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 精品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发展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
然而,这一增长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低成本、高污染和高耗能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迈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路径1. 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同时,建设创新驱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 节约资源的经济增长。
加强资源环境约束,制定和实施资源环境税收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多污染"向绿色生产转变。
此外,还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之间的良性循环。
3. 质量导向的经济增长。
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引领市场需求的升级。
同时,注重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通过质量导向的经济增长,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和资源枯竭,使未来世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中,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最近几年,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但收入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日益显现,而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若按照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中国大规模的环境灾难不可避免,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环境风险。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应该重视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一)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
可我们缺乏这种危机感和长远的战略性考虑。
中国的确“地大物博”,但是我们有13亿人口,人均以后就很少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国际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其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过多使用国际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国际纷争。
(二)简单地把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等同起来。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扩张。
而经济发展的涵盖面要大得多,还包括经济效益、人民生活实际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丰富内涵。
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比较注重经济的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将此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这有着明显的片面性。
(三)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之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也经历了多个增长模式的变迁。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必须进行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型,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中国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关注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这些努力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保护好生态环境,给后代子孙一个良好的家园。
此外,中国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资源供给一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并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
例如,制定并执行资源环境约束政策,加大对资源节约型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强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管理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国还需要加强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关注。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的增长,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需要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包括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努力。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性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成为全球或国家的战略目标选择,另一方面又成为诊断区域开发及其是否健康运行的标准。
可持续发展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广泛地被全球各界所认同,并作为21世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目标,被编织到各种经济计划和各类发展规划之中。
探究其中的缘故之后,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个革命性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哲学背景、社会背景乃至心理上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辨别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已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而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已利他的平衡、当代与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凡此等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性条件。
唯有必要性条件与充分性条件的完满组合,才真正地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框架,从根本上还原了中外先贤的理想范式。
这个理想范式把乌托邦式的人类终极目标,复归到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使人类对前途的黯淡心理为之一扫,一种积极的谨慎乐观的观念逐渐廓清,传统的思维定式正在突破,并经过长期痛苦的探索与反省,形成了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群体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共识。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势头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种增长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浪费为代价。
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已经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关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创新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技术壁垒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其次,环境治理的难度也不容忽视。
中国境内存在着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
同时,环保措施也可能对一些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需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
首先,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制定并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政府应当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转型升级。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同时,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说一说这些论述中都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 明年无兽。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P100活动 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
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 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 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 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 了。
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 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 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中---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 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 的产品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九页,共四十二页。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 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 扩大,程度在加剧。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页,共四十二页。
1998年,世界卫生 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 在全球“大气中的总 悬浮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等完全污染物含 量”领先的前十个城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发展快速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的情况,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经济的发展需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性相协调。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策略。
一、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经济增长通常会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加。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追求高速增长,往往会忽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容量。
这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增长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带来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对环境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经济发展:实现持续、稳定且全面的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公正: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包容,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三、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非互相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采用低碳、高效的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推进循环经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
3.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倡导绿色消费观念,鼓励企业采用可持续生产方式,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策略正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议题。
例如,中国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改革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资源的稀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中国迫切需要进行经济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以来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资源开采的发展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不平衡发展等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必须实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个方面。
对于中国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性:1. 资源利用的高效性:通过转型,中国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确保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
2.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环境问题。
中国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转型能够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和加强环境保护来改善生态环境。
3.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可以促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从依赖加工制造业向技术创新和服务业转型,提高产业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政策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1. 能源转型: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投资,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环境保护: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3. 产业升级:政府鼓励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产业链迈进。
四、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全球经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平衡,减少全球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冲击,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分析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是密不可分的。
可持续性要求经济的增长不损害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兼顾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优势1. 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正积极推进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和服务业的转型,这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减少环境压力。
2. 绿色金融发展:中国已经开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引导资金向环保和可持续领域倾斜,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3.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正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将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并改善环境质量。
四、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挑战1. 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这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2. 资源压力:中国人口众多,资源需求庞大,导致自然资源压力增大。
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是一个重大挑战。
3. 社会不平等:尽管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确保发展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全体人民。
五、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的建议1. 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加强政策调控: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能源和生态领域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改善环境表现,鼓励创新绿色技术。
3. 提高教育与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培养绿色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不可持续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探索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讨论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其次,资源利用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为基础,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开始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可替代性。
通过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等措施,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终极目标。
经济增长不能仅仅追求数字的增长,还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开始注重社会发展的平衡和包容性。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实施财产税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了收入的再分配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
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
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
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迅速,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物拔地而起。
在经济发展繁荣的背后我们的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压力:大量的矿产资源被挖掘;“三废”排放量超标;森林河流糟毁等。
当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生活在被污染包围的环境中,人们没有意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代价太大。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日益枯竭,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讨论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增长。
它通常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提高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等途径实现的。
然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环境、社会和资源等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收入差距扩大等。
因此,经济增长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并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它强调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资源利用最优化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将人的发展作为核心,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只有保护好环境,人类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
2. 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公正,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资源分配机制。
通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3. 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追求长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并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减少经济危机和波动的风险。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1. 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增加。
2. 推动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废物的再生产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各国都面临着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1. 背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高能耗、高排放和高资源消耗为特征,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环境和社会需求。
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2.1 环境保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空气和水污染、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有助于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
2.2 资源效益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压力。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能源成本的上升。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
2.3 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密切相关。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通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3.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策略3.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策略之一。
应当加大对节能环保、高技术和创新产业的支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此外,还应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 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是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应当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和引进高级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3.3 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政策支持和倡导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等排放。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0世纪以来,地球上发生了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世界人口翻了两番,达到57亿,并且仍以每年约8000万以上的速度在继续增长;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不得不认真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探索新的发展战略。
因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公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过程的反思和旧的发展观的扬弃,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背景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实现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肆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搞好经济发展政策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核心内容:它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要点是:──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联。
经济发展应包含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
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尤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隐患。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还体现在过去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低成本劳动力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中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向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型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还在于未来主要竞争力将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中国必须加强对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实现领先地位。
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中国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还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现在的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过去依赖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向着绿色、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凸显了在资源环境问题、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保措施,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信在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实现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和经济方面探讨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1.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例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工业排放和土地的过度开发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各国纷纷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并建立环境监测和治理系统。
这些环保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可靠、更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产业升级和高品质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支持。
2. 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不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将导致资源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
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人们降低资源消耗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即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再生利用来减少浪费。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企业致力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研发,例如绿色制造和循环农业等。
这些举措不仅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并刺激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各国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注重打破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
一个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和保障。
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往往会因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而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转变传统的高速增长模式,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是必然的。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导,依赖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
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在全球经济放缓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必须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对于中国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
例如,中国实施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然而,中国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体量庞大,转型的难度较大。
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经济增速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等问题。
其次,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转型的压力不一样。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转型相对容易;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转型难度较大。
此外,中国的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水平。
浅谈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目前,我国正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两者内容并非完全相同。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可推动经济增长目标的逐步实现,构建更加合理的经济发展体系。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确保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的共同提高,且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所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引言虽然我国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且资源总量大。
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较少。
为此,我国必须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且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必须积极发展经济,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清楚地了解到经济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还要明白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经济发展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各企业重视的均是经济利益,而忽視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实践证明,这一传统发展模式下所付出的环境成本正在逐年增加,如不加以控制,甚至会导致生态的失衡。
随着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我们已经真正意识到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国应积极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社会群体的统一认识。
其实,经济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重要前提。
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必须摒弃以往破坏环境而发展经济的错误模式。
社会成员都应当重视节约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特别是各大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绿色生产,所谓的绿色生产,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无污染的状态,且生产的产品也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的必然性
昆明理工20XX级研修班王鹰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深远意义。
结合中国的发展实例,阐明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模式必须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哲学理论转变
一、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一切社会形式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前提,以经济增长来保障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增长经济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事情。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各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各国政治领导人普遍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当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代名词,GDP的增长率几乎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唯一标准。
如此就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这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观。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经济的增长过程是原始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的过程。
但进入21世纪以来,和过去的50年相比,世界经济增长了20倍,工业生产增长了50倍,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极不协调的负面因素。
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
公,社会不公又带来了社会不和谐。
人口的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暴露和冲击,出现了所谓的“负增长”,这种“正负综合”的作用,对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观的思考。
二、发展观的哲学理论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
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要内涵。
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谐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的利益,提高国家的收入,使环境与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
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否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放弃人为,消极地顺应自然,以经济和社会的停滞发展为代价获得自然的可持续,这绝不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而且要求这三者都要发展,要求在这三者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三者的可持续。
放弃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为现实所接受;放弃自然的可持续,是杀鸡取蛋、竭泽而渔,会加快人类的消亡。
三、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现实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堪称世界奇迹。
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增长方式。
我国也为这样的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矿产资源形势严峻,能源资源形势紧张,水资源短缺。
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
今天,中国虽然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同时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
如,20XX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后60%的石油依赖进口;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单位GDP 的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国每日耗水量居世界第一等等这一系列的数据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高速增长,最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环境的急速恶化导致导致西方环境政治的迅速崛起,“环境无国
界”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概念设置了大量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平衡自己在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劣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农业、纺织、服装、机电行业是我国出口的主行业,也是我国最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行业,如果我们不立即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跨越式绿色发展,我们将为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四、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面对上述经济现实背景,加之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加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崛起,这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压力,要提高本国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由联合国驻华代表处等编著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XX》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危险的道路;一条是绿色改革之路。
道路的选择不同,所致的结果也就不同。
绿色改革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关键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变“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为“边发展,边治理”的模式。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了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十五”计划还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并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它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相关部门于20XX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总结了10年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
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突出六大重点,其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在重中之重。
显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不我待。
但中国经济如一列高速运行的火车,从踩刹车到转向,谈何容易。
但只要措施得当,制度健全,中国在新世纪的这场改革攻艰战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建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的信息共享体系。
严格严格执行《纲要》提出的六项保障措施: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运用科技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我们决不认为凡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之路,结合中国的国情,我
们认为:中国可以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摆脱贫困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
中国经过全方位的审时度势,只有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定不移的实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走上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康庄大道。
参考资料
[1]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 金建国等自然辩证法概论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 潘岳呼唤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半月谈20XX/13
[4] 王伟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纲领半月谈20XX/20
[5]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