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_鲁迅 详细解析
鲁迅《祝福》原文赏析四篇
![鲁迅《祝福》原文赏析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16fea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f.png)
鲁迅《祝福》原文赏析四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原文赏析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鲁迅《祝福》原文赏析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鲁迅《祝福》原文与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7f5b4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7.png)
鲁迅祝愿原文旧历的年末毕竟最像年末,村镇上不用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深重的晚云中间不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激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土鲁镇的。
虽然故土,但是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当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无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须,一会面是寒暄,寒暄以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 以后即痛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不是借题在骂我:由于他所骂的仍是康有为。
但是,讲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斋里。
次日我起得很迟,午餐以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仍旧。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愿”。
这是鲁镇年关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专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以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种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受,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旧是放爆竹。
年年这样,家家这样,——只需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这样。
天气愈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繁忙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斋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抟老祖写的,一边的春联已经零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畅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仿佛未必完整的《康熙词典》,一部《近思集注》和一部《四》。
无怎样、我明日决要走了。
何况,向来到昨天遇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可以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的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遇她;并且她瞪着的眼睛的,就知道显然是向我走来的。
鲁迅的《祝福》赏析
![鲁迅的《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37639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5.png)
鲁迅的《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的《祝福》赏析,欢迎阅读。
文章写于1924年9月,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文章主要描述了封建礼教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对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批判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
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罪恶。
从语言上看,作品准确精练,生动传神,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借人物之口直接倾诉人物的感情,真挚朴素,无雕琢之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心:本文描述了祥林嫂被迫再嫁到鲁镇后,又被公公婆婆当做奴隶般地使唤的悲惨遭遇。
写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所受的迫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的丑恶。
封建思想的毒害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显然已经摆脱了被卖的境况,可以做稳婆了,她非常高兴。
但是,高兴之余,难免又陷入了失望,因为她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这就是说,在鲁镇,她依然受着一切旧势力的迫害。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相识,却并不认为他好,甚至还厌恶他。
那么鲁四老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这样交代:鲁四老爷是乡下人,心里有些旧意识。
他是新时代的新思想、新道德的反对者,是热情支持祥林嫂再嫁的人,而且似乎还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信奉者。
象征。
在这里,鲁四老爷是古代权威、礼教的象征。
而“我”则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人。
“我”对旧世界和礼教的反抗,最终都必须靠别人来帮助。
所以,祥林嫂的“不幸”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不幸,她的不幸命运具有极大的典型性。
作者所要表现的实质,仍然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的一切遭遇,正是她不能挣脱、不肯挣脱的奴隶性的表现。
她的死,是她那个年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鲁四老爷所谓的“作主”、“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展现。
深刻的现实内容和辛辣的讽刺笔调,构成了《祝福》鲜明的艺术特色。
祥林嫂的一生,不仅是她自己的不幸,更是整个旧社会的不幸。
因此,祥林嫂的不幸是社会的,更是民族的。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aff28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9.png)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所写的一篇小说,作品以一个叫阿Q的底层小人物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一系列得失和心理变化,深刻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悲哀。
文中通过描写阿Q从被别人踢倒到揍别人为止的一系列行动,一方面表现了他弱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倔强和勇敢。
在他的失败面前,阿Q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爬起来,迎接下一个挑战。
但这样的竞争无疑是残酷的,他在市街上听到别人议论自己的时候,自感居于社会底层的阿Q,深受自卑,他认为别人都针对自己,诋毁自己。
这种自卑和心理刺痛使他觉得十分痛苦。
在阿Q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他渴望祝福,但却始终无法获得。
祝福本身是一种期望,而阿Q最大的期望就是摆脱自己居于社会底层的境遇。
他一次又一次地奋斗,全力以赴,想要证明自己,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他最后成为杀人犯,他内心的“心理勇气”却是值得推崇的。
以阿Q的身份为一般劳动者去反映中国社会底层人的悲哀,这是鲁迅先生一贯所倡导的思想,阿Q的形象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人格。
在这个形象之中,人们看到了一般人应该拥有的良好品质: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姿态以及不屈的精神。
同时,在打破鱼龙混杂、扼杀人性的压迫和奴役下,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悲哀和苦难。
鲁迅先生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分析,以及对环境的机智切中,使这个人物充满生命力,在作品中鲜明地诠释了这一社会主题。
可以说《祝福》是鲁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篇,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国民思想状况有着极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影响至今。
总之,《祝福》是一篇耳熟能详的名篇,它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出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的悲哀和苦难,展现出了竞争残酷与社会压迫下人性的扭曲。
阿Q这个形象成为了鲁迅先生一生中最伟大的创作之一,余音不绝。
他的讽刺,在表面看来是对社会的批判,但在人物描写和心理分析中,也显露出消极与深刻意义,从而对人们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祝福》不仅是鲁迅先生思想的领航又同时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痛楚和变革。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02512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c.png)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在旧历年底的夜晚,鲁迅回到了他的故乡鲁镇。
虽然已经没有家,但他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鲁四老爷是他的本家,比他大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们寒暄之后,谈话并不投机,于是鲁迅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第二天,鲁迅很晚才起床,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变老了些。
家中却忙碌不止,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的好运气。
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杀鸡、宰鹅、买猪肉,女人们绞丝银镯子,洗肉的时候臂膊都浸在通红的水中。
煮熟后,插上筷子,称为“福礼”,五更天陈列起来,并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前来享用,男人们拜完后放爆竹。
这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今年自然也如此。
当天下午,天色阴暗,下起了大雪,雪花大如梅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回到四叔的书房里,瓦楞已经雪白,房间也显得明亮,朱拓的大“寿”字挂在墙上,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另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桌子上放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鲁迅觉得无聊,决定第二天就离开。
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情让我无法安心。
我在镇东头探访朋友,走出来时,在河边遇到了她。
她的变化非常明显,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已经全白,脸色黄中带黑,消失了先前的悲哀神色。
她提着竹篮,里面只有一个破碗。
她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看起来像一个乞丐。
我以为她会向我要钱,但她却问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安,因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但她似乎很在意,希望有,又希望没有。
我觉得不必增加她的痛苦,所以我说:“也许有吧,我猜。
”她又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很吃惊,只好支吾着回答,但我知道自己是个愚人,无法回答她的问题。
最后,我只好说:“我说不清楚,究竟有没有魂灵。
”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转身就走,匆匆回到了四叔的家。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9e0832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b.png)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鲁迅祝福分析鉴赏《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下面是鲁迅《祝福》分析鉴赏,一起来看看吧!祝福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的一篇短篇小说收于《彷徨》之中,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体现出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暗指彻底反帝反封重要性,宣传革命思想。
全文的写作背景实在辛亥革命结束后,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却有出现的地主官僚统治的时代。
国内战争频发,人民保受战争之苦和官僚地主的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
虽然传统的专制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传统的封建礼教仍然深深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古代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她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无情的婆婆更是狠心的想要将她卖掉。
在她费劲千辛万苦逃脱后她第一次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去做佣工。
在此期间她备受鄙视和欺辱,但是这并没有使她逃脱被卖掉的命运,很快她就被她的婆婆给抢了回去并卖到了贺家成亲。
而她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是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祥林嫂在这一段时间内过上了相对安稳快乐的日子,然而这样幸福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不久贺老六就因为伤寒病复发而远离了人世,而她的苦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不久之后她的唯一的亲人她的儿子阿毛也在她外出干活的时候被狼吃掉了。
接连经受了两次如此重大打击的祥林嫂被现实折磨的丧魂落魄,精神萎靡不振人也没有从前那么有精神了。
这样的祥林嫂受生活所迫又一次来到了鲁镇来到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虽然对她俩次克死丈夫的事很在意但是还是最终留下了她。
但是鲁四老爷从内心深处看不起祥林嫂,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鲁四老爷仍然不让她摆供品仍然歧视她。
最终伤心欲绝的祥林嫂死在了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中。
最新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最新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483f2cda38376bae1fae0c.png)
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祥林嫂没有抵抗的力量,最终悲凉的死去,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吃人”的人操控着,她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她没有做错什么!因为她的改嫁完全是被这些人所逼迫的,可这些人还无情的把她杀死,他们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一群社会的怪胎罢了。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ac6d4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6.png)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0c0c39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d.png)
鲁迅《祝福》解读鲁迅《祝福》解读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祝福》解读篇1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鲁迅先生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先生祝福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f0f5e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7.png)
鲁迅先生祝福原文及赏析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中国文艺界对他的死亡感到十分惋惜,纷纷向他发出最后的祝福。
在这些祝福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鲁迅先生的遗言。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祝福的原文及其赏析。
一、原文鲁迅先生的遗言为:“临死,我仍然要为善的人祝福,可是我不能为恶人祈祷。
我心里常常想起中国的无数的苦命的老百姓,我也为救中国的未来,祈求那一个在上面管天管地的神仙,赐我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好使我借着这个声音,向中国人讲演真理,向他们提出救国救民的办法。
”二、赏析1、鲁迅先生的遗言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关怀和祝福之情。
在这段话中,鲁迅先生明确表示了他不能为恶人祈祷,但是他仍然会为善良正直的人祝福。
他还表达了对中国百姓的关切之情,希望为他们带来真理和救济。
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心和人民情怀。
2、鲁迅先生在祝福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他期望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借以向中国人宣扬真理和提供救济。
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在艰难的时刻依然坚信自己的使命,不断努力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3、鲁迅先生的遗言也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不忘忠诚和真理,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
他的遗言中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但充分表现了他坚强的心灵和对未来的信任。
他用自己的生命,宣告了自己对中国的爱和对真理的坚守。
总之,鲁迅先生的遗言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心和对中国人民的关切之情。
他的遗言中始终弥漫着真理和光明的气息,饱含着对中国的希望和信心。
这段话语虽然在他去世百年后,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真理、信念和爱国精神,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每个人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祝福课文解析
![祝福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0b26f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5.png)
祝福课文解析1. 《祝福》赏析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要写出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变化过程,无疑,眼睛的刻画是最重要的。
鲁迅先生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是鲁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
“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
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可没料到,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
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
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fa485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3.png)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鲁迅名篇《祝福》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篇1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
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e297c269eae009591bec76.png)
鲁迅祝福原文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4641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d.png)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f628e1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a.png)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下面是鲁迅《祝福》分析鉴赏,一起来看看吧!祝福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的一篇短篇小说收于《彷徨》之中,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体现出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暗指彻底反帝反封重要性,宣传革命思想。
全文的写作背景实在辛亥革命结束后,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却有出现的地主官僚统治的时代。
国内战争频发,人民保受战争之苦和官僚地主的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
虽然传统的专制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传统的封建礼教仍然深深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古代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她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无情的婆婆更是狠心的想要将她卖掉。
在她费劲千辛万苦逃脱后她第一次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去做佣工。
在此期间她备受鄙视和欺辱,但是这并没有使她逃脱被卖掉的命运,很快她就被她的婆婆给抢了回去并卖到了贺家成亲。
而她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是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祥林嫂在这一段时间内过上了相对安稳快乐的日子,然而这样幸福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不久贺老六就因为伤寒病复发而远离了人世,而她的苦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不久之后她的唯一的亲人她的儿子阿毛也在她外出干活的时候被狼吃掉了。
接连经受了两次如此重大打击的祥林嫂被现实折磨的丧魂落魄,精神萎靡不振人也没有从前那么有精神了。
这样的祥林嫂受生活所迫又一次来到了鲁镇来到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虽然对她俩次克死丈夫的事很在意但是还是最终留下了她。
但是鲁四老爷从内心深处看不起祥林嫂,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鲁四老爷仍然不让她摆供品仍然歧视她。
最终伤心欲绝的祥林嫂死在了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中。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8951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8.png)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沉的悲剧色彩,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虚伪。
小说以倒叙的手法开篇,“我”回到故乡鲁镇,遇到了祥林嫂。
祥林嫂那“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读者对她遭遇的好奇和同情。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为不公。
先是丈夫的去世,让她被迫改嫁。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改嫁被视为不贞不洁,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尽管她努力抗争,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和儿子阿毛的相继离世,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她再次回到鲁镇,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不祥之人”,被人们所嫌弃和排斥。
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参与祭祀活动;镇上的人们对她的遭遇只是当作谈资,甚至加以嘲讽和戏弄。
在这样的冷漠和歧视中,祥林嫂的精神逐渐崩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周围人物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的冷漠和自私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残酷。
而那些与祥林嫂一同做工的女人们,虽然同为底层人民,却也对祥林嫂充满了偏见和歧视,这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对普通民众的毒害之深。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具深意。
鲁镇那“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年终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而祥林嫂在雪夜中孤独死去的场景,更是给人以无尽的凄凉之感,仿佛象征着她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生命。
从叙事结构上看,《祝福》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
明线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暗线则是“我”的见闻和感受。
通过“我”的视角,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也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和感染力。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ccc9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6.png)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鲁镇,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手脚伶俐,“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还能自食其力。
然而,命运却对她十分残酷。
先是丈夫去世,她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遭受了重创。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人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参与祭祀等重要活动。
而镇上的人们,也只是把她的悲惨遭遇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带着几分嘲笑和冷漠。
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同情和安慰,但换来的却是更多的厌烦和歧视。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害。
祥林嫂深受“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改嫁是一种罪过,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恐惧。
同时,她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钱去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被歧视的命运。
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它不仅束缚了人们的身体,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和揭示主题。
鲁镇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也暗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在这里的根深蒂固。
此外,小说的叙事视角也非常独特。
作者以“我”这个回乡的知识分子为视角,通过“我”与祥林嫂的相遇和对话,展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无奈与困惑。
“我”既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又对无法改变她的命运感到无力,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彷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鲁迅1、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钝.响()牲醴.()寒暄.()瓦楞.()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蹒跚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嚎.()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敛.()讪讪..()赏鉴.()..()怔怔..()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诡.秘()门槛.()窈.陷()惴惴..()歆.享()3、文体知识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你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说说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活动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谈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所以说她最好的女人。
(2)但是,我们又说她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肖像描写找眼睛论特点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语言描写找对话论特点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行动描写•找行动论特点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着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
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与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小说中除了祥林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涉及到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何理解这些人,也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关键所在。
应该清楚的是,文章中的祥林嫂只是社会底层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她的麻木绝不是个性的,而是具有共性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毒害是根深蒂固的。
像文章中的“短工”、“柳妈”、“听故事的人”、“庙祝”、“贺老六”,甚至还有“卫老婆子”等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都和祥林嫂一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如卫老婆子)。
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其他小人物则是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具有普遍性的个体,只不过,这种毒害在祥林嫂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5、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6、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7、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本文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该怎样理解祥林嫂有一定的反抗性,改嫁时的“吵闹”,为改变处境捐门槛等等。
但她的反抗是自发的,带有封建礼教的痕迹。
她反抗的是不公正的命运。
但命运又是社会造成的。
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出吃人的本质。
3、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作品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祥林嫂进行摧残的四条枷锁:政权(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对祥林嫂的歧视和压迫)、族权(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神权(迷信思想——捐门槛)、夫权(婆婆有支配她人身自由的权力)。
【检测反馈】阅读欣赏(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4.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B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关键是对“即使”的理解,“即使”是“就使得”的意思,不是假设连词的“即使”)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我”的愤激之辞,“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无能为力,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6.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7.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
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