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0a29f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4.png)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赏析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落叶悠扬《Les Choristes》,译为“放牛班的春天”。
朴素流畅的电影里,没有使用复杂的特技,也没有豪华大片电影里华丽的画面,一个小小的微笑,细细的皱纹却让人觉得如此温暖!天籁般的音乐,感人的故事,完美的画面让我感悟到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与震撼。
在这部清新的电影里,感受最深的,或许就是那完美的音乐的触动,和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微妙的二元关系的构建。
我想,不管是谁,我们都能感受到灵魂随音乐旋律的波动,导演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电影的催化剂,展现了音乐净化灵魂,排解寂寞,放松精神,使人获得一种巨大的享受的作用,对音乐的感受,有人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
”天籁般的童声,让每个人都深深地沉醉其中。
也正是音乐,让池塘之畔的问题少年们找到了他们所喜爱的东西,他们的顽劣、暴力、孤僻、叛逆等等被音乐引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抽烟,打架欺负别的孩子,捉弄老师,所有的恣意妄为都是作为对压抑的一种反抗,表示他们的不理解和显示自己的存在,当他们受到鼓励,找到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填补心灵的空虚的时候,我所感觉到的是每个生命里怀揣的梦想,以及音乐所释放出来的童心,可爱,还有对马修老师的感激之情,音乐让一切变得简单,变得美好。
音乐作为一种润滑剂改变了这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谩骂和惩罚不再是学生与老师的唯一交流,“犯错,处罚”不再是唯一的手段,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一起踢球,唱歌。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也并非他们所愿,正如老校工麦神父所说:“真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打抱不平”,“他们也并不是无可救药”。
音乐担负起了这座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
音乐,带来了放牛班的春天,也带来了马修创作的春天,甚至是整座学校的春天。
体罚式教育和诱导式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教育的两种模式,以校长为代表的体罚式教育法,还有以马修老师为代表的诱导式教育法。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0271c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d.png)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感动的法国经典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在春天维持传统,独立完成牧场的管理的故事。
影片的主要角色有:小马奇、菲利普、弗朗西斯卡、毛里汤、马塞尔等。
他们都在放牛班找到平静、幸福、友谊和爱的温馨。
小马奇是影片的主角,他十分勇敢,有着坚韧的毅力和热情的性格,他经常帮助其他孩子做事,并且把他们团结起来。
他是菲利普最忠实的朋友,他和菲利普一起对抗苦难,发现希望,面对挫折,实现梦想。
菲利普是放牛班的传奇,他有着勇敢、坚韧、热情、顽强的性格,他非常崇尚自由、乐观、豪爽,他把放牛班的传统和精神传播下去,感染其他孩子,使他们有了希望、勇气去拼搏,实现梦想。
弗朗西斯卡是放牛班的先驱,他有一份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守着原则,以“自尊”为名,他执著、傲慢、任性,当他的希望没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非常的气愤,但他最终也会克服那些挫折,坚守信念,发现希望。
毛里汤是放牛班的善良者,他有着友善、乐观、善良的性格,他一直乐于助人,乐观地面对挫折,他把激情注入放牛班,带给大家勇气、信心和希望,他是放牛班的力量之源。
马塞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他有着深厚的友谊,不畏艰辛,勇敢地直面挫折,帮助他的朋友们实现梦想,马塞尔也受到了毛里汤的激励,他也把希望带入放牛班,让他们有了更多挑战和希望。
这部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在艰苦中探索真理,勇于挑战挫折,充满希望。
这部影片用温暖的气氛和美好的场景,再现了放牛班和他们的传统,审视了孩子们的友谊、勇气、毅力、追求理想的精神。
《放牛班的春天》对年轻孩子有着深刻的启发,让他们明白,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有勇气去追求,总可以在挫折中找到希望。
同时,影片也提醒大家学会珍惜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实现最美好的梦想。
《放牛班的春天》内涵介绍
![《放牛班的春天》内涵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960cda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4.png)
《放牛班的春天》内涵介绍哎,说起《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啊,简直就是一股子暖洋洋的春风,吹进了咱心窝子里。
它不是那种让人看完就忘的爆米花电影,而是像老酒一样,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心里头那个舒坦。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地方,听起来就挺寒碜的,对吧?其实啊,那是一所专门收容问题少年的学校。
这些孩子,就像是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的小草,没人疼没人爱,还时不时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但你知道吗?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片未被发现的春天,就等着那么一个人,来帮他们打开那扇窗。
这时候,咱们的男主角马修老师闪亮登场了。
他不像以前的那些老师,动不动就板着脸,拿着戒尺,好像孩子们都是他的敌人似的。
马修老师啊,他就像个温柔的园丁,用爱心和耐心,一点点地浇灌着这些看似枯萎的小树苗。
他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哎呀,那叫一个惊喜!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乐,也找到了希望。
那些曾经被嘲笑、被孤立的孩子们,在音乐的世界里,仿佛都穿上了隐形的盔甲,变得自信而勇敢。
电影里头,有几个场景特别让人感动。
比如,当马修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田野上放声歌唱时,那画面美得就像一幅画,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唱。
还有,当那个五音不全的小男孩,在大家的鼓励下,终于鼓起勇气唱出第一句时,整个教室都沸腾了,那是属于他们的胜利时刻,也是属于春天的奇迹。
当然啦,电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间还穿插着一些冲突和误会,比如那个严厉的校长,他总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和马修老师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但正是这些冲突和误会,让电影更加真实,也更加引人入胜。
最让我难忘的是电影结尾,马修老师因为一场误会被解雇了。
当他提着行李走出校门时,没有一个孩子来送他,他心里肯定挺失落的。
但就在这时,从高高的窗口飞出了一个个纸飞机,上面写满了孩子们对马修老师的祝福和感激。
那一刻,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些孩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春天,而马修老师,就是那个播种春天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题材的法国佳片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题材的法国佳片](https://img.taocdn.com/s3/m/d49f1eb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f.png)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题材的法国佳片《放牛班的春天》:教育题材的法国佳片导言:法国电影一直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精致的制作而受到全球影迷的喜爱。
其中一部备受瞩目的佳作是2003年上映的《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以教育题材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友谊和夢想的感人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影片内容、制作特色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读者呈现一部独具魅力的法国佳片。
篇章一:影片内容梗概《放牛班的春天》以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寄宿学校里的班级故事。
主人公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作为一名新来的音乐教师,面对一群放牛班学生,他发现这些年轻人都有各自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无法融入主流教育体制的他们来说,音乐教育成为一种纽带和寄托。
克莱门特与学生们一起通过音乐展开了一场伟大的改变与成长的旅程。
篇章二:制作特色1. 演员表现:《放牛班的春天》的演员阵容强大,由让-巴蒂斯特·莫尼耶(Jean-Baptiste Maunier)饰演克莱门特,以及弗朗索瓦·贝莱克(FrancoisBerleand)饰演学校院长拉希纳尔(Rachin)等一众优秀演员组成。
他们的精湛表演和鲜活形象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情感与张力。
2. 音乐元素:音乐是《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核心元素,通过克莱门特带领学生们唱歌和演奏乐器,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激情。
电影通过精心编排的音乐场景,将观众们带入学生们的成长旅程,用音符传递着冲破沉闷束缚的力量和青春的挣扎。
篇章三:主题探讨1. 教育体制与个体成长:《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揭示主流教育体制下的缺陷,探讨了学生个体在这种体制下的成长问题。
主人公克莱门特提出了一种以音乐为媒介的创新教育方式,它超越了死板的规矩和成绩标准,给予学生们机会展现个体的独特性和才华。
2. 友谊与包容:友谊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学生之间的友谊互助,还是克莱门特与学生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都展示了友谊与包容的重要性。
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影评:放牛班的春天](https://img.taocdn.com/s3/m/e784e9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7.png)
影评: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法国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和情感。
影片以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讲述了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少年,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
首先,影片中的音乐元素让我深受感动。
音乐老师克莱门特以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耐心教导,让这群被认为“问题少年”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他们通过音乐,找到了自己的才华和价值,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其次,影片中展现的友情和成长也让我倍感温暖。
在放牛班的日子里,学生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在音乐的陪伴下,逐渐变得自信和坚强,这种成长的过程让我深受触动。
最后,影片中的人生感悟也让我深思。
通过音乐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和闪耀的机会。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电影,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影片中展现的友情、成
长和人生感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和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部让人感动和启发的佳作。
强烈推荐给所有喜爱音乐和温情的观众。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13ae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e.png)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可能。
影片中的教育场景和人物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能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影片中的学生背景复杂,多来自问题家庭或有着不良过往。
这些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的自我认知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他们不断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就可能真的放弃努力,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
然而,新学监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他没有被这些孩子的表面行为所迷惑,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马修明白,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不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
马修采用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音乐具有舒缓情绪、促进情感表达和增强团队合作的作用。
通过组织合唱团,马修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宣泄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孩子,音乐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马修还充分运用了奖励机制。
他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改变。
这种正强化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更愿意去表现出良好的一面。
相比之下,之前的校长采取的惩罚手段,如关禁闭等,只能暂时压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内心。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马修以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他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和引路人。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尝试新事物。
在教育心理学中,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另外,马修的教育方式也符合个体差异的原则。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71e6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0.png)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的经典教育影片,它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有的只是几个调皮的毛孩子和一个父亲般的代课老师马修。
导演构思精巧,将故事缓缓展开给观众。
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
《放牛班的春天》:不给学生随意贴标签影片里,有这样一个小镇,一些特别调皮、经常犯错或者没有父母看管的野孩子就会被送到辅育院。
辅育院虽然是一座学校,但更像是一座黑暗的囚牢,校长哈善就是牢长,而这些可怜的学生就是犯人。
学生们调皮捣蛋,他们上课吵闹,整蛊老师,与老师作对,而这所学校的老师也都奉行着体罚教育的理念,对学生非打即骂,学生变得残暴,比以往变本加厉。
直到马修老师的到来,才给这里带来生机。
每次重温《放牛班的春天》,每次泪目,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让每个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每位老师和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告诉大家不要随意给学生添标签,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都需要被善待、被宽容。
体罚式教育不可取在辅育院里,哈善校长一直贯彻着一个理念:犯错、处罚、关禁闭。
只要孩子“犯错”了,一律不分青红皂白,要受到处罚,甚至关小黑屋十天半个月。
马修刚来到辅育院,便发生了一起恶作剧。
麦神父被玻璃所伤,校长的第一反应不是送麦神父去医院,而是立马召集所有学生集合,想抓出这起恶作剧的元凶,哈善说:三秒内没有抓到凶手,同学轮流关禁闭6小时,直到凶手自首或遭人检举。
然而罪魁祸首没有站出来,校长便随便抓了一个小孩关禁闭。
哈善校长残暴、专制,他奉行的理念就是以暴制暴。
对学生动不动体罚:莫翰克没好好听课被罚关禁闭;冤枉孟丹偷盗扇他巴掌半个多小时;贝比诺回答错误被罚抄正确答案一百遍。
体罚式的教育有用吗?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一些恶性体罚事件时有发生,前段时间就爆出广州一小学某班主任体罚哮喘学生导致其吐血抢救。
哈善校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体罚学生那么什么是体罚?体罚就是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实施责罚,造成了受害者身体或者心理上的痛苦。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a3ffc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a.png)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德布西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群法国贫穷孩子探索、离家出走、彼此扶持,最终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
该片主要探讨了穷困中孩子不期而遇的友情,人之美德和正能量,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
故事中,八个贫民孩子从贫穷的小村庄离家出走到法国郊外的一处小山村,因为家里无力养活他们而放牛班离家出走,他们偷偷在放牛班放牛;在这里他们慢慢熟悉了环境,交到了一群朋友,并彼此扶持,一起攒钱,去法国城市上学。
最后,其中的三个孩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而另外五个孩子则继续留在小山村,和村里的人们和睦相处,后来他们也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电影让人看到,就算生活艰苦,也能有梦想,也能实现梦想。
电影充满了正能量,更让人看到一群孩子之间友情的美好,以及他们经历困境时相互扶持和团结的坚强意志。
孩子们以自己的毅力,以及周围人的帮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此外,电影还对社会的现实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把镜头对准社会上贫穷地区的现状,并且敦促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当尽到义务,关心那些贫困被抛弃的孩子。
因此,该片鼓励人们努力追求梦想,关注弱势群体,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批判性和感性的电影,它表
达的正能量和友情,以及责任可以激励我们拥有梦想,经受任何困境,勇敢拼搏,不怕失败,同时要关注弱势群体,伸出援手,让我们的社
会更加和谐稳定。
放牛班的春天体会的道理
![放牛班的春天体会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e20c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c.png)
放牛班的春天体会的道理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我们看到了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少年们,在音乐老师克莱门特的帮助下体验到了音乐的美妙,体验到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和人生的意义。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反叛青少年到艺术家的转变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揭示人性、深刻反思社会现实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能够闪耀的地方”这是克莱门特对学生的信念,也是他激发学生们潜能的动力。
在克莱门特的指导下,学生们从最初的毫无音乐基础,到最后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过程不仅仅是音乐教育,更是一种对人性的肯定和教育。
每个人的天赋和潜力都来自不同的角度,有的人在音乐方面天赋异禀,有的人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方面更有过人之处。
“每个人都有能够闪耀的地方”,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领域里发挥出最好的自己。
对于青少年来说,更需要这种指引和激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他们自信地走向未来。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学生们通过音乐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
在放牛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不同的烦恼和困惑。
有人住宿舍被欺负,有人家庭问题,有人沉迷于电子游戏……但是,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克莱门特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技巧,更是如何面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音乐旅程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而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提升也让他们更好地应对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相信和支持”这是克莱门特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和关怀,同时也是学生对于克莱门特和自己的信任和支持。
在这个有着明显阶层差异的小镇里,学生们被视为“问题少年”,受到歧视和嘲笑。
但是克莱门特并不把学生们当做罪犯来看待,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带领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在学生们打破自我限制、提升自己价值的过程中,克莱门特一直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和支持。
这种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有相信和支持的心态和行动,才能快速成长和展现最好的一面。
《2024年让爱走进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范文
![《2024年让爱走进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d8654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e.png)
《让爱走进心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篇一一、引言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电影,由才华横溢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于XXXX年上映。
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音乐等方面进行赏析,探讨其如何通过爱与音乐的力量走进人们的心灵。
二、情节概述电影以一所充满问题的寄宿学校为背景,讲述了音乐教师克莱门特如何用音乐和爱改变孩子们的故事。
面对一群顽皮、叛逆的学生,克莱门特并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教育方法激发孩子们的潜力,引领他们走上人生正途。
电影以情感和音乐的交融,生动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反思和对爱与善的感悟。
三、人物分析电影中的主角克莱门特是一个有耐心、富有同情心和热爱音乐的教师。
面对学生们的问题和叛逆,他从未放弃过他们,用真诚和耐心感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影片还展现了孩子们内心的孤独、恐惧和渴望被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爱的世界。
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明的特征,通过情感交流与内心矛盾的展现,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音乐元素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
影片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展现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音乐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让孩子们找到了心灵的寄托,还成为了他们与克莱门特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音乐的力量,克莱门特成功激发了孩子们的潜力,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五、爱与心灵的力量《放牛班的春天》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音乐元素,展现了爱与心灵的力量。
克莱门特用真诚和耐心感化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同时,音乐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释放内心压力的途径。
电影让人们明白,只有用爱去关心他人、用善去感化他人,才能让人生更加美好。
六、结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音乐元素展现了爱与心灵的力量。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e24ba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e.png)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影片通过讲述一位音乐老师马修在“池塘之底”寄宿学校的经历,展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深刻主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影片中的马修老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老师往往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马修老师打破了这种刻板的模式。
他没有用严厉的惩罚和批评来对待那些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孩子们,而是选择了理解和包容。
他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会更愿意投入学习,并且更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
马修老师的做法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他们是被尊重和重视的个体,而不是被贴上标签的“坏孩子”。
影片中还展现了激励教育的重要性。
马修老师发现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潜在兴趣和天赋,通过组建合唱团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的学生,马修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给予他们不同的任务和角色,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泉。
当人们的努力得到认可和奖励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马修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手段,让学生们从原本的自暴自弃中走出来,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激励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更延伸到了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态度中。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池塘之底”学校的压抑氛围和刻板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而马修老师带来的音乐和温暖,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和积极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内容概括50字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内容概括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e90ee5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d.png)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内容概括50字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池塘之底教养院。
那里的孩子调皮捣蛋。
这地方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孩子们呢,就像一群没人管的小野兽。
院长很严厉,老是惩罚孩子们。
可是马修老师不一样,他带着音乐来啦。
他发现这些孩子虽然调皮,可在音乐上有天赋呢。
马修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唱歌,就像给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一束光。
有个叫皮埃尔的孩子,他嗓音特别好,不过性格有点怪。
马修老师就一直鼓励他,就像园丁精心照料有点特别的小树苗。
孩子们在唱歌的时候呀,整个教养院的气氛都变了。
以前总是充满了压抑和哭声,现在呢,有了歌声和笑声。
这歌声就像魔法一样,把孩子们的心聚在了一起。
有一次,学校里着火了,大家都很害怕。
可是马修老师没有责怪孩子们,还是相信他们。
这就像在暴风雨里,他是那个稳稳的灯塔。
最后呢,马修老师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离开教养院。
他走的时候,那些孩子就像一群舍不得主人的小动物,从窗户里扔出写满祝福的纸飞机。
那些纸飞机呀,就像他们对马修老师的爱和不舍,飘呀飘的。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爱和音乐能改变很多东西。
就像阳光能让种子发芽一样,爱和音乐能让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心里开出善良和希望的花。
哪怕是在最糟糕的环境里,只要有像马修老师这样充满爱的人,就会有奇迹发生。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一所问题少年学校当学监。
这学校里的孩子可调皮啦,他们就像一群脱缰的小野马。
校长呢,总是用严厉又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孩子们就更叛逆了。
可马修老师不一样,他带着满满的爱和耐心走进这群孩子的世界。
他发现孩子们虽然调皮捣蛋,但都有着独特的一面。
特别是他们唱歌的时候,就像一群被点亮的小星星。
马修老师就想啊,要是能让他们在音乐里找到自己的方向该多好。
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
在合唱团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位置。
有个叫皮埃尔的孩子,他的嗓音就像天籁一样。
可是这孩子心里也有不少小疙瘩,他骄傲又敏感。
马修老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慢慢解开他心里的结。
《放牛班的春天》深刻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深刻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5d5ba8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b.png)
《放牛班的春天》深刻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力量《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于2004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教育和友谊的故事,通过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学生和他们的音乐老师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与力量。
影片以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乡村为背景,故事发生在一所名为“费朗西斯·西蒙学校”的寄宿学校里。
这所学校是一个专门收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的机构,这些学生被社会所遗弃,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在这个看似无望的环境中,一个新来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特·马修(兰贝尔·威尔森饰)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有着丰富音乐知识和热情的音乐家,他深知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在他的带领下,他组建了一个放牛班合唱团,通过音乐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被遗忘的学生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潜力,他们的声音让人心醉神迷。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世界。
音乐成为了学生们表达自己情感和寻找自我的途径,他们用歌声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在放牛班合唱团的演唱会上,学生们的歌声回荡在整个乡村,观众们被他们的表演所打动,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音乐的美妙,影片还通过对教育和友谊的描绘,探讨了更深层次的主题。
在这个学校里,学生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定,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被压抑和忽视。
然而,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他通过音乐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潜力,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自信。
友谊也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放牛班合唱团的日常练习中,学生们相互帮助和支持,他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这种团结和友谊让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让他们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它通过音乐的力量和教育的探索,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心得感悟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5afd3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7.png)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心得感悟《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影片以20世纪50年代法国一个小村庄的乡村学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寄宿学校的音乐教师克莱门特在教导那些“放牛班”的孩子们中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动容的故事。
整部电影在我观看的期间带给我了很多的触动和感悟。
下面我将从角色塑造、情节、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展现我对这部电影的心得。
首先是影片中的角色塑造。
影片中的主人公克莱门特是一个不善言辞的音乐教师,他以严厉和苛刻而闻名,因此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学生。
克莱门特的形象在一开始显得冷漠和高傲,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对音乐的热爱。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令我对他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而在学生角色方面,影片细腻而真实地刻画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尤其是主要角色——被大家称为加比的学生,他原本是逆来顺受的性格,但在克莱门特的悉心教导下,他逐渐展现出自信和才华。
加比在音乐方面有潜力,但遭到了周围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可他并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坚持和自信让我深受启发,也感悟到了人生中需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坚定自信的重要性。
其次是影片的情节。
影片以一个音乐比赛为引子,展现了克莱门特教导学生们的过程。
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教导孩子们音乐,通过唤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潜力。
克莱门特用心灵的触碰,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渐渐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他们从最初的互相排斥,到最后的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情节展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的力量,向我们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息。
影片中的升华之处在于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艺术形式,能够打动人的内心,触动人的神经。
克莱门特通过音乐引发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影片中的音乐旋律感人至深,融合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简析放牛班的春天
![简析放牛班的春天](https://img.taocdn.com/s3/m/a85a02f4941ea76e58fa04aa.png)
当莫翰奇的母亲来看他时,马修通过母亲的眼睛似乎看到 了一丝绝望,于是马修果断隐瞒了莫翰奇受罚的事实,只是说 他因牙疼去看病了,并且在母亲又一次来看望时嘱咐莫翰奇不 要穿帮。
每次合 唱时,通过 马修与莫翰 奇的对视, 都能从马修 眼睛里看到 惊奇和肯定, 而从莫翰奇 眼里也能看 到喜悦与希 望。
由于莫翰奇对马修的人身攻击,他被暂时取消了独唱部分。但 在伯爵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马修为莫翰奇创造了一次独唱的机会, 此时通过推镜头的运用,从莫翰奇的眼睛里看到了骄傲、感激以及 宽恕后的快乐,正是这恰到好处的时机改变了他的一生。
景别 拍摄技 巧 效果
3.2月15日,蒙东来到这所学校
重要人物的对 话 镜头
马修和学生
校长和学生
马修和校长
a.(A39’55)马修想让 a.(A39’32)针对蒙东 蒙东加入他的合唱团 的到来,校长拿出 一贯风格“行动、 反应”
景别 拍摄技 巧
效果
a.全景 中景 近景
a.中景 近景
对蒙东大量使用近景, 同样是对蒙东,校 是为了突出他的叛逆 长一开始就认为他 和对 马修的不懈。 是问题少年。那口 同样,对马修的近景, 号就已经给他埋下 则体现出,虽然蒙东 了陷阱 是问题少年,但是对 他一视同仁,也想让 他通过歌曲来改变自 己
景别 拍摄技 巧 效果
a.虽然已经预想到结 a.校长的高高在上 果,但马修还是对这 已经把他和学生们 一群问题少年很是尊 拉到了两种极端, 重、宽容 而马修的不自在则 b.马修听了他的解释,显示出他与这些老 师的不同。 并答应给他一个机会, 勒盖莱克的近景更能 也更能体现出校长 表现出他对马修的感 的冷酷、无情、迂 激 腐
1、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些情节、场景、细节对 影片主题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 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些 东西令你激动和回味。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cf07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7.png)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电影中涉及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下面将对《放牛班的春天》进行教育心理学分析。
首先,电影中的教师克朗斯基通过运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和鼓励的方式,改变了学生们一开始消极厌学的心态。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做自我实现预言,即人对自己有信心时,就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而当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就会表现出消极抵触的态度。
在电影中,克朗斯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这让学生们感到被重视和被期待,进而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其次,电影中的学校环境也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做社会支持,即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支持和关怀。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学校里的组织和管理相对宽松,学生们能够有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并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
这种社会支持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电影中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在电影中,克朗斯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另外,电影中也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需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克朗斯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认同感。
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平等、信任和理解的关系,给予学生相应的情感关怀,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结来说,《放牛班的春天》通过教师的积极态度、个体化的教学、社会支持、情感关怀和音乐教育等方式,成功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些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启示,即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鉴赏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9f1cb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3.png)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鉴赏《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这是一部十分值得鉴赏的电影。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鉴赏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鉴赏(一)“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
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夏丏尊格言:”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
处于池塘之底,那就意味着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意味着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湛蓝的天空任意飞翔;意味着冰冷如冬,污秽丛杂,亦没有真情实爱的润泽。
在这里,观众看到教育的“理念”:“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设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有着严格的客人探访条例,只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亲子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鞭子与辱骂的凌威之下;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拉齐校长,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
曾经是鼓号手的他,也有过梦想与激情,可是面临教育的异化,逐渐将自我的心灵扭曲变形。
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晋升和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马修的艰辛努力。
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
在他眼里,唯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
他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
面对学生的种种变化,他无法认识到音乐的育人功效,认为音乐带来的纪律改变只是凑巧。
学校的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
他们忘记了说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
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1a2fe1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9.png)
《放牛班的春天》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温馨的故事,鼓励观众关注教育的人性化和对个体的关怀。它提醒我们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才能和内在潜能,鼓励我们相信音乐和教育的力量,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放牛班的春天》强调了音乐的力量和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成为了情感表达和个人成长的媒介,它打开了学生们内心的窗户,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影片中的音乐旋律和歌声表达了情感的深度和纯真,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音乐成为了学生们追求自由、表达自我和超越现实困境的途径。
《放牛班的春天》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对于个体的期望和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学生们在学校里被定义为问题学生,被剥夺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影片通过展示他们的潜力和独特才能,呼吁观众超越刻板印象,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在音乐的翅膀下,展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对梦想的追求以及个体在教育中的成长。通过温情和感动的故事,它鼓励观众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追寻内心真正的热爱。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成功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关注人性的光辉和每个人独特的价值。它呼吁教育者和社会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自由、创造性和充满希望的教育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解读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以音乐、友情和师生关系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自由、梦想的追求。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寄宿学校,主要讲述了一群问题学生和他们的音乐老师克莱门的相遇和改变。克莱门通过音乐的力量,激发了学生们内心的潜能,带给他们信心、自尊和希望。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396145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7.png)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浅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曲折,但在我看来,世界上的故事却只有两种,有爱的和无爱的。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朗后来成了指挥家,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一样满头白头的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
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
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
拿着马修当年的日记,回忆才涌上他的心头,五十年从青涩少年到年岁渐老,上帝赐他好天赋,莫朗却不知有一双无形的手在一直地向前推着他,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将他向上托起。
记忆回到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老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惩罚”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善与恶从来都纠缠在一起。
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
马修无奈地走在离开的路上,但却终于没有失望,不断有纸飞机从那个高墙的窗口飞出,如天降一般。
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一群手在挥。
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
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感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fa7a3e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d.png)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感悟《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少年通过音乐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个乡村学校的放牛班展开,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了这些少年内心的激情与潜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观看这部电影让人感到震撼和触动,也带给我很多思考和感悟。
这部电影塑造了许多深刻的角色形象。
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丹尼尔先生,他是一位聋哑的音乐老师。
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对音乐的专注帮助学生们开启了音乐之门,让他们在音符的律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与美丽。
丹尼尔先生的聋哑给他带来了困难和不公,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或自怨自艾,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信念,改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轨迹。
丹尼尔先生的形象让我深受触动。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并引领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即使是听不到声音的他,通过手势和阅读学生的嘴唇,用自己的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交流,逐渐帮助他们发现音乐的魅力。
在电影的剧情发展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放牛班学生们的世界是多么的狭窄和闭塞。
他们来自贫困的家庭,生活在偏远的乡村,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的心灵被社会的压力和贫困所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也很难有机会去认识和体验音乐的美妙。
正是丹尼尔先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闭塞的世界,为学生们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电影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丹尼尔先生刚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学生们的背景音乐是单调而乏味的,仿佛传达出这些学生真实的内心状态。
然而随着丹尼尔先生的引导和激励,他们逐渐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并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自信。
这个转变引起了我对音乐教育的思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它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找到自我,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和思考。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符和节奏,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结尾时,马修带走了贝皮诺,此时影片出现了独白:“贝 皮诺的执着起到了作用,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是星期六。”,公车驶 向远方,背景音乐响起:“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 荣耀之路„„”。 片尾空镜头的运用导演将抒情手法直接与叙事手法相结合,更 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2、影片全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 画面为主,在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 片的风格起到什么作用。
桀骜不驯的小 男高音,隐藏在叛 逆外表下的善良与 潜能,需要爱与关 怀的滋润才能萌发。
贝皮诺
一个孤儿,一 个渴望得到温暖、 得到爱的孩子。父 母死于二战,但他 坚信父亲星期六会 来接他。
马修的到来让 他感受到了父亲般 的温暖。
哈森校长
一个无能而自 知的教育领导者, 面对“问题少年” 他只会用“行动— —反应”来解决。 在他的脑海里,只 有服从,盲目的服 从,这就是所谓的 原则。
一、镜头 : 影片以长镜头、推镜头和摇镜头为主。 01:27:24——01:28:41
被校长辞退后,马修以全景入镜,继而又以摇镜头来表 现马修由最初的失望到看见地上的纸飞机后不禁流露出的惊 喜和疑虑。一个自上而下的推镜头,随着飞机的飞落,将马 修幸福的脸与空中、地上的纸飞机相呼应,接着再次用推镜 头展现了马修收到孩子们送别和祝福的喜悦与感动。随着马 修背影的离去,一个摇镜头用墙体渐渐遮住孩子们送别的手, 不仅与马修的离开相呼应,更表现出孩子们对他的依依不舍 之情。
3、场景中的重要人物的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 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的变化之间有什 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人物的刻画 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以简单的情节,简单的配乐,简单的故事, 征服了很多挑剔观众的心。影片采用回忆叙事手法,以一本马 修在“池塘之底”生活时所记录的日记展开全片情节。按照时 间顺序分为九个部分展开而来。
01:31:45——01:32:51
片子结尾:随着红色汽车的离开,一个缓慢的升镜头与 长镜头相结合,向我们展现了汽车行驶在洒满阳光的道路上 驶向远方、驶向未来,虽然前方未可知,但有了马修,就一 定是美好的,同时以这样的镜头结尾,也给观众留下了回味 的空间和对未来的憧憬,象征了本片美好的结局。
00:49:25——00:50:14
放牛班的春天
白雪
刘明慧
张亚娟
汪银芳
主 题:
所谓放牛班是指由一群调皮孩子组成的学习 班,而这样的一个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看不到任何 希望的班级却因为马修大的到来而迎来了春天。 影片通过这一群反叛的孩子折射出马修的宽容与 善良,他不只是一名教育者,甚至充当了60个孩 子的父亲,因此电影表达的爱才是至根本语言。
合唱团计划开始,在马修的一次上课训练时,以摇镜头 的手法扫过每一个孩子。曾经被看作是小恶魔的孩子们此时 俨然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摇镜头的运用突出人物的连贯情 绪,像对马修的认同,对音乐的认真,都通过对画面表现出 来了,非常完整,富有层次。
二、景别:影片主要以人物对话为主,所以表现人 物形象尤为重要。影片主要以全景、中景和近景来 展现,运用全景和中景镜头可以看清演员的形体动 作情绪的变化。而近景镜头在片子里通常配合推镜 头使用,慢慢地推近人物的面部,将人物表情展现 在观众面前,以此能轻易窥探到人物某些心里上的 变化。
在组合唱团时,贝皮诺说:“我一首歌也不会。”马修 说:“没关系,我会教你”,并且让他做了合唱团的副指挥。
当贝皮诺受 到欺负时,马修 露出了坚定的眼 神,独自面对孟 丹他面无惧色, 坚定地说:“你 只要敢看贝皮诺 一眼,我会让你 生不如死”。 这是马修在 影片中唯一一个 威严而严厉的镜 头,情感张力通 过镜头爆发出来, 更体现出马修的 温暖正义,不惧 残暴、坚定的人 物形象。
一.1949年1月15日马修来到学校
重要人物的对话
马修和学生
校长和学生
马修和校长
镜头
a.(A2’21)马修第一次 a.(A08’05)马克森 a.(A06’08)马修和校 进教室对这些问题少 斯眼睛受伤,老师 长的第一次见面 年称为“先生们” 们正在找肇事者 b.(A15’26)马修知 道是勒盖莱克伤了马 克森斯大叔,要“惩 罚”他 a.全景 中景 近景 b.中景 近景 特写 a.全景 中景 近景 推镜头 a.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仰拍 a.仰拍校长是为了 讽刺,显示他高高 在上。对马修面部 特写 也体现了校长 的虚荣、自大
对于问题少年莫翰奇,马修选择让他来维持班级秩序, 表现了马修宽容博爱的教育方式。
当莫翰奇在黑板上画下了秃头画像时,马修选择了 “画得更好”,于是他三两笔就画了一幅小丑,他用幽默 的做法化解了尴尬。
马修听到莫翰奇的歌声后,他震惊了,并让他加入合 唱团,给他单独辅导,安排独唱部分。对于这个音乐奇材, 马修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并给予了肯定和帮助。
00:24:57——00:25:52
当孩子们都休息时,橘色的灯光从马修的宿舍透出来,像 阳光一样洒在熟睡的孩子身上,犹如马修对他们真诚、无私的 爱。而此时马修的身影映在窗帘上,影子远比现实中的他要高 大许多。
00:28:33——00:28:43
00:58:15 ——00:58:40
与之相反,冷色调画面的运用就是当莫翰奇和孟丹被 关进禁闭室时,画面有明显的明暗对比,冷色调的色光打 在脸上,使人物有较好的影调层次变化,具有一定的立体 感,同时也营造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冷漠和灰暗,以及对理 解和爱的渴望。
20:38——20:44
孩子们上完体育课,偷偷在校长背后做鬼脸,此时用全景 来展现这一幕,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孩子们滑稽的动作是对校长 极其厌恶的体现。
12:46——12:57
校长突然走进教室,全景的画面中所有的孩子立刻站起 来叉着腰,还有瞪视的眼神,将学生与校长之间刻薄紧张的关 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景别 拍摄技 巧 效果
a.虽然已经预想到结 a.校长的高高在上 果,但马修还是对这 已经把他和学生们 一群问题少年很是尊 拉到了两种极端, 重、宽容 而马修的不自在则 b.马修听了他的解释,显示出他与这些老 师的不同。 并答应给他一个机会, 勒盖莱克的近景更能 也更能体现出校长 表现出他对马修的感 的冷酷、无情、迂 激 腐
大爱无声,却感化一切。
克莱蒙·马修
一个失意的音乐 创作者,失败的音乐 家,失业的学监„„ 他从没丧失生活的信 心,他用自己对生活 的热情感化每一个孩 子;他没有放弃对音 乐的追求,他用音乐 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的春天„„
莫翰奇
是一个生活在 单亲家庭的问题少 年。单亲生活让他 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被老师们称为“天 使的脸庞,魔鬼的 心肠”。
“唱着自由的 歌,乌云已经散 去„„”
激动和回味
马修终究还是被无能又自知的校长开除了。在他临走时他 希望他的孩子们能来送他,可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长长的镜 头停驻在这里,此时孩子们从窗口飞出的一只只纸飞机,马修 将它们捡起,表现了这个小小的代课老师内心的喜悦与乐观。 长特镜头的直接拼接运用视觉差别悬殊,情感的大幅跳跃,收 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1月30日,实验开始
重要人物的对 话 镜头
马修和学生 a.(A31’36)马修在 班上组织合唱团 a.全景 中景 近景 全景体现了马修和同 学们的关系融洽,而 对各个同学们的近景 表现出他们对马修组 织合唱团的疑虑,同 时又点燃了他们对歌 曲的乐趣
校长和学生
马修和校长 a.(A36’06)校长对 马修组织合唱团不 以为然 a.中景 近景 表现出校长不仅对 马修擅自组织合唱 团非常不满,而且 夸张的表情也让观 众对他嘲笑
1、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些情节、场景、细节对 影片主题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 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些 东西令你激动和回味。
当马修让写梦想时,孩子们都是那么认真。“所有人, 除了一个”,马修对这个幼小的贝皮诺向父亲一样呵护他, 爱他。
在贝皮诺被提问时,他用滑稽的动作试图告诉贝皮诺 答案。
三、画面:影片很注重画面光影色彩的前后对比关系。
法国电影在画面色彩运用方面一直都是匠心独运, 如《两小无猜》和《天使爱美丽》中,画面无一不给人一 种舒服、美好的感觉。 本片也不例外,马修初次来到“池塘之底”时,导演选 择了阴暗的冬季,冷色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池塘之底” 笼罩在雪后的大雾中,再照度低的散射光的照射下,透过铁 栅栏,“池塘之底”更像是阴森恐怖的监狱。此时的构图也 是以封闭式居多,采用顶光使人物处在阴影中,产生压抑感。 同时也为马修接下来的生活艰辛埋下伏笔。 随着时间的推进,马修的中心化确立,春天到来,万物 复苏,画面的色彩也变成了暖色调,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 唱歌,在阳光下玩耍,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操场踢球,影 片结束时,绿色葱茸,一片生机盎然,与影片的前半部分形 成鲜明对比,这不只是昭示了“池塘之底”一个新时期的到 来,也揭示了在有音乐的抚慰和重塑下,孩子们的心灵获得 了复苏与救赎。
当莫翰奇的母亲来看他时,马修通过母亲的眼睛似乎看到 了一丝绝望,于是马修果断隐瞒了莫翰奇受罚的事实,只是说 他因牙疼去看病了,并且在母亲又一次来看望时嘱咐莫翰奇不 要穿帮。
每次合 唱时,通过 马修与莫翰 奇的对视, 都能从马修 眼睛里看到 惊奇和肯定, 而从莫翰奇 眼里也能看 到喜悦与希 望。
由于莫翰奇对马修的人身攻击,他被暂时取消了独唱部分。但 在伯爵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马修为莫翰奇创造了一次独唱的机会, 此时通过推镜头的运用,从莫翰奇的眼睛里看到了骄傲、感激以及 宽恕后的快乐,正是这恰到好处的时机改变了他的一生。
景别 拍摄技 巧 效果
3.2月15日,蒙东来到这所学校
重要人物的对 话 镜头
马修和学生
校长和学生
马修和校长
a.(A39’55)马修想让 a.(A39’32)针对蒙东 蒙东加入他的合唱团 的到来,校长拿出 一贯风格“行动、 反应”
景别 拍摄技 巧
效果