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 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 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 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 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 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概述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 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 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 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的理论知识。
体 质 的 构 成
形
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 神 心理活动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 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 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 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 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 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 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 差异。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作了不同的分类。 《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 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 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 阳分类法,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 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 易感性和耐受性。 如:偏阳质者,对风、暑、热邪 具有易感性,而对寒邪具有耐受性, 称之“同气相求”。
2、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如: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 壮,易患咳喘、消化不良、腹泻 等病;老年人肾气渐衰,易患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或 痰湿体质者,易患中风、眩晕、 糖尿病等;瘦人或阴虚体质者, 易患肺结核、咳嗽等疾病。
(四)体质的特点
1、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2、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3、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奠 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 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
三、解释病理变化:
(一)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的从化: 1、从化:病情一而化寒。 2、质势: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体 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 向性。 如:由于先天稟赋不同,后天调 养各异,故体质类型具有潜在的相 对稳定向的倾向性。
3、病势:即病理演变趋势,人体 遭受致病因素作用时,在体内产 生相应病理变化,不同的致病因 素有不同的病变特点。 如:正常情况下,感受寒邪则 为寒病,感受湿邪则为湿病。
4、演化倾向:不注意养生,容 易发展演化为阳虚、痰湿、 水肿等病理性体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从生命科学和提 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高度,促进其理 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理论包含着丰 富的个体诊疗的认识,为贯彻诊疗 个体化原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和实践经验。同时,将辨证与辨体 相结合,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 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 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 力等的总称。 心理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 性格等的差异。
人格: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 特征的综合。 气质: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 发展的心理特征。 性格:先天生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 作用形成的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行为 方式。
(三)体质的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 身体的功能水平 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 心理发育水平 适应能力
2、理想健康水平的标准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 弹性;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 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 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言的高低、食 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 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 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 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 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面的差异。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用 词 的 变 迁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岳全书》:“禀赋”、 “气质” 清·徐大椿:“气体”、“气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的关系。
1、脏腑、经络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表现个 性形体的差异性。 2、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 3、精气津液是决定体质的物质基础,其盈亏 影响体质的强弱。
(六)情志因素: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 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响人体的体质。 (七)地理因素: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 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 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质特征。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 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疾病 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稟赋:体质形成的基础。 (二)年龄因素:决定着体质的形成和演变。 (三)性别差异:男女在遗传性征、身体形态、 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体质上存在着 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 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 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所伤:过度的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 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1、传变的涵义:指疾病的变化和发 展趋势,即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之 间传递转移,以及疾病的性质发生 转化和改变。 2、体质与疾病传变的关系:从二个 方面决定机体是否发病与传变。
1、通过影响正身的强弱,决定发病 并影响传变。 体质强壮,则正气充足,抗邪能 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使发 病,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 势虽急,但病程短,不易传变;而 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抗邪能力 较弱,不但易感邪发病,且病情多 易传变深入,病程缠绵。
二、阐释发病原理:
1、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否。 体质是正气强弱的反映,“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发病与否取决 于体质的强弱。
2、发病过程因体质差异而不同。 发病后,因体质差异,有即时 发病、伏而后发、复发不同,且发 病的临床类型也因人而异。 3、内伤情志病的发病与个体体质的 特殊状态或缺陷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 本神》“心气虚则悲 , 实则笑不休”
3、临床意义: (1)不易感受外邪,较少生病。 (2)发生疾病,多为表证、实证, 容易治愈,康复快,或可不药而 愈。 (3)如后天调养得当,无暴力外 伤或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 改变,易获长寿。
(二)偏阳质 1、涵义: 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 特点的体质类型。
2、体质特征: (1)形态结构:体形适中或偏瘦,但 较结实;面色多略红或微黑,或呈 油性皮肤;舌偏红,脉多偏阳。 (2)生理机能:食量较大,消化功能 旺盛;大便易干,小便易黄;易出 汗口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 应灵敏,性欲较强。 (3)心理活动: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易急躁,自制力差。
3、临床意义: (1)对风、暑、热等阳邪易感性 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 实证。 (2)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疮疖。 (3)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 兼阴虚之证。 (4)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 失眠、出血等证。
4、演化倾向: 如养生不当,易发展演 化为,阳亢、阴虚、痰火等 病理体质。
(三)偏阴质: 1、涵义: 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 特点的体质类型。
体 质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既有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 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 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 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正常人体是有 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功能、心理 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 理、心理和形质的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篇》运用阴阳五行 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 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 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灵枢· 通天篇》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 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 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 类型。
《内经》:“形”、“质”
4、质化:质化即为从化,指病势与质 势相结合,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 变化,病势依附质势,从体质而发 生转化。 如: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 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 素体 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 受邪后多从寒化;津亏血少者,多 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多从湿化。
(二)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从而影 响传变。 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 易从阳化热,疾病多从实热或虚 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 病邪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和 虚寒方面演变。
四、指导辨证
体质状况是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 据。 体质影响疾病的证候类型,导致 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的证候类型。 体质的特殊因素影响疾病证候类 型的倾向性,证候同时包含着体质 的特征。
1、同病异证:感受相同病邪,或患同 一种疾病,因体质差异,而出现不 同的证候类型。 如:同感寒邪,体质强壮者,发病 表现为“风寒表实证”,卫气不固 者,表现为“风寒表虚证”,素体 阳虚者,寒邪直中脾胃,表现为 “脾阳不振”之证。 又如:感冒病,由于体质差异,风 寒、风热、风寒挟湿、风燥等不同 的证候类型。
(二)体质的构成: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神相 辅相成,不可分离,故《素问· 遗篇· 刺法 论》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体质离不开形与神,即正常形态结构 基础上,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 因而,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和 心理活动三个方面差异性构成。
体质的构成
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
心理活动
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四分法、 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 法等。
二、常见正常体质类型及特征
(一)阴阳平和质: 1、涵义: 指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为气血阴阳充盛,功能协调的体 质。
2、体质特征: (1)形态结构:身体强壮,胖瘦适 中,面色肤色有五色之偏,但明润 含蓄;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 (2)生理功能:食量适中,二便通 调,睡眠安和,目光有神,精力充 沛,反应灵活,工作潜力大。 (3)心理活动:性格开朗、随和, 自身调节和适应能力强。
二、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 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 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 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 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在病理上表 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 种倾向性。
2、体质特征: (1)形态结构:形体适中或偏胖, 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 欠华。 (2)生理机能:食量较小,消化 吸收功能一般,平时较怕冷,精 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 性欲偏弱。 (3)心理活动:性格内向,喜静 少动,或胆小易惊。
3、临床意义: (1)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强, 受邪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 易传里或直中内脏。 (2)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3)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 瘀血等证。
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 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 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 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 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 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 脉硬化和冠心病。
3、体质因素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疾病、过敏体质形成关系密切。 如:糖尿病、精神病等诸多疾病 和遗传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