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概论5

合集下载

鱼类行为学:第五章 鱼类行为与淡水捕捞

鱼类行为学:第五章 鱼类行为与淡水捕捞
鲢、鳙具有基本结群行为,草鱼具 大部分结群行为
鲢、草鱼亦具有易触网和易被刺网 刺缠的反应行为
要提和高混草浊鱼水起体水相率比,,赶触网网应和以刺使缠用的刺程缠度性要好小的一些 单丝。网同为样好地,,以草便鱼在较赶鲢鱼更过具程易中触,网刺和缠易一被定刺数缠, 量的鳙草极鱼少发生刺缠行为
与多水草区内相比,其前移的速度还要
一、鱼类在刺网捕捞中的反应行为泽近水域背景; 网线材料直径细、 强度大、透明程度 高
视距趋向零 盲目行为
在水域浑浊或在黑 暗的夜间作业
二、利用鱼类行为提高刺网渔获率
利用鱼类对声、光、电、气等人工 刺激的负趋向背离行为,将其驱赶至刺 网网列中,从而提高刺网的渔获率。
四、利用鱼类行为提高草型水域捕捞的渔获率
研究草型水域中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声 、光、电、气的反应行为,将有助于提高其渔获 获率
第八节 鱼类行为与塘堰轮捕轮放渔业
轮捕轮放 将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鱼类有计划 地混养在同一塘堰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后, 轮捕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鲢、鳙、草鱼等,轮放 一定数量的鱼种。
第二节 鱼类行为与围网捕捞
围网捕捞 发现鱼群后,渔船放出长带形网具包 围和堵截鱼群,并逐渐缩小包围圈以达到捕捞的 目的。
一、鱼类在围网捕捞中的反应行为
水平逃离
鱼类行为
下潜逃离 防御性背离
模仿性背离
二、利用鱼类行为提高围网渔获率
第四节 鱼类行为与拖网捕捞
拖网捕捞 渔船以最快的速度拖带口袋形网具 将其所经过水域的鱼类强行拖入囊网内而达到 渔获目的
快鲢一、些鳙,结声群与和网草驱鱼赶结的群速均度较亦在可多稍水迅草速区 一域些内大一些,尤其是草鱼更加明显一些
鲢、鳙、草鱼具有较快速度沿声与 网驱赶方向游泳行为

鱼类学第五章

鱼类学第五章

鲤科鱼类的下咽齿及齿式
– 鲤科鱼类无颌齿,而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 为咽骨或下咽骨,上生牙齿,即为咽齿,也称下咽齿,与 基枕骨下的角质垫(咽磨)形成咀嚼面,其形态、数目、 排列状态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 齿式——表示齿的数目、排列方式的式子。 – 鲤鱼的齿式为1.1.3/3.1.1,这个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第五鳃
• 口咽腔常覆盖以复层上皮,其中有粘液细胞和味蕾的分布, 口咽腔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第二节 消化管 ——口咽腔
• 软骨鱼类的齿
• 分布: – 软骨鱼类的齿借结缔组织附在腭方软骨和米克尔氏软 骨上。
• 形状: – 食甲壳类、贝类等温和食性的板鳃类,齿一般呈铺石 状,如:星鲨、何氏鳐等。凶猛的肉食性板鳃类,齿 尖锐,边缘常有小锯齿。全头亚纲中银鲛的齿呈板状, 由许多小齿愈合而成,终生不换。
弓上各有三列齿,其外列,中列都是1个,内列都是3个。 – 草鱼的齿式为2.5/4.2,这个式表示左右两边第五对鳃弓口
各有两列齿,左边鳃弓外列是2个,内列5个,右边鳃弓外 列为2个,内列为4个。 鲢、鳙的齿式均为4/4(齿式也有以4-4表示)。
第二节 消化管 ——口咽腔
•舌
– 鱼类的舌一般比较原始,位于口腔底部,没有弹性,不能 活动,肌肉不发达,仅为基舌骨向口腔前部突出,外复以 粘膜而成。
• 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向腹面延 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形成体 壁的一层衬里,称为腹膜壁层。
• 腔的内壁层称为腹膜脏层,包围 内脏各器官。
• 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称浆 膜层。
• 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 层的薄膜,即肠系膜。背面一条 称背肠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 系膜,后者不久中断。
• 左右两腔便合成一个大腔,称为 体腔。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hology第章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第一节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一行为(behavior)定义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行为的产生过程:(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神经系统(肌肉、鳍等)效应器第二节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行为的模式行为的进化行为的遗传行为的发展行为的应用二行为学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渔获试验水槽试验数学模拟第三节光感觉和行为反应一鱼眼对光的敏感性光刺激阈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倍左右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光谱敏感性低层鱼类:nmnm上层鱼类:人:nm(可见光)颜色感觉有色觉(理由:婚姻色)运动感觉鯷:s 鯔:s狗鱼:s鲫鱼s编鱼:人类:s视敏度又称视力指眼睛分辨空间物点位置的能力一般以能够辨别的两点的视角来表示鱼一般:人类:可见鱼的视敏度比人差视野单眼视野一般比人大鲑:人:但鱼的双眼视野很小甚至没有视距一般为近视二行为反应趋光性指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反应正趋光性种类较多大多为上层鱼类负趋光性渔业意义:灯光捕鱼趋动性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运动反应先天性行为生物学意义: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和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渔业意义:阐明趋流和集群机制探讨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设计渔具、控制鱼类行为。

第四节机械感觉一机械因子声音、水流、温度、压力、重力等二感觉器官皮肤感觉器官感觉牙、陷器、侧线、罗伦氏器功能:感觉水流、水压、触觉、温度、电、听觉(Hz)内耳功能:听觉Hz)、平衡三行为反应趋音性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渔业利用:声诱捕鱼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用:用声音阻拦和躯赶鱼群趋流性:生活在流水环境中的鱼大多具有渔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趋触性:接触固体的倾向或对接触刺激的趋性渔业利用:人工渔礁集鱼、渔具第五节化学感觉一刺激因子液体化学物质二。

鱼类行为学概论2【鱼类行为生态学】

鱼类行为学概论2【鱼类行为生态学】
• 类的存在,凶猛异常。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 混养时驯化或者大小搭配,小金龙鱼配 其它的大鱼,或者配其它游泳迅速的鱼 类,如泰国鲫。
狗鱼的领域行为
• 狗鱼(Esox reicherti)属鲑形目,狗鱼
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 鱼。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 我国分布于黑龙江流域。
• 他发现当香鱼的食物与个体数目达到均衡时, 香鱼会设下领域范围,将入侵鱼赶走,以确保 自己的食物;但当香鱼的数量太多,花费在驱 赶侵入者的时间多到让自己没时间吃食时,香 鱼就长不大。于是就有采取不同策略的鱼存 在,一种有领域,一种不设领域;也有依季节 不同而改变领域行为的个体出现。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鱼类领域行为研究
• 动物生态学家认为,鱼类领域性是一种调节种 群密度的机制,其实质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 信息,主要是有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从而限制动物的数量,保证资源供给。只 有这样,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才得到 合理分配,把剩余个体从适应的生态环境中排 挤出去。领域性对于每种动物的整体发展具有 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种族的顺利延续。
银大麻哈鱼的领域行为
• 银大麻哈鱼(Coho salmon) 是种群调节和领域性之间关 系的典型例子。“大麻哈”三 个字,我国赫哲族语意为“大 眼大嘴的鱼” 。仔鱼主食底 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入海后 摄取小型鱼类。
• 斑印幼鱼出现不久就顺流重 新选择位置,留在上游的 鱼,最富攻击性。两小银大 麻哈鱼想占据同一个理想位 置时,将通过攻击性姿势或 战斗来决胜负,胜者是较大 的哪怕是大几天的鱼或者是 体色鲜明的鱼。
鱼类领域行为
鱼类个体为寻找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区域 而经常活动的区域叫做正常活动区,正 常活动区域的一个特殊部分就是领域 (Territory),即一种通常与筑巢、摄 食和休息有关的空间,同种成员是要防 卫这一区域的。有些种类捍卫领域是为 了防御其它的种,特别是防御具有类似 生活要求的种。

鱼的行为学综述

鱼的行为学综述

关于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综述A review on feeding behavior ecology of fish陈虹伊 MG1630069动物的摄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

它能保证动物个体及同类能捕捉到充足的食物,即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所必需的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衍,从而使种族得到延续。

动物摄食时所依赖的感官并不相同。

例如,鸡依靠视觉,狗依赖嗅觉和听觉。

而不同动物的摄食方式也不同,唇、舌、齿是主要的摄食器官,有些动物还依靠前肢进行辅助。

例如,马运用上唇将草送至门齿间切断,并依靠头部的牵引动作,把不能咬断的草茎扯断。

同种动物采取同一种形式采食。

但采食量、采食速度、采食时间长短和对食物的挑选等都受动物体内的生理需要、年龄、经验、应激反应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

动物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外周感受器接受环境的刺激,并对此做出摄食应答。

由此可见,动物摄食行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而鱼类由于终身生活在水体中,因此它的摄食行为与陆生动物相比,既有共通性又有其特殊性。

关于鱼类摄食的研究涉及到包括开口期在内的各个发育阶段,研究内容则包括摄食节律、摄食行为、食物组成、摄食的时空变化、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以及摄食行为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等。

它是现代鱼类生态学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阐述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主要依据,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

本篇综述作者对鱼类的摄食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摄食方式、摄食节律和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1 摄食类型及方式鱼类的摄食类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并且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食物的选择性,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绪论鱼类行为学(fish ethology)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范畴,与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学和渔业学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或实验条件下的各种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都是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对象鱼类行为:是指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对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包括游泳、摄食、生殖、呼吸等运动;此外,避敌、攻击、求偶时改变体色等非运动形式也列入行为范畴。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鱼类行为:•现场观测法发光、发声、发电行为•渔获试验法自残行为、摄食行为、洄游行为•水槽实验法学习、护幼、集群行为•数学模拟法防御行为第一章鱼类视觉双眼视野:两个单眼视野相重叠的区域,大小取决于头的形状和眼在头上的位置,同时也取决于鱼眼在眼眶内的活动性单眼视野:鱼类每个眼睛的视野无视区:在鱼吻端的前面有一小块地方,及在鱼尾后部鱼眼是看不到的部分区域瞬膜:遮盖鱼类眼睛,避免机械损伤,起保护作用鱼眼结构鱼眼与人眼的差异: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差异鱼是近视眼,比人类视力差;鱼没有眼脸,人有眼皮;鱼眼最外层有一层透明的隔层,将海水与眼睛隔离开,人眼没有;鱼眼对颜色的辨别远不如人眼;有些种类的鱼可以"看见"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眼只能看见可见光;鱼眼的视角远比人眼大;鱼眼在鱼类头部前方存在一视觉死角(比目鱼除外);鱼眼可以各自独立运动,人眼却不能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比值(R/C):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光敏感性强;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光敏感性差,视敏度高夜出性鱼类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数目远大于视锥细胞,栖息水深大于1000 m的深海鱼类的视细胞可能都是视杆细胞鱼类视网膜可否再生?可鱼类视网膜损伤后的再生是功能性的,可以显著的恢复视力第三课鱼类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系统感觉器官感受环境刺激,经神经传导至中枢,产生感觉最简单的感觉器是极小的芽状突起,称感觉芽。

较复杂些的构造呈丘状,称丘状感觉器,又称陷器最高度分化的皮肤感觉器是侧线感觉器。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

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第章鱼类的感觉和行为行为学fishethology第一节行为的定义和产生过程一行为(behavior)定义动物对内部或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

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切活动。

二行为的产生过程:(声、光、电、化学物质等)刺激眼、耳鼻、侧线等感受器神经系统(肌肉、鳍等)效应器第二节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行为的模式行为的进化行为的遗传行为的发展行为的应用二行为学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渔获试验水槽试验数学模拟第三节光感觉和行为反应一鱼眼对光的敏感性光刺激阈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最低光强度某些深海鱼类比人的光刺激阈要低倍左右光刺激阈一般低层鱼类比上层鱼类要低光谱敏感性低层鱼类:nmnm上层鱼类:人:nm(可见光)颜色感觉有色觉(理由:婚姻色)运动感觉鯷:s 鯔:s狗鱼:s鲫鱼s编鱼:人类:s视敏度又称视力指眼睛分辨空间物点位置的能力一般以能够辨别的两点的视角来表示鱼一般:人类:可见鱼的视敏度比人差视野单眼视野一般比人大鲑:人:但鱼的双眼视野很小甚至没有视距一般为近视二行为反应趋光性指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反应正趋光性种类较多大多为上层鱼类负趋光性渔业意义:灯光捕鱼趋动性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运动反应先天性行为生物学意义: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和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渔业意义:阐明趋流和集群机制探讨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设计渔具、控制鱼类行为。

第四节机械感觉一机械因子声音、水流、温度、压力、重力等二感觉器官皮肤感觉器官感觉牙、陷器、侧线、罗伦氏器功能:感觉水流、水压、触觉、温度、电、听觉(Hz)内耳功能:听觉Hz)、平衡三行为反应趋音性依靠侧线、内耳对声音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正趋音性:沙丁鱼、金枪鱼、鲨鱼等渔业利用:声诱捕鱼负趋音性:鲻鱼、鲐鱼许多上层鱼类对海豚叫声敏感。

渔业利用:用声音阻拦和躯赶鱼群趋流性:生活在流水环境中的鱼大多具有渔业利用:研究鱼类洄游、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趋触性:接触固体的倾向或对接触刺激的趋性渔业利用:人工渔礁集鱼、渔具第五节化学感觉一刺激因子液体化学物质二。

鱼类行为学概论4

鱼类行为学概论4

视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Shaw通过实验证明,群体中的鱼可把群体自 身作为移动视野,产生以移动的同伴为目标进 行移动的视觉运动反应。 在群体中形成队列的鱼可提供类似黑白条纹的 反差,而且此反差随着移动而加强。所以,群 体中的鱼会与群体同方向进行游泳。如果群体 移动速度发生改变,群中个体也将会与其同步 改变速度,进而各个体为使目标经常保留在视 网膜某一点上的固定位置,其结果便使群体保 持着平行状态。
四(1)、鱼类集群的意义
目前有记载的鱼类已达2万多种。据估计,在 这些鱼类中,整个生涯都集结成群的占 25%,如远东拟沙丁鱼等;只是在稚鱼阶段 集结成群的占50%。这些数字表明鱼类集群 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鱼类为什么要集群呢?鱼类集群行为有什么生 物学意义呢?(集群行为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 选择而被保留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的生存起 着十分有利的作用。)
五(3)在集鱼设施周边的金枪鱼 的聚集行为及类型
Typology and behaviour of tuna aggregations around fish aggregating devices from acoustic surveys in French Polynesia Erwan Jossea*, Laurent Dagornb, Arnaud Bertrandb © 2000 Ifremer/CNRS/INRA/IRD/Cemagref/Éditions scientifiques et médicales Elsevier SAS 根据声波测定方法,金枪鱼的聚集行为随着水层分 布、昼夜变动的不同,其聚集时的个体大小、个体间 距离、聚集密度等都会不同。
五(6)集群行为对澳大利亚鲑鱼 的虾类摄食成功度的影响
Schooling affects the feeding success of Australian salmon Arripis trutta when preying on mysid swarms Paramesopodopsis rufa Elizabeth G. Foster , David A. Ritz , Jon E. Osborn , Kerrie M. Swadling 结果显示集群的鱼类能更好地降低成群掠食时的混乱 效果,导致更有效率的摄食。当分配给每个个体的食 物数量变动时,也不会影响每个个体的摄食成功度。 群体内个体间的间距随着食物的密度增大而减小。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

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答: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鱼类的领域行为?答: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各种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有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鱼类的领域行为。

3,繁殖行为中的利他行为?答: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鱼类的变色系统?答:包括两类: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

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5,游泳速度包括哪几类?答:根据鱼类游泳时的行为状态可分为两种形式:(1)正常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的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课程大纲2020版-孙鹏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课程大纲2020版-孙鹏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鱼类拥有独特的行为特征,同时每个鱼种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史过程。

鱼类认知和行为特征是我们了解鱼类思考能力的途径。

该理论是早期比较心理学的延伸并受到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的强烈影响。

课程圉绕鱼类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展开,讲授鱼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鱼类的行为机制、鱼类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鱼类儿种重要的行为特征,引导学生将鱼类行为生态学知识应用到渔业等相关领域中。

Fish has unique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has different life history process. Fish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re th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mental capabilities of fish. Tlie theories are largely an extension of early comparative psychology with a sti'ong influence of behavioural ecology and ethology. This course covers basic theories of fish behavior that interact with environment and mechanism of fish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Through case study,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several important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is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sh behavioral ecology in fishery and other related fields.2.设汁思路:通过鱼类行为生态学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意义,以及研究鱼类行为生态学的常规方法与手段。

鱼类行为学:第五章 鱼类行为与淡水捕捞

鱼类行为学:第五章 鱼类行为与淡水捕捞

通过轮捕轮放,改善塘堰生态环境,调整塘堰的载 鱼力经常处于平衡状态;合理利用水体饵料和饲料 ;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水 体生产潜力,获得最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一、鱼类在轮捕轮放网具中的反应行为
鱼类 行为
鲢主要活动在中上层,并零星跳跃越网 鳙主要活动在中下层,顺网前移 草鱼主要活动中下层,并有钻越下纲逃逸行为
鲢、鳙具有基本结群行为,草鱼具 大部分结群行为
鲢、草鱼亦具有易触网和易被刺网 刺缠的反应行为
要提和高混草浊鱼水起体水相率比,,赶触网网应和以刺使缠用的刺程缠度性要好小的一些 单丝。网同为样好地,,以草便鱼在较赶鲢鱼更过具程易中触,网刺和缠易一被定刺数缠, 量的鳙草极鱼少发生刺缠行为
与多水草区内相比,其前移的速度还要
一、鱼类在网围捕捞中的反应行为
应使地拉网与网围之间天衣无缝,迫使 鱼类进入地拉网内而被捕获
鱼类 行为
鲢、鳙、草鱼、团头鲂等具贴网兜圈游 泳的行为,尤其是草鱼表现得更为突出
草鱼具有钻底寻隙逃跑行为
网具在曳行过程中,做到既慢又稳,切实使草 鱼从网具下纲处无缝可逃、无隙可钻
二、利用鱼类行为提高网围的渔获率
进一步研究网围中各种放养鱼类的行为特 点及其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渔具渔法,筛选 出高效、经济、简单、易于推广的渔具渔法将 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第十节 底层鱼类行为与渔具捕捞
一、池塘底层 鱼类
二、湖泊、 水库底层鱼 类
三、网围底层 鱼类
鲤遇网时或沿水底直线向前冲击;或伏底 不动;或在离水底大约50厘米的距离内企 图穿越网具;或上浮水面跳越网具上纲
第二节 鱼类行为与围网捕捞
围网捕捞 发现鱼群后,渔船放出长带形网具包 围和堵截鱼群,并逐渐缩小包围圈以达到捕捞的 目的。

鱼类行为学2013总结

鱼类行为学2013总结

鱼类行为学2013 秋季学期考试大纲题型:名词解释——5;问答题——5;论述题——1.一、名词解释1.本能行为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在同种动物中表现基本上相同。

2.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鱼类的领域行为。

3.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集群的生物学意义:集体捕食,逃避敌害生物,高效率繁4.利他行为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5.学习行为是指随经验或学习过程而改变的行为,是后天获得的。

鱼类具有学习能力,此成分在鱼类的一般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印记:一般认为,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刚孵化后某一时期之内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这一现象。

它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

习惯化:是在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学习,也是最单纯的学习,这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通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因而它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3【鱼类行为生态学】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3【鱼类行为生态学】

双锯鱼的群体由一条雄鱼和众多 雌 鱼 组 成, 当 雄 鱼 死 去 后 , 最 大 的 雌 鱼 在 几 周 内 就 可 变 为 雄 鱼。
双锯鱼在印度洋的珊瑚礁 中与海葵共
生。 因 为 一 只 海 葵 只 能 容 纳 两 条 双 锯 鱼 生 活,因此空间上的限制迫使双锯鱼实行一 雌 一 雄 的 配 偶 制。 此 时 生 殖 的 成 功 取 决 于 雌 鱼 的 产 卵 量, 故 最 大 的 个 体 为 雌 鱼 是 对 两 性 最 有 利。 双 锯 鱼 小 个 体 时 表 现 为 雄 性 , 待 长 大 后 再 转 变 为 雌 性。 试 验 表 明 , 失去配偶的雄鱼会 与比它更小的 雄鱼结 合 , 而 自 己 则 变 为 雌 性 并 开 始 产 卵。
• 主要竞争方式
•直接竞争 •偷袭交配 •性别转变
生殖竞争中个体最大和最强壮的个体占 有 最 大 的 生 殖 优 势, 小 者 和 弱 者 为 了 回 避 直 接 竞 争 , 往 往 采 取 偷 袭 交 配 的 对 策。
这是北美湖泊的一种翻车鱼,一般只 有 八 岁 的 雄 鱼 才 能 筑 巢 并 吸 引 异 性。 左图为两岁的小 雄鱼它正在等 大雄鱼 不 注 意 时 偷 偷 到 卵 上 洒 精, 右 图 ( 中 间的)的则伪装成雌鱼给卵受精
孵育

类 • 孤雌生殖
的 • 有性生殖

¾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¾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¾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¾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1.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集群
• 绝大多数体外授精的鱼类在繁殖时都要 集群
• 体形越小,攻击力越弱的集群规模越大
鲱鱼集群
鳐 鱼 集 群
鱿 鱼 集 群

鱼类行为学——精选推荐

鱼类行为学——精选推荐

鱼类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1.水生动物行为学 :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

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 :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 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第一节 视觉的感受与反应1.鱼类眼睛的种类1) 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2) “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

“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入光线的方向3) 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

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4) 注:无眼睑、泪腺。

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

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1) 透明度鳀鱼 :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 视距与光照度3) 物体大小的关系4) 网片颜色的关系蓝(草)绿色<白色5) 鱼体长度的关系6) 眼睛大小的关系7) 鱼类种类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8) 水下人工光源3.对光的感觉能力1) 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2) 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3) 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鱼类行为学概论5

鱼类行为学概论5


补偿性生长
自然条件下,一些鱼类特别是仔稚鱼阶段有时不 能获得食物而处于饥饿状态。鱼类经过一段时间 饥饿之后,如能继续捕食,部分鱼类可超补偿生 长,即:鱼体重增加量超过了相同时间(饥饿时 间加恢复摄食时间)持续摄食鱼的体重增加量。 或完全补偿生长(饥饿后恢复生长的个体其体重 增长能达到或接近在相同时间内持续摄食鱼的增 重量)。这是鱼类适应饥饿或营养不足胁迫的生 理生态对策。
简要

鱼类的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 动物摄食感觉灵敏性的量度标准—阈值 研究鱼类摄食化学感受的方法:电生理法、迷 宫法和触球法。 鱼类摄食经济学:最适索饵概念、鱼类的食饵 选择(两个模型)、鱼类的摄食场所选择和补 偿性生长。

鱼类的摄食化学感受器
水产动物的摄食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嗅觉感受 器和味觉感受器。
王敏 (1993)对草鱼味蕾发育的研究也表明,草鱼味 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 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 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

引起化学感觉的刺激物质的最小浓度称之为阈值。 在嗅觉动物中根据刺激的阈值又可细分为高度嗅觉 性、低度嗅觉性和无嗅觉性动物。鱼类就是属于完 成了各种分化的脊椎动物,具有各种嗅觉性。用电 生理学的方法可以得到鱼类的阈值。鳗鲡和狗是大 致有等同阈值(10-18-10-15)的嗅觉高度敏感动物。 鳗鲡和狗的阈值都要比硬头鳟和人类要高得多,硬
THANKS!
头鳟和人类就被称为嗅觉低度敏感动物。
在与人类味觉相关的四种味觉物质(酸、甜、苦、咸)的刺 激下,从行为学上看,鱼类和人类的刺激阈值是有差别 的。鱼类的味觉较灵敏,其味蕾对糖的敏感性阈值是2x105摩尔/升,对盐是4x10-5摩尔/升,这比人对糖和盐的阈 值分别低512倍和184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生理法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鱼类的嗅觉和味觉始于1930 年。感受器能把周围环境所感受到的刺激转换为神 经系统的电信号,引起传入神经末梢的局部去极 化。随着刺激逐渐增加,感受器电位也相应的增 大,到达一定的阈值时,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引起峰 电位,再传导到神经中枢。因此,感觉器官能将感 受到的刺激转化为电能。记录嗅觉和味觉电生理的 方法有3种:(1)记录嗅觉或味觉上皮表面的神经活 动;(2)记录嗅粘膜的水下嗅电图(electroolfactogram,EOG):(3)记录嗅球的脑电图(EEG)。
王敏 (1993)对草鱼味蕾发育的研究也表明,草鱼味 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 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 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

引起化学感觉的刺激物质的最小浓度称之为阈值。 在嗅觉动物中根据刺激的阈值又可细分为高度嗅觉 性、低度嗅觉性和无嗅觉性动物。鱼类就是属于完 成了各种分化的脊椎动物,具有各种嗅觉性。用电 生理学的方法可以得到鱼类的阈值。鳗鲡和狗是大 致有等同阈值(10-18-10-15)的嗅觉高度敏感动物。 鳗鲡和狗的阈值都要比硬头鳟和人类要高得多,硬

嗅觉感受器。鱼类的嗅觉感受器通常是一些嗅觉 上皮内陷形成的嗅囊,嗅囊内的嗅觉上皮通过形 成皱折(即初级嗅板),增大表面积,增加其与外 界水环境的接触面积,从而强化鱼类的嗅觉功 能。
嗅板数量较多的鳗鲡,可感受浓度为2×10-6mol/ L的正香酮和3.5×10-l9mol/L的苯乙醇,其嗅觉灵 敏度与狗相似,超过人类嗅觉能力的1200倍。
鱼类摄食的经济学

最适索饵概念
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过程形成一系列形 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 良好的摄食适应。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 最大的净能量收益(net energy gain),即所获食物 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 大。鱼类索饵的收益和成本,通常用能量作单位。 捕捉食物的时间和消耗的能量呈正相关,因此可以 用操纵食物的时间h除以食物的重量或能量r,即h 表示索饵成本,而r表示收益。
头鳟和人类就被称为嗅觉低度敏感动物。
在与人类味觉相关的四种味觉物质(酸、甜、苦、咸)的刺 激下,从行为学上看,鱼类和人类的刺激阈值是有差别 的。鱼类的味觉较灵敏,其味蕾对糖的敏感性阈值是2x105摩尔/升,对盐是4x10-5摩尔/升,这比人对糖和盐的阈 值分别低512倍和184倍。
鱼类摄食化学感觉的研究方法
THANKS!
鱼类嗅觉的发育
(1)鱼类的不同发育阶段,其嗅觉灵敏度也 有差异。 (2)单保党(1995)报道,黑鲷初孵仔鱼的嗅 囊很小、很浅,细胞没有分化,5天后嗅囊 细胞开始分化,经过2天嗅囊分化完毕,嗅 觉开始功能化,参与摄食反应。 (3)Kawamura在对牙鲆的研究中也发现, 初孵仔鱼嗅囊中没有感觉细胞,25天的稚 鱼嗅囊中各种细胞均分化完毕并功能化。

食饵选择
要使鱼在单位时间内付出摄食饵料的成本最小而获 得最大的摄食收益,首先是选取最适饵料的大小不 同。摄取的食物在吞咽之前必须经过操纵和咀嚼, 捕食大的食物需消耗较长的时间,能量消耗较大。 捕食耗能大小还取决于被捕猎物的挣扎程度,例如 体重100g的狗鱼吞咽1g重的鲜鱼用2秒钟,而吞咽 4g重的鱼则用14—15秒。
味觉感受器

鱼类的味觉感受器就是味蕾,能感受化学物质 的刺激。鱼类味蕾遍布体内外,口、唇、头、 体侧、尾、触须与某些变化的鳍条以及舌、 咽、鳃腔、食道均有分布,味蕾依靠完善的构 造辨别食物的味道。
鱼类味蕾根据顶端与表皮的距离分为I、II、 III 型。前两种类型与胆碱能神经发出突触联系,因此兼 有化学与机械感觉功能,而III型味蕾仅有化学感受 功能。杨秀平(1996)在对鳜鱼的研究中发现,仔、稚 鳜鱼味蕾以III型为主,而成鱼则以I、 II型味蕾为 主,表明化学感受在仔、稚鱼摄食中起主要作用,而 成鱼则同时需要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
Dunbrack和Dill建立了稚鲑三个长度组所摄食物大小的概率 模型。对于一定长度的捕食鱼,其选择的食饵对象的大小有 一个临界上限和下限。当食饵宽度超过临界高限或低限时, 摄食概率显著下降。高限主要受口裂的限制,低限可能受鳃 耙间距或视觉不易侦察到的限制。
Pitcher提出了每种食物颗粒大小和净能量收益关系 图。图中显示最适饵料不是太小和太大的饵料,而 是净能量收益大于平均值的那些大小适中的饵料。
鱼类摄食化学感受器及其 摄食经济学
简要

鱼类的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 动物摄食感觉灵敏性的量度标准—阈值 研究鱼类摄食化学感受的方法:电生理法、迷 宫法和触球法。 鱼类摄食经济学:最适索饵概念、鱼类的食饵 选择(两个模型)、鱼类的摄食场所选择和补 偿性生长。

鱼类的摄食化学感受器
水产动物的摄食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嗅觉感受 器和味觉些鱼类特别是仔稚鱼阶段有时不 能获得食物而处于饥饿状态。鱼类经过一段时间 饥饿之后,如能继续捕食,部分鱼类可超补偿生 长,即:鱼体重增加量超过了相同时间(饥饿时 间加恢复摄食时间)持续摄食鱼的体重增加量。 或完全补偿生长(饥饿后恢复生长的个体其体重 增长能达到或接近在相同时间内持续摄食鱼的增 重量)。这是鱼类适应饥饿或营养不足胁迫的生 理生态对策。

迷宫法
由桥本芳郎等人建立的一种诱食活性的试验方法(图 1),I为入水管,S为试液注入管,实验鱼在C室,从 注入试液10分钟后检查B室实验鱼数目,以此为指标 进行显著性检验,可以用集鱼率来表示,集鱼率(%) =A区的集鱼数×100/总鱼数。
10分钟后检查B室实验鱼数目

触球法
Carr等人设计的研究鱼摄食化学感受的另一种方法(图 2)。将试验饲料由St注入橡胶球S中,记录鱼的碰撞次 数。将某种物质在试验饲料中的浓度与碰球次数进行 回归分析,求出一定时间内碰撞一定次数所需的浓 度。以相对反应值(R)作为物质诱食效率指标R 。 R =(Nt—Nc)/(Nt十Nc)×100%, 式中Nt为碰撞试验球次数:Nc为碰撞对照球次数,也 可用鱼咬饵频数比来计算诱食效果。 日本常以鱼碰撞150次时(一定时间内)的浓度(Cn)作为 诱食效果指标。
鲶鱼等有胃的肉食性鱼类,通常食物在胃内 大部被消化,在肠内由前向后逐渐被消化吸 收。大银鱼没有胃,吞食的鱼虾等食物可在肠 管的前中后段同时被逐渐消化吸收。不同季节 肉食性大银鱼肠内不含食物的空肠百分比都较 高,但肠内多含有粘液和食糜。大银鱼捕食间 隙较长,可能有2-3d的时间。一次捕食,2-3d 内逐渐消化吸收,营养主要用于生长发育,捕 食消耗的能量较少。所以7-8月份之后,大银 鱼变为主食鱼虾,其生长速度很快。

摄食场所选择
饵料生物在水域中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不同 季节、不同时间分布水层常有变化。鱼类的分布 和食饵的分布基本相符,即鱼类具有了解食饵的 分布、质量和利用率的能力。湖泊水库里滤食浮 游生物的鲢鳙鱼基本上随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 而改变栖息水层。通过研究水库大银鱼食性时发 现,8—9月份傍晚或夜间在小鱼虾分布较多的近 岸浅水区,大银鱼渔获量明显增多。此时,大银 鱼肠内多有吞食的小鱼虾,表明大银鱼是追逐食 物而游近浅水区。当易得性饵料突然出现时,鱼 类可表现出狂热的捕食行为。

吞食方式和消化吸收的经济学
伏击型凶猛鱼类通常先从头部吞入猎获的鱼类,最大 限度地一次成功获取食物,减少捕食的能量消耗。 而大银鱼是小型凶猛性鱼类,一般体长70mm之后由 主食浮游动物转食小鱼虾。观察柴河水库和水丰水库 大银鱼的食性表明:吞食的鱼类多是体细长适口的种 类,食物鱼全长占大银鱼全长的42%一60%,亚洲公 鱼在食物中出现比率最高。大银鱼捕食的鱼类半数以 上是尾部先入口,这表明大银鱼能从猎物后追捕,具 备快速前冲力,也与它体透明具隐蔽作用和颌、舌上 具齿有关。使它捕食成功率较高。大银鱼吞食的虾则 全部是尾部先入口,而后呈卷曲状态进入肠内逐渐被 消化。如果虾的头部先入口,不仅不能吞咽入口,而 虾头部尖锐的壳刺等会刺伤或导致摄食鱼类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