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讲故事导入。
(PPT展示)2、明确目标(1)诵读感悟语言美。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文章写作特色.(3)理解困境能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孟子的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结合本文具体语句来分析)5、(.6、(师生)释疑解惑.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1)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论证思路: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二、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
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1)排比铺陈(2)句式工整(3)气势磅礴(4)说理透彻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文章用六个例子论证了承担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你也补充一些例子。
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
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1)请完成下面对联:上联:人处困境方能奋发下联:国无忧患常会灭亡横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有人说中国正处在和谐社会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失去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个人和国家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精品课件
战国时期,当时是战乱纷纷, 那个时候春秋有“五霸”,战国 有“七雄” ……
这些话孟子想说给那些想奋 发有为的、不安于现状的、想 让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诸侯国 君们听。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这六个人有种田的,筑墙的,贩卖 鱼盐的,有犯人,隐居者,奴隶,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出身都卑微, 他们都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来得到 机会,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 了一番事业。.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2.作者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 接受艰苦的磨炼?通过这些磨难,能带来
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除了文中列举的这些人物,你还知 道哪些经历苦难挫折后成功的人物?
人教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之《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课件( 22张)- 精品教 学课件 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主要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中心思想,以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沧桑,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苦乐变换。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学会把握人生。
三、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1. 学生自我介绍,互相认识。
2. 通过图片提出一个问题: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Step2: Pre-reading
1. 学生自由讨论,体会文章的主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Step3: While-reading
1. 学生跟读文章,熟悉文章的语言。
2. 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Step4: Post-reading
1. 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Step5: Summary
1. 学生自我总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学生自我反思,思考人生的意义。
Step6: Homework
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一篇抒情文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4
举例论 证人才 必须在 艰苦的 环境中 造就的 道理
9/16/2019
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得出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 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 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并指明了磨炼的益 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 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9/16/2019
(中心论点)
生: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 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叔敖从译隐居文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
为大夫。
9/16/2019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故: 所以 任: 责任,使命 苦: 使……痛苦
将: 将要 于:给
其: 他的
降: 下达 是: 这,这样 劳: 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资财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赏析 (新版)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赏析历史上这么一个不变的定律--当一个国家国事达到极盛、最富庶繁荣时,也是将由胜转衰的时候。
一个强盛的国家,当人民皆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时,士兵们也会因没有敌人来攻打而松懈下来,不再督促自己,强壮兵力。
于是习惯舒适日子的国家,必定是打不过时常训练自己的国家了。
我们人也是一样,要时常激励自己,让自己习惯吃苦,才能应变未来将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需要经过磨炼的;一个失败的人由于常身处安逸中,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旦放到温室外,就会禁不起风吹雨打而枯萎凋零。
正如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是描写十四位残障人士在生命中所遇到的风风雨雨,以及个人的亲身历程,虽然它们个个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却都是从失望、挫折;自责以及绝望中站起来的人,以努力、进取:信心、毅力将悲观化作乐观,将阴影抛在脑后,把眼光放亮,踏实地的开创自己的未来。
说得更确切一些:同样的种子,在同一片沃上,同样的季节里,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
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b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一忘身”的说法。
而李白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那些溺爱孩于的家长们,别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那些贪图安逸的年轻人们,别甘心置身于安乐的角落。
从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后生,贪图逸被灭亡就是铁一样的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生于担忧,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寻思的实验,把一只田鸡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田鸡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田鸡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闲适,以致意识到危险来暂时却欲跃乏力,终究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田鸡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锐,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服,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乃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与田鸡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类似。
“生于担忧”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年龄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担忧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特殊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辟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常常不能很好地掌控,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势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建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东山再起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整理。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减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新人教版
3. 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反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指导。
5. 调整:根据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案例来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同时,我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 为了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参与度,我将在课堂中设置更多的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我将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2. 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问题。
作业评价:
1. 认真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他们对《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人文底蕴:通过学习《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 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
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
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__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课堂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板块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__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
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所以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九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中考,所以学习要向考试靠拢,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的总结归纳。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观点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采用反复诵读,质疑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四)重点难点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难点:把握__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
【合作交流】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 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
精读品味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合作交流】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 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 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合作交流】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 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读一读
畎(quǎn )亩 傅说( yuè) 胶鬲( gé) 孙叔敖( áo ) 百里奚( xī ) 夯实( hān)g
bì( 拂 )士行fú( 拂 )Fra bibliotek词语掌握
(一)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分析课文 探讨论点
课文讲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 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 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论点。
文章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人教部编版(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反馈
(4)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读感知
中心论点
导思1.文章提出了 怎样的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论证方法
导思3.文章采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论点?
论证思路
关键词: 为人治国
导思2:文章采用了 怎的思路来论证论 点?
译文: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精读品味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 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 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 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 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 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 基础。
初读感知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注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是从田地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 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位。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舜:传说中的远 古帝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傅说 原在傅岩地方做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 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古时 筑墙,在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实。
原文: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注释: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姬昌(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 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管仲 (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 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 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 举用。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年级学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发:起,指被任用。
2.举:任用,选拔.3.士:狱官。
4.故:所以。
5.降:下达。
6.任:责任,使命。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空乏:财资缺乏。
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拂乱:使……受到不顺12.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坚强。
1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能:才能、才干。
14.人恒过.:恒:常常。
过:犯错误。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色:脸色18.发.于声:显露,流露。
19.而后喻.:了解,明白。
20.入.则:指在国内。
21.出.则:指在国外。
22.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3.拂.士: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4.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5.所以..动心忍性:用(通过)这些办法26.然后:这样以后27.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9.而死于.安乐也:在30.所以.动心忍性:用来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二、翻译下列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人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孟子(前372 年- 前289 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1.舜:古代圣君,原耕于历山,后被尧起用,继承尧的君主位。
2.发:指被起用,发迹。
3.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畎:田间的水沟。
4.傅说:殷朝武丁时代的宰相,原为泥水匠,后被殷王武丁起用。
5.举:被举用,被提拔。
6.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其坚实。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筑:捣土用的木槌。
7.胶鬲:原来贩卖鱼和盐,曾被周文王举荐给商纣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8.管夷吾:即管仲,本是辅佐公子纠的臣子,后来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的斗争中失败,管仲成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让狱官放了他,并任用他为相国。
9.士:狱官。
10.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曾隐居海滨,后被楚庄王举以为相(令尹),楚国因此富强。
11.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国灭亡虞国,被晋军俘虏,作为陪嫁奴送至秦国,后逃之宛(楚邑),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贤,把他赎买到秦,举以为相。
12.故:所以。
13.任:责任,担子,使命。
14.是:代词,这,这些。
15.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6.必:一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文是教育部审定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篇,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大意,进而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最后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出节奏、读中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鉴于课文内容,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反复读——引导探究——知识拓展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
三、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反复诵读、不断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来理解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
接着利用拓展探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最后通过展示让学生来积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理解文意,领会文章论点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山东邹城人。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出现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整体感知
1 配乐朗读(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美感)
2注音
傅说胶鬲曾益
拂士畎亩
3 划分节奏
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⒊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 学生自由朗读,再齐读课文。
四读通文意
1 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2 同桌讨论,质疑解疑。
发:起,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举用.
士:狱官.
恒:常常.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3 试译课文。
五文本探究
1 第一段开头列举几位古代贤能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成就了一番作为。
2 连用6个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3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的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篇文章以后,请你结合日常积累,说一说能够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的诗文名句、精彩故事等。
(1)诗文名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勤奋篇》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niè)禅师《上堂开示颂》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王宝池七律《劝学》
·忧劳可以兴国,逸欲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精彩故事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
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
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七作业布置
1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2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