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的必然性

昆明理工20XX级研修班王鹰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深远意义。结合中国的发展实例,阐明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必须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哲学理论转变

一、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一切社会形式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前提,以经济增长来保障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增长经济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事情。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各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各国政治领导人普遍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当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代名词,GDP的增长率几乎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唯一标准。如此就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这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观。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经济的增长过程是原始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的过程。但进入21世纪以来,和过去的50年相比,世界经济增长了20倍,工业生产增长了50倍,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极不协调的负面因素。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

公,社会不公又带来了社会不和谐。人口的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暴露和冲击,出现了所谓的“负增长”,这种“正负综合”的作用,对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观的思考。

二、发展观的哲学理论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要内涵。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谐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的利益,提高国家的收入,使环境与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

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放弃人为,消极地顺应自然,以经济和社会的停滞发展为代价获得自然的可持续,这绝不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而且要求这三者都要发展,要求在这三者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三者的可持续。放弃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为现实所接受;放弃自然的可持续,是杀鸡取蛋、竭泽而渔,会加快人类的消亡。

三、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现实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堪称世界奇迹。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增长方式。我国也为这样的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矿产资源形势严峻,能源资源形势紧张,水资源短缺。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今天,中国虽然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同时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如,20XX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后60%的石油依赖进口;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单位GDP 的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国每日耗水量居世界第一等等这一系列的数据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高速增长,最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环境的急速恶化导致导致西方环境政治的迅速崛起,“环境无国

界”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概念设置了大量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平衡自己在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劣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农业、纺织、服装、机电行业是我国出口的主行业,也是我国最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行业,如果我们不立即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跨越式绿色发展,我们将为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四、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面对上述经济现实背景,加之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加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崛起,这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压力,要提高本国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由联合国驻华代表处等编著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XX》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危险的道路;一条是绿色改革之路。道路的选择不同,所致的结果也就不同。绿色改革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键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变“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为“边发展,边治理”的模式。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了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十五”计划还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并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它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相关部门于20XX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总结了10年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突出六大重点,其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在重中之重。

显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不我待。但中国经济如一列高速运行的火车,从踩刹车到转向,谈何容易。但只要措施得当,制度健全,中国在新世纪的这场改革攻艰战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建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的信息共享体系。严格严格执行《纲要》提出的六项保障措施: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运用科技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我们决不认为凡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之路,结合中国的国情,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