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四章
文学理论第四章
•陶渊明的诗,在问世之后数百年间,
除获萧统首肯外,鲜有赞誉之辞。
•刘勰《文心雕龙》只字未提。 •钟嵘《诗品》列为“中品”。 •到宋代后,对陶诗的评价才越来越高。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时间因素 空间因素
时效性:指具体文本的价值,总是具有时间上的侧重,在某时段中可 能体现得充分一些,在某时段中则可能体现得弱一些甚至没有体现。
•指文学可以具有满足人的美感和情感需
求,使人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进入自由的 境界,从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 而全面解放方向发展的功能。
审美功能往往居于主导性的地位
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 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文学各种 功能协调统一的前提性条件。
文学审美功能的类型
“公转”与“自 转”
杨晦1899—1983
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 比是太阳。……文艺也有 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 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 定,……这中间是有一种 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 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 文艺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 这就是文艺自转律。
杨晦:《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
三、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 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 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 人类昔日的荣耀。
威廉· 福克纳: 《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
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 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 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 染;二曰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 化者也;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 义也;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 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 使出。
指文学可以帮助人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的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人对社会和 人类行为理解的功能。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 四 名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2、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3、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
这是从文学的文化含义中独立出来的狭义文学观念。
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
4、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
5、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各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6、文学的无功利性: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7、文学活动的功利性: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四章-第六节
▪ 汤显祖一类的作家强调戏曲创作应“以意趣神色为主”,但 另一类作家则强调戏曲创作需“依腔合律”。万历二十五年 (1597)前后,沈璟编写了《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该书的 写定,标志着南曲音乐规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书问世 之后,成为戏曲创作界共守之矩矱。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万历四十四年(1616),臧懋 循编成了《元曲选》。在该书的 序文中,臧懋循首先强调了曲律 的重要性:
徐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汤显祖更是直面明初以来的 这两种创作倾向。
▪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 所必有邪!” ——汤显祖 《牡丹亭题词》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来自▪ 并提出了他的主情论: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 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
▪ “独怪今之为曲者。南与北声调 虽异,而过宫下韵一也。自高则 诚《琵琶》首为‘不寻宫数调’ 之说,以掩覆其短,今遂藉口谓 曲严于北而疏于南。岂不谬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伴随着“依腔合律”观的是另一个重要的戏曲命题——“本 色当行”。这两大命题立足于一个基本的戏剧观,即戏曲创 作是为了舞台表演,戏曲创作必须符合舞台演出的规律。戏 曲的“曲”的部分是由音乐与唱词组成。从唱词的音乐性来 看,它必须“依腔合律”;从唱词的文学性来看,它必须 “本色当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他认为戏曲创作最重要的是作 家之意:
▪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 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 轩渠。凡文以意、趣、神、色 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 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 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 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 矣。——汤显祖《答吕姜山》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是指具有审美属 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小说、散 文、剧本等。至此,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 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指其中富有 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二)形象与理性
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以理论 的形式掌握世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 握世界。换言之,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其特殊存 在方式是形象。 “形象”即艺术形象,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富 有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 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黑格尔说它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 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方面看,作为审美意 识形态的文学,它富于情感 性,又带有认识性。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 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 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 赞美、欢乐与痛苦等。是一 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 从业普遍性的情感。 认识有感性认识,有理性认 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 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 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 感性认识中。
2、文学的文化意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的含义不是指 今天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 指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 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没有从政治、 哲学、历史、宗教或演讲术、一切文章等 一般文化形态或现象中独立出来。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文化从一定 的意义上就是“人化”。 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 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 的理想密切相关。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不 是孤立的,它不但与整个文化相联系,而且还必然 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句话是与人 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 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四点:
童庆炳_《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45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13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三)内涵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9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1、哲学意识形态 2、政治意识形态 3、法律意识形态 4、道德意识形态 5、审美意识形态 6、宗教意识形态 7、商品意识形态
2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28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 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 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 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 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 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 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重点及练习
第四章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节概括:本章共三节内容: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主要名词:文学的三个含义、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形象、艺术直觉、话语、蕴藉、话语蕴藉、含蓄和含混主要问题:理解文学的含义;分析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重点分析:1、文学的三个含义:理解把握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目的上看,文学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二是从方式上看,文学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从态度上看,文学情感的,又表达着某种认识。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练习测试:一、填空:1、文学有三种含义,分别是、、。
孔子的关于诗的“兴观群怨”说强调了《诗经》的功能。
《》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
狭义文学在中国大致完成于时期,在西方完成于世纪。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了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受到重视,在中国大概是,西方大概是。
5世纪时,宋文帝建立“四学”,“”从而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家,由此文学的审美含义就从包罗万象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独立发展。
在西方, 1747年查里斯·巴托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文学被正式确认为“艺术”门类。
《文学理论》韦勒克笔记摘录
《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包括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既有本体论上的意义,也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它与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两位作者深信“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的‘文学的’”,因而他们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上。
对文学研究做这样的区分是《文学理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侧重的是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其理论预设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延续了数千年的“模仿说”与“再现说”,即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自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之后,“表现说”更多地进入了理论家与批评家的视野,但这种强调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观点,依然是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的。
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从古希腊罗马中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到现实主义的各种文论,始终是围绕着模仿——再现——表现这条主线发展的,批评家的眼光总是围绕着文学的外部问题绕来绕去,唯独不太重视文学本身。
这种在古今中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侧重外部研究的文学理论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文学艺术不可能脱离与现实、生活、历史、时代的紧密联系,文学艺术也不可能没有教化作用。
但问题的关键是过分强调这类关系却掩盖和忽略了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理论研究,这就使文学丧失了文学性、艺术丧失了艺术性。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它们一反传统文论强调文学外部研究的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它们要求高度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属于文学自身的因素。
关于“内部研究”,既然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那么,本书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学作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文学创作
但谁也不会真的将艺术世界等同于现实世 界。作品不是人生经验的实录。创作,是 人生经验的升华。
在这里我们首先讨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 (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
1、人生经验是创作的动因和源泉
原型是“纯粹形式”
“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 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 构造中,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满着意 义的形式出现的,而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形式’, 仅仅代表着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 (同上,101) “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 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 交道。”(同上,5) 简单地说,原型是“纯粹形式”,是一种先天的 能力,先验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
• 译者孙周兴注:“道说”乃是“存在”— —亦作“本有”——的运作和发生。
问题:
1. 关于王国维两段话的理解。“诗人对于宇宙
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 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客观之诗人, 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 化,《水浒》《经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 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
在具体的创作中强调感兴的作用。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 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 赋》)
“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 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人 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明 诗》)
诗人所感之物,包括山川、风俗。从根本 上说,作“文”是人代天地立言,明道垂 文。
文学理论4—6章
(一)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主要指其作为 审美的文化。
文学的审美意义主要从两方面理解:
1、对生活的体验方式是情感体验方式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 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方式是美的方式 (二)中西对文学审美意义的认识
(2)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才发 展为独立的部门,但始终受物质生产制约。 精神生产又具有独立性:一是不同步;一 是具有反作用。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对世界的改造是观念性的
2、精神生产通过符号活动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精神的自律 精神个体性 自由的精神生产 真正自由的劳动
1、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与语言的区别:
索绪尔把语言分为 语言系统: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 言语行为。
2、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 殊的话语行为和实践文学话语的社会关联性
(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
文学话语不是纯粹的个人语言形式,是 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语言实践
含混(歧义、复义或多义):确定的话语中 蕴含多重不确定的意义。 例 我喜欢我的秘书胜过我夫人。
▪ (有几种意义?) ▪ ▪ 所谓“优秀的诗永远是一个谜” ▪ 《蜀道难》的主题
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天天共运,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本章小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 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文学与宗教 共同点:情绪、情感体验,想象、幻想、形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四章,4页)
第四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既然我们已经明了文学研究有理可言,我们即须确定一下对文学作系统、整体研究的可能性。
英语词汇中没有很恰当的名词来称呼这种研究工作;最普通的术语是“文学学”(literary scholarship)与“语言学”(philo1ogy)。
前者似乎摈弃了“文学批评”,而强调学院式的研究,因此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如果象爱默生那样广义地解释“学者”(scho1ar)的含义,则“文学学”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后一名词“语言学”很容易招致误解。
历史上,此词不仅指所有文学的与语言的研究,而且包含对人类一切心智活动产物的研究。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这个词用得最广,现在它仍见于《现代语言学》、《语言学季刊》与《语言学研究》等期刊的名称上。
波克(P.A.Boeckh)在他所著的《语言科学概论与方法》(1877年版,其中有些资料来自早至180 9年的讲演)这一本基础理论书里把“语言学”界定为“一切知识的学问”,因此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政治、宗教和社会风俗等的研究。
实际上,伯克的“语言学”即格林罗所谓的“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显然乃是因研究古典时有所需要而产生的——研究古典特别需要历史和考古学的知识。
在伯克看来,文学研究只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语言学则是指整个的“文明学”(science of civilization),而且特别指他与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所称的“民族精神的科学”(Science of national spirit)。
今天,从语言学这一术语的语源和许多专家的实际工作来看,它通常既是指语言本身(linguistic),特别是指对历代语法和古代语言形式的研究。
由于这一术语有多种分歧的意义,我们只好还是把它弃置不用。
另外一个可供选用来指称文学研究的名词就是research(语意为反复搜求)。
但是这一术语更加不恰当,因为它仅仅强调初步的材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并且似乎强行把研究的材料划分为必须“搜求的”和随手可得的两种。
童庆炳文学理论课件第四章
一 、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
成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 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 基础发生联系
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境从事沟通的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 不把文学看作语言或言语,而视为话语, 正是要突出这种语言艺术的社会关联性、 与社会权力的紧密联系。 c、文学作为包含五要素在内的话语行为, 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不是个人所 有物和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与社会话语实践。
b、文学具有主体性,文学并非是客观对 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 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的方式才得以 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 主体情感、意志支配的意识现象;eg: 《红楼梦》、《变形记》等文学作品。 (文学真实性方面表现)c、文学的真实 性实质上是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
2、作品实际上有两种存在形态,即属于作家的作
品和属于读者的作品,读者理解的作品与作家创 作的作品其实并非同一个东西,二者常会不同, 也就是说,一方面,作家的意图未必都能通过语 言符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言有尽而意 无穷)另一方面,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也往 往形成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因此,无论对作家还 是读者,作品都是一个有待解释的‚文本‛。 3、文本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 ‚独立性‛。 4、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文学文本其实是一个蕴含 着某种审美意蕴的、开放性的语言结构体。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三、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 体态度。 2、审美情感的特征: a、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 的情感; b、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c、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 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1.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1.4 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2.1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2.2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2.3 文学现象的解释与分析2.4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创作与文学表达3.1 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3.2 文学表达的技巧与策略3.3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运用3.4 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与创新第四章: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4.1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目的4.2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步骤4.3 文学鉴赏的标准与方法4.4 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与互动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5.1 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5.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5.3 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5.4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六章: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6.1 文学类型的分类与特点6.2 诗歌、小说、戏剧等主要文学体裁的特性6.3 体裁交叉与创新的审美效果6.4 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七章:文学主题与思想内容分析7.1 文学主题的定义与功能7.2 文学主题的来源与表现7.3 文学思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7.4 文学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第八章:文学形象与意象研究8.1 文学形象的构成与分类8.2 文学意象的创造与表达8.3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审美价值8.4 文学形象与意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文学风格与流派研究9.1 文学风格的定义与特点9.2 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表现9.3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9.4 文学风格与流派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十章:文学理论的当代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10.2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10.3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0.4 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重点关注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013文学理论·文学创作
□再造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浮现储存的生活印 象。
这种浮现,往往需要一个支点,一个启示 ,一个刺激信号,也就是说,它总是要 由 此及彼地展开,人们因之将其称为联想。
□创造想象是在原有生活印象中加入新成分, 使特定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想象。
L/O/G/O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作家的创作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作品的数 量,而是取决于其创作有没有与众不同 的 特点。创作特色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创作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 ★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 ★有无创作个性是辨识作家创造性的重要 标志。
1 .创作个性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
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 乎其外,故有高致。
——“感物”强调主体的作用,又注意到生活经 验对主体之“感”的激发。
“感物说”的衍化
文学创作“发愤说” • 司马迁“发愤著书”论; • 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夫和平之音
(2)风格的形成
□ 主观因素 有作家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因素,最核 心的是作家的个性和创作个性,以及形成 个性和创作个性的种种生活条件,如一个 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等。
□ 客观因素 不是作家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源于社 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如一个特 定的时代。
(3)风格的二重性
风格在人们的理解中往往带有肯定的 色彩,但风格对于作家而言也有消极的 影响。
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 拜路尘。”
——“文”与“人”之所以有距离,源 于文学虚构和创作心理的微妙关系。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作者个人因素
作者经历
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遭遇等个人因素会对其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产生影响。例如, 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可能在其作品中传达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创作意图
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这决定了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作家可能通 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或意象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读者接受因素
多义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多种意义,不同读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解读。
不确定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时会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 使得读者无法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需要读者通 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填补这些空白。
历史与发展
历史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并不是现代文学的 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 始探讨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随着现 代文学的发展,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逐 渐被重视和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 内容之一。
案例三:围城中的话语蕴藉属性
总结词
围城中通过讽刺和幽默的话语,展现了话语蕴藉属性 的独特魅力。
详细描述
在《围城》中,钱钟书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话语,揭示了 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中的话语不仅具有表 面的意义,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思考。这种话 语蕴藉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 达上更加含蓄、深刻,为作家提 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空间, 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深化作品的主题
通过话语的蕴藉,作家可以更深 入地挖掘和呈现主题,使作品的 主题更加深刻、复杂,引发读者 深入思考。
增强作品的审美体
验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审 美上更具层次感和深度,为读者 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转”与“自 转”
杨晦1899—1983
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 比是太阳。……文艺也有 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 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 定,……这中间是有一种 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 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 文艺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 这就是文艺自转律。
杨晦:《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
三、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 文学的潜在价值:一个文学文本
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特定的价值内 容,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环境、读 者文化素养等外部的原因,其价 值在一定的时期或在一定的范围 内还没有获得实现。 • 文学的显在价值:比较明显地得 以实现的价值。 • 潜在价值和显在价值可以相互转 化。
文学历时态价值的多样性
文学价值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减, 会随读者口味和社会变化而变动。
果戈理
Eugene O'Neill 1888~1953
优美型的文学审美功能:指一种作品通过“杏花春雨江南” 式的柔和秀丽气质的传达,让读者获得愉悦舒适的体验和沉 醉的功能。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对文学真善美价值的评定
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映
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表现现实的内容
纯洁高尚的境界,净化和塑造读者的灵魂 精神的自由,抵御物欲的引诱
技术与技巧、虚拟与想象的创造
历史进程的参与者 批判意识、前瞻意识和反思能力
人民本位观,创造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作品
陈忠实
第二节
文学的功能
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歌德
一本书与一场伟大的战争
斯托夫人
Harriet Beecher Stowe 1811~1896
文学的教育功能
• 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
净化人们的心理境界、增强人们改造生 活的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电 影 《 家 》
巴金
悲剧是一所道德学校。纯戏剧与道德课本的唯一 区别,即在于悲剧的教训完全化作了情节。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文学的主要功能:
• 认识功能 • 教育功能 • 审美功能 • 对应真善美价值内涵
复杂多样的功能:
• 情感体验功能、净化功能、评价功能、交际功 能、预测功能、信息功能、凝聚功能、益智功能、 娱乐功能、游戏功能、补偿功能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 身,……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 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 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 自传于后。
伏尔泰:《论悲剧》
教训孩子的是老师,教训成人的是诗人。
阿里斯托芬:《蛙》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 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 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 人类昔日的荣耀。
威廉· 福克纳: 《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
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 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 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 染;二曰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 化者也;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 义也;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 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 使出。
文学价值的群体性:
个体价值方式又会在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的 较大空间中组合成为整体价值。
假如文学所唤起的利益最后能够 渗透到人民大众的心里去,文学 就能成为伟大的东西了。
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
杜勃罗留波夫Н.А.
Добропюбов 1836—1861
文学的主导性价值 主导性价值是变动的。 主导性价值的宏观形态:真、善、美 三者的有机统一。 主导价值就是通过体现真、善、美来 影响和塑造人的情感与灵魂的。
•陶渊明的诗,在问世之后数百年间,
除获萧统首肯外,鲜有赞誉之辞。
•刘勰《文心雕龙》只字未提。 •钟嵘《诗品》列为“中品”。 •到宋代后,对陶诗的评价才越来越高。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时间因素 空间因素
时效性:指具体文本的价值,总是具有时间上的侧重,在某时段中可 能体现得充分一些,在某时段中则可能体现得弱一些甚至没有体现。
的价值中才能找到它的根源与动力。
一方面,文学的价值除了来自表现对象中的价
值因素外,其自身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价值体 现。
价值的实现过程 (接受)
读者通过对文本符号的解读,充分整个文本 建构中所起的价值主导作用。
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水准作为前
指文学可以帮助人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的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人对社会和 人类行为理解的功能。
作为“认识”的弱点:
•含蓄性、虚构性
•多义性、歧义性
司各特
勃朗特姐妹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 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 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 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 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 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指文学可以具有满足人的美感和情感需
求,使人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进入自由的 境界,从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 而全面解放方向发展的功能。
审美功能往往居于主导性的地位
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 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文学各种 功能协调统一的前提性条件。
文学审美功能的类型
•人文性价值
•伦理性价值
•审美性价值 •文化性价值
•交往性价值
•科学性价值 •商业性价值
文学价值的性质与内涵
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短暂价值和长久价值 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
显在价值和潜在价值
• 正面价值:那些寄寓着对自由美
•
好的不懈追求、与时代社会的前 进方向相适应、抑恶扬善的文学。 反之,其价值指向就可能是负面 的、消极的。
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价值”:事物的对象属性及其对人的意义。
文学价值的两个层面
科学认识:文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主体判断:文学属性在何种意义上满足人的需要。
认识文学的价值
价值的生成过程 (创作)
一方面,只有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本身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真—知识价值
善—道德价值
本质上的一体性和同构性
美—审美价值
根源:文学活动体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文学的合规律性
•文学要符合它的存在方式,须用语言形
象将人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艰难、执著、 勇敢及愉快呈现出来。
文学的合目的性
•文学要反映人类追求和行为中的自律,
要能取得一个使人倾心的思想基点和情 感立场,并且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
相对性:作品价值需要阅读接受后才能释放和实现。同
一作品,时代和读者不同,其价值因素也会不同。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 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 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 秘事。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
认识文学价值观
文学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于彼时彼地基于一定 思想文化和实践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对于文学价 值的体验、认识和判断尺度,也可以说是不同主 体对待文学价值的选择和态度问题。
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节
文学的价值
一、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文学的价值主要是指文本价值,它是作家 艺术表现生活所创造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相 统一的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价值
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悲剧型 喜剧型
优美型
阳刚型
悲剧型的文学审美功能:指一种作品通过展现美好的社 会或人生价值的毁灭,来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以巨大的心灵 震撼获得情感陶冶与升华的功能。
《 琼 斯 皇 》 海 报
奥尼尔
Eugene O'Neill 1888~1953
喜剧型的文学审美功能:指一种作品通过把无价值或负 价值的东西撕破,让读者在对滑稽的嘲笑中获得轻松快感的 功能。
提来感受作品、理解形象,并在文本的引导下 完成文学的“二度创造”。
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
绝对性:指在文学文本中价值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
曹雪芹写《红楼梦》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个在创作中对社会价值和价 值关系进行选择并凝聚为文本承 载形态的艰苦过程。 《红楼梦》具有某种绝对性文 学价值。
非功利性
各种文学功能都存在于整体之中,具有整体性。
来源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整体的表现与反映。 来源于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来源于文学的语言艺术性特征。
文学功能,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性的功能。
服务于理智
服务于教化
服务于休闲 服务于娱乐 服务于审美
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
曹丕:《典论•论文》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 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 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 青”所表现的是永恒。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朱光潜
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区别
一
功能种类
二
三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理性
文学内涵
功利性
审美功能、 娱乐功能 直觉、感性 文学形式
• 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反映,是文学“为什么人”、“为谁服务” 这一根本问题的反映。
文学价值取向的失衡
文学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同非文 学的各种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 现象,或者就是文学以外的因素在价 值取向上起了主导作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