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知觉)【圣才出品】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考试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知觉一、单选题1. 下列“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最能说明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 C.理解性D.恒常性2. ()会影响知觉的恒常性。
A.实际线索B.听觉线索C.视觉线索D.触觉线索3.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A.对称性原则 B.邻近性原则C.连续性原则D.相似性原则4.小张去火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
这种知觉加工方式主要是()。
A.“全或无”加工B.数据驱动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5.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
A.空间知觉B.时间知觉C.运动知觉D.错觉6.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称为()。
A.真动知觉B.动景运动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7.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制作,依据的是()。
A.真动知觉发生的原理B.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C.诱发运动发生的原理D.自主运动发生的原理8. 在视觉范围内,知觉的恒常性有()。
A.大小恒常性B.颜色恒常性C.明度恒常性D.以上都是9. 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的知觉的影响称作()。
A.知觉适应B.知觉定势C.知觉习惯D.知觉学习10. 一支白粉笔,在白天看是白色的;在晚上看虽然很暗,但我们仍知道它是白色的。
这是()A.颜色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亮度恒常性11. 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以便于下次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 B. 整体性 C.理解性 D. 恒常性12. 在驾车时打电话容易引起知觉中的()。
A.无意识注意B.不注意盲视C.特征捆绑问题D.游离性注意13.在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中,人们看远物纹理模糊,这种影响是A.空气透视 B.物体重叠 C.线条透视 D. 双眼视差14. 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
A. 整体知觉B.良好图形C.空间频率整合D.主观轮廓15.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一、选择题1.“感觉剥夺”实验说明()。
A.感觉提供了心理的原料,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基础B.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C.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的现象,称作感觉器官专门化D.感受器不同,接受适宜刺激不同【答案】B【解析】“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暂时让被试的某些(或全部)感觉能力处于不起作用的状态,把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该实验说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
剥夺感觉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和复杂的心理现象。
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
2.费希纳对数定律认为,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
A.以算术级数上升B.没有变化C.增强D.正比上升【答案】A【解析】费希纳定律又称对数定律,公式为P=KlgI,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为常数。
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成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3.()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
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B.模式理论C.特异化理论D.行波理论【答案】C【解析】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4.如果一个人从黑暗的屋子里走出来,将会发生()。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答案】A【解析】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
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成视黄质。
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成视白质。
因此,眼睛受到光刺激时间越长,视紫红质分解就越彻底。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统考2010研]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视差D.运动透视【答案】B【解析】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印象;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印象;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印象。
2.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统考2010研]A.1秒B.3秒C.5秒D.7秒【答案】A【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
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3.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0研]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4.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
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统考2009研]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方向恒常性D.明度恒常性【答案】A【解析】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方向恒常性是指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
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
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它?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
彭聃龄普心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以下是彭版普心的课后习题详解,大家在进行第一轮和第二轮复试的时候,可以关注这些题目,对每章的复习进行一个总结和巩固。
另外再有张厚粲版统计的勘误及课后题答案.第1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分别介绍如下:①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
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
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
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稳定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间,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B.诱导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C【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第5章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度进⾏理解:①意识是⼀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
⼈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延性等。
②意识是⼀种⾼级的⼼理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
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
③意识是⼀种⼼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意识⽆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意识有下列⼏种:①⽆意识⾏为。
即已经⾃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为。
例如,在骑⾃⾏车时,⼀个⼈可以毫⽆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交谈,没有意识到⾃⼰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意识。
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的⾏为产⽣了影响的事件,⽽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为产⽣了或⼤或⼩的影响。
③盲视。
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答:(1)意识的局限意识经验有⼀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于⼈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们是意识不到的。
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另⼀⽅⾯,当⼈们专注于⼀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不见。
在同⼀时间内可以进⼊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另⼀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等。
0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四章 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 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人还具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并会产生 错觉现象。
4.2 重难点导学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定义 1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 头脑 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 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 映。 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 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了事物对 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②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 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 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 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 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 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 相对不变。
知觉定式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 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 属性 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 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 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成图形。
(4)图形识别 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
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 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 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 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5)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在图形的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5版配套练习题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 5 版配套练习题库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 5 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 编绪论第1 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2 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2 编人的信息加工第3 章感觉第4 章知觉第5 章意识和注意第6 章记忆第7 章思维第8章语言第3 编行为调节和控制第9章动机第10 章情绪和情感第4 编人的心理特性第11 章能力第12 章人格第5 编活动与发展第13 章学习第14 章人生全程发展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 认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的心理学派是()。
[统考2019 年研]A.机能主义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构造主义【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A 项,机能主义学派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B 项,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实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应该持续不断地成长。
C 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D 项,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 当一个人非常开心的时候,大脑皮层最活跃的区域是()。
[统考2019 年研]A.左侧颞叶B .右侧颞叶C.左侧前额叶D.右侧前额叶【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对正常人的情绪研究中发现,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引起左侧前额叶的明显激活,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情绪能激活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
3 甜味感受器主要分布在()。
(含答案)《普通心理学》知觉章节真题演练
《普通心理学》知觉章节真题演练1、(统考2010)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透视D.运动视差2、(统考2010)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A.1秒B.3秒C.5秒D.7秒3、(统考2010)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4、(统考2012)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下图时,往往只看到一些凌乱的斑点。
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A.知觉整体性B.知觉理解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选择性5、(统考2012)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A.运动视差B.纹理梯度C.线条透视D.双眼视差6、(统考2013)“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知觉特性是()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7、(统考2013)如下图所示,先给被试呈现线段a,待其消失60毫秒后,再呈现线段b,人们会看到线段a向线段b移动。
这种现象称为()A.诱发运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8、(统考2013)下列选项中,属于深度知觉双眼线索的是()A.线条透视B.视轴辐合C.运动视差D.纹理梯度9、(统考2015)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
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10、(统考2015)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颜色知觉11、(统考2015)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见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这种现象是()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12、(统考2015)格列高里(R.L.Gregory)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之外,还依靠()A.特征觉察系统B.头─眼运动系统C.外周神经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13、(统考2015)下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同的线段,但b线段显得比a线段长,这种现象是()A.缪勒—莱耶错觉B.贾斯特罗错觉C.波根多夫错觉D.多尔波也夫错觉14、(统考2016)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误以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思 维)【圣才出品】
第7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解析】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而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因此,理解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
2.思维过程的最基本形式是()。
A.分析和综合B.比较和抽象C.具体化D.系统化【答案】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具体化与系统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形式。
3.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B.概括性C.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D.直观性【答案】B【解析】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答案】D【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这是思维的()。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答案】B【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4章 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答:(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①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②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点子的数量不同,空间分布情况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四章 知觉
2、主观因素: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注意的选择作用。 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 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 象的时候,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原来的背景就成为 知觉对象。因此,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 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5.明亮和阴影。看事物时,明亮似乎靠近而灰暗似乎远些 6.线条透视。即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 7.运动视差。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 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 8.眼睛的调节。即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 而变化。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辐合作用和双眼视差提供的 距离线索。 1、辐合作用 辐合就是指两眼视线向注视对象的合拢,即眼睛随距离 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 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对物体距离的感知则依靠其他的 线索。
(1)接近性:空间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 体
(2)相似性: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
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 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 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或完整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 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 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现时感 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 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 解性。
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北飞?往南飞,往北飞?
4、知觉的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干货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知觉思维导图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04章知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 体的知觉通常优先于对个 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实验(Navon, 1977): 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 体优先
陈霖(1980, 1982)的实 验:在视觉加工的早期, 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 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 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 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活动中,两种加工互相补充;感觉输入越充分,需 要的非感觉信息越少;感觉输入越少,需要的非感觉信 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 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 反应,即把不同刺激模式分解成组成部分。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 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即完成“特征捆绑”。
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如月色下粉 笔,阳光下的煤块。
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 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 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室内的家俱 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知觉对象的理解,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例 如,两可图形的解释。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 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 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 性常受到破坏。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例如,在读到字母"WOR…"后。
知觉恒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知觉
一、选择题
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
B.恒常性
C.变异性
D.自动性
【答案】C
【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
B.动景知觉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答案】C
【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答案】A
【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发知觉
D.自主知觉
【答案】B
【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
B.诱导运动
C.动景运动
D.运动后效
【答案】C
【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看上去不断运动的霓虹灯、动画片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7.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最本质的可总结为()。
A.连续性
B.组合性
C.整体性
D.接近性
【答案】C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是()知觉。
A.空间
B.方位
C.深度
D.运动
【答案】D
【解析】A项,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B项,方位知觉是指对空间方位、位置等的属性的反映。
C项,深度知觉是指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也称距离知觉。
D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9.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
A.模板说
B.原型说
C.特征说
D.图式说
【答案】A
【解析】A项,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他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B项,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C项,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许多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
10.在纸上画一幅画,即使把这张纸撕成两半,人们也能大致知道画的内容,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答案】D
【解析】A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B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依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C项,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
D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11.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这是由于受知觉()的影响。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C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析”“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了。
这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部分,被强的组成部分掩盖了。
12.在深度知觉中,人们看远处物体纹理模糊,看近处物体纹理清楚主要是受()因素影响。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物体重叠
【答案】C
【解析】空气透视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输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表现为远方的物体更模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