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
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
证严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音乐与画面激发学
一、 导语设计
生感官,故事激趣,
多媒体(配乐结合图片):
在 音 乐 与 图 片 的 出 使学生轻松进入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 示下,学生聆听教师 堂。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 听读课文,自由朗
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读,小组讨论解决疑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问,重点理解几个词 上,理解重点文言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语的活用:环、域、 字词,点拨学生疏
b、“夫环而攻之”。
2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理笔记
的基础上,搜集已
相关的名句有(多媒体出示):
有知识进行链接,
(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形成资源共享,丰
(2)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富学生知识积累,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同时是对文章主旨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导语设计
《人民解放军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链接诗词
固、威、顺,和重点 通重点句子,从整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句子翻译
体上理解文言文,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 小组讨论交流
为后面的探究做好
么?
铺垫。
四、重点研读
1、结合问题分组探究作者的思路。
分组探究教师出示
明确:
的问题组,从整体上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主动探究入手,
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 明确论证过程 再逐渐引导学生对
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 仿,最后推出论点。
整个篇章的理解和 梳理,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
4、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 对比两篇课文,小组
明确本文论述的核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
心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 根 据 自 己 已 有 的 知 丰 富 学 生 知 识 积
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 识积累,为课文补充 累,增强阅读兴趣。
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 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集体交流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深入 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齐读课文
2、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 找 出 自 己 喜 欢 的 段 言之成理即可,培
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 出 示 的 重 点 字 词 在 句子的基础上明确
“忍”、“过”、“入”、“出”、“敌”、“生”、“死”等 书 上 标 出 , 强 化 记 中心论点。从整体
词的用法。
忆。
上把握文章思路,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
比较两篇文章异
【2019-2020 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学科
教 学 目 标
语文 课 题
18、孟子二章
知识 1、 积累古汉语知识。 能力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课型
过程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
方法 格
情感 帮助学 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 态度 “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 与前面段落的关系 生理解而言有些难
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度,所以先设计了
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 交流理解
前两个问题,由学
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
(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听读磁带,小组内思 考、讨论教师出示的 问题
(3)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
上有何不同?
根据学习情况抽取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译文,重点翻译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 二、三段,根据教师 在理解字词、疏通
上有何共同的特色?
讨 论 在 论 述 重 点 和 再次细微的比较两
多媒体出示:
语 言 上 两 篇 文 章 的 篇文章异同,使得
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 异同,集体交流看法 学 生 认 识 逐 渐 清
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
晰。
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
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 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5、对两文中不懂得问题再次质疑。
学生质疑
尊重学生学情,弥 补课堂教学遗漏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知识积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 累,学生交流与课文
同?请列出两句。
观点相似的名句,整 让学生在理解文本
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事例
五、拓展延伸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
请为本文补充几个事例
学 生 回 顾 课 堂 学 习 更加明确本课学习
六、课堂小结:
的重点
重点,也是教师检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
查课堂教学效率的
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
很好手段。
长江》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进入课堂情境 这 首 诗 词 气 势
件。
恢弘,磅礴,引
出得人心者得
二、资料助读
天下,即自然,
多媒体出示:
又吸引学生兴
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
趣。
子。游说于齐梁之间, 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 学生交流有关孟
同,培养学生一点
于安乐”。
自 由 阐 述 自 己 对 文 比较鉴赏能力。
(3)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 中重要观点的理解
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 小组讨论两篇文章
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 结构异同 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
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 平安宁”环境中 讲述故事,
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
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
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 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多媒体出示:
过程,进而明确文
的后部分内容)
本主旨,这是课文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的重点,也是难点,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采用小组活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
动,为学生减小难
“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
学生收集相关事
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3)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
例,实现资源共享, 为今后作文准备写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聆听教师总结语,接 作素材,也是对文
五、课堂小结
受情感教育
本的再次解读。
同学们,于我们个人而言,这篇文章让我们深受启发,要想成功, 必定会经过种种磨砺,正如冰心先生所说,成功的花,不要羡慕 它现时的明艳,其实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于一个国家 而言,只有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才有长足的发展。希望大家好 好体会。
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 落,畅谈自己喜欢的 养学生的感悟力
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 理由
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
论点隐含其中) 3、探究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的什么关系,明确论证过程
齐读第三段
多媒体出示: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 分 组 探 究 最 后 一 段 本文论证过程对学
把握课文行文思路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
的前部分内容)
重点探究课文思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路,理解作者行文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
度,充分尊重学生
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 “人和” 理 解 文 本 最 后 一 段 对文本的解读,同
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
的论述作用
时针 对学生暴露
2、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
的问题,有针对性
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
学生交流相关事例 的再解读。
(5)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相关的事例有:
(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
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
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
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 的资料,了解《孟 生的时代差异,
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
子》相关知识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的理解课文内
容。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
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的点拨。
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3、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 齐读课文
样的效果?
赏析语言特色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
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分组讨论
4、探究讨论:
明确主旨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课堂小结,使得课 堂结构更加完整, 同时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
作 业 1. 针对本文的学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设 2.从网上看一下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 计
总论点
板 书 设 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分论点
论据(事实) 道理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城小环攻不胜 (有天时无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 自由阅读,整理
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笔记
了解相关资料,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
增强学生对写
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
作背景的了解,
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 阅读多媒体出示 缩 短 文 本 与 学
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 兵强、粮多 (有地利无人和)(“人和”实质)
却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开篇立论
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 10
《孟 子》
论点
论据 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
生于忧患 (正面)
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 子的故事、名言
“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 等相关资料,教
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 师出示整理好的
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 助读资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