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非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PPT课件
脑梗死脑栓塞PPT课件
脑梗死脑栓塞PPT课件•脑梗死与脑栓塞概述•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原则与措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康复训练与生活质量提升•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脑梗死与脑栓塞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脑梗死定义脑栓塞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分型02诊断方法与标准神经影像学检查MRI 检查CT扫描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极高,可发现早期脑梗死病变,并能清晰显示梗死灶的大小、部位及周围水肿情况。
DSA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液检查01心电图检查0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03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03治疗原则与措施急性期治疗策略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0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02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03药物治疗方案选择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治疗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应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血管成形术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考虑血管成形术,如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且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治疗,常用技术包括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等。
血管内溶栓对于溶栓药物无法到达的血管闭塞部位,可考虑血管内溶栓治疗,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射到闭塞血管部位。
介入性治疗技术应用0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冒;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肺部感染预防尿路感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压疮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使用导尿管。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穿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定期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脑梗塞ppt课件
定期监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可采用血小板聚集率、血小 板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降压、降脂、降糖药物在脑梗塞治疗中作用
01 02
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对预防和 治疗脑梗塞至关重要。常用降压药物有ACEI、ARB、CCB、β受体阻滞 剂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02
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 者,应综合考虑治疗方 案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03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 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4
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 者,应加强二级预防措 施的应用。
04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溶栓药物应用时机和剂量调整策略
溶栓药物应用时机
在脑梗塞发生后尽快使用溶栓药物, 可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轻脑 损伤。通常发病4.5小时内为最佳治 疗时间窗。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期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复发 。
血压管理
控制血压在合适水平,以降低 脑卒中复发的风险。
血糖管理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糖 尿病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以降低脑卒中的 危险因素。
个体化治疗原则Leabharlann 01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发病机制
脑梗塞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其中,血栓 形成是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淤滞等 因素引起。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脑梗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 加而增加,男性发病率高 于女性。
麻醉讲课PPT课件
麻醉诱导:选 择合适的麻醉 药物和方式, 确保患者安全
入睡
术中监测:密 切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及 时处理异常情
况
术后恢复:合 理使用镇痛药 和镇静药,促 进患者快速恢
复
小儿手术的麻醉处理
麻醉前评估:了 解患儿的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 等,确保安全。
麻醉药物选择: 根据手术需要和 患儿年龄、体重 等因素选择合适 的麻醉药物。
吸入麻醉药:使 患者意识丧失, 进入麻醉状态
常用麻醉药物的剂型和用法
吸入麻醉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如七氟烷、异氟烷等。 静脉麻醉药: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肌肉松弛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如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 局部麻醉药:通过涂抹、注射等方式作用于局部,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泌尿系统并发 症:包括尿潴 留、肾损伤等, 防治措施包括 导尿、水化等。
特殊手术的麻醉处理
07
心胸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麻醉前评估:了 解患者的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 等,评估手术风 险。
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和 患者情况,选择 合适的麻醉方法, 如气管插管全身 麻醉、区域阻滞 等。
术中监测: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呼吸、循 环等指标,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预防措施:加强培训,提高 医护人员对呼吸系统并发症
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循环系统并发症及防治
循环系统并发症:低血压、高血 压、心律失常等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 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防治措施:术前评估、术中监测、 术后护理等
预防措施: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提高麻醉师技能水平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防治
并发症类型:意识消失、呼吸停止、循环障碍等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控制麻醉深度、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等 并发症原因: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手术刺激、患者自身因素等 预防意识:提高麻醉医师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脑死亡讲课ppt课件
脑死亡讲课
5
英国仍以脑干死亡(Brain stem death) 作为脑死亡的概念。因为脑干机能一旦永久性 丧失即使人工呼吸和其它疗法来维持生命,一 般在1~2周内,也必然会引起心跳停止。
正常TCD
脑死亡TCD: 舒张期血流信号基本 消失,出现钉子波
脑死亡讲课
19
脑死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5.脑电图(EEG)呈平直线 –脑电图必须按操作规程严密观察 –如果在12小时内(每次间隔6小时以上)
观察的结果都是平直线,可以考虑为 脑死亡 –如果能做动态脑电图,则持续的平直 线达6小时可以诊断为脑死亡
脑死亡BAEP:双侧各波均消失24
脑死亡的诊断对象
原发性脑器质性疾病,如颅脑损伤、脑 卒中、颅内占位病变或颅内感染性疾病 原发病因已明确 已实行合理治疗 因病变性质病人已不可能恢复生命,病 人处于深昏迷,自主呼吸消失,需使用 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
脑死亡讲课
25
诊断脑死亡之前必须除外
急性药物中毒 低体温,直肠体温在32C以下 代谢性、内分泌障碍、肝昏迷、尿毒 症或高渗性昏迷 病因不明 诊断5岁以下儿童脑死亡必须慎重
③认知功能丧失 ④不能理解表达语言
⑤无随意运动 本正常
⑥脑干及丘脑下部功能基
脑死亡讲课
35
2、脑死亡的临床表现 ①深昏迷:无睁眼反应、运动反应、应答 反应,GCS 3分 ②脑干反射消失 ③自主呼吸停止
脑死亡讲课
36
(三)、辅助诊断不同 脑电图(EEG):PVS主要表现多数S或Q活动,少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
CT检查
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梗死灶部 位、范围及有无出血。
MRI检查
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度高,可 发现较小梗死灶。
DSA检查
评估脑血管病变程度及侧支循环情 况,为手术提供指导。
神经功能评估体系建立
NIHSS评分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 测预后。
血管内治疗
适用于部分符合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患者。优点是可以实现 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流,缺点是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导致 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
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完善
01
术前评估与准备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功能、全身状况及手术耐受性等,确保
患者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02
术中监测与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颅内压等变化,
综合考虑
在决定手术时机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全身状况及 家庭经济等因素。
手术方式选择依据及优缺点比较
去骨瓣减压术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明显、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的患者。优点 是能有效降低颅内压,缺点是可能导致颅骨缺损、脑脊液 漏等并发症。
脑室穿刺引流术
适用于脑室出血或脑脊液循环受阻的患者。优点是能迅速 缓解颅内压增高,缺点是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 症。
及时调整手术策略,确保手术安全。
03
术后护理与康复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颅内压升高应对措施制定
药物治疗
及时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ppt课件
二、颅内高压的常见原因
㈠ 颅内因素
⑴ 颅内占位性病变:出血、血肿、肿瘤、脓肿
⑵ 脑组织体积增加:创伤、炎症、中毒、脑缺血
缺氧 脑水肿、血流量
⑶ 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脊液分泌
循环通路阻塞
脑脊液
ICP
蛛网膜绒毛吸收障碍
㈡ 颅外因素
⑴ 颅腔狭小:先天性狭颅症、颅底陷入症 ⑵ 动脉或静脉血压持续升高、恶性高热、
⑴ 吸入麻醉药
▪异氟烷:首选 对脑血流、脑代谢、ICP影响小 ▪恩氟烷:兴奋性EEG改变 ▪七氟烷、地氟烷:合适但昂贵 ▪N2O:ICP
2、静脉麻醉药
▪氯胺酮:增加脑血流ICP ,一般不用 ▪多数静脉麻醉药可降低脑血流、脑代谢、ICP 可满足颅脑手术要求。 ▪目前:丙泊酚或咪达唑仑与麻醉性镇痛药配 合肌肉松弛药。
脑水肿
头部为重点降温,温度32~350C
降温前予冬眠药抑制御寒反应
3、脑室外引流
严重急性脑外伤,72小时内进行 引流管高度≮180~200mm
4、体位
头高足低位
颅脑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㈠ 调控颅内压
任务:降低颅内压 措施:麻醉诱导平稳
确保呼吸通畅 避免缺氧和CO2蓄积 已有颅高压者:脱水、利尿、控制液体
首选;地塞米松 10~30mg 或氢化可的松 100~300mg 预防作用强,早期或术前应用效果好
㈡ 生理性降颅压措施
1、过度通气
PaCO2
脑血流
注意:维持PaCO2 25~30 mmHg
≮25mmHg
每次时间<1h或间断过度通气
2、低温疗法
脑代谢率
脑氧耗
低温 脑血流量
脑容积 ICP
脑细胞通透性
输血输液过量等。 ⑶ 胸腹内压长时间升高:长期正压通气、
麻醉科的临床路径课件.ppt
与指南的比较
1.简洁,易读.只说做什么不说为什么 2.注重时间性.和操作同步实用. 3.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 4.注重治疗的结果
临床指南在每日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分解
THKANK YOU!
16.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17.肾移植手术的麻醉………………………………… 18.泌尿腔镜手术的麻醉……………………………… 19.脊柱手术的麻醉…………………………………… 20.老年下肢手术的麻醉…………………… 21.产科手术的麻醉………………………… 22.围术期抗凝病人的麻醉…………………………… 23.手术室外的麻醉管理…………………………… 24.分娩镇痛………………………………… 25.术后镇痛管理…………………………………… 26.PACU工作常规…………………… 27.麻醉机及监护仪的常规检查与维护…… 三、麻醉科特殊用药指南 32.止血与抗凝药……………………………… 33.抗心律失常药……………………………………. 34.降压药…………………………………………… 35.止吐药…………………………………………… 36.麻醉拮抗药………………………………………
该模式提出后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至今 已在美国60%的医院得到推广和应用
临床路径的提出和应用
人们将此种单病种质量和成本管理的诊疗标准化模 式称之为——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近些年来,临床路径在美国、欧洲以及部分亚洲国 家和地区(香港、台湾)的医院中得到广泛应用
体现 节约费用
意义之一:提高医疗质量
主动的沟通和交流 – 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治疗护理,促使满意度上 升
科学的回顾和总结 规范的诊疗和护理
– 支持循证医学、临床治疗指南 –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服务 – 减少治疗上不必要的差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
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02
诊断方法与技术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出 现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神志、言语、肢体活动 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 系统受损。
影像学检查及应用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快速、准确地检测脑梗死病灶,判断 病变部位和范围。
血管造影技术
评估脑部血管状况,明确血管狭窄或 闭塞部位。
康复护理
加强康复护理,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 练等,以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方法
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 抗生素治疗。
泌尿系感染
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评估患者认知、情感等心理功能状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03
鉴别诊断要点与难点
与脑出血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
脑梗死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 管闭塞,而脑出血则因高血压等
疾病引起血管破裂。
临床表现
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症 状逐渐加重;脑出血多在情绪激 动或活动时发病,症状迅速达到
高峰。
影像学检查
脑梗死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影, 而脑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影。
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 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 缺氧、坏死。此外,心源性栓塞、小 动脉闭塞等也是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 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
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0%。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 、饮酒、肥胖等都是脑梗死的危险 因素。
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
确保手术顺利 进行:麻醉可 以减轻患者疼 痛降制血压、 心率等生命体 征确保患者生
命安全
提高手术成功 率:麻醉可以 减少手术过程 中的干扰提高
手术成功率
促进患者术后 恢复:麻醉可 以减轻患者术 后疼痛促进患
麻醉深度监测:通过脑电图、肌电图等手段监测麻醉深度 呼吸监测: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末二氧化碳等指标 循环监测: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等指标 体温监测:监测体温变化防止体温过低或过高 尿量监测:监测尿量评估肾功能 血气监测:监测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和氧气供应情况
麻醉前准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 定麻醉方案
后恢复速度
远程麻醉:远 程麻醉技术的 发展解决偏远 地区麻醉资源
不足的问题
汇报人:
等
肺水肿:使用 利尿剂必要时 进行气管插管
低血压:监测血压及时调 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
高血压:控制血压避免过 度使用升压药物
心律失常:监测心电图及 时处理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监测心肌酶及 时处理心肌缺血
肺水肿:监测呼吸功能及 时处理肺水肿
血栓形成:监测凝血功能 及时处理血栓形成
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缺血、脑出血等 处理方法: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脱水剂、抗凝血剂等 预防措施:术前评估患者神经系统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麻醉药物的研发:开发新型、 高效、安全的麻醉药物
麻醉设备的改进:研发更先 进、更智能的麻醉设备
麻醉管理的智能化:利用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
麻醉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进步:麻 醉技术的不断 进步提高手术 安全性和成功
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
02
正常颅内压:正常人于平卧位时侧脑室内液体的压力 成人60-80mmH2O(4.5-13.5mmHg)
儿童40-100mmH2O(3-7.5mmHg)
03
颅高压:平卧位颅内压保持15mmHg以上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二、颅内顺应性
添加标题
合并伤和并发症
添加标题
手术精细、出血量 大、时间长
二、麻醉前评估及用药
#2022
一般评估与准备
2. 特殊评估和准备
○ 明确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
3. 依据病情急缓、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ICP增高情况及昏迷深浅和昏迷持续时间
○ 特殊情况的处理
4. 脑疝危象:脱水,侧脑室穿刺和置管引流 5. 呼吸困难:分清病因,脱水抑或呼吸道 6. 低血压、快心率:休克或复合伤 7. 恶液质:输血、血浆或白蛋白,纠正水电紊乱,改善3-5日 8. 脑血管痉挛:取决于脑缺血范围 9. 癫痫:抗癫痫药和镇静药
减退,血糖增高,尿崩症,水电解质平街失 调
三、颅高压的后果
脑缺血: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损害 库欣(Cushing)反应:颅内压高到接近舒张压时,出现 “两慢一高”
(血压高,心动缓,呼吸慢) 脑水肿:颅高压影响脑的代谢和血流产生脑水肿 脑疝:颅高压危象,脑血管或硬脑膜受到牵拉和扭曲甚至移位,常见小脑
压、
6
二氧化碳等变化自主调节能力受损的周围
脑组织
7
的供血恢复,尽管灌注压在正常范围,但
仍呈现
8
充血、水肿、甚至出血
颅后窝手术
特点
后组颅神经损伤 脑干所在地 强迫头位
麻醉要点
手术操作影响心 血管、呼吸功能
外科护理学-ppt第四章 麻醉病人的护理
03
麻醉后护理
麻醉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循 环、体温、意识等生命体 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避 免呕吐、误吸等导致窒息 的风险。
体位护理
根据麻醉方式和手术部位 ,采取合适的体位,减轻 患者不适,促进术后恢复 。
保暖措施
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免因 手术和麻醉导致的低体温 现象。
麻醉后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 评估,了解疼痛程度 和性质,为制定个性 化镇痛方案提供依据 。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 合理选择镇痛药物, 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 效缓解。
非药物镇痛
采用物理疗法、心理 支持等非药物手段, 辅助缓解患者疼痛。
镇痛并发症预防
注意观察镇痛药物可 能导致的不良反应, 如呼吸抑制、恶心呕 吐等,及时采取预防 措施。
04
各类麻醉病人的护理要点
全麻病人的护理要点
术前准备
全麻前需充分了解病人情况,评 估麻醉风险,向病人解释麻醉过 程及可能的风险,做好心理护理
。
术中监测
全麻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 征,包括呼吸、循环、体温等,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术后护理
全麻苏醒期病人可能出现躁动、寒 战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安抚病人,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防止 并发症发生。
麻醉前准备
01 饮食禁忌
在麻醉前一定时间内,病人需要遵守饮食禁忌, 避免进食固体食物,以减少呕吐和误吸的风险。
02 术前用药
根据医嘱,病人可能需要提前服用某些药物,如 镇静剂、抗生素等,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感 染风险。
03 皮肤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压控制在140-150/80-90mmHg可以明显降低围术期脑梗死发生率
☆新近研究表明:高血压虽是脑卒中首要危险因素,但低血压更易诱发脑梗死!
○糖尿病:是围术期脑梗死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人患脑梗死机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倍。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后的严重程度及
死亡率亦更高。 ⊙糖尿病人自主神经病变也可引起术中严重低血压。 ⊙糖尿病人加重高血压、高脂血症,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栓形成的机率! ⊙围术期血糖控制目标:8~10mmo/L
⊙外科说常规手术!麻醉说常规麻醉!ICU说老人麻醉后常见脑梗!
◆鉴定:
◇手术有适应症,操作无异常!麻醉方法正确! ◇问题:术前准备不充分;麻醉诱导血压波动可能与脑梗死复发有关---
◆必须重视已存脑梗死围术期复发的风险! ◆如何评估和准备?
◆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与准备
●脑梗死复发多与围术期病理因素或基础疾病有关!
○神内会诊:目前病情稳定!可以耐受麻醉和手术! ○麻醉:⊙麻醉前用药:luminal0.1g+scopolamine0.1mg;
⊙诱导和维持: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维持:丙泊酚+瑞芬太尼
○体征:诱导前BP160/106mmHg→插管前BP100/50mmHg→插管时BP170/110mmHg→
●适度血液稀释(综合考虑心功能,量?速度?)
●血压!又是血压!20%——控制性降压是禁忌 ●监测CVP、血红蛋白。免糖(除非低血糖)! ●慎重使用术前药
●麻醉方式首选静脉麻醉(吸入:窃血;静脉:反窃血;)! ●硫喷妥钠抑制代谢>血流;丙泊酚抑制代谢<血流,短半衰期
◆血流动力学目标
●无研究提示应该控制在什么血压
☆循证医学认为:围术期血糖8~10mmo/L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死亡率最低! ○呼吸道感染可从多个环节激发凝血过程,促使血管内凝血及血栓形 成
☆研究表明:老人长期卧床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围术期脑梗死↑→控制感染!
○年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每增加10岁,脑梗死发生率增加2倍。 ○肥胖者:1.5-2倍 ○有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房颤。
○戒烟与禁酒:建议至少2W以上!
◆该类择期手术的时机与准备
●病程1M内脑梗死患者麻醉和手术→“加重病情”
○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自我调节能力需3-4W恢复“正常”(缺血半
暗带神经元功能以及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有所恢复) .
○临床显示:脑梗发生病程越短,围术期病理生理因素影响越大!
●CT、核磁等确定梗死部位,区域并排除出血或硬膜下血肿等。
脑梗死后非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
◆既往脑梗死择期手术病例
●男性,77岁,因复发性疝拟行手术治疗.
○现病史:3W周前脑梗死复发住院治疗:2年前脑梗死,无后遗症;约10年前腰椎压缩性骨折;高血压20余年 ○麻醉会诊:神情、肥胖;Bp160/110mmHg、ECG示心肌缺血,血常规:Hb150g/l +HCT48%; 拜阿司匹林+川弓嗪治疗→建议调整血压1周,神内会诊!
☆临床研究:不论年龄、性别和类型,高血压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 ☆多国家多中心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公认的脑梗死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稳定5-7d ◎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降压药首选钙拮抗剂、ACEI和β受体阻滞药
☆大宗病例研究表明:合理调控高血压患者血压,其脑梗死的风险性下降30% ☆欧洲的一项多临床资料显示:成人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老年人
●巴比妥类:最大限度地降低脑代谢率
●控制高血糖:糖无氧代谢产生过多乳酸——细胞内酸中毒 ●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
◆拔管时机
●充分权衡早拔管的利弊。慎重!
●急性期或近期脑梗死,推荐入 ICU ,24 小时以上. 后遗症期可酌 情略放宽处理 ●避免拮抗,避免呼吸兴奋剂。可使用利多。
◆术后镇痛?
●疼痛-应激-血压波动、血液高凝-出血、脑梗…… ●配方无定论:多模式、个性化。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卧床:尽量下床活动和运动肢体! ○发生脑梗死一个月内接受麻醉和手术:推迟择期手术! ○麻醉前高血压、糖尿病和呼吸道感染控制不理想! ★研究表明:未控制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麻醉期间脑梗死复发率显著增高
⊙高血压患者下列情况是造成围术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病程大于20年(血管病理改变!)
◎舒张压长期高于100mmHg ◎没有治疗者或治疗但血压波动较大者 ◎围术期如果出现较长时间低血压(下降>30%)则脑梗死发生率50%↑ ◎灌注压(50-105mmHg).脑梗死后,脑血管的自主调节能力丧失,脑血流的 供应完全靠血压。
切皮前血压90-100/60-75mmHg,持续30min;P变化显著:52-104次/min
○苏醒期:术毕自主呼吸恢复,保护性反射恢复,30min转入ICU
○ICU:3h后未苏醒+双侧瞳孔不等→急行MRI:右侧大面积脑梗死→急救72h后死亡!
●严重纠纷:⊙医疗事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说可以耐受麻醉和手术!)
○酗酒:麻醉前酗酒者Bp↑、PLT聚集、血栓形成和脑血管平滑肌收缩性↑ ★临床观察表明:①引发围术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②多导致青年、中年突发脑梗死 ○吸烟:大量吸烟可致脑血管收缩与痉挛,可引起Bp↑,PLT聚集和血栓形成 ★偱证研究表明:①成为围术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②比酗酒的危害更大,使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3-4倍
●脑梗死患者的血压与早期神经并发症:160-180/100-110。 ●确保:脑灌注压>70mmHg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脑灌注压:动脉血CO2分压;保持头颈部正中位
◆脑功能监测与保护
●手术前、后:意识、语言、肌力
●术中:脑血流量(经颅多普勒、大脑中动脉)、脑电监测 ●浅低温:降脑氧代谢率,减少缺血后有害物质产生
●颈动脉狭窄——70%——内膜剥脱术
●冠心病、房颤的治疗。室率小于100次/分 ●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药物——3至5天——低分子肝素
◆麻醉方法及注意
●全麻为主,四肢可选神经阻滞。椎管内?慢性、后遗症期?
●麻醉重点:防止脑梗的加重和复发,提防抗凝引起出血。 ●不推荐喉罩,尤其急性期(即便是短小手术)。指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