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和启示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目前与近几年发生变化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以此了解其变化前后及其影响。
一、介绍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即“初中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是国家出台的教学细则,其核心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标准则是国家出台的课程要求,其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任务等。
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变化前后比较1、教学指导思想数学教学大纲发生变化之前,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以打牢数学基础知识为主,主要以学习数学知识为重点,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
然而数学教学大纲发生变化后,改变了以前的学习观念,强调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大纲发生变化之前,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基础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然而数学教学大纲发生变化后,教学内容增加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能、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数学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大纲发生变化之前,教学方法着重于讲授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
然而数学教学大纲发生变化后,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其中提到,“要求教师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三、课程标准变化前后比较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发生变化之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熟悉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题型的训练。
然而课程标准发生变化后,在算术、代数、几何基础知识方面,明确了要求学生要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加入了元素技术知识、科学数学计算能力以及数学文字技能等内容。
2、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发生变化之前,主要强调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不太注重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启示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启示作者:潘峰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自建国以来,教育体系在不断变革,进而适应新的时期与新的要求。
新中国中数学课程内容无论是在知识量、知识单元、数量变化还是在结构内容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并在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化。
结合演变的内在规律,分析对当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发展变化历程;启示本次所研究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主要是指在当前教学纲要当中所规定的特定内容,包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涉及到的教学问题,并涵盖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与可选择性。
分析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与变化历程,诠释内在价值,旨在对我国当前的教学课程内容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引导。
一、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一)知识方面的变化1.知识量变化自新中国时期起,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知识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存在大规模删减或者增减的阶段。
1952年,为学习苏联教学课程,对现有的中学数学内容进行大规模的删减。
1958年收到知识量较少的特点,则开始增加内容。
后又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截止到目前教学课程改革体系下,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有所增加。
2.课程内容变化对数学课程内容当中所涵盖的领域来看,其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呈现出正弦的发展态势。
在数学教学改革的初期,则增加了多个结构以及知识领域,并且在初中与高中均有所增加,涵盖的知识范围更加广阔。
3.知识单元变化知识单元作为教学课程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标准,其中的数量决定着数学课程涵盖知识量的多少。
知识单元通常有一个大的知识点,涵盖多个小知识点的构成要素,发挥出内在的价值。
而在当前初中知识单元中,包括代数、平面几何、三角以及统计初步等几个大型单元,并且其具体增减相对稳定。
而高中知识单元的变动状况较大,存在较大的删减与增加知识单元行为,并受到文理科的影响,知识单元变化波动较大。
(二)内容可选性的变化内容的可选性,通常表现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改革。
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建国以来的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探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变迁。
建国初期,我国数学教育以“数理化”为主导,注重基本概念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基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给学生灌输数学公式,进行机械式的计算训练,这种教学方法传承自西方的数学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
进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数学教学开始引入了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从单一的计算和公式应用,逐渐向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转变。
数学教学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开始向国际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引入一些新颖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建模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也逐渐引入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一历程中,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经历了从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到注重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转变。
数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也将会朝着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学人才做出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数学教学方法方面,建国初期的数学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模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口头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开始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例如美国的课堂教学、研究式学习等。
这些新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编写方面,建国初期的数学教材往往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整合国内外优秀数学教材资源,编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加入了更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中学数学教材编写中,加强了数学的逻辑性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数学教材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教师培训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中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建国初期,我国数学教师普遍水平较低,教学方法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推广优秀教学经验等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水平和素养。
我国还大力推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和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教材编写更加贴近生活、科学性更强;教师培训力度加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将继续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建国初期,我国的数学教学传统主要受到苏联数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数学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注重基础训练、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生们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数学公式的刻板诵读和机械式计算,忽视了数学的普适性和启发性。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但却严重忽视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科技发展的进程,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并逐步融入到我国的数学教学中。
这一时期,数学教学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能力,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数学教材编写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这些改革使得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传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到了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的数学教学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数字化教育工具、智能教学设备等开始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可能性。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也逐渐注重多元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主动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传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还不断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
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数学教学资源,借鉴国外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内涵,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也在数学教育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主要以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为线索,探讨其演变过程及带来的启示。
一、历程1. 从传统教育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数学教育起步较晚,受到外国教育体系的影响较大。
20世纪初,传统教育体系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数学教育主要以算术为基础,注重机械运算和记忆,缺乏实际应用。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数学教育才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2. 课程改革的先后阶段1977年,数学课程思想方法的改革开始兴起。
1985年,国家启动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确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目标,主要包括提高数学学科素养、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到1990年代中期,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主要是进行了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3. 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数学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使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数学建模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4. 教学模式的更新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逐渐被互动式教学所取代,强调学生主体地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启示1. 关注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当代社会,数学科学不断发展,新的数学理论和应用层出不穷。
数学课程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关注前沿的数学发展动态,将最新的数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内容纳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创建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新旧课标教材的变化
初中数学新旧课标教材的变化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后,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现做一些总结交流。
一、数学课程实施的基本的历程数学课程改革从 2001 年进入试验区,到现在有十年的时间,现在十年以后,课程标准又做了修改。
1992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纲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需要,经过了几年的实施,大家还需要进行改良,2000 年开始就去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到 2000 年的时候,公布了标准的实验稿,具体的实施还要 2001 年开始。
新的课程标准又出台了。
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有下面几方面。
二、新旧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1、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03 年到 05 年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当时是教育部,03 年调研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的,对数学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状况,们对课程标准的感受,们实施中的一些想法、一些变化做了调研。
05 年是当时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修改组专门编制了问卷,在全国十几个省进行了调研,两份调研的情况,都可以看到比较一致的情况就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就是课程标准里面提出的一些理念,提出的一些目标和它的整个的结构,认同感还是比较强,有 80% 、 90% 左右的表示对课程改革认同。
在这个比例当中,这个数据当中,应该说尤其是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这个课程到底应该给,数学课程应该给孩子们什么,通过数学课程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其实老师们还很认同的,当然不排除在实施过程当中,老师们碰到一些困难,也有一些困惑,但老师们这课程本身确实是应该这样来做,具体怎么实施,大家在探索、在摸索,当然在困惑当中,大家也在怎么样去争论,经过大家这种研究,对如何来实施也不断的在有一个,一些更好的这样一些方法。
2、管理者和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观念上看,一个是校长和教师对自身的责任认识发生了很多变化,就是在学校课程,就对于数学课程的这种责任,比方说对于校长,做过调研,就是校长们自己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之前,一般的校长就说,来执行国家的计划,国家怎么规定,就怎么做,在这个调研中,发现很多校长,自己有领导教师开发课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另外组织学校的课程计划,另外鼓励教师提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等等,这也是校长的责任,就说校长本身,不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一个课程的领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发生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就看校长现在所说的校长的课程意识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和启示
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和启示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和启示蔡上鹤(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09)1建国以来的初中数学大纲,可分为两个时期. 111第一时期(19501~990)(1)第一阶段(1950~1966)1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7月).制订此纲要的根据之一是/学生负担过重0.这说明当时已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同时还提出/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0.o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3月).此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应用技能四个部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12月).此草案是以当时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5月).大纲增加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0/实习作业0/创造的才能0等词语.教育部向国务院文教办的请示报告(1959年11月).报告认定初中学完平面几何,高中增加平面解析几何、变数法等.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大纲正式写进了/计算能力0和/空间想象能力0等词语.(2)第二阶段(1966~1977)这一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3)第三阶段(1977~1990)1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2月).大纲是在当时大力宣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制订的.o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1年11月).大纲在拨乱反正、继承和改革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年).为了减轻负担,此大纲把一些内容改成选学内容,在考试中不作要求.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1990年).此大纲规定/常用对数0移至高中一年级,并首次允许在/解三角形0时可使用计算器.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包括修订的版本,一共有10种(其中含课程标准草案1种、请示报告1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数学教育的思想性和对于发展经济的意义.现今中华民族的中坚、精英,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中学生.o大纲的制订大都经过反复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验阶段,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从1956年起,大纲就反复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经过全国中学教师和教材编者的努力,已形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一种国际优势.大纲一贯遵循、并于1978年起明确提出的/精简、增加、渗透0六字方针,使得10份大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发展趋势,这种发展是连续的、渐进的;如果大幅度跳跃,就会同时失去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中国国情,大纲应由教育部颁发.大纲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各地还可在部颁大纲的前提下制订补充的地方纲要.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部颁大纲,就会对数学教育造成严重后果.这10份大纲大部分都由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起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纲的学术水平和普适性./一纲一本0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52005年第44卷第3期数学通报/制定大纲-减轻负担-修订大纲0的反复循环,造成教材资源的相对匮乏./一纲一本0还容易造成大纲的的篇幅过小,文字过于简练(例如核心部分/教学目的0只有五、六行字),许多环节界定不清楚,使广大教师在教学、测试中难以把握.112第二时期(1986~2000)(1)第一阶段(1986~1994)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年) o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6月)(2)第二阶段(1994~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3月).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实际只有1种.它的特点是:1建国以来第一部正式的教育法规)))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从198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6,文件中明确界定了四项素质的名称(见第(7)条),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0(见第(33)条).1995年3月18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6颁布施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5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国务院批转了5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以上文件都成为制订、修订大纲的重要依据.o国家教委、教育部不再委托人教社一个下属部门代为起草大纲,而是同时委托人教社、北京师大、辽宁教育学院、上海市教研室四个下属部门(单位)分别拿出草稿,再由国家教委召集会议,整合成初稿.对大纲中的基本词语,例如/基础知识0/基本技能0/运算能力0/逻辑思维能力0、/空间观念0/了解0/理解0/掌握0/灵活运用0和/初中代数0/初中几何0等,都在大纲正文中或在注解中对其涵义作出界定.大纲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制订.课程计划和大纲合称为/课程方案0.同一份大纲要适合年限不同的两种学制,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其中必学内容及其要求是必须保证达到的,这里的指导思想是/保底不封顶0.大纲由国家教委或教育部颁发后,作为教学、教材编写、考核和教学评估这四种教育活动过程的依据.打破/一纲一本0的旧模式,实行编审分开,成立全国(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分别负责对于大纲、通用教材和地方教材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在相应范围内试(使)用.国家教委、教育部负责制订审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合格条件和确定审查、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0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类要求,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中加以呼应和强调,此外,还增加了/改进教学测试和评估0一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0中,2000年大纲增加了以下/探究性活动0:长方体和它的表面,a=bc 型的数量关系,镶嵌.这些内容成为初中阶段/研究性课程0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份大纲在积极提倡运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提法.这份大纲还首次认可教学中/要有适度的开放题0.以上的演变过程,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大纲的变迁,就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的一种体现,其中渗透着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研人员和教材编写者共同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所有的教学大纲合在一起,就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成果和科研成果.只批判、不继承的做法使不可取的.2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给我们有哪些启示? 211大纲的制订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立足于我国当时的社会基础,同时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历次大纲的修订,其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负担过重,它反映了我国各地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强求一律是不现实的./必学+选学0/国家+地方0/保底不封顶0等,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0,这是一条共同的规律.例如,就以/教学班级的学生容量0和/学校的升学率0两项因素来说,我国就具有许多特殊性,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不可能的.212大纲的演变必须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大幅度的跳跃必然造成严重后果.1958~1959以及十年动乱时期的所谓教育革命,浪费了大量人力、6数学通报2005年第44卷第3期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介李建华(北京四中100034)1TIMSS的由来TI 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 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成立于1959年的IEA 曾经在60年代初组织了有十多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数学评测和第一次国际科学评测.70年代末、80年代初,IEA又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数学评测和第二次国际科学评测.1994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 ion)的财政支持下,发起并组织了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Third Internat ional Mathemat ics and Science Study)这次活动被简称为TIMSS,1999年,这项活动继续进行,并被成为TI MSS-R或TI MSS-REPEAT.2003年,为了更好地延续这项有意义的研究活动,TIMSS成为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 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缩写,从而使1995年、1999年、2003年的三次测试有了统一的名称.这三次测试是当代青少年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的国际比较研究,对我国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美国学生在TIMSS中的表现美国中小学生参加了所有这三次测试,总体来看,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呈上升趋势.#1995年,41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测试.美国4年级学生成绩位列3甲,8年级居中游,12年级陪榜尾.#1999年,38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测试(只进行了8年级的测试),美国学生位居中游.#2003年,46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测试.进行了4年级和8年级的测试,8年级学生的成绩得到稳步提高.3TIMSS2003的基本情况46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参加了测试.25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4年级的测试,45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8年级的测试.4年级的测试大约需要72分钟完成,8年级的测试需要90分钟.除了测试,学生、教师和校长还填写了有关学校和教学环境的调查问卷.财力和时间,还造成当时的中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十年动乱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能说社会生活的能力没有长进,但他们却因知识贫乏、无一技之长而进入中老年阶段,不少人面临下岗的境地.213一部大纲必须有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词汇,对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必须作出教育教学意义方面的界定,而且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作,既反映了大纲的法定效力、它的学术厚重度和经验价值,又可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作为创造新理论的基础.所以大纲内容、文字都反映着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积淀,而不能只是标新立异,大量增添政治的、心理学的、其他国家的热门词汇,而不作界定.214大纲的制订必须立法化.必须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起草人员、审查人员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资格审查,而不是单由行政领导部门指定.大纲必须经过/实验搞0/修订稿0/正式稿0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不能少于3年,三个阶段加起来,应该不少于9年.频繁地制订全新的大纲,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我本人赞成用/课程标准0代替大纲.以上所说,希望能对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有益.(2005年2月22日)72005年第44卷第3期数学通报。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中国开始着手制定新的数学教学大纲。
195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以科学为基础,以生产为中心”的教育方针,数学教育也跟随着这个方针进行了
调整。
1958年,全国统一实行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数学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1986年,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开始实施,这是一份新的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份数学教学大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1993年,我国进一步推出了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这份数学教学大纲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001年,我国批准了中小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同步出台。
这份标准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数学课程,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
习成绩,并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成功和充实。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为广大学生
提供更加丰富和充实的数学教育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数学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学数学教材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中学数学教材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张赫男一、我国数学教材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学教材早在奴隶社会就开始萌芽。
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即指数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带徒讲学也都或多或少包含着数学知识内容,如《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生动体现了早期极限思想。
秦汉时期相继出现了《周裨算经》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的初等数学已经开始形成体系,它也成为其后一千多年我国数学教学的主要教科书。
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我国翻译西方数学书籍的开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数学逐渐成为数学课程的主修内容,数学课程普遍采用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教科书。
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数学课程主要引进英美的教科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范式大代数》《三S平面几何》《三S立体几何》等。
新中国成立,给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起点。
1952年,当时的教育部以苏联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为基础,制定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的目的,奠定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的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受“大跃进”和国际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影响,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教育革命热潮,对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课程、教材、教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进行了各种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试验。
1960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根本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学教材的问题。
这一时期,纠正了全盘照搬苏联的做法,批判了教材陈旧落后、脱离实际、孤立割裂的现象,在建立新的数学课程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但是由于急躁冒进思潮的影响,一些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
如对传统内容(几何)否定过多,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生产劳动,削弱了课堂教学;新的内容增加过多,学生难以掌握等。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启示_吕世虎
( )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摘要 : 建 国以 来 , 我 国中学 数 学 课程内容 的 知 识 量 无 论 是 知 识 领 域 还 是 知 识 单 元 都 由少到 多 ” 再 “ 由 多 到 少” 的 两 次 循 环, 数 量 变 化 均 呈 现 “ 正弦曲线” 态 经历 “ ,从 “ ,从 无 选 学” 到 “ 有 选 学” 选 学” 到 “ 选 修” 势 , 其 结构 和 内容 经 历 了 从 “ “ 选修 ” 到 “ 分 层选修 ” 的 过程 。 其发展 变 化 历 程 对 当 今 中 学 数 学 课 程 改 革 有 以 下 启示 : 数 学 课程内容 的 选择 应 处理好稳定 与发展的 关系 ; 数 学 课程内容 现代 化 应与 学 生接受 能 力 、 教 师 的教学 水平 相适应 ; 中学 数 学 课程内容 的 选择性 应 关注地区差 异 , 分 类设置课程 , 处理好理想 与现实的 关系 ; 中学 数 学 课程内容编排方 式的 综 合 化要 以 主 线 统 领 , 各 知识领域内容 相 对 集 中 , 不 宜太 分 散 。 关键词 : 中学 数 学 ; 课程内容 ; 发展 变化 ; 启示
第3 2 卷第 9 期 2 0 1 2年9月
C UR R I C U L UM,T E A CH I NG MAT E R I. 3 2,N o . 9 ,2 0 1 2 S e t e m b e r p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启示 *
[ ] 1
性变化和编排方式变化的特点 ,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对当今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 一 、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变化历程 ( 一 ) 中学 数 学 课程内容知识量 的发展 变化 我国中学数学 课 程 内 容 的 知 识 量 在 发 展 变 化 过 程 中 有 过 大 规 模 的 删 减 或 增 加 。1 9 5 2 年, 在学习苏联数学 课 程 时,对 知 识 量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削 减 , 致使数 学 教 学 出 现 “ 少、 慢、 差、 费” 现象 。1 9 5 8 年开始了以增加内容 、 提高要求为主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沿革及启示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沿革及启示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李宜红一、历史的回顾本文将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回顾新中国数学教学大纲变迁五十多年的历程,并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对今后有参考价值的启示.1950年7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根据各方面反映中学数学教材编排不合理、学生负担过重等情况,颁发了《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的数学精简纲要(草案)》这一文件.精简纲要指出,“精简的目的在求切实有效,而不是学习程度;删除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教材,但仍须保持各科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首先要与理化两科的学习结合,又要与经济建设需用的科学知识相结合”.纲要规定高中应该讲授解析几何,在高中代数中应包括或然率与行列式.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学数学科课程的标准草案》.此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和“应用技能”四个部分,并指出“数学是学习科学的基本工具,锻炼思想的体操,中学主科之一”.在草案的“实施方案”中,规定了编辑、教授、学习三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数学大纲是1952年12月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它是以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大纲规定:中学的数学是由算术、代数、几何及三角组成的一个有系统的课程,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所必须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要求,大纲还强调要“充分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注意在数学课中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第二个大纲是1954年10月中央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个大纲的基本要求与第一个大纲相同,只是强调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重视联系生产技术教育.第三个大纲是1956年5月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它是在1954年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这个大纲中第一次被提了出来.第四个大纲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在总结1958年以来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大纲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大纲中还强调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形、形与形各自的内存联系,要求注意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各自成一段落,各有重点,并注意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配合.从基础知识上看,算术全部放到了小学,高中恢复解析几何;从能力上看,大纲明确提出了“三种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要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两方面的需要.第五个大纲是1978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以后,教育部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的思想制定的新大纲.这个大纲在1963年大纲基础上,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将计算能力扩充为运算能力(不仅包括数字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分析运算等等),逻辑推理能力扩充为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推理技能,还包括思维训练),并且把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作要求.第六个大纲是1981年4月人教社由教育部授权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个大纲保持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教育部两次教材改革座谈会的改革方向,也继承了1963年部颁《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的某些优点.同时建议把初中数学教材试用本按代数、几何两科分开,并从初二年级开始并进讲授;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般类型、侧重文、理科的第二、三类型.第七个大纲是1986年12月改名后的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在原教育部1978年颁布的大纲、1983年颁发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和国家教委1985年颁发的《调整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三项要求,在课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修订而成的.它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颁发与实施之前的过渡性的数学教学大纲.它对1978年大纲内容有较大删减.删去了微积分初步、进位制、逻辑代数等内容,概率、行列式、线性方程等改为选学,约减少了14%的课时.将1978年大纲中对三种能力前面难以界定的“迅速”、“正确”、“一定”等词删去.第八个大纲是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这个大纲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颁发的《现行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精神,减少了高中数学课时,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要求,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作好过渡.教学目的基本没变,只是明确区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三个概念.在内容上减少了必学内容,原大纲中“反三角函数和简单三角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改为选学.初中平面几何中“面积的概念和公式”从必学改为选学,常用对数移到高中,并控制了某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不要求理解“轨迹”定义,只要求在熟悉六种基本轨迹的基础上了解“轨迹”概念的具体意义.第九个大纲是1992年6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4年7月进行了一次微调).据此编写并经审查通过的教材从1993年秋季起试用.大纲强调:在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培养能力;突出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结合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实习作业;按教学内容介绍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等.此大纲为其后高中数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十个大纲是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实验用)》.此大纲规定:“高中数学课程为了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宜将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综合编排.”还规定“高中数学课程含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大纲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大纲最后增加了“教学测试和评估”,阐述了数学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目的、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过程、结果表述等.这个大纲对高中数学的教学、高考命题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第十一、十二个大纲分别是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两份大纲都体现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体现了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指示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从国运兴衰的高度来认识这一改革.两份大纲都在积极提倡运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手段的提法.初中大纲还首次认可教学中“要有适度的开放题”.这两套大纲作为过渡性的文件,将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直到新的课程标准出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18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18家出版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的教材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试用.自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与此同时,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处于研制阶段.作为过渡,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并在全国推广使用.2002年3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设想”征求意见稿》颁布,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制定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较,突破之处在于:标准明确地提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强调每个人在数学上都将有所发展,并且发展是具有个性化的.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几何方面削弱了对证明技巧的要求,强调学生数学公理化思想的培养,取消单立的应用题,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充分发展.二、重要的启示五十多年的中学数学大纲的沿革与发展,给了我们许多重要而有益的启示.1、大纲(现在称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学科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需要,具体规定学科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知识范围和体系等,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而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编写的,是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应用的材料,它系统而简明地反映学科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派生形式.可以说,大纲与教材的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因此,数学教师要准确理解、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领会大纲的精神和理念,而要全面贯彻执行大纲的意图与要求,则要靠与之匹配的教材具体来体现.2、大纲建设应该遵照“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数学大纲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制定的,它应参照当时的社会因素,反应时代的精神,满足当时社会的数学需求.并且任何大纲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实践,并加以检验,要求大纲更加全面、科学,更加切合实际.社会进步了,需求增加了,大纲就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说,大纲应该随时代的改变而改进,随社会的发展而完善.3、积极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纲(或课标)制定模式.纵观我国50多年大纲的制定,先后出现了这样一些方式:①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制定;②教育部组织人员编制;③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编写;④教育部先委托几个下属机构分别拿出草稿,再由国家教育部召集会议,整合成初稿.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方式为优,因为这样做既融合了国家的意志,又充分考虑到了地方的特色.只是笔者建议在整合成初稿之后,教育部还应该充分听取数学家们的意见,尤其是数学家们提出的不同意见,甚至还是尖锐的反对意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吸收美国现任政府的教训.自从布什总统上任以后,美国政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推行《一个也不落后》的新教育法.但由于新的教育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州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家长的真知灼见,结果使得布什的教育新政遭遇地方伏击,在新法问世两年半后,在政治上遇到的反作用力使其效力大打折扣,在实践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扭曲的现象.4、大纲的制定、修改、完善要以广泛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回顾整个大纲的建设过程,不难看出,每次制定或修改大纲都是教育部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动作的.譬如,1958年,在当时的形势下,经过调查研究,教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中小学数学知识“范围窄,内容浅”,决定初中学完平面几何和代数的二次方程,高中增设解析几何,并在代数中增加变数法和导数.1963年5月,教育部又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指出: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要强调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的内在联系,要求注意初、高中的教学内容能自成体系,各有重点等等.1983年11月,教育部还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由于目前中学生文化程度、师资水平和学校条件悬殊很大,多数学生不适应现行教材的要求,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于是教育部制定了高中数、理、化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1985年6月,改名后的国家教委再次经过调查后,又颁发了调整初中数、理、化、外四科教学要求的意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教育科学研究(包括大纲的建设)应该关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得科学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5、新课程标准中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1)“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没有错,但这并不能代替数学上严格的证明.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数学证明的逻辑严格性.多年来,我们对数学证明一直存在偏见,把较长的证明看成“繁琐”,在教改中也总是向数学证明“开刀”.丢掉了数学证明,就等于丢掉了数学的核心,所造成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滑坡.(2)“减负”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多年来从上到下一直关注的问题.每次“减负”的结果,都导致教学内容的减少,教学难度的下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削弱基础知识为代价,没有足够基础知识的能力只能是人的本能,而不是智能.再来看看,学生负担究竟重在何处?以高中为例,高中3年的课程既然可以在2年内讲完,只能说明教学内容偏少、偏易;3年的课程2年讲完,目的是腾出一年的时间搞应试复习,一轮复习还不够,还要搞三轮,学生要做上千道的练习题、模拟试题.这样一来,学生真正苦不堪言.因此,笔者认为,要“减负”还得让学生从这种“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3)“体系创新”的问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板块.这种创新实际上破坏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数学科学体系,由此而编写出来的新教材结构松散,跳跃性大,给教与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可以说,学生从新教材的片断知识中是难以学好数学的.(4)“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难道没有学过的数学就没有价值吗?一位数学家曾说:“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宣判哪门数学是无用的”.数学之所以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并不是数学能立竿见影的应用,重要的是数学能启迪人的思维,教给人以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有许多在当时认为无用的数学概念或定理,但日后却成为人们运用的“家常便饭”,其作用与价值远远超出人们当初的理解和想象.如果简单地把数学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两部分,那么就会损伤数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会失落数学的精华.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数学教育不需要改革,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把全部的初等数学在大学阶段以前完成,因此势必要有所取舍。
初中数学大纲
初中数学大纲初中数学是学生们进入数学世界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数学的教学大纲,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数的概念与运算:包括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方法。
代数知识:包括方程、函数、因式分解、分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平面几何: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
概率与统计:包括概率、统计图表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包括数的概念与运算、代数知识、平面几何和概率与统计。
其中,数的概念与运算是基础,代数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平面几何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内容,概率与统计则是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内容。
初中数学的难点也主要集中在数的概念与运算和代数知识上。
例如,数的运算涉及到多个概念和规则的组合运用,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代数知识中的方程和函数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和建议: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数的概念与运算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多练习、多讲解、多复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代数知识和平面几何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概率与统计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概念和方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评价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初中数学大纲是指导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大纲的内容,并根据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详尽解析:初中数学新教学大纲
详尽解析:初中数学新教学大纲1. 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析我国新修订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为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详细、准确的教学指导。
通过本文档,您将全面了解新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2. 新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与旧版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2.1 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放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内容要求新教学大纲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加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2.3 教学方法新教学大纲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4 评价体系新教学大纲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将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初中阶段所需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学生要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推理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 内容要求新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划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4.1 数与代数学生要掌握有理数、实数、代数式等基本概念,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4.2 几何学生要掌握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运用勾股定理、相似定理等解决实际问题。
4.3 概率与统计学生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掌握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4.4 综合与应用学生要能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 教学方法新教学大纲提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5.1 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历程及启示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历史演变及启示如何认识数学课程的内容,有的视为系统知识、智力技能和情感内容的复合体;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的一些结果,还应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这里的“过程”大体上要包括两个方面:⑴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难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⑵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做进一步抽象化处理。
从符号一直到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框架。
理解了数学课程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数学课标》为什么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讲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学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和应用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形成。
1905年培利(John Perry 1850-1920)-克莱因(Felix Klein 1849-1925)学教育改革运动是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以下通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等文本资料对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演变做一梳理。
微积分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演变微积分的书籍于1859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成了中文,其名曰《代微积拾级》,在北京同文馆第六年课以微积术。
但在中学数学课程里出现微积分,可以从1909年的《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中看出,要求中学堂实科类学习微积分初步。
对于微积分在中学数学课程里出现,通过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或大纲可以知之,时有时无,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时期。
自微积分译成中文之后,一直是中国高等学府的课程,直到1909年的《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中要求实科类学习微积分初步。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
从民国元年到1931年,在中学数学课程里一直没有微积分的内容。
在1932年的《高级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中,附有有理整函数之微商,自然,这里的微积分并不是必学的内容。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内容变革举要
近年来,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课程改革。这次的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内 容也因此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数学学科内容外,还引入了计算机编程、数据 分析等新兴的数学应用领域。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数学教育要 紧跟时代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基础 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平衡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次改革着重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回到基础、回到实践、 回到生活”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也因此做出了重大调整,加强了代数、几何、 三角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并引入了概率、统计等现代数学内容。此外,数学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多的。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 强。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这次改革也逐渐暴露出 一些问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 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 快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次,随着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 面发展;最后,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程和变革。
本文将对这些重要的历程进行逐一介绍。
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主要受到苏联数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苏联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方法上也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面临了重大的挑战和变革。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期,我国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教材内容方面,传统的“应用数学”受到了批判,更加强调抽象概念的培养,例如引入了集合论和逻辑学等相关概念。
在教学方法方面,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再被重视,而是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到了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又有了新的变革。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在数学教学方面,学校开始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学科内涵的拓宽和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方面,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技术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现代化和高效化。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经历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等多个阶段。
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看我国数学课程研究的发展
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看我国数学课程研究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我国数学课程研究发展历经多次变革,催生了许多抽象性新观点,以及实践性的新想法。
通过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这种发展的变化和趋势。
早在“新教育运动”的前期,一些“新教育家”认为:侧重理论课程的传统数
学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的抽象和分析思维,也难以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针对这个现象,他们提出了利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来解释数学知识,使学生乐意接受知识。
从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该教学提倡以实践为核心,以抽象思维和模型建构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956年出版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贯彻这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标志性文件,它抛弃了过时的传统数学教学,强调以具体情境为纲,以培养具有思考能力的“新教育人”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体验新思想。
1980年,中央新《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把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作
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多学科协调发展。
针对1985年出台
的新课标,数学专家们提出了7个“原则”:注重实践,从现象入手,把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形式及抽象性,以建模为核心,合理安排教材,注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生动而有趣地学习数学。
1998年版本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试行)数学》,全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中,体现出我国数学课程研究的发展更多的是强调
以实践为核心、以建模为手段、注重抽象思维的理念,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大纲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演变,每一次的修订都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要求的提高。
比较不同时期的大纲内容,可以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一直秉持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宗旨。
然而,不同时期的大纲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最早的教学大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大纲主要强调数学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这一时期的大纲更注重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如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
在教学要求上,强调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注重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大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大纲开始引入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概率统计、数据处理等。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这一时期的大纲开始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再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这一时期的大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一时期的大纲也开始设置一些选修模块,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演变,从最初的双基教学到现在的注重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纲一直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趋势。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大纲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和访谈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版本大纲的特点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学大纲心得体会
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学大纲心得体会
根据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以下是我对2023年初中数学学大纲的心得体会:
教学内容
- 大纲中明确了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函数与图像、统计与概率等,这样的划分更加清晰,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计划和安排。
- 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强调数学的实际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 教学大纲提倡学生参与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 学大纲强调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利用,例如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教材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评价
- 学大纲明确了教学评价的要求,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如平时作业、小组合作、实际应用等。
- 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学大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和启示蔡上鹤(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09)1建国以来的初中数学大纲,可分为两个时期. 111第一时期(19501~990)(1)第一阶段(1950~1966)¹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7月).制订此纲要的根据之一是/学生负担过重0.这说明当时已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同时还提出/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0.º中学数学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3月).此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应用技能四个部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12月).此草案是以当时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¼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5月).大纲增加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0/实习作业0/创造的才能0等词语.½教育部向国务院文教办的请示报告(1959年11月).报告认定初中学完平面几何,高中增加平面解析几何、变数法等.¾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大纲正式写进了/计算能力0和/空间想象能力0等词语.(2)第二阶段(1966~1977)这一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3)第三阶段(1977~1990)¹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2月).大纲是在当时大力宣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制订的.º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1年11月).大纲在拨乱反正、继承和改革相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年).为了减轻负担,此大纲把一些内容改成选学内容,在考试中不作要求.¼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1990年).此大纲规定/常用对数0移至高中一年级,并首次允许在/解三角形0时可使用计算器.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包括修订的版本,一共有10种(其中含课程标准草案1种、请示报告1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数学教育的思想性和对于发展经济的意义.现今中华民族的中坚、精英,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中学生.º大纲的制订大都经过反复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验阶段,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教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从1956年起,大纲就反复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经过全国中学教师和教材编者的努力,已形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一种国际优势.¼大纲一贯遵循、并于1978年起明确提出的/精简、增加、渗透0六字方针,使得10份大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发展趋势,这种发展是连续的、渐进的;如果大幅度跳跃,就会同时失去必要性和可行性.½根据中国国情,大纲应由教育部颁发.大纲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各地还可在部颁大纲的前提下制订补充的地方纲要.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部颁大纲,就会对数学教育造成严重后果.¾这10份大纲大部分都由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起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纲的学术水平和普适性./一纲一本0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52005年第44卷第3期数学通报/制定大纲-减轻负担-修订大纲0的反复循环,造成教材资源的相对匮乏./一纲一本0还容易造成大纲的的篇幅过小,文字过于简练(例如核心部分/教学目的0只有五、六行字),许多环节界定不清楚,使广大教师在教学、测试中难以把握.112第二时期(1986~2000)(1)第一阶段(1986~1994)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年)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6月)(2)第二阶段(1994~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3月).以上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实际只有1种.它的特点是:¹建国以来第一部正式的教育法规)))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从198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6,文件中明确界定了四项素质的名称(见第(7)条),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0(见第(33)条).1995年3月18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6颁布施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5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国务院批转了5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6.以上文件都成为制订、修订大纲的重要依据.º国家教委、教育部不再委托人教社一个下属部门代为起草大纲,而是同时委托人教社、北京师大、辽宁教育学院、上海市教研室四个下属部门(单位)分别拿出草稿,再由国家教委召集会议,整合成初稿.»对大纲中的基本词语,例如/基础知识0/基本技能0/运算能力0/逻辑思维能力0、/空间观念0/了解0/理解0/掌握0/灵活运用0和/初中代数0/初中几何0等,都在大纲正文中或在注解中对其涵义作出界定.¼大纲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制订.课程计划和大纲合称为/课程方案0.同一份大纲要适合年限不同的两种学制,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其中必学内容及其要求是必须保证达到的,这里的指导思想是/保底不封顶0.大纲由国家教委或教育部颁发后,作为教学、教材编写、考核和教学评估这四种教育活动过程的依据.½打破/一纲一本0的旧模式,实行编审分开,成立全国(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分别负责对于大纲、通用教材和地方教材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在相应范围内试(使)用.国家教委、教育部负责制订审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合格条件和确定审查、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名单.¾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0中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类要求,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中加以呼应和强调,此外,还增加了/改进教学测试和评估0一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0中,2000年大纲增加了以下/探究性活动0:长方体和它的表面,a=bc 型的数量关系,镶嵌.这些内容成为初中阶段/研究性课程0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份大纲在积极提倡运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提法.这份大纲还首次认可教学中/要有适度的开放题0.以上的演变过程,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大纲的变迁,就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的一种体现,其中渗透着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研人员和教材编写者共同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所有的教学大纲合在一起,就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成果和科研成果.只批判、不继承的做法使不可取的.2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给我们有哪些启示? 211大纲的制订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立足于我国当时的社会基础,同时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历次大纲的修订,其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负担过重,它反映了我国各地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强求一律是不现实的./必学+选学0/国家+地方0/保底不封顶0等,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0,这是一条共同的规律.例如,就以/教学班级的学生容量0和/学校的升学率0两项因素来说,我国就具有许多特殊性,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不可能的.212大纲的演变必须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大幅度的跳跃必然造成严重后果.1958~1959以及十年动乱时期的所谓教育革命,浪费了大量人力、6数学通报2005年第44卷第3期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介李建华(北京四中100034)1TIMSS的由来TI 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the Internat 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成立于1959年的IEA 曾经在60年代初组织了有十多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数学评测和第一次国际科学评测.70年代末、80年代初,IEA又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数学评测和第二次国际科学评测.1994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 ion)的财政支持下,发起并组织了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Third Internat ional Mathemat ics and Science Study)这次活动被简称为TIMSS,1999年,这项活动继续进行,并被成为TI MSS-R或TI MSS-REPEAT.2003年,为了更好地延续这项有意义的研究活动,TIMSS成为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 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缩写,从而使1995年、1999年、2003年的三次测试有了统一的名称.这三次测试是当代青少年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的国际比较研究,对我国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美国学生在TIMSS中的表现美国中小学生参加了所有这三次测试,总体来看,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呈上升趋势.#1995年,41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测试.美国4年级学生成绩位列3甲,8年级居中游,12年级陪榜尾.#1999年,38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测试(只进行了8年级的测试),美国学生位居中游.#2003年,46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测试.进行了4年级和8年级的测试,8年级学生的成绩得到稳步提高.3TIMSS2003的基本情况46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参加了测试.25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4年级的测试,45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8年级的测试.4年级的测试大约需要72分钟完成,8年级的测试需要90分钟.除了测试,学生、教师和校长还填写了有关学校和教学环境的调查问卷.财力和时间,还造成当时的中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十年动乱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能说社会生活的能力没有长进,但他们却因知识贫乏、无一技之长而进入中老年阶段,不少人面临下岗的境地.213一部大纲必须有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词汇,对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必须作出教育教学意义方面的界定,而且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作,既反映了大纲的法定效力、它的学术厚重度和经验价值,又可使广大教师有章可循,作为创造新理论的基础.所以大纲内容、文字都反映着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积淀,而不能只是标新立异,大量增添政治的、心理学的、其他国家的热门词汇,而不作界定.214大纲的制订必须立法化.必须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起草人员、审查人员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资格审查,而不是单由行政领导部门指定.大纲必须经过/实验搞0/修订稿0/正式稿0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不能少于3年,三个阶段加起来,应该不少于9年.频繁地制订全新的大纲,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我本人赞成用/课程标准0代替大纲.以上所说,希望能对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有益.(2005年2月22日)72005年第44卷第3期数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