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散漫性行为。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

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符合其意的乐意接受,否则就消极抵抗甚至当面顶撞。他们想自立又不能自立。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班会、周会被随意挤占,仅在课程表上有所体现;读报课成了自习课,政治课讲授的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大量习题;团组织早已名存实亡,入团仪式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能够升学者都可“火线入团”。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简

单偏激,而当一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时,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正面引导,而是以势压人,动辄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有的冷漠放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不被理解和关怀,转而从友伴群或者到社会上去寻找安慰和寄托。三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一旦误入歧途,其代价可想而知。

(三)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也是开始最早而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独立成家,每天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整个人生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家里。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人过说:“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力,但未必有做父母的资格。”健康、文明的家庭教育可使青少年的身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而简单、粗暴、不文明的家庭教育,又可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行为。因而,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息息相关。这一现象,在正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家长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中小学生行为失范,大致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溺爱放纵。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2)、粗暴生硬。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情绪对立,互不信任,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受“拜金主义”影响,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性格内向、冷酷、自私。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宏观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环境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行为的养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例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尤其是大众传播中诸如宣传暴力、迷信、色情等书刊音像制品,由于其表现手法形象逼真,学生非常容易接触,其危害性最大。更有一些良莠不齐的“书屋”、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常常有意识地选址学校附近,瞄准中小学生作为赚钱对象,形成不理想的社会微观环境,常常使学校、家长束手无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