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2)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33习题12.1第1,2,3,4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 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ACAD=ADBD=C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1、2.【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 ≌△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3习题12.2第1题.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2)(SAS)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 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 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C=DC∠1=∠2BC=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 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 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9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第2、3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3)(ASA)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 (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2013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2013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课题:12.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动态研究几何意识.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

设计一系列问题,给出三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进面引入本节问题的主题,强化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提供学生发现规律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的一节课、只要实际操作不出错、学生一定能学好。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教学教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问题: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归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学生动手操作⑴在纸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并剪下,然后说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和每个角的对边、每个边的对角.⑵问题:如何在另一张纸板再剪一个三角形DEF,使它与△ABC全等?3.板书课题:全等三角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着“全等于”如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记作:△ABC≌△DEF二、探究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1。

问题:你手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如果任意摆放能重合吗?该怎样做它们才能重合呢?2.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⑴。

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时,并不一定能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重合到一起(或相同的边重合到一起)时它们才能完全重合。

这时我们把重合在一起的顶点、角、边分别称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人教版)

第12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重点)2.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这类图形在几何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对应元素【类型一】全等形的认识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下图中的图形是全运会的会徽,其中是全等形的是()A.(1)(2)B.(2)(3)C.(1)(3)D.(1)(4)解析:根据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进行判断.由此可以判断选项D是正确的.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将两个图形叠合起来观察,看其是否能完全重合,有时还可以借助网格背景来观察比较.【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如图,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解析: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分别写出对应边与对应角即可.C E;ADO与△AEO的对应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方法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形,另外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了.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三角形的角或边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解:∵△ABC≌△DEF,∠A=70°,∠B=50°,BF=4,EF=7,∴∠D EF=∠B=50°,BC=EF=7,∴CF=BC-BF=7-4=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考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和线段的长,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形.【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的综合运用如图,△ABC≌△ADE,∠CAD=10°,∠B=∠D=25°,∠EAB=120°,求∠ACB 的度数.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EAB=∠EAD+∠CAD+∠CAB=2∠CAB+10°=120°,即∠CAB=55°.然后在△ACB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ACB的度数.解:∵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 △+∠CAD+∠CAB=2∠CAB+10°=120°,∴∠C 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即∠ACB的度数是100°.方法总结:本题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综合考查,解答问题时要将所求的角与已知角通过全等及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三、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首先展示全等形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总结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最后 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通过实例 熟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 1 课时 “边边边”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2.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 过程.(重点)3.在复杂的图形中进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①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 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①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 完整的三角形.如图②,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如果△ABC ≌ △A ′B ′△C ′,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 ABC 与 △A ′B ′C ′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 AB =A ′B ′,BC =B ′C ′,CA = C ′A ′,∠A =∠A ′,∠B =∠B ′,∠C =∠△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 ABC ≌ △A ′B ′C ′. 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 等.这种说法对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类型一】 利用 SS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图,AB =DE ,AC =DF ,点 E 、C 在直线 BF 上,且 BE =CF △.求证: ABC ≌△DEF .“解析:已知△ABC与△DEF有两边对应相等,通过BE=CF可得BC=EF,即可判定△ABC≌△DEF.⎧⎪BC=EF,证明:∵BE=CF,∴BE+EC=EC+CF,即BC=EF△.在ABC和△DEF中,∵⎨AB=DE,∴⎪⎩AC=DF,△ABC≌△DEF(SSS).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类型二】SSS”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进行证明或计算如图所示,△ABC是一个风筝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D⊥BC.解析:要证AD⊥BC,根据垂直定义,需证∠1=∠2,∠1=∠2△可由ABD≌△ACD证得.⎧⎪AB=AC,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BD=△C D,∴ABD≌△⎪⎩AD=AD,ACD(SSS),∴∠1=∠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2=180°,∴∠1=∠2=90°,∴AD⊥BC(垂直定义).方法总结:将垂直关系转化为证两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的间接应用.【类型三】利用“边边边”进行尺规作图已知:如图,线段a、b、c△.求作:ABC,使得BC=a,AC=b,AB=c.(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解析:首先画AB=c,再以B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以A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一点C,连接BC,AC,即可得到△ABC.△解:如图所示, ABC 就是所求的三角形.方法总结:关键是掌握基本作图的方法,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类型四】 利用“SSS ”解决探究性问题如图,AD =CB ,E 、F 是 AC 上两动点,且有 DE =BF .(1)若 E 、F 运动至图①所示的位置,且有 AF =△C E ,求证: ADE ≌△CBF . (2)若 E 、F 运动至图②所示的位置,仍有 AF =△C E ,那么 ADE ≌△CBF 还成立吗?为什 么?(3)若 E 、F 不重合,AD 和 CB 平行吗?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 AF =CE ,可推出 AE =CF ,所以可利用 SSS 来证明三角形全等;(2)同样利用三边来证明三角形全等;(3)因为全等,所以对应角相等,可推出 AD ∥CB .⎧⎪AD =CB ,解:(1)∵AF =CE ,∴AF +EF =CE +EF ,∴AE =CF △.在 ADE 和△CBF 中,∵⎨DE =BF ,∴⎪⎩AE =CF ,△ADE ≌△CBF .⎧⎪AD =CB ,(2)成立.∵AF =CE ,∴AF -EF =CE -EF ,∴AE =CF △.在 ADE 和△CBF 中,∵⎨DE =BF ,⎪⎩AE =CF ,∴△ADE ≌△CBF .(3)平行.∵△ADE ≌△CBF ,∴∠A =∠C ,∴AD ∥BC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要明确无论 E 、F 如何运动,总有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在图形中 要分清.三、板书设计边边边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 ”. 2.“边边边”判定方法可用几何语言表示为:⎧⎪AB =A 1B 1,在△ABC 和 △A 1B 1C 1 中,∵⎨BC =B 1C 1,∴△ABC ≌ △A 1B 1C 1(SSS). ⎪⎩AC =A C ,1 1“A D F B本节课从操作探究活动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边边边”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辅助线的构造上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添加合理的辅助线,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边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一、情境导入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类型一】利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BC△.求证:AEF≌△BCD.解析:由A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由AD=BF可得AF=BD,又AE =BC,根据SAS,即可证得△AEF≌△BCD.⎧⎪AE=BC,证明:∵AE∥BC,∴∠A=∠B.∵AD=BF,∴AF=BD△.在AEF和△BCD中,∵⎨∠A=∠B,⎪⎩AF=BD,∴△AEF≌△BCD(SAS).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A.AB=DE,∠B=∠E,BC=EFB.AB=DE,∠A=∠D,AC=DFC.BC=EF,∠B=∠E,AC=DFD.BC=EF,∠C=∠F,AC=DF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考虑,只具备SSA时是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类型一】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或计算已知:如图,BC∥EF,BC=BE,AB=FB,∠1=∠2,若∠1=45°,求∠C的度数.解析:利用已知条定方法可证明件易证∠ABC=∠FB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ABC≌△FB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C=∠BEF.再根据平行,可得出∠BEF的度数,从而可知∠C的度数.⎧⎪BC=BE,解:∵∠1=∠2,∴∠ABC=∠FBE△.在ABC和△FBE中,∵⎨∠ABC=∠FBE,∴△ABC⎪⎩AB=FB,≌△FBE(SAS),∴∠C=∠BEF.又∵BC∥EF,∴∠C=∠BEF=∠1=45°.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类型二】全等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综合如图,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连接AE、CG.求证:(1)AE=CG;(2)AE⊥CG.解析:(1)因为已知条件中有两个正方形,所以AD=CD,DE=DG,它们的夹角都是∠ADG加上直角,可得夹角相等,所以△ADE△和CDG全等;(2)再利用互余关系可以证明AE⊥CG.证明:(1)∵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AD=CD,GD=ED.∵∠CDG=90°+∠ADG,⎧⎪AD =CD ,∠ADE =90°+∠ADG ,∴∠CDG =∠ADE △.在 ADE 和△CDG 中,∵⎨∠ADE =∠CDG ,∴△ADE⎪⎩DE =GD ,≌△CDG (SAS),∴AE =CG ;(2)设 AE 与 DG 相交于 M ,AE 与 CG 相交于 △N ,在 GMN 和△DME 中,由(1)得∠CGD =∠AED , 又∵∠GMN =∠DME ,∠DEM +∠DME =90°,∴∠CGD +∠GMN =90°,∴∠GNM =90°,∴AE ⊥CG .三、板书设计边角边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 2.“边角边”判定方法可用几何语言表示为:⎧⎪AB =A 1B 1,在△ABC 和 △A 1B 1C 1 中,∵⎨∠B =∠B △1,∴ ABC ≌ △A 1B 1C 1(SAS). ⎪⎩BC =B C ,1 13.“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从操作探究入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 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 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 3 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角边角”, 角角边”.(重点) 2.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3.“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角边角”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 找.(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 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块去?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究出答案,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点拨:显然仅仅带①或②是无法配成完全一样的玻璃的,而仅仅带③则可以,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类型一】应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AD∥BC,BE∥DF,AE=△C F,求证:ADF≌△CBE.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DFE=∠BEC,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AF=CE,然后利用ASA可证明△ADF≌△CBE.证明:∵AD∥BC,BE∥DF,∴∠A=∠C,∠DFE=∠BEC.∵AE=CF,∴AE+EF=CF+EF,∠A=∠C,⎧⎪即AF=CE△.在ADF和△CBE中,∵⎨AF=CE,∴△ADF≌△CBE(ASA).⎪⎩∠DFA=∠BEC,方法总结:在“ASA”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类型二】应用“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AC于E.AD与BE交于F,若BF=AC,求证:△ADC≌△BDF.解析:先证明∠ADC=∠BDF,∠DAC=∠DBF,再由BF=AC,根据AAS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证明:∵AD⊥BC,BE⊥AC,∴∠ADC=∠BDF=∠BEA=90°.∵∠AFE=∠BFD,∠DAC+∠AEF+∠AFE=180°,∠BDF+∠BFD+∠DBF=180°,∴∠DAC=∠DBF△.在ADC和△BDF∠DAC=∠DBF,⎧⎪中,∵⎨∠ADC=∠BDF,∴△ADC≌△BDF(AAS).⎪⎩AC=BF,方法总结:在“AAS”中,“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类型三】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B=AE,∠BAD=∠CAE,要使△ABC≌△AE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_.解析:由∠BAD=∠CAE得到∠BAC=∠EAD,加上AB=AE,所以当添加∠C=∠D时,根据“AAS”可判断△ABC≌△AED;当添加∠B=∠E时,根据“ASA”可判断△ABC≌△AED;当添加AC=AD时,根据“SAS”可判断△ABC≌△AED.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探究点二: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1)BDA≌△AEC;(2)DE=BD+CE.解析:(1)由垂直的关系可以得到一对直角相等,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AB=AC,利用AAS即可得证;(2)△由BDA≌△AEC,可得BD=AE,AD=EC,根据DE=DA+AE等量代换即可得证.证明:(1)∵BD⊥m,CE⊥m,∴∠ADB=∠CEA=90°,∴∠ABD+∠BAD=90°.∵AB⊥AC,∠ADB=∠CEA=90°,⎧⎪∴∠BAD+∠CAE=90°,∴∠ABD=∠CAE△.在BDA和△AEC中,∵⎨∠ABD=∠CAE,⎪⎩AB=AC,∴△BDA≌△AEC(AAS);(2)∵△BDA≌△AEC,∴BD=AE,AD=CE,∴DE=DA+AE=BD+CE.方法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解决线段之间的关系,比如线段的相等关系、和差关系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线段之间的转化.三、板书设计“角边角”“角角边”1.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2.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角边”或“AAS”.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寻找判定⎧⎪BF =CE ,⎩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可先把容易找到的条件列出来,然后再根据判定方法去 寻找所缺少的条件.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角边角”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 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方法“AAS”和“ASA ”的选择上混淆不清,还需要在今后 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第 4 课时 “斜边、直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 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 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 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 =∠D =90°,E 、F 在线段 BC 上,DE 与 AF 交于点 O ,且 AB =CD ,BE =CF .求证:△R t ABF ≌△R 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 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 BE =CF 可得 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 △R t ABF 与 △R 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 BF =CE .∵∠A =∠D =△90°,∴ ABF 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在 △R tABF 和 Rt △DCE 中,∵⎨⎪AB =CD ,∴△R t ABF ≌△R t DCE (HL).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 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AB=AD,AC=AC,⎩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类型一】利用“HL”判定线段相等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解析:根据“HL”证△R t ADC≌△R t AFE,得CD=EF,再根据“HL”证△R t ABD≌△R t ABF,得BD=BF,最后证明BC=BE.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R t ADC ≌△R t AFE(HL).∴CD=EF.∵AD=AF,AB=AB,∴△R t ABD≌Rt△ABF(HL).∴BD=BF.∴BD -CD=BF-EF.即BC=BE.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类型二】利用“HL”判定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图,AB⊥BC,AD⊥DC,AB=AD,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 t ABC≌△R t ADC,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BC,AD⊥DC,∴∠B=∠D=△90°,∴ABC与△ACD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C和△R t ADC中,∵⎨∴△R t ABC≌△R t ADC(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三】利用“HL”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1)Rt△APQ≌△R t CBA,此时AP=BC=5cm,可据此求出P点的⎪⎩PQ=AB,∴Rt△ABC≌△Rt QPA(HL),∴AP=BC=5cm;⎧⎪AP=AC,⎧⎪⎩“位置.(2)Rt△QAP≌△R t BCA,此时AP=AC,P、C重合.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可知:(1)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 t ABC与△R t QPA中,∵⎨AP=BC,(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 t ABC与△R t QPA中,∵⎨∴△R t QAP⎪PQ=AB,≌△R t BCA(HL),∴AP=AC=10cm,∴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四】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AB于D点,BE⊥AC于E点,BE,CD交于O点,且AO平分∠BAC.求证:OB=OC.解析:已知BE⊥AC,CD⊥AB可推出∠ADC=∠BDC=∠AEB=∠CEB=90°,由AO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证得AOD≌△AOE,根据ASA△证得BOD≌△COE,即可证得OB=OC.证明:∵BE⊥AC,CD⊥AB,∴∠ADC=∠BDC=∠AEB=∠CEB=90°.∵AO平分∠BAC,⎧⎪∠ADC=∠AEB,∴∠△1=∠2.在AOD和△AOE中,∵⎨∠1=∠2,⎪⎩OA=OA,⎧⎪∠BDC=∠CEB,∴△AOD≌△AOE(AAS).∴OD=OE△.在BOD和△COE中,∵⎨OD=OE,∴△BOD≌⎪⎩∠BOD=∠COE,△COE(ASA).∴OB=OC.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外,还有:SSS、SAS、ASA、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ASA”.两点,再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CD “AAS”以及“SSS”(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重点)2.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在S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作法如图,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E,F12于点M.若∠ACD=120°,求∠MAB的度数.知,AM是∠CAB的平分线,∴∠MAB=∠CAB=30°.⎧⎪DF=BD,⎧⎪CD=DE,⎩DE⎩解析:根据AB∥CD,∠ACD=120°,得出∠CAB=60°,再根据AM是∠CAB的平分线,即可得出∠MAB的度数.解:∵AB∥CD,∴∠ACD+∠CAB=180°,又∵∠ACD=120°,∴∠CAB=60°,由作法12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掌握角平分线的作图步骤,根据作图明确AM是∠BAC的角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角平分线的性质【类型一】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BD=DF.求证:(1)CF=EB;(2)AB=AF+2EB.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D到AB的距离等于点D到AC的距离,即CD=DE.再根据Rt△CDF≌△R t EDB,得CF=EB;(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ADC△和ADE全等得到AC=AE,然后通过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证明.证明:(1)∵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C⊥AC,∴DE=DC.∵在△R t DCF和△R tDEB中,∵⎨∴△R t CDF≌△R t EDB(HL).∴CF=EB;⎪DC=DE,(2)∵AD是∠BAC的平分线,⊥AB,DC⊥AC,∴CD=DE△.在ADC与△ADE中,∵⎨⎪AD=AD,∴△ADC≌△ADE(HL),∴AC=AE,∴AB=AE+BE=AC+EB=AF+CF+EB=AF+2EB.方法总结: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是两条“垂线段”相等.【类型二】角平分线的性质与三角形面积的综合运用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SABC=7,DE=2,AB=4,则AC的长是()A.6B.5C.4D.3解析:过点D作DF⊥AC于F,∵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DE=2,∴△S ABC=×4×2+AC×2=7,解得AC=3.故选D.⎧⎪CD=CD,DE=DF,“⎩1122方法总结: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高,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是常用的方法.【类型三】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综合如图所示,D是△ABC外角∠ACG的平分线上的一点.DE⊥AC,DF⊥CG,垂足分别为E,F.求证:CE=CF.解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F,再利用HL”证明Rt△CDE和△R t CD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证明:∵CD是∠ACG的平分线,DE⊥AC,DF⊥CG,∴DE=DF.在Rt△CDE和△R t CDF中,∵⎨∴△R t CDE≌△R t CDF(HL),∴CE=CF.⎪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离不开边,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可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板书设计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平分线的作法;2.角平分线的性质;3.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性质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角平分线的判定1.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重点)2.会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中新网和田2015年2月25日电,新疆考古团队近日在斯皮尔古城及周边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园林之城.如图,某考古队为进行研究,寻找一座古城遗址.根据资料记载,该城在森林附近,到两条河岸的距离相等,到古塔的距离是3000m.根据这些资料,考古队很快找到了这座古城的遗址.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在图中合理地标出古城遗址的位置吗?请你试一试.(比例尺为1∶100000)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类型一】角平分线的判定如图,BE=CF,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且DB=DC,求证:AD是∠BAC的平分线.解析:先判定△R t BDE和△R t CDF全等,得出DE=DF,再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知AD是∠BAC的平分线.证明:∵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BED=∠CFD,∴△BDE与△CDF 是直角三角形.在△R t BDE和△R t CDF中,∵⎨BE=CF,⎪⎩BD=CD,∴△R t BDE≌△R t CDF,∴DE=DF,∴AD是∠BAC的平分线.方法总结:证明一条射线是角平分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角相等;二是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类型二】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如图所示,△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AD平分∠EDF;②AE=AF;③AD上的点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④到AE、AF距离相等的点,到DE、DF的距离也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由AD平分∠BAC,DE⊥AB,DF⊥AC可得DE=DF,由此易得△ADE≌△ADF,故∠ADE =∠ADF,即①AD平分∠EDF正确;②AE=AF正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AO ,BO ,CO 都是角平分线,所以有∠CBO =∠ABO = ∠ABC ,∠BCO =∠ACO = ∠ACB ,∠ABC +故③正确;∴④到 AE 、AF 距离相等的点,到 DE 、DF 的距离也相等正确;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 D.方法总结: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时,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可以直接 得到线段或角相等.【类型三】 添加辅助线解决角平分线的问题如图,已知:△ABC 的∠ABC 和∠ACB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 D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解析:分别过点 D 作 DE 、DF 、DG 垂直于 AB 、BC 、AC ,垂足分别为 E 、F 、G ,然后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 DE =DG ,再利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证明.证明:分别过 D 作 DE 、DF 、DG 垂直于 AB 、BC 、AC ,垂足分别为 E 、F 、G ,∵BD 平分∠CBE , DE ⊥BE ,DF ⊥BC ,∴DE =DF .同理 DG =DF ,∴DE =DG ,∴点 D 在∠EAG 的平分线上,∴AD 是 ∠BAC 的平分线.方法总结:在遇到角平分线的问题时,往往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两边的垂线段,利 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或性质解决问题.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求角的度数在△ABC 中,点 O 是△ABC 内一点,且点 O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 =40°,则∠BOC 的度数为( )A .110°B .120°C .130°D .140°解析:由已知,O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所以 O 是内心,即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 12 2∠ACB =180°-40°=140°,∠OBC +∠OCB =70°,∠BOC =180°-70°=110°,故选 A.。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并体验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喜悦.(2)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多媒体课件、剪刀教师引入: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口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新课.探究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动手做.(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2)把手中的直角三角尺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直角三角尺和纸三角形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然后学生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2.观察.观察图12-1-1中△ABC与△A′B′C′重合的情况.师生共同总结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作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然后教师指出: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教师强调: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例如,△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 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例1如图12-1-2,已知△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和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的对应边及对应角.师生共同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N和△ACM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根据元素位置来找对应元素,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然后学生自主完成.解:对应角为∠BAN与∠CAM,∠ANB与∠AMC.对应边为AM与AN,BN与CM.探究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师让学生把△ABC沿直线BC分别进行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然后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如图12-1-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教师追问:那么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学生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板书) 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例2已知△DEF≌△ABC,AB=AC,且△ABC的周长为23 cm,BC=4 cm,求DE的长.教师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再进行分析,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解:因为△ABC的周长为23 cm,BC=4 cm,AB=AC,所以AB=AC=(23-4)÷2=9.5(cm).因为△DEF≌△ABC,∴DE=AB=9.5 cm.教师强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要注意规范书写格式.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顶点叫作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1 “边边边(SSS)”【知识与技能】(1)明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2)掌握“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3)能初步运用“边边边(SS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判定过程,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运用“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入:如图12-2-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请仔细观察,△ABC与△A′B′C′全等吗?你们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将剪下的三角形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探究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提出:(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给出两个条件呢?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按照下面的条件画一画: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一条边是3 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 4 cm和6 cm.学生分组讨论、画图、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展示结果.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如图12-2-2.只给定一个角时,如图12-2-3.(2)给出的两个条件: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如图12-2-4.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教师提出: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情况吗?(三条边,两条边和一个角,一条边和两个角,三个角)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已知三个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这节课只讨论第一种情况) 探究2:“边边边(SS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得A′B′=AB,B′C′=BC,A′C′=AC.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画法,再师生共同总结:(1)画B′C′=BC;(2)分别以点B′,C′为圆心,线段AB,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A′B′,A′C′,如图12-2-5.2.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3.学生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板演: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教师出示教材P36例1:在如图12-2-6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师生共同分析:要证明△ABD≌△ACD,只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分别相等.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AD是公共边(AD既是△ABD的边又是△ACD的边,我们称它为这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分析完之后,师生共同证明,教师板书过程:教师总结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全等条件的证明;二是罗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是写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这里要求注明判定方法.(注意强调书写过程的严谨性).探究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师:由三边分别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还可以得到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师生共同展示: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作法:(1)如图12-2-7,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2)中所画的弧相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教材P37练习第1,2题(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让两名学生板演,最后教师点评).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进行一些相关的计算和证明.2.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2 “边角边(SAS)”【知识与技能】(1)掌握“边角边(SAS)”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运用“边角边(S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知道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边和一对角相等时,不一定全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对“边角边(SAS)”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认识卡钳:如图12-2-8,把两根钢条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在图中,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测量工件内的槽宽,你们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之后进行简单的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课题.(板书)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探究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边角边(SA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图12-2-9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师生共同分析:要画一个三角形,首先要确定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教师出示作法,学生独立完成:如图12-2-9,(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2.引导学生剪下三角形,看是不是与原三角形全等.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教师补充: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能确定.用符号语言表示为(教师板书):教师强调:“SAS”中的“A”必须是两个“S”所夹的角.教师从而解决情境导入中的问题,卡钳测量工件内的槽宽的原理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测量的位置进行测量.接着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完成这道练习题(学生口答):图12-2-10中全等的三角形有(D).探究2: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边边角)教师提出:如果把“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改为“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点拨,画出反例图形,如图12-2-11.学生通过反例说明“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成立(即SSA不一定成立).教师出示教材P38例2:如图12-2-1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那么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可知,△ABC和△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在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教师让学生完成:教材P39练习第1,2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点评,并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书写.1.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注意“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3 “角边角(ASA)”“角角边(AAS)”【知识与技能】(1)掌握“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运用“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作图、证明等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作图、归纳、推理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运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1.复习旧知:(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表扬.2.教师引入: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板书课题)教师:已知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有两种情况,首先我们研究第一种情况,即两角及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探究1:“角边角(ASA)”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得∠A′=∠A,∠B′=∠B,A′B′=AB.教师指导△A′B′C′的作法:如图12-2-14,(1)作线段A′B′,使A′B′=AB;(2)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在A′B′的同旁画∠DA′B′,∠EB′A′,使∠DA′B′=∠CAB,∠EB′A′=∠CBA;(3)射线A′D与B′E相交于一点,记为点C′,即可得到△A′B′C′.2.将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3.教师让学生模仿上一节所学的“边角边”定理,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教师补充: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它们的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教师出示教材P40例3:如图12-2-15,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师生共同分析: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D=AE.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探究2:“角角边(AAS)”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改为“两角及邻边分别相等”,即“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教师出示教材P40例4:如图12-2-16,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DEF.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如果能证明∠C=∠F,就可以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DEF全等,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以证明∠C=∠F.学生分小组交流想法,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在△ABC中,∠A+∠B+∠C=180°,∴∠C=180°-∠A-∠B.同理∠F=180°-∠D-∠E.又∠A=∠D,∠B=∠E,∴∠C=∠F.在△ABC和△DEF中,∠B=∠E,BC=EF,∠C=∠F,∴△ABC≌△DEF(ASA).教师:我们从这道例题可以得到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教师紧接着让学生完成P41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教师最后总结:(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组角对应相等,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应选择判定方法“ASA”或“AAS”.(2)在运用“ASA”或“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同样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最后,教师提出: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全部结束.然后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做一个小结.学生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1.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3.到目前已经学习了四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4 “斜边直角边(HL)”【知识与技能】(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HL)”.(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投影:如图12-2-18,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其长度.你们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学生思考之后,回答: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教师继续指出:工作人员只带了一把卷尺,他测量了两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们相信他的结论吗?学生回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也许是全等的.因为它还有直角这个特殊条件.教师点评:有道理,但科学是严谨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板书课题)探究1:“斜边、直角边(HL)”教师: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教师出示教材P42探究5:师生共同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如图12-2-19):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图12-2-19(1)画∠MC′N=90°;(2)在射线C′M上截取B′C′=BC;(3)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4)连接A′B′.教师提问:Rt△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接着让学生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在Rt△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由此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教师出示教材P42例5:如图12-2-20,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师生共同分析:要想证明BC=AD,首先应寻找和这两条线段有关的三角形,这里有△BAD 和△ABC,△ADO和△BCO,其中O为DB,AC的交点,经过对条件的分析,发现△ABD和△BAC 具备全等的条件.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AC⊥BC,BD⊥AD,∴∠C与∠D都是直角.教师接着提问: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能用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能用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最后教师总结: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分别相等,或两条直角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全等.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各个条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为至少有一条边对应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对应边、角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按照以下思路寻求解题方法:(1)已知两边找夹角→SAS找直角→HL找第三边→SSS(2)已知两角找夹边→ASA找一角的对边→AAS(3)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对边→找一角→AAS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ASA 找边的对角→AAS找夹角的另一边→SAS紧接着,让学生完成:教材P43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直角三角形首先是三角形,所以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适合它.同时,直角三角形又是特殊的三角形,有它的特殊性,“HL”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课时一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掌握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2)利用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证明与计算.(3)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4)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5)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探索、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及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多媒体课件.复习引入教师提出问题:1.角的平分线的概念.2.点到直线(射线)的距离的概念.学生举手回答.探究1:角的平分线的画法教师引入:工人师傅常常用一种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12-3-1),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DAB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学生分组讨论,说明简易平分角仪器的原理,并写出证明过程.(教师提示: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教师:其实这种平分角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尺规作图: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先让学生讨论作法,再由教师总结作法,师生共同作图:(1)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于点M,交OB于点N.(2)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相交于点C.(3)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如图12-3-2.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你们能说明OC为什么是∠AOB的平分线吗?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可证明△MOC≌△NOC),然后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示并指导.探究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任意作一个∠AOB,作出∠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 的垂线,分别记垂足为D,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2.在OC上再取几个点试一试.3.通过以上测量,你发现了角的平分线的什么性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一起概括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先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结论,进而发现并找出结论中的隐含条件(垂直).最后让学生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并独立完成证明过程.接着师生共同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证明一个几何命题时,可以按照类似于以下的步骤进行,即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要证的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最后教师归纳: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直接推导出与角的平分线有关的两条线段相等,但在推导过程中,不要漏掉垂直关系的书写.以后涉及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垂线段时,可直接得到其相等,不必再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走弯路.教师出示例题:例1如图12-3-3,在△ABC中,∠C=90°,AM平分∠CAB,BM=5.2 cm,点M到AB的距离为3 cm.求BC的长.师生共同分析:只需补出点M到AB的距离,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M=3 cm,从而求出BC的长.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解:过点M作MN⊥AB于点N,∴MN=3 cm.∵AM平分∠CAB,∠C=90°,∴CM=MN=3 cm.又∵BM=5.2 cm,∴BC=CM+BM=3+5.2=8.2(cm).进而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50练习第2题(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点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由三个条件(一条角平分线,两条垂线段)得到一个结论(线段相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独立地作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S、HL;
3.全等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4.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全等变换,把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关系;
首先,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强调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实际应用。学生们在理解了基本概念后,可能仍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学生们明白全等三角形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学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次,我发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还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考虑在下次课上进行一些小组竞赛,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举例:在证明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指出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而不是简单地比较三角形的角和边是否相等。
-难点三:将全等三角形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举例:在解决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时,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并利用全等性质来简化计算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它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全等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⑴、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⑵、在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⑶、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能够画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⑷、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

要求学生对几何中的一些命题能够画出相应的图形,并逐步用符号表示命题。

让学生认识有些命题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得到并获得大家认可,但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是不够的,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要求,知道推理必须有依据,证明过程表述必须条理清楚。

教学中,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证明。

课时分配12.1全等三角形1课时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6课时12.3 角平分线的性质 2课时本章小结 1课时.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教学过程备课成员修改意见一、情景导入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了”,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二、探究新知1、动手做(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重合吗?(2)把手中三角板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三角板和纸三角形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特征: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应用。
要求: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
3.小组合作,设计一道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几何题目,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给出解题步骤。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有创意的几何题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给出解题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课后作业,延伸拓展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8.教学反思,不断提高
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全等三角形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适时补充,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很好,大家总结得都很到位。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几何图形的美丽,还提高了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师:课后,请大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方法,从知识点、解题技巧、学习心得等方面进行归纳。
要求: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5.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探讨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此项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激发孩子对几何知识的探索欲望。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应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这些图形,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全等形的概念典例1下列四组图形中,是全等图形的一组是()[解析]观察图形的特点可发现:A,B,C中的两个图形大小不同,D则完全相同.[答案]D变式训练全等形是指()A.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B.面积相同的两个图形C.两X中国地形图,两个等腰三角形都是全等形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答案]D【归纳总结】记住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完全重合指的是不仅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面积相等的图形不一定重合.探究点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典例2如图,如果△ABC≌△CDA,∠BAC=∠DCA,∠B=∠D,对于以下结论:①AB与CD是对应边;②AC与CA是对应边;③点A与点A是对应顶点;④点C与点C是对应顶点;⑤∠ACB与∠CAD是对应角.其中正确的是()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AB与CD是对应边,①正确;AC与CA是对应边,②正确;点A与点C是对应顶点,③错误;点C与点A是对应顶点,④错误;∠ACB与∠CAD是对应角,⑤正确.[答案]B探究点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典例3如图,△ABC≌△A'B'C,∠ACB=90°,∠A'CB=20°,则∠BCB'的度数为()A.20°B.40°C.70°D.90°[解析]∵△ACB≌△A'CB',∴∠ACB=∠A'CB',∴∠BCB'=∠A'CB'-∠A'CB=70°.[答案]C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重合的边是对应边,重合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探究点4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典例4如图所示,△ABD≌△ACD,∠BAC=90°.(1)求∠B的大小;(2)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1)∵△ABD≌△ACD,∴∠B=∠C,又∵∠BAC=90°,∴∠B=∠C=45°.(2)AD⊥BC.理由:∵△ABD≌△ACD,∴∠BDA=∠CDA,∵∠BDA+∠CDA=180°,∴∠BDA=∠CDA=90°,∴AD⊥BC.三、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教学反思◇由于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时间不长,识图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直观形象,在教学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形成与变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理解图形的特征,尤其对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方便学生迅速地找出,简化难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第3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只用无刻度的直尽和圆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

问:你能验证你所作的角与已知角相等吗?【问题2】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

分析: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第4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第5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第6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综合探究则可得到OD=OE,∠AEO=OBE≌△OCD,而由上可知(等角的补角相等),则可证得△COD,由外角的关系,可,BC=DC,将仪器,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第7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想一想】你能够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下面是三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你能明白他们的意思吗?,90EF AC DF CAB FDE ==∠=?→△ABC ≌△→∠DEF →∠ABC+∠DEF=90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所以△DEF 全等.这样∠ABC=ABC+∠DEF=90°.ABC 和Rt △DEF 中,BC=EF DEF ,所以∠ABC 与∠DEF 是互余的.第8课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的长”这个条件行吗?的内部吗?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仪器的操作原理,由此归纳出角的平分线的尺规画法,并进一步探究到角平分线的性质.第9课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分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也,垂足为D、E、F.第10-11课时《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优质课教学设计_6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优质课教学设计_6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习提问 导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导 入 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样的性质? 新 课
(设计意图:复习并为本节内容奠定基础。)
教师提问 同学回答
学习目标:1.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到判定三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等的条件。 出示学习目标
2.会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班齐读
新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知
比较、验证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观察力、
思维力、创造力、表达力都得到了锻炼。
1、三角形全等判定“边边边”的来历过程; 2、运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过程。
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具 PPT 演示文稿、实物投影、三角板、圆规。
思考 1 分组探究)
探究——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活动 1:利用吸管、大头针、剪子做一个边长分别是 5cm、7cm、
9cm 的三角形。
探究——在作图或
活动 2: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图 如右图:已知△ABC,画一个 △A'B'C'
画图中,组内同学之 A
间分享经验,交流方
使 A'B'=AB、B'C'=BC、A'C'=AC。
例题——先教师引 导学生分析,使大多 数学生有一定思路 后,教师再板演,并 在板演时,强调书写 细节。
练习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AB=CD,
AD=CB, 求证: △ABD ≌△CDB 目 标 证明:略
练巩

D
C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第12章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第12章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第12章全等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对比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全等三角形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练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教材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教材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研究“筝形”。

2、经过测量、折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经历“筝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前几节内容中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关知识。

具备了“运用三角形全等研究筝形”的理论基础。

通过在前几节内容中经历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这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了条件。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测量、折叠等活动探究筝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筝形”的性质,运用筝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学时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有图片(课件演示),同学们刚才从图片中看到的是我们生活中哪种物体?风筝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老师这儿也制作了一个风筝(拿出风筝实物)。

大家仔细观察老师这个风筝,从数学角度看它的外部轮廓形状是哪个基本几何图形?(四边形),在数学中,我们把从四边形的风筝这个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称为“筝形”。

本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筝形”的世界,学习有关“筝形”的数学知识。

(板书:筝形)。

活动2【活动】二、认识筝形,探究性质。

刚才同学们观察了筝形的形状是四边形,那四边形的图形是不是一定就是筝形?(例如:平行四边形)。

要具备什么特征的四边形是筝形呢?带着这个疑问,大家不妨先从筝形的边入手,动手探究一下筝形的边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1、探究活动一:探究“筝形”边的性质。

学生利用手中工具从测量或者折纸的方法去探究“筝形”。

2、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你们组探究结果是什么,怎样探究的?3、师生共同归纳“筝形”的定义: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并指导学生用几何语言怎样表示?在四边形ABCD 中,如果AB =AD,BC =DC,那么四边形ABCD 是筝形4、学生练习。

初二数学(人教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初二数学(人教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好,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学习、探究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的方法,今天,我们将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我们首先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问题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两边和它们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或以上是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除了以上判定方法外,还有直角三角形全等特有的判定方法,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斜边、直角边”或“HL”).或AB C DE FCBAFEDABCDEFABCDEF问题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组条件?至少需要三组条件,并且三组条件中至少有一组边相等的关系.复习总结:以上是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时,选用哪条判定定理,需要我们同学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形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基础练习,熟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EB=BD ,此时用的判定定理是HL ,或EA=BC 此时用的判定定理是SAS.还可以找任一组角相等的条件,即∠AEB=∠CBD ,此时用的判定定理是AAS ,或∠EBA=∠BDC ,此时用的判定定理是ASA.通过以上分析,本题可以添加的条件有:EB=BD ,EA=BC ,∠AEB=∠CBD ,∠EBA=∠BDC.通过例题和练习,我们知道,要添加的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首先明确已知条件,根据判定定理确定要添加的条件,特别注意的是,添加方法可能不唯一.例 如图3所示,已知AD=AB , 要使△ABC ≌△ADC ,现在已有的条件够不够用?需要添加几个条件?有几种添加的方法?分析:已知AD=AB ,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发现还有一个隐含条件:AC=AC ,知道两组边相等的关系之后,现在已有的条件不够用,至少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我们来看需要添加哪些条件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EDC B A EDCB AA BC DEA B CDE图3⎪⎩⎪⎨⎧︒=∠=∠→∠=∠→=→90B D BAC DAC BC DC 找直角找两边夹角找第三边已知两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题有三种添加条件的方法,DC =BC 或∠DAC =∠BAC 或∠D =∠B =90°.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应特别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练习 如图4所示,AB=AC ,AD=AE 求证: BE=CD .分析:已知AB=AC ,AD=AE ,有公共角∠A ,并且公共角是两边的夹角.根据题干标图,由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SAS 可得△ABE ≌△ACD ,进而得出∠B=∠C. 解:在△ABE 和△ACD 中,⎪⎩⎪⎨⎧=∠=∠=,,,AE AD A A CA BA ∴ △ABE ≌△ACD (SAS) . ∴ BE =CD .小结: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两线段、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遇到此类问题时,需要明确具体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特别注意的是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HL.SSS. SAS.图4例.如图5所示,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 , BE=CF,求证∠A =∠D ..分析:根据题干标图要证∠A =∠D ,需证△ABC ≌△DEF ,根据已知条件很容易证得 △ABC ≌△DEF.证明:∵BE=CF ,∴BE +EC =CF +EC . 即BC =EF .在△ABC 和△DEF 中,⎪⎩⎪⎨⎧===,,,EF BC DF AC DE AB ∴△ABC ≌△DEF (SSS ).∴∠A =∠D .例4.如图6所示,在△ABC 和△ADE 中,∠BAC=∠DAE ,AD=AE .连接BD ,CE , ∠ABD=∠ACE .求证AB=AC .分析:根据题干标图图5图6要证AB=AC需证△BAD ≌△CAE∠BAC-∠CAD=∠DAE-∠CAD 又知AD=AE ,∠ABD=∠ACE .已知∠BAC=∠DAE ,..--CAE BAD DAC DAE DAC BAC DAE BAC ∠=∠∠∠=∠∠∴∠=∠即,在△BAD 和△CAE 中,⎪⎩⎪⎨⎧=∠=∠∠=∠,,,AE AD CAE BAD ACE ABD ∴ △BAD ≌△CAE (AAS) . ∴ AB=AC .证明三角形全等时需要准备边相等和角相等的条件,除了公共边、公共角相等,等量相加结果相等、等量相减结果相等也是求两条边、两个角相等经常用到的方法.通过以上例题和练习,你运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升呢?让我们通过一道练习验证一下吧!练习.如图7所示,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BF=CE ,AC=DF .图7(1) 在下列条件①∠B=∠E ;②∠ACB=∠DFE ;③AB=DE ;④AC ∥DF 中,只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证得△ABC ≌△DEF ,则所有正确条件的序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根据已知及(1)中添加的一个条件证明∠A=∠D . 分析:(1)根据题干标图由BF=CE 得EF+FC=CE+FC ,即:BC=EF ,又知AC=DF ,如果添加①∠B=∠E此时,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添加②∠ACB=∠DFE此时,SAS 能判定△ABC ≌△DEF ;如果添加③AB=DEFEDCBAEDBAFC此时,SSS 能判定△ABC ≌△DEF ;如果添加④AC ∥DF可得到∠ACB=∠DFE ,所以正确条件的序号是②③④ .(2)选择一种证明即可,我们这里以添加②∠ACB=∠DFE 为例证明. 证明:FCEDBAEDBAFC从结论入手,结合已知,双向推理.1.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1)AD=AE; (2)BD=CE.2.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A=∠D.求证:BE=C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评价,指出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总结每种方法的要点和适用场景。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领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注意作业的量和难度,确保作业既有针对性,又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几何学科的核心素养。
4.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四边形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判定方法,讨论以下问题:
a.该判定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
b.使用该判定方法证明全等三角形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c.能否举例说明该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2.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了解每种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2.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动态研究几何意识。

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

设计一系列问题,给出三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进面引入本节问题的主题,强化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

,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提供学生发现规律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的一节课、只要实际操作不出错、学生一定能学好。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教学教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问题: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归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学生动手操作⑴在纸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并剪下,然后说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和每个角的对边、每个边的对角。

⑵问题:如何在另一张纸板再剪一个三角形DEF,使它与△ABC全等?3.板书课题:全等三角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着“全等于”如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记作:△ABC≌△DEF二、探究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1. 问题:你手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如果任意摆放能重合吗?该怎样做它们才能重合呢?2.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⑴.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时,并不一定能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重合到一起(或相同的边重合到一起)时它们才能完全重合。

这时我们把重合在一起的顶点、角、边分别称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⑵.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便于确定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观察与思考: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用几何语言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DEF∴AB=DE,AC=DF,BC=E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D,∠B=∠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探求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找法1.动画(几何画板)演示(1)图中的各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怎样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它能与另一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归纳: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折、A BCD E F A B C DE O A BCD E O 旋转的方法.(2)说出每个图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归纳:从运动角度可以很轻松解决找对应元素的问题.可见图形转换的奇妙.2. 动画(几何画板)演示图中的两个三角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才能重合?用式子表示全等关系.并说出其中的对应关系.3. 归纳: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1)从运动角度看a .翻折法:一个三角形沿某条直线翻折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b .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c .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2)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a.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b.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c.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d.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e.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三、课堂练习练习1.△ABD ≌△ACE ,若∠B =25°, BD =6㎝,AD =4㎝,你能得出△ACE 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吗?为什么 ?练习2.△ABC ≌△FED⑴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⑵图中线段除相等外,还有什么关系吗?请与同伴交⑴ ⑶⑵流并写出来.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了找两个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并且利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三种:(一)从运动角度看1.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2.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3.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二)根据位置元素来推理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三)根据经验来判断1. 大边对应大边,大角对应大角2. 公共边是对应边,公共角是对应角五、课堂作业必做题:课本第38页1、2、选做题:第3题六、板书设计 12.1 全等三角形一、概念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性质应用例题四、小结:找对应元素的方法运动法:翻折、旋转、平移.位置法:对应角→对应边,对应边→对应角.经验:大边→大边,大角→大角.公共边是对应边,公共角是对应角。

【教学反思】课题:12.2.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享受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的一节课、只要实际操作不出错、学生一定能学好,根据之前的学情、学好这一节课有把握。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已知△ABC≌△A′B′C′,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生]图中相等的边是:AB=A′B、BC=B′C′、AC=A′C.相等的角是:∠A=∠A′、∠B=∠B′、∠C=∠C′.[师]很好,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生]能,先量出三角形纸片的各边长和各个角的度数,再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角分别和已知的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样作出的三角形一定与已知的三角形纸片全等.[师]这位同学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来作图.请问,是否一定需要六C'B'A'C BA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 、6cm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结果作补充交流.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只给定一个角时: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师]那么,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生]四种可能.即: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有一边.[师]在大家刚才的探索中,我们已经发现三内角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二 、探究:做一做: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cm 、8cm 、10cm.你能画出这个①3cm 3cm 3cm 30︒30︒30︒②50︒50︒30︒30︒③6cm4cm 4cm 6cm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1.讨论作法.2.比较、验证结果.3.探究、发现、总结规律.教师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制作与讨论中,及时发现问题,因势利导.活动结果展示:1.作图方法:先画一线段AB,使得AB=6cm,再分别以A、B为圆心,8cm、10cm为半径画弧,•两弧交点记作C,连结线段AC、BC,就可以得到三角形ABC,使得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B=6cm,AC=8cm,BC=10cm.2.以小组为单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都能够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全等的.3.特殊的三角形有这样的规律,要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根据前面作法,同样可以作出一个三角形A/B/C/,使AB=A/B/、AC=A/C/、BC=B/C/.将△A/B/C/剪下,发现两三角形重合.这反映了一个规律: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师]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SS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请看例题.三、例题[例]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结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BD=DC在△ABD和△ACD中(AB AC BD CD AD AD =⎧⎪=⎨⎪=⎩公共边)所以△ABD ≌△ACD (SSS ).生活实践介绍:用三根木条钉成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而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常利用三角形做支架.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屋顶的人字梁、大桥钢架、索道支架等.四、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SSS .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五、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P43页习题12.2中的第1,选做题:第2题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 12.2.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