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讲解

合集下载

积极情绪研究综述 (2) (1)

积极情绪研究综述 (2) (1)

积极情绪研究综述吴茹谦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当今,关于积极情绪已成为情绪研究的一个核心,并且已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积极情绪研究的诸多方面,包括积极情绪的概念、相关理论及其功能和意义。

以及积极情绪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方法。

关键词:积极情绪;90后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积极情绪近年来在国外情绪心理学研究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有了相对比较广泛的研究,许多研究对于积极情绪的概念、积极情绪的功能以及积极情绪对于健康的意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也开展了许多实证研究。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Kentucky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Danner,David和Wallace,以文献回顾作为主要方法对老龄化和老年痴呆症进行研究时,对19世纪30年代天主教修女的日记进行了再次查阅。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表达积极情绪最多的人比表达最少的多活十年【1】。

在20世纪末的10年研究中,心理学家在对关于心理疾患预防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

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E.P.Sligman,在对这些研究结果回顾的基础上,认识到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是更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

于是他构想发起一场新的心理学运动——种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

在他就任APA主席后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明确的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2】。

之后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有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S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积极情绪;第二是积极性个体的个性特质;第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3】。

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则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回顾和总结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结果,对积极情绪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间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随后探讨了提升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因素。

总结了针对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干预措施,包括情绪管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

结论指出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机制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加深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理解,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关系总结、未来研究、情绪智力提升、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快节奏和压力较大的大学学习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要求等多方面的挑战。

而情绪智力正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智力水平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深入探究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究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分析情绪智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探讨不同情绪智力水平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为提高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研究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情绪智力提升对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提升情绪智力、提高学业成就提供具体方法和建议。

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学业成就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大学生有效管理情绪,提升学业成就水平。

最终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理解、表达和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它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终 体验 学 习的成 功是 最关 键 的 。 4 启 发 学生 自我评 价 .
学 生 自我 意 识 的 培 养 是 促 进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重 要 途 教 学中学 生积极情感 态度 的培 养U. 】中小学英语教 学与研
径 。例 如要 求 学 生 在 学 习 之 前 回忆 当天 课 堂 学 习 的 知 识 究 .2 0 () 0 77.
Pr 通 过 一项 追 踪 研 究 探 讨 了 大 学 生 的 学业 控 制感 , E o v E uao) 由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阿 尔 伯 特 ・ 利 斯 ey r m t e dct n, i i 艾
i 0世 纪 5 0年代 创 立 。邵 晓 芸 于 此 基 础 上 发 现 学 业 控 制 感 可 以影 响 学 业 情 绪 ,进 而 促 进 学 业 成 就 : ( let ls 于 2 A br El )
无助 ,并通过这三种学业情绪影响学业成绩 ;成绩接近 目 置 过 高 ,学 生 努 力 了却 很 难 达 到 时 ,往 往 会产 生焦 虑 、挫 标可正向预测希望 、自豪 ,并通过这两种学业情 绪影响学 败 的情 绪 ;而 当 目标 适 合 自己 的水 平 ,能通 过 自己努 力 实 业成绩 ;成绩 回避 目标 可正向预测 愤怒 、焦虑 、无助 ,负 现 时 ,学 生 对 学 习就 会 产 生 积极 情 绪 。 向预测希 望 、 自豪 ,并通过这 五种学业情 绪影 响学业成
此外 ,教 师 可 以转 移 学 生 的 注 意焦 点 。学 生 在学 习过
绩。董妍 、俞 国良 (00 2 1)通过其编制的 《 青少年学业情 程 中产 生 的不 良情 绪 与他 们 的 注 意焦 点 调 整 不 当 有关 ,导
绪 问 卷》 对 初 中生 和 高 中生 进 行 调查 研 究 ,发 现 积极 高 唤 致 学 生 在 学 习活 动 中情 绪 波 动增 大 ,消 极 情 绪 增 加 ,失 去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_郑容

情绪调节研究综述_郑容

2009年10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Oct .2009第26卷第10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 onVol .26 No 110情绪调节研究综述郑 容(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350007)摘 要:目前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已得出了很多成果。

本文主要从情绪调节的定义、相关理论、当前研究现状等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情绪调节;现状收稿日期:2009207210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4X (2009)1020088203作者简介:郑容(1985-),女,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到目前为止,有关情绪调节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

在国外,除了相关理论研究之外,他们更注重实践方面的研究,现已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

在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研究理论方面的文章比较多,。

本文尝试着通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情绪调节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主要从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当前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着手进行阐述,同时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提出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尽管研究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对于“情绪调节”这个词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Kopp (1989)[1]把情绪调节看作是应对高水平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如高兴、悲伤、痛苦、愤怒等)的过程及特性。

Thomp s on (1991)[2]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

Gr oss (1998)[3]认为情绪调节(e moti on regulati on )是个体对他们所拥有的情绪及怎样去体验与表达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

Cole 等(2004)[4]把情绪调节看作是与被激活的情绪的相关变化,包括情绪本身的变化及在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中的变化。

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一、概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与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沮丧、焦虑等,这些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而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判断,它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选择以及学习投入程度。

探讨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解,揭示学业情绪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相互作用的机制从实践层面来看,这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习成效、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深入探究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能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业情绪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各种情绪状态,包括高兴、沮丧、焦虑、自信等。

这些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

例如,积极的学业情绪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其更加投入地学习而消极的学业情绪则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逃避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与此同时,学业自我效能感也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作者:李蒙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3期李蒙蒙(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身心健康。

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学业拖延的概念内涵、研究阶段和研究类型,并指出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业拖延;概念;相关研究;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01—02学业拖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研究显示,大约95%的大学生和近1/3的中学生经常出现拖延行为,[1]且比例不断上升。

学业拖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甚至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对学业拖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界定(一)拖延的界定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对拖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

Solomon和Rothblum认为拖延是个体因对主观不适任务的体验而产生的延迟行为;Lay认为拖延是个体延迟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的行为;[2]Steel提出拖延包含三个因素:1.实际行动与行为意向存在差异;2.心境的变化;3.行为表现不良。

[3]国内很多研究者认为拖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有意向做某件事情,即个体的行为意向;二是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存在差异,该差异体现在开始和完成行动的时间比预期晚,而且任务完成的质量也未达到预期标准;三是拖延行为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学业拖延的界定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拖延行为,具体是指学生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向,但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学生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因延迟任务的开始时间而产生不适的情绪体验。

其中,王国燕认为学业拖延有以下特征:学生执行学习任务的意向与行为表现不符;学业拖延会导致学习结果不符合标准;学业拖延通常会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一、引言学习效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学生成绩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学习方向和职业选择。

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研究领域。

这篇文章将综述关于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的研究进展,分析其中的挑战和前景,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学习效率的定义和测量方式学习效率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获得的学习成效之比,是评价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

通常以学生成绩的高低和学习时间的使用情况为指标。

其中,学生成绩可以通过考试成绩以及成绩的历史趋势来反映;学习时间可以通过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来反映。

三、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效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其中,学生的性格、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学习策略等,都会对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比如,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自信并且更容易获得学习成果;而抗挫折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2、教材、教育资源因素教材和教育资源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好的教科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并在不断更新中保持时效性,而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完善教材的质量和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

3、教师因素教师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经验和教育背景等,在学生学习效率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4、学习环境因素交通、住宿、工作等方面的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

比如,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学生则更容易出现学业上的问题。

因此,学校需着重考虑学习环境的建设,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影响学习效率的挑战1、学生自身因素的复杂性学生自身因素非常复杂,包括性格、动机、兴趣、学习技能等等,而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学业情绪研究综述学业情绪是学生体验到的与学业有关的各种情绪。

在教育情境下,学业情绪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个人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班级的学习环境。

因此,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业情绪概念Pekrun等(2002)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概念。

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和气愤等。

季常弘、张丽莉(2003)从学业学习微观的角度对学业情绪作了定义,认为学业情绪即是指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对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的态度体验。

俞国良和董妍(2005)扩大了Pekrun等人提出的学业情绪概念中的“学业”的外延。

他们认为,学业情绪不单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

二、学业情绪影响因素学者们已定性或定量研究了个体的自我认知、成就目标以及课堂、班级、家庭、学校氛围等环境因素与学生学业情绪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因素1、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认知对学业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Abela和Seligman(2000)发现,消极的自我概念、负向的成就预期以及不良的归因方式与学生考试焦虑和失望情绪正相关;Perry等(2001)对524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高学业控制的学生报告了更少的厌倦和焦虑情绪,而且更加自信。

2、成就目标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引发不同的学业情绪。

Turner等(2002)发现,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都与羞愧情绪显著相关;Daniels等(2008)研究表明,那些追求高掌握目标和同时追求高掌握高成绩目标的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高兴情绪,报告了较少的厌倦情绪。

3、未来取向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

李文桃、刘学兰(2017)采用问卷法对124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学业情绪在学校氛围与初中生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未来取向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

中学生学习压力研究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生学习压力研究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生学习压力研究综述O.引言压力理论认为,适中的压力强度有利于维持适度紧张感,提高个体活动的效率,过高的压力则会产生多种负面影响。

中学生是受学习压力影响最大的群体,许多研究表明[1],30%-70%的高中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压力,77.5%的中学生承受着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心理压力[2]。

中学生学习压力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各方面因素影响,伴随各种情绪、行为的不适应,产生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问题,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学业成绩不良。

因此了解学习压力的特点、结构维度和影响因素,探讨中学生学习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引导其积极应对压力,对中学生人格完善,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1.学业压力的界定1.1压力的概念19世纪身心研究的先驱William Osler首次将压力应用于医学著作中,指出身体同心理之间、生活方式同健康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自然科学发展后,压力成为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般认为,压力又称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

在长期研究中逐渐形成三种取向[3]:刺激取向把压力视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即如果生活情境或事件对个体产生威胁或过度要求,个体即处于压力状态。

反应取向认为压力是个体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整体性反应。

互动取向重视压力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主张压力是个体面对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是个体与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结果,Lazarus等人就把压力视作个体对环境的负荷超过身心适应的程度。

1.2学习压力概念学习压力是一种特殊领域的压力,国内外研究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对其下过不同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TCD—10中将学习压力及其表现描述为“一些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意识为挑战甚至威胁,同时会导致一些诸如焦虑、抑郁或恐惧的不良心理反应”。

阴国恩[5]认为,学习压力即通常所说的学习负担,也称为课业负担,是指与在校生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负担,其中既包括主体以外的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学习负担,也包括主体精神因素构成的学习负担。

探究学生休息娱乐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过程综述

探究学生休息娱乐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过程综述

探究学生休息娱乐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过程综述
近些年来,学习效率是当前学生最关注的焦点,很多学生出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考虑,休息娱乐等时间几乎全部被抛之脑后。

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休息娱乐也与学习效率不无关系。

本文将对学生休息娱乐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过程综述一番。

首先,考虑学生休息娱乐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影响因素,需从休息娱乐节奏与学习能力开始讨论。

在休息娱乐期间,学生可以娱乐、放空心思,一旦回到学习,内心就能更平静,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

其次,睡眠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也是重要可观察因素。

研究发现,质量良好的睡眠可以让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因此,学生休息时要以尽量满足身体需求为目标。

此外,运动也可以影响学习效率。

研究发现,一定时间内,运动可以帮助提高并稳定学习效率。

总之,在评估学生休息娱乐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时,适当的休息娱乐节奏,良好的睡眠质量与有规律的运动训练都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到了上述环节,学生才能全身心专注于学习,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综述。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本文将首先介绍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本文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包括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情况,以及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早期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例如信息加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和监控,以及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控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调节学习理论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分支和理论模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班杜拉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主动选择、调整和控制自身行为,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

齐莫曼也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齐莫曼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和自我期待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进入21世纪,随着神经科学、脑科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开始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自我调节学习的机制,揭示了自我调节学习与大脑结构、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70年代以来,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受到国外研究者的。通过对大量文 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国外较为普 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显示,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
2、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 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学生问题、家庭问 题等。
二、学习倦怠的原因
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个人因素、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不足、情绪不稳定等。学习环境方面, 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学习资源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 此外,人际关系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和谐,家 庭问题等。
专业发展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 教学水平和应对能力,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五、结论与展望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 果。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虽然研究者 们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成因方面,对 外部压力的研究较多,但较少教师自身的心理特质和应对方式;在应对策略方面, 尽管提出了多种方法,但实际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和辅 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4、建立支持体系: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小组、互助小组等支持体系,让学生 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中减轻学习压力和倦怠感。
5、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和休息时间,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均衡摄入,以保持身心健康。

“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资料汇总

“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资料汇总

“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资料汇总目录一、中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目标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三、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四、出口技术结构的度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五、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六、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中学生学习动机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重要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持久性。

因此,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述评。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其中,内在动机如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功的追求等,以及外在动机如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同伴的压力等,都是影响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部分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尤其是对于非考试科目的学习。

这可能是因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当学生发现所学内容与考试无关时,可能会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等。

例如,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在因素也会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例如,家长的期望和鼓励、教师的积极反馈和同伴的竞争等,都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有的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探讨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上,而缺乏对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方法大多基于问卷调查和观察,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得到一些普遍性的结论,但不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评估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情绪管理对教育的影响

学生情绪管理对教育的影响

学生情绪管理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生情绪管理对教育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情绪管理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学生情绪稳定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专注于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知识和掌握技能。

相反,如果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或情绪不稳定,他们会无法专心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

其次,学生情绪管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而学生情绪管理不当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情绪波动大、情绪不稳定,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对学生情绪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此外,学生情绪管理还对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环境产生影响。

学生情绪不稳定会导致班级秩序混乱,影响班级氛围和学习氛围。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还会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在教育机构中,学生情绪管理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绪管理培训,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学校教育机构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学生情绪管理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学生情绪稳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改善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环境。

因此,学生情绪管理应该得到教育机构和社会的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情绪管理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

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综述1.引言教师情绪劳动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与情绪相关的体验和努力。

教师作为教育培养者和学生引领者,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他们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本文将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为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议题。

2.定义和概述教师情绪劳动可被理解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付出的情绪管理努力。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ochschild在1983年提出,她将情绪劳动定义为“对他人产生或隐藏情感的工作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表现出多种情感,包括关爱、尊重、好奇等,同时还要掩饰或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所需的教学氛围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情绪劳动可以分为两类:表面情绪劳动和深层情绪劳动。

表面情绪劳动是指教师通过表情、声音和言辞来呈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和兴趣,而深层情绪劳动则是指教师真正感受到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3.重要性和影响教师情绪劳动对教育过程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情绪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状态。

当教师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时,学生更有可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关怀和支持情绪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调控策略,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教师情绪还可以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师生沟通效果,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习成就。

4.研究现状和主要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分析。

其中,一些研究关注教师情绪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发现教师情绪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表现具有正向影响。

另一些研究则探讨了教师情绪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关键因素。

一些研究发现,教师的情绪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对情绪劳动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教育环境对教师情绪的影响,探讨了教学压力、学校文化和同事合作等因素对教师情绪的塑造和调节作用。

国内外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国内外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国内外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青少年学业情绪是指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情
绪调节。

学业情绪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以及未来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

国内外对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面我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从国内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学者对青少年学业情绪的
研究逐渐增多。

他们关注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对
应的干预措施。

研究表明,青少年学业情绪主要包括焦虑、压力、
挫折感、学习动机等。

这些情绪会受到个体特质、家庭环境、学校
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业情绪,学者们
也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辅导、家庭支持、学校教育等
方面的干预措施。

其次,从国外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研究也
颇具深度。

他们更注重学业情绪与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业情绪的长期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提高
学习成绩、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从干预和预防的角度出发,探讨
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业情绪,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
学业情绪的内在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业情绪的差异性,为
青少年学业情绪的干预和促进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绪与动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

其中,情绪和动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教学和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中情绪与动机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灵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1 情绪调节与情绪管理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

情绪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适当的策略控制和处理情绪,以达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应对的目标。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如情绪自我观察、情绪标注和积极情绪修复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适应能力。

1.2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状态对注意力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

例如,通过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集中力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果。

因此,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状态。

二、动机与学习动机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

有效的动机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1 动机类型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产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动机与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密切相关。

相反,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部奖励或惩罚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的动机。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

2.2 动机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主动学习精神。

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设定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中性材料记忆的研究综述精品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中性材料记忆的研究综述精品

【关键字】活动、情况、条件、成绩、领域、质量、认识、问题、机制、有效、密切、充分、合理、持续、保持、发展、加深、提出、发现、研究、位置、关键、情绪、热点、成果、基础、需要、环境、倾向、资源、能力、方式、作用、任务、关系、增强、调控、调节、形成、丰富、纠正、管理、教育、方向、促进、适应、提高、关心、有效性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中性材料记忆的研究综述-教育心理学论文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中性材料记忆的研究综述李娜邱芳摘要: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和记忆的关系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认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情绪作为影响源时对中性材料记忆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在此过程中对记忆的调节作用等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中性材料记忆在我们周围环境的中,存在大量的情绪性刺激,以往研究证实它们对我们的记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中性材料的学习记忆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情绪作为影响源会促进或者损害我们对中性材料的记忆,那我们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去调控这种影响呢?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人们有效的利用情绪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合理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减少情绪对记忆的损害,从而提高中性材料记忆的效率。

1.情绪对中性材料记忆的影响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这一主题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按记忆材料的类型可以分为:情绪材料记忆与中性材料记忆两种。

情绪性材料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通常是与情绪诱发材料的内容密切相关,此时研究讨论的是对唤醒情绪刺激材料的记忆。

而中性材料主要是指不具有任何感情色彩(正性情绪或负性情绪)的记忆材料,此时唤醒情绪的刺激并非是记忆的对象,研究者关心的是作为影响源的情绪唤醒在随后的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是在前一种情况下考察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国内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国内学业情绪研究综述

国内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摘要】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其作为一种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梳理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了解国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学业情绪;测量;影响因素学业情绪由德国心理学家pekrun提出,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失望、焦虑、厌倦、气愤等。

我国学者俞国良,董妍认为学业情绪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

情绪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学业情绪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梳理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了解国内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方面为今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家庭、学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体因素(1)自我认知。

研究表明:消极的自我概念、不良的归因方式及其负向成就预期与学生考试焦虑和失望情绪呈正向相关。

当学生对学习任务富有兴趣、自我效能感高并且认为所学的知识是具有价值时才会产生积极高唤醒的情绪。

(2)认知能力。

逻辑推理水平不同的学生会体验到不同的学业情绪。

高水平学生体验到最多的情绪是高兴,低水平学生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和愤怒情绪,而中等水平学生则报告了最多的厌倦情绪。

中等水平学生其逻辑推理能力与学业成绩既没有达到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水平,也没有低到让其产生焦虑和愤怒的程度,因此他们体验到了相对过多的厌倦情绪。

(3)成就目标。

已有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可以正向预测希望、骄傲、高兴情绪,负向预测生气和厌倦,成绩逃避目标与失望、焦虑、羞愧正相关,而成绩接近目标仅与骄傲呈正相关。

学生课堂效率研究综述

学生课堂效率研究综述

学生课堂效率研究综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

学生才会。

亲其师,信其道”。

不论哪门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课堂气氛愉悦的班级当堂成绩都明显地高于课堂气氛不愉悦的班级。

由此可见,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知识。

创新”的重要条件。

一、尊重、真爱每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论。

为了实现这一理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了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教师要善于用真心发现其闪光点。

要认可每个学生,不能根据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而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甚至使差生对学习丧失信心。

产生畏惧。

反之,如果教师以热情的目光,可亲的面孔对每个学生,对“差生”多些“厚爱”,相信他们的潜能.给他们扬长避短的机会。

课上多鼓励语言,课下多交流.多辅导。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在这种爱的感染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上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风趣性的评价来鼓舞和推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时不时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来点刺激言语。

“哇。

今天的小华上课好认真呦!瞧!他那认真劲儿,似乎想迫不及待地从老师这学更多的知识.怪不得近段时间发现他的本领大了.原来是他的努力有成效啦.恭喜恭喜。

”说完此话.使孩子的心头一阵凉意,因此这位学生对学习就会判若两人。

人间处处有真情,师生处处有真情在。

孩子们天真无邪.感情纯真.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是教师煽情的最佳时机。

不可以随意抹杀。

除了用言语激励来煽动学生的情绪外,采用风趣的鼓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孩子天生好动。

上课注意力经常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纵横作者简介郑川( , 男, 助教。

情绪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综述郑川1苟婷婷2龚洁1(1.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1137 2. 四川师范大学关键词:情绪; 学习效率如何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是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谢钢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是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 张庆林认为有效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即应该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推动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的学习[2]; 刘善循认为高效率的学习是指在科学的指导下, 依据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 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3]。

研究学习效率有利于从本质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掌握高效率学习的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对学习效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内隐学习、元认知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在影响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 情绪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备受重视。

早在1948年, 布卢姆就提出了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因素; 随后罗扎诺夫提出积极情绪的高效率学习观, 他认为高效率学习与个体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高效率学习就是个体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4]; 我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更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 推行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改革。

本文试图从情绪的类型、强度、在学习中激发的不同阶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情绪的分类一直是该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在我国早期的相关研究中, 对情绪的分类多采用“大二”模式, 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通常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愉快、高兴、骄傲等; 消极情绪则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相联系, 伴随着不愉悦的主观体验, 能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如恐惧、悲哀、厌恶等[5]。

这种模式是由因素分析正交旋转得来的, 因此积极和消极中的不同程度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没有交互影响, 有利于研究者最后的结果分析[6]。

1. 智力相当的学生中, 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此类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情绪对创造力、记忆、文字推理等方面的影响。

卢家楣通过实验发现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影响, 愉快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流畅性和变通性上[7]; 李山川等人研究发现儿童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 容易记住令人愉快的情绪词, 在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下, 容易记住使人悲伤的情绪词[8]; 丁念友的研究表明中性情绪下, 中学生的认知操作成绩最好, 悲伤情绪的消极影响最大, 成绩最差, 喜悦情绪的消极影响次之[9]等等, 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论证明了积极情绪并不是对任何类型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 如情绪对记忆任务的影响更符合“心境一致性”假说, 即积极心境的个体总是对令人高兴的感知觉、注意、解释和情绪信息的判断产生偏好, 并且也能从记忆中回忆起更多令人高兴的材料, 而具有消极心境的个体的情况正好相反[10]。

2. 智力不同的学生中, 情绪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效率的影响1995年戈尔曼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情绪智力(EQ 的关注, 有人认为情绪智力与传统的智力(I Q 是相对独立的, 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研究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中并没有考虑智力因素。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实验发现相同的情绪对智力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是不一样的。

丁念友的实验证明了优、中、中下三个智力水平组被试的认知操作成绩差异达到0. 01极显著性水平, 被试的感知、推理作业成绩均表现出随智力水平降低而降低的趋势。

不同的情绪状态不影响三个智力水平组成绩的等级排序[11]; 廖声立、陶德清发现在简单和中等推理中, 喜悦对优等、中等智力组的推理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在较高难度推理中, 优等智力组受情绪两极性负面影响最大; 在所有推理中, 悲伤对不同智力组都产生干扰作用[12]。

研究智力不同的学生, 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对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362008年9月第10卷第3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Sep. 2008,Vol . 10,No . 3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 C M (Educa ti ona l Sc i ence Editi on:1981-二、情绪的不同强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不仅仅是情绪的类型, 情绪强度也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操作效率之间关系遵循耶克斯-道森定律。

中等强度的情绪最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完成。

研究还发现,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 较低的情绪水平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完成。

但是近年关于情绪强度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符合倒U 曲线。

1. 人为激发情绪的不同强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人在自然情绪的状态下时, 由于情绪的强度较低, 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较弱且不易研究, 因此相关实验常常在实验者的安排下通过人为地激发被试特定情绪后, 研究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实验室用以引起情绪唤醒的方法有很多种, 现有的实验用得较多的方法有两种, 通过观看图片、电影或完成特定的实验任务来产生所需要的情绪。

孟昭兰研究了积极性情绪和消极性情绪同作业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发现快乐情绪的强度与智能操作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符合耶尔克斯—道森定律, 然而痛苦和惧怕情绪与智能操作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不符合该定律, 随着痛苦和惧怕情绪强度增大, 智能操作活动效果不断下降, 两者呈线性关系[13]; 廖声立、陶德清发现对优等智力组而言, 情绪强度(由负到正的变化与智能操作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符合耶尔克斯—道森定律; 中等智力组的操作效果不符合该定律, 是随着情绪由负到正而增强的, 中下等智力组也不符合该定律[14]。

2. 心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活动中更多是在自然的环境下, 是在某种心境状态中进行学习的, 因此保持学生良好的心境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境具有弥散性, 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件的体验, 而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使人的一切活动都染上同样情绪色彩的体验。

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心境的解释为“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情绪的发挥, 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15]。

我国对心境的研究起步较晚, 而且在现有研究中多是以大学生或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在陈莉、李文虎所做的相关研究中, 发现在自然情境下, 大学生的心境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不是很明显[16]; 李洪玉、何一粟的实验证明中小学生在日常情绪状态下记忆三类情绪词的效果之间差异显著, 对愉快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不愉快的词记忆效果次之, 中性词的记忆效果最差[17]。

三、情绪激发的不同阶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普遍存在情绪充予现象, 情绪充予是特定刺激物与情绪活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条件性联系, 具体表现为该刺激物被情绪化的定性, 以致其再现时可以引发相应的情绪活动以及反馈结果。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经常导致某种情绪性的结果或经常引发某种性质的情绪体验, 因而在学生认知、同化这些学习内容的同时被注入了相应的情绪[18]。

情绪充予现象贯穿于学习始终,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伴随着某种情绪。

1. 教学前激发学生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学习前学生的情绪是一种情感准备状态, 情感准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学习成绩。

布卢姆根据一系列研究数据得出这样的概括:情感准备状态可说明相关学科认知测验成绩变化的25%[19]。

在研究情绪对某种特定的认知活动(如记忆、推理影响的实验中, 多数是通过观看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电影或图片, 在进行学习任务之前激发学生特定的情绪。

如在毛浩然所做的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的研究中, 以大学生为被试, 通过用Po werPoin t 向愉悦组被试呈现15幅具有积极情绪诱导性的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愉悦情绪后进行记忆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情绪控制主效应不显著, 被试学习时的情绪对整体词汇记忆学习无显著影响[20]; 但是在同样的实验中, 李山川却发现小学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下更容易记住令人愉快的情绪词[21]; 在手工操作方面, 孟昭兰发现婴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比在痛苦情绪下操作效果要好[22]。

2. 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我国目前关于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特定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是较多的, 其中以卢家楣的情感教学理论最具代表性。

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围绕认知因素, 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及教师自身的表情、态度、语言等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 以增强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23]。

由于情绪具有感染功能,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特定的情绪不仅仅可以通过图片、电影, 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对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特定情绪, 卢家楣总结出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体系, 包括心理匹配策略、超出预期策略、展示情感策略、发掘情感策略、诱发情感策略和赋予情感策略, 并且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灵活恰当的运用六条策略不但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特定情绪, 而且实验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都明显好于对照班[24][25]。

教师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三个方面, 情绪的感染功能让教师的表情在课堂学习中影响和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达到情感共鸣, 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6]。

3. 教学评价激发学生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教学评价不仅仅发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 它其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是教学活动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价, 过于注重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新一轮的教学评价改革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避免教学评价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学习只能进行积极的、鼓励的评价。

在卢家楣所做的情绪对创造力影响的实验中, 在一次数学测验结束后, 教师首先说明该测验的重要性, 以引起学生对此测验结果的重视, 然后教师根据实验者提供的表扬组和批评组名单(学生随机分配到表扬组和批评组 , 先念出表扬组名单, 并予以当众表扬; 又念出批评组名单, 并予以当众批评, 以引发学生“愉快”和“难过”两种情绪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