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合集下载

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

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

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分析作者:姚在富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08期摘要: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身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行為,形成失范行为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学生案例来分析造成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期望能为教育转化效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字:失范行为;工读学校学生;家庭教育“失范”一词源于希腊语“nomos”(规则),原本被看作“规则”的否定。

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在《教育社会学》中把学生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种类型。

工读学校是针对失范行为进行教育矫正的专门学校。

工读学校的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失范行为是多种类型交叉的,造成他们行为失范的因素也复杂多样。

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探讨造成工读学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和联系状况,家庭结构不健全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的环境,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呵护与影响是最直接的。

一般来说,家庭结构健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健康、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要优于家庭不完整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家庭完整最基本的形式是父母双亲都在,但实际上有部分家庭由于事故、疾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父亲或母亲离世,从而形成单亲的家庭结构。

或者因为父母离异,孩子跟随其中一方生活,也形成了单亲的家庭结构。

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工读学校学生中不占少数。

案例一:小A,14岁,身体健康,单亲随母,独生子。

失范表现:长期自卑、消极,缺乏安全感;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焦虑、抑郁。

性格上孤独冷漠,较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有意疏远他人;厌学、逃课、吸烟、喝酒、打架,甚至逐步发展到加入黑社会团伙充当打手。

本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共性的是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大几率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存在。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教育部2020年12月颁布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教育部2020年12月颁布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9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20年12月23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一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称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适用本规则。

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第三条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支持、指导、监督学校及其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

第四条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第五条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法制定、完善校规校纪,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

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当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家长)的意见;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有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

校规校纪应当提交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施行,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家长以民主讨论形式共同制定班规或者班级公约,报学校备案后施行。

第六条学校应当利用入学教育、班会以及其他适当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讲解校规校纪。

未经公布的校规校纪不得施行。

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吸收教师、学生及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代表参加,负责确定可适用的教育惩戒措施,监督教育惩戒的实施,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等。

浅析我国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其对策思考

浅析我国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其对策思考

浅析我国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其对策思考论文关键词: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失范;自律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未成年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梁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本文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内涵、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调查和分析了当前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最后提出开展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困惑与对策思考。

一、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关于网络道德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

早在年,为了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宗教组织发表了(全球伦理》宣言,对于计算机网络伦理道德内容的探讨从那时就已开始,互联网世界的道德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价值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伴随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用以维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调整“网民”之间及“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应该综合传统道德的合理部分,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内涵丰富的网络行为规范体系,能够妥善解决网络社会与传统道德冲突所引起的严峻的网络失范行为。

网络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具有很多先天性特征,如开放性、隐匿性、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对未成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未成年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年月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万人,网民中岁以下的青年占.%的绝对多数。

其中,岁以下的青年占.%,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已占到.%。

这个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特殊的未成年学生特征的网民群体。

在网络世界中,未成年网民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的“网络交往”。

他们能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准则和行为规范,也能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成人展开对话。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对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的详细分析:一、积极方面1.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意识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能够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

例如,对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学生占比较高,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能在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主动报名参军。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等。

2.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绝大多数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认为知识和思想对个人未来发展同样重要。

他们普遍认为勤奋学习是成才的关键,并且对精神追求有较高的认同度。

3.尊敬师长,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辛苦付出有深刻的感受,能够体谅他们的不易。

同时,他们也希望父母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加民主、平等,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二、存在问题1.功利化倾向明显学生在选择学习目的时,往往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未来发展,如“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成为主要选择。

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集体观念淡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集体观念逐渐淡薄,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利益。

这可能与学习压力大、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3.劳动观念缺失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普遍较为冷淡,选择从事技术工人或农民等职业的学生比例较低。

这反映出当前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不足。

4.心理素质欠佳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同时,一些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不良习惯突出吸烟、饮酒、早恋等不良习惯在中小学生中有所抬头。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溺爱、简单粗暴等问题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习惯和价值观。

2011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试卷及答案B

2011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试卷及答案B

2011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试卷及解答B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于【】A.本能B.劳动C.无意识模仿D.竞争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包括【】A.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B.教育的终身化C.教育的全民化D.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赫尔巴特B.洛克C.卢梭D.杜威4.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属于【】A.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B.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C.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D.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5.我国于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通称【】A.“六三三制”B.“五三二制”C.“四四三制”D.“六四二制”6.单轨制最早产生于【】A.德国B.法国C.美国D.英国7.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是【】A.社会关系B.教育关系C.心理关系D.互动关系8.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是【】A.自我意识缺失B.心理问题减少C.行为问题减少D.学习目的实用化9.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A.培根B.苏格拉底C.斯宾塞D.夸美纽斯10.学校的校风属于【】A.物质性隐性课程B.观念性隐性课程C.制度性隐性课程D.心理性隐性课程11.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是【】A.《理想国》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学记》12.为满足生理、心理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属于【】A.情感型失范行为B.目的型失范行为C.传统型失范行为D.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13.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A.活动课时制B.开放课堂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14.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测验法B.作品表现法C.量化评价法D.观察法15.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A.调查B.个案研究C.观察D.实验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马和民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运行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与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控制。

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从而形成学校秩序。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又具体涉及两类工作机制:其一是对规范行为的激励;其二是对失范行为的制约。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

诚然,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实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里,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立场,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教育控制的理论应用。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及其表现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处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受到严惩的行为。

从三种失范行为的数量看是依此减少,从影响看渐趋严重,从惩罚手段看则愈益严厉。

具体而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

学生的普通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等。

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主要涉及三类,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学生群体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下)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省市,对5846名中小学 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侮”的学 生占到6.1%,偶尔被欺侮的占到32.5%,男生较之女生更容 易受到同学的欺侮。
2006年,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 里有“大同学欺侮小同学”现象的占到51.3%,“有拉帮结 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到36.3%,有“有人勒索钱财现象” 的占22.5%。 日本的中小學普遍存在“欺負問題”,這種現象由來已 久。調查顯示,16%的日本學生做過欺負別人的事,35%的人 被欺負過,既欺負過別人又被別人欺負的佔38%,兩者都沒 有的僅佔12%。校園欺負問題已成為日本一個嚴重的社會弊 病。
情感型失范 满足生理、心理、 非理性 杀人、自杀等 行为 情感上的需求 行为
传统型失范 遵循传统习俗、维 非理性 讲哥们义气,如打架 行为 护传统秩序 行为 斗殴等
第二节 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
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 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2007年9月19日新华网),而中国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更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 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 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对学生失范行为归因的思考:
一、理想世界的错位 家长、学校和社会通过某种不约而同的“共谋”,把一个“应试教育” 为核心的理想世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无法从自己的个性、兴趣和才能出发 来营造适合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应试教育过程中标签理论) 学业失败者,失去了校园、家庭中的快乐,逃学、辍学、离家出走 学业失败者,为寻求心理的平衡和满足,校园暴力、欺侮弱小;趣味相 投者走在一起,强化了失范行为
非正常行为:1.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小学校纪校规及惩戒规范(试行)

小学校纪校规及惩戒规范(试行)

小学校纪校规及惩戒规范(试行)小学学校纪校规及惩戒规范(试行)为加强学校规范管理,提高人文素质,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制定了《小学学校纪校规及惩戒规范(试行)》。

校规校纪一、学生管理一)仪容仪表学生应讲究卫生,衣帽整洁,不穿奇装异服。

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惯,勤洗手、勤剪指甲,不染指甲。

女生不烫发、染发,男生不留长发。

除特殊原因外,不化妆,不佩戴首饰或其他装饰物。

二)文明礼貌学生应言行有礼貌,使用文明用语,任何场合都不讲污秽语言。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见到老师或来宾应主动问好,敬标准队礼。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应冷静解决,不动手打架。

在场同学应调节、平息矛盾,不起哄,不挑拨。

禁止通过言语、暴力、社交、曝光隐私等方式欺凌同学。

不得私自进入教师办公室,如有事需要进入,必须经老师同意后才能进入;在老师办公室不得有喧哗等影响其他老师工作的行为;如有违反,在场老师均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移交该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

三)升旗仪式学生应按时整队参加升旗仪式,集合做到快、静、齐。

按学校制定的路线走,不拥挤、乱跑和插队。

上、下楼梯轻声慢步有序右行,注意安全。

每个学生都要穿好校服,佩戴好红领巾。

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不随意讲话,不交头接耳。

四)清洁卫生学生应不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不用脚踩印墙壁,不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

按时值日,清扫分包区域。

二、教学管理一)课堂常规上课准备铃响,学生应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

安静就座,摆放好研究用品,静候老师。

值日班干部要督促检查。

迟到的同学应在门口立正喊“报告”,经老师示意后,才进教室。

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做到脑到、眼到、耳到、手到。

回答教师提问应先举手,教师示意后方可起立回答,回答完毕再坐下,未经允许不随意发言。

回答问题时要用普通话,声音响亮。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现状与路径探析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现状与路径探析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现状与路径探析发布时间:2021-07-21T08:50:19.3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3期作者:杨欣悦[导读] 教育惩戒是教师的一种职务行为。

实施教育惩戒有助于纠正学生失范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保障课堂教学正常运行。

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范围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若要保障教育惩戒的有效落实,需要国家完善相关法律、学校和教师积极配合、家校达成共识。

唯有各方综合发力,教育惩戒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杨欣悦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850号辽宁师范大学北院 116029 摘要:教育惩戒是教师的一种职务行为。

实施教育惩戒有助于纠正学生失范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保障课堂教学正常运行。

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范围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若要保障教育惩戒的有效落实,需要国家完善相关法律、学校和教师积极配合、家校达成共识。

唯有各方综合发力,教育惩戒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惩戒;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206-01目前,教育惩戒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教师管理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和教育目的实现。

我国相关研究已提出了教育惩戒规范立法的趋势和必要性,呼唤完善的法律出台,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但教育惩戒由于其自身及其实施对象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若能正视教育惩戒的实施现状并做出一定的应对,将大大提高教育惩戒的实施效果。

本文旨在辨析教育惩戒的相关概念,剖析教育惩戒在中小学的实施意义和现状,并从国家、学校、家庭层面提出相应的路径。

一、教育惩戒相关概念辨析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惩戒,我国尚未形成一个普遍公认的概念。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道德失范成因及对策[论文]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道德失范成因及对策[论文]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加强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职能的作用。

这是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德育工作教育质量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最容易受到冲击,他们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长,缺乏诚信现象严重存在,不少学生重自我,轻他人;重享乐,轻劳动,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

这些已经为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造成城乡结合部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经济较边远农村要发达,对传统道德体系冲击巨大,导致一些人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出现信仰危机,相当多的人追求个人享受,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城乡结合部中学生更容易接近色情、暴力、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它对于缺乏一定是非判断力的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影响就更为明显。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

甚至有的家长还向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

再次是学校教育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

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抵触心理。

教学上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压力大,兴趣不浓,丧失了学习信心,厌学导致了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行为发生偏颇。

中国现代教育问题论文

中国现代教育问题论文

中国现代教育问题论文篇一:当代中国教育问题论文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 一二~二○ 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编号学号课程名称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姓名专业年级主讲教师评分题目: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字数:20xx字左右)摘要在21世纪这个高科技文明时代,我们的学生失范行为却频繁发生,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然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怎么样来解决这类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

关键词失范行为含义犯罪行为案例原因分析正文一、学生失范行为的含义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

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

它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失范行为包括目的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性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1、违反校规校纪。

它主要表现为欺侮同学,不敬师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舞弊,打架斗殴等不守纪行为。

2、校园暴力。

它包括对老师的暴力事件,例如殴打、辱骂教师,以学生集团或个人为之间发生的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间打群架,欺侮弱小同学3、沉迷于网络。

主要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恋,或者上网时间长无法自控,对他人冷漠,脾气暴躁,严重影响学业的行为。

4、网络犯罪。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一些高智商的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着智能犯罪,充当黑客到处散布假信息,删除一些机密文件,窃取一些信息情报,严重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5、色情犯罪。

包括通过网络传播色情不良信息,以及参与社会上的色情犯罪团伙,危害他人或者异性造成性侵害的行为。

三、案例1、一所大学校园里,一学生单手开着电动摩托车,在下课的人潮中左冲右突,飞速行驶,另一只手拿着手机大声讲电话,差点就撞到正在过马路的老师,而后面竟还载着两个人,场面何其壮观。

2、某小学一个班上,一名数学成绩一直拔尖的学生因为爷爷去世没能来上课,全班同学即刻啪啪啪的鼓掌,老师疑惑,同学亲人去世,大家却为何如此兴高采烈。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马雷军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理解与适用

马雷军 中小学教育惩戒的理解与适用

马雷军中小学教育惩戒的理解与适用一、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则》制定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明确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两会”代表、委员提出许多有关建议、提案,基层学校校长、教师普遍希望国家明确规则,解决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大多数家长也对此表示支持。

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

教育部自2019年开始组织研究《规则》的起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广泛听取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意见,还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受到了高度关注,共收到6400余条具体修改意见,其中对《规则》持支持态度的超过八成。

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收到123820份有效问卷,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84.13%。

起草部门全面梳理了相关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现在的《规则》。

因此,《规则》出台是建立在科学研判、广集民意、慎重决策基础上的,有利于将教育惩戒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二、制定《规则》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处分的权利;《义务教育法》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教师法》规定,教师有评定学生品行的评价权,并提出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

法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教育惩戒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已经约定俗成,被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也是教育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一)偷窃偷窃这种品行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学生违纪行为。

一、二岁幼儿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物品归物主所有”的观念,常常把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过来,这当然不是品行问题。

以后随着自我意识出现萌芽,自控能力逐渐发展,父母就要及时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孩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开始时,孩子多是盗窃家人的钱、财、物,大多容易得手。

初次偷摸时,儿童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知道偷摸是“坏孩子”的行为,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因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另一方面又不能抗拒物质的诱惑,不能自制。

此时只要予以重视,杜绝初次不良行为,并向孩子提供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正当需要的途径,问题一般不难得到解决。

另有一种特殊的偷窃行为称“偷窃癖”,归类到冲动性障碍。

其表现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是设法将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丢弃或暗地送还原主。

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有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偷到东西后,又有极大的轻松感。

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出现偷窃欲望。

对有偷窃癖行为的儿童应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帮助,可应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予以处置。

(二)逃学与离家出走逃学起初都是因为贪玩、完不成作业害怕老师批评,也有的是因为厌恶学习,或是受到严厉惩罚后,以逃学来显示对家长和教师的反抗。

当儿童面临着一边是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申斥及同学的轻视,一边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打骂的双避冲突情境,而自己又不能有效地应对时,逃学就是他的可能选择了。

逃学后如果受到逃学同伴的接纳,从而能满足平时在校内不能满足的归属需要,或是玩上游戏机之类而感到比上课有趣,则逃学就形成了习惯,发展成品行障碍。

离家出走多由于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学习成绩不良怕见父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家庭中受到歧视与虐待,于是或投奔亲友,或乘车到处流浪,露宿街头。

【浅析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

【浅析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

浅析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各种规章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好时机,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教育得当与否,至关重要。

目前,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究竟如何呢?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中小学生能够按照诚信标准要求自己,待人以诚,言行一致,但在少数学生身上的有一些不诚信行为。

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失约,说谎,不诚实,上学迟到,欺骗他人,拾到东西不上交,借东西不退,放假不按时回家,做错事不告诉家长,抄袭同学的作业,答应老师的事做不到,等等。

这一些不诚信行为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类:一、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脱节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成为至理名言,几乎所有学生认同诚实、正直、守信、履约、不欺、不瞒、不说谎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对失信现象深恶痛绝,不少学生对诚信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

比如说我们调查中发现校园存在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的学生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

两个100%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正是触及到了当前中小学生诚信问题的关键,即认知与行为脱节。

许多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

中小学生都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不诚信现象还有许多表现,有些学生有人在场与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和非正规场合不一样,在班主任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任课老师面前另一套;有些中小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能尊敬长辈,不关心他人;有些学生说起他人来头头是道,别人怎么不对,应该怎么做,但是一牵扯到自己就不行了。

从当前校园学生极端事件多发来分析校园心理教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校园学生极端事件多发来分析校园心理教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校园学生极端事件多发来分析校园心理教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校园学生极端事件多发来分析校园心理教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铁山中心学校一、学校现状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铁山乡中心学校坐落在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内,小学部十二个教学班,初中部三个教学班,每班人数控制在三十五人以内。

就地理位置而言,学校靠近街市,交通较为便利,方便学生上学。

但街市上的网吧、牌馆等娱乐场所的存在,也为青少年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1、虚拟网络暴力转化为生活、校园现实暴力问题案例:去年六年级一女同学和五年级一位女同学因为产生一些口角问题而最后演化成打击报复行为,私下里邀与自己要好的玩伴至对方家里,趁其家人未在,偷偷用剪刀把对方晾在外面的衣服全数剪坏。

最后学校出面进行解决,并对该女生所做之事的性质和严重性予以说明,劝其思想转化,改正错误。

对于另一女生,则进行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的思想教育,在严格约束自己语言行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的同时,还需学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之道。

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中小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快的群体,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年龄阶段。

再加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新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更为学生的使用造就了便利。

然而由于中小学学生年龄阶段自身的特点,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心智不够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差。

加上网络自由、便捷、时尚、虚拟世界新引力大等特点,使中小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是过度依赖。

当这种网络依赖失控时,对人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表现在:?转学习时间为游戏时间。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作业的拖欠,上课时精神不振等现象上。

这点我深有体会,五天之后的两天假期,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较之平常,委实低很多。

后进生“忘记”作业、“忘带”作业现象比较普遍,优生字迹较为潦草,内容不全面,态度欠认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
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符合其意的乐意接受,否则就消极抵抗甚至当面顶撞。

他们想自立又不能自立。

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

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

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

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班会、周会被随意挤占,仅在课程表上有所体现;读报课成了自习课,政治课讲授的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大量习题;团组织早已名存实亡,入团仪式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能够升学者都可“火线入团”。

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简
单偏激,而当一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时,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正面引导,而是以势压人,动辄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样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

有的冷漠放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不被理解和关怀,转而从友伴群或者到社会上去寻找安慰和寄托。

三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一旦误入歧途,其代价可想而知。

(三)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也是开始最早而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

一个人从出生到独立成家,每天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整个人生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家里。

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人过说:“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力,但未必有做父母的资格。

”健康、文明的家庭教育可使青少年的身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而简单、粗暴、不文明的家庭教育,又可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行为。

因而,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息息相关。

这一现象,在正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家长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中小学生行为失范,大致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

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

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情绪对立,互不信任,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

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受“拜金主义”影响,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性格内向、冷酷、自私。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宏观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环境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行为的养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

例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

尤其是大众传播中诸如宣传暴力、迷信、色情等书刊音像制品,由于其表现手法形象逼真,学生非常容易接触,其危害性最大。

更有一些良莠不齐的“书屋”、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常常有意识地选址学校附近,瞄准中小学生作为赚钱对象,形成不理想的社会微观环境,常常使学校、家长束手无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