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功注解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
太极拳“十三字行功诀”详解,总结得太妙了~(收藏)十三字行功诀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口诀: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棚的姿势两臂要圆撑,高度与肩平,作一圆形。
分单棚与双棚。
单棚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牛圆形,手指与肩头平;双棚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
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有如放了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即起,随高则高,随低就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的弹力。
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力。
这种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发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则守。
待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
俗云:劲在不发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
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此句说的是挤的手法。
如与对方互搭右手时,就用右手按住对方的右腕,同时左手按住对方的肘部,顷着对方的来势,向着横侧方捋之,使对方的棚式失去作用。
到这时急反出左手,用左手背向对方的右肩下击去,并且以右手按住左手腕,加以辅助之力发击之。
也就是用两手之合力发出,令对方难以还手。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按手用着似倾倒。
用双手向外齐推,在太极拳中叫做按。
用法是双手向对方的腹上胸下,或在已将对方的棚式封开后来使用。
用的时候,双手按去,急进步向对方的裆中冲进,同时用身子倾扑的式子,来倍加推力。
也就是用全身的力量加在对方的身上。
二把採住不放松。
是说与对方搭手时,如果把对方的手臂抓捋住,就不放松,使对方的手腕脱不开,好使用自己的手法进取。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来势凶猛挒手用。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_董永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钢。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最后一段有个版本内容如下,抄录出来给大家对照
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
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核心秘诀,华山行功十三势!
核心秘诀,华山行功十三势!华山行功十三势,乃是全真道华山派正门清教中亲传口授的一种秘法真传,一直“秘而不宣,内部延传”。
本功取法自然,于有意无意之中,使精气神三宝得以锻炼,从而养生长寿,容光焕发,达同天再造,返老还童之奇效。
一、回春势(一)预备势。
全身直立,双腿分开,目平视,排除杂念,思想人静。
(二)起势。
深呼吸,吸气时两脚后跟提起,胸部展开,初学用鼻吸气,习惯后,口鼻可同时吸,使小腹鼓起,多吸新鲜空气;呼气时,小腹微收,两膝顺势屈曲,脚跟落地,使肺胃浊气从口排出,连续呼吸8次。
(三)全身抖动。
深呼吸后,约停1分钟,全身放松,保持正直,双臂仍垂于体侧,两膝稍曲,然后使整个身体上下弹性颤动,手指略弯,伸直可觉胀感,照此抖动1分钟约百余次。
抖动时,双乳和全身肌肉牙关及体内脏腑器官皆须有震动感,方为正确。
(四)左右转肩。
抖动之后,两脚相距同肩宽,平行站立,身体重心放在前脚掌上,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嘴自然微张,两臂下垂,然后交替转动双肩肩头。
肩头转动时,先提起左肩由前向上向后向下划一圆周,与此同时,右肩由后往下往前向上划一圆周,左右交替共16次。
注意,初练时会出现打嗝或听到肺部呼吸的呼呼声,为正常现象。
作用:此势有回春之功,其吐故纳新,归顺内脏,畅气血,祛邪毒,增元气,顺天水。
常练此功,又可为其它功法打下基础。
初学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上元势(一)预备势同“回春势”。
(二)起势。
左手慢慢提起,手心向上,五指略分,沿胸前线由下而上运动,至胸前时右手跟左手继续向前运展,目随手移,左手到顶点后翻掌下行。
左手上行的同时,左脚尖沿地运经右脚内侧虚划弧,向左侧屈膝,前后足距约60公分,躯干随之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随身左转,脚跟微提,成左弓步,右腿半弓。
然后,躯干自左转向右,右手顺势向右前方运展,左手从下向上跟行,右手运至顶点翻掌下行,即完成了右侧动作,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交替进行,各8次,共16次。
少林行气十三势图解(下)
少林行气十三势图解(下)第九势霸王举鼎(右)功法:接上势,吸气,以丹田劲使身姿向右转动180°,下面动作和上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接着,候气充盈,意念引气使身姿向左转动,臀后溜,身体重心分落双腿,转动时右足尖为轴足跟向左转,还原成正面马档式(图12),目内视丹田内气运转第十势双龙埋头功法:候气充盈缓缓吸气入丹田,意念引气向两胁守定头上顶提肛、提外肾。
两拳握固挺举。
拳心相对,闭息,双膝慢直使身姿上起.直至站立。
吐气,同时意念下沉丹田。
吞气入腹,闭息,身快速下蹲成低马档同时双拳由上下落,猛甩、狠打大腿内侧,口喷气,发声(图13)。
全身放松,自然吸气,如此作3次。
要领:意念引气,运转周身,要有内劲使身姿上动起立。
身姿下蹲要快,起身要缓慢,培生内气达双臂后才能排打大腿。
目的:搬运真气通关节,强腰滕,却胸胁之浊气。
培生元气,提高身体素质第十一势双龙出水功法:接上势。
调息后,拳变成掌,掌心相对,双手如抱球全身放松,目神内敛。
以丹田劲身姿慢上起,直至站立,同时双臂沿体上举,过顶尽力伸直。
手指朝天,收腹提肛,头如顶物, 脚趾抓地.慢吐气,意念下沉丹田守定。
吞气入腹,闭息,双臂手指尽力上伸,头使劲上顶,腹尽力内收,目贯劲上祝,直至足跟离地脚尖用力上踮,意念引气上达手指掌,上冲百会,守定。
双腕拧劲,两手沿体前由上向下速落,两掌猛劈两大腿内侧,身姿同时速下蹲成低马裆势,口吐气,发声(图14),如此作3次。
要领:双手上抱时要松静自然,双手掌下劈要猛,身下蹲与劈手要有整体感。
目的:练内气随意念在体内运行。
猛劈大腿内侧,促使内气凝集丹田,使真气充盈,排浊气、调五脏。
第十二势托天震地功法:调息候气充盈,意念引丹田劲,身慢上直起立,全身放松,目神内敛,自然吸气,头顶似物,同时双手抱球状上举含胸拔背,劲达双臂。
收腹提肛,脚趾抓地生根。
手指尽力上伸够天,足跟离地,脚尖上踮头略抬,意视左右两手。
收腹,使腰腹相贴紧缩肛和外肾。
意念上冲百会,达指尖后,略停几秒,上伸劲守定。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上)
[ 诠释 ]
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 ,以 “ 精神” , 即 “ 心” 为全体之主宰 , “ 提起精神” 乃行功之准则。 精者 ,
元精 也 。神 者 , 元神 也 。精炼 而 聚 , 神炼 而凝 。神 固于
3 、 【 万本】 ‘ ‘ 乃能收敛人骨” 作“ 方能收敛入骨” 。
浓, 且 无 医学常识 , 不 知经络 血 脉走 向所致 ; 三 日私 心
武 当・ 2 0 1 3 . 5 l 7
武当・ 总2 7 3期
“ 太极拳行功要论” 。[ 澄本】 前部分 自“ 以心行气” 句至 动虚 实” 。
“ 乃 可臻 于缜 密 矣 ” 句, 独立成篇 , 篇题作 “ 王 宗 岳原
差极少见。故日“ 形顺” 则气通 , “ 形悖” 则气滞 。
( 二) 滞气 的原 因
一Hale Waihona Puke 有气 则 生 , 气 绝 身亡 。 太极 拳之 气 , 即丹 田气 , 指先 天 之气 , 真 丹净 沽之
( 责任 编辑 柯 超)
择 善 而从之 。 日行拳走架未 “ 换劲” ;二日意念守窍着意过 气 。 习练者不 可 不大彻 大 悟 ,
最 珍 最贵 者莫 过于 人之 气也 。 ” 【 大 】 此, 行拳 “ 滞气” 就 是练 功 中 出现 了偏 差 , 气功家叫“ 着 魔 生 成长 养 , 走火” 。轻 者滞气 , 进 而血瘀 , 重 者甚 至精 神错 乱 。 静 为躁君 ” 。 即静 为动之 根 。 太极 拳 以静 为本 , 以定 太极 拳 阴 阳相 生 , 静 动相 兼 , 阴 阳互 补 。多 余 则 说 “ 静 以养 心 , 静 能 养气 。 气 是 人生命 运 动 的能量 , 泻, 不 足则 补 。行 拳 “ 举 动顺 时 , 容 色和悦 ” , 滞 气之 偏 为 机 。
十三势行功心解或歌诀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松开,而腹腰存想为空洞无物,则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动,<即不乱动>是之谓静也,此运动时不二选择,应时时刻刻铭于心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而动之。
注:即以背为中心,乃运用离心力本也,如觉每一动作,背上之反应会绷紧,则失去此义也,统能以此行之,亦为养气敛入骨髓之法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蠹,脊为旃。
注: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而后行腰为大蠢,魏然挺立不偏,无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长之能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
注:初步练习时,须大开大展,须全身松开气达梢,功夫愈进,则求紧凑,其大圈渐进于小圈,由外显之圈,成为内隐之圈,是可成为慎密无向之运动,方会放之则进,卷之则退,藏于慎密之义也。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能柔,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故专柔专刚均属非太极拳。必须刚柔相济。若力气隐于内,则柔现于外,则刚欲求柔于外而刚于内,是之为劲。故须去力以求劲得后乃活气,方可得气之用,使生弹性,欲得气活,须气贯串遍于身躯如轮之旋转之不休,欲得轮之旋转,须有轮之中心有轴,故所有左右上下旋转均以腰脊为主宰也。
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注:运动时其形状如高空捕兔的鹄,盘旋无定,此指精神之活泼,且活泼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势待发,有似伏地捕鼠之猫,运机即发之精神也。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歛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註解如下: 阿國師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歛入骨.在太極拳的演練中,務必以心行氣,務令沉著,要沉著的是心.心沉靜則氣便順應而服貼,而能與身軀結合,就如同與生俱來的一樣,非常的自然.以作用字講;心即是意,是人的知覺,為全體之主宰.而行是行使引導之謂.而氣是氣息,無形質可見,為呼吸所必需,養生之要道.以心行氣:是以心意導引丹田之元氣,使之運行轉動,故能意到氣隨.務令沉著:須於行氣時,不用大呼大吸,而用小呼小吸,凝神靜慮,屏除急躁,虛浮,並須用意而不用力.乃能收歛入骨:行功時須以深長之呼吸,使之上下推動,由推動而使丹田所積之元氣透過海底,尾閭,三關,分佈於骨骼之間收歛入骨,凝為骨髓,因而成為太極拳的內勁.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氣運身,務令順遂,要順遂的是氣.氣順自然,身軀肢體的活動才能隨心所欲而不勉強.以氣運身;導引丹田之精氣,經過三關,運行全身,達於四肢.務令順遂;氣隨意運,務使舒暢,毫無阻滯,即氣遍身軀不少滯之謂.氣沉丹田,運行無阻,週身舒適靈活,就可無往不利,從心所欲.此段以行氣運身為主體,而"沉著"與"順遂"兩點,尤為重要.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拳時精神要能提得起,動作才能揮耍自如,這時要注意的是虛靈頂勁的練拳要義.精神為行之本,有精神即可?發作用,週轉方能得當,自無遲重之弊.遲重即呆頓,而又沉滯,冥頑不靈,有礙於行功,須虛靈頂頸,即所謂的頂頭懸.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轉虛實也.內部意識鼓蕩如能配合拳架之需要而變幻,動作才能有圓融活順,則需注意拳勢的虛實轉換要分明.意與氣之重要,前己有解釋.但變轉虛實,相聯並運,統仗意氣轉換之靈敏,方可取得圓活之妙,才能隨機乘勢,無少阻滯,因而虛實更易分析,則轉變不難清楚.凡有伸屈開合,進退轉換,曲直虛實,莫不根據輕靈貫串,圓活飄渺,致使無從捉摸.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勁力的運用,不可強行運氣聚力,而要能使身體鬆柔,運用肢體的彈性勁,發揮柔行氣,剛落點的要領才能作到.這時身肢注意開襠圓襠,含胸背,沉肩垂肘,立身要中正,安舒支撐八方,不偏不倚.此為太極拳發勁之要訣:以發必有中的觀念,應有相當的準備,方可期收實效.其準備為何呢?即將身與心合運起來,體與用共同一致,則心與氣合,勁由內生,而達沉著平實的氣概.然後鬆開四肢,沉淨內氣以求完整,無分毫拙力,乘機乘勢,專注對方的重點發之,以拔其根,此由意氣方面言之.要發勁時軀幹更應特別注意,故立身須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倘立身偏倚,不守中定之法,則精神立現渙散,而意氣亦必難於完整,沉著鬆淨更難兼顧得到,此因中盤失去中正安舒,則下盤必現浮而不實,機勢既失,而背勢頓成.必須中正不偏,上鬆下實,上輕下重,下重則有根,根基既固,乃可支撐一切,應付各方.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如能作到以上的要點,則氣感將遍佈全身無微不至.以內部意氣鼓蕩而激發出來的勁道,有如百鍊鋼的威力,無堅不摧,巨大無比.行氣與運勁,名分實合.行以內者為氣,即所謂的小週天,能治自身疾病,而能運到四肢者為大週天.能運氣至身体各處用以擊敵者,名為內勁.此乃身心合運之勁.法以腹部丹田之呼吸,由意引導鼓蕩其氣,而運行於週身.然後身隨氣轉,上下前後左右,週旋活動,有如珠曲九轉,隨處可到.運轉四肢似同珠活,隨之以化,隨之以發,左右隨機,上下逢緣,理明則藝亦精.勁經百鍊而成鋼,則堅無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 靜如山岳,動若江河.在散手的應用中,外形肢體的功架要有如老鷹捉小兔的架勢,威猛,但內部神態的沉著要有捕捉老鼠的貓一樣,不慌不忙.也就是要有重如山,動作靈活如江河之勢.鶻音骨,鷙鳥也,即鷹有捉兔的長處,故用以喻其形勢.貓善捕鼠,亦係採取其姿勢.是驚學者遇敵沉著,舉動安舒,臨事不亂,量敵以進,俟機而動.有如鷹在空中盤旋伺機.貓注其穴歛神待發.一經有隙可乘,方得急轉直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收全功.然非有沉毅果決的修養,尚難語此技藝.輕浮躁動,為練拳之大戒.是人所共知的,但稍一不慎,即於不知不覺當中,流露無遺.故特提出要靜如山岳的沉著不浮,動若江河般的?定周流不息,以為習拳者應遵守之準則.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背勢則身形鬆化,五弓微曲如張弓而蓄勁,順勢時則以彈性勁發出力量,其有如放箭一般,乾粹俐落.絲毫不勉強.在動作的轉化中不斷的轉換虛實,化背勢為順勢,柔化對方之來勢,尋求順勢.柔化時以蓄勁,順勢時得以能發勁.勁道的運化要以腰為軸,力要以身肢整體發出,而步伐則要配合身體的運化,而走而化.蓄勁有收轉引化之勢,喻如張弓,愈滿則力愈足愈猛,且可使得敵落空,而我乃能順借其力,以制彼之背勢.此即張弓引滿放箭之義.欲制敵發人需以直勁,必先曲而蓄其勢,方可便利使用.且曲是鬆化人勁,人勁既被鬆化,則可隨化轉身,而得順勢並蓄得勁,乘機以發人.以上兩段都在解說太極拳與其他外家拳的主要不同點.蓋太極拳的對敵方式都是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有歌訣說"引進落空合即出",又說"妙處全憑能借力".更可與此處相輝映.力有內勁力與拙力之分,拙力出於生來本有,為有限的力量.內勁力蘊於丹田,由意氣的鼓蕩而發出,乃為無可限量之力.然非鍛鍊,則無從而生,故功能愈久,則勁力愈大.力由脊發的意思是由脊來接下盤之基,而傳而運發於兩臂兩手.因脊為人身之主幹,週身氣脈交通的要道,上自腦,下至尾閭,為精髓升降的道路,乃生理自然的現象,當勁發於丹田時,受意氣的鼓蕩,行經海底,尾閭,緣脊而升,乃達於四肢.即根於腳,而發於腿,而腰,而脊,再由脊而運發於臂再拳或掌,仍須完整一氣,才可順利從心.步隨身換者,是身動而步亦隨之,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切守中定之姿勢,順而?,則神舒氣暢,當可支撐八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如此則收了就能放,放了就馬上能收,循環不已.在這不斷的轉化中,兩方招式的往來要用手的摺疊來接來引對方的勁,而勁道的進功與退守,更有於步伐的轉換來化解.收是粘化之意,而放則是攻發,收至將盡時,在似斷而實乃轉攻轉發,所在收放之間是斷而復連的.這與蓄而後發是相同意思的.收是吸氣,以蓄其勁,乃可走化,以引敵勁於落空.而正合我的吸氣己滿,適時呼出以放之,放即是攻發,發出之勁被敵所化而處於背勢時,要能步隨身換,以鬆化敵勁,並適時的粘化以蓄勁,如此之收至盡時,似勁斷而實乃在蓄勁以轉攻轉發.如此功夫練到家,即可作到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的極致表現.對敵攻守時兩手輾轉循環不已,謂之往復.在往復之時,兩手互相翻覆之間,必有摺疊以轉變虛實.手固然如此,兩臂兩肩以及胸腹亦復如是.凡有進退必然要有轉換,轉為轉身,換為換步,在進退之間須用身法與步法來取得順勢.摺疊與轉換有相依為用的必要,乃上有摺疊而下有轉換,以隨時取得順勢,其分量之大小,則須因勢得宜.凡有往復必須要用摺疊,凡有進退亦必須要有轉換,此為手法,身法及步法的配合,終須要一致,才能變化得宜.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在往來之中,身肢能鬆柔後,才能應用彈性勁,而產生極堅剛的破壞力.身肢鬆化後,才不會遇外力則聚氣運力而滯礙,呼吸轉換得順,則動作才能夠靈活無礙.蓋柔能克剛,太極拳行功以柔為出發點,倘柔軟的功夫到家,週身輕靈貫串,以致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境界.則可隨意繞轉旋化,雖遇堅而不易折,反有乘虛蹈隙之機,故能摧堅,此即柔中有剛.另如運勁出拳制擊之時,如能柔化身軀,鬆腰鬆跨,並利用膝腰臂之彈力,即可如"吾身有三弓,運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地發出極尖銳之勁道,此即所謂的"極柔軟,然後極堅鋼"之寫照,當然其破壞力是極大的.能呼吸者,為行內呼吸,其與外呼吸者祗由肺部之吐納不同.此呼吸乃經丹田之運轉,息息歸於腹部,與太極拳相配合鍛煉,久久純熟後則漸實而有力,氣聚丹成,故能提放自如,開闔便利,且呼吸與意氣,相通運用,乃是靈活之本源.在此我想提出煉呼吸與盤拳架,執先執後的問題.也就是何者為優先的問題.雖然在"行功心解"上,己把外形的功架排在前面,而把心解(即內修)排在後面,同時很多前輩及先進者,都有提到形法功解的練太練拳之優先順序,並有很多說明和訓示.但在目前還是常被外界誤解為,太極拳是以煉氣為主的一種運動.我用運動來表示,是很多人把太極拳當作養生運動來練,而沒把它當武術來對待.所以我在教拳時常有初習者,一來就問呼吸要如何作,才能氣沉丹田.我也看很多太極拳的愛好者,在練太極拳時把呼吸當作第一優先來練.說他們在練太練拳不如說他們在練氣功,一直試著在導氣,完全不去注意外形功架之完整,以及動作之流暢,以致拳不像拳,練習多年,亦不見進步,談武術更是避之為恐不及,殊為可惜.但如果這樣,他們沒壓力又不受苦.而且可以練得很高興時,至少他們也得到了一些運動,對健康還是有益的,我們又何需把它點明,大家來爭論.所以我對此雖覺得可惜外,還一直保持著欣賞和鼓勵的態度,希望有一天他們來問我,為什麼太極拳這麼難練,為什麼一直沒進步.哈!哈!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在招式互換當中,呼吸要崇尚自然,不要特意去調息,甚至去導引它,才能使招式的動作變幻靈活無礙.而勁是要以柔化蓄儲才會增長的.氣存在於宇宙間,亦存於人体的小宇宙中,能善加調養,而又善於運用者,則可成聖為賢.對外成大功,立大業,對內可延年益壽,能摧堅振弱.但在鍛煉時要正當順宜而不可勉力而為.蓋練拳時,要心平氣和,依據呼吸,以意導氣存養於丹田氣海之中,運行於筋骨脈絡之間,溫存覆育,以達水火既濟的功用,久而久之,乃成堅固之資,意動氣隨,隨心所欲.練氣最忌勉強而為,硬提硬導是永不會成功的,說不定還會轉化為乖戾瞋暴之氣,其為害之大,就不言可喻了.勁須曲蓄,而後纔能達到有餘不盡的境界.曲是曲折,循環盤紆的意思,其有如河流之灣灣曲曲,深遠而流長,方可以成其滔滔不絕的蓄勁.太極拳的奧妙就是,其一舉動莫不渾如球形,處處成圈,以腰如車軸,活若車輪身隨轉,隨屈就伸,斷而復連,圓無邊際,使人難於捉摸.然非藝高者,不易到此境地.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可臻於縝密矣.在所有的招式轉幻中,心是主帥,是司令的,氣是傳令旗,而腰是主活動中心,由心意而直接命令腰部而發動招式轉換的動作,則將可達到上面所說的各式功能.其中要知道氣是傳令的工具而己,是直接傳達的,是不具備自主的功能的,否則則動作將有滯礙之虞的.這是所謂的運氣則滯的道理.在練拳時,要先把招勢耍開來,動作要開展舒暢,然後等到功夫有了基礎後,再來求動作的靈敏度,而達到緊湊,反應快.如此則動作才能達到縝密無疏,反應快而正確之功夫.萬法唯心,以心為人生的主宰,心為令,即全身四肢百骸無不受其指揮調遣,唯命是從.而復以氣為傳達的使者,稱之旗,亦即前人所謂的令旗,傳其命令於實行戰? 為主的腰,乃名以為纛.以此譬喻,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使臂的要素作用.在行功之始,必須週身舒展鬆開,如肩,腰,胯,膝,腳,掌拳,腕,肘等關節,均應不著絲毫的拙力,處處含有用意行氣,運轉柔軟如綿的神態,力求動作大方舒展,如行水流雲般的順暢,綿綿不斷.開展的拳架可培養出雄厚的長勁,俟功架完整,呼吸順暢後,則可在散手的演練中,去練習開合變換虛實,斷而復連的緊?之反應功夫.其是以軍隊作戰,來譬喻身体的動作,其不是學就會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它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而且有其一定的方法.軍隊傳令先要講求系統之完整無缺點,並經一段時間的模擬,以確保整個團隊無失誤後,才能在實戰中隨機應變,以應付瞬息的變化.而我們練太極拳當中,也不是一夕可成的,必先從基本拳架練起,先把功架練好,等動作流暢舒展開後,再從散手的練習中學習各種攻防技巧的緊?動作,週而復始,久練則達練勁入骨,而達到縝密之功夫.太極拳的練習階段也有形法功解區別說法,意思也是要由外而內,由開展再求緊湊的說法.不可基本功未練好,就要練對打應用招式,拳架演練未純熟,就要練內勁導氣這類的.以免枉費功夫.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在推手與散手對峙中,除了上述的注意要點外,另又有提到:對方不動,我也不動,對方一小動,我己感覺得到其企圖,而先制敵於先機.在動作上,有似鬆而不是鬆,動作將展開而好像又蓄勢不動,勁像是斷了,但意識又時時注意到對方的動態的,讓對方末測高深,束手無策,無從著手.彼不動,己不動:是以逸待勞,靜以觀變.但須沉著以蓄勁,待機而應變,為捨己從人的要訣.而彼微動,己先動者是彼一微動,而我即有知覺而先發制人,順其勢,乘其機,而爭取主動.似鬆非鬆:即將收未收,是柔中有剛,同時也使敵不清我之動向,以免被反制.將展未展,即將放未放,是開展中存有緊湊及誘敵之意.勁斷意不斷者,是勁雖未發出,而意仍貫串不捨,此即不丟不頂,沾連粘隨之曲蓄,有餘不盡,待時乘機的主意.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另,又有這麼的提示:意在先,身在後,腹部要放鬆,不要緊張,則氣能沉著,神態舒爽,,輕鬆愉快,但不可鬆懈,隨時注意著對方的動作與意圖.先在心,後在身:這與前述的"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是類似的,只不過在前面是在說明外形功架的開合的動態表現,而這裡要說明的是內在精神的狀態.相同的都是在說明心是全身的主宰.身体的動向都是受心意的指使.有所行動,如影隨形,是心為主動,而身是被動的.腹鬆淨:是腹內須鬆開沉淨後,在無絲毫拙氣拙力的身体狀況之下,才能引發騰然先天之氣由丹田升起,全身精神凝聚在肢體上,而似氣歛入骨,此時神志既須舒暢,身體更直安靜,時刻留意存心,更不可放縱.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在整個的對峙中,隨時都要能總動員起來,一動要全身一致的行動而產生整體勁來,要靜也要全部靜下來,不可鬆散,凝神靜氣,高深莫測.身体和精神狀態都一樣,不動則己,如有一處要動,則週身上下無不隨之而動.同樣的一處要靜下,也一樣都要隨之靜下,全身整是完整一氣的.動時全身總動員才能發出勁道來,靜時全身凝神靜氣才能明查秋毫.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在上半身的運動要能以身使臂,勁道要透過脊骨傳送出來的,如此則精神定,表現在外的是中正舒坦,氣怡神靜的樣子.在盤拳架或推手練習之時若只用雙手的舞動,就能用到拙力而無法發揮其內勁,必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使臂,勁道透過脊骨而由兩臂發出,如此內外上下週身一致才能得真正的勁力.運用內勁的演練才能達到內心沉著,全神貫注,氣不散亂有如捕鼠之貓.在外顯示出的是中正舒坦,氣怡神靜的樣子,讓人有莫測高深的感覺,似若捕兔之鶻.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至於腳步則要像貓之舉步樣的步步為營,落地無聲似的既輕且快,而運勁時則要像抽絲般的小心邑邑,處處留神,不要有斷勁.貓的行動,是靈活不浮,既輕且快,落地無聲,而又步步踏實,有仿傚的價值.我們在盤拳架時也要注意這基本的要領,倘若要起左足向前移步時,要先將身体的移置右腿,把重心放在右腳上,然後再起左腳向前移動,等左腳著地後再配合身体的運動而移動身体的重量.此時身体的重心在右足上,而左腳是可前可縮的.此即所謂的中定.以氣運身,乃為運勁,是由丹田發出的內勁,每逢伸屈開合之時,須要全神關注,動作靈敏,活潑並均勻,處處留神,狀似抽絲.切忌時緊時鬆,忽斷忽續.而呆板沉滯的弊病,更應留意袪除,方可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此時全身最在意的是,精神要提得起,而不是去運氣,如一運氣則動作就產生了滯礙的現象.運氣的結果,則發不出勁道來,而呼吸自然,其元氣必充足,所以氣以直養而無害,其勁才最好的勁,是純剛的.太極拳的全部意義,是以精神意氣為主幹,骨肉為輔佐.不在氣,是在精神.在氣則滯的氣是後天以力運出之拙氣,浮躁及瞋怒暴發之氣,其氣必不順.在動作當中,氣如不順,則週身必板滯不靈,兩足即現虛浮而失其重心,如此狀態所發之勁,必不完整而有種不過力道的感覺.所說有氣者無力,概此氣為後天用力運出之拙氣也.若能發自丹田先天之氣,其是由鬆淨之呼吸鼓蕩運育之元氣,其氣必充順,清和而暢達,氣暢達即通行無阻,週身舒適靈敏,則可無處不可蓄勁,無處不可發勁,而顯得威猛剛強的樣子.此均有助於善養其氣的成果,乃有"養氣者純剛"之喻.上述也在說明一般俗稱用力運氣的氣功之氣,和太極拳由鬆淨發自丹田之氣的不同.另個人意見.這可能是賣爪說爪甜的講法,當然由用力運氣之外家功夫,固然有其僵硬不夠靈活的缺點,但那是只在初期的時候的表現,如能經過長期的鍛煉,也可達到練勁入骨的境界,所以如從年青時就開始接受訓練的人,其成功之機會也是暪大的.只不過一個中年人是否能通過其長期的鍛煉而不傷其身者,值得探討.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學武術時,當年青時,就有兩個選擇,不論從外到內或由內而外,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年過三十,我想練太極拳就是第一選擇了! 否則如果還逞強著,想去練外家拳,我想可能會練拳不成反傷身,那就得不賞失了.氣如車輪,腰似車軸.如此,氣以直養而無害,才能像車輪似的活潑無礙,而腰就像車軸似的居於勁道的活動中心似的地位,即是以心為令,氣為旂,腰為纛,動作才能轉換得靈.氣之流轉運行,猶如車輪,喻其形圓活靈敏,隨屈就伸,方圓並用,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真是透澈了當的比喻.腰似車軸者,因為腰係全身之樞紐,發勁之主宰者,故又稱之為纛.腰動則先天之氣,似若車輪,隨著腰而旋轉,這就是"氣遍全身不稍待"的明證.。
十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三字:“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诀:掤⼿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着似倾倒,⼆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肘靠随时任意⾏。
进退反侧应机⾛,何怕敌⼈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
⼗三字⽤功诀:逢⼿遇掤莫⼊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把得实急⽆援。
按定四正隅⽅变,触⼿即占先上先。
捋挤⼆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实⼒意中定,听探顺化神⽓关。
见实不上得攻⼿,何⽇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修到终期艺难精。
太极推⼿之---⼗三字⾏功诀(注解)掤⼿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的姿势要两臂圆撑,⾼与肩平,作⼀圆形:分单掤和双掤, 单掤是左臂或右臂抬⾼与肩平,作半圆状,⼿指与肩头平;双掤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
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好象放有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则⾼,随低则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弹⼒。
(即以机警的动⼒,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劲)这样的弹劲在静时要含⽽不露,动的时候就要抖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即守。
这种劲路运⽤演变得⼿后,与敌⾓⽃, 随时都有⼒的反射作⽤,俗说:劲在不发动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能刚和刚柔相济。
这种弹簧性的⽀撑活⼒,能在静动虚实⾥应⽤出来。
搭⼿履开挤撑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此可说明⽤挤的⼿法,如和对⽅互搭右⼿时,就⽤右⼿按住对⽅的右腕,同时左⼿也按着对⽅的肘部,顺着对⽅的来势向着横侧⽅履之,叫对⽅的掤式失去作⽤,到这时急反出左⼿,⽤左⼿背向对⽅的右肩下击去,并且右⼿按住左⼿腕,加以辅助之⼒发击之,也就是⽤两⼿之⼒合⼒发出,这样叫对⽅难以还⼿。
按⼿⽤着似倾倒,⼆把采住不放松。
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
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十三势歌诀·注解·阐释太极网【题名解】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
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
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
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
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
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
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
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
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
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
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注解】①、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这一句提纲挈领的论述,首要强调太极拳十三势得以至用的自身攻防机制之总机枢在腰隙,即完成攻防使命而能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腰的刚柔虚实变化中完成的。
这是从形拳招熟到气、意拳懂劲的有形拳术攻防之道来立论的。
为什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呢?有关这一点,前贤多有论述,如腰之松懈,一身无功:腰为一身上下内劲,外形攻防动静变化之枢机。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来势凶猛挒手用”是讲挒的手法,如果对方进击之势凶猛,我就急用一手找对方的腕,一手找对方的肘,要是得手,就急用力向侧后方猛带之。“肘靠随时任意行”就是说如果我使用挒法把对方身子捋带过来,可是对方趁着我的捋带力量用肩部向我撞靠而来,我就急用采住对方肘部的手顺对方靠击之势,用屈肘的着法向外横击,并且转侧身体来增加横肘的力量,叫对方被肘靠跌出。
履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在太极拳中,履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履必有挤,如将对方的掤式履开,即可以趋势使用挤法进攻。肘靠是说明用肘肩胯来靠击对方时,必须进攻在对方的足跟之前,如在对方的左侧,就进右脚;如果在对方的右侧,就进左脚。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此可说明和对方攻守之间,对于进退要相机运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必须进退有法。怎样才是进呢?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对方所制的方式;退是闪展腾、挪,要看对方的来势灵活转变,是取守的方式,走(主)要做到展转变化。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的姿势要两臂圆撑,高与肩平,作一圆形:分单掤和双掤, 单掤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半圆状,手指与肩头平;双掤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好象放有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弹力。(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劲)这样的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抖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即守。这种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 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俗说:劲在不发动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
mil总第341期2019/01《十三势行功心解》校注诠释文:王志远责任编辑:柯超“行功心解”系太极术语.炼养心气方法,行功为外.心解为内〉外则屈伸肢体以健身,内则澄定心气以修心,而动静兼练,内外双修.练身、练心、练意、练气.参同一体。
正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校勘:1、本篇正文均依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2、“董本”本篇题作《王宗岳行功论》“图本”作《太极拳行功要论》。
“澄本”前部分自“以心行气”句至“乃可臻于缜密矣”句.独立成篇.篇题作《王宗岳原序》.3、“万本”中“乃能收敛入骨”作“方能收敛入骨”诠释:太极拳学范畴中,心之与意,常常是相连互用难以厘清的,故有心意之说一太极门秘承要诀之一为:守心不守意,心主知觉,意为识感,行功之间,当常守心主神明之性元知觉.而不问内生外感之各种识感杂念可见心之与意尚存区别.这就是“心之动为意”“心有所忆为之意”即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动则意起,意起则气随.意到气到.是为“以心行气”以心行气,意之所至,气即所至,意之所向.神即前往,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因之气运劲发而运动.是为“以气运身”。
以心行气,意有所注,气有所归;五灵沉着,气机沉稳,气始能行于膜络筋脉,轻通于騰理.穿渗于膜络,深入于筋骨.浅入于五脏.深沉于丹田.而敛入脊骨以气运身,气贯周身.气动身随;内心澄明.全体松透.气始能顺遂.过三关,行周天.达于四梢,乃能灵活无滞.而从心所欲。
此段以“以心行气”为体.以“以气运身”为用.体用之关键在于“沉着”与“顺遂”,照此参修,不难收“收敛入骨”之效而得内劲;不难获“便利从心”之妙而得轻灵。
正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校勘:1、“姚本”中“精神能提得起”无“能”字;“意气须换得灵”无“须”字。
2、杨氏家藏抄本“迟重之虞”作“迟重之愚”。
3、“图本”中“所谓顶头悬也”作“所谓顶头悬是也”4、“姚本”、”微本”中“乃有圆活之趣”作“乃有圆活之妙”;“万本”作“乃能有圆活之趣”;“图本”作“乃有圆活趣味”5、“澄本”、“徐本”、“董本”、“图本”中“变转虚实”作“变动虚实”诠释:太极拳之全部意义以虚灵为本,以“精神”、即“心”为全体之主宰,“提起精神”乃行功之准则。
十三势行功心法
十三势行功心法十三势行功心法十三势者:行拳先要做到心静,心静则”松” 如果要松,那么就要把心里的一切问题都摆脱,例如烦恼,忧伤,牵挂,包括所有”欲”的思维都要摆脱.所谓之:欲能改变人的行动,求能改变人的理智!所以心一定要”心无杂念”所谓:杂能生乱,静能生安,安能生稳,稳能生顺!所以”松”要从”心”做起.心静则神明,心静意合形自合!皆为此意也!十三势者:行拳松而不软,松要松得沉,沉肩坠肘,肩沉劲注腰,肘坠力拨根,坐胯脚生根!所以松要松得很彻底,把所有的骨头.皮肤.肌肉都要松开!能松才能刚!如何能松上面已经说明了,请认真体会!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十三势者:劲的所在,劲的所在是”意”,这个意已经包括了”心”古语云:”力从心打万斤重” 这当然不是说:意动身不动的意思,这是说:拳要动意要随,所谓之,拳未到意先到,拳不到意亦到,但劲力的起源是在脚,例如右肩靠势:未靠之前我脚下是”右弓步”,但靠出去的同时脚下已经转成了”左弓步”但在转换步法使靠势时,是有一个圆形的表现,这个”圆”的表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整体的.包括:脚底,脚面,脚根,脚尖,小腿,膝,胯,腰,身,最后达到肩来完成肩靠势!这个圆的转换幅度不宜过大,幅度太大就会产生一种长劲的概念!具体的说:靠劲在靠之前是腰蓄而待发,右靠势的腰蓄是:肩要让腰来带动回拉也就是往右后拉动而蓄劲,就像一根竹子被拉紧一样蓄着!在蓄足的时候脚下转换方向送腰达肩去完成靠势,脚下转换的方式:应该用脚尖来移动方位,如果用脚根来移动就会产生一种失重的显现!脚下转换的幅度是越小越好,越细越足,右转左的同时右脚要瞬间伸直顶腰冲肩把所有的劲都顶到肩上把对手给靠出去或靠倒在地!十三势者:形的重要,当然形是外象很多人不太注重形的本意,形虽是不重要,但正确的形还是必要的,形要处处体现个”圆” 要想处处有圆的表现那么它的所在就不能走”平劲”这个平劲是指没有”弧形”的带引.这个弧形又要如何表现呢?例如手上的弧形,每个动作肘尖都是向地下的,如果肘尖和手臂拉平了就表现不出弧形了!手上的弧形该如何表现呢?解:它的弧形是由腰来引动肩来完成的,动的不在大臂和小臂,动的是腰和肩,用腰来转动肩膀的引动力来拉动大臂和小臂,此时还须有个手掌的弧形,这个弧形的表现也是一样,在腰,肩引动了手的几个关节的同时也要用肘关节来带动腕关节走弧形,这样肘关节一引腕关节一转就完成了手上的弧形了!手的弧形上面解释的还是不太清楚,简单几句吧!肘尖向内走时腕就向外走,如果腕向里走时那么肘就要向外走!(因文字水平有限解释的不得当请多多包涵)脚下的弧形就是腰的带动,转腰换虚实一转腰时脚必动,脚动要走个圆,紧记:脚走圆不在脚下动,动的是腰.膝.胯,用腰来带胯再由胯来引动膝走个弧形!注:上面上下两处的弧形是整体的,腰一动全身百骸都动的!请认真体会!十三势者:眼神的表现,眼不可以只看手,眼要随身而动,身到那里要就要跟到那里,眼看要从近到远,再从远到近,从缥缈的眼神到迷惘的眼神,迷惘的眼神是随形而动的,永远都注视的对手的,也就是”佛”的眼神,这个迷惘的眼神在没有习惯时感觉是很模糊很缥缈视线不清,当然这个眼神要有一个”意”的所在,太极本就是意,用意去看用心去搓摸!这个眼神一定要配合意来使用,心的静意的清是可以看透一切的事物!而上面说的”迷惘” 这就像你看到一样你很喜欢的东西一样看到了入迷,已经失去了方向一样,只有专著的注视它,它走你走,它不动你不动.这种形式在文字上比较难表达出来,具体的上面也说明了!(也许是本人的水平问题,表达不好,请多多指教)十三势者:行功心态的表现:行拳不一定要心求功夫,有求必有失,我们的功夫都在无意中求吧!心态要无求无欲,一切都要随自然而行,强求无过是身外之物,失的可是内在问题!心态要宽容,不必去强求一样,自然的去行拳,用意去领悟拳势的本意和概念!用心去强求是远远不够的!十三势者:行拳发力的表现:太极虽是慢柔之术,但发力动作还是有的,我们发的是自然力,不是拙力,而自然该如何去发?这就是一个问题,自然的力发自心内和整体的配合,整体的配合就是在弧形的表现,上面已经注解了弧形的表现,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主要的自然力还是在腰间而发!发力的不是用手去猛然发力,所以说”先天之力脊背生”!十三势者:行拳的呼吸与气:这个呼吸很多人都说要配合什么什么,才能练成内功,何为内功?不可思议!呼吸本是人的生命之源.控制了呼吸,那里还有气可言,呼吸畅通才是真正的养气之道,太极拳以慢来补足气的缺乏,用自然的行拳方式来做到呼吸畅通,所谓:”气神畅通脉相连”所以说呼吸是自然的,该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不需要去控制它的一呼一吸!一切自然而行!十三势者:虚实的分清:该怎么分清虚实呢?首先要分清了外虚实,重心虚实,手足虚实,劲的虚实,这里开始说虚实的注解吧!虚实,我们虚时也要有实的存在,如果一虚就空那就不是阴阳相济了!虚是为了实而虚的,虚时应该有五分的实,虚是用来做一种承受的能力,这个虚要配合松才能做到一种承受力,如果不去配合松就不可以做到承受力了!被击打的地方要虚下来,虚就要松,软似棉花,那怕千斤重!开始已经说到了,虚里有五分实,那就是:软似棉花,弹如球了!这就是虚里实的概念!这个虚里实该如何去应用呢?注解:软似棉花,弹如球,这里说的是,虚是要配合松和引化还有就是随,处处虚实不能空!被击的时候我们要松沉,松为化劲,沉为蓄劲,蓄劲而待发,拳论也说到,边化边打,这虚实也就是如此,虚了就要化,化了就要打!而打也不能打个”全实” 打个全实就不符合了!拳论也说了”独阳不长” 实里也要有五分虚,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打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带有虚,有虚才能有防,所谓攻防兼备!为什么要实里带虚呢?那就是为了防,你打人家,人家不一定就站着给你打吧?你能打人家,人家就能还击,所以实里有虚才能防之!虚的概念上面已经注解了,就不多说了!现在再说整体的虚实:其实外虚实也就是一个整体的,太极本是一个整体的圆形,就太极图里已经可以看出了,阴阳鱼里黑中有白,白中也有黑,所以说这个虚实是分不开的,都是一个整体化的.如果硬要把它分开了就不行了,所以它整体的虚实还是在腰,腰是主宰那么虚实的主宰也就在腰!用腰来转换变化虚实,所以虚实要在腰来分,正确的说,虚实是分不开的!那里都有虚也有实,实里有虚,虚里有实,你说那么是虚,那里是实呢?所以说呢,这个虚实是一个整体,处处都是虚实,根本就不可以分开!不过虚实的作用和应用还是需要去领悟和体会的,上面已经注解了虚实的应用和作用了。
十三势行功——掤式行功
⼗三势⾏功——掤式⾏功太极混元摄卫⼗三势⾏功(⼀)掤式⾏功⼀、功法起式1、⾝体⾃然站⽴,两脚跟靠拢,脚尖外撇。
头顶天,脚踏地,两肩向下沉,⾝放松,顺其⾃然站⽴。
头顶“百会⽳”两阴之间“会阴⽳”和靠拢的脚跟“⽔泉⽳”三点要成⼀垂直线。
下颏向下收,两眼向前平视,⼼平⽓和。
然后调息,先⽤⼝⿐同时向外呼排除脏腑内浊⽓,再⾆尖轻顶上腭闭住⽓门,⽤⿐轻轻吸⼊清⽓。
2、⾝体重⼼微向右移,左脚向左平⾏横开半步,先落脚尖,然后脚跟向外转,形成左脚尖向前,微向⾥扣时脚跟再落地。
3、⾝体重⼼随之向左移,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向⾥转,形成右脚尖向前,微向⾥扣时再落脚尖。
两脚微成内⼋字,脚下踏实⽣根,感觉下盘两腿内侧发紧有⽓感上升⾄“会阴⽳”。
然后,上⾝从头顶向下放松,肩向下沉,肘向下坠,腕向下垂。
含胸,松腰、松胯、两膝放松,全⾝⾃然松,松、松、松,上盘⽓向下降⼊丹⽥,下盘⽓上升回归丹⽥。
⼆、右顺步掤1、接预备式,⾝体重⼼移于右腿站实,左腿屈膝提起,收放于右腿内侧;2、上动不停,重⼼微下沉松⾄右脚,⾝体先微右转后左转450,⾯向左前⽅;左腿随⾝转动向左前⽅顺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肩微右拧,两臂向右⾃然松沉拧裹;3、紧接上动,⾝体重⼼向前移,左膝前⼸,左脚微外搬向前落地踏实;同时,两臂由右下⽅斜向左前上⽅再向后下⽅划弧,左逆右顺缠松落于⾝体左侧;右腿屈膝提起,与两臂同步逆缠⾄左腿内侧,脚尖虚点地⾯;4、紧接上动不停,⾝体重⼼下沉松⾄左脚,右腿屈膝微向上提,向右前⽅逆缠,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臂不动,随⾝体重⼼微向下松沉;5、紧接上动,⾝体先微左转后右转450,⾯向正前⽅(右前⽅);重⼼随⾝体转动由左向右移⾄右腿,脚尖向前落地踏实,成右⼸步;两臂依次由左后下⽅向上向前(右前)⽅左顺右逆缠划弧掤起,随后松⽓松⾝⾃然落于⾝体两侧。
三、左顺步掤1、接上式,⾝体重⼼后移于左腿站实,右腿随之屈膝收回,松落于左腿内侧;2、上动不停,重⼼微下沉松⾄左脚,⾝体先微左转后右转450,⾯向右前⽅;右腿随⾝转动向右前⽅顺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肩微左拧,两臂向左⾃然松沉拧裹;3、紧接上动,⾝体重⼼向前移,右膝前⼸,右脚微外搬向前落地踏实;同时,两臂由左下⽅斜向右前上⽅再向后下⽅划弧,右逆左顺缠松落于⾝体左侧;左腿屈膝提起,与两臂同步逆缠⾄右腿内侧,脚尖虚点地⾯;4、紧接上动不停,⾝体重⼼下沉松⾄右脚,左腿屈膝微向上提,向左前⽅逆缠下落,脚跟虚落地⾯,脚尖⾃然向上;两臂不动,随⾝体重⼼微向下松沉;5、紧接上动,⾝体先微右转后左转450,⾯向正前⽅(左前⽅);重⼼随⾝体转动由右向左移⾄左腿,脚尖向前落地踏实,成左⼸步;两臂依次由右后下⽅向上向前(左前)⽅右顺左逆缠划弧掤起,随后松⽓松⾝⾃然落于⾝体两侧。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打手要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能用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
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众谱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众谱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注解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
无往不利。
(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
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
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
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
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
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摺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
气为旗。
腰为纛(dào)。
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
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
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
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
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全神意在精神。
不在气。
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陈微明注)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
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
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
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
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
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太极十三势“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精解
太极十三势“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精解2017-04-27八法、五步合称“十三势”,就是太极拳表示的方位、运行的劲路和有效的技击手段。
所谓“八法”,亦称“八劲”,即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它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
四正是北、南、东、西,四隅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这正合于后天八卦图,北掤、南捋、东挤、西按、西北采、西南挒、东北肘、东南靠。
简言之,即使拳路和劲路照顾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于某一处。
“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
就五行说,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
其中又有五行生克说: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此《杨谱》有“怀藏八卦,脚跐(踏)五行”之论,后来又有拳家加上'头顶太极”一说,也很有道理,太极拳本来处处不离阴阳,因此“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的概括与说明,是合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太极图与地图方位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太极图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
二是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来概括,只要时刻不忘阴阳变化的理论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却不可不知。
所谓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
试以自身为中心,站立之处属土,由此向右行,右属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后走,后退属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属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进属火,此即木生火。
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称此走生门,走生门,则很顺畅,很快。
现在散打与武术比赛,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左脚在前,固然这与个人习惯有关,但是却不合五行步法走中之意,很别扭,也快不起来!现将“八法”、“五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1、掤劲:掤为八法之首,有撑开之意,《杨氏九诀》之“八要”:“掤要撑”,《十八在诀》:“掤在两臂”,《十三行功诀》:“掤手两臂要圆撑”,讲得都很清楚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 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这是换裆劲的方法,人的腿经常在运动时要一个偏虚,一个偏实。
在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过程,必须转换。
即裆裆劲于身向右转时,则右松左紧,紧松不太过了,才能灵,才有圆活之趣。
一转的偏了,就成直线,当然就不圆,而不活。
所以这是讲下盘变化的,也是讲左右旋转的。
意气是合理的劲,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
原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凡是发劲,前手发劲,后手塌劲,两手的劲和方向要成为一线,自然可以沉着松静。
试看射箭时,弓弦和箭杆,和弓的动作,可以体会此理。
这是讲前后的配合手法。
原文: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身要中正安舒,必须重心稳定,但在运动时,要求重心稳定,就必须腰转时裆劲换的圆活,手劲配的相称。
能这样,则四面八方如何来劲,全可旋转应付。
支撑二字嫌太死板,不可误解,我们可以改为“周旋八面”,这是讲身法。
原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九曲珠之行气是缠劲,螺旋劲,是方向的变化;百炼钢之摧坚,是时间的速快。
原文:形如搏鸟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外形动作如鹗之速灵,内神专静如猫之安逸,山岳江河是加倍形容。
原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这是讲发劲的。
想发劲,须先蓄劲,比如想把箭射出去,必须先把弓拉开,使弓的两端向后弯,弦也向后缩,放箭时一撒手,箭经弓弦中心的劲发出。
但弦上的劲,还是仗着弓靶两头的劲,所以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但是这个地方,还不恰当,太极拳的发劲,完全是用螺旋推进发出的,公转中还有自转,我们用枪膛里的来复线来比方发劲,就更合式。
太极拳发劲有几种:一种是像轮子边上的劲,什么东西碰上就打飞了,可是不至大伤损。
二种是轮子里边的劲,当轮子飞转时,如把棍子伸到里边,立刻搅折。
三种是钻头的劲,钻头虽然小,因为转的快,木头、瓷器、钢铁全能钻透了。
这种劲,尖上是一种劲,钻身上还有一种劲。
四种是崩炸的劲,如同炮弹一样,必须功夫很深,才能发出来,但全离不开螺旋形式。
这样曲中求直,没有东西可以挡住、使他发不出来,弓的曲,还是可以制住的。
原文: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发劲是走螺旋形的,但是从哪里推动呢?所以又告诉我们“力由脊发”,发时不是从脊背往前直推,而是旋转推进。
推动时,身的方向必须变化,如步子不变,劲就不一致,或至被牵掣,所以又说“步随身换”。
身向何方,步就换向何方。
步的变换,也不必一定移动进退,足尖的方向,和身体一致就可以了。
但是后足尖要冲前斜角,前足尖冲身的正前方,成为似丁为丁,似八非八的形式。
原文:收即是放,放中寓收。
断而复连。
这句话,很容易叫人糊涂,用轮子来讲,来的劲,加到轮上,使轮子往右转,右转是收,但一面仍从左边转过来,左边的劲,就是放。
圆圈是相连不断的,发劲时,有一虚线一抛线,也就是劲断意不断,所以放中也寓收。
原文: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是来复线,不可认为是直的,转换全是裆劲,一松一紧。
原文:极柔软,而且极坚刚。
这又是句矛盾的话,叫人迷糊。
凡是练太极拳的,全知道“柔能克刚”,“不丢不顶”,但是一逢人来按我,我就后退,做到不顶和柔了,怎么克不了刚呢? 可见柔软是转的圆,坚刚是转的快,圆则来劲到不了我身,转回的快,则力无穷。
原文: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呼吸固然是人人所能的,可不是人人全能灵活,所以这里的“呼吸”二字,不可看的拘泥了。
动作的旋转,必然有进退,进退就等于呼吸。
能做合乎规律的旋转、进退就等于善于呼吸,又能全身调协,所以能灵活。
到了功夫深时,呼吸可以配合动作,化劲是吸,发劲就是呼。
原文: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直应当作顺字讲,顺则气旺。
曲当作螺旋解,旋则劲足。
以上是讲劲的运用和气劲的调养配合。
原文: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编者注)。
心发命令,令出气为传达,腰如大旗,不可摇摆,这是说内外的关系。
原文: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这是说练拳要求的程序,先上来求开展,是一个“松”字,全身骨节全要松开,动作时,不用一点拙力。
第二步求紧凑,是一个“圆”字,任何动作,全是圆圈,公转中还有自转,处处连环,自然紧凑,最后越练越熟,经大圈到小圈,似乎无圈,就达到缜密的程度,这是一个“密”字。
原文: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心能支配形体,但要注意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才能把形体运动,支配的恰当。
原文:腹松气敛入骨髓。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腹中松,要使气沉丹田而不浮,也就可以敛入骨髓。
精神要安舒,身体虽动,还是静的。
中心稳定,则动中能静,如一部机器,按的不松不紧,圆滑自如,开动时,虽转而不摇摆。
这个道理,要刻刻留心。
这是讲到内气舒畅,精神安逸,虽动犹静。
原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
全身配合调协,可以作到这样,牵动往来,如同机器轮子,用皮带挂上,来回旋转。
原文:气贴脊背,敛入脊骨。
脊骨是督脉,所以气贴此处运行,仍收入此处。
原文: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内中静而动,外形动而静。
原文: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进步退步灵活,而劲走螺旋。
原文: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这句话又和次先讲的有些矛盾,我们先要什么是“用意不用力”,意是理想,有理,就有方法。
所以说全身动作,用理想精神支配运动,不用横气,用横气则动作发生障碍,而致滞缓。
气横,则力(劲)发不出来,不用横气才能柔中纯刚。
原文: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腰是轴子,轴子转,气就支配手足也转,如轮子一样(这个气是顺的)《十三式歌诀》浅释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腰是轴,须旋转;膝是活塞,调节轮子转的方向;裆部一松,则膝上提,裆部一紧,则膝下沉,重心永远平衡,这就是变转虚实的方法。
得法则周身是圆的,没有障碍之处,就不会少滞。
原文: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kúi)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彼动我随,是“静中触动”,动的圆,所以“虽动犹静”,全是因对方来劲而变化。
他的方向变化大小、时间快慢,我不但随着变化,而且争取主动,比他占先一点,看似神奇,实缘一定规律。
妙处全在一个“熟”字,平时练拳每式全要揣思它的道理、作用,日久,自然得悟其妙。
原文: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头两句是说中腹内气,注意腰间旋转时,腹中能松而静,则内气旺盛舒畅。
后二句是说外形,下盘要求尾闾中正,尾闾俗名尾骨,即长强穴,要作到中正,须略使向后上翻,如正身端坐时状态,尾骨上翻,则前边小腹斜向后合,而气舒松,精神直通到头顶。
这是和上盘的连系。
上盘则百会穴如同悬上一绳,把全身提起来,所以满身轻利。
原文: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练拳时一个小动作也要耐心仔细推求原理,应当怎么做,怎么屈伸开合,这里说“听自由”不可误解,不是随便的自由屈伸开合,而是按照原理规律很自然的动作。
所以又说:“入门引路需口授”,不但要求明师口讲道理,并且要正确示范①。
然后根据所学的,仔细推求,长期锻炼,则于拳法自然修进。
这是学拳的程序,说明入门不经人讲明道理不行,不自己仔细揣摩不行,不下工夫锻炼也是不行。
因此,我得到的规律是多听(听道理)、多看(看示范动作)、多想(揣摩道理和示范动作)、多练(照理照样的练)。
原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体是动作的形式,用是作用,不拘形式和作用,全是以合理的意气为主,最后的结果是为了益寿延年、劳动生产。
原文: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这是讲的道理,字字真实切要,已无保留,全在乎学者是否推求多练。
如不用心推求,而盲目的练,等于白费了工夫,所以实践必须结合理论。
注:①高明的老师既要做到口授(口讲道理),又要做到身传(正确示范)。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大宗师注释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