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

合集下载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 诊断标准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 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 remission)。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辅助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鉴别诊断: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

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的分期、分级,哮喘的治疗不同,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慢性持续期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一)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一)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一)作者: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0期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物治疗得到控制。

诊断诊断标准●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可根据条件做以下检查,如任一结果阳性,可辅助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①简易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日内变异率≥20%);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分期急性发作期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持续期指患者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临床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

分级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1。

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时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出现,偶尔也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直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表2)。

相关检查肺功能测定●肺通气功能测定:是确诊哮喘和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峰流速(PEF)及变异率:利用简易峰流速仪测定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不典型哮喘患者的确诊和病情评估。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 增加绝对值>200ml];(3)最大呼气流量(PEF) 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 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210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10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杨怡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 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 发生和发展有关。哮喘的发病是遗传 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 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 物治疗得到控制。
二、诊断
(二)分期
1.急性发作期:是指喘息、气促、 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 二、诊断 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 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 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2.慢性持续期:是指患者每周均不 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 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 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 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计算方法】
FEV1(PEF)改善率=[用药后FEV1(或PEF)—用药前FEV1(或 PEF)]/[用药前FEV1(或PEF)]×100%。 阳性判断标准:改善率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 ≥200 ml(以FEV1为测定指标者),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临床意义】 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判断气流受限的可逆程度,有助于哮 喘患者的诊断,也用作评价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
二、诊断
(五)鉴别诊断
三、治疗药物
1.长期维持治疗
四、治疗
2.急性发作治疗
1.长期维持治疗
I.治疗目标:哮喘长期治疗的目是达到并 四、治疗 维持症状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 包括运动;尽可能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 防止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药物治疗 的不良反应;避免哮喘死亡。 II.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三)分级 1.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1。 二、诊断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一、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哮喘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为了规范我国哮喘的诊治,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97年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并于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

新版《指南》更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应以患者的临床表型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提出哮喘控制水平是哮喘治疗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并强调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在哮喘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新版《指南》还更新了一些治疗方案,包括增加了一些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旨在对新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促进哮喘的有效防治。

1.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负担。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患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62亿人患有哮喘,其中5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哮喘患者的数量也相当庞大,据估计约有4000万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社会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哮喘的急性发作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哮喘的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孕妇来说,哮喘的严重发作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或宫内窘迫。

对于儿童来说,哮喘的发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 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 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 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 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 夜间及晨间多发, 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辅助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 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 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 鉴别诊断: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 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

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的分期、分级, 哮喘的治疗不同, 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 又要降低未来风险。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委托开始组织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具体编写工作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各专科分会共同协作完成。

此编写工作是落实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分级诊疗建设,推动国家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基层指南既充分考虑适宜对象的需要,同时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同质性,强调精炼、实用和可操作性,涵盖诊疗、防治管理,且每个指南均包括2个版本,在传统完整版基础上,同时推出实践版。

已启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主要疾病的指南制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目前经过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组的呼吸专家和全科专家们以及来自基层一线的全科医生们的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及审修,部分常见呼吸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已正式完稿,将在本刊陆续刊出。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针对基层指南的内容、形式、指导性、实用性等方面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们编写出基层真正适用的疾病诊疗指南,共同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

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近年哮喘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 000万人。

亚洲地区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平均哮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国的哮喘患病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在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简称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4岁以上164 215人,其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委托开始组织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具体编写工作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各专科分会共同协作完成。

此编写工作是落实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分级诊疗建设,推动国家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基层指南既充分考虑适宜对象的需要,同时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同质性,强调精炼、实用和可操作性,涵盖诊疗、防治管理,且每个指南均包括2个版本,在传统完整版基础上,同时推出实践版。

已启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主要疾病的指南制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目前经过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组的呼吸专家和全科专家们以及来自基层一线的全科医生们的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及审修,部分常见呼吸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已正式完稿,将在本刊陆续刊出。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针对基层指南的内容、形式、指导性、实用性等方面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们编写出基层真正适用的疾病诊疗指南,共同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

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近年哮喘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 000万人。

亚洲地区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平均哮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国的哮喘患病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在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简称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4岁以上164 215人,其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分期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二、危险因素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很多变应原和触发因素会导致哮喘急性发作。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室内变应原(尘螨、家养宠物、霉菌、蟑螂等);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等);职业性因素(面粉加工、动物饲养、大棚种植及塑料、纤维、橡胶制造等行业);食物(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阿司匹林、抗菌药物等);非变应原因素(寒冷、运动、精神紧张、焦虑、过劳、香烟、厨房油烟、空气污染、刺激性食物等)[1]。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一)诊断标准1.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客观证据:有气流受限的证据[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有一次气流受限的证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0.75],同时具备以下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l);(2)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每日监测PEF2次、至少2周);(3)抗炎治疗4周后,肺功能显著改善(与基线值比较,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l);(4)运动激发试验阳性(与基线值比较,FEV1降低>10%且绝对值降低>200 ml);(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使用标准剂量的乙酰甲胆碱或组织胺,FEV1降低≥20%)。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要点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要点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要点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近年哮喘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2.慢性持续期:指患者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很多变应原和诱因会导致哮喘急性发作,常见的诱因见表1。

(二)发病机制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可概括为气道炎症-免疫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和遗传机制。

1.气道炎症-免疫机制:(1)气道炎症形成机制:(2)气道高反应性(AHR):(3)气道重构:2.神经调节机制:3.遗传机制:(三)病理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一)诊断1.临床表现:困难。

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支气管舒张剂等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

夜间及凌晨发作/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有些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其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出现,称为运动性哮喘。

此外,临床上还存在无喘息症状的不典型哮喘,患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症状,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音,呼气音延长。

但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常出现在严重哮喘患者中。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的指南(基层版)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的指南(基层版)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市中日友好医院作者:林江涛文章号:W092094 2013-9-20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规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3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对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哮喘防治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缺乏检测设备、哮喘治疗药物不全、医师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指南”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实行。

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适应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基层版指南”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哮喘规化诊治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从而改善我国哮喘的总体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充分听取基层医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供基层医务人员应用。

一、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物治疗得到控制。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可根据条件做以下检查,如任一结果阳性,可辅助诊断为支气管哮喘:(1)简易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变异率≥20%),见附件1。

2018版基层版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解读

2018版基层版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解读
,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 ml); (4)运动激发试验阳性(与基线比较 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
值增加>200 ml);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检查中的任何一条,并除外 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一)诊断标准 2、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客观依据 (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增加>
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 %(每日监测
PEF 2次,至少2周) ; (3)抗炎治疗4周后肺功能显著改善(与基线比较 FEV1增加>12%
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 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 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 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 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 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 经治疗后缓解。
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 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 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
-11-
抗原
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神经激活 上皮细胞脱落
血浆渗出 水肿形成
上皮纤维化 感觉神经激活
胆碱能反射
平滑肌收缩 肥大 / 增 生
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急性 炎症
慢性 炎症
气道 重塑
支气管收缩 粘膜水肿
气道分泌增多
气道狭窄
症状
-12-
炎症细胞数量增加 上皮损伤
细胞增殖 细胞外基质增多
中国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 (2018年)解读
前言

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ppt课件

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ppt课件

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分级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
气短
步行、上楼时
稍事活动
休息时
体位
可平卧
喜坐位
端坐呼吸
讲话方式
连续成句
单词
单字
不能讲话
精神状态
可有焦虑,尚安静 时有焦虑或烦燥 常有焦虑、烦躁 嗜睡或意识模糊
出汗


大汗淋漓
呼吸频率
轻度增加
增加
常>30次/min
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
常无
可有
常有
气道炎症学说
炎症细胞 肥大细胞 B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Th2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结构细胞 上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神经纤维
介质 组胺 白细胞三烯 前列腺素 血小板活化子 激肽 腺苷 内皮素 氧化亚氮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微血管渗漏 粘膜水肿 分泌增多 支气管狭窄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 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 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 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哮喘的分级
控制水平的分级
哮喘的分级
哮喘严重程度的分级
分级
间歇状态 (第1级)
轻度持续 (第2级)
中度持续 (第3级)
重度持续 (第4级)
临床特点
症状<每周1次 短暂出现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 FEV1≥80%预计值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20%
不典型哮喘:发作性咳嗽和胸闷为主要表现。
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
体征
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 发作期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近年哮喘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人。

亚洲地区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一 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平均哮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国的哮喘患病率也逐年上升,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此外,有研究表明中国轻度哮喘占全部哮喘患者的75%左右,轻度哮喘同样会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导致活动受限、误工。

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2.慢性持续期:指患者每周均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诊断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哮喘样症状的疾病时需要考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1.临床表现:(1)症状:典型的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支气管舒张剂等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

夜间及凌晨发作,力帽童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有些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其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出现,称为运动性哮喘。

此外,临床上还存在无喘息症状的不典型哮喘,患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症状,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

2.(2)体征:发作时典型的体征是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但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常出现在严重哮喘患者中。

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作者:林江涛文章号:W092094 2013-9-20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3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对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哮喘防治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缺乏检测设备、哮喘治疗药物不全、医师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指南”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实行。

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适应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基层版指南”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从而改善我国哮喘的总体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充分听取基层医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供基层医务人员应用。

一、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哮喘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物治疗得到控制。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可根据条件做以下检查,如任一结果阳性,可辅助诊断为支气管哮喘:(1)简易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20%),见附件1。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见附件2。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分期1.急性发作期: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2.慢性持续期:是指患者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分级1.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时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出现,偶尔也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见表2。

(四)相关检查1.肺功能测定:(1)肺通气功能测定:是确诊哮喘和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通气功能检查。

(2)PEF及变异率:利用简易峰流速仪测定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不典型哮喘患者的确诊和病情评估(见附件1)。

(3)支气管激发试验:可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于不典型哮喘患者,可转有条件单位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以帮助确诊哮喘。

(4)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判断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有助于哮喘确诊(见附件2)。

2.过敏原皮试:通过变应原皮试可证实哮喘患者的变态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哮喘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也可帮助筛选适合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的患者。

(五)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应注意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性病变等常见疾病相鉴别。

其鉴别要点见表3。

此外,还应与支气管扩张、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等疾病相鉴别。

二、常用药物简介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两大类:(1)控制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需要长期每天使用。

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还包括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须与ICS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甘酸钠等;(2)缓解药物:能迅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气喘症状,通常按需使用。

首选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还包括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药物、茶碱及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其他治疗哮喘药物:(1)抗组胺、抗过敏药物:口服酮替芬、氯雷他定和曲尼司特等具有抗过敏和较弱的平喘作用。

有助于过敏性哮喘的治疗。

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嗜睡。

(2)中医中药:采用辨证施治,有助于减轻哮喘症状和缓解期哮喘的治疗。

但是,目前民间有不少所谓“祖传”或“根治哮喘”的秘方和验方,其中大多数加入了剂量不明的口服激素,尽管可有暂时的“疗效”,但往往贻误病情、引起激素依赖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应予以坚决抵制。

四、长期维持治疗(一)治疗目标哮喘长期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包括运动;尽可能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防止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避免哮喘死亡。

(二)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1.长期维持治疗的方案选择:哮喘的治疗应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其控制水平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哮喘药物的选择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也要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如经济收入和当地的医疗资源等。

要为每个初诊患者制定哮喘治疗和随访计划,定期随访、监测,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

2.治疗方案调整的原则:对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轻度哮喘患者可选择第2级治疗方案,哮喘患者症状明显,应直接选择第3级治疗方案,推荐低剂量的ICS加缓释茶碱的治疗方案。

有条件的地区基层医院也可以选择低剂量的ICS加LABA(气雾剂为主)或加白三烯调节剂的治疗方案。

第4级的治疗方案中同样先选择中高剂量的ICS加缓释茶碱的治疗方案。

从第2级到第5级的治疗方案中都应该有以吸入激素为主的哮喘控制药物。

在以上每一级中应按需使用缓解药物,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

3.升级和降级的时机:如果使用该级治疗方案不能够使哮喘得到控制,治疗方案应该升级,直至达到哮喘控制。

对于口服最小剂量激素联合口服缓释茶碱的治疗方案,其疗效与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尤其要监测长期口服激素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

当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后,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

建议减量方案:(1)单独吸入中-高剂量吸入激素的患者,将吸入激素剂量减少50%;(2)单独吸入低剂量激素的患者,可改为每日1次用药;(3)联合吸入激素和口服缓释茶碱的患者,将吸入激素剂量减少约50%,仍继续使用缓释茶碱联合治疗。

若患者使用最低剂量控制药物达到哮喘控制1年,并且哮喘症状不再发作,可考虑停用药物治疗。

表5根据哮喘病情控制分级制定治疗方案五、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一)目标尽快解除气流受限,缓解症状,改善缺氧。

(二)原则去除诱因,解痉平喘,纠正缺氧,适时、足量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三)措施1.确定诊断和病情评估:患者在就诊或入院时,应做必要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简单易行的PEF、脉氧饱和度测定,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

可查到诱因者应尽快祛除并避免。

如脱离污染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感染证据者应积极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在处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1)如患者近期未曾使用过茶碱类药物时,可首先使用负荷量氨茶碱(4~6mg/kg),缓慢静脉注射,注射时间应>20min,然后予维持量[06~08mg/(kg•h)]静脉滴注。

多索茶碱不良反应少,对氨茶碱有不良反应者可选用,静脉注射(02g/12h)或静脉滴注(03g/d)。

(2)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泼尼松、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为推荐全身使用的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因作用时间长,对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大,一般不作推荐,但在缺乏上述药品时可考虑使用。

轻者应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05~10mg/(kg•d),对正在使用或最近刚刚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应改为静脉使用。

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按游离型氢化考的松计算)10mg/(kg•d),或甲泼泥龙40~80mg/d,分次给予,或地塞米松01~02mg/(kg•d)。

少数患者病情控制后可序惯口服给药,疗程一般为5~7d。

(3)联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能够取得更好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一般推荐每次沙丁胺醇25mg(或特布他林5mg)+异丙托溴铵05mg,每6~8h1次。

3.转院指征:(1)轻、中度急性发作在上述治疗24h后,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者;(2)虽属中度发作,但来势急,尤其具有哮喘相关死亡高危因素者;(3)初次病情评估时病情属重度和危重度急性发作者。

对于(2)和(3)种情况,患者须经急救处理,待病情稍稳定即可作转院处理。

转院途中应保证氧供,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气管插管等急救准备。

六、哮喘的预防与健康管理(一)目标帮助患者识别并避免易致哮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预防哮喘急性发作、提高患者依从性和遵医行为,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控制,减少疾病未来风险。

开展社区哮喘健康管理与医疗机构以治疗为主的服务形成互补。

社区哮喘预防保健与全科诊疗相结合。

(二)建立医患之间的伙伴关系给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包括自我监测,通过沟通、教育使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自我管理,让患者有能力控制哮喘。

(三)避免危险因素避免或减少接触室内外过敏原、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烟雾、药物等危险因素,以预防哮喘发病和症状加重。

(四)长期管理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按哮喘控制标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采用相应分级治疗方案和升降级治疗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至少3个月才可考虑降级治疗,如未达到哮喘控制或急性发作,则升级治疗直至达到哮喘控制。

每1~3个月随访1次,急性发作后每2~4周随访1次,随访要检查居家PEF和症状记录,吸入技术的掌握,危险因素及哮喘控制,即使哮喘达到控制,也应要求患者定期随访。

记录哮喘日记包括每日症状、每日2次PEF值和每4周1次的哮喘控制测试(ACT),监测维持哮喘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治疗药物需求量。

1.ACT:仅通过回答有关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5个问题的评分(图3)进行综合判定,25分为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19分以下为未控制。

ACT作为肺功能的补充,适用于患者自我评估哮喘控制,患者可以在家庭或社区,完成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改进哮喘控制的评估方法并增进医患双向交流,提供了反复使用的客观指标,以便长期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