ca+9.27×CbOD645=16.75×Ca+45.60×Cb经过整理之后,即得到下式:Ca=0.0127 OD663-0.00269 OD645Cb=0.0229 OD645-0.00468 OD663如果把Ca,Cb的浓度单位从原来的g/L改为mg/L,则上式可改写为下列形式:Ca=12.7 OD663-2.69 OD645 (3)Cb=22.9 OD645-4.68 OD663 (4)CT= Ca+ Cb=8.02 OD663+20.21 OD645 (5)(5)式中C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
叶绿素a、b含量测定
叶绿素a、b含量测定【实验原理】如果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有些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要分别测定两个组分,可根据Lambert-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光密度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
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曲线,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峰在663nm,叶绿素b在645nm,吸收曲线彼此又有重叠。
根据Lambert-Beer定律,最大吸收光谱峰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与光密度OD之间有如下的关系:OD1=C a·k a1+C b·k b1(1)OD2=C a·k a2+C b·k b2(2)式中:C a为组分a的浓度,g/L;C b 为组分b的浓度,g/L;OD1为在波长λ1(即组分a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OD2为在波长λ2(即组分b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k a1为组分a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a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k a2为组分a(浓度为1g/L),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k b1为组分b(浓度为1g/L),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k b2为组分b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b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从文献中可以查到叶绿素a和b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时,比吸收系数k值如下:波长(nm)叶绿素a叶绿素b66382.049.2764516.7545.60将表中数值代入上式(1)、(2),则得:OD663=82.04×C a+9.27×C bOD645=16.75×C a+45.60×C b经过整理之后,即得到下式:C a=0.0127 OD663-0.00269 OD645C b=0.0229 OD645-0.00468 OD663如果把C a,C b的浓度单位从原来的g/L改为mg/L,则上式可改写为下列形式:C a=12.7 OD663-2.69 OD645(3)C b=22.9 OD645-4.68 OD663(4)C T= C a+ C b=8.02 OD663+20.21 OD645(5)(5)式中C 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
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CONSTRUCTION节能环保一、叶绿素的概念叶绿素是一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
光合作用是通过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
叶绿素实际上存在于所有能营造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包括绿色植物、原核的蓝绿藻(蓝菌)和真核的藻类。
叶绿素从光中吸收能量,然后能量被用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是一类含脂的色素家族,位于类囊体膜。
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但反射绿光,所以叶绿素呈现绿色,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
叶绿素为镁卟啉化合物,包括叶绿素a、b、c、d、f 以及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
去镁叶绿素。
叶绿素有造血、提供维生素、解毒、抗病等多种用途。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使用韭菜叶片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叶绿素含量,样品购自菜市场,仪器使用SPECORD ®50PLUS 型双光束分光光度计、高速电动匀浆机和电子天平。
药品:无水乙醇、石油醚、聚四氯乙烯、蒸馏水、丙酮(80%)、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标准品;用具:锥形瓶、超声波水浴锅。
2、实验方法(1)叶绿素提取提取前先进行提取试剂的优化选择,使用乙醇、丙酮和石油醚、异辛烷、正庚烷配制成2∶3的混合溶液。
从中选择出提取叶绿素含量最高的配比溶剂进行最终提取。
叶绿素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进行计算,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用mg/kg 表示,使用如下公式:w=(kxA 校正xV)/mxl,其中A 校正=A665-(A705+A625)/2,w 为样品中叶绿素含量单位为mg/kg;A665为最大吸收665nm 的吸收值;A705为705nm 附近峰谷的吸收值;A625为625nm 附近峰谷的吸收值;k 为吸光常数取值13;l 为光程,指石英杯的厚度,单位为cm;m 为试样质量数值,单位为g;V 是提取试剂的体积,单位是ml。
称量定量切碎韭菜样品放入锥形瓶内,加入乙醇和石油醚混合浸提液(2:3,以上结果证明该配比提取含量最高),使用聚四氟乙烯密封带将瓶口密封,避免混合液挥发。
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14 叶绿素a 和b 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目的学会Chla 、b 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叶片中Chla 、b 的含量。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菠菜叶片、721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剪刀、容量瓶(25ml )、漏斗、滤纸、乙醇(95%)三、原理叶绿素a 、b 在波长方面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65nm 和649nm ,同时在该波长时叶绿素a 、b 的比吸收系数K 为已知,我们即可以根据Lambert Beer 定律,列出浓度C 与光密度D 之间的关系式:D 665=83.31Ca+18.60C b (1)D 649=24.54Ca+44.24 C b (2)(1)(2)式中的D 665、D 649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5nm 和649nm 时的光密度。
为叶绿素a 、b 的浓度、单位为每升克数。
82.04、9.27为叶绿素a 、b 在、在波长665nm 时的比吸收系数。
16.75、45.6为叶绿素a 、b 在、在波长649nm 时的比吸收系数。
解方程式(1)(2),则得 :C A =13.7 D 665—5.76 D 649 (3)C B =25.8 D 649—7.6 D 665 (4)G=C A +C B =6.10 D 665+20.04 D 649 (5)此时,G 为总叶绿素浓度,C A 、C B 为叶绿素a 、b 浓度,单位为每升毫克,利用上面(3)(4)(5)式,即可以计算叶绿素a 、b 及总叶绿素的总含量。
四、方法步骤1.称取0.1克新鲜叶片,剪碎,放在研钵中,加入乙醇10ml 共研磨成匀浆,再加5ml 乙醇,过滤,最后将滤液用乙醇定容到25ml 。
2.取一光径为1cm 的比色杯,注入上述的叶绿素乙醇溶液,另加乙醇注入另一同样规格的比色杯中,作为对照,在721分光光度计下分别以665nm 和649nm 波长测出该色素液的光密度。
计算结果:叶绿素a 含量(mg/g. FW )=2.01100025⨯⨯A C 叶绿素b 含量(mg/g.FW )=2.01100025⨯⨯B C 叶绿素总量(mg/g.FW )=2.01100025⨯⨯G五、实验报告计算所测植物材料的叶绿素含量。
实验十 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目的学会Chla、b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叶片中Chla、b的含量。
二、原理根据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a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乙醇溶液中叶绿素a、b在长波光方面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65nm和649nm,同时在该波长时叶绿素a、b的比吸收系数K(溶液厚度是1cm,溶液浓度为1g/L的吸光度)为已知,我们即可以根据Lambert Beer定律,它们的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有如下的关系:A665 = 83.31 Ca + 18.60 C b (1)A649 = 24.54 Ca + 44.24 C b (2)(1)(2)式中的A665、A649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5nm和649nm时的光密度。
C a、C b为叶绿素a、b的浓度、单位为每升克数。
83.31、18.60为叶绿素a、b在、在波长665nm时的比吸收系数。
24.54、44.24为叶绿素a、b在、在波长649nm时的比吸收系数。
解方程式(1)(2),则得:C A = 13.7 A665 - 5.76 A649 (3)C B = 25.8 A649 - 7.6 A665 (4)G = C A + C B = 6.10 A665 + 20.04 A649 (5)此时,G为总叶绿素浓度,C A、C B为叶绿素a、b浓度,单位为每升毫克,利用上面(3)(4)(5)式,即可以计算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的总含量。
三、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菠菜叶片、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剪刀、容量瓶(25ml)、漏斗、滤纸、乙醇(95%)四、方法步骤1.称取0.2克新鲜去叶脉叶片,剪碎,放在研钵中,加少许CaCO3,加入乙醇10ml共研磨成匀浆,再加5ml乙醇,过滤,最后将滤液用乙醇定容到25ml。
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和意义
叶绿素a与叶绿素b是高等植物叶绿体色素的重 要组分,约占到叶绿体色素总量的75%左右。 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起到吸收光能、传递光能 的作用(少量的叶绿素a还具有光能转换的作用), 因此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的光合速率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叶绿素含量的增加 而升高。另外,叶绿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长状态 的一个反映,一些环境因素如干旱、盐渍、低 温、大气污染、元素缺乏都可以影响叶绿素的 含量与组成,并因之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因 此叶绿素含量a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对植物的 光合生理与逆境生理具有重要意义。
将上式整理,可以得到下式: Ca=0.0127A663-0.00269A645 (3) Cb=0.0229A645-0.00468A663 (4) 将叶绿素的浓度改为mg/L,则上式变为: Ca=12.7A663-2.69A645 (5) Cb=22.9A645-4.68A663 (6) CT=Ca+Cb=8.02A663+20.21A645 (7) CT为叶绿素的总浓度
实验仪器及材料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 菠菜或其它绿色植物
实验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及试剂
– UV-1700分光光度计;天平;剪刀;打孔器; 研钵;移液管;漏斗;量筒;培养皿;滤纸; 丙酮;石英砂;CaCO3;
实验步骤
1. 提取叶绿素
选取有代表性的菠菜叶片数张,于天平上称取0.5g, (也可用打孔器打取一定数量的叶圆片,计算总 的叶面积),剪碎后置于研体中,加入5ml 80%丙 酮,少许CaCO3和石英砂。仔细研磨成匀浆,用 滤斗过滤到10ml量筒中,注意在研钵中加入少量 80%丙酮将研钵洗净,一并转入研钵中过滤到量 筒内,并定容至10ml。将量筒内的提取液混匀, 用移液管小心抽取5ml转入25ml量筒中,再加入 80%丙酮定容至25ml(最终植物材料与提取液的 比例为W:V=0.5:50=1:100,叶色深的植物 材料比例要稀释到1:200)。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叶绿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叶绿素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3、了解叶绿素的性质和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包括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两种类型。
叶绿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等。
在提取过程中,利用有机溶剂将叶绿素从植物叶片中溶解出来。
叶绿素溶液在特定波长下有吸收峰,叶绿素 a 在 663nm 波长处,叶绿素 b 在 645nm 波长处。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提取液在这两个波长下的吸光度,并利用公式计算,可以得出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的含量,进而计算总叶绿素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2、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研钵、漏斗、玻璃棒、容量瓶(25ml、50ml)、分光光度计、移液管(1ml、2ml、5ml)、剪刀3、实验试剂丙酮、无水乙醇、石英砂、碳酸钙四、实验步骤1、材料准备选取新鲜的菠菜叶,洗净擦干,去除叶柄和中脉,剪碎备用。
2、叶绿素提取称取 2g 剪碎的菠菜叶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入 5ml 丙酮和 5ml 无水乙醇,充分研磨成匀浆。
用漏斗过滤,将滤液收集到 25ml 容量瓶中,并用少量丙酮和无水乙醇冲洗研钵和漏斗,将冲洗液也倒入容量瓶中,最后用丙酮和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
3、吸光度测定以丙酮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为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 663nm 和 645nm 波长下的吸光度。
每个波长重复测定 3 次,取平均值。
4、计算叶绿素含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单位:mg/g):叶绿素 a 含量= 127×A663 269×A645叶绿素 b 含量= 229×A645 468×A663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 含量+叶绿素 b 含量式中,A663 和 A645 分别为在 663nm 和 645nm 波长下的吸光度。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测定叶绿素a、b含量
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刘家富(40508014)05生科(一)一、实验原理1.脂溶性叶绿体色素提取: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1)叶绿体色素的分离<纸层析法>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纸层析是以滤纸纤维为固定相,而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由于样品中各物质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移动速度因此而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与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3.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φCL(φ为吸光系数)因此,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用公式即可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含量。
测定663nm和645nm两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在对应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叶绿素a、b含量。
其校正过的公式为:C a=12.7A663-2.69A645 Ca:叶绿素a浓度,mg/LC b=22.9A645-4.68A663 Cb:叶绿素b浓度,mg/LCT=Ca + Cb CT:叶绿素总浓度,mg/L二、仪器药品剪刀、漏斗、烧杯、分光光度计、分液漏斗、铁架台、移液管、吸耳球、试管、毛细管、平底大试管、石英砂、碳酸钙、丙酮、乙醚、四氯化碳、无水硫酸钠、30%KOH-甲醇溶液、天平、研钵、滤纸三、操作步骤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取去中脉叶片(2g左右),剪碎后加入少量石英砂、碳酸钙、纯丙酮5ml后放入研钵研磨成匀浆成深绿色提取液,之后用漏斗过滤。
实验10-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
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 下吸光度的总和。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如欲 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 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特定 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 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 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 最大吸收峰。
80%丙酮提取液中色素浓度计算公式: (浓度单位:mg/L)
Ca= 12.21A663 – 2.81A646 Cb= 20.13A646 – 5.03A663 CT = Ca+ Cb = 17.32A646 – 7.18A663 Cx.c =(1000A470 –3.27 Ca – 104 Cb)/229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 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 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 一步。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 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 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 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 指标。
A663=82.04Ca+9.27Cb
(1)
A645=16.76Ca+45.60Cb
(2)
Ca=12.7 A663—2.59 A645
(3)
Cb=22.9 A645—4.67 A663
(4)
Ca十b=20.3 A645—8.04 A663 (5)
从公式(3)、(4)、(5)可以看出,只要测得
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 叶绿素提取液中同时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二者的吸收光谱虽有不同,但又存在着明显的 重叠,在不分离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情况下同 时测定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可分别测定 在663nm和645nm(分别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的光吸收,然后根据 Lambert-Beer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叶绿素a和 叶绿素b的浓度。 • A663=82.04Ca+9.27Cb (1) • A645=16.75Ca+45.60Cb (2)
讨论: 讨论
1. 叶绿素在兰光区的吸收峰高于红光区 的吸收峰,为何不用兰光区的光吸收来 测定叶绿素的含量。 2. 计算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 2 a b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 比较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和 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比例,可以得到什么 结论?
• 公式中Ca为叶绿素a的浓度,Cb为叶绿素 b浓度(单位为g/L),82.04和9.27 分 别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63nm下的比吸 收系数(浓度为1g/L,光路宽度为1cm时 的吸光度值);16.75和45.60分别是叶绿 素a和叶绿素b在645nm下的比吸收系数。 即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光吸收等于各 组分在此波长下的光吸收之和。
叶绿素a与叶绿素 含量的测定 叶绿素 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与叶绿素
实验目的和意义
• 叶绿素a与叶绿素b是高等植物叶绿体色素的重 要组分,约占到叶绿体色素总量的75%左右。 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起到吸收光能、传递光能 的作用(少量的叶绿素a还具有光能转换的作用), 因此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的光合速率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叶绿素含量的增加 而升高。另外,叶绿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长状态 的一个反映,一些环境因素如干旱、盐渍、低 温、大气污染、元素缺乏都可以影响叶绿素的 含量与组成,并因之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因 此叶绿素含量a与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对植物的 光合生理与逆境生理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一、目的
学会Chla、b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叶片中Chla、b的含量。
二、原理
根据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值与其中溶质浓度C以及光径L成正比,即A=aCL(a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值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乙醇溶液中叶绿素a、b在长波光方面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65nm和649nm,同时在该波长时叶绿素a、b的比吸收系数K(溶液厚度是1cm,溶液浓度为1g/L的吸光度)为已知,我们即可以根据Lambert Beer定律,它们的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A665 = 83.31 Ca + 18.60 C b (1)
A649 = 24.54 Ca + 44.24 C b (2)
(1)(2)式中的A665、A649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5nm和649nm时的光密度。
C a、C b为叶绿素a、b的浓度、单位为每升克数。
83.31、18.60为叶绿素a、b在、在波长665nm时的比吸收系数。
24.54、44.24为叶绿素a、b在、在波长649nm时的比吸收系数。
解方程式(1)(2),则得:
C A = 13.7 A665 - 5.76 A649 (3)
C B = 25.8 A649 - 7.6 A665 (4)
G = C A + C B = 6.10 A665 + 20.04 A649 (5)
此时,G为总叶绿素浓度,C A、C B为叶绿素a、b浓度,单位为每升毫克,利用上面(3)(4)(5)式,即可以计算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的总含量。
三、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
菠菜叶片、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剪刀、容量瓶(25ml)、漏斗、滤纸、乙醇(95%)
四、方法步骤
1.称取0.2克新鲜去叶脉叶片,剪碎,放在研钵中,加少许CaCO3,加入乙醇10ml共研磨成匀浆,再加5ml乙醇,过滤,最后将滤液用乙醇定容到25ml。
2.取一光径为1cm的比色杯,注入上述的叶绿素乙醇溶液,另加乙醇注入另一同样规格的比色杯中,作为对照,在分光光度计下分别以665nm和649nm波长测出该色素液的光密度。
计算结果:
五、实验报告
计算所测植物材料的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a和b在红光区和蓝光区都有最大吸收峰,能否用蓝光区的最大吸收峰波长进行叶绿素a和b的定量分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