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D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和专家意见
推荐强度(I级最强,IV级最弱)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较确定,多数可选择 2. 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不太确定,个体化选择 3. III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更不确定,慎重选择 4. 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最不确定,非常慎重选择

岩下窦:位于颞骨椎体下缘
• 海绵窦经岩上窦注入横窦
• 海绵窦向后经岩下窦注入颈内静脉
• 上矢状窦
• 下矢状窦 直来自百度文库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颈内V
二、脑部静脉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背上V:引流大脑半球凸面背侧的 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大脑上V
内上V:引流大脑半球内侧面大部 分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4. 本病多数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 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 在10 d以上。
病因和危险因素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 CVST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病,成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多在20~30岁,男女之比 为每年1:1.5~5,常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病史。年龄及病变 部位与病因或危险因素有一定关系。
4. D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 前 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2. 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 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3.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系统 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前言
A.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 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 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
B.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2年编写 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进 行修订。适用于神经科和相关学科医生,作为临床工作中选 择较好诊治方案的参考。
流行病学特点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 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加拿大报告18 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0.67/10万,新生儿占43%;荷兰的报告中,成人发 病率为1.32/10万,其中31~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2.78/10万;女性产褥期 CVST发生率较高,可达10/10万,约占所有CVST的5%-20%。


浅支:引流侧裂周围脑回以及额叶

大脑中V 外侧凸面及眶叶外侧脑回的血流。

进入海绵窦。
V
引流侧裂内各脑回的血液。
• (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的一半部在小脑幕 处与直窦相连。
• (3)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结处向后与上矢 状窦的后端融合而成窦汇。
1.颅内大的静脉窦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4)横窦:最大的静脉窦,位于枕骨粗隆两侧,在枕骨及 颞骨内面向外侧横行,继续向前下由改名为乙状窦,(该
部围绕颞骨乳突而呈乙状)。未端续于颈静脉孔,出颅与
4. 推荐意见:CVS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建议积极查找各种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和血液瘀滞的因素及排除感染的可能性(I级推荐)。
颅内静脉的特点及发病机制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系统解剖特点
1.颅内静脉分支远比动脉丰富,相互吻合成网。 2.颅内静脉没有静脉瓣,静脉血液回流依靠 静脉压压差。 3.颅内外静脉相互沟通,静脉血液顺压力差 可以逆流。
C. 本指南对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的评定标准见文献。
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或1个样本量 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
2.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3. 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 或病例对照研究
二、颅内静脉系统
颅内静脉系统分为大脑浅静脉、深静脉和静 脉窦。
1.颅内大的静脉窦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硬脑膜窦:硬脑膜本是由两层合成,在某些部位两层 分开,面衬由内皮细胞构成静脉窦,窦壁不含平滑肌 ,无收缩性。
•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前始自额骨的 鸡冠,向后在枕骨内粗隆处与横窦相通,接收由大脑 上V而来的静脉血。
2. 病因或危险因素可区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常继发于头面部或其他部 位化脓性感染或非特异性炎症;后者则多与高凝状态、血液瘀滞、血管壁损 伤以及各种颅内压过低等有关,部分原因不明。
3. 约85%以上的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包括:各种遗传性或继发性的 血栓形成倾向(如V因子Leiden突变、凝血酶G20210A突变、高同型半胱氨酸 血症、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缺陷)、妊娠、产后或口服避孕药物、各种 急慢性感染或炎性疾病、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或外伤等。婴幼儿以脱水 和围产期并发症多见,儿童以头面部急慢性感染多见,而成年女性则以口服 避孕药物和围产期并发症多见。总之,多种危险因素促使的血管壁损伤、血 流动力学异常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是CVST的主要发病机制。
2. 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 高,本病并不少见。
3. 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 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 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2013年一项对11400例CVST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调查显示,15-49岁为1.5%,50-64岁为2.8%,65岁及以上为6.1%。
颈内静脉沟通。
• (5)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其为结缔组织似海绵状,两 侧海绵窦绕垂体,连通成环,称为环窦。

∵眼静脉直接注入海绵窦

∴面部感染可能经眼静脉波及到海绵窦

∵窦内有颈内动脉、颅神经Ⅲ、Ⅳ、Ⅵ、Ⅴ1-2

∴出现相应症状
1.颅内大的静脉窦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硬脑膜窦:
• (6)岩上窦:位于颞骨椎体上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