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一)
浅谈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浅谈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a9c4d1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1.png)
浅谈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浅谈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摘要:中国的现代性文学重塑了现代性的历史,它把过去、现在、未来结合一体,建立起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它不仅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给出了历史断裂的明确标志,同时给那些阶段性的断裂划定界限。
关键词:现代性 20世纪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
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使用,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在基拉西厄斯教皇一世使用“现代”这词时,他仅仅用于区分不同于先前教皇时代的当代,并不含有现在优越于过去的意思。
然而,当哥特人征服罗马帝国后,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
对于知识人士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分界,这种分界使得先前的经典文化有别于现代文化,而后者的历史任务在于对先前的文化进行再造,正是这种分界使得“现代”这一术语形成了特定的意义。
现代性的价值根基就在于它的普遍主义,就精神性品格而言,在于它的反思性;就外在化的历史存在方式而言,在于它的断裂性。
如果说现代性得以代表人类最广泛而又无限进步的理念,这得益于启蒙主义创建普遍主义这种价值基础和认知形式。
现代性的观念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它自身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对现代性的反思也越来越多。
福柯为怀疑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看来,现代性主要是一种态度,一种与传统的断裂。
而哈贝马斯则为现代性辩护,他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面临困境,但是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需为此负责,这只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
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
他提出应该通过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01db0158fb770bf78a5571.png)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9582d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f.png)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现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人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考。
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矛盾,呼吁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化,但普遍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他们以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三、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多样,既有小说、散文、诗歌,也有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作家们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他们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和艺术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
此外,他们还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力求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和创新。
四、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表达成为一种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他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个体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和追求。
他们呈现了个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矛盾,使读者对自身的处境和选择产生共鸣。
五、文学与生活的融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融合成为一种显著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
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和边缘群体。
“误读”西方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
![“误读”西方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https://img.taocdn.com/s3/m/5b2e0345ddccda38376baf37.png)
“误读”西方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给人最为直观的视觉印象,就是它自身结构的内在矛盾性:一方面是西方话语的霸权意识,造就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又是强劲升腾的儒学精神,主宰着现代中国作家的思想灵魂。
东西方这两种完全不同时态的文学现象,以一种非理性组合的兼容方式,消弭了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文化反差,这就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所谓“现代性”品格。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感到十分困惑:百年中国文学狂热追求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但却始终未能真正进入到西方现代文学的人文境界;渴望获得主体个性的绝对自由,但又无法彻底摆脱政治理性的严重制约。
那么究竟是何种力量,导致了中西方现代文学对话交流的最终失败?认真反思一下过去的历史,我个人认为,应是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误读”西方的群体行为。
谈到“误读”西方,这使我首先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番感叹,他说:“晚清西洋思想运动,最大不幸一事焉,盖西洋留学生殆全体未尝参加于此运动;运动之原动力及其中坚力量,乃在不通西洋文字之人。
坐此为能力所限,而稗贩、破碎、笼统、肤浅、错误,诸弊皆不能免;故运动垂二十年,卒不能得一健实之基础,旋起旋落,为社会所轻”①。
其实,“不通西洋文字”并非只是晚清思想界的一种孤立现象,同时也是现代中国作家的一种普遍状态。
由“不通西洋文字”之人去传播“西洋思想”固然可笑,但是那些精通西洋文字之人是否就一定精通西方文化,却是一个更值得我们去高度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西化”派领军人物胡适,他用儒家“仁学”思想去诠释西方人文精神的做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判断实例②。
“不通西洋文字”与不通西洋文化,只凭借满腔的“西化”热情和肤浅的“西学”知识去为国人之导师,实际上从20世纪初叶开始,就已经严格限定了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认识水准,所以“误读”西方也就在所难免不足为奇了。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e64719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b.png)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内容多元化:在文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包括新闻报导、社会调查、宇宙思想在内的多种新元素将增加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内容更具
多元性。
(2) 形式多样性:中国文学写作从传统的诗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剧本等形式发展出新的电子文学、表演文学、语言文学等形式,
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观感的形式出现。
(3) 语言改革:对传统文学语言也进行现代化改革,让作品更容易被
读者接受,而不会因为文学语言过于生硬而使读者感到厌烦。
(4) 结构改变:现代作品不仅仅有层层叙述与精致的细节描写,还采
用更加具有现代精神的结构,悬疑、谜团等结构使作品更具现代性。
(5) 文学创作无所畏惧:中国文学创作者拒绝对时代的虚伪装模作样,勇于揭示社会问题,勇于探索社会问题,挑战时代和社会常规,探索
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语言,书写出现代文学作品。
2.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代表人物:
(1) 作家: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朱自清、费孝通、石庆禄等;
(2) 诗人:毛泽东、袁钢、贤梅、徐志摩、钱钟书、季羡林等;
(3) 小说家:周作人、林海音、巴金、金庸、陈忠实、钱钟书等;
(4) 儿童文学家:胡适、冰心、余光中、冯文礼、张爱玲、兰欣等。
3.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意义: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整体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特
定的文化创意中,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使用当下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传播,让该作品更加丰满完整。
它不仅反映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更引发普遍关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它可以表现出社会历史质变,深入开发人性情感,这就是文学永恒的价值。
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特点
![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58c3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8.png)
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特点包括:
1.表现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流派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
2.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新诠释和检视。
3.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消化和吸收。
4.语言表达和文体多样化。
5.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识增强。
6.在写作题材上有更广泛的选择,涉及到历史、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
7.揭示民族心理和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8.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时代性,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9.追求文学表达的真实性,突破传统的文学模式,寻求新的表现形式。
10.强调文学创作的主题性和时代性,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11.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注重实际感和真实感,以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为主要特征.
12.在文学手法上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使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象征手法、抽象手法等。
13.在文学语言上有了新的尝试,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4.注重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强调文学艺术性。
15.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派文学的特点与作品
![现代派文学的特点与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507f70c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f.png)
现代派文学的特点与作品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现代派文学的特点,并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一、现代派文学的特点1. 反传统:现代派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反叛。
它摒弃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现代派文学也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了挑战,探索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人性。
2. 内心体验:现代派文学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它通过流露人物的内心矛盾、焦虑和孤独,展现了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困惑和无助。
同时,现代派文学也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主义,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3. 语言实验:现代派文学对语言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创新。
它摒弃了传统的语言规范和结构,采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和意象,使作品具有更多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同时,现代派文学也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追求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
4. 多元艺术:现代派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和影响。
它吸收了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元素,使作品具有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现代派文学也注重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进行跨界创作,推动了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二、代表性作品1. 《尤利西斯》(James Joyce):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主人公一天的生活,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和困惑。
2. 《荒原》(T.S. Eliot):这首长诗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碎片化的语言和多义性的意象,探索了人类的存在和信仰的困境,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3. 《麦田里的守望者》(J.D. Salinger):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描写了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故事。
它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压力和困惑。
4. 《百年孤独》(Gabriel Garcia Marquez):这部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4c51084daef5ef7ba0d3c48.png)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何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何在?本文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1894—1898)前后切入话题,贯通近、现、当代,综合考察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变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这一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而且从思想和审美方面构成了它的显著特征。
文章对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也作了辨析。
【关键词】现代性/“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学/人的文学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的末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迎面相遇,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
从此,中国文学史进入一个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学的崭新阶段。
这些重大变化,是由近代以来种种内外条件所制约、所造就的。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民族的封闭和局限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应该说,各民族的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时间、途径各有不同。
在中国,它的开端大体可从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酝酿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这一过程远未完成,它的下限止于何时还很难设定。
本来,西方列强用军舰、枪炮迫使清王朝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始于19世纪40年代。
但最初,这一严重危机并未直接触动中国文学的改革。
除了救亡宣传,没有人想到文学能和国运有什么关系。
直至数十年后,在“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知识”层面的改革(官派留学)、“制度”层面的改革(变法维新)三次大的尝试,或难以立竿见影,或遭遇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人们才将目光转到通过文学进行国民的启蒙上来。
谭嗣同在《仁学》中首揭“个人自主之权”,力主启蒙;他和夏曾佑等还提倡“诗界革命”。
新派诗人黄遵宪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注: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中国现代文学特点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4a81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d.png)
中国现代文学特点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这些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现实主义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兴起。
在20世纪初,一批热衷于社会改革的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他们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
二、个体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意识的觉醒。
在旧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社会和政治的制约,个体的声音和价值常常被压抑。
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描写个体的痛苦、欢乐和挣扎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例如,余华的《活着》就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个体在社会浪潮中的挣扎和坚持。
三、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碰撞中国现代文学还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碰撞。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不可忽视。
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面临着传统和现代之间的选择和冲突。
他们既希望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希望借鉴现代文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的元素。
四、女性意识的崛起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崛起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旧中国,女性往往被束缚于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之下。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女性开始追求平等和自由,开始关注自身的权益和社会地位。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e204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d.png)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特点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创新、主观性的强调、对现实与时代问题的深度思考等。
一、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创新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创新,以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文学表达方式的探索。
在语言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摒弃传统语言的限制和约束,探索多种语言表达形式。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词汇的限制,创造了大量新词、新造词和外来语词汇的使用,以达到更丰富和准确的表达效果。
在结构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传统叙事和时间顺序的限制,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例如,通过回溯和闪回的手法将故事的片段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二、主观性的强调现代主义文学更加强调主观性和个体意识的表达,呈现出个人经验和感受的多样性。
在叙事角度上,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使用一人称或多人称叙述的方式,使叙事更加直接和真实。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
三、对现实与时代问题的深度思考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与时代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表现出对社会、人类、存在等问题的探索。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抽象、深奥和复杂的表达方式,通过象征、隐喻和以人物形象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它通过描绘社会的不完美、人性的脆弱和人类存在的焦虑,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现代主义文学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的思考。
它关注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人类的孤独、疏离、道德观念的破坏等,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文学以对传统形式的颠覆和创新、主观性的强调和对现实与时代问题的深度思考为特点。
这种文学流派在20世纪初期出现并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更为读者带来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阅读体验,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思考人生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近现代文学特点概述
![中国近现代文学特点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bf286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1.png)
中国近现代文学特点概述中国近现代文学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现代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内社会变革中的思想与情感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特点进行概述。
一、思想解放与现实关怀中国近现代文学在思想解放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中国文人长期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限制,思想表达受到严格的约束。
而近现代文学的兴起,为文人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思想的平台。
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大胆的思想观点,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同时,中国近现代文学也关注现实问题。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他们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以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问题。
例如,茅盾的《子夜》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描写,反映了农民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
这种对现实的关怀,使近现代文学更加贴近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中国近现代文学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表现出矛盾与复杂性。
一方面,近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作家们批判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和愚昧,呼吁人们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独立。
例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
另一方面,近现代文学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的可能性。
作家们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寻找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例如,鲁迅的《热风》中,他以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三、文学形式的多元化中国近现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文学主要以诗词、散文为主,而近现代文学则开始涌现出各种新的文学形式。
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相继兴起,并且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
这种多元化的文学形式,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使文学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5c72c0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8.png)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指一种与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被视为神圣而不可动摇的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等。
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则通过作品对这些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社会问题丛生。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例如,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通过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内心世界往往被压抑和忽视,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之得以表达和呈现。
例如,鲁迅的《药》和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通过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展示了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现代精神。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让个体得以被关注和理解,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2a230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8.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性中国现当代文学那可真是相当有看头呢。
从文学形式上来说,那是多种多样的。
小说方面,不再像古代文学那样局限于传统的章回体,而是各种叙事手法都有。
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它可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小说的叙事角度就很特别,用“狂人”的视角来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而且呀,小说里的描写特别接地气,就像是在和读者唠家常一样,把当时社会的那种黑暗和压抑说得明明白白。
在诗歌领域呢,现代诗歌摆脱了古代诗歌格律的严格束缚。
像徐志摩的诗,那语言优美得不像话,充满了浪漫的情感。
他写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读起来就感觉自己好像就在康桥边,感受着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而且呀,现当代诗歌更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不再是单纯地写景抒情或者歌功颂德。
散文也是很有特色的。
现当代散文不再是那种刻板的、充满说教意味的文章。
很多作家写的散文就像是在和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把父子之间那种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情感,用很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
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简单的描述父亲爬月台给他买橘子的背影,却能让无数读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文学内容上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时代紧密相连。
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文学就成为了人们表达对封建制度不满、追求民主自由的武器。
像巴金的家,就反映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年轻人对自由爱情、自由生活的渴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又开始反映战争时期人们的苦难和抗争。
像老舍的四世同堂,把北平沦陷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又开始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种种情况。
有歌颂劳动人民的,有反映建设中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的。
到了当代,文学的内容就更加多元化了。
有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剖析,有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有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d89041e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f.png)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和成就如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的首要特点就是文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文学中,文学被视为附属道德和教化的工具,而现代文学则强调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倡文学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文学创作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2. 文学形式的革新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新文学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文学语言更加贴近生活。
此外,现代文学还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3. 文学内容的更新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生活;另一方面,文学也开始关注个体命运,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4. 文学群体的崛起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群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等。
这些文学群体有着共同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1. 诗歌中国现代文学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新月派、象征派、九叶诗派等诗歌流派,各有特色,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内涵。
其中,郭沫若的《女神》、胡适的《尝试集》、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都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2. 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
此外,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现代小说的代表作。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01db0158fb770bf78a5571.png)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
![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b014f3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7.png)
请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发展经历了多种文学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以下将介绍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首先,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唐宋文学复兴流派在20世纪末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新唐宋复兴流派强调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般主题,如古典主题、爱情主题和自然主题。
在20世纪末叶,这种文学流派得到了20世纪末叶的文学作家的鼎力支持,如钱老师,茅盾等等。
他们的文学作品大都遵循着唐宋文学的传统,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对古代中国文学古典主题的描写和表达十分深入,使得唐宋复兴的文学有了新的生命力。
其次,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逐渐得到20世纪末叶作家们的欢迎。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重视个性反思和现实社会中现象的描述,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采取善意揭露社会生活中的荒谬与悲哀。
在20世纪末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同样受到了文学作家们的欢迎。
如鲁迅,他的《呐喊》、《野草》等作品,借助幽默与激情,有力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腐朽和矛盾,从而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
同样的,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也出现了新潮流文学。
新潮流文学流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重视当代社会与世界的交流,追求创新思维与作品技巧,大胆挑战传统,重塑中国文学。
在20世纪末叶,新潮流文学也受到了文学家的欢迎,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新潮流文学作品,如毛泽东的《红楼梦》,当代文学家郭连芳的《四条眼镜腿》等。
他们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灵感。
最后,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作品以及著名作家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所欣赏。
一些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俄文等多国文字,被传播到全球各地,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熟悉度也越来越高,为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增添了一份魅力。
综上所述,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发展了多种文学流派,每种文学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风格,如唐宋文学复兴、现代主义文学、新潮流文学等。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8b0c3d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8.png)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一)思想内容的变革
1. 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一些小说的作品刻画出革命时期的思考,阐述与传统观念相左的理念;
2. 社会参与的深化:作品更加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的生活独特的时空背景;
3. 审美视角的转变:从传统的审美视角发展到更多的理性主义审美;
(二)写作技法的变化
1. 前景性写作:在传统写作技巧中注重细节描写,开展前景性写作;
2. 情感体现更丰富:现代文学更注重运用现代文学手法和现代情感体现在文学之中;
3. 人物刻画更深入:现代文学对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刻画更深入,用词更精彩;
(三)新形态的出现
1. 电影、电视剧的流行:电影和电视剧的流行伴随着新媒介的到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内容;
2. 数字文学的发展:新时代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数字文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来阅读和观看;
3. 创新型文学形态的出现:如文字游戏、短篇小说、故事童话、选择你想要的故事等;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变革,写作技法的变化,以及新形态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的追求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丰富中国文化创造一抹精彩。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e80d8621a5e9856a5612603c.png)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杨春时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复合性。
在接受过程中,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
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民族国家 20世纪文学思潮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
所谓外发性是指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
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
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
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 五四 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
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西方50文章编号:0257-5876(2005)12-0050-08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43257c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2.png)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李茂民
【期刊名称】《天府新论》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李茂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评《启蒙与革命: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J], 杨新刚
2.未竟的现代性--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 [J], 余红艳
3.鲁迅研究的扎实成果与可喜收获——评赵歌东《启蒙与革命: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J], 谭五昌;马媛颖
4.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质素 [J], 马立新
5.无政府主义精神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兼评白浩《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 [J], 陈佑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何以能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何在?本文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1894—1898)前后切入话题,贯通近、现、当代,综合考察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变化,认为“现代性”不仅是这一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而且从思想和审美方面构成了它的显著特征。
文章对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也作了辨析。
【关键词】现代性/“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学/人的文学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的末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迎面相遇,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
从此,中国文学史进入一个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学的崭新阶段。
这些重大变化,是由近代以来种种内外条件所制约、所造就的。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民族的封闭和局限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应该说,各民族的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时间、途径各有不同。
在中国,它的开端大体可从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酝酿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这一过程远未完成,它的下限止于何时还很难设定。
本来,西方列强用军舰、枪炮迫使清王朝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始于19世纪40年代。
但最初,这一严重危机并未直接触动中国文学的改革。
除了救亡宣传,没有人想到文学能和国运有什么关系。
直至数十年后,在“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知识”层面的改革(官派留学)、“制度”层面的改革(变法维新)三次大的尝试,或难以立竿见影,或遭遇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人们才将目光转到通过文学进行国民的启蒙上来。
谭嗣同在《仁学》中首揭“个人自主之权”,力主启蒙;他和夏曾佑等还提倡“诗界革命”。
新派诗人黄遵宪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注: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的主张。
裘廷梁等戊戌年间也提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文言”(注:裘廷梁:《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年;陈荣衮:《报章宜用浅说》,1899年。
)的想法。
稍后,梁启超更倡导“新民”说,推行“新文体”,呼吁“文界”、“小说界”的“革命”,尤其主张通过小说来“新民”。
青年鲁迅则弃医从文,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1],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性。
可以说,从戊戌变法前后起,中国知识界中已出现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觉醒”的最初倾向。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到来,中国文学发生全方位的变化:语言从文言转为白话,文学形态、文学内涵以及文学观念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的更迭。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以及“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口号的提出,尤其显示了这场文学革命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目标的一致性。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得以实现,也与现代都市开始崛起、传播媒体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物质条件的变更密切相关。
其中传播媒体的变革,更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能够诞生与成长的重要条件。
近代传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报刊与平装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上。
报刊与平装书是用机器印刷的,还要运用铅字排版或者纸型技术。
这种书籍复制方式就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近代大工业,仅仅依靠手工业作坊无法形成从线装书到报刊、平装书的转换。
近代传播媒体又是运用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的。
像《申报》馆和商务印书馆都是股份制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分支机构,运用西方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方法来管理和经营,因而使得这些传媒比起传统媒体来,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出版物容量大(用较小的字排印),周期大大缩短(可以短到一天之内),效率大大提高(几千、几万、十几万份地大规模发行销售),价格则大大低廉。
传媒的这种变革,对文学的影响非常大。
它一头影响著作者,促使文学作者由古代的士大夫转变成近代的依靠稿费和版税为生、具有独立地位的知识分子,催生出一批真正具有独
立思想的作家。
以女性作家为例,几千年中国文学史上只出现过蔡琰、李清照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而“五四”以后短短十年内,竟涌现出了陈衡哲、冰心、庐隐、淦女士、苏雪林、凌叔华、石评梅、白薇、丁玲、陆晶清、谢冰莹、袁昌英、林徽因、冯铿等一大群,其中就有近代传媒所起的巨大作用。
“五四”时期涌现的大量新文学社团,几乎每个社团也都有报纸、刊物或丛书作后盾。
另一头,近代传媒又培养和造就着成千上万新的文学读者。
其中有两部分人:喜欢新文学的读者大多是青年学生和一部分知识分子。
他们读新文学刊物上的作品,也读报纸连载小说(如《晨报副刊》上的《阿Q正传》)。
但大量的读者则是市民。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报刊与平装书必须面向多数市民大众,必须适应近代市民周末、周日休息和娱乐的阅读需求。
这就促使报纸大量刊登通俗性连载小说,更多关心市民的民主诉求,帮助他们逐步摆脱宗法制的束缚;同时又促使文学读物的形式通俗化,情调趣味化,内容带上更多世俗化的色彩。
反过来,这类文学趋向又熏陶出大批的读者,并决定着通俗文学的走向。
朱光潜甚至说过:“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力的文学刊物比一个大学的影响还要更广大,更深长。
”2](P429)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中心,到戊戌变法以后开始转变为以小说为中心,这一方面是由于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另一方面又同近代报纸、出版业这些传媒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分是复杂多元的,其发展过程也是曲折起伏有时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但毫无疑问,现代性不仅构成这阶段文学的重要脉络,并且也是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
所谓“现代性”,指的是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
世界各国的这一转变过程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大致相似的轨迹:除了工业、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在社会结构上则是由宗教或者宗法主导的传统等级制社会,经过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世俗化的途径,逐步转变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也逐步为现代意识所替代。
按照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Calinescu)的研究3],这种现代意识大体包括: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不排除进步中可能有的曲折乃至倒退);对科技潜能的信心(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20世纪更是“信息的世纪”);对理性的崇拜;对时间的重视与关切;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人文理想(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注重实践和行动的功利观等。
在文学艺术上,则体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
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又在个人本位基础上发展出与外在现实对抗,面向内心,反对理性(认为人性本身就有非理性的成分),重视创新,反抗庸俗势利的另一种“现代意识”。
根据这些见解,可以说,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19世纪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诸人的重要发现,无不包容和体现在“现代性”之中。
所有这些,都从思想与审美方面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留下了显著而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